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83219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4.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品课程,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我们探讨哲学问题,就不能不回答我们居于其中的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一切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通常我们称之为“世界观”方面的问题,也是任何哲学的一种基本哲学观。,(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2、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 学说和理论体系,世界观 方法论,哲学,理 论 化,系 统 化,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本原,谁决定谁,谁依赖谁 (哲学的最高问题) 不同回答产生: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 不同回答产生: 可知论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

3、以被认识的。,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休谟(1711-1776),凡以知,人之性; 可以知,物之理也。,凡以知,人之性; 可以知,物之理也。,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 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心主义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时怎样存在的问题 坚持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辩证法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旧唯物主义哲学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解的物质就是如水、火、气或“五行”等物质的具体形态。 近代唯

4、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原子”直接地等同于哲学的物质范畴。,2、马克思主义科学物质观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形成过程发展的三个阶段,彩蝶逐花,感觉、心理,人类的意识,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条件 反射,语言 文字,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2、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 论,痛唯心

5、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 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 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德谟克利特,“一切皆变, 无物常驻。”,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6、(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 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把握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意义,(4)时间和空间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一维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三维性,既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基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的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基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不动的。,结论:时

7、间和空间独立于物质和运动之外的;长度与时间的量度与参照系无关;同时是绝对的,时间的间隔与空间距离是绝对的,质量是恒定不变。,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 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 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 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理解 (1)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2)实践是人类能

8、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中,提 出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概 念,并指出“实践理性”具有行动 的能力和功能。 康德,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人类改造自然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调控或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 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 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

9、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自在世界 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 的客观世界 人类世界 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交往 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自然界构成人类世界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联系

10、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 方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运动:变动不居 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变化 变化:运动的多样性 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 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发展: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的不断灭 亡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揭示运动变化的方向和趋势,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基本属性,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的双方中一方 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前提; 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得 到发展,达到共存共赢; 第三、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第一、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为 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斗争双方,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 的决定力量;,(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

12、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和其中的 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着的两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处处有时时有,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对立双方各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矛盾群中的矛盾发展不平衡。 3、矛盾群中的矛盾可分为: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世界上决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事物都是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的有机统一。 普遍性(共性)概括特殊性(个性),特殊性(个性)

13、包含普遍性(共性)。,在一定条件下,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相互转化。,5、方法论意义 全面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是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精髓。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遵循由特殊到普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是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高等动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

14、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论和毁灭。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 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 质态的飞跃,是对度的突破。,量变的 两种情形,质变的 两种情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 扩张。,(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辩证否

15、定观 肯定因素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显示了事 物自我发展的辩证性质。” 马克思,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出现回归、 形成一个周期。,事物的发展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方法论意义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 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还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错误观点。

16、,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 法的同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三)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第三节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但它永远烧不死“日心 说”。,(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1、用唯物的、辨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3、意识的能动作用,4、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性,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