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70328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酶促反应动力学.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主要内容 1、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 2、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 3、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 4、酶的失活动力学,2.1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2.1.1 酶的基本概念 一、酶作为催化剂的共性 二、酶的生物催化特性 三、酶的调节功能 2.1.2 酶的稳定性及应用特点 一、酶的稳定性 二、酶的应用特点,2.1.3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技术,一、固定化技术的基本概念 二、固定化酶的特性 三、固定化细胞的特性 四、酶和细胞的固定化技术,2.1.4 酶促反应的特征,一、优点: 常温、常压、中性范围(个别除外)下进行反应; 与一些化学反应相比,省能且效率较高; 专一性好; 反应体系较简单,反

2、应过程的最适条件易于控制等。 二、不足, 多限于一步或几步较简单的生化反应过程; 一般周期较长。,2.2 均相系酶促反应动力学,2.2.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一、零级反应 二、一级反应即酶催化AB的过程,三、二级反应,即A + B C,对于连锁反应,如,,2.2.2 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一、米氏方程 efree S x efree P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P的生成速度可表示为,三点假设 1、底物浓度S 远大于酶的浓度efree ,因此x的形成不会降低底物浓度S ,底物浓度以初始浓度计算。 2、不考虑P + E ES这个可逆反应的存在。要忽略这一反应,必须是产物P为零,换言之,该方程适用于反应

3、的初始状态。 3、ES E + P是整个反应的限速阶段,也就是说E + S = ES的可逆反应在初速度测定时间内已达到平衡。ES分解生成产物的速度不足以破坏这个平衡。,式中rs为底物消耗速度(负号表示减少); rp为产物生成速率; Ks为平衡常数,其又称饱和常数(saturation constant)。,利用稳态法获得米氏方程,同样基于三点假设。其中第(1)和(2)两点与快速平衡法一致,第三点是在基于底物浓度比酶的浓度高得多,中间复合物ES分解时所得到的酶又立即与底物结合,使中间复合物浓度维持不变。即在这段时间里,x的生成速率与x的消失速率相等,达到动态平衡,即所谓“稳态”。,在实际的酶促反

4、应中,人们关心的是反应时间与底物转化率的关系所以,基于t=0,S=S0初值积分得,谢 谢 大 家,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2.1 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特点,2.1.1 酶的基本概念 2.1.2 酶的稳定性及应用特点 酶是以活力、而不是以质量购销的。 酶有不同的质量等级:工业用酶、食品用酶、医药用酶。酶的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没有必要使用比工艺条件所需纯度更高的酶。,经典酶学研究中,酶活力的测定是在反应的初始短时间内进行的,并且酶浓度、底物浓度较低,且为水溶液,酶学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酶促反应的机制。 工业上,为保证酶促反应高效率完成,常需要使用高浓度的酶制剂和底物,且反应要持续较长时间,反应体系多为非均相

5、体系,有时反应是在有机溶剂中进行。,2.2 均相酶促反应动力学 2.2.1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可采用化学反应动力学方法建立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 对酶促反应 ,有:,式中, k:酶促反应速率常数; r:酶促反应速率; rA:以底物A的消耗速率表示的酶促反应速率; rP:以产物P的生成速率表示的酶促反应速率。,对连锁的酶促反应,,2.2.2 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2.2.2.1 米氏方程 根据酶底物中间复合物假说,对单底物酶促反应 ,其反应机制可表示为:,快速平衡法推导动力学方程: 几点假设: (1)CSCE,中间复合物ES的形成不会降低CS。 (2)不考虑这个可逆反应。 (3) 为快速平衡,

6、为整个反应的限速阶段,因此ES分解成产物不足以破坏这个平衡。,解之,得,令,则,根据假设建立动力学方程,稳态法推导动力学方程: 几点假设: (1)CSCE,中间复合物ES的形成不会降低CS。 (2)不考虑这个可逆反应。 (3)CSCE中间复合物ES一经分解,产生的游离酶立即与底物结合,使中间复合物ES浓度保持衡定,即 。,解之,得,令,则,根据以上假设,可建立如下方程组,米氏方程,图21 酶浓度一定时底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对米氏方程的讨论: 当CSKm时, ,属零级反应。 当CSKm时, 。Km在数量上等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双倒数法(Linewear Burk):

7、 对米氏方程两侧取倒数,得 ,以 作图,得一直线,直线斜率为 ,截距为 ,根据直线斜率和截距可计算出Km和rmax。,图22 双倒数法求解Km和rmax,2.2.2.2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失活作用 抑制作用 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竞争性抑制反应机理:,快速平衡法推导动力学方程:,解之,得,,,式中:,采用稳态法推导动力学方程:,解之,得,式中:,非竞争性抑制反应机理,快速平衡法推导动力学方程,解之,得,式中:,稳态法推导动力学方程:,解之,得,式中:,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令,可变形为:,可变形为:,令,竞争性抑制 非竞争性抑制,CI = 0,CI,

8、产物抑制:酶促反应中,有时随产物浓度提高,产物与酶形成复合物,阻碍了底物与酶的结合,从而降低了酶促反应的速度。,反应机理:,快速平衡法推导动力学方程:,解之,得,式中:,稳态法推导动力学方程:,解之,得,式中:,可见,产物抵制属于竞争性抵制,底物抑制:对于某些酶促反应,当底物浓度较高时,反应速率呈下降趋势,称为底物抑制。,CS,底物抑制反应机理:,快速平衡法推导动学方程:,解之,得,式中:,2.2.3 多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一般的多底物酶促反应可表示为:,这里讨论:双底物双产物情况,反应机制:,关键问题:底物A、B哪个先和酶结合? 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先与酶结合 (随机机制) A先与酶结合或B先与

9、酶结合 两底物同时与酶结合 (可能性极小),随机机制(分支机制),(不形成三元复合物)反应模型,EA,E,A,A,P,P,B,B,EQ,Q,Q,E,EG,( EG:修饰过的酶 ),简单机制,双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 反应机理:,解之,得,式中:,2.3 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2.3.1 固定化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2.3.1.1 酶的固定化技术定义 酶的固定化技术是将水溶性的酶分子通过一定的方式,如静电吸附,共价键等与载体如角叉菜胶、离子交换树脂等材料制成固相酶的技术。 细胞的固定化技术: 为省去从微生物(或动、植物)中提取酶的操作,确保酶的稳定性,采用直接固定化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组织技术。,

10、物理吸附法 载体结合法 离子结合法 共价结合法 交联法 格子型 包埋法 微胶囊,2.3.1.2 酶和细胞固定化方法,交联法,2.3.1.3 固定化对酶性质的影响,底物专一性的改变 稳定性增强 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变化 动力学参数的变化,2.3.1.4 影响固定化酶促反应的主要因素,分子构象的改变 位阻效应 微扰效应 分配效应 (可用Kp 定量描述)链接 扩散效应 (可定量描述),分配系数 (Kp)链接,分配系数:载体内外底物(或其他物质)浓度之比。 Kp的测定: 已知底物浓度(CS0 ),体积(V0)的溶液中,放入不含底物的一定体积的载体,并保持适宜条件,当达到平衡时,测定载体外溶液的底物浓度

11、(Cs)。,2.3.2 固定化酶促反应过程分析,2.3.2.1 外部扩散过程 以表面固定化酶为例。,CS,CSS,外扩散过程分析,外扩散速率:,达到平衡时,,即,酶促反应速率:,Da准数 :,当 时, 过程为外扩散控制。 当 时, 过程为反应控制。,式中:,表明C*为Da准数的函数,即,( 时, ),表明,为C*的函数,即,可见,Da准数是决定效率因子 和比浓度C*的唯一参数,因而是表征传质过程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基本准数。 Da准数越小,固定化酶表面浓度越接近于主体浓度CS, 越接近于1。Da准数越大,固定化酶表面浓度越趋近于零, 越小,越趋近于零。,为提高固定化酶外扩散效率,应设法减小Da准数

12、。减小Da准数的措施: 1、降低固定化酶颗粒的粒径,增大比表面积,但由于粒径减小会伴随压降增加,因此应用中综合考虑,确定合适的粒径。 2、使固定化酶表面流体处于湍流状态以增大 。,2.3.2.2 内部扩散过程,具有大量内孔的球形固定化酶颗粒,R,dr,r,内扩散效率因子,稳定状态下,对底物进行物料衡算:,流入量流出量反应量,整理,得,两侧同除,得,当反应符合米氏方程规律时,,故,令 , , ,上式可转化为无因次形式,得,边界条件:,该微分方程无解析解,只能用数值法求解。,西勒准数( ), 的物理意义是表面反应速率与内扩散速率之比。对各类反应动力学与固定化酶的形状,普遍化的的定义式为 :,引入无

13、因次参数,则,无解析解,只有数值解。,见教材33页图2-10,内扩散效率因子in 是 和的函数。 对in影响不大,影响in的主要参数是西勒准数。如果 ,则 不随变化,近似等于1,也就是说没有内部传质阻力,若 ,则 ,反应为内扩散所限制。,为提高固定化酶内扩散效率,应设法减小。 减小的措施主要是适当降低固定化酶颗粒粒径。,2.4 酶的失活动力学,2.4.1 未反应时酶的失活动力学,2.4.1.1 一步失活模型 式中: E具有活性的酶, D失活的酶。 kd失活反应速率常数。,建立酶失活动力学方程:,边界条件: 积分,得,几个概念:,:一步失活常数 :半衰期,当 :时间常数, 三者关系:,2.4.1.2 多步失活模型,多步串联失活模型: 同步失活模型: 式中, 为失活速率常数为 的酶组分的分率。因此,,2.4.1.3 温度对酶失活的影响,式中, 指前因子 反应活化能,同时考虑温度和时间对酶失活的影响: (见教材35页图2-11),2.4.2 反应中酶的热失活动力学,看图: 图2-12(a)说明: 图2-12(b)说明:,2.4.2.1 反应中酶的失活模型,建立失活动力学方程:,方程联立求解,得,式中:,讨论:,1时,底物对酶失活无影响。 0时,酶完全被底物所保护。 01时,底物加速酶的失活。 因此称为底物对酶稳定性影响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