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下的案例透视 - 新课程实施下小学数学案例透视.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80278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3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实施下的案例透视 - 新课程实施下小学数学案例透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新课程实施下的案例透视 - 新课程实施下小学数学案例透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新课程实施下的案例透视 - 新课程实施下小学数学案例透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实施下的案例透视 - 新课程实施下小学数学案例透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实施下的案例透视 - 新课程实施下小学数学案例透视.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实施下数学误区透视,朱欣欣,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数学 课堂教学模式?,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法的总和,而是反映了学生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惯性。因此,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高于策略和方法、影响并指导学生对具体策略和方法作出选择的有关学习行为的基本特征。,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和封闭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在对传统学习

2、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和合作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所要求的,就是把被动的、接受的和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于是新课程教学出现一些新理念、新说法。流行用语无疑是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解读和感悟的具体化。,透视一:教师流行语的背后,新课程 新理念 新做法 新名词 新说法 新课程教学流行语,新课程教学教师流行用语存在着诸多不稳定性,流行用语在某一方面或侧面暴露出极端化、片面化、空泛化、模糊化、浅表化、形式化等。 倾向一:为

3、了情境而情境。 倾向二:为了活动而活动 。 倾向三:为了方式而形式 。 倾向四:为了表扬而表扬 。,一、“看到情境(图)你观察(发现)到了什么?”,案例一: “平面图形的认识” 师用课件出示了一幅学生熟悉的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小白兔家作客。小白兔家漂亮吗? (生齐答:漂亮。) 师:观察小白兔家的房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小白兔家门前没有路,该铺条石子路.(师:你想得真周到。),生2:房子没有窗户。(师:你观察得真细。) 生3:门上没有装锁。小白兔要是外出了,不安全。 师:小朋友们要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1:小白兔家有一间房子。 生2:房子里有一扇门。

4、生3:房子外面还有一个红太阳。 师:你们再看看,小白兔家的房子上能找到哪些图形? 这时教师有点急了,心想不如自己直接点明了吧。可是,这时已用去了将近十分钟了!自然,这堂课完不成任务了。 背后问题】:过美的情境让学生留恋生活,案例2:“人民币的认识” (课件演示“小兔当家”的动画故事:妈妈不在家,小兔当家,先到 超市买食品,付钱;又去菜场买菜,付钱;投币乘公共汽车回家;最后把剩下的零钱放在储蓄罐) 师:看完刚才的动画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快回答 ) (类似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情境还有整理钱包、模拟购物和献爱心等。) 【问题点击】过于简单情境,让思维停留原地 ,案例3:数学“有余数到除法”,

5、这堂课学生通过小组分10支铅笔的活动,完了一张表格: 老师问:“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25=10,33+1=10 又发现了:每人分得的支数越多,分给小朋友的人数越少,却没人发现:分得的情况有两种,有时有剩余,有时正好分完,这正是今天知识的生长点。没办法,老师只能自己告诉学生。于是,原来的开放就显得无的放矢,顾此失彼了。 【背后问题 过大的问题让学生浮于表面,案例4:”梯形面积“的导入 (多媒体演示一辆汽车在碰撞中前面的挡风玻璃碎了的场面) 师: 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发生交通事故了。 生2:汽车前面的玻璃碎了。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生l:打110电话。 生2:

6、换一辆汽车。 生3:去修理厂换块玻璃。 师:是啊,换玻璃需要考虑些什么? 生1:要先量出玻璃的有关数据。 生2:还要算出这块玻璃 师:这是什么形状?生:是梯形。 【问题点击】让情境服从教学内容,忌“牵强附会”,案例5“加法的意义”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中“加法的意义”是借助一幅简单的主题图,提炼出l+23的加法算式,进而抽象出加法意义 1观察图示 师(出示教材主题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小朋友折了一只纸鹤,另外两个小朋友折了两只纸鹤。 师:一共有多少只纸鹤? 生:3只。 2抽象算式 师:一只纸鹤可以用l来表示,两只纸鹤可以用2来表示,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呢,可以用“+”表示。(板书:l

7、+23) 3深化意义 师:结合图示说说在1+2=3的算式中,1、2、3、分别表示什么? 生1:1表示一个数,2表示另一个数,3表示合起来的数。,教师感到无奈,只好自己给出答案:1表示1只纸鹤,2表示2只纸鹤,3表示合起来一共有3只纸鹤。 【病态扫描】: 教学简单处理,浓缩过程展开,认知心理学:问题就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1、让情境服务教学内容,不要脱离实际。 2、让情境服务于教学目标时,不要成为课堂的摆设。 3、在情境中突出教学重点,不要流于形式。 4、把情境转化为数学素材,不要流连忘返 5、让情境贯穿教学过程,不要朝三暮四,有趣的问题情境 学生乐于接近

8、知识; 含蓄的知识魅力 学生乐于接纳知识。 “学生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此时,在学生眼里,知识何需“化妆”,早已是一道耐人寻味的美丽“风景”。 创设问题情境首选策略:从知识内部,从知识的起源、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的角度去设置,而不是简单地给教学内容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二、“请猜一猜”,案例:“数学估算”教师呈现习题问:请估计一下(猜一猜),这盒子里可以放多少个牛奶罐? 你能估计出这个盒子里可以放多少个牛奶罐吗? 生1: 60个 生2: 58个 生3: 40个 师:不知道小朋友猜对了没有,让我们看一下正确答案。教师出示了图片,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可以摆42个。,【背后问题】随心所欲,让结果与

9、实际“跟着感觉走” 该环节的处理存在两大问题: 1、估计缺少必要的依据。 2、对估计结果的处理过于草率。 提示1 提示2,注意:1、猜测要有依据 2、要适时的追问 悬念-如同一条“虚线”-让学生在猜测中思考 陷阱-如同一条“曲线”让学生在挫折中思考 对照-如同一条“平行线”-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三、“下面按指定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案例1:“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上课开始,老师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将备好的一叠扑克牌进行排序,然后汇报排序结果。 生1:A:2、3、4、5、6、7、8、9、10、J、Q、K。生2:将A放在最后。 师提问:你们知道扑克牌中的)J、Q、K分别表示什

10、么吗?接着教师顺势提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背后问题】合作学习环节指定,导致教学流于形式,四、“请合作学习,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案例2: 一位教师在执教“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为每小组提供数量不同的花生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一分,最后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分数多。交流时,出现了这样的场面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索,一定发现了不少的分数。下面哪个同学能起来交流一下? 生l:我把12粒花生米,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是1/4,两份是 (边讲边操作) 师:说得不错,还有哪个同学起来交流一下?(边讲边操作) 生2:把15粒花生米平均分成5份,这样一份是1/3,两份是(边讲边操作) 师:

11、很好,还有不同吗? 【背后问题】“哪个同学来交流一下”,说的是个人主意,“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案例:“打折” 一位教师执教六年级“打折”,在学习了有关“打折”的一些基本知识后,教师在练习设计中出示了下面一道开放性题目。 某旅游团共有成人11人,学生17人,他们到一个风景名胜地观光旅游,这是导游了解到的门票报价: A、成人票每张30元。 B、学生票半价。 C、满20人可以购团体票,打七折。 提问: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拿出什么方案来?先独立计算,再分4人小组交流。 过了一会儿,教师看了看手表, 因为离下课时间已不远了,而下面还有“实践模拟,延伸拓展”这一内容,于是教师非常焦急,不断在教室里来回走

12、动,催促学生快一点,但自己却没融入小组和学生一起交流。学生交流了不长时间,便匆匆被老师叫停,然后很仓促地进行全班交流。因为合作交流的时间不充沛,学生全班交流时举手者寥寥无几,于是教师只能自己讲授,而后急急地进入最后一个环节。 【背后问题】草草收场,形成虚设,分组讨论便是教师普遍喜欢采用的。为什么呢?很明显它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且场面热闹,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教师上公开课更是屡试不爽! 试问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课堂教育?其实老师们会发现,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差异很明显的:一部分学生争先恐后地应答,表现得很出众,很活跃;但更多的学生或缺乏勇气,或不善言辞,或没有机会,而沦为听

13、众或观众。在农村中学这种现象可能更加严重,这些学生落伍得无可救药、因而教师干脆对他们放弃不管。他们呆坐在教室的最后几排,显得一脸无奈和冷漠。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学习状态。,不适合的合作内容,只会使合作“无关痛痒” 不适合的合作方法,只会使合作“逢场作戏” 不适合的合作成员,只会使合作“各自为政”,组内交流时,注重个体表现: 看一看是否进行个人思考看一看是否拥有了个人想法-看一看是否倾听他人意见看一看是否琢磨了他人观点。 组际交流时,注重团体表现: 看一看是否进行了小组活动-看一看是否代表了小组见解-看一看是否倾听了他组意见看一看是否琢磨了他组观点。,合作不能替代个体的独立学习 合作学习

14、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合作学习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的时间,五、“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演一演”“画一画”,案例 :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尺子,说:“请同学们在米尺上看一看1分米的长度,然后用手在米尺上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最后脱离米尺想一想1分米的长度并用手势演一演。” 一些学生保留米尺上移下来的手势来演示1分米的长度,另一些学生重新凭感觉用手势演示1分米的长度。 一次表演匆匆结束,教师迅速进入后继教学环节说:“请同学们画一画1分米长度的线段”(学生在画时,准确度不高) 【背后问题】“走场子”似的扫描,成为一副虚架子。,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注

15、意:动手眼察动脑动口-耳听 要从事例形成表象抽象,七、“让我们来做个有趣的游戏”,案例1:“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课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赛的游戏,黑板上有8个计算题,要求6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上黑板计算,比一比哪组算得快。 生:(学生在推荐)6个学生在黑板上紧张地计算,下面的学生欢呼声一片:“加油!加油!”“快点呀,不然我们组就要输了!” 课堂似乎变成了体育赛场,6个同学是运动员,其余的是啦啦队。 【背后问题】游戏角色成了众星捧月,案例2:数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教师希望在课开始的时候先复习一下以前讲的“分数的比较”,于是便设计了一个游戏,说: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他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分别举着

16、两个牌子,上面分别写着一个分数,再请一个同学拿着一个“不等号”的牌子,上面前来判断,不等号的箭头应该朝向哪个同学,然后举起来,让全班判断他是否举对。这样玩了几次,复习结束,准备开始新课,可是上课的时间已经花去了8分钟,而且学生兴趣还很高,都想再上讲台前来玩一玩,完全没有想学习新内容的意思。 背后问题】游戏活动的随意插入,让学生意犹未尽,学习游戏 游戏学习,教育家克鲁斯卡娅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玩中学,学中玩”是游戏学习的最高境界。 【功效点化】 1、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知识 2、游戏活动,让学生全神贯注 3、游戏活动,让学生浮想联翩。 【问题点击】

17、 1、游戏活动的热闹花哨,让学生视线转移 2、游戏活动的频繁变化,让学生注意分散,八、“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做一做(说一说)。”,案例: 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出示场景图:小明说:“我有30张画片。”小新说:“我有33张画片。”小丽说:“我有8张画片。” 师:小明比小丽多多少张画片? 生:30822(张)。(板书:308口) 师:请大家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o(学生摆小棒,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摆小棒的过程) 师:308可以怎样计算呢? 生:先把30分成20和10,108;2,20+222。 师:小新比小丽多多少张画片?谁会列式? 生:338。 , 师: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在小组里说一说可以怎

18、样计算(学生摆小棒并交流) 生1:33-1-1-1-1-1-1-1-1=25 生2:33330,30525。 生3:1082,23+225。 生4:138=5,20+525。 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把你喜欢的方法讲给同桌听。 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大多数采用生3的方法进行计算。,【背后问题】因为喜欢而使方法原地踏步 是否就可以任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呢?一味强调”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而不引导优化算法,是不恰当的。,九、“通过自己的探究,你明白什么吗?”,案例1:数学“认识几分之几的练习” 教师出示实际情境,提出问题:“市民广场有一个圆形花坛,准备种上不同颜色的花。园林工人已经把它平均分成6份

19、,你能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种花方案吗?自己探究一下?” 学生积极思考,设计方案,并用彩笔画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交流。 生1:我种了6种花,每种花占这个花坛的1/6 生2:我把它的3/6种月季,3/6种山茶。 生3:我用这个花坛3/6的种月季,1/6种一串红,1/6黄菊,1/6种太阳花。 生4:我把花坛的2/6种幸福花,4/6种白菊花 背后问题】探究的目的仅仅为了结果多样,(案例2)数学“圆的面积” 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将圆形等分成16份的小扇形)进行操作探究。因为学生已具有了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实践基础,具备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加上前期的知识

20、铺垫,所以很多同学拼凑得很快,有的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有的拼成一个近似的正方形,有的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还有的拼成一个近似的梯形,他们通过对前后两个图形反复观察,仔细比对后,分别找出计算圆面积的方法。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推导过程、方法、结果(公式)进行交流,之后就进入了练习环节。这期间学生也没有对公式进行分析、理解、记忆。练习时,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多数学生在长达五六分钟的时间里仍做不出结果,有的尽管做出了结果,但也出现了方法上错误。 【背后问题】 探究的目的仅仅为了体验过程,接受教学探究教学接受教学 满堂灌 满堂放 过程教学结论教学过程教学 体悟本质 回首往事 既要重视探究教学,又重视接受

21、教学;既要重视过程教学,又重视结论教学,十、“你真棒”、“你真聪明”,案例呈现 一位教师教学“10的分与合”后设计了一个游戏,学生每人发到一张卡片,找到和你卡片上的数加起来是10的卡片持有者,通过一道门(由2名学生搭成),并大声地说:我是3(学生a),我是7(学生b),3和7是朋友(a和b)。全班40人两两搭配,而且每一对说对都给与表扬:“不错”、“真棒”、“真聪明”、“好”。游戏历时十几分钟。(开始学生听到表扬一脸阳光,到后来,学生脸上已无感觉),【背后问题】过多的表扬导致上瘾,习以为常表扬,麻木学生的心灵感应。 随心所欲的表扬,模糊了学生的评价标准。 奉命式表扬会导致学生 (1)学生觉得不

22、公正 (2)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缺乏应有激励性 【成效点化】消化缺点 亮化优点 月有圆缺人有优缺。 放大人的缺点打击人心; 放大人的优点激励人心。 所以教师应做到:“取长补短”一让学生达到:“扬长避短”。 赞扬无界 赞扬有价 教师第1次赞扬 学生“十分”感动, 教师第2次赞扬 学生“九分”感动, 教师第3次赞扬 学生“八分”感动, 教师第n2)次赞扬 学生“八分”麻木, 教师第(n一1)次赞扬 学生“九分”麻木, 教师第n次赞扬 学生“十分”麻木.,智商定格一情商跟踪,十一、“你还能提出(想出)其他问题吗?,案例1(探索整10 、整100计算方法)数学”买电器”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

23、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土:买主台洗衣机和l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 生2:买这四种电器一共花多少钱? 生3:买1台电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 生4:买3台电扇共花多少钱? 生5:买3台洗衣机和2台电冰箱共花多少钱? 师:这么多问题,你们都能解决吗? 生:能。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就板书出来,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提的问题题一个比一个难。接下来,老师让学生逐个解决这些问题,做完一个,集体订正一个。学生真不简单,竟然把难题也做出来了。匆匆忙忙地做到第5个题,下课铃响了。,【背后问题】 一味的“还能吗”。使教学问题超载,一味的“还能吗 ”,使教学时间浪费 。一味的“还能吗 ”,使教学技艺单调

24、。 教师对学生的“我还能”,需要择需而用、指点方向、指点方法。,透视二、课堂教学的误区,1、“熟能生巧”还能生出什么? 案例;如图已知直角三角形面积是5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 学生认为圆面积无法求出,因为圆的半径无 法得出。学生只看到r,看不到r的平方。 【问题点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所示的材料对观察着缺乏“刺激”,以至于无“趣”顾及 因为熟悉-凭感觉走、一扫而光、熟悉越多失误越多 熟能生厌,2、自主学习=自己学习?,数学“图形的拼组” 甲: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教师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并且在长方形纸的中间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虚线,正方形纸上画有两条对角

25、线),沿着虚线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生l:我把长方形纸对折后发现一样大。 生2:我把长方形纸对折后得到两个小长方形。 生3:两个小长方形一样大。 生4:我把正方形纸对折后得到两个三角形。 生5:两个三角形一样大。 【问题点击】再简不能简目标路线,3、开放=建造空中楼阁?,师:认识了1/2,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几呢? 生1:1/3 生2:1/4 师(拿出一些精心准备的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那么,你能用这些图形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拿着各种图纸不知所措,然后左顾右盼,才慢慢折起来。 【问题点击】万丈高楼必须依靠扎实的基础。,4、发挥学生主导=老师少讲?,“认识20以内的数”

26、 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2,并且要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2来。教师目的性很明确,即想让学生感受到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与优越性;学生也很聪明,左边摆10根,右边摆了2根 。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左边的10根捆成了一捆,这时学生对“十”的认识就该走向抽升华了。于是,教师举着这捆小棒问:“这是几个几呀?”生:“十个一。”师:“还是几个几?生:“两个五。,没有出来教师要的“一个十”。教师继续问:“对,还可以看成几个几呢?学生被将住了,一个聪明的学生举手说:“五个二。”教师急了:“小组讨论一下还可以看成什么。”学生讨论后汇报:“一个八加一个二。” 其实,让学生把小棒捆成一捆时就已经建立了一个

27、十的表象,只需要教师点拨一下:10根捆成一捆就变成了一个十,看看一个十里面有几个一呀?”就可顾理成章地突出重内容。“十”这个概念学生还没学,当然说不出“十个一是一个十”。 【问题点击】守株待兔的等待,只会浪费时间。,“自作多情”情境创设,案例1:在教学“平行与相交”,(第七册苏教版)教材呈现十字路口、操场跑道、单杠、足球球门等生活照片,引出相关数学知识。一位教师教学时,又前置了一个动画情境:两只兔子在雪地上留下了两串脚印相交,另两只兔子留下的下的两串脚印不相交,揭示“相交”与“不相交”名称,然后以此判断教材照片中反映的生活现象。,“无孔不入”的思想教育,案例2:一位教师教学国标本苏教版第六册轴

28、对称图形时,课中依次呈现了家乡建筑、天安门、剪纸、京剧脸谱、各国国旗、交通标志等教学素材。在每一种材料展示研究之中,教师忘不了大张旗鼓地进行一番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画蛇添足”的数行结合,案例3:一位教师教学国标本苏教版第七册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时,当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得出斜坡与地面成30度、45度、60度以及学生任选角度时圆柱形物体滚动的长度,发现斜坡与地面的角度越接近45,圆柱形物体滚得越远。接着,教师画出了一张折纸统计图反映以上发展趋势,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种变化规律。,教学中的“遗憾美”,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着完美。 完美了就一定完美了吗? 从遗憾中领略圆满,从残缺中领悟完美的真谛。 “滴水不漏”的课堂教学有悖于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师不应是执行预先设计方案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内容的过程,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