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测验总论一二节.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67934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心理测验总论一二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一章心理测验总论一二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一章心理测验总论一二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心理测验总论一二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心理测验总论一二节.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引言,经历过心理测验或尚未被测验过,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 凭着这么几页纸的测题就能测出一个人的智商或人格?就能说心理健康与否?就能判断适合于干什么工作? 难道心理测量类似于算命?,心理是可以测量的,桑代克: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数量。 麦柯尔: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是可以测量。,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心理测量与物理测量,物理测量:测量工具直接作用于物体。 心理测量:测量工具作用于一个中介(行为),然后推测心理。,对心理测量的评价,心理是可以测量的,但目前鉴于人们对心理的认识水平不高,所以测量不是非常完善、十分准确。,人的心理不容易被准确测量,1)看不见(所以无法直接测量); 2)有变化(所以测量到的

2、可能是以前或现的状况,要预测可能会有风险); 3)对心理特质的评价标准不严密(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些都将导致心理测量产生误差。,潘菽: “心理测验是可信的,但不能全信,是有用的,但不能完全依靠它.” 美国心理学会: 只要情况适宜,任何测验都有用;但如果运用不正确,即使最好的测验也会对被试造成伤害.,心理测量学,李双,打开心灵的钥匙,第一节 心理测验的历史,一、心理测验在我国的悠久历史 孔子曾根据自己的观察评定学生的个别差异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短长。物皆然,心为甚。” 隋炀帝创行开科取仕,科举制度在我国通行了l 300年 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3、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所心理学实验室。 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师开设测验课,并用心理测验试测投考该校的学生,这便是我国正式开始的科学心理测试。1921年他俩正式出版智力测验法一书。 1922年,比奈量表由费培杰译成中文,并在江苏、浙江两省的一些小学生中进行过测试。,第一节 心理测验的历史,一、心理测验在我国的悠久历史 1924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奈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1936年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193 1年中国测验学会成立。 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1980年初,北京师大心理系首次开设心理测量课。许多单位陆续编制或修订了一些心理测验。 在1984年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立了

4、以北师大心理系张厚粲教授为首的测验工作委员会(后改称测验专业委员会),加强了对测验工作的指导,第一节 心理测验的历史,二、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与发展 问题二: 早期心理测验产生的社会需要是什么? 心理测验的先驱有哪些? 心理测验有哪些方面的发展?,第一节 心理测验的历史,二、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测验的产生是社会的需要 心理测验的先驱 心理测验的发展,人员选拔与职业指导的需要,这是促使测验发展的重要因素。 19世纪,在欧洲和美洲开设了一些护理精神病人的特别医院,因而急需确定收护标准和客观化的分类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采用心理选拔技术,使飞行员技术淘汰率由 60-70 % 降低到 3

5、0 %,第一节 心理测验的历史,二、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与发展 心理测验的产生是社会的需要 心理测验的先驱 心理测验的发展,著名美国学者波林指出: “在测验领域中,19世纪80年代是高尔顿的10年,90年代是卡特尔的10年,20世纪头10年则是比奈的10年。”,促使心理测量运动发展的最直接动因是人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有个别差异。在这方面进行过研究工作的有冯特,高尔顿,卡特尔和闵斯特伯格等。,冯特的贡献,在19世纪实验心理学家不怎么关心个体间的差异,他们研究的重点是放在揭示人类行为的共同性而不是差异性. 冯特在实验研究中却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个体差异加以区分有赖于测量的手段,由此促使冯特去研

6、究心理测量的问题. 实验心理学严格的实验条件控制最终为心理测验的标准化打下了基础.,心理测验的先驱,高尔顿 (Francis Galton),设计了许多简单的测验,如判断线条长短与物体轻重等,企图由各种感觉辨别力的测量结果来推估个人智力的高低。 是应用等级评定量表、问卷法以及自由联想法的先驱。,心理测验的先驱,卡特尔(JMCattell) 早年留学于德国,从师冯特(wWundt),深受其影响。 编制测验几十个,包括测量肌肉力量、运动速度、痛感受性、视听敏度、重量辨别力、反应时、记忆力以及类似的一些项目。 于1890年发表的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首创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心理测验的先驱,比奈

7、1905年的量表有30个由易到难排列的项目,可用来测量判断、理解、推理,亦即比奈所谓智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1908年修订量表,采用智力年龄的方法计算成绩,并建立了常模,心理测验史上的一个创新。 1911年做了第二次修订,就在这一年比奈不幸谢世。,比纳西蒙智力量表,1905年他与助手西蒙编制了第一个智力测验-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1905年出版的智力测验有30道题目,侧重于测量判断,推理和理解方面,测验结果是以答对的题数,没有一个客观的分数来评价智力水平;只有一个50人样本的常模;没有信效度数据。,比纳测验用于成人弱智判断的若干指标,智力严重落后者答不出第6题以后的测题(执行简单指令和模仿简单姿势

8、的能力) 智力中等落后者答不出第8题以后的测题(识别身体上的各部分或命名简单物体的能力) 智力轻度落后者的回答上限在第16题(解释两种常见物品的差异的能力),1908年比纳对测验做了修订:增加题目;把题目按年龄来分组;并以智龄来报告测验的结果。样本人数增加到200人。 1911年又作了第二次修订,主要是让该测验也能用于成人,比纳西蒙智力测验被各国翻译和修订,其中最成功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推孟修订的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这个量表不仅使内容更完善,而且还改进了评价指标,提出了智商的概念。,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心理测量快速发展,测验的形式和品种也有了不断的创新: 操作量表 团体测验 教育测验 人格测验

9、 特殊能力测验,心理测验在我国的早期发展,1916年比纳量表传入中国,樊炳清介绍和评述了比纳量表。 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心理测验课。 1921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合著心理测验法 1922年费培杰翻译比纳西蒙量表 1924年陆志韦等人修订了中国版的比纳西蒙测验 1931年中国测验学会成立 1932年测验创刊 1936年陆志韦和吴天敏再次修订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中国早年从事心理测验的心理学家 智力测验 陆志韦 吴天敏 廖世承 陈鹤琴 人格测验 肖孝嵘 学科测验 艾伟 识字测验 张耀翔,近30年来我国 心理测量和测验发展概况,测验的种类越来越齐全 测验对象以儿童为主 问卷测验形

10、式居多 测验越来越普及,心理测验的发展,编制出一批操作测验。 编制出团体智力测验,扩大了测验的应用范围。 多重能力倾向测验逐渐受到重视。 编制了第一批标准化的教育测验。 心理测验发展的另一领域涉及情感适应、人际关系、动机、兴趣、态度、性格等人格特点的测量。 60年代后,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崛起,将实验法与测验法结合,产生了信息加工测验,为了解心理能力提供了一些补充方法,使心理测验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心理测量发展近代历史简表,1905,比奈-西蒙发表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中国废止科举) 1908,比奈修订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提出“智力年龄”概念 1916,推孟发表斯坦福-比奈量表 1917,陆军

11、甲、乙种测验应用(最早的能力倾向测验) 武德沃斯发表第一个标准化人格测验 1920,罗夏发表墨迹测验 1923,斯坦福成就测验 1927,斯特朗男性职业兴趣量表 1937,斯坦福-比奈量表年在首次引入“比率智商”概念(德国汉堡大学 LW Stern教授最先提出“智商”概念) 1939,韦氏智力测验研制和试用 1942,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1949,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提出“离差智商”概念 1955,韦氏成人智力测验 1967,韦氏幼儿智力测验 1980,考夫曼儿童成套评估量表,我国文革后的心理测验统计,经对1980-2006年发表于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应用心理学、心理科学进

12、展、心理学探新、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期刊上发表的心理测验修订或编制报告的统计,共收集到心理测验444个,其中修订国外的著名测验194个,自行编制的有250个,分别占总数的43.7%、56.3%。,过去30年来我国的心理测验中,数量最多的是人格测验(59.2%),其次是能力测验(21.8%),神经心理测验(6.8%)、其它心理测验(10.1%), 成就测验(2%)相对较少。,中国测验的数量随时间的发展状况,年份段 修订 编制 合计 百分比 - 19801981 1 0 1 0.2% 19821986 7 7 14 3.2% 19871991 17 13 30 6.6% 199219

13、96 42 32 74 16.7% 19972001 40 60 99 22.4% 20022006 87 138 226 50.9% 合计 100%,个别测验与团体测验的数量,个别施测 团体施测 合计 能力测验 49 48 97 学业成就测验 2 7 9 人格测验 31 232 263 神经测验 25 5 30 其它测验 8 37 45 合计 115 329 444 百分比 25.9% 74.1% 100%,心理测验的年龄分布,儿童量表、成人量表分别占量表总数的40%、50%,适用于儿童及成人的量表占7.5%,适用于03岁的幼婴量表占2.5%。 19801996年期间儿童量表发展的最快。19

14、972001年,幼婴量表、儿童量表、成人量表、儿童及成人量表的数量都有所上升;20022006年,成人量表数量上升得最快。,个别测验与团体测验的数量,个别施测 团体施测 合计 能力测验 49 48 97 学业成就测验 2 7 9 人格测验 31 232 263 神经测验 25 5 30 其它测验 8 37 45 合计 115 329 444 百分比 25.9% 74.1% 100%,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定义和性质,一、测验的定义,心理测验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性质,二、测验的特性 间接性,

15、无法直接测量人的心理活动,只能测量人的外显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人对测验项目的反应来推论出他的心理特质。,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性质,二、测验的特性 间接性 相对性,在对人的行为做比较时,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所谓测量就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性质,二、测验的特性 间接性 相对性 客观性,测验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 首先,测验用的项目或作业、施测说明、施测者的言语、态度及施测时的物理环境等,均经过标准化 ,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 其次,评分计分的原则和手续经过了标准化,对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 最后,分数的转换和解释经过了

16、标准化,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一、按测验功能分类 能力测验 一般能力测验-智力测验 特殊能力测验。多用于测量个人在音乐、美术、体育、机械、飞行等方面的特殊才能。 成就测验 主要用于测量个人(或团体)经过某种正式教育或训练之后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 人格测验 主要用于测量性格、气质、兴趣、态度、品德、情绪、动机、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亦即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二、按测验对象分类 个别测验 优点在于主试对被试的行为反应有较多的观察与控制机会。 缺点是不能在短时间内经由测验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手续复杂,一般人不易掌握。 团体测验 优点

17、主要在于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资料,因此在教育上被广泛采用。 缺点是被试的行为不易控制,容易产生测量误差。,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三、按测验方式分类 纸笔测验:测验所用的是文字或图形材料,实施方便,团体测验多采用此种方式编制。 操作测验:项目多属于对图片、实物、工具、模型的辨认和操作,无需使用文字作答,所以不受文化因素的限制。 口头测验:测验项目为言语材料。主试口头提问,被试口头作答。 电脑测验:测验项目可为文字或图形,在电脑上显示,被试按键作答。,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四、按测验目的分类 描述性测验:测验的目的在于对个人或团体的能力、性格、兴趣、知识水平等进行描述。 诊断性测验:目的在

18、于对个人或团体的某种行为问题进行诊断。 预示性测验:目的在于通过测验分数预示一个人将来的表现和所能达到的水平。,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五、按测验难度分类 速度测验 题目较为容易,但数量较多,且时限较短,几乎每个被试都不能做完所有题目。 难度测验 包含各种不同难度的题目,但作答时间较为充裕,测量的是解答难题的最高能力。,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六、按测验要求分类 最高作为测验 要求被试尽可能做出最好的回答,主要与认知过程有关,有正确答案。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均属最高作为测验。 典型作为测验 要求被试按通常的习惯方式做出反应,没有正确答案。一般说来,人格测验测量的均属典型作为。,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

19、种类,七、按测验性质分类 构造性测验 在此种测验中,所呈现的刺激和被试的任务是明确的。 投射性测验 在此种测验中,刺激没有明确意义,问题模糊,对被试的反应也没有明确规定。,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八、按测验解释分类 常模参照测验 将一个人的分数与其他人比较,看其在某一团体中所处的位置。 标准参照测验 将被试的分数与某种标准进行比较来解释。,第三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九、按测验应用分类 教育测验 教育部门是测验应用最广的领域,许多能力和人格测验都可在学校中应用,但用得最多的是成就测验。 职业测验 主要用于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可以是能力和成就测验,也可以是人格测验。 临床测验 主要用于医务部门,为临床诊断和心理治疗工作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