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226833 上传时间:2025-07-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时代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时代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时代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时代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时代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为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根据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部署,编制县“十四五”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一、“十四五”发展形势(一)发展基础1.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县在稳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肉兔、蛋鸡、水果、蔬菜、青梅、茶叶、油茶、雷笋、食用菌等10个优势特色产业链。重点培育壮大“两茶一硒”产业。茶产业。全县有茶园面积9.73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5.1万亩,加工厂房1310家,年毛茶产量1.

2、28万吨,产值IL4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1.65%,涉茶人员近10万人。“美人茶”已列入全市茶叶重点发展品牌,进入第二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拟认定名单,2个基地列入全市十佳茶叶基地。油茶产业。全县油茶林达15.2万亩,进入盛产期面积10万多亩,三九军大深加工项目顺利投产,成功开发了食用油、保健品、洗护品、药用油等系列产品。“华兴油茶”获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县油茶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富硒产业。建立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4万亩,产值达2.5亿,培育了“雪山”萝卜、香浮大米等一批富硒特色农产品品牌,桃源农业富硒公园列入省级农民创业基地。精致农业方面,着力发展特色优质水果种植基地,新建果树新品种示范园2

3、00亩,青梅种植基地1200亩,奇珍异果种植基地100O亩。新建县天润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绿然菌业有限公司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项目。生态养殖方面,在稳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养殖结构优化调整,积极发展肉兔等草食节粮型动物和蛋鸡、鳗鱼等特色养殖。完成县种兔场迁建,引进莱德旺畜牧业有限公司肉兔生态养殖产业化项目和省五兴兔业发展有限公司肉兔生态养殖产业化项目,年新增出栏肉兔70万只,全县年出栏肉兔达350万只以上;引进省创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蛋鸡产业化项目和济阳蛋鸡产业化及生态养殖项目。2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依托省农科院、农林大学和谢华安院士、竞源生物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团队,加

4、强与科研院校对接合作,共建设设施农业2000余亩。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7980万元,治理面积7521公顷。农业产业品牌逐步打响。创建屏山乡为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桃源镇列为第三批省农民创业基地,“肉兔”“槐猪”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旅融合初见成效,济阳乡“灵动济阳”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广平镇元沙“五龙山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屏山乡“大仙峰.茶美人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至2020年,共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25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省级26家,市级29家;省

5、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9家,市级19家。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县认证“三品一标”产品36个,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申请26个,种植业认证面积达12.6万多亩,生猪认证规模10.05万头,蛋鸡105万羽。全县已纳入一品一码追溯监管的主体有249家。2019年10月,我县被省农业农业厅命名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3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强化就业培训促增收,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努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化农民;全县共遴选科技示范户812户,面积23038.47亩;组织110名基层农技人员参加脱产业务培训,遴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47个。发展智慧农业促增收,建立县

6、电商扶贫产业馆2400ITT,在全县234村建立了益农业信息社,探索“互联网+农业”新路子,通过淘宝、天猫、京东等知名平台对包装的产品进行链式推介,进一步提升产品影响力,“江山美人”系列美人茶、“仙顶茶叶、意犹未尽”休闲食品等农特产品已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农业产业、扶贫与电子商务开始深入融合。盘活资源资产促增收,落实和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强化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应用平台,探索土地确权成果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互换并地、农业保险等方面应用,激活各项权能。4 .农村发展机制逐步完善。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放活土地经营权。全力

7、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8年底全县共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266个村、2418个村民小组、67649户,共394618个地块、227166.46亩,颁发农村承包地经营权证书67649户,颁证完成率100%。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与服务,县乡土地流转体系基本形成,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全县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户达5820户,流转耕地面积48072亩。全县实施林木所有权、使用权流转417起,面积2.0339万亩,流转金额4683.06万元。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整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与县农

8、村信用联社共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综合软件平台的合作模式属全国首创,县国家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验收。5 .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制定全县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在产业、教育、医疗、金融、党建等领域出台各类政策文件110多份,开展“千名干部结穷亲”“百企帮百村”等活动,推行“住村特派员”制度,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2798户8437人全部脱贫,34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探索产业扶贫模式,推行“一家四业”,在“房前”“屋后,“院内”“屋顶,创造更丰富的产业增收渠道,”福平堡”“扶贫客栈”成为省市重点。创新易地搬迁模式,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的形式,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

9、养老、卫生、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2016年来共实施造福工程易地搬迁2860人。华兴镇仙峰村采取统规统建模式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认可,2020年10月,县华兴镇获评“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二)发展机遇1.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调优,生态绿色共享发展理念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产品需求总量仍然刚性增长、需求结构还会持续升级,这就仍然需要真正由市场引导。城乡居民消费的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转变,从过去的“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型升级,农业供给结构性矛盾、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的问

10、题更加凸显。着力解决资源市场化配置问题和农业农村发展中的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四五”时期国家将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着力提升农业综合市场能力,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机构,实现农业农村资源有效赋能,进一步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将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我县生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从

11、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巩固提升精准脱贫成果,加快补齐乡村振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短板,要把农业发展成有魅力的希望产业,把乡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让广大农民群众可持续地增收致富。“十四五”时期中国将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摘帽地区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同时,把脱贫攻坚形成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移植到乡村振兴中,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借助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资源,为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产业

12、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3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十四五”期间,国家将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仍然滞后问题,把乡村建设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启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未来挑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消费需求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治理

13、体系升级的必然要求。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日益显现。1.高质量的农产品和生态需求与落后的市场意识产生了矛盾。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意识仍然落后,从事农业的主体,找到政府部门“不要政策,要资金”,经营过程中“不要建议,要项目”,产出产品后“不找市场,找县长”。总体而言,农业供给侧还没有转到满足市场需求升级上来,农民囿于经验性的行为习惯,种植结构和种植行为调整转型困难。从全球经济发展形势看,国际化进入分化期,农业农村抗风险压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受经济下滑的影响,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经历了2019年非洲猪瘟和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后,农业产业风险日益加深,产业“空

14、心化”形势严峻。2 .劳动生产成本不断抬升与农业基础竞争力乏力并存。一方面,随着土地流转加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越来越多的规模农业经营主体要雇工和租入土地。以往被单家独户小农户生产所“隐藏”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开始显露,这种“隐形成本显性化”造成的成本上升,只会越来越明显,降成本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我县生态绿色资源丰富,但转化为可经营资产的能力受限。农业生产虽然机械化率不断提升,但是,受山区自然条件影响,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仍然停留在“耕”的环节上,导致生产的人工成本上升。3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软硬件配套滞后。全县虽然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

15、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38家、家庭农场547家,但规模都不大,合作社体量较小,发展质量不高,规范化运营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素质农民培养仍在起步期,各种软硬件配套还较为滞后,劳动力老龄化速度加快,高素质农民培养困难,青年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下降。4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双重短板并存。经过近年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努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已有较大改观,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面临补齐短板与提档升级的双重任务。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上,一些乡村供水、供电条件差,道路、网络通讯等设施未实现全覆盖,在烘干设备、预冷设施、冷链贮运等现代基础设施方面配套不足,在生产标准化、绿色高效技术应用等方

16、面更为欠缺,一些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制约特色农业的发展。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上,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然参差不齐,一些乡村标准不高、配套不足、利用率低。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和污水处理能力有限,运转不正常,乡村产业发展的环境保护设备配套和运行能力较弱,乡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亟待完善。在农村公共服务上,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短板明显,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距离。二、“十四五”发展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

17、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增强区域协调、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意识,做大茶叶、油茶、稻米等主导产业,做特薯类、高山蔬菜、食用菌、草食动物、新特水果、木竹加工、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做好富硒文章,打好特色牌,努力实现农业产业振兴。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实现资源赋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夯实坚实基础,推进乡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业经济全面增长,农民全面增收,为建设“多彩”贡献力量。(二)基本原则1.坚持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坚守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提

18、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继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力保障民生“菜篮子”,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夯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因地制宜,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适度有序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加快推进农业环境问题治理,不断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与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匹配度。2 .坚持创新驱动与依法治理相协同。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新红利,推进科学种养,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法治观念和思维,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依法促进创新、保

19、护资源、治理环境,构建创新驱动和法治保障相得益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3 .坚持当前治理与长期保护相统一。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生态建设与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当前突出问题入手,加大保护治理力度,推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农业环境保护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持续提升。4 .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政府在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好顶层设计、政策引导、投入支持、执法监管等方面的职责。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要求,着力构建公平公正

20、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着力调动农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5 .坚持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科学合理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优先安排特色产业优势区,结合产业特色打造精品美丽乡村。围绕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治理规范化、制度化,着力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进一步巩固精准脱贫成果,逐步缓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加大农业执法体系能力建设,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速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增效。(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立足县农业资源环境优势和农业发

21、展基础条件,统筹兼顾生产发展与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突出区域特色,构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系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体系,形成符合区域特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6 .主要目标到2025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3万元,年均递增9.0%o百企创百亿。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突出绿色优质供给,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接二连三模式,实现百家龙头企业创建现代农

22、业产值超百亿元,推动农业增效。农业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步匹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到2025年,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一二三产业融合更加紧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智慧农业建设取得成效,物联网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农业信息化加快推进,实现节本增效;品牌农业发展取得良好效果,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80%,实现绿色发展;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农业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到2025年,耕地质量稳步提升,高标准

23、农田面积比重达到6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持续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农药减量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化肥施用强度(折纯量)减少到14.7公斤/亩,农药施用强度(折百量)减少到0.14公斤/亩,农作物秸秆、农膜、畜禽粪便、病死畜禽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8%o有效推进山区农业机械化,推进茶、稻、畜等规模种植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同步发展,至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5%以上。百里建百村。以百公里的国省道、高速公路为主线,以美丽乡村“看的见山、望的见水、记的住乡愁”为目标,按照“串点连线成片”要求,突出乡土、体现特色、因村而异,

24、在抓好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实现百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试点示范先行,打造一批乡村振兴样榜。一是打造节点。以户为单位,持续推进以“卫生保洁好、庭院整理好、房屋建设好、家风培育好、产业发展好”为主要内容的“五好”农家创建活动,实施试点示范村提档升级行动,到2025年全县80%以上农户达到“五好”农家标准,每个行政村打造一个“五好”农家创建示范片,全县50个以上村达到市级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标准,每个乡镇创建一个达到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标准的示范村。二是串点成线。以乡村振兴试点村、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等为核心,通过跨村

25、联建、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等模式,打造5条“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融合振兴”的乡村振兴示范线。以356国道、泉南高速为主线,以谢洋一吴山一屏山一济阳等乡镇为主打造高山生态茶旅融合示范线。以307、217省道、泉南高速及规划中的广平至安溪官桥高速为主线,以桃源一上京一太华一建设等乡镇为主打造民俗文化乡村休闲示范线。以武陵一石牌一均溪华兴等城郊乡镇为主打造近郊生态休闲示范线。以235国道、莆炎高速为主线,以广平一奇韬一文江一梅山等乡镇打造农耕田园风光示范线。以国道纵五线为主线,以湖美一前坪梅山等乡镇为主打造湖田山水生态休闲示范带。三是连线成片。通过节点打造、示范线创建,将全县分散的村庄自然风光、历史文

26、化及风土人情等资源整合起来,“点、线、面”同步提升,形成区域连片振兴格局。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全县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逐步改善人居环境。到2025年,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与生活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乡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基本实现。至2025年,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5%,乡村污水管网在各乡镇镇区和中心村实现全覆盖,乡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60%,村社公共卫生服务站覆盖率80%。(四)主要任务1.产业发展着力抓好美人茶主导产业和特色种养业,打响“美人茶”“硒望之田”农产品公用品牌,带动茶产业全产业链融合

27、发展。美人茶产业。发挥“林深水美茶香”优势,以稳面积、提质量、增效益为方针,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发展现代高山茶产业,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升全产业链整体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打造“中国绿都最氧”和新时代多彩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以广平、奇韬为主的绿茶生产区和以屏山、吴山、济阳等为主的中高山乌龙茶生产区为主,加大推广种植金萱、金牡丹、软枝乌龙、青心大有、黄玫瑰等茶叶新品种,完善茶园道路、蓄水池、滴(喷)灌系统、轨道运输等基础设施,培育壮大茶叶龙头企业,发展“互联网+茶叶”,每年举办全国和省、市、县多层次的美人茶斗茶赛和品鉴、高峰论坛、开茶节、高山茶文化节等茶事活动,提升美人茶品牌;开发茶食品

28、饮料、伴手礼、日用品和保健品,加快茶叶公园、省级现代茶业产业园和县美人茶文化创意园、美人茶集中加工区建设项目建设,大力开发茶园观光休闲旅游,开展茶园A级景区、茶康养基地、茶庄园及DIY体验建设,推进茶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至2025年,茶叶基地稳定在10万亩,建立绿色食品基地10万亩;突出美人茶发展,实现品种改良1万亩,美人茶产量达40%以上;培育省、市茶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通过SC认证20个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超12亿元,带动10万涉茶人口增收致富。特色养殖业。重点发展肉兔、蛋鸡、槐猪等产业。肉兔产业:充分利用“肉兔”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优势,以屏山、武陵、吴山

29、谢洋、前坪、华兴、均溪、石牌、文江等乡(镇)为重点建立肉兔养殖基地,提升五兴肉兔生态养殖项目加大肉兔养殖及肉兔产品加工,做好黑毛兔保种选育,研发肉兔保鲜技术,开发烤兔、肉脯等产品。积极发展小包装、可微波加热的中式熟食制品。至2025年,全县出栏肉兔300万只,肉兔产量1万吨。蛋鸡产业: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为目标,以建设现代蛋鸡产业体系和提高蛋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前坪、济阳等乡镇为重点,实施县蛋鸡产业化、济阳蛋鸡产业化及生态种植综合开发等项目,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蛋品加工,加快转变蛋鸡产业发展方式,促进我县蛋鸡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至2025年,全县蛋鸡存栏300万羽,

30、鸡蛋产量4.5万吨。槐猪产业:发挥槐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优势,以太华镇为重点,推进槐猪保种基地项目,建立槐猪养殖核心区,加快推动槐猪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和产业化发展。推进县银顶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园、县废弃矿山生态养殖产业园、县畜禽资源化利用提升工程,带动生猪产业发展。至2025年,全县肉猪存栏20万头,出栏38万头。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油茶、青梅、木薯、食用菌、富硒稻米、高山蔬菜、新特水果等产业,推进规模化种植。油茶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通过三九军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油茶精深加工品牌提升,带动我县油茶产业向规模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发挥“中国油茶之乡”“华兴油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品牌效应和“县油茶

31、旅游文化节”宣传效果,创建一批知名品牌,进一步提升油茶品牌价值。青梅产业:推进青梅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梅林村为示范重点,建立IoOO亩以上自营标准青梅种植基地,实施良种化种植、现代化管理,示范引领青梅产业发展。以梅山镇为重点发展区域,辐射文江、奇韬、广平、建设、太华等低海拔乡镇,发展“青梅+种植(养殖)”,推行梅树套种花生、红薯、黄豆等经济作物或养殖蜜蜂、土鸡等,着力推进县青梅生产与精深加工项目,至2025年青梅基地达8万亩,青梅总产量达8万吨,打造集优质青梅种植、加工、观光为一体的青梅产业小镇,拓展“梅”生产,挖掘“梅”文化、享受“梅”生活、建设“梅”乡村。实施产地初加工,提升青梅精深加工

32、引导青梅加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青梅零食、饮品、食品、调味品乃至大健康产品等精制品研发,提升青梅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初步形成集种植、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青梅产业链,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适时组织申报“中国青梅之乡”,打造“硒望之田梅好生活”的青梅公共品牌。木薯产业:依托“国家木薯体系综合试验站”,加强木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以及木薯产品综合利用开发;实施县木薯基地及饲料化加工项目,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扩大食用型、水果型等特色木薯种植面积。食用菌产业:利用木薯秆渣、油茶壳、玉米秆、烟秆等作物下脚料做为基质,代用料栽培食用菌,推进健康膳食发展,开发保

33、健食品,抓好县现代食用菌产业带、武陵乡食用菌产业强镇、桃源镇食用菌基地等项目建设。借鉴“六统一”管理模式,促林下红菇增殖,打造我县特色产业。富硒稻米产业:实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特色大米生产加工项目,推进标准化生态栽培、绿色防控、有机肥料推广等综合技术的应用,开发米粉、米糊、米酒、酒糟等稻米加工系列产品。高山蔬菜产业:积极探索布局合理、品种优良、效益良好的优质蔬菜、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开发饮料、蔬菜制品、脱水蔬菜等产品,重点推进县武陵雪山萝卜深加工、广平镇省级标准化蔬菜基地、济阳黄花菜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至2025年,建立以桃源、上京、太华、武陵、前坪、梅山、谢洋等乡镇为中心的蔬菜生产基地

34、5万亩。新特水果产业:加快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进程,提升果业综合竞争力,以桃源、武陵(大石分场)、均溪等乡(镇)为重点,建立春香桔柚等新柑橘品种生产基地0.5万亩,以济阳、吴山、梅山等乡(镇)为重点建立芦柑生产基地1万亩,以广平、奇韬等乡(镇)为重点建立脐橙、早蜜生产基地1万亩,以太华、奇韬等乡(镇)为重点发展罗汉果、百香果基地0.5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加快植物资源研究开发,筛选出适宜种植的药用作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以桃源、梅山、济阳、屏山、东风农场、赤头坂林场等乡镇(场)为重点,建立灵芝、铁皮石斛、金线莲、草珊瑚等中药材生产基地1万亩;探索建立林上、林中、林下、林缘立体

35、开发新模式,培育林菌、林果、林药等产业,发展道地中药材,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链。2.乡村发展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城乡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加快补齐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村环境整治。以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整治为重点,科学编制县域乡村整治规划,结合本地乡愁文化和产业特色,在规划设计、文化内涵、民居建设、景观打造上体现我县特色,努力培育产业特色村、传统村落村、旅游特色村、重要节点村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持续推进“一革命四行

36、动”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与融合。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提升,按照“清沟扫地摆整齐”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机制,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提高常态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提升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实现所有村IO0%全覆盖。采取“入地、捆套、剪除、扣盒、拆除、更新”等方式,规范架空线缆管理,乡镇所在地村及县级以上试点村100%完成。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一批水源工程、标准化水厂和管网新改扩建项目建设,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建设,全面提升农村饮用水保障水平。完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强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污泥处理处置。农

37、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每年建设农村公路50公里以上,改善农民出行条件。美丽乡村创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组织建设好、产业兴旺特色美,生态宜居环境美,乡风文明心灵美,治理有效和谐美,生活富裕快乐美“一好五美”为建设目标,突出一村一方案,一村一品味,着力创建一批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以乡村振兴试点村、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等为核心,通过跨村联建、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等模式,每年打造一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串点连线成片,“点、线、面”同步提升。完善农业基础。

38、建设高标准农田,围绕土地整理、农田水利修建、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建设、电网配套等农田基础设施工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至2025年,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41个,实施面积16.8万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能。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河道整治,实施中小河流域治理、防洪工程、农村河道整治、灌区水利等工程,加快均溪、文江溪治涝、排涝整治;逐步建设均溪、文江、九龙江等3大流域的集镇堤防,整治城区各小支流,保证其行洪能力;逐步推进雪山水库等一批中小型水库蓄水工程建设。完善农田道路,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休闲农业培育。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田

39、园风光、农耕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按照“生态休闲养生”的旅游发展思路,打造多功能休闲旅游综合体,建设县共享农场、美人茶精深加工与康养、县桃源里水乡渔村等休闲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化、产品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庄园,以桃源、屏山、吴山、济阳、湖美等休闲农业区为重点,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民宿旅游示范点,开发形成屏山内洋高山茶生态休闲游、桃源蓝玉田园风光游、东坂特色村寨游、济阳古村民俗游等一批高质量乡村旅游产品。引导分散性小规模农家乐、农庄向城郊、景区、园区、主干道路等区域集聚,加强各主体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形

40、成功能衔接、特色互补的休闲旅游大格局。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全面开展产业帮扶,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建立生产代管关系,与村级集体建立股份制合作关系。推进农户小特色农产品向企业化生产经营转化,以村级集体为主体,组建脱贫致富专业合作组织。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县现代特色农业现代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农业农

41、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总体指导和协调。督促乡镇政府把“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业绩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县委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农业发展第一线,加强对农业各领域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掌握新情况,研究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建立完善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综合协调,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会商制度,搞好协调配合,提高服务意识,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承担职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服务效率。(二)加强资金保障。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健全稳增长、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农业资金投入渠道,确保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只增不减,提高资金使用的精准度与综合效益。进一

42、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转换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三)培育市场主体。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加大金融信贷利率优惠,延伸金融服务链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提供资金支持,着力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财政资金扶持大专项、大平台建设基础上,统筹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支持力度。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助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

43、主体做大做强。(四)壮大人才队伍。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县特色产业实际,按季节、作物种类等有组织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将高素质农民培育、科研、培训、良种繁育基地等硬件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通过不同层次人才引进与培育,壮大科研队伍和培训所需的师资力量,对接省内科研机构及高校,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培养本地技术人才。(五)强化政策落实。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强化惠农政策监督落实,确保惠农政策全覆盖。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农业补贴的各项政策。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创新管理服务,加强监督检查,把各类补贴政策、农业项目执行好、落实好,发挥政策的激励、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与目标价格制度,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有效激发种粮积极性与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采取“专班”服务、“专策”支撑、“专款”扶持、“专场”推广、“专园”集聚“五个专”措施跟进项目。强化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农业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与整改,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