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9L1教学设计---徐晶.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94095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U9L1教学设计---徐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U9L1教学设计---徐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U9L1教学设计---徐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U9L1教学设计---徐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U9L1教学设计---徐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U9L1教学设计---徐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U9L1教学设计---徐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M3U9L1 Reading-Return of the white bikes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徐晶 教学基本信息课名Module 3 Unit 9 Lesson 1 Return of the white bikes (Period I Reading)学科英语学段必修模块3年级高一教材书名:英语必修模块3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2009年3月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理论依据:1、阅读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1)Whipple (1937) 提出:阅读不仅是认字、理解和阐释,而且是个人在社会问题研究中获得的相关事实的运用。阅读层次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发现型学习过程,阅读的

2、目标为获取信息、增进理解、消遣娱乐和心智发展,强调阅读的艺术性和技巧性。简单来说,阅读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需要以积极的阅读态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依托,这样才能把阅读的内容内化,逐步提升阅读素养。 (2)面对新课标修订所提出的核心素养观,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精读和泛读),获取话题信息,体验文本内涵,获得语言技能,丰富语言知识,提升文化意识,体验文本价值,应用学习策略,提高思维能力(葛炳芳,2015)。 (3)斯滕伯格(2001) 认为:“问好问题和知道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是智力的一个必要成分,而且很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可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解答问题是阅读活动所要关注的

3、重要内容。这种阅读过程可以促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的平衡发展,最终形成成功的智力。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们阅读素养的提高。在整体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阅读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充分鼓励学生质疑、提出创新的观点(张敏,2016)。归根结底,阅读过程其实就是“边阅读、边提问、边解答、边思辨”的一个过程。2、“最近发展区(ZPD)”理论维果斯基(1978)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ZPD)”。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已有能力

4、出发, 给学生搭建台阶,帮助学生不断发展。3、“Qu:Est”理论美国教授Marylou Dantonio和Paul C. Beisenherz所提出的Qu:Est提问策略(Questioning for Understanding: Empowering Student Thinking) 强调“为理解而提问”的理念。Qu:Est提问策略能帮助高中生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和调动他们英语学习兴趣(王洪敏,2013)。二、课标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

5、行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1、 Unit 9谈论的话题有骑自行车的益处及骑自行车对保护环境的作用;谈论公共交通及相关事宜;了解安全、清洁的太阳能汽车及其功能;谈论汽车文化,交通阻塞,交通事故,交通污染,了解如何有效地改善交通环境。整个单元的话题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2、本课是本单元的第1课,主课文介绍了阿姆斯特丹白色自行车的发展过程。通过研读,学生梳理出事件的发展脉络,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和细节信息,并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最后结合课文信息和生活实际,通过思考、讨论北京交通现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原因,并讨论解决办

6、法,提升环保、低碳和节能意识。学情分析1、整体特点:授课班级为本校的实验班高一3班。该班学生的优点:绝大部分学生具有学好英语的愿望;阅读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英语水平趋于集中,90%的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课堂学习和作业巩固。不足之处:该班学生语言输出的能力较弱,尤其是课堂口头表达的积极性和语言质量都有待提高。 2、学习基础:本课话题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容易融入其中。对于各种交通方式及环保的话题学生在初中时接触过,学生也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和相关语言的铺垫。学生可能会比较感兴趣,也比较容易接受新的语言知识,并愿意进一步思考。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根据学习材料的形式

7、和内容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按照“语言接触理解体验自主运用”的教学思路,在各个环节上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任务统领教学过程;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调动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学手段 黑板、教材、学案、学生照片、视频。技术准备 PPT演示文稿。设计思路读辩思导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白色自行车”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关注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激活背景知识,提高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理解、获取有关“白色自行车”的细节信息。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获取有关“白色自行车”的细节性信息,并就其发展的过程和影响进行深入地思考;

8、2、就“自行车生活”的相关话题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B.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同伴交流、合作分享等方式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C. 情感与态度目标: 1、提升环保、低碳和节能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2、关注社会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措施。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获取课文话题相关的细节性信息,为后面的输出形成足够的语言支持。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并对“自行车生活”的相关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教学过程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互动模式&时间Lead-inStep 1T presents Ss a piece of video about the

9、traffic situation around our school and an interview with some Ss about their trip modes every day.Ss watch a piece of video.激活学生已有背景知识并形成信息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CW2Pre-readingStep 2T briefly introduces Amsterdam with a map.Ss gets to know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Amsterdam.帮助学生了解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概况。CW2While-r

10、eadingStep 3T asks Ss to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Ss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段落大意。IW & CW5Step 4T asks Ss to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find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ite bike

11、s in Amsterdam.(purpose practice problem solutioneffect)Ss read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ite bikes in Amsterdam. During the process, they have to think, compare, analyze and make a summary.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理解、获取有关“白色自行车”的细节信息;深度理解“白色自行车”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IW & PW & CW12Post

12、-readingStep 5T asks Ss to consider the question: The bicycle plan is very successful in Amsterdam, but the bicycle plan in Beijing hasnt come up to the expectation. Why?Ss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 in pairs, and then voice their opinions.依据“Qu:Est”理论,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PW & CW4Step 6T s

13、ets up a situation for Ss to utilize the language learnt in this class. Ss debate on this issue: the government is planning to set up more public bicycle stations in order to ease the traffic in Beijing. Is it practical?引导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提升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GW & CW15HomeworkBased on the

14、 discussion in this class, write an article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lan to set up more public bicycle stations in Beijing.(IW: individual work CW: class work GW: group work PW: pair work)教学流程图Stage 1: Lead-in & Pre-readingShow a piece of video to arouse the students reading in

15、terest.Briefly introduce Amsterdam with a map. Stage 2: Read & Learn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for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ite bikes.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Stage 3: Post-readingSet up a situation for the

16、students to utilize the language learnt in this class.Ask the students to voice their opinions.Stage 4: Homework板书设计Lesson 1 Return of the white bikes! “The city of bicycles” Amsterdam flat Convenience parking path purpose practice problem solution effect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教师的口头评价,学生自评、互评、集体评价。整堂课“读”

17、和“思”的活动环节都有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会认真倾听观看。“辩”的活动设计了一次辩论赛现场的场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并立足本课文本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检测其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此外,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写出来,进一步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评价量规:能归纳段落大意(10分)能读取文章细节信息(10分)能深度理解文本信息(10分)能使用文中信息和语言表达观点(流畅度10分,语言正确10分,观点新颖10分)合作意识(10分)教学效果评价量规:目标达成度(10分)学生参与度(10分)活动的有效性(10分)学习效果评价:通过

18、课上展示发现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归纳段落大意,能够读取与“白色自行车”该话题相关的细节性信息;并且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去探讨、深度理解文本信息,挖掘北京自行车使用情况和阿姆斯特丹自行车使用情况存在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此外,学生能够在立足文本信息的同时,关注北京交通现状;学生既能充分利用课堂内容,又能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比较顺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的输出环节采用的是辩论赛的形式,这种任务形式新颖,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参与度高。在公开课上,学生们既深度挖掘了文本内涵,又充分锻炼了他们的短板口头表达的积极性和质量,并且提升了他们的人文情怀,即:做有环保意识和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世纪公民。总之,本节课

19、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较高,学习效果较好。本教学设计的特色与教学反思本节课所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模块3第9单元第1课的内容。主课文介绍了阿姆斯特丹白色自行车的发展过程,文章较短、生词量也不多,对于实验班的学生来说阅读障碍不是很大。如果只是拘泥于文本本身,课堂教学内容就太单薄,也势必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此外,这篇文章在各种类型的教学展示和教学比赛中,已经多次被使用,有了比较成熟的教学设计,因此,要把这节课上的有新意、有特点,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挑战的。针对新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出现的重大变化:原课标中包含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五个目标的“综合语言运用能

20、力”被修订为包含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组成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我觉得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走在教改的最前沿,要敢于去尝试、勇于去实践。因此,我秉持着“老课新上”的理念,立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注重“构建适合本班学情”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为切入点,来设计、讲授这一节课。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英语阅读的过程,不论体裁、题材,只是学习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过程,过于注重语言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对阅读文本的充分解读、思考和感悟。结果就是,学生们主要的阅读任务就是完成信息复现,却鲜有参与文本的深度阅读、解释、分析、应用等需要一定综合分析和判断等高阶思维的活动,或者

21、对阅读材料的整合不够、解读肤浅,对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对学科核心素养观中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无法实现英语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辩证统一。这些现象的出现,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学生们的思维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本节课,我就从“导读思辩”这四个阶段来思考和尝试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视频导入,设疑激趣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自由组合,用视频去记录他们上学的实况,关注北京的交通状况和交通工具,尤其要关注北京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状况。在导入部分,我选取了学生制作的一条视频,并引导他们去思考“The alley leading to our school is so narro

22、w that its easy for us to get stuck in traffic jams, while the roads outside of the alley are broad, why the traffic is still so crowded?”紧接着,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我又追问道:“Is there any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从而形成一个信息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且能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之后的教学过程,我从学生已有的能力出发,给学生搭建平台,帮助学生逐步取得进步,最后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层层设问,高效阅读

23、在读前教学环节中,我对Amsterdam这个城市做了补充性的背景介绍,比如:人口、地域、地形、气候等。一方面,可以充实学生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后面的输出活动做铺垫。阅读活动的设计,我主要分为两步走:略读和精读。略读环节,我让学生阅读并归纳每段的段落大意,获取文章主旨,引导学生形成篇章结构的意识。精读环节,我利用purpose-practice-problem-solution-effect这几个关键词,来引导学生去比较“the white bikes in the 1960s”和 “the white bikes 30 years later”,从而梳理出事件的发展脉络,提取文章的主要

24、信息和细节信息,并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学习任务的设计,我是基于Qu:Est (Questioning for Understanding: Empowering Student Thinking) 这一“为理解而提问”的理念,以问题链的形式,不断发问、追问,促使学生去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一个层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规定文本,完成规定的搜集、理解基础信息的任务。这一过程是对文本符号进行有意义的解码和建构,是整个阅读学习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学生们发展的素养是与阅读相关的语言知识。三、立足文本,深度思考在学生完成规定的搜集、理解基本信息任务的基础之上,我又进一步发问

25、:“The bicycle plan is very successful in Amsterdam, but the bicycle plan in Beijing hasnt come up to the expectation. Why?”。学生需要去分析、比较这两个城市的异同点,浅层的、深层的,都需要去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环节的设置,是想让学生深度思考和理解文本,并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我认为,既然是要引导学生去深度思考、深入理解文本,那么这时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少而精的,而不应该是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提问、解答的过程。这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要求学生通过

26、逻辑推理、对比分析等来理解语言背后的真实意义。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们结合社会常识、文化背景等做出思维判断。在这一阶段,学生们发展的素养是与阅读相关的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四、步步升华,自由思辩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在读后的输出活动中,我结合了本单元的话题信息,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与复现,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学以致用”。于是,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信息和生活实际,通过思考、讨论北京交通现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原因,并讨论解决办法,最终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于输出活动的形式,最初的版本是写“解决问题的建议书”,但是“读写结合”的课型现在已经非常成熟,是授课老师们比较青睐的一种课型。教师要培养学生

27、的高阶思维,首先就要这样要求自己;如果教师的教学活动过于僵化,那么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势必会受到限制。我最终还是决定打破这种思维的局限性,采用新的课型。于是,我打算输出活动采用“在北京设立更多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听证会”的形式。但是,在后来的备课过程中,我发现听证会离学生过于遥远,并且程序过于复杂,在阅读活动后再进行,一节40分钟的课是完成不了的。最终,我选择设置“在北京设立更多的公共自行车站点辩论赛”现场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关注北京交通现状,并想出切实可行的绿色出行的方式。在完成此项读后任务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既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容,又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事实证明,这个活动任务的选择是合适的,该任务形

28、式新颖,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全员参与。在本节课上,学生们既能深度挖掘文本内涵、步步升华,又能充分锻炼他们的短板口头表达的积极性和质量。这是阅读的第三个层次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判断文本阅读中真正有效的信息。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将信息与自身认知结构相联系,进行批判性、创新性的理解,并能将之付诸现实中进行应用。在这一阶段,学生们发展的素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阶思维品质。当然,这节课我自己认为还是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比如:本节课课后作业的布置就有一定的缺憾,虽然话题能够检测并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内容,但是因为学生对于“倡议书”这种文体形式还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文章结构方面把握得不是很好,这样就给

29、学生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然而,由于整节课铺垫的到位,所以学生的语言质量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如果下次再有机会上这节课的话,那么我会把我的课后作业设置为:“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请给我校英语周刊写一篇关于自行车出行的英语短文。内容包括:1、你每天的出行方式是什么;2、你是否支持“自行车出行”;3、支持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从这节课的准备、一次次的修改,到最后的成形,我最强烈的一个感受就是:教师要敢于把课堂的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只要课程内容适合学生,并且给他们搭建足够的台阶,学生就能学有所得。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是阅读活动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这种阅读过程可以促进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的平衡发展,最终形成成功的智力。 归根结底,阅读过程其实就是“边阅读、边提问、边解答、边思辨”的一个过程。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