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70242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人类创造活动的难解之迷,一 柏拉图的迷狂说,柏拉图(英译:Plato 希腊语) (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 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迷狂”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在史诗的开篇之首呼告诗神缪斯,酒神祭者在如醉如狂的状态中唱出即兴诗。,德谟克利特指出:“没有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 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 “迷狂”状态。,柏拉图 :“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

2、.,柏拉图认为诗人有两条途径进入“迷狂”状态,从而获得灵感.一条是神灵凭附;另一条则是靠不朽的灵魂对生前所居住的上界的回忆 。,柏拉图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也即是“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 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 ” 伊安,柏拉图之说在中国也可以找到印证。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月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周敦儒鹧鸪天,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它凭附到一个

3、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的境界,流露于各种诗歌,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 斐得若篇 ,“如果我们在出世前获得了知识,出世时把它丢了,后来又通过使用各种感官重新得到了原来具有的知识,那么,我们称为学习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不就是恢复我们固有的知识吗?我们把它称为回忆对不对呢?而学习只不过是回忆。” 斐得若篇 ,尼采的“酒神”论,柏格森的直觉论等,都与柏拉图的”迷狂”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灵感并不是神灵凭附和对上界的回忆. 但是它强调了文学创作不同于其他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灵感和无意识对创作的作用.,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4、,首先,柏拉图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 其次,柏拉图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艺创作的区别。灵感是主体的一种心理功能。 再次,柏拉图在论述灵感获得的过程中,强调了主体的先天资禀和后天学习。,二、弗洛伊德的白日梦说,“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我们对童年时的游戏都不陌生。年幼时的游戏当时确曾带给我们莫大的满足,同时也寄托着我们的一个个梦想。作为成人,游戏已不是天分。然而我们依然可发现有类似游戏的东西存在于一部分人身上,即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创造性作家身上。这种与“游戏”相仿佛的东西就是“幻想”,而作品就是“幻想”的产物。,每

5、一种文学作品都可说是由想象而来。作家的思绪一如梦里的游魂,或魂飞天外,或思接千载,似可捕捉却又难以捕捉。幻想可说是文艺创作的必经要道。没有幻想,一部作品的诞生几乎不可能。,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只是认为作品的诞生与幻想有关。他还认为这种幻想是一种未完成的愿望的满足,是“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未满足的愿望很大程度上是对欲望的渴求。,“诗人是按照自己的肖像来创造他的人物的,这位小小的后世造物主也在这点上和那亲爱的上帝相似。因此,

6、如果说卡尔摩尔和波萨侯爵完全是席勒本人,那么哥哥更像他笔下的维特、威廉麦斯特和浮士德,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研究歌德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 海涅,当然,作品的虚构性使其不可能与白日梦的模特完全契合。弗洛伊德注意到了这种距离。同时,他指出这样一种情况:“作家用自我观察的方法将他的自我分裂成许多部分的自我,结果就使他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冲突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弗洛伊德自己也认为,他的这一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作家。同时,他又说:“至今我所能做的,只是抛出一些鼓励和建议。从研究幻想开始谈到作家选择他的文学素材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者会小心地在别人面前掩藏起自己的幻想,因为他觉得他有理由为

7、这些幻想感到害羞。正如他认为性冲动在梦中会以扭曲或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样,他也认为作家在写作时,同样会通过改变或伪装来减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三、老庄的虚静说,“虚静”是艺术创作中,作家通过收视返听、澄怀静虑所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是艺术构思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刘勰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文心神思)在创作活动中,虚静的重要意义在于使艺术家从实用态度和知性分析中解脱出来,宅心玄远,灵府自由,进入审美观照的境界,为艺术构思作心理准备。,1、虚静的方法,艺术主体进入虚静状态的方法,就是庄子中说的“心斋”和“坐忘”。庄子人间世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是要排除

8、创作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有欲之人,心绪卑琐,目光屑小,自难对外物进行审美观照,所以艺术家要秉心养性,洗涤灵府,以期致虚守静,澡雪精神。关于“忘坐”,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在理,此为坐忘。”“坐忘”是要约束创作活动中的知性分析活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非曲直,消息盈虚,要是频于知性分析活动,急于是非价值判断,让逻辑约束自由想象,让好奇心戕害审美情感,就会心灵躁馁,葬送清思,因此创作主体要坐忘去知,澄怀凝心,以使灵机畅通,天君和豫。 简言之, “以无生有”、“以静制动”、“以虚求实”即是虚静的方法。,2、“虚静”的作用,a、虚心接纳万境 艺术想象是一种超古今、越时空的审美

9、观照活动,这就要求艺术家的心灵要象太空一样高远,象大海一样深邃。司马相如:“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西京杂记)陆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赋)。可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都难免“丧已于物,失性于俗”(庄子缮性),结果在尘侵俗染之下,本来恢弘寥廓的心灵空间日益萎缩。故而,为文之要,首在治心,通过“释其竞心”、“求其放心”的虚静修养功夫,艺术家荡涤胸中尘俗之气、庸鄙之情、物欲之志,进而弥节安怀、虚中受外,铸成一个注而不满、酌而不竭的审美心理空间,这样就能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映照天地,容纳万境,凭尺幅之素绘出天地光辉,以平淡之音表现宇宙精神,用数行之诗写尽人间沧桑。,b、凝神观照本

10、质,朱熹:“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便识好事物。”(清邃阁论诗)就是说,虚静能够培育凝神静虑、观照本质的认识能力。 只有“素处以默”,方可“妙机其微”,所谓“水停以鉴,火静而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艺术家要是没有虚静的心境,清醒的头脑,就会被纷杂的物象所扰心,为竞萌的意念所劳神,导致构思不得要领,想象不能深入,最终意象也就失去了深刻的意蕴。,、静气开发智慧 艺术作品是作家的“心智果实”(歌德语),而虚静正是开发作家心灵智慧的最佳心理状态,对此古代儒佛两家早有明确认识,分别提出了“静而能虑”和“定能生慧”的观点。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通常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下,只运用

11、了他大脑全部能力的,尚有的潜能有待我们去开发。作家心灵智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过程中迸发的灵感、顿悟等,它们是把创造活动推向高峰的神奇的心理力量,是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心灵智慧。由于这种心理力量、心灵智慧是一种不思而来,恍惚而去的艺术闪光,所以必须用虚静的心态去培育、去静候。,3、“虚静”与“技巧”的关系,第一,虚静与技巧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艺术创造。艺术家的使命就是进行艺术创作,写出艺术作品,虚静而无技巧的人,充其量只能进行美的欣赏而不能进行美的创造。 第二,艺术家只有进入虚静,才能使技巧艺术化。技巧是用来传达审美意象的,在虚静的状态中,艺术家有才而忘才,怀才而不用,表现出一种大巧若拙、大智

12、若愚的艺术精神,使得“机应于心,不挫于气”(韩愈送高闲上人序),结果平日的学识技巧升腾为创作时直觉感受,形成了一种结实的空灵境界。,四、佛家的参禅说,参禅说:“妙悟”,又叫禅悟。它本是中国禅宗的一个重要范畴之一。其根本要义在于通过人们的参禅来“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从而达到本心清净、空灵清澈的精神境界。“妙悟”一词最初见于东汉曾肇的长阿含经序:“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妙悟此语一出,在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中被普遍使用,文学创作和佛学参禅自有其相通之处,它们都采用一种特殊的观照世界的方式,进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佛学把握世界的特殊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跳出三界外”的鸟瞰式的特征。(“三界”包含着人类初级阶段的欲望世界欲界、充当社会角色所面对的客体世界色界、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精神世界无色界,这是一个不断升华的人生三重境界)。在“三界”之上的灵眼/慧眼/法眼超越时空、俯视世界,可以更透彻、更洞明地把握幻影背后的真实。文学创作的“悟”不可能都像佛学说得那样,表现为对人生的彻悟,它既有属于对写作主旨、人生境界的整体感悟,也有属于人物构造、结构布局、创作手法的局部体悟。但是,即使是局部的“悟”也离不开超越性思维对固有思路的“质”的转换,离不开混沌思维为顿悟所留出的广阔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