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9世纪大众报刊6.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60855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7.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19世纪大众报刊6.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第五章19世纪大众报刊6.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第五章19世纪大众报刊6.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19世纪大众报刊6.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19世纪大众报刊6.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2,外国新闻传播史,19世纪:大众报刊的发展,3,大众报刊主要是指大批量发行和大规模读者为主要特征的报纸,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19世纪90年代末,英国一份报纸发行量已经达到了100万份,而法国的报纸也在1900年前后达到了这个销售数字。大众报刊是19世纪新闻事业的最后一次飞跃,从此,新闻传播就真正进入了大众传播的时代。,4,到19世纪末,西方各国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充满扩展进取之势的资本主义向世界拓展之时,也在不断调整上层建筑。自1870年之后,各国政治的民主化已经势所难免。随着政治民主化、舆论自由化的进程,人们对各种社会公共事务越来越关注,这样信息的需求也大大加强,报业的大规

2、模发展是必然的结果。,5,从经济方面来看,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完成,各国经济起飞,美国的国家财富在35年间翻了两番,工业总产量增加了7倍,钢铁大王卡耐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巨头摩根等,都纷纷出现在这个时代。美国成为第一流的工业生产国,新的社会主宰者是各行业的巨头,他们精力充沛又冷酷无情,替美国的传说创造了一批财富精英。,6,国际贸易在1870到1900年增加了一倍,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密切。报业越来越成为国际交往不可或缺的纽带。大工业社会又为新闻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额财源,使其成为利润丰厚的经济实体。广告开始在报纸版面上增多,并且其比例终于超过了新闻

3、,成为报纸上最主要的内容。,7,大工业的生产需要劳动者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因此社会教育的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英国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普及教育,在19世纪结束之前,英国儿童的识字率达到了96%以上。 19世纪的后40年,美国的中学数量猛增60倍,在校学生人数超过500万。与此同时,美国大学的数量也迅速增多,1865年电报业巨头康奈尔捐赠兴建了康奈尔大学,1876年一个商人创办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892年加州的一个铁路商人创办了斯坦福大学,1892年洛克菲勒创办了芝加哥大学等,这些私立大学逐渐成为全美卓有影响的一流学府,仅在19世纪的最后20年,美国大学生的数量增加了20多倍。教育的普及为报业发

4、展提供了数量可观的读者群,使得报业的扩展具备了重要条件。,8,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新闻事业所依赖的技术条件也日新月异。从蒸汽滚筒印刷机到卷筒双面印刷机再到高速轮转印刷机,报纸印刷的效率从每小时1千余份报纸到每小时能印12页的报纸5万份。 造纸厂的工艺也一再改进,原料的成本降低,纸张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售价低廉,为大众报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的新闻纸。 从有线电报到电话的发明再到大西洋底铺设电缆这一创举的实施,欧洲和美洲大陆仿佛在用一个心脏跳动,新闻传播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高效迅速的传播网络。,9,西方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出现了全国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到19世纪末,英国人10个当中就有9个生活在

5、城市里,1900年,美国城市人口的比例也上升到三分之一。,城市化一方面为报业提供了一个急需了解各种信息的读者群,一方面也为报业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发行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个人相应的被原子化。,10,在所谓的大众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松散隔离,意义和道德作为传统社会的凝聚力,正在消失远去。大众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是契约的、疏远的、偶然的,人的创造力被机械复制的特质淹没。垄断资产阶级崛起,报纸日趋表现出商业化和标准化的特征,为资产阶级利益控制,同国家合谋共同构建大众文化生活的内容。,11,普利策与世界报 在纽约的自由岛上矗立这一座93米高的自由女神塑像,成为美国的象征。女神像的底座上刻着美国女诗人

6、拉扎勒斯的十四行诗的最后几句: 都交给我吧, 疲倦的人,穷苦的人, 渴望自由的芸芸众生, 喧闹海边的可怜人, 都送到这里来, 无家可归、风吹雨打的人们, 在这里,我高举明灯, 照耀着通往自由的金门!,12,自由女神雕像得以矗立起来还有赖一位报人美国报业大王约瑟夫普利策,他是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创办的世界报曾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他捐款设立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被视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他捐款设立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也被看作新闻学科的翘楚。普利策论述新闻记者的一段名言,几乎为每个新闻人所熟悉:“倘言一个国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那么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

7、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13,1847年普利策(Joseph Pulitzer )生于匈牙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德语和法语的训练,1864年由于家庭变故,普利策离家出走,时年17岁。身高两米、身材瘦长的普利策想去参军,但是由于视力差、身体弱,应征奥地利军队和法国驻墨西哥的外籍军团以及英国驻印度的外籍军团均告失败。,14,1864年美国内战期间,普利策在德国汉堡遇到一个负责为美国联邦军征兵的代理人,并被招募为一个应征入伍者的替补,由此,普利策来到美国,加入了林肯骑兵队,但是个性太强,屡犯军规。他在波士顿开了小差,据说他游到岸边为了把入伍的赏金讨

8、为己有,而不是留给那个代理人。还有一次他甚至将军官打倒在地。 战争结束之后,实际上没有打过仗的普利策流落到纽约,身无分文,语言不通。他干过很多临时性的差事,如赶骡子、行李员、侍者等。与此同时,他一头扎进圣路易斯图书馆,学习英语和法律。,15,普利策事业的最大转机发生在图书馆的棋艺室里。在观看两位棋手下棋的时候,他对一步棋的精辟论断使弈棋者大为震惊,并和他聊了起来。这两位弈者是一家德语大报圣路易西方邮报的编辑,他们给了他一份工作。1868年21岁的普利策开始在这家报纸做记者,他没日没夜的工作,挖掘各种类型的新闻,很快在那些嘲笑他的同行中脱颖而出,这是他新闻生涯的开始。,16,1878年,创办于1

9、864年的电讯报破产,正在依法拍卖。同年12月9日,普利策以2500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电讯报。3天之后,他将电讯报与约翰迪伦1875年创办的邮报合并,创办了自己的一份报纸圣路易邮讯报(POST-DISPATCH),这份报纸已经显露出普利策的办报风格。,17,普利策的传记中,这样描述了普利策在执掌圣路易邮讯报时的情景,“从清晨伏案直到午夜甚至更晚,对报社的一切均事必躬亲”。为了能让公众接受他的报纸是他们最好的捍卫者这样一个理念,普利策大量刊发调查性文章和社论,攻击政府腐败行为、富人偷漏税和赌徒。这种平民主义的诉求颇为奏效,发行量攀升。,18,普利策深知社会生活兼有“情欲”和“理性”两方面内容。他善

10、于将煽情主义的、刺激性的社会新闻纳入到理性报道的框架中去。 普利策认为,关于犯罪、邪恶、灾祸的社会新闻,是为了让人们知道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并起来与之斗争,而且这样的新闻比较容易吸引读者。报纸有了读者,报纸的社论也就有人看,社论针对社会存在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的引导舆论。,19,普利策曾经连续三周在社论中抨击当地逃税的富人们,这些商户都取消了在普利策报纸上的广告,普利策为此损失惨重,但其斗争勇气丝毫未减。另一方面,普利策也借助刺激煽情的报道打开销路,圣路易邮讯报创办三年就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这种作风为普利策后来经营世界报掀起黄色新闻狂潮开了先河。,20,到了1883年,普利策

11、己成了身残体弱之人,长期不间断的工作使他视力衰退、神经受到严重损伤。普利策打算启程前往欧洲,想到那里度个长假。但当他经过纽约时,听说1860年创办的世界报要出售。这家度办的有声有色的报纸,那时己落入金融家杰伊古尔德手里,他的要价是346000美元。 世界报当时销量只有1500份。普利策在5月9日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了世界报,第笔付款是用圣路易邮讯报的利润支付的。然而,让古尔德感到惊讶的是,分期付款的其余部分,后来都是用世界报的利润支付的。,21,当时的美国,拥有一张纽约的报纸就等于拥有了一张全美的报纸。普利策自从买下这份报纸之后,始终与之共命运、同患难,将生命中最后的28年全部投入到这份报纸当

12、中,而这份报纸也成为了普利策成为家喻户晓的报界巨子,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传奇人物。,22,在普利策掌管纽约世界报的1883年年底,该报就和纽约的其它大报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等并驾齐驱,到第二年又跃居纽约第一,成为报界新星。对此,纽约太阳报的资深编辑深为折服。 普利策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的打开局面,还是因为将其在圣路易快邮报的办报作风搬到纽约,一方面致力于社会进步事业,另一方面放开手脚大肆煽情,以致于最后酿成黄色新闻的轩然大波。,23,普利策在发刊词中说,该报将揭露一切骗局和耻辱,将与一切公开的邪恶和陋习作战,它将诚心诚意的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而战。 这个时期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

13、美国历史上的所谓“镀金时代”,资本原始积累引发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童工、黑社会、血汗工厂、假冒伪劣产品、官员贪污腐败等,都是这些问题和矛盾的突出表现,总之,整个社会犹如一个巨大黑洞,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希望和良知。面对这个黑洞,纽约世界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揭露和抗争,赢得了城市平民的信赖。,24,普利策比以往更加不遗余力地为穷苦无助的人说话。在他办世界报的头两年中,代表移民、穷人和工人阶级利益的改革运动如火如荼,例如移民妇女在服装厂的血汗车间里受到的非人待遇、缺少就学机会、不公平的税收负担,都成了普利策的社论和新闻题材。 1883年7月,纽约人口拥挤的贫民窟遭到热浪的袭击,死了不少人

14、;世界报发现,在前一周报道的716名死亡者中,有392人是5岁以下的儿童。报纸编辑制作了“孩子们是怎样被烤死的”和“小棺材成排”等标题,引起当局的震惊与关注,使之采取行动。,25,北美独立战争一百周年之际,法国赠送给美国一尊自由女神像,女神像的支撑框架就是由巴黎埃菲尔铁塔设计者埃菲尔工程师设计,女神像在1883年独立战争胜利一百周年就制作完成了。 但是美国迟迟拿不出钱来修筑安放女神像的底座,转眼几年过去了,女神像还是静静的呆在巴黎。普利策觉得这是个大好契机,于是借助纽约世界报大声疾呼。,26,普利策在社论中写道: 法国送来了如此美丽的礼物给我们,可是我们竟找不到一块安置它的地方,这对纽约市和全

15、美国的老百姓来说,真是一件不可饶恕的耻辱如今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我们必须募捐。 世界报是属于全体人民的,现在呼吁大家捐款,建造自由女神像的花费二十五万美元由法国人民负担,因此也让我们美国人有同样的举动吧。不要等着让百万富翁来出这笔钱,这并不是法国百万富翁送给美国百万富翁的礼物,而是法国全体人民送给美国全体人民的礼物。,27,世界报的呼吁感动了纽约市民,捐款总人数达到了12万,这样,自由女神像才终于在1886年远渡重洋,抵达美国。普利策及其世界报也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重。 另一方面,世界报也大量刊登煽情报道,普利策接手后第一期头版中头条是关于新泽西州发生造成百万美元损失的风暴,还有对一名判了死刑的

16、杀人凶手的访问记,华尔街的一名跳楼自杀者,匹兹堡的一次绞刑,海地的暴动,一名被冤屈的女仆的悲惨状况。 普利策认为:人情味报道和煽情故事是争得高发行量所必需的,他认为,在发行量扩大之后,可以通过吸引读者关注社论和公共事务的新闻报道,来营造健康的公众舆论。,28,在这方面登峰造极的是该报女记者内莉布莱的环球之旅:内莉布莱是该报女记者伊丽莎白科克兰的笔名,她足智多谋、大胆泼辣,写出不少轰动性的报道。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曾写出一部八十天环游地球,该作品出版之后经久不衰,普利策突发奇想,打算由内莉布莱也做一次真正的环球之旅,力图在80天之内完成小说主人公的环球之旅,并且一路不断发出可以与凡尔纳小说相媲美

17、的报道。,29,这件事立刻引起了大众的浓厚兴趣,世界报每天都刊登布莱发回的系列报道,并且还开辟了一个竞猜专栏,按照比赛规则,谁能准确的猜出内莉布莱到达某地的时间,谁就能获奖,结果有近一百万人参与这个活动。 于是,前方的内莉布莱争分夺秒的赶路,后方的读者在争先恐后的竞猜,报纸发行量一时猛增,布莱的环球之旅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30,布莱到达巴黎之后,还专程拜访了凡尔纳,不过凡尔纳对布莱的计划表示怀疑,不相信她能在八十天之内完成环球之旅。然而他低估了布莱的潜能。她步行、骑马、乘船、坐车,最后只用了七十二天就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行程,环绕地球一周。,31,当她重新踏上美国本土时,大家都把她当成凯旋的英

18、雄,政府甚至使用迎接外国贵宾的隆重仪式,鸣放礼炮向她致敬。护送她的专列插上彩旗,一路招展,纽约世界报在头版刊出重头文章描写此事,欢呼布莱终于胜过了凡尔纳小说中的旅行家。,32,批评家们说,普利策恢复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便士报那种危言耸听的手法。虽然这种手法是有报纸以来就有的,但近年来,还没有人像普利策那样广为使用。 普利策的成功引起了报界的纷纷模仿,人们认为这在新闻事业是一种灾难性的趋向,使普利策建设性的工作显得白费了。所以,有人说普利策半边脸像仁慈的天使,半边脸像魔鬼撒旦。,33,作为一代报人,普利策也留下了丰富的办报思想的遗产,比如世界报一直致力于实现三种特征:文章富有趣味、文字简洁生动、版

19、面新颖活泼。 普利策的新闻人生始终都在追求一种简洁、生动、晓畅的报道风格,他在给该报编辑的信中写道:“如果你每天抽出两三个小时,教教那些改稿人员如何精简浓缩,如何避免拼凑,如何挤出水分、废物、渣滓,那么你就完成了一件最重要的工作”。,34,1885年,报纸销量达到25万份,1897年突破了百万大关。与此同时,纽约世界报成为一家巨型企业,1887年其员工达到1300人,1890年它的价值为1000万美元,每年利润达100万美元,就在这一年,世界报大厦落成,这座金色圆顶、华丽壮观的大楼是当时美国的最高建筑之一,耗资250万美元,配备着最新式的印刷机。大厦的地皮上原来是一家法国旅馆,普利策穷困潦倒时

20、曾在此受辱,普利策暗自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买下它将它夷为平地,如今普利策终于实现了复仇的夙愿。,35,由于劳累过度,普利策的视力到1890年已经完全失明,就在新落成的报纸大厦举行揭幕典礼的前一天,43岁的普利策乘船迁往欧洲休养,他退出了世界报的编辑岗位,从此再未回到过编辑部。 从此,直到他逝世的二十余年之间,他一直遵照医生让他远离工作静心休养的嘱咐,乘着自己的游艇在大海上飘荡。,36,因为无法再做自己喜爱的工作,普利策晚年脾气越来越暴躁,在极度的消沉中又患上了一种痛苦的对噪音极为敏感的病,有时近乎歇斯底里。在他生命最后几年,甚至一点微弱的声响都难以忍受。 1908年他购买了一艘豪华游艇,为了保持

21、绝对宁静,船舱的内壁上都挂上了厚厚的壁毯,并且安装了双重门,临终前,他还在念叨着:“悄悄地,悄悄地”,37,在那些年月里,普利策虽然不在编辑部,但他却密切控制着他的报纸编辑与业务的发展方向。在1896年至1898年期间,普利策卷入了一场与威廉伦道夫赫斯特领导的纽约日报的激烈发行大战。两报几乎无节制地刊登耸人听闻或是胡编乱造的新闻报道。在古巴人反对西班牙人的统治中,普利策与赫斯特均想在煽动反西班牙人的愤怒情绪方面一争高低。,38,1898年2月16日,美国军舰“缅因号”(Maine)神秘爆炸并沉没在哈瓦那港后,世界报和纽约日报均呼吁对西班牙宣战。国会面对强烈呼声,通过了战争决议。 4个月的战争之

22、后,普利策不再采取“黄色新闻”的策略,世界报变得较为克制。,39,1904年5月,普利策在为北美评论(North American Review)撰写的文章中总结了信条,“我们的共和国将与媒体共存亡。媒体只有拥有训练有素、是非分明、有勇气为正义献身的报人,拥有公正为民的精神,才能够维护那种公众品德,而缺乏它,人民大众的政府既虚伪又令人嘲笑。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一群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塑造共和国未来的力量掌握在未来的新闻记者手中。”,40,普利策临终前留下遗嘱写明纽约世界报绝对不得出售,但是不肖子孙却在他死后二十年的经济大恐慌时代里通过律师修改了遗嘱,将报纸卖掉

23、了。曾经赫赫有名的纽约世界报就此在新闻舞台上消失了,纽约世界报的大厦最后也因为修路被拆了。 如今只有圣路易邮讯报还掌握在普利策家族手中,并且依然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大报之一。,41,多年来,圣路易快邮报每天都在社论版上刊登1907年普利策宣布退休时写的一封信: “我知道我的退休不会影响报纸的基本原则。报纸将永远为争取进步和改革而战斗,决不容忍不义或腐败;永远反对一切党派的煽动宣传,决不从属于任何党派;永远反对特权阶级和公众的掠夺者,决不丧失对穷苦人的同情;永远致力于公共福祉,决不满足于仅仅刊登新闻;永远保持严格的独立性,决不害怕同坏事作斗争,不管这些事情是掠夺成性的豪门权贵所为,还是贪婪穷人之举”

24、。,42,普利策虽然已经去世一个世纪了,但是在国际新闻界他的声望非但没有消退,反而与日俱增,这应该归功于他捐款设立的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早在1892年,普利策就向哥伦比亚大学提出了捐款设立新闻学院的要求,但是被拒绝,当时人们不把新闻看成一门学问,只把它当成一种技能。普利策坚信应该将新闻提升到一种学术性的层次上。为了这个目的,他锲而不舍,又与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讨论此事,甚至计划出了一整套新闻学院的课程,但是这个设想最终又落空了。,43,在普利策的一再要求下,哥伦比亚大学终于接受了他的捐赠。1911年,按照普利策的遗愿,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200万美元的捐款,大学又追加了50万美元,

25、成立了新闻学院。哥大新闻学院如今已经成为美国的一家历史悠久、享有崇高声望的新闻学府,其主办的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也是一份权威的新闻学刊物。学院还主持评选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44,普利策奖从1917年开始,每年的5月份颁发,包括新闻、文学、戏剧、历史和音乐等项目。90年来,普利策奖象征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特别是新闻奖,更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新闻奖现在包括十四个奖项,如公众服务奖、最佳地方报道奖、最佳全国报道奖、最佳国际报道奖、最佳社论奖、最佳漫画奖、最佳新闻照片奖。公众服务奖是分量最重的一个奖项,其奖品为一枚金质奖章,其余各项的奖品均为3000美元。,45,新闻学所

26、说的黄色新闻,远远不限于色情,还包括战争、灾难、失事、犯罪、甚至体育竞技等等,判断黄色新闻的标准其实并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 黄色新闻就是一种以轰动性、刺激性为宗旨的报道模式,其基本特征就是耸人听闻。黄色新闻作品往往对那些充满刺激血腥的细节不厌其烦的展示并描写,流露着一种如获至宝、把玩不已的窥视欲望和低级趣味。,46,黄色新闻与煽情主义(sensationalism)有着密切关系,煽情主义的目的就在于以惊奇、耸动或高度的兴味刺激读者的情感,但是两者之间也有区别。煽情新闻的含义比较宽泛,黄色新闻的内涵比较确定。普利策曾经告诉记者,要尽量采集那些幽默的、奇妙的、戏剧性的、罗曼蒂克的、动人心魄

27、的、独一无二的新闻,这些形容词等于为煽情新闻下了注脚。煽情新闻既包含庸俗无聊的琐碎内容,也包含无伤大雅的生活情趣。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可能完全摆脱煽情新闻,只不过程度有差别而已。,47,煽情新闻更多的只是表现为迎合读者的好奇心,但不一定会将其作为唯一的宗旨。煽情新闻是稀释的黄色新闻,黄色新闻是浓缩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的最深刻的本质在于其“没有灵魂”。黄色新闻在标榜关心民众的同时,却用骇人听闻、刺激人心的新闻阻塞了新闻渠道,把人生的重大问题变成廉价的闹剧,把新闻变成了最适合报童大声叫卖的东西。,48,赫斯特与黄色新闻浪潮兴起 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对于揭开黄色新闻时代比其他任何人都起了更大的作用。在其从事

28、出版业的64年中,他成为现代新闻界最有争议的人物。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生于1863年,死于1951年,他的一生都和黄色新闻结下不解之缘,他是公认的黄色新闻大王,甚至他的名字都成为黄色新闻的同义语。,49,赫斯特出身豪门,父亲乔治赫斯特是西海岸旧金山靠拓荒开矿发财的富翁,赫斯特是他的独生子。 乔治赫斯特雄心勃勃,一心追求政治权力,1880年他购买了旧金山一家负债累累的考察家报,将其办成民主党机关报。赫斯特从小喜欢新闻,对报纸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父亲对他寄于更高的期望,将其送入哈佛大学,这一年正是普利策买下世界报的1883年。,50,在哈佛期间,赫斯特寻欢作乐、屡犯校规,大二期间,他庆祝克利夫兰当选总

29、统时大放烟火、狂饮啤酒,被暂令停学;几个月返校之后,他甚至将威廉詹姆斯等哈佛名师硕儒的画像装饰自己的便壶。 詹姆斯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与赫斯特同时代的李普曼也曾在哈佛就读,并因为其才华卓越赢得了詹姆斯的赏识,詹姆斯主动到李普曼的住处拜访他,并且结下了忘年之交,而赫斯特却因侮慢师长,被哈佛开除。,51,赫斯特在哈佛也并非无所事事,他曾经潜心研究了东部地区报纸的煽情技巧,还在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记者,被大学开除之后,他在纽约专门考察了一段时间的报业市场,然后才打道回府。 1887年,赫斯特的父亲当选为参议员,24岁的赫斯特担任了考察家报的主编。在上任的第一天,这位高个子、蓝

30、眼睛、略显腼腆、与其魁梧身材形成反差的尖嗓子的新任主编就扬言该报要让世界震惊、发呆。,52,当时考察家报正陷于困境,赫斯特用他从纽约世界报学来的煽情手法,很快将这张亏本的报纸办成旧金山有史以来最大胆也最富有煽情色彩的报纸。他雇佣了一批擅长于煽情报道的记者编辑,当时被他高薪聘请来的编辑麦克尤恩曾经给新闻下过一个有名的定义:能够让读者看后能够叫一声“上帝呀”的就是新闻。,53,1891年,老赫斯特去世的时候,考察家报年利润已经达到35万至50万美元。此时赫斯特踌躇满志,他准备同纽约最大的报纸纽约世界报一决雌雄。 1895年,赫斯特带着他的家族出售铜矿后所得的750万美元现金来到纽约,准备大干一番,

31、首先以18万美元买下了普利策哥哥艾伯特办的新闻晨报,将它改名为纽约日报(New York Journal),从此该报就成为赫斯特的王牌,开始大量刊登耸人听闻的新闻和引人入胜的细节,尤其致力于凶杀暴力方面的报道。,54,有一次纽约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凶手残忍的将死者尸体分成几块,扔在不同地点,其中一块包在一块油布里。这起谋杀案经过报纸的宣扬,一时轰动纽约。 赫斯特更是大显身手,他派遣了三十多名记者展开调查,并悬赏1000美元奖励破获此案的记者。报纸有一期还用彩色专页登出那张包裹尸体碎块的油布,最后,当他的记者终于查获了那名凶手的时候,赫斯特得意非常,他吹嘘说他的记者侦探队可以与任何城市的刑警队媲美

32、。,55,除了报道内容大肆煽情,赫斯特还将报纸的售价降低到一美分,此时的世界报还是售两美分,凭着这些手段,纽约日报很快成为与世界报平起平坐的大报。仅仅在1896年的一个月,报纸销量就猛增了12.5万份。 赫斯特和普利策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普利策是外来移民个人奋斗的典型,赫斯特则是依靠家庭的背景得以发迹。从个人品行来说,普利策为人刚直,热爱读书,他曾说过不读名著和犯罪没什么两样,赫斯特从小养尊处优,一身顽劣,整个人生如同混世魔王。如果说普利策是报界的拿破仑,赫斯特则是其中的希特勒。,56,赫斯特初到纽约的时候,最畅销的报纸是纽约世界报的星期刊星期日世界报(Sunday World),1887年这

33、份报纸销量超过25万份,到1890年代初,报纸版面数达到了40到48版。这份报纸除了新闻,还增加了许多娱乐性的内容,比如漫画、插图、体育报道、文学小品等,这些新的发展趋向其实也应和了当时大众社会变迁和大众群体的口味。,57,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以后,消费、消遣、娱乐、休闲等活动就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趋势,而这些趋势也渗透到新闻传播的每个环节,并且相互影响,彼此作用。 1890年,有250家日报设有星期版,挤掉了那些在星期日出版的独立周报。1893年启用的彩色印刷机,使星期日的彩色增刊可以使用至少5种颜色印刷,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报纸的美观和吸引力。,58,星期日世界报大为走俏的一个

34、原因就是颇受欢迎的彩色连环漫画专栏霍根小巷(Hogans Alley),作者是理查德奥特考尔特。这个系列连环画描写廉租公寓的生活,每张画的中心人物都是一个穿着肥大衣服、没有牙齿、咧嘴而笑的男孩,当印刷厂的工人给孩子的衣服涂上一抹黄色的时候,他就成了不朽的“黄孩子”(Yellow Kid ),这个系列连环画妙趣横生,拥有大批的读者。,59,为了和星期日世界报展开竞争,赫斯特暗地里花高价收买了星期日世界报的员工,包括霍根小巷的作者奥特考尔特。结果一天之内,星期日世界报的全班人马集体倒戈到赫斯特门下,普利策大吃一惊,忙用赫斯特给的高价将他们请回。不料,赫斯特又出了更高的价钱,在24小时之内又将这批骨

35、干全部挖走。日后成为名作家的马克吐温也被赫斯特聘请去英国报道维多利亚女王即位60周年的庆典。,60,面对赫斯特的行径,普利策大为光火,一方面向法院控告纽约日报侵犯其版权,另一方面又雇佣了一名画家乔治卢克斯继续主持星期日世界报的黄孩子专栏。于是,在两份报纸上都有了黄孩子的漫画,为了争夺读者,两家报纸以黄孩子为旗号,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竞赛。两家都争相刊登黄孩子漫画广告,两家报纸的推销员到处张贴黄孩子的招贴画,甚至戏院里也上演黄孩子的戏剧。,61,一时间,黄孩子将纽约弄得乌烟瘴气,结果由此生出了“黄色新闻”这个词。黄孩子的作者奥特尔考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笔下的漫画人物居然成了一种丑恶现象的标志,为此他

36、痛心不已:“在我死后,不要佩戴黄色绉纱,不要把黄孩子放在我的墓碑上,也不要让黄孩子参加我的葬礼,让他呆在他所属的纽约东区吧”。,62,1896年,纽约日报日销量43.7万份,其星期日版为38万份。一年之内,其星期日版发行量增至60万份,赶上了世界报。 报纸的销量的升降取决于街头零售的生意眼。在决定麦金利和布赖恩两者谁当选美国总统的那次选举(1896年大选)的第二天,世界报和纽约日报各出售报纸约150万份,创下了空前纪录。 正是处在这种气氛下,一些大报拼命地争夺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新闻。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美国报纸开始报道些导致一场国际危机和美国-西班牙战争的事件。,63,赫斯特与美西战争 18

37、95年,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爆发暴动,西班牙对暴动进行了严酷的镇压,当时,美国报刊上几乎每天都有关于古巴的报道,其中也混杂着许多蓄意捏造的虚假新闻。 美国报纸将西班牙驻古巴总督魏勒称为“屠夫”,将古巴死亡人数从实际数字11万夸大成40万。特别是唯恐天下不乱的赫斯特及其纽约日报,更是不择手段的大肆渲染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暴行,极尽耸人听闻之能事。,64,赫斯特曾倾注全力报道了一位姑娘的事情,这个姑娘叫西斯内罗斯,是古巴起义领袖的外甥女。1897年其舅父因为参加起义被逮捕送去服苦役,西斯内罗斯自愿陪同前往。服役期间,她曾经试图杀死西班牙军官,结果被判处20年徒刑,关押在哈瓦那条件最恶劣的黑人监狱。,65

38、,赫斯特报纸大张旗鼓的报道此事,添油加醋,将西斯内罗斯描绘成圣女贞德,将被刺的西班牙军官描写成好色之徒,企图利诱、威逼、侮辱西斯内罗斯,而姑娘则奋力自卫云云。 赫斯特还号召美国妇女向罗马教皇和西班牙女皇呼吁,在这番鼓动下,每天都有读者来信,要求拯救西斯内罗斯。后来赫斯特又派了一名精明的记者卡尔德克尔前往哈瓦那营救西斯内罗斯,德克尔买通了各个关口,让西斯内罗斯女扮男装逃出古巴,来到美国。赫斯特在纽约为她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之后又将她送往华盛顿,美国总统还在白宫草坪上接见了她。,66,这件轰动数月的文章完全是赫斯特的一手策划,它使得赫斯特的报纸大出风头。事后统计,对此事的报道,以耸人听闻著称的纽约

39、太阳报和纽约先驱报只用了1栏,纽约论坛报用了3栏半,纽约时报用了10栏,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用了12栏半,赫斯特的纽约日报竟用到了375栏。,67,美西战争爆发之前,美国的报刊尤其是赫斯特的纽约日报,都带着浓烈的火药味,发疯似的煽动战争狂热,竭尽全力鼓吹对西班牙开战。赫斯特曾公开宣称,为了使美西开战,他花了100万美元去鼓动宣传。为此,有人将美西战争称为“赫斯特的战争”。 美西战争之前,赫斯特曾经派画家弗雷德里克雷明顿前去古巴采访。雷明顿到了古巴之后,给赫斯特拍了一封电报:“一切平静。这里没有动乱。不会发生战争。我想回去了”。赫斯特马上回电:“哈瓦那,雷明顿,请留在古巴。你提供图片,我提供战争”

40、。虽然此事难以证实,但是确实折射出赫斯特报纸在美西战争中所起到的煽风点火、唯恐不乱的作为和心态。,68,1897年2月10日,纽约日报特派记者戴维斯电传一篇新闻报道,描述西班牙警方强行登上一艘美国船只,指控船上的三名古巴女子携带秘密文件给在纽约的古巴叛乱分子。西班牙警方不顾美国船长抗议,命令三名女子脱衣搜身。纽约日报以标题“美国旗帜到底能否保护妇女?”大篇幅刊登新闻,同时还配发了一幅雷明顿画的插图,上面画着三个西班牙人正在检查一个一丝不挂的古巴少女,报纸引起极大轰动,当天卖出一百万份报纸。,69,随即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采访三名女子,否认戴维斯报道,戳穿了纽约日报弄虚作假的丑陋行径。戴维斯勃然大

41、怒,为此事写信给纽约世界报声称自己不应当为此事件负责,而应当由编辑授意的配画作者负责。戴维斯为此事与赫斯特决裂,声言此生不再为赫斯特写东西。,70,美西战争的直接诱因是两件事情:美西战争前两个月,西班牙驻美公使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批评美国总统麦金利是一个“软弱的、迎合暴民的、卑劣的政客”。当时,西奥多罗斯福也批评麦金利总统脊梁骨软的像巧克力饼。但是,西班牙大使这封信被古巴革命政府成员截获,并且在赫斯特的报纸上刊登出来。纽约日报在刊登此信的头版上用通栏大标题写着:“有史以来对美国的最大侮辱”,由此,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外交关系趋于紧张。,71,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缅因号事件”,当时,由于古巴局势紧张

42、,美国借口保护自己的侨民,派遣战舰缅因号抵达古巴,停靠在哈瓦那港口。一天深夜,缅因号突然爆炸,顷刻间,连同船上的258名官兵沉入海底。此事的原因一直没有勘察明白,但是赫斯特不遗余力,使劲浑身解数将此事大加渲染,使得公众都认为此事是西班牙所为。,72,赫斯特悬赏5万美元追查缅因号事件的凶手,并且还发起所谓的“献舰运动”,还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筹款。报纸还配以触目惊心的标题,拼命报道“缅因号事件” : 缅因号战舰被敌人可怕的武器拦腰炸断 炸毁战舰缅因号是敌人所为 全国战争狂热 干涉义不容辞、刻不容缓,73,有一期纽约日报甚至将“必战”排成一行,横贯全页,这样的一种追求轰动效应的手法被各报纸纷纷效仿

43、。大标题、多图片成为黄色新闻的一大外在特征,正如耸人听闻是黄色新闻的内在特征。 在美国经历过的所有战争中,美西的战争是最无痛苦的。但是,其结果完全改变了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这场战争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特别是作为一个太平洋大国出现。 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西班牙政府被迫要求停战。美国只牺牲了极少数人的生命,换来的却是美国国旗在一个面积从波多黎各延伸至菲律宾的帝国上空飘扬。,74,历史学家在1930年代初根据大量记录文献审慎研究的结果,充分证明赫斯特的纽约日报、普利策的世界报、芝加哥论坛报、纽约太阳报和纽约先驱报等报纸对“缅因号”军舰沉没的危机事件采取的报道方式,是以一种有利于战争的气氛培

44、养公众舆论的。,75,战争真正打响之后,报纸坚决的投入了战争报道。约有500名记者、摄影师成群结队来到前线,由报界组成的小船队和海军一起作战,记者们跟随海军舰队一路航行到哈瓦那,并且多次参加作战。在一次冲锋中,一名纽约日报记者被打断了一条腿,纽约先驱报的一个撰稿人还领导了一次部队的冲锋,受到了率领义勇骑兵团的西奥多罗斯福的嘉奖。,76,赫斯特得意非凡,他急不可耐的租用了一条货船,率领二十多名记者、摄影师兴高采烈的驶向古巴海岸,赫斯特还挥舞左轮手枪,俘获了26名西班牙海军官兵。赫斯特手下的记者詹姆斯克里尔曼负伤倒地,后来他回忆记述了当时情景: “有人跪在我身边的草地上,把手放在我发烫的前额上,我

45、睁开双眼,原来是赫斯特先生。只见他头戴一顶镶有一圈鲜艳丝带的草帽,腰插一支左轮手枪,手里拿着铅笔和笔记本。这个挑起战争的人亲眼看到了战争的后果,并在发现自己的记者倒下后自己接替了工作。他缓慢的记下了我叙述的战斗经过,清脆的毛瑟枪声一再打断我们,但是赫斯特似乎毫不在乎。他说:这难道不是一种光辉的战斗么?我们一定要抢在世界上所有报纸的前头”。,77,当时来自古巴的报道必须送到基韦斯特,从那里传往纽约。有些大报每天要这样传送数千宇的消息,但是这一切都花费巨大。亲眼目睹美国海军在马尼拉湾取得惊人胜利的3名记者之一爱德华哈登以9.9美元一个字的“特急”电报最早发出了他的报道,这是世界报最大的一次胜利。美

46、西战争期间,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日报两份报纸销量激增,达到了空前的150万份,赫斯特的报纸4个月花了50万美元、一天出号外多达40次,但他对此表示毫不在乎。 普利策后来对美西战争中的煽情手法深表后悔,并且退出了耸人听闻的黄色新闻大战。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年,纽约世界报成为美国新闻史上最受尊崇的一家报纸,内行人称为“报人之报”。,78,赫斯特不仅不加收敛,反而变本加厉的铺张黄色新闻,他至死都是一个黄色新闻报人,结果终于酿成了1901年继林肯之后第二位美国总统麦金利被刺身亡的惨剧。此前,纽约日报一直在抨击麦金利政府,1901年当肯塔基州长科贝尔被刺杀之后,纽约日报上居然刊登了一首令人吃惊的赞美诗: 枪弹穿

47、过科贝尔的胸膛, 寻遍整个西部不知飞向何方, 它很可能向这里飞来, 击中麦金利将他送进停尸房。,79,不久,纽约日报又在一篇社论中明目张胆的鼓吹:假使要废除坏人和不良政府只能用暗杀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于是,时隔不久,有人就真的采取行动,并且真的将麦金利总统送进了停尸房,凶手的衣袋里还装着一份纽约日报。,80,继任总统在首次递交国情咨文中,就斥责凶手是受到了黄色报刊的煽动,而赫斯特居然辩解说他是为人民而奋斗。赫斯特教唆杀人引起了社会公愤,他的模拟像被吊在公共场所,报纸受到了公众抵制,赫斯特不得不将其报纸改名为纽约美国人与日报。 从报业垄断的角度看,赫斯特的报团对新闻的控制,到2

48、0世纪20年代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到1923年为止,它已拥有20家日报,15家星期日报,7种杂志,分布在美国最大的城市和最主要的工业区。其所有出版物每日总销数达939万份。赫斯特自称有697万个美国家庭,即全国每4家中有1家人在阅读赫斯特报系的出版物。,81,赫斯特在政治上是个活跃人物。他于1903年至1907年两任美国众议院议员,还在1905年和1906年、1909年先后竞选过纽约市长和纽约州长。他在政治上极端保守。赫斯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支持德国,反对英、法等同盟国家。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总统时期,赫斯特曾反对其“新政”。他也反对共产主义。,82,赫斯特属于美国前90家富豪之列,除报业外,赫

49、斯特还有矿山和牧场,其分布地区,几乎包括了整个西海岸。此外,他在国内外还经营其他工商业。赫斯特生活奢华,他在加州旧金山以南282公里处有座巨大“庄园”,占地即达10万公项。其中“一切陈设、享受完全与王侯一般。,83,赫斯特经常至海外游历,尽情挥霍,搜购珍品古玩。1930年代之后,由于美国陷入经济危机,赫斯特也逐渐入不敷出,经济地位下降。他先后售出他所属的报团公司的优先股,后又将公司90的股份交给有股票权的托拉斯经营。 1951年8月14日,赫斯特死于加州贝弗利山,其报团由儿子小赫斯特继承,该报团一度走下坡路,近年来又有复苏迹象。,84,美国的黄色新闻浪潮,到1900年达到了顶峰。据统计,当时三分之一的都市报刊都成为不折不扣的黄色报纸,另外,其它报纸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黄色新闻的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