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道德的发展中文文献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6437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道德的发展中文文献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课件道德的发展中文文献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课件道德的发展中文文献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件道德的发展中文文献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道德的发展中文文献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 的发展研究,Development of Preschoolers Mor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JXNU,psychology,come on!,【摘要】,【关键词】,该文通过个别访谈的方法,考察了96名35岁幼儿依据允许性、可变性、权威依赖性以及规则依赖性四种判断标准对同伴、以及成人主人公的道德行为判断及其归因。 结果显示,多数学前儿童都能根据不同的判断标准对主人公行为做出符合道德规则的判断,表现出较强的道德责任意识,且这一意识在34、5岁之间获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尤其是在权威依赖性标准上。归因分析显示近1/4的幼儿明确采用相应

2、的道德规则对主人公的行为作出解释。这些结果支持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论,揭示出学前儿童很早就发展起来的道德责任,这对当前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攻击行为倾向 行为规则 角色认知,JXNU,psychology,come on!,道德责任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只要个体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伤害性的结果,就会引发与道德责任有关的问题1, 因而可将道德责任看作个体面临道德问题时的参与意识和对困难的分担程度, 它通常是由个体对与问题相关的道德规范的认知、情感及对行为的预期所决定的2。,1.引言,JXNU,psychology,come on!,早期的研究者对儿童道德认知能

3、力持较悲观态度,按照皮亚杰(1984)的观点,幼儿的道德责任意识表现为对成人单方面的服从,儿童要到10岁左右才进入道德发展的自律阶段,开始能够参与规则的讨论与制定,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3。,当前的领域特殊论者则不用经典的对偶故事法,而是根据被试在各种判断标准上的表现来探查儿童的道德责任意识。,JXNU,psychology,come on!,如Smetana(1981)4早期选用规则依赖性、普遍性、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应受惩罚的程度(4个)作为判断标准, 而后Smetana(1993)5在对领域理论十几年的发展回顾中总结道,研究者使用的判断标准一般包括:允许性(permissibility)、规

4、则依赖性(contingency on rule)、普遍性(generalizability)、可变性(alterability)和权威依赖性(contingency on authority)(5个),这些标准从措辞、内涵和数量上都较早期研究更为严密和完善。,列举了国外研究中有关道德判断标准的情况,JXNU,psychology,come on!,尽管如此,当前的研究者在判断标准的选用上仍然依各自研究而异。例如,Yau等(2003)6研究中涉及允许性、严重性、权威依赖性、普遍性、决定权定位等6个判断标准;而Mullins和Tisak (2006)7选用了5个判断标准,分别是行为评价、权威决定

5、的合理性、可变性、规则依赖性、普遍性。不同研究者、甚至同一研究者所采用的这些标准之间一方面有交叉关联,另一方面对于类似的标准,其表述方式却很不一致,这使得不同研究、不同标准之间的可比性较差,需要进一步梳理。,JXNU,psychology,come on!,国内的相关研究则比较缺乏,张卫等(1998)8曾采用允许性、严重性、普遍性和规则依赖性4个标准调查了614岁中国儿童对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的认知,结果发现6岁儿童认为道德违规行为(如偷东西)比社会习俗违规行为(如上课吃东西)要严重得多,随年龄增长儿童更倾向于认为道德规则是普遍的、不可更改的,而社会习俗则是因社会背景而异的、较少具有普遍性、可以

6、更改。,列举了国内研究中有关道德判断标准的情况,由于研究中被试年龄偏大,因而没有探测到儿童在不同判断标准上认识道德规则的明晰的发展脉络。,JXNU,psychology,come on!,在各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中,最早受到研究者关注的恐怕是权威依赖性标准,人们很早就发现幼儿具有服从权威的倾向性,例如他们认为对父母要说真话、而对同伴则可以说假话3, 9。,然而,领域特殊论者却对此提出了质疑。Smetana等(1990)10发现, 3岁半以后的幼儿就可以通过权威依赖性标准成人允许幼儿违反道德规则,但幼儿认为那是错误的,不接受权威意见;Laupa (1994)11和Tisak(1993)12的研究中也

7、有相似的发现, 4岁左右的幼儿能够通过权威依赖性标准。,JXNU,psychology,come on!,其一,采用判断标准的范式更有利于探测年幼儿童对权威的认知;,上述矛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二,通常情况下幼儿一般将成人看作规则的监督者和制定者,尽管在幼儿眼中成人可以制定道德规则、以及监督规则的执行情况,但还不能制定不道德规则。成人除了可以作为规则的监督者和制定者,现实中同样常见的情境还有成人作为规则违反者的情形。,JXNU,psychology,come on!,近期的一项研究13考察了幼儿对不同角色(同伴、成人)的主人公违背同一道德规则的认知,结果显示出了角色效应,即45岁幼儿在成

8、人主人公情境下,对允许性、可变性和权威依赖性标准的通过率要低于同伴主人公的。与成人相比,幼儿认为同伴更不能违反、改变道德规则,其道德判断更不依赖于权威。可见,对成人作为规则违反者的考察有利于对前述矛盾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因此,选取典型的道德事件作为道德规则的主要内容,从前人提出的各种判断标准中选取四种比较典型的、也是研究者较多采用的标准,试图探查幼儿对不同角色违反道德规则的认知及其归因,以揭示学前儿童在不同判断标准下对道德领域规则的认知特点,为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论及儿童的早期道德责任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依据。,JXNU,psychology,come on!,2.1 被试,2. 实验设计,江苏省

9、徐州市2所中等水平幼儿园随机抽取35岁幼儿96名。最后形成三个年龄组,即: 1)三岁组,年龄跨度为2.93.4岁,共32人; 2)四岁组,年龄跨度为3.74. 3岁,共32人; 3)五岁组,年龄跨度为4. 75.3岁,共32人。 各组被试平均年龄分别为3.21、4.03、4.93岁,标准差分别为0.17、0.19、0.18。各组被试男孩、女孩各占一半,统计表明其平均年龄也大致相同。,JXNU,psychology,come on!,2.2 实验材料,根据研究目的,并参照前人研究5,7,选取了2个生活中常见的道德规则进行测查,通过图片加以表现。分别是: (大人)不许抢小朋友的玩具; (小朋友)不

10、许推人。以不许推人为例,见图1、表1。,军军,JXNU,psychology,come on!,3(年龄:3、4、5岁)4(判定标准:允许性、可变性、权威依赖性、规则依赖性)2(主人公的角色:同伴、成人)的混合实验设计。,2.3 实验设计,2.4 实验程序,实验通过个别测查的方式进行,在幼儿园的一个安静的房间按照标准指导语以讲故事的形式实施。为保证实验任务之间的可比性,故事呈现尽可能采用类似的结构框架、统一的反应模式和学前儿童熟悉的故事情节。,JXNU,psychology,come on!,全部实验都结束后将所有访谈结果编码,最终数据用SPSS 13.0处理。对归因编码时,参照前人的编码系统

11、5, 7,同时又结合研究目标以及被试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制定的。然后从各年龄组随机抽取1/3的被试反应,由两个评分者(均为发展心理学的专业人员)分别进行编码,对各个故事编码的一致性从78.8%到100%不等,平均一致性达到89.8%。,2.5 结果处理,JXNU,psychology,come on!,1)事件造成的伤害或影响:事件危害他人或自身的利益、身心健康、情绪情感等。例如,“车轧着阿姨”、“会摔破”等。 2)一般性的结果定向:被试对当前事件进行合理的描述,或对可能发生的现象进行合理的预测。例如,“(可以不捡钥匙,因为)阿姨会捡”、“(可以)不扶兰兰,让她自己爬起来”。 3)规则定向

12、:明确提及道德规则,例如:“要帮(大)人捡掉的东西”。 4)未分化的规则解释:只说出了与规则有关的笼统性的解释。例如“不好”,“不对”。 5)无关理由:被试不做反应;或回答不知道;或回答与问题无关。,被试的判定理由归因主要分为五类:,JXNU,psychology,come on!,3. 结果,3.1幼儿对道德规则的认知 初步分析发现,研究的顺序效应、性别差异总体上均不显著,不再参与进一步的分析。,JXNU,psychology,come on!,表2的结果显示,各组幼儿都能较好地理解道德规则,即便3岁组幼儿在各判断标准上的通过率均在半数以上。对年龄效应的Crosstab检验显示,幼儿对道德规

13、则的认知在34、5岁之间获得显著发展,除第一列各条件下的2值均达到了0.050.001的显著水平。不论故事主人公是同伴还是成人,大多数35岁幼儿都认为违反道德规则是不对的,对允许性标准的认知最好。对35岁幼儿在不同判断标准上的通过率进行多个相关样本的Cochrans Q检验,结果显示在成人和同伴情境下判断标准效应均显著,进一步的检验表明,其差异主要体现在3岁组。 最后,幼儿对不同角色主人公的认知非常接近,配对样本的McNemar检验表明他们对不同角色主人公在各判断标准上的通过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JXNU,psychology,come on!,3.2幼儿对道德规则的归因,JXNU,psych

14、ology,come on!,表3显示,幼儿对道德规则的归因基本相似。除3岁组,幼儿对道德规则的归因以事件造成的伤害或影响最多(近30% ),其次是规则定向,再次是未分化的、笼统性的规则解释。接近半数的3岁幼儿对违反道德规则的归因是无关理由,幼儿对道德规则的归因在34、5岁获得了发展,与在判断标准上的发展具有一致性。,JXNU,psychology,come on!,4.讨论,众所周知,道德责任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对道德规则的认知是儿童形成良好道德责任意识的重要条件,当儿童实现了规则内化,其道德责任意识便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建立起来了。研究显示,35岁幼儿在不同程度上都能采用四种不同的判断标准对

15、不同角色主人公的道德行为作出合理的推断,且他们的这一推断能力在34、5岁之间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伴随年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认为违反道德规则不对,即便有人说、或是妈妈说可以不遵守某项道德规则,或是从来没有人告知过主人公存在某项道德规则时,主人公仍然不接受违规行为。,4.1 幼儿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特点,JXNU,psychology,come on!,研究中,判断标准效应显著,幼儿在允许性标准上显著好于其他标准,在权威依赖性上显著差于其它标准,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3岁组。可见,尽管3岁幼儿已经认识到不能违反道德规则,但当妈妈允许其违反时还是有相当一部份的幼儿服从了权威的错误命令,此现象在4岁组就几乎

16、消失了。这提示人们,在四种判断标准中,权威依赖性标准是衡量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幼儿逐渐从单方面服从权威、发展到能对权威提出质疑。,JXNU,psychology,come on!,在皮亚杰关于游戏规则的早期研究中,学前阶段的儿童倾向于单方面地服从权威制定的规则,认为规则是不可随意改变的;在很多其它非道德领域,年长儿童都存在这种服从权威的倾向性,他们尤其是服从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权威的意见14。然而,采用判断标准的研究范式考察儿童对道德规则的认知,可以探查到学前儿童很早就开始发展对权威的批判精神,这对于揭示儿童早期的道德责任意识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也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

17、领域特殊观的有力证据。,JXNU,psychology,come on!,从归因来看,除一些3岁幼儿,幼儿在判断理由上的归因仍以事件造成的伤害或影响最多,其次是规则定向,再次为未分化的、笼统性的规则解释。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首要因素所占比例不同:研究中不到30%的幼儿把它作为归因理由,而在西方、以及中国香港的研究中这部分幼儿所占比例基本都在40%以上,还有一些超过80%6,7,15。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还有近1/4的幼儿明确采用相应的道德规则对主人公的行为做出解释,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多的儿童采用规则定向的归因。,JXNU,psychology,come on!,角色效应不显著,表明幼

18、儿认为不论是成人还是同伴都应遵守道德规则,不能违背和改变规则,也不受权威依赖性和规则依赖性的影响。可见,幼儿倾向于听从权威,但他们并不是单一的权威定向,有内在的判断标准16。,JXNU,psychology,come on!,有学者指出,道德责任的产生与该伤害情境中个体对惩罚的预期、以及为避免惩罚而产生的补偿心理有关1,即个体把道德责任与惩罚相联系,人们为了避免受到惩罚才遵守道德规则、履行道德责任。研究结果揭示出学前儿童很早就发展起来了道德责任,部分3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认知到即便家长允许,破坏道德规则也不行,他们这时会指出家长是错误的。,4.2 促进幼儿道德规则认知,培养其道德责任意识,JXNU

19、,psychology,come on!,由研究结论可知,幼儿对道德规则的归因仍以事件造成伤害或影响和规则定向为主,所以避免惩罚并不是儿童道德责任判断的主要依据。可见,儿童对道德责任的认知发展不是单方面的服从权威、避免惩罚,而是在与环境、他人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如,一个儿童被人打了,此时不用任何人说教,他已经知道了“打人”不对,因为“打人”行为给他造成伤害,他感觉到很疼。对儿童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应避免单一形式的说教和惩罚,让儿童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慢慢体会,充分调动、挖掘他们自身的认知潜力。此外,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归因多为事件造成的伤害和规则定向,教育者应因势利导,以儿童理解道德行为的角度教授相

20、应的道德规则,从而促进儿童对道德规则的认知,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道德责任意识水平。,JXNU,psychology,come on!,5.1 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在34、5之间岁获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在四个判断标准上能够很好的认识道德规则, 3岁组相对差一些。,5.结论,5.2 学前儿童对道德规则的认知基本上不存在角色效应。,JXNU,psychology,come on!,冯天荃.学前儿童道德责任意识的发展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8, (3),【本文献来源】,JXNU,psychology,come on!,1 Shultz T R,Wright K, SchleiferM. Assign

21、ment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punishment. Child Development, 1986, 57(1): 177 - 184. 2 吴靖,季蘋,潘秀丽. 道德责任心的形成及其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1, (3). 3 皮亚杰. 儿童的道德判断. 傅统先,陆有铨译.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 4 Smetana J G. Preschool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moral and social rules. Child Development, 1981, 52 (4) : 1333

22、- 1336. 5 Smetana J G.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rules. In: Mark Bennett. 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gnition: The child as psychologist. New York: published by Guilford Press, 1993. 6 Yau J , Smetana J G. Conceptions of moral, social - conventional, and personal events among Chinese preschoolers

23、in Hong Kong. Child Development, 2003, 74 (3): 647 - 658. 7 Mullins D, Tisak M S. Moral, conventional, and personal rules: The perspective of foster youth. Journal of App 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6, 27 (4): 310 - 325. 8 张卫,徐涛,王穗苹.我国6 - 14岁儿童对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的区分与认知.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21 -25. 9 刘金花. 儿

24、童发展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原文献参考文献】,JXNU,psychology,come on!,10 Smetana J G,Braeges J L. The development of toddlers moral and conventional judgments. Merrill Palmer Quarterly, 1990,36 (3) : 329 - 346. 11 LaupaM. “Whos in charge?“ Preschool childrens concepts of authority.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25、Quarterly, 1994, 9 (1):1 - 17. 12 TisakM S. Preschool childrens judgments of moral and personal events involving physical harm and property damage. Merrill Palmer Quarterly, 1993, 39 (3): 375 - 390. 13 Nobes G, Pawson C.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rules and social status. Merrill Palmer Quart

26、erly, 2003, 49 (1):7 - 99. 14 LaupaM, Turiel E.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adult and peer authority. Child Development, 1986, 57 (2) : 405 - 412. 15 TisakM S, Crane Ross D, Tisak J, et al. Mothers and teachers home and school rules: Young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authority in context. Merrill Palmer Quarterly, 2000, 46 (1): 168 - 187. 16 陈琴,庞丽娟. 幼儿合作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2, 22 (1) : 38 - 43.,JXNU,psychology,come on!,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