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上古婚姻形式.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98647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汉字看上古婚姻形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从汉字看上古婚姻形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从汉字看上古婚姻形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汉字看上古婚姻形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汉字看上古婚姻形式.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汉字与古代婚姻,婚姻形式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产物,所以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婚姻形式也经历了种种变异。我们祖先的婚姻形式大多已不为今人所知,特别是史前婚姻形式,今天就更难弄清楚了。 汉字正是诞生于史前我们的先人从蒙昧走向文明之时,通过对汉字的分析,我们应该能够找到上古婚姻形式的一些蛛丝马迹。,从“姓” 、“父”看远古人的群婚习俗,01,从“婚”、“娶”看掠夺婚俗,02,从“姑”、“舅”看氏族互婚,04,从“媵”、“侄”看“媵制,05,从“嫁”看买卖婚俗,03,一、从“姓” 、“父”看远古群婚习俗,群婚,是汉民族最早的婚姻制度,也是全人类最早的婚配方式。此时,人类处于原始的蛮

2、荒时期,过着最原始的群居生活,同猎同食,同耕同住,如此的生活形式,造成不会有固定的配偶,所以,孩子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人们为了传承其血脉,便只能以其母的血统确定血缘关系。,“姓”标明人由谁所生,是一种血统的标记。“姓”从女从生,表明在母系氏族社会,孩子血统仅仅维系在母亲身上。 说文生部:“生,象草木生出土上。” 说文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在“女”字之下释曰:“女,象屈膝交手之人形。” 甲骨文女、母同字 白虎通号篇:“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 许慎说文女部释曰:“媧,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咼声。”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引应劭风俗通

3、注释说: “天地初开,未有人。女媧摶土为人。”,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唐李冗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二人即结为夫妇。”,伏羲女娲图,伏羲,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中国神话中与女娲一样,为蛇身人首。 史记三代世表中记载伏羲 : “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 东晋王嘉拾遗记说:“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

4、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伏羲,伏羲,后稷,后稷,周的始祖,名弃,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通嫄)。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帝收养长之,因名曰弃。”,列女传:“契母简狄者,有娀氏之长也,当尧之时,与其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坠之,五色甚好,简狄与其妹娣竞往取之

5、,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简狄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乐于施惠,及契长而教之理,顺以序。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为司徒,封于亳。及尧崩,舜即位,乃敕之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其后世世居亳。至汤兴为天子,君子谓简狄仁而有礼。诗曰:有娀方将,立子生商。又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此之谓也。”,契,“古之所谓姓,即近世史家所称原始氏族制也。而母系氏族为最先,每一母系氏族,皆必有名号以相区别,此乃姓之所由兴。故姓字从女也。一姓皆有一始祖母,如殷之简狄,周之姜原,是已。太古无嫁娶之礼,男女群婚,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简狄之子契,姜原之子稷,皆无父而生

6、。非无父也,莫由知其孰为己父耳。后人因神其说,谓为感天而生。或言吞食鸟卵,或言践履人迹,皆语涉荒诞,不足信也。”(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卷廿四第一页,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果)但知其母不知其父 群婚习俗(因) 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 淮南子本经训:“男女群居,杂处无别。” 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管子君臣篇:“古者未有夫妻匹配之道。”,原始群婚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没有任何限制的两性杂婚阶段; 第二阶段:排斥了不同辈分的婚姻关系,血缘集团内同辈男女之间的“血缘群婚”阶段; 第三阶

7、段:排斥了血亲男女间的婚姻关系的“血缘集团外群婚”阶段。 必然的结果:子女难辨其父只知其母。 从“女”、从“生”之“姓”的造字,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汉族先民的群婚习俗。,汉族先民古姓多从“女”旁: 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少昊姓嬴,黄帝之后百 (tio)姓姞(j),虞舜姓姚,祝融之后姓妘,夏禹姓姒,周文王姓姬,秦始皇姓嬴。 研究“姓”字形体构意的文化蕴涵,从说文、玉篇、字汇、正字通、万姓统谱、康熙字典等历史文献和汉语大字典女部字中,查到“女”字和以“女”字为表义偏旁的姓氏字一共有以下48个: 女、奴、奸、 (y)、如、妁(shu)、妀(j)、好、妘(yn)、姖(j)、妊(rn,后作“任”)、(sh)、

8、(ho)、姑、姒(s)、妸()、(b)、姍(shn)、姓、委、(po)、妾、始、娃(gu)、娀(sng)、姞(j)、姥(m)、姺(shn)、姚、姣、姜、姬、娥()、娩(wn)、娸(q)、娄(lu)、婟(h)、媧(w)、(shu)、(xn)、妫(gu)、(x)、嫘(li)、嫪(lio)、(nin)、婴、孋(l)、娈(lun),娸,后,后,象人产子之形。 “后”有君主之意,是母系社会的写照。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群婚变为专偶婚,母权制被父权制取代,作为氏族首领的“后”从女子变为男子,如后羿等;随着阶级、国家的出现,“后”又从氏族首领转变为天子、诸侯,如周的始祖后稷等。 可见,“后”是原始

9、母系氏族社会的孑遗,封建社会时期一般称帝王正妻为“后”。 “前后”的“后”是“後”的简化字,在意义上与“后”没有任何关系。,父,在殷墟甲骨卜辞中,“父”并不专指生父,而指同族的所有男性长辈,如“父甲”、“父乙”、“三父”、“四父”、“多父”等父称皆在武丁时期的王族卜辞中出现。 诗经毛传释曰:“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父,异姓则称舅。” 甲骨卜辞中亦有“多母”之称,表明“母”之称亦曾不限于生母。 “父”、“母”二字透示出群婚的信息:同族中长辈男女之间并不是以个体而是以群体构成夫妻关系,故“父”、“母”的称谓也只能是一个集合概念。 父权统治建立以后,男子为了生育自己的嫡亲子女,以继承自己

10、的财产,总是力图独占婚姻对象而不能容忍其他男子来染指,父权与群婚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互相排斥的。,二、从“婚”、“娶”看掠夺婚俗,同现代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观念相悖,我们祖先对待婚姻的方式,会令现代人瞠目结舌。从“婚”、“娶”这两个字的本意看,新婚绝不是“洞房花烛”式的浪漫与温情。,婚,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说文日部:“昏,日冥也。” : 太阳落下地平线 如卜辞:“旦至于昏,不雨。” 诗经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如诗邶风谷风:“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仪礼 士昏礼:“主人爵

11、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 礼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昏礼不贺” 抢婚是族内婚发展到族外婚时出现的一种婚俗.,娶,说文女部 “娶,取妇也,从女从耳,取亦声”。 说文又部:“取,捕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 娶与取在甲骨文中就已经都出现了,但先秦文献中“娶”往往写作“取”。 礼记杂记:可以冠,取妻子。 诗经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 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

12、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左传桓公六年: 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 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 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婚、娶都是武力掠夺的行为。 “婚”所反映的似乎是一种凭借夜色掩护而进行的小规模的抢婚,类似今日某些少数民族中尚存的“偷婚”; “娶”所反映的或许是通过大规模的部落或邦国战争明火

13、执仗地抢婚,即所谓“师婚”。 抢婚反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场重要变革和斗争:母权与父权之争。,三、从“嫁”看买卖婚俗,买卖婚姻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被视为不道德或非法,但一个“嫁”字为我们透示出一些把女人视为商品的一种原始婚俗。,妻与帑,左传:“贾季奔狄,宣子使臾骈送其帑。”疏:帑,妻子也。 说文:“帑,金币所藏也。” “帑”字从“巾”,“奴”声。“巾”是一种织物,曾充当过等价物的角色,故从“巾”之字多与金钱有关,如“币(幣)”。说文:“币(幣),帛也。”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毛传曰:“布,幣也。” “帑”字的“妻”义,当是在买卖婚姻制度风行的社会背景下,由藏金之处而引申出来的一

14、个意义。,嫁,嫁字得名: (1)认为“嫁” 与“家” 有关 方言:“嫁,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 白虎通嫁娶:“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 (2)“嫁” 得名于“贾”,嫁与贾上古音相同。 说文:贾,市也。 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韩非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礼记昏义记载的有关女子嫁人的礼节: 婚仪六礼: 一曰纳采。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 二曰问名。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庙以定凶吉 三曰纳吉。卜得吉兆后即与女方订婚 四曰纳征。又称纳币,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 五曰请期。男方携礼至女方家商定婚期 六曰亲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其

15、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印证: 独龙族:娶妻称为“仆玛旺”即“买女人”。 纳西族娶妻叫“米含”,“米含” 有“买”之意 我国少数民族中,旧时也盛行着买卖婚姻的习俗。如瑶族、怒族、维吾尔族、傈傈族、苗族、独龙族等,都有买卖婚的情况。 在汉藏语系的许多语言中,“嫁” 与“卖” 的语音也极为接近。,四、从“姑”、“舅”看氏族互婚习俗,人类原始婚姻制度中,有一种很常见的婚姻形式,即原始族外婚中的固定族团互婚,也就是大致甲、乙两族因互为通婚而世代相互嫁娶。近亲结婚的后果在现代已被一般人认知。从汉字“姑”、“舅”看出近亲结婚在原始的汉族先民那里是很平常的事。,姑 (1)指父亲的姊妹。 (2)媳妇对婆婆的称呼。 尔

16、雅释亲:“妇称夫之母曰姑,” (3)女婿对岳母的称呼。 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 舅 (1)指母亲的兄弟。 尔雅释亲:“母之晜第为舅。” (2)媳妇对公公的称呼。 (3)女婿对岳父的称呼。,红楼梦第二十回: 宝玉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不料自己未张口,只见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 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僣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

17、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后代诗歌中的反映: 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杜甫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某种亲属称谓总反映了某种相应的现实亲属关系。,在人类原始婚姻制度中,有一种很常见的婚姻形式,即固定族团互婚,大致就是甲、乙两族男女互为通婚对象而世代相互嫁娶。 据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记载,澳洲土著人即通行这种婚姻形式,部落都划分

18、为两个半边,他们之间互通婚姻,而在每一个半边内部则禁止通婚。 互婚的婚姻形式只须延续两代,即将导致姑为婆、舅为公,或姑为岳母、舅为岳父的亲属关系。,媾,“媾”字初形本以象征生殖的二鱼相对形象构成,是古代一种特定婚姻形式的定名。 说文:“媾,重婚也。”段玉裁注:“重婚者,重叠交互为婚姻。” 文献记载中两姓世代交互为婚之习屡见不鲜。 西周时期姬、姜两姓即为世代交互婚娶; 宋书后妃传载,刘宋时孝武帝之姑下嫁王偃,生子名藻,生女名宪源,孝武帝娶宪源为皇后,又将自己的妹妹临川长公主许配给藻。 元史公主表载, 持薛禅父子战功卓著,皇帝发圣旨曰:“持薛禅家生女为后,生男尚主,世世不绝。”,两姓交互为婚多行于

19、皇室贵族高门姓之间,每每以互相勾结利用,扩大政治势力目的。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所谓“亲上加亲”的“姑舅表婚” 俗语:“姑母做婆”、“亲加亲亲连亲”、“姑妈女,顺手娶;舅舅要,隔河叫”,五、从“媵”、“侄”看媵制,妹随姊嫁,侄女随姑嫁,姐妹、姑侄共事一夫的婚姻制度,就是所谓的媵制。而这种婚制流行在春秋之际的贵族阶层。今天看了,这种婚姻制度不可思议,在春秋已步入举手投足皆以“礼”节的文明时代,这种不分行辈的野蛮风俗作为原始婚俗的遗迹存在,确实令人瞠目。,“媵”字的分析 尔雅释言:“媵,将送也。 左传僖公五年:“以媵秦穆姬。”注:“送女曰媵。” 说文解字注:送为媵之本义,以侄娣送女乃其一端而。今义则一

20、端行而全者废矣。今形从女者,有一端之义独行故也。 孔颖达疏诗经小雅我行其野:“媵之名不专施妾,凡送女适人者,男女皆谓之媵。” 古今韵会举要:“正室曰嫡,随嫁曰媵。” “媵”演化顺序:相送古代陪嫁的男子和女子陪嫁的女子。 段注:“,今之媵字。”楚辞九歌:“鱼鳞鳞兮媵予。”王逸注:“媵,送也。”,仪礼士昏礼郑玄注:“古者嫁女,必侄娣从之,谓之媵。” 即以妹随姐嫁,侄随姑嫁,姐妹姑侄共事一夫的婚姻制度。唐尧是远古部落首领,他把女儿娥皇和女莹同时嫁给了虞舜。 史记五帝本纪 “于是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 我们从史料的记载看,媵婚形式在殷商时代已经出现,周易的爻辞就于多处涉及到这种婚姻形式,如 归妹初

21、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归妹六三:“妇妹以媭,反归以娣”; 归妹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 泰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殷商时形成的媵婚形式到了西周时代,成为了当时贵族阶层普遍实施的一种婚姻形式。 春秋公羊传庄公十八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 何休:必以侄娣从之者,欲使一人有子,二人喜也。所以防嫉妒,令重继嗣也,因以备尊尊、亲亲也。九者,极阳数也;不再娶者,所以节人情,开媵路。,从上述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周代贵族媵婚的大致情况: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即嫡夫人),女方以“侄”或“娣”

22、随同出嫁,同时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侯国的女儿陪嫁,也各以侄或娣相从,这就是所谓的“诸侯一聘九女”。这些随嫁的女子统称为“媵”,相对于嫡妻而言,她们也就是庶妻。 媵婚不仅是当时贵族婚姻的主要形式,而且被视为当时的礼制。 左传成公九年:“宋华元来聘。聘共姬也。卫人来媵。共姬。礼也。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 杜預注曰:“古者诸侯娶嫡夫人及左右媵,各有侄娣,皆同姓之国,国三人,凡九女,所以广继嗣。鲁将嫁伯姬于宋,故卫来媵。”这就是典型的“同姓媵之”的例子,即“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 鲁人将嫁鲁成公的妹妹共姬到宋国,做宋共公的妻子,于是和鲁国同姓的卫国,便送来了作为媵的女子。,王洛宾达坂城

23、的姑娘,假如你要嫁人, 不要嫁给别人, 一定要嫁给我。 带着你的妹妹, 带上你的嫁妆, 赶着那马车来。,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此诗以一个媵的口气,以“江有汜”起兴,反复申述,不让我陪嫁,你会后悔的。,侄,1、语义 说文:侄,兄之女也。 释名:姑谓兄弟之女为侄。 甲骨文中“侄”,从女从至 姑与侄的对称表明:“侄”最初指兄弟之女中的媵者兄弟之女兄弟的子女 2、语音 从“至”得声,“至” 有到、来的意思。侄则为随姑而至夫家。,方言中的“侄”与“姑”的对称关系,广州方言称姑姑为

24、“姑姐” 南昌方言则称姑为“舵娘”,“舵”音近“大” 方言中“姑父”之称: 成都、合肥、南昌的方言皆称姑父为“姑爷” “姑爷”在汉语中则为丈夫之名。 苏州方言称姑父为“丈夫” 温州方言称姑父为“夫爷”,释“之子于歸”,诗经周南桃夭 原 诗 译 诗 桃之夭夭, 桃树繁茂风舞杈 灼灼其华。 嫩红粉白一树花。 之子于歸, 这位姑娘出嫁了, 宜其室家。 幸福夫妻好人家。 桃之夭夭, 桃树繁茂风舞杈, 有蕡其实。 桃子飘香果实大。 之子于歸, 这位姑娘出嫁了, 宜其家室。 幸福夫妻好人家。 桃之夭夭, 桃树繁茂桃林新。 其叶蓁蓁。 桃叶婆娑绿成荫。 之于于歸, 这位姑娘出嫁了。 宜其家人。 美满幸福一家

25、人。,歸,甲骨文,(兵符,代军权,代战争),(止,终结),造字本义:异域远疆停止敌对与战争状态,顺服于中央朝廷 (归顺、归服),(方,边远势力),,説文解字:歸,女嫁也。从止,从婦省, 声。,周易渐说:“女歸,吉。” 孔颖达注:“歸,嫁也。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歸也。”孔颖达礼记礼运篇的“女有歸”注释说:“女谓嫁为歸。” 公羊传、隐公二年:“伯姬歸于纪。其言歸何?妇人谓嫁曰歸。”东汉学者刘熙释名释亲属:“妻从外来,谓至己家为歸。” 说文解字女部:“嫁,女适人也。从女家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曰:“自家出谓之嫁,至夫之家曰歸。”,班固白虎通嫁娶 “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45,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