第二部分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60808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5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二部分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二部分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部分,阅读,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一、考纲要求,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能力层级:,理解),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理解)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能力层级:理解),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理解) 5初步欣赏文言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运用),二、考纲阐释,考纲在 2011 年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重新修订,并沿用至,今,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1考查范围:在原基础上新增了 5 篇文言文: 伤仲永王 安石)、满井游记(袁宏道)、孙权劝学(司马光)、公输 (墨子)、湖心亭看雪(张岱)。这五篇 2011 年新增的文言文, 还没

2、有在中考题中出现,应该在 2013 年中考复习中相当重视这 一异常情况。,2考点及题型上有比较大的改动:(1)重点词语的解释。 主要考查文言文中重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所选的词语出自多 篇文章,但基本不会超出考纲规定的篇目,以单选题的形式出 现,分值为 3 分。(2)句子翻译。2011 年和 2012 年连续两年都 是从选文中选取一句话,要求考生翻译全句,分值为 3 分。(3)用 原文语句填空。2011 年和 2012 年均为 3 空,分值为 3 分(每空 1 分)。(4)对文章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言文语言及表达 技巧的欣赏。这类题形式自 2011 年后均为选择题,分值为 3 分。,3从总

3、分值来看,课内文言文阅读部分 2010 年的分值为 8 分,2011 年和 2012 年提高到 12 分,预计 2013 年也是 12 分。,一、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就是考查重点 文言词语的两个知识点:一是一词多义现象,二是重点文言实 词的释义。从近两年中考来看,考查的内容都是一词多义,题 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是所选文段的重点词语,题量一般 为 1 题,分值为 3 分。,【考题举例】,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 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 事

4、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 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习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解析:A 项第一个“当”是副词,“正当、正在”;第二个“当” 是副词,“应当”。B 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 是动词,“认为”。C 项第一个“见”是动词,“了解”;第二个“见” 是动词,“认清”。D 项两个“谓”都是动词,“对说”。 答案:D,【答题指导】,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 文的关

5、键。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 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 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1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个词诸多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 一个是本义,其他词义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如 “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 “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 “无”,读作 w,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 的“亡”。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 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6、2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 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 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 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 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3)词义转移。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 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需要注意的 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 “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 “可以之”,

7、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3通假字,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 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正确的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 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 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 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如“一狼 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 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又如“将军身被坚 执锐”

8、中的“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 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 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 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以上四类词汇的整理归纳见另 订成册的古诗文速记手册),另外,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 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 项”。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

9、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3词性法,即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二、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就是让考生直接翻译 文段中的句子,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一 般是一句话,主要是文段中的重点句、关键句、难句、特殊句、 特色句、主旨句等。2011 年的分值为 3 分,2012 年的分值提高 到 4 分。,【考题举例】(原文见“文言词语的理解”部分的孙权劝,学)。,【习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案: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

10、经典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答题指导】,1翻译的标准和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 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 删内容。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 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 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翻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如果译成“将军身经百战, 战死沙场,多年以后,壮士回到故乡”,就不是原文的意思了。 (2)达。所谓“达”,就

11、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 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如“吾义固不杀人”(公 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坚守道义”。“固” 是“本来”的意思,引申为“坚决”。译为:“我坚守道义, 决不杀人。”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 了出来。,(3)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 美。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的“良田美 池”可以直接保留,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 就会形象生动许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展现出来, 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2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2、、直译和意译相结合。,(1)直译。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 的每个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 入座。并且,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运用相近的表 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要按照原文的 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直接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2)意译。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 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 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在文言文翻译中, 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只 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以意译。,3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的

13、方法可概括为“扩”、“换”、“留”、,“删”、“补”、“调”六字,即六字诀。,(1)扩。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 要把单音节词与另一个字组合,扩充为双音节词,或者直接用 对应其意义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如: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译为:晋朝的陶渊明,偏偏喜爱菊花。,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 子”、“以为”、“交通”、“可以”、“卑鄙”等。 (2)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 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将 这些古语换为今语。另外,凡是通

14、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 本字。,如: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汤”应,翻译为“热水”。,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狱”应翻译为“案件”。,(3)留。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 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 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古今通用的词语,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 “牛”、“羊”、“田”、“大”、“小”、“长”、“短” 等。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 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 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

15、帝王年号)、“承天寺”(地名)、 “张怀民”(人名)都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4)删。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 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 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 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为: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对于有实在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则不能删去。,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译为:渔人对这(桃花林,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之”为代词,代指前文渔人看到的景 象,有实在意义

16、,翻译时不能删去。,(5)补。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 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 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如:(陛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补,主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补,谓语),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补宾语) 念无与(我)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补介词“与”,的宾语),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条)抚尺而,已。(口技)(补量词),(6)调。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前置宾语后移

17、。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为:,我跟谁一起呢?,后置状语前移。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 亭记)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 前置谓语后移。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意动用法、动量结构。,如:a.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译为:渐渐地有人把他,的父亲看做宾客。,b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译为:每天吃两顿,饭。,三、用原文语句填空,【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用原文语句填空”就是用填空的方式考查考生对文本的 整体、部分或细节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一般是信息筛选。题型 以填空题为主,大部分要求用原文语句填空。,【考题举例】(原文见“文言词语的

18、理解”部分的孙权劝 学)。 【习题】本文通过孙权劝学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 要性。主要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_”,然后通过鲁肃 “_”,从侧面展示吕蒙通过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长 进,从而令鲁肃叹服并“_”。(用原文语句填空),乃始就学,与蒙论议,结友而别,【答题指导】,1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准确地把握文本所写的人、事、 物、景、情等要点,并对有关要点进行辨析、判断、提炼和表 述。,2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提取对象,确定筛选范围,明确,要求和准确回答。可参照以下步骤:,(1)确定涉及对象(内容)。,(2)认真审清题干中的题意和要求,充分利用题干中提示性,(明示和暗示)的词语。,(3)按要求找到答

19、案所在语段(句),仔细辨析,得出答案。 (4)把得出的答案代入题目,再读一遍,检验是否正确。 (5)注意答题要求:用原文语句填空、用自己的话概括、字,数限制等。,四、对文章内容、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的理解,【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这一题是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选文的四种把握能 力:(1)对选文的整体、部分或细节等有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2)对选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判断和理解能力;(3)对选文的精 彩语句的赏析能力;(4)对选文中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的判 断、把握和赏析能力。具体命题时,四个选项可以从四个角度 命题,也可从任意两个或三个角度命题。这种题型是 2011 年新 出现的,沿用到 2

20、012 年中考,尤其要重视。,【考题举例】(原文见“文言词语的理解”部分的孙权劝 学)。,【习题】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 指出“学”的重要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 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解析:应是从侧面烘托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 答案:B,【答题指导】,1考前认真准备,考纲推荐的古文篇目篇篇都是精

21、品,因此复习时要加强阅 读、理解和识记。从整体上把握一篇古文,不仅能应付考试, 更能感受古文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陶冶个人情操。古文复 习切莫太功利化、分数化。,2考时审清题目,注意审清题干中的提示语,是选一项还是选两项;是选正 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是否还有别的限制语。一般情况下,广 东中考的要求是选不正确的一项,限制语是关于内容的理解。,3初步代入,对照检验,审清题意后用代入法把 A、B、C、D 四个选项一一代入原 文相应段落对照检验,有时很容易就能选出答案。 如“考题举 例”中的例子,解题时把四个选项分别代入原文,对照后发现 B 选项“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 著成效”有矛盾,应是从侧面烘托孙权劝学的成效,而非正面, 所以选项 B 就是要选的答案。,4排除干扰,确定答案,代入法解决不了时,可仔细分析每一个选项,找出内容自 相矛盾的选项,然后排除与题干要求不符的答案,最终确定正 确答案。,5大胆猜测、果断取舍,切莫“留白、留遗憾”,如果某一选项(或某两选项)是复习的盲点,选择时左右为 难,碰到这种情况,可以大胆地利用既得信息或掌握的知识点, 尽可能对四个选项进行取舍。实在无法判断时哪怕猜一猜也切 莫不选,因为毕竟还有 1/4 的机会。一旦留“白”等于给考试 留下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