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93510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2).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弊端,就是“满堂灌”。一般的语文教师象“广播员”,照本宣科,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恹恹欲睡。好一点的语文教师象“相声演员”,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其共同点是,把一篇课文,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而学生却不会自己吃,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都很差。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启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问答式,关键在于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逐步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解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

2、文写了什么,而且应该让学生知道是怎么写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 本教案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细致分析,整体把握,一定要避免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得要领。第一部分要详讲,第二部分可略讲。 二、 导语设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由许多趣事,令人回味无穷。你能讲一讲你的童年趣事吗?(指名几个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看他是如何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的。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早晨,童年)“夕”本来指什么,这里指什么?(晚上,成年或老年) 三、解

3、题思路: 首先,看看这个题目有没有主语?(省略了“我”) 其次,根据题目,可以知道“我”的活动范围在哪里?(“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再次,想一想,作者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写。(找几个学生回答) 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看出三点“可能”:第一,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样的一个园子,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第二,可能告诉我们三味书屋是怎么样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在那里学习情况如何;第三,还可能告诉我们,他是怎么样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 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写作者小时候的事情,时代背景有何不同?(一个是解放初,一个是清朝末年) 四、朗读设计: 先范读(如有录音带就放录音带),后指名

4、几个学生分别朗读(重点段落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上面的猜测对不对,以加深对审题的认识。并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分为几部分?你对“百草园”的印像如何?(朗读完后,找几个学生回答。对第二个问题不要求答案一致。) 五、讲读设计: (一)分析“百草园”部分。 “百草园”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荒凉的园子,似乎连花也没有一株。但是,我们读了以后并不觉得荒凉,而是觉得十分有趣,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百草园”?() 、从哪些方面写的“百草园”?有什么变化?(按四季变化来写,先写春、夏、秋季,后写冬季) 、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开门见山点题。 为什么用“

5、相传”二字?(不肯定,可能是小孩子自己取的名字) 为什么会卖?(因为他家后来破落了,一家人离开了故乡) “那时”、“现在”两个词,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交代了时代的变化) 那时,我的乐园;现在野草。 “似乎”与“确凿”连用,不矛盾吗?(真不相信,“我的乐园”怎么只有些野草呀?!所以作者用了“似乎确凿”。越是不相信它有这么大的变化,越是说明“我”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怀念。) 百草园里“只有一些野草”,为何“却是我的乐园”?下面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乐园”的。 、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春、夏、秋季的百草园的?()写了些什么? 先朗读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中心句是什么?(单是无限乐趣。这也是本

6、文的“文眼”所在。) 写了些什么?有什么变化? “不必说也不必说”(略写,但很生动): 记叙的次序和方位怎么样?记叙的对象又有什么区别? “不必说”:方位地面上。次序由低处到高处。对象植物。 “也不必说”:方位空中。次序由高处到低处。对象动物。 “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是什么语法成分?(定语) “鸣”是什么用法?(动词作形容词用,作状语) 动词跟名词的搭配有何特点?(非常恰切:鸣蝉长吟;黄蜂伏;云雀窜。) 本段着重写的是什么?(泥墙跟无限趣味。紧扣题目。)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点带面,局部代表全局,整个百草园更是趣味无穷) 写了些什么?(动物,植物,我的活动)有什么趣味

7、? “低唱”、“弹琴”是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在泥墙跟一带的描写与前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插写了“我”的动作) 写这些有什么好处?(少年的“我”对大自然里的东西的热爱) 有什么特点?(细腻的动作描写:翻,按,拔,摘) 你读了这一段是不是觉得有趣?再读一遍。 第三自然段是过渡,承上启下。 第四、五自然段写了什么?(听长妈妈讲故事和得到的教训) 第六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我”的心理活动) “觉得做人之险”是他小时候的想法吗?(不是,是指年的黑暗时代,鲁迅所处环境的险恶) 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何深意?(实际上是用“旧事”来讽刺“时事”,向敌人猛投一枪) 、冬季的百草园怎么样?(比较的无味) 真的“

8、无味”吗?(不下雪就无味,下雪就有味: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着重写捕鸟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 第七自然段写的什么?(捕鸟的经过)有什么特点?(动作描写) 哪些词描写捕鸟的动作?(扫开,支起,撒,系,牵着,走到,拉。) 这些动作能否颠倒?(不能。因为它是捕鸟的连续性动作) 捕鸟是否有趣?(再读一遍) 那么写百草园突出了什么特点?(有趣乐园) 第八自然段写了什么?(润土的父亲)有什么作用?(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劳动者的智慧的崇敬) (二)学习“三味书屋”部分。 、朗读这一部分,并思考:这一部分主要是写什么?(读书生活) 、第九自然段写了些什么?(要去读书了) 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过渡) 哪些

9、词句表达了“我”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 “不知道”表明什么?(小孩不懂事) “最严厉”表明什么?(封建时代书塾令人生畏,对儿童没有吸引力) 三个“也许”和两个“我的”表现了什么?(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正反映了“我”对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 、第十自然段写了什么?(学校,环境竹门,匾,画) 这些陈设使我们有什么感觉?(陈设古旧、气氛沉闷、冷清) 突出写这些有何用意呢?(这样一个环境,正好和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越是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古旧,气氛沉闷,就越是突出了百草园生活的乐趣。) 你觉得那里的学习生活会怎么样?(很枯燥,很单调) 、第十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老师和我的态

10、度) 、第十二十六自然段写了什么?(学习情况) 学习方法怎样?(极其死板) 学生向老师提问题,老师是什么态度?(很不高兴,有怒色) 教师的态度说明什么?(这是对封建学校学习方法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学习方法是极其死板的。) 学习内容是什么?“只”表现了什么?(非常单调) 学习内容说明什么?(无用、乏味、难懂、庸俗) 、第十七二十三自然段写什么?(我在学校的表现)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做些什么? (一是到后园里玩,一是画画儿。) 作者写这些是什么意思?(对这种学习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描写后园用了哪些动词?(爬,折,寻,捉,喂) 、为什么要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放在一起写?(互相映衬,鲜明对比) (三)讨论:为什么作者把一个荒凉的园子写得这么生动有趣?(鲁迅在这篇有名的散文里,以生花的妙笔,充分地描绘了自然的乐趣,把一个荒凉的普通的百草园写得花团锦簇,有声有色,刻画了天真无邪的儿童心理,所以特别能够吸引人,特别感人。) 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任何人写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这篇文章里,鲁迅表达了酷爱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封建教育的憎恨和批判。) 六、写作训练: 、请把“菜畦、石井栏、皂角树、桑椹”分别写一段话,要突出“趣”字。每组写一种,集体讨论,派代表上台发言。 、记一次春游或秋游(题目自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