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复习PPT.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84878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65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复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复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复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复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复习PPT.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文言复习,一、步骤,第一步:整体阅读。,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 1、看题干中要求的字、词、句、段所在,充分利用所给选项,用比较法、代入法、排除法,并联系已有知识。,第三步:重读全文。,明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勾画地名、人名、官名。弄清人物间的关系,添加省略成分。明确选段梗概。,2、充分利用最后那道题,能了解全文很多信息。,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推断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的方法,三、语法推断法,七、代入排除法,一、字形推断法,二、字音推断法,四、结构推断法,五、语境推断法,六、联想推断法,文言实词解题技巧歌 代入排除,两招制敌,单音拆双,字形辨义 词性位置,结构相似,课文联想,成语推

2、义,注意知识积累: 1、通假字,2、古今异义,4、一词多义现象,3、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能够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准确把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常用虚词、特殊句式等。 2.能够前后联系,整体理解,推敲判定。,能力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例:多谢后世人,译成:多多感谢后代人,错误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错误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例:权以示群下,莫不

3、响震失色。,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错误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错误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例8: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错误7.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错误8: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把握句意的考查重点,含有两处以上关键性词语的句子 隐含一定逻辑关系的句子,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 皆为尽哀。

4、 译:到李广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句中的“其”“谓”“为”即是本选段关键词,考 点 直 击,并列 承接 递进 选择 转折 因果 假设 条件 目的,常见 复句,文言,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沛公起如厕,因召樊哙出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翻译标准“信、达、雅”,译文做到“信”“达”“雅”,“信”: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加原文的意思;,“达”:译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5、;,“雅”:译文优美,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富有文采和表现力。,把握句意的考查重点,文言翻译二原则,1、 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即翻译时必须把句子放到全文中去理解,要符合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即“字字落实”,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难以直译或直译时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翻译的具体方法,人名地

6、名官名物名帝号年号国号朝代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专有名词可保留。,(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3)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留,翻译的具体方法,删除同义连用的实词,某些虚词(句首发语词、衬音助词、表停顿的助词等),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1)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2)噫吁嚱,危乎高哉! (3)夫战,勇气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顷之,烟炎张天。 (6)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删,翻译的具体方法,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1)竖子不足与谋。 (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3)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补,之,相

7、如,于,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翻译的具体方法,(1)古之人不余欺也。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 ),( ),调,(,),翻译的具体方法,有时连用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文中恰好是双音词。对此,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拆,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把古代的单音词以及古今异义词换成与之对应的现代词语。,翻译的具体方法,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朝服衣冠 4.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换,1、对句中的通假、一词多义、偏义同义复词、古今异义

8、、专有名词、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和特殊句式等各种文言现象以及重要的实词虚词要认真辨析,落实知识点。 2、注意知识迁移,联想学过的相关知识。,特别提醒:,解题步骤,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的语法要点。先将语法要点一一标出,引起自我注意。,2.切:,将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前面介绍的方法逐一加以解释。,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4.誊:,3.连:,“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前提:整体把握语脉(主要内容),1.审:,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

9、否定判断的句子。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 2.要作出判断。 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现代汉语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词“是”来表判断的,但古汉语中,“是”一般做代词,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古汉语是借助语气来表示判断的,常见的一般有以下情况:,1. 有标志的判断句 (1)主语后用“者”,表示提起和停顿,在谓语后用“也”表判断,即“者,也”。 如:南冥者,天池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2)在谓语后面,语气词“者”“也”连用表示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

10、主语后用“者”,表示提起和停顿,在谓语后不加“也”表判断,即“者,”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4)主语后不用“者”表示提起和停顿,在谓语后用“也”表判断,即“,也”。 如:此寡人之罪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褒之庐冢也。 (5)用动词“为”表判断,即“,为” 如: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6)用“乃、即、则、皆、耳”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莫、无”等表示否定判断。 如: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此亡秦之续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7)用“是”表

11、判断,出现得较晚,这种情况少见。 如: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2. 无标志的判断句 “者”“也”都不用,即“,”式。 如:秦,虎狼之国。 燕王,吾所立 。,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十分常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中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做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面的话就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情况自然就多了。常见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三种。 (1)承前省

12、。后一句的主语与前一句的主语一致,这样后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 如:廉颇为赵将, 伐齐,大破之。,(廉颇),(2)蒙后省。前一句的主语与后面句子的主语一致,这样前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 如: 夜闻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 (3)对话省。 如: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项王),(王),(孟子),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中很重要的成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不多的。不过在文言文里,省略谓语也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

13、动词就可以省略,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的宾语是比较常见的,所省略的宾语用代词“之”来表示。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于是王召见(之),问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传以(之)示美人及左右。,4.省略介词 在古汉语句子中,介词“于”“以”可以省略。 如: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与尔(以)三矢 5.省略兼语 如:(老臣)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省略主语与兼语) (太后)不及今令(之)有功于国(省略主语与兼语),1、用“

14、者”或“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直接判断,判断句,小结:,省略句,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省略兼语,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分为有标志和无标志两种。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1. 有标志的被动句 (1)用介词“见”“被”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或“被+谓语”的形式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5、能无怨乎? 百姓之不见保 (2)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格式 如:暴见于王。 不能容于远近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迷惑) 此非曹孟德困于周郎者乎?,(3)用“见于”“受于”表被动。构成“见+谓语+于”“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 (4)用“为”“为所” “为所”表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何也?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 2. 无标志的被动句 辨析这样的被动句,应充分注意主谓之间的关系。 如: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倒

16、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四类: 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 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主要是出于修辞的考虑,强调谓语,在文言文中不多见。 如:甚矣,汝之不惠。 2. 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否定句,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二是作宾语

17、的是代词。 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包括“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等。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而今安在哉 乐夫天命复奚疑? 强调性提宾 用“之”作标志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后之有?有何后?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是” 。 如: 唯才是举 惟兄嫂是依,( “何之”即“之何”),(“在安”),(“疑奚”),(2) 介词的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强调它,也放到介词前面,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

18、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3. 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限制名词的,一般应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里,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煞尾,格式为:中心词+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用“者”煞尾,格式为:中心词+之+定语+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格式为:中心词+之+定语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4.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放在动词前,但在古汉语中,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后面,构成了介词结构后置。 如:师不必贤于弟子。 以其无礼于晋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申之以孝悌之义,小结:,1.主谓倒装 2.定语后置 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4.宾语前置,倒装句,1、用“见”表示。 2、用“于”表示。 3、用“见于”“受于”表被动。 4、用“为”“为所” “为所”表被动。 5、无标志被动句(意念被动句)。,被动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