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83151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6.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发生、发展及其一般规律的哲学理论。它不仅是辨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认识论的历史发展。 1、古代认识论 2、近代基础主义认识论 3、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认识论,二、 实践与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1)认识主体,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 认识主体有个体主体、集体主体和人类主体等不同的层次。,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认识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客观

2、世界,客体,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受动性的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发生、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实践活动;人不可能脱离实践而从外界直接获得认识、知识。 (即行先于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徐悲鸿画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给人类不断提出许多新的课题需要解决;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类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认识成果的运用也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实践还锻炼和提高了

3、人类的认识能力。,a.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结绳记事,b.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c.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指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以及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

4、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根本的观点。,实践,认识,决定,指导,阻碍,3、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海王星,太阳,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1846年9月18日,勒维烈预言它的位置受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引,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位置上发现了海王星。,太阳系,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这进化,当分为三个时期: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行知 行 所以

5、,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应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根本的对立认识路线,2、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和人发展的历史,不懂社会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 没有能够把辨证法运用于认识论,(2)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物论) 主体反映客体是一个自觉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辩证法 )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而实现的(实践观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实践

6、关系。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工具,客体,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是认识和实践这一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展开。 (一)从实践到认识(对象的观念化)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凭借感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硬!,红!,甜!,(1)感性认识的形式:,A.感觉的含

7、义:,苹果(感觉)= 红或甜或硬或,感觉,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B.知觉的含义:,知觉,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C.表象的含义:,回忆再现,(2)感性认识的特点:,A、直接性 B、具体性 C、 生动性,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们借助于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的规律性的认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水果,(1)理性认识的形式:,A、概念的含义:,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水果,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B.判断的含义:,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

8、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C.推理的含义:,帝国主义是纸老虎,(3)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但两者又是辨证统一的,(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F=GM1M2/R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来源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这花是

9、红的。,感觉,判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认识中的矛盾 -经验论和唯理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割 裂,唯理论,经验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第谷,开普勒,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把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培根,(2)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蚂蚁、蜘蛛、蜜蜂的比喻,历来研究科学的人或者是经验主义者,或者是独断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好象蚂蚁,他们只是收集起来使用。理性主义者好象蜘蛛,他们从他们自己把网子造出来。但是蜜蜂则采取一种中间的道路。他从花园和田野里花采集材料,但是用他自己的一

10、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真正的哲学工作也正像这样。,(3)要有科学、辨证的思维方式。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有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大学生注重方法论的学习,(二) 从认识回到实践(观念的对象化) 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实现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家重大。因为 :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只有回

11、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小结:,实践,对象观念化,观念对象化,(三)认识的总过程 -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还受到人们的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因此,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球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麦哲

12、伦,发明家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经历了8000多次的失败,才找到了合适的电灯灯丝。,2、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才能对一个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对光的本性再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形式。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13、.,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客观真理 唯物主义(客观真理论) 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论) 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1 、真理的含义:,把握真理的三个原则 第一,是一种精神现象,是认识的结果。 第二,是人们的实践中可以指导、引导实践达到预期目的的正确认识, 第三,是一种正确认识,指与事物的状态、本质、规律具有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只能通过看它能否使特定的实践获得成功来鉴别,而没有其他标志。,真理客观性的具体体现: 第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 第二,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14、第三,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第一,真理在形态上是一种精神性的现象,它与它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外部事物具有本质的不同。 第二,真理在结构上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的思维形式组织起来的思想观念或理论。,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及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其意义在于: 第一,必须把真理在内容上的客观性与作为认识对象的外部客观事物的客观性区别开来。 第二,必须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否定真理内容客观性的观点。,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肯定真理的一元论,要同多元论划清界限,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必须正确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认识就总体而言,既有真理,又有谬误。真理同谬误有着原则的区别,二者互相

15、对立。但真理与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a.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b.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坚持真理,排除谬误 纵观人类的科学史和认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的每一页都是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生动记录。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是在同迷信和偏见的斗争中取得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在同唯心论、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发展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真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同谬误作斗争并不

16、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含义。,()真理的绝对性:,a2+b2=c2,毕达哥拉斯定理:,毕达哥拉斯,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确定性、 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 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相互转化,3、方法论意义 两种错误的观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三、真理标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标准问题,关于真理的检验标准,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观点,

17、有“权威”标准,众人意见标准,实用标准等等。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因而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对象,也不能直接回答认识是否与其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实践。,实践是是唯一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A、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

18、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B、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四、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真理 原则,价值 原则,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人的 实践 活动,(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2、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作为真理的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决定,制约,客观性,(1)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价值性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价值性。,(2)真理的价值性又构成了真理客观性的主体条件,对真理的客观性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价值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