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代谢与体温jianhua.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76858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9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量代谢与体温jianhua.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能量代谢与体温jianhua.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能量代谢与体温jianhua.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能量代谢与体温jianhua.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量代谢与体温jianhua.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能量代谢与体温,能量代谢与体温,一、能量代谢 1 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2 能量代谢的测量原理 3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4 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二、体温及其调节 1 正常体温及其变化 2 机体产热与散热 3 体温调节-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重 点讲反射性调节调定点学说,第一节 能量代谢,同化作用(合成代谢)- 耗能 新陈代谢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 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放能 定义: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伴随着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1、糖:机体的主要能源 70%(中国人) 2、脂肪:提供大约 30%的能量 3、蛋白

2、质(氨基酸):提供少量的能量 4、能量的去路 食物中的能量 100% 自由能 95% ATP 45% 各种功能活动 墒 5% 热量 50% 热量 20-45% 外功 0-25% ATP:机体的能量货币(载体) 磷酸肌酸: ATP的缓冲物(储备),转移,二、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与方法,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te):单位时间内机体的产热量。 原理: 能量守衡: 食物的化学能 = 热能 + 外功 能量代谢 = 热能 + 外功 + 热储备 营养物氧化产热量与氧耗量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定比关系,只要测出1小时耗氧量就能测出产热量,方法: (一)、直接测热法 利用特殊的测量装置直接测

3、量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向外界环境散发的总热量。 设备复杂,操作繁琐,应用受限。 用于研究肥胖和内分泌障碍。,、间接测热法 1、间接测热法的原理 依据: 定比定律:同一化学反应无论中间过程和条件 差异多大,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 产物一致:食物在体内外的氧化其最终产物 是一样的。 基本原理: 利用化学反应的对比关系,查出一定时间内机 体中氧化分解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各有多少, 据此计算该段时间内 机体所释放出的总热量。,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1. 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1克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热价有生物热价(体内氧化释放的

4、热量)和物理热价(体外燃烧释放的热量)之分。,2. 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某种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3.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 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 O2量的比值(CO2O2)。 产生的CO2 mol数 产生的CO2 ml数 RQ 消耗的O2 mol数 消耗的O2 ml数,表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时的几种数据,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1、肌肉活动:最为显著,提高代谢率 劳动或运动时耗氧量和能量代谢显著增加,可达安静时的10-20倍,因此能量代谢可作为劳动或运动时肌肉活动强度的指

5、标。 2、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在20-30摄氏度时,能量代谢率最为稳定。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后机体产热量的额外增加。可能与肝脏处理蛋白质有关 4、精神紧张活动:由与精神活动相关连的肌肉活动和激素分泌引起代谢率提高。 *5、节律性变化,(一)定义: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是指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是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是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以kJ/m2.h表示。,四、基础代谢(basic metabolism),基础状态: 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 前夜

6、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 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 室温2025。 此时体内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一些基本的生 命活动如呼吸、循环等,能量代谢比较稳定。,(二)测定与表示方法 1、测定方法 RQ为0.82,氧热价 20.20 KJ/L, 测一定时间(h)的耗O2量(VO2/6 min 10) 20.20 kJ VO2/h (m2) = kJ/h/ m2 2、表示方法 实测值正常平均值 BMR = 100% 正常平均值 正常:10 %15 %,年龄、性别 超过20% 病态,发热1C,升高 13%。 内分泌疾病,如甲亢、甲低。,(三)测定BMR的意义 评价内分泌功能、能量代谢水平。 检测甲状腺的功

7、能。 甲状腺机能亢进、发热、糖尿病、红细胞 增多症、白血病及伴有呼吸困难的心 脏病等引起BMR升高; 甲状腺机能低下、病理性饥饿、阿狄森 病、肾病综合症及垂体性肥胖症等引 起BMR降低,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 body temperature (一)、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和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 ) 体表温度:机体表层的温度。 皮肤温度:机体表层的最外层,即皮肤的温度。 额部 躯干 手 足; 气温高,差异小;气温低,差异大 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的温度。 体温:指体核温度的平均温度。 腋下温度 口腔温度 直肠温度 36.0 37.4 36.7

8、- 37.7 36.9 37.9,(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1 昼夜波动:昼夜节律、日周期。清晨2-6时最低, 午后1-6时最高,波动1 。可能与下丘脑 的生物钟功能有关。 2 性别:女性高于男性0.3摄氏度,女性的月周期月 经后期体温升高。可能与黄体分泌的孕酮有关 3 年龄:小儿体温高且不稳定,老年人体温低。 4 肌肉活动:剧烈的肌肉活动使产热量增加,体温 升高。 5、其他:情绪、进食、环境温度等 *麻醉药物可影响体温: 影响体温中枢及传入神经 扩张皮肤血管,散热,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体热平衡: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之间 的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恒定。 机体热含量= 体重(kg)0.83(组织比

9、热)平均T( ) 平均T与环境温度有关。,(一)、产热 1 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内脏器官(肝脏) 运动时,肌肉,90% 2 产热形式:战栗产热(肌肉收缩)和非战栗 产热(代谢) 战栗产热 shivering thermogenesis 战栗: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特点:不做外功,产热量很高。 非战栗产热 non- shivering thermogenesis 代谢产热: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最大,3 调节: 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去 甲肾上腺素 神经调节:交感神经 寒冷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腺素产热 寒冷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

10、腺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产热, 散热 1、散热途径 皮肤散热85%,呼吸14%,粪尿1、5%。 2、体内热到达皮肤 热传导,血液循环带热。 3、皮肤散热的方式 (1)辐射: (2)传导 (3)对流, 蒸发evaporation :最有效的散热方式。1克水蒸发,吸热2.4 kJ. 不感蒸发(渗透蒸发) insensible perspiration :指体液中的水分直接渗透 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等表面而蒸发,并不为人们察觉,持续进行的一种散热途径。 每天1000ml,皮肤600 - 800ml,呼吸道200 - 400ml。,发汗sweating: 汗腺分泌汗液的活动。是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的机体唯一有

11、效的散热途径。 汗液:水分 99%,固体成分主要是 NaCl pH: 68,低渗(等渗低渗) 为汗腺主动分泌。 A、温热性发汗(thermal sweating) 由温热刺激引起的蒸发散热。调节T。 发汗中枢:下丘脑。 B、精神性发汗(mental sweating):与T调 节无关。中枢:大脑皮层运动前区。,三、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 :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血流量、发汗、寒战等生理反应,经常维持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体温调节的基础。 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

12、:机体(包括变温动物)在不同的温度环境的姿势和行为。是体温调节的补充,并使人具有预见性。,参与部位 1)感受器:外周:皮肤,内脏 中枢:下丘脑前部视前区 (PO/AH),中脑网状结构,脊髓 2)中枢:下丘脑前部视前区:前部散热,后 部产热 3)传出神经:交感神经纤维、胆碱能神经为主,假说 调定点学说:按恒温器调节,在PO/AH设置 一个调定点,即规定的温度值37 体液说: 散热:发汗,喘气,皮肤血管舒张,代 谢 产热:寒战,汗腺 ,血管(+), T3、 T4、Ad代谢 5-HT NE,体温调节的生物控制系统,调定点,+,-,体温调节中枢,产热过程,散热过程,温度感受器,体核温度,干扰,体温,热 冷,Eckert 1983年提出:,T3、T4代谢增加,喘气,发汗,皮肤血管、 肾上腺髓质,寒战,途径,复习思考题 1、名词概念:量代谢 食物的热价 氧热价 呼吸商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基础代谢(率) 体温 调定点 2、间接测热法的原理及方法。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4、基础状态(条件)。 5、产热的器官和方式。 6、散热的途径和皮肤散热的方式。 7、温度感受器、T调节中枢与T调节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