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94203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车行》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兵车行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使人民深受其害。此时的杜甫正旅居长安。他亲眼目睹了统治者大肆征兵,致使“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惨别的图景,聆听了征人悲愤的诉说,愤然写下了这首为人民呼喊的歌行体杰作兵车行。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进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学点聚焦】 1. 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2. 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

2、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3. 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的习惯。诵读唐诗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有的学生说本能的不喜欢这个总是郁闷的老诗人,总觉得读他的诗缺少激情,不像读李白那么酣畅淋漓。基于学生的情况,我觉得应该补充作者的背景知识,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几个角度,使学生对杜甫初步了解,期望建立起学生对杜甫的尊重和敬仰,从作者出发激起学生的读诗兴趣。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他的诗

3、歌使学生能够触摸到这位这位怀着深广的忧愤的诗人,体会他的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重点难点】1.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2.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课前导读】1.杜甫简历。杜甫(年)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唐初诗人杜审言之孙。七岁能诗,十四、五岁“出游翰墨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 ,颇有政治抱负。20岁以后十余年中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24岁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33岁与李白相识于洛阳,又在梁、宋一带为豪侠之游。 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

4、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45岁安史之乱爆发,独自去投唐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后潜逃至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救房琯,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48岁弃官,漂泊于蜀中、湖北、湖南一带。59岁病死于湘江一条小船上。2. 解读诗圣个性。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所谓“致君尧舜”,所谓“忧民爱物”,这些儒家的政治观念,在很多人只是一种空谈、一种标榜,杜甫却是真心地相信和实行它。而且,儒者本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之路,杜甫却不愿如此,他是不管穷达,都要以天下为念。甚至,愈是社会崩溃昏乱,他愈是要宣扬自己的

5、政治理想,相信尽管“万国尽穷途”(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但靠了一点一滴的人力,终究能够改变现实。章培恒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3诗歌特色。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白居易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杨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杜甫在他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与屈原相似的深沉忧思。屈原与杜甫当然有许多不同,但两人在诗中表现的忧国忧时却同样至诚。在杜甫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面对史实而不回护,正视历史。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课内导学】一、激情导入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如是说。

6、李白把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到了顶峰,而杜甫则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到了极致。杜甫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兵车行就是他为人民呼喊的不朽杰作。今天,让我们跟随杜甫一起去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二、一读,正音正词(播放兵车行朗诵录音)辚辚() 干()云霄 点行(hng)频荆杞() 啾啾()三、二读,整体感知(分组探究,师生互动)问题设计:1.这首诗主要写的一件什么事?小组互动:亲人送别被抓出征的士兵。 2、 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此诗的警策之句是哪句?为什么?小组互动:警策之句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

7、上干云霄”。哭声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悲愤,并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什么会这样呢?下文便是在这个基调下行文。3. 第二段开头哪几个字可看做是下文叙事的总纲?为什么?小组互动:“点行频”。开头两句有承上启下作用,其中“点行频”一语为叙事总纲。之所以会有亲人痛苦分别的场景,是因为朝廷“点行频”;而后面所说情景的出现,仍然是由于“点行频”。4、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思想感情?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小组互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好战喜功、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重灾难。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四、三读,品味语言,赏析写法(小组合作,具体点评)问题设计:诗歌是如何表现百姓的痛苦,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小

8、组互动1:第一行几句诗描绘了一幅征人急速出征的图画。小组互动2:第二行几句诗描绘了一幅亲人凄惨送别的图画。小组互动3:在送别图中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动作描写的方法。“爷娘妻子走相送”的“走”字写出了亲人被突然抓兵,又被急促押送出征,亲人们追奔呼号,生离死别的情形。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小组互动4:“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小组互动5:为了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诗歌主要塑造“行人”和“道旁过者”(作者自己)两个人物形象,采用问答形式,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小组互动6:征人诉苦有以下五层:先说超期服役情况严重,

9、死于边庭者极多;次说农村缺乏劳动力,生产凋敝;再用“况复”二句转而单叙“关西卒”之悲惨命运;再由此说到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最后用青海战场惨象作结。进一步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灾难。小组互动7:“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种反常现象的出现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小组互动8:课文最后两行诗描绘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淋漓尽致揭露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小组互动9:采用了通俗口语。师生小结,板书关键词句。五、四读,名句欣赏(分组诵读品味,师生互动) “去

10、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小组互动: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往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两句写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

11、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课后导练】一、比较本诗和课后第四题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同样是表现战争带给人民的疾苦,它们有什么不同? 古风其三十四 李 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二者作一点比较。 二、读兵车行,谈谈你对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受与理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