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99660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9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音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传统音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传统音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音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音乐.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傳統音樂,六年七班 25號 趙翊婷,獨奏器樂,臺灣漢族民間獨奏器樂所用的樂器,主要有吹管樂器的笛(品仔)、簫、嗩吶;擦絃樂器的大廣絃、二絃、殼子絃、鼓吹絃;彈撥樂器的月琴、三絃、揚琴等,而以擦絃樂器最為常見。,合奏器樂,臺灣漢族的合奏器樂,依樂器編制,有將其分為鑼鼓樂、鼓吹樂、絲竹樂、混合樂(大合奏樂)四大類的;有將其分為鑼鼓樂、鼓吹樂、吹打樂、絃索樂、絲竹樂五大類的,主要在於定義上的不同。又有依用途及特質的不同,將其分為南管器樂、北管器樂、出自聖樂而自成一格的民間古樂、陣頭器樂、慶吊器樂、戲劇器樂、宗教器樂七大類等的。而以下將以樂器編制,將臺灣漢族民間的合奏器樂分成鑼鼓樂、鼓吹樂、絲竹樂、混

2、合樂四大類來敘述。其中有些樂種會重疊,如既是絲竹樂、亦是混合樂等的。,鑼鼓樂,鑼鼓樂是以鑼、鼓、鈸等金、革類的打擊樂器為主,所組成的器樂合奏形式。可分成廟堂鑼鼓、戲劇鑼鼓與遊藝鑼鼓三類。所用樂器不外乎大鑼、小鑼、大鈸(大鈔)、小鈸(小鈔)、單皮鼓(小鼓、拍鼓、北鼓、班鼓)、通鼓(唐鼓、堂鼓)、大鼓、梆子(扣仔)、拍板等。,鑼鼓樂廟堂鑼鼓,廟堂鑼鼓指與宗教祭儀有關的鑼鼓音樂,如佛教早晚課中的鑼鼓樂等。,鑼鼓樂戲劇鑼鼓,戲劇鑼鼓指戲劇後場中所使用的武場音樂,如北管戲、布袋戲、皮影戲、傀儡戲、高甲戲、歌子戲、採茶戲、京劇等武場中的鑼鼓樂等。,鑼鼓樂遊藝鑼鼓,又稱民俗鑼鼓或民間鑼鼓,可分成伴奏鑼鼓與獨

3、立鑼鼓兩種。伴奏鑼鼓主要用於伴奏歌舞小戲,特別是武陣的部分,如獅陣、宋江陣等陣頭,其所使用的樂器不外乎鑼、鼓、鈸等。獨立鑼鼓如鑼鼓陣等。鑼鼓陣俗稱鑼子鼓陣,是臺灣民間迎神賽會中應用最普遍的陣頭,任何廟會活動,不論進香、繞境或祭典儀式,都絕對少不了它,因其可以製造熱鬧喧囂的效果與高潮。鑼鼓陣通常由四人組成,其中鼓、鈸各一人,鑼二人,鼓為主角。通常獨立鑼鼓所用樂器的數量與種類會較伴奏鑼鼓豐富。,鼓吹樂,鼓吹樂是以吹管樂器(如嗩吶、海笛、管、笛)為主奏樂器,再配合金、革、木類的打擊樂器所組成的合奏音樂。通常用於廟會中的典禮樂,包括迎神、送神等;民間婚喪喜慶中的禮俗樂,包括婚喪的迎送樂等;北管戲曲中的

4、曲牌音樂;做為純器樂的鼓吹樂;以及其他戲曲如高甲戲、布袋戲、傀儡戲等的文場音樂。其樂種有客家八音的吹場樂與大吹、北管的牌子、北管陣、鼓吹陣、車隊吹,與其他戲曲後場之過場樂等。,鼓吹樂客家八音的吹場樂與大吹,(1)北部客家八音的吹場樂: 臺灣客家八音來自廣東一帶的民間音樂,主要分布於桃園、新竹、苗栗、臺中、高雄、屏東等地。北部傳統客家八音所使用的樂器包括吹管樂器中的吶嗩、笛、管;擦絃樂器中的小椰胡(殼子絃、二絃)、大椰胡(胖胡、胡絃)、喇叭絃(鼓吹絃、鐵絃子)、京胡(吊鬼子);彈絃樂器中的揚琴、三絃、秦琴,以及打擊樂器中的單皮鼓、堂鼓、小鈸、小錚鑼、小鑼、大鑼、梆子、綽板、竹板等。就演出型態與內

5、容言,可分成吹場樂與絃索樂兩種,而吹場樂即一般民間所謂的鼓吹樂,是純粹的吹打音樂。吹場樂的演出型態有四、五、六、七、八人組的形式,以嗩吶為主奏樂器(二至四支),加上堂鼓、小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所組成,是北部傳統客家八音團所演奏的音樂。用於廟會中的典禮音樂,以及民間婚喪喜慶中的禮俗樂。演奏內容大多為北管的牌子,少部分為南管及其他地方音樂的牌子。常用的曲目有大開門、水底魚等。 (2)南部客家八音的大吹: 南部高屏一帶傳統客家八音所使用的樂器包括吹管樂器中的嗩吶、直簫、橫簫(橫笛)、把烏;擦絃樂器中的小椰胡、大椰胡;彈撥樂器中的三絃,以及打擊樂器中的單皮鼓、堂鼓、鈸、鑼、梆子、竹板等。其編制有四

6、、五、六人組的,但不論幾人組,嗩吶都只有一把,增加的只是絃樂器的部分。不用秦琴、揚琴、喇叭絃等樂器,三絃也是一九七年代後才加入的。南部客家八音所用曲目中,除幾首固定的大吹曲,如大開門、大團圓等一定要用嗩吶來主奏外,其餘每首樂曲也皆可用直簫來當主奏樂器,因此南部客家八音只有大吹與簫子調之分,無北部吹場樂與絃索樂之分。其中簫子調除可用直簫演奏外,也可用橫簫或把烏吹奏。常用曲目有大團圓、紅繡鞋等。 不論北部或南部客家八音,為順應時代潮流,目前也使用了電子琴、薩克斯風、小喇叭等西洋樂器,也吹奏時下流行的歌曲,如望春風、風飛沙等。,鼓吹樂北管的牌子,(1)定義: 所謂北管音樂乃泛指由福建閩、客語系以外地

7、區傳入,流傳在臺灣的亂彈時代的音樂,是臺灣漢族傳統音樂中最大樂種之一。分布相當廣,主要分布於宜蘭、基隆、臺北、新竹、臺中、彰化等地。北管音樂器樂曲部分,可分成鑼鼓、牌子、譜三種,其中牌子為鼓吹樂形式。牌子乃曲牌之意,多數牌子都有古路與新路之分,如古普天樂與新普天樂等。 (2)音樂體裁: 牌子屬曲牌體音樂,其體裁可分成聯套、單曲聯章、單曲三種。聯套又名大宮牌子,由若干支不同的曲牌組成;單曲聯章又名三條宮牌子,由母身、清、讚三個樂段所組成,如大甘州母身、大甘州清、大甘州讚等,三段間的拍法通常由慢至快;單曲又名支曲,即單支的曲牌。曲體結構最為短小,僅由一個樂段組成,速度較快,多為急曲,多被應用於過場

8、樂中。 (3)使用樂器: 牌子為鼓吹合奏形式,所用樂器由吹類與鼓類樂器所組成。吹指嗩吶(大吹),為曲調性樂器;鼓為節奏性樂器的概稱,包括皮(革)類與銅類樂器。皮類樂器有單皮鼓、通鼓、大鼓;銅類樂器有大鈸、小鈸、響盞(小鑼)、鑼、大鑼等。 (4)樂隊編制: 牌子依用途可用於排場時的演奏曲目、北管戲的過場樂以及陣頭北管陣中,所使用的樂器與編制亦因用途而有所不同。如北管戲團多為職業戲團,因此樂隊編制以精簡為原則,而北管陣(北管音樂的陣頭化,通常在迎神賽會等祭典或婚喪喜慶等場合中行進演出)多屬業餘性質,注重規模。,鼓吹樂鼓吹陣,鼓吹陣屬音樂陣頭,同北管陣一樣,通常用於迎神賽會或婚喪喜慶等場合。尤其是出

9、殯場合,鼓吹陣是必備陣頭,稱棺前吹。如用於香陣神轎前,則稱轎前吹,主要意義皆為帶路。鼓吹陣皆職業陣頭,一般醮場或北管陣的嗩吶手,不太可能組成棺前吹或轎前吹的鼓吹陣。所用樂器有嗩吶、單皮鼓、鈸,嗩吶為主奏樂器。樂隊編制至少三人,其中嗩吶兩支,鼓、鈸由一人擔任。行進時可成一列或一路而行,可鼓、鈸在前,嗩吶在後,亦可嗩吶在前,鼓、鈸在後。,鼓吹樂車隊吹,車隊吹亦稱吹隊,與鼓吹陣同性質,但亦有不同。車隊吹除嗩吶、鼓外,尚有鑼與電子琴,但無鈸,其中鑼、鼓都是大型的。鼓吹陣以吹為主,然車隊吹以鼓為主。鼓吹陣以步行為多,車隊吹則一定坐車。一樣樂器一人演奏,各乘一部小貨車,計有五部,分別為鼓車、鑼車、電子琴車

10、各一部,吹車兩部。行進時雖無一定次序,但通常鼓在前,鑼殿後。一陣連同司機至少十人。主要分布於南部,尤其臺南一帶,通常用於迎神賽會與婚喪喜慶等場合。最常演奏的曲子有朝天子、北元宵等。,鼓吹樂其他戲曲後場之過場樂,臺灣戲曲中,使用鼓吹樂做為過場樂的,除了上述北管戲外,尚有傀儡戲、布袋戲、歌子戲、高甲戲等,以及道教與釋教儀式之後場音樂。,絲竹樂,絲竹樂是以絲絃和竹管樂器所組合而成的合奏音樂,有時也會加入一些細打樂器,但只是裝飾作用。流傳在臺灣民間的絲竹樂,主要有南管的譜及曲的伴奏形式、北管的譜與細曲的伴奏形式及北管戲的伴奏形式、客家八音的絃索樂等,其中以南管的譜最具代表性。,絲竹樂南管的譜,南管古樂

11、保存於泉州,盛行於閩南語系地區,包括漳、泉所屬各縣以及廈門地區。南管可分為南管音樂與南管戲兩類,而南管戲是由南管音樂來伴演的戲曲。南管的音樂內容,現存的有指、曲、譜三種,其中與絲竹樂有關的有指、譜、曲的伴奏形式、南管戲的後場音樂。譜是一種有標題性的器樂演奏套曲,現存十六大套,其中內套十三套,是較常演奏的傳統曲目,外套三套,較少演出。每套皆由數個同宮調的樂章(曲牌)所組成,每套演出時間約為十五分鐘左右。譜的曲體結構有大曲、鼓子詞、傳踏等三種不同的形式。屬於大曲形式的有梅花操等,屬於鼓子詞形式的有百鳥歸巢等,屬於傳踏形式的有陽關三疊等。南管所使用的樂器,有所謂的上四管與下四管。上四管為曲調性樂器,

12、有洞簫、二絃、三絃、琵琶;下四管為節奏性樂器,有叫鑼、四塊、響盞、雙鐘等。譜以上四管的方式演出,另加五木拍板,故編制共五人。,絲竹樂南管曲的伴奏形式,曲是一種以樂器來伴奏的單篇歌曲,就目前所知已有兩千多首,但其中僅百餘首較常為人所唱。其篇幅長短不一,每首約五至二十分鐘。歌詞內容大體可分為抒情、寫景、敘事三類。南管曲多由單一曲牌以一疊、二疊,甚至多疊的方式組成,但前後疊是連接的,中間不分開。就曲體結構言,可分成正曲、帶慢頭、破腹慢、帶慢尾四種。所用語言大多以泉州音為主,採分析字音的唱唸法,大部分非常強調字頭音。演出時歌者兼執拍板,以上四管伴奏。歌管為以展演南管曲為主的音樂團體,因常以笛子代替洞簫

13、,故又被稱為品管,以別於洞管。此類團體多分布於鹿港、雲林一帶,演出時拍板的持拿方式較多樣,唱唸法也不若洞管講究,曲調也較俚俗。,絲竹樂北管的譜,北管的譜又稱絃譜,是一種以絲類和竹類樂器,配以細打樂器合奏的北管器樂曲之一,曲目豐富,約兩百首左右。其來源不同,有屬於北管固有的譜,數量較多且複雜;有來自廣東音樂的譜,數量少得多,約只三十首左右。北管的譜,其曲體結構可分為聯章與單章兩類,其中大部分為單章。.聯章又稱聯套,是由數首單章的曲牌聯綴而成,以四首組成一套,約十套左右。單章又稱單曲,即單支的曲牌,數量較聯章多很多。北管的譜使用的樂器,各地館閣編制不盡相同,視演出人員條件而定,主要以絲、竹類樂器為

14、主,部分會加入若干小件的打擊樂器。絲類樂器有提絃、二絃、和絃、吊鬼子、喇叭絃、大廣絃、月琴、三絃、琵琶、雙清、沙箏、揚琴等,以提絃(殼子絃)為主奏樂器。竹類樂器有簫、管(鴨母笛)、笛、笙等。打擊樂器有板、扁鼓、柷、搏拊、雙音、七音鑼等。不同場合中,亦有稱十音、八音的,並加上銅鐘、小鈴等,所奏曲目仍屬北管絃譜。,絲竹樂北管細曲的伴奏形式,北管聲樂曲(歌樂)(唱腔)部分,可分為細曲、崑腔(扮仙戲)、福路(古路戲)、與西皮(新路戲)。前者主要用於排場的演出,後三者為戲曲唱腔,主要用於上棚演出。扮仙戲原本多有曲辭以供演唱,但現今前場多僅做身段的演出。福路與西皮唱腔亦可用於排場的演出。細曲又稱大小牌或崑

15、腔。大小牌為細曲音樂的體裁。因曲風細緻典雅似崑曲,故又名崑腔。細指演唱技巧細膩而言。由於曲調較綿長,需要較高的演唱技巧,且韻味頓挫有致,故稱為細曲,是北管中藝術層次最高者。細曲的音樂體裁可分成聯套、單曲及小曲三種。聯套是以多支曲牌聯綴而成;單曲屬單一曲牌體;小曲為將絃譜編以歌詞演唱者多稱之。所用樂器有提絃、和絃、三絃、琵琶、揚琴、沙箏、笛、笙、壎、七音鑼、柷、搏拊等。樂隊編制依演出團體而有所不同,所用樂器也不一致。,絲竹樂北管戲曲的伴奏形式,北管戲曲唱腔亦稱粗曲、對齣類,以別於細曲之細膩綿密。依其唱腔來源,主要可分成扮仙戲、古路戲、新路戲等不同的唱腔,不論哪一類均使用官話發音,並依角色之不同而

16、有粗口與細口之分。扮仙戲原本有曲辭,但現今多只有身段表演。樂隊編制依性質的不同,可分為鼓吹與絲竹兩大類,而絲竹樂隊主要用來伴奏細曲及演奏譜。北管戲團大多為職業劇團,故使用的樂器與樂隊編制均以精簡為原則,因此各地的絲竹樂隊有相當的差異性,依演出團體的人力、財力而有所不同。,絲竹樂客家八音的絃索樂,臺灣北部客家八音依演奏形態可分為吹場樂(鼓吹樂)與絃索樂(絃竹樂)。而絃索樂所用的樂器有嗩吶、管、笛、大椰胡、小椰胡、京胡、喇叭絃、揚琴、三絃、秦琴、單皮鼓、通鼓、小鈸、小鑼、梆子等。樂隊編制有四、五、六、七、八人組的。演奏形式可分成兩類,一類以嗩吶主奏,絲竹及部分打擊樂器伴奏,又稱八音,此類歸於大合奏

17、樂更合適。一類以笛子主奏,是純絲竹樂合奏。絃索樂的表演方式主要為欣賞用,在迎神賽會或婚喪喜慶等場合是不用的。演出曲目可分為民歌小調、曲牌、戲曲唱腔、時代歌曲或民間藝人編創曲四大類。,絲竹樂其他,除上述樂種外,亦有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亦屬絲竹樂系統。江南絲竹所用樂器有二胡、琵琶、小三絃、笛、簫、笙等,所用曲目有老三六、歡樂歌等。廣東音樂約一九二年傳入臺灣,所用樂器有小揚琴、秦琴、三絃、高胡、南胡、中胡等,所用曲目有萬壽無疆、普天同慶等。唯二者在臺灣流傳並不普遍。,混合樂,混合樂也稱大合奏樂,由鑼鼓樂、鼓吹樂、絲竹樂各類樂器混合組成的演奏形式,其組合方式相當自由。代表性樂種有南管的指、客家八音絃索

18、樂中的八音、閩南什音、十三音、太平歌等。,混合樂南管的指,指即指套,是南管音樂的一部分,屬套曲、組曲形式。每套由二至七個同宮調的曲牌所組成,演出時間約為三十至五十分鐘。原為歌樂,有韻有詞,但今已很少演唱,多做為器樂曲演出,歌詞只是用來幫助記憶,以利演奏而已,故是種聲樂化的器樂曲。技巧較簡單,但重視琵琶彈奏指法。現存四十八大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內容多取材自戲文或歷史故事,如陳三五娘、王昭君等。每套以描述一個故事者佔絕大多數,摘取不同故事組成的較少。每套在音樂上的拍法,均採慢中快的速度進行。排場演出時,通常用以開場。指的演出形式有兩種,一為上四管合奏,又稱為簫指;一為十音合奏,又稱為噯子指

19、。十音合奏所用的樂器為簫、二絃、三絃、琵琶、叫鑼、四塊、響盞、雙鐘、拍板、嗩吶(玉噯、小吹),即上、下四管的樂器加嗩吶(偶而會加笛子)。上四管有一定座序,下四管較無嚴格規定。,混合樂閩南什音與客家八音絃索樂中的八音,閩南什音(福佬什音)與客家八音常使人無法區別,因二者演奏內容都有地方民歌、曲牌音樂、戲曲唱腔,以及時代歌曲或民間藝人創作之曲。所用樂器除基本打擊樂器外,通常採用的曲調樂器有嗩吶、笛、殼子絃、大廣絃、鼓吹絃、吊鬼子、揚琴、三絃、月琴、秦琴等。,混合樂十三音,十三音又有十三腔、十三箜、雅樂十三音、雅樂、聖樂、崑腔等不同的別稱,隨不同的時期與流傳地區而有別。主要流傳於臺南縣市、高雄縣市、

20、嘉義縣市、彰化縣市、臺北市等地區,以南部地區為主。目前以臺南、高雄兩地較為興盛。十三音約於道光十五年(一八三六年)臺南文廟禮樂局(以成書院前身)建立之後傳入臺灣,此後很快流傳於民間。雅樂十三音非欽定的祭孔樂章,而是清代文人使用的雅樂(風格古雅清秀),只是後來有部分雅樂十三音的樂曲也用於祭孔典禮中而名之。臺南孔廟所保存下來的雅樂十三音,是清代文人音樂的最佳典範,至今已有一六五年之久的歷史。十三音雖說是因使用十三種樂器而得名,但實際上只是以十三種樂器為主。隨不同人的說法十三種樂器大致相同,但也有少許出入,何況實際演出時可能多達二、三十種樂器。同客家八音、閩南什音的情形一樣,十三應只是多的意思,沒有

21、嚴格的數目之意,所用樂器有鱷鐸、叫鑼、雙音、三音、餅鼓、檀板、笛、簫、笙、管、琵琶、三絃、雙清、秦箏、提絃、和絃、鐘絃、鼓絃、四絃、提壺、貓絃等。十三音樂曲來源複雜,有套曲、散曲,有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北管音樂、南管音樂以及各地民歌等。所用曲牌有聖駕吹、將軍令、普庵咒、霓裳曲等。,混合樂太平歌,太平歌是南管的俗唱,自清時就已流傳在臺南、鹿港等一帶,但多數曲館的活動,主要在日治至民國五十年代。可能隨閩南移民傳入,今已式微。主要分布在彰化以南的西部沿海地區泉州移民較多的鄉鎮,以臺南縣為大本營。通常用於迎神賽會等宗教祭典中,如王船醮、刈香等,以及婚喪喜慶等場合中,宗教功能強烈,較少做為娛樂功能。演出

22、方式有排場與出陣(太平歌陣)兩種。坐唱的排場演出時,以獨唱為主,以歌頭續曲的方式輪番演出,少有合奏的器樂曲。行進間的陣頭演出時,捨獨唱,而以數人齊唱方式演出,但入廟時則兩人齊唱。不論排場或出陣,皆歌者在中間,伴奏樂隊列兩旁。所用樂器無一定的規定,常見的有笛、月琴、三絃、琵琶、殼子絃、大廣絃、吊鬼子、拍板、叫鑼等。樂隊無一定編制,視各地團體而有所不同,迎神賽會時需較熱鬧的音響,因此編制會增加。太平歌的曲式結構,通常為歌頭加曲(南曲),但以曲為主,歌頭為副。歌頭又有曲頭、路歌、行路歌、路曲等之別稱,七言四句押韻,通常一首曲配一首歌頭,但亦有長篇連續的歌頭。歌頭被認為與歌子有關,因此太平歌被認為主要

23、乃內容相關的歌子與南曲相搭配而成。常用曲目有恨冤家、秀才先行等。,儒教音樂,臺南孔廟創建於明永曆十九年(康熙四年,西元一六六五年),是臺灣歷史最久的孔廟。先後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同治等十二次的增修,至民國六年再大修,始成今之孔廟。 自創廟以來,每年均釋奠以祭先師孔子,唯較早的禮樂已難稽考。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設禮樂局,始採用清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年)所頒的闕里祭孔樂章祭孔至今。釋奠典禮每年春秋二季舉行,春祭於國曆三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清晨六時舉行。秋季則於國曆九月二十八日清晨五時舉行,典禮隆重肅穆。典禮程序分排班就位、迎神禮、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徹饌禮、送神禮等數個部分。 彰

24、化孔廟建於清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但直至清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年)其祭孔之禮才完備,是臺灣現存第二古老的孔廟。臺北孔廟位於大龍峒,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初建,頗具規模。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每年均如期舉行盛大祭典,後邵友廉繼任,派員赴福建添購祭祀用器,並敦聘禮官樂師來臺北教習。日治初年,日軍進駐臺北孔廟,至聖先師及先賢牌位多被毀損,禮器、樂器亦遺失,建築物逐漸荒廢,而祭孔典禮也停止了。民國十七年再度興建;民國十九年舉行中斷了三十多年的祭孔典禮。民國二十八年全部竣工,形成今天所見的宏整規模。後又因適逢二次世界大戰,日人勒令廢止中國古式祭典,改用日式靖國神社之神樂,然僅曇花一現,因民國三十四年臺

25、灣光復了。光復之初,百廢待舉,祭典暫停,至民國三十五年,再度恢復祭孔大典。民國六十年,這座由民間所捐獻建造的臺北孔廟,以尊孔重道乃國家大政為由,呈獻給國家,經行政院核交臺北市政府接管。並於民國六十一年七月,正式成立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隸屬民政局。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由於時局動亂,祭孔典禮有時舉行,有時未舉行,有的地方舉行,有的地方未舉行。同時也不像以前的朝代一般,訂有可供遵循的禮儀。直到民國五十七年,教育部奉先總統 蔣公之指示,成立祭孔禮樂工作委員會,進行研究規劃工作,經二、三年的研討改進,終於在民國五十九年定案,而由內政部公布實施。後又略作修訂,於民國六十五年起沿用至今,整個典禮歷時約一小

26、時。至今,除臺南孔廟外,臺灣其他孔廟的音樂,皆改採政府所頒的樂制(與臺北市孔廟同)。,道教音樂,臺灣道教隨移民自中國傳入。中國道教由漢朝張道陵所創,由於歷史悠久,傳播地區廣,而產生許多不同的流派,若依其主要功能,可歸納為積善派、經典派、丹鼎派、符籙派、占驗派五大派,而與臺灣民間信仰有關的道教屬符籙派。今流行於中國的道教,一般而言分為以江西龍虎山為中心的正一派(正乙派)與以北京白雲觀為中心的全真派兩大派。臺灣道教在日治之前,大多為零散組織,僅由道士在自家開設道壇,平日為人祭神消災,遇有大型醮會,再於寺廟中修壇奉道。至民國三十八年,道教嗣漢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隨國民政府自江西龍虎山撤退來臺,初組臺灣

27、省道教會,至民國五十七年,再成立全國性的中華民國道教會,於是臺灣各地之道士,幾乎全歸屬於江西龍虎山的正一派旗下。,法事,臺灣道教若從道士在家設壇、符籙齋醮等特性言,全屬正一派。然就做醮的科儀、經書、服飾、唱曲等言,一般認為又可分為以臺中、彰化一帶為界的南、北兩大派。北部為正一派,分布於臺北、基隆、宜蘭、桃園、新竹等地,主要集中在臺北地區。南部為靈寶派,遍及全臺各地,但主要分布於臺南縣市及高雄縣等地。 兩派道士稱師公,俗稱獅公、齋公、司公。師公又有紅頭師公與黑頭(烏頭)師公之分。紅頭師公以頭繫紅巾而得名,黑頭道士以頭戴黑帽(網巾)而得名。紅頭為濟生,黑頭為度死之同意語。雖然黑頭道士並非道士做喪事

28、之特有造型,但民間一般將黑頭與白事劃上等號,故近年來紅頭道士已漸指正一派道士。 正一派科儀分道場(以齋醮為主)與法場(收驚解厄),專事廟會法事與為人祭煞補運之紅事。靈寶派屬金籙齋儀,漳泉府屬各縣多有此道法,而臺灣漢族移民主要來自漳泉地區,故臺灣的法事以靈寶派法事較為普遍。靈寶派以做廟會法事與為亡者做功德齋會為主。紅頭道士稱紅官,司招魂超渡;黑頭道士司齋醮喪儀。由於紅白兩兼,故今廟宇之建醮、禮斗法會,已漸請正一派道士擔任,而靈寶派之醮事科儀也漸失演出機會。,法事道場,係為祈求神明賜福的法事,屬吉事(紅事)性質,常見的有建醮、禮斗法會、三獻、中元普度等儀式,主要目的在祈福消災。規模盛大,所需時間可

29、從一天至四十九天不等。而建醮是南北兩派最大的宗教儀式,依用途的不同可分為祈安醮、謝恩醮、慶成醮,禳瘟醮(王船醮、王醮)、禳熒醮(火醮)等。,法事法場,係為個人做的醫療祈運類法事,最常見的法事為收驚、祭煞,規模小,約數十分鐘即可完成。儀式演出時,道士頭繫紅巾,並使用錫角(龍角)、鈴、法索、獅刀等法器。為正一派專門的法事。,法事拔度(拔亡),係為亡者超度靈魂至西方極樂世界而舉行的法事,俗稱做旬或做功德,規模亦不大,通常一天或一夜即可完成。為靈寶派的專門法事。,前場音樂,臺灣道教正一派與靈寶派兩派的音樂,依源流可分成道教固有音樂與非道教固有音樂兩部分,前者屬道士自己的音樂傳統,未見用於其他的民間音樂

30、;後者為吸收自當地的民間音樂,如南管、北管及其他民間音樂等。前場音樂指唱腔部分,由道士演唱,故稱道曲。,後場音樂,道教儀式的後場音樂,指由後場道士演出的音樂。 後場道士與前場道士的身分常無明顯劃分,前場道士常兼習樂器,尤其是正一派道士。就擔任樂器言,後場道士可分成鼓師、銅器師、吹奏師三類。鼓師負責皮類樂器,銅器師負責銅器類樂器,吹奏師負責吹管樂器、弦樂器等曲調樂器。 後場音樂的主要功能是做為前場道曲的伴奏、做為科儀與科儀間或道士搬演動作之過場樂,以及做為純器樂演奏的鬧壇(即鴻壇奏樂,又稱鬧廳或鬧光)之用。,佛教音樂,佛教發源於印度,釋迦牟尼所創,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固有文化結合,形成中國佛教,再隨

31、漢族移民傳入臺灣。佛教何時傳入臺灣,史無明載,但知明鄭時期已傳入,只是當時寺廟並不多,且所供奉的本尊以觀世音菩薩為主。清將臺灣收入中國版圖後,乾隆十一年開放攜眷入臺後,移民漸增,佛教寺院數量也因而大增,中國僧侶來臺人數亦增加,然相關文獻仍有限,僅知當時寺院僧侶概況,至於宗教活動或其宗教文化現象,仍無法做深入了解。日治時期,日本佛教隨日軍的入侵傳入臺灣,初期為安定民心,對臺灣的宗教採取不干涉且保護的態度。中期則採愚民政策,企圖以宗教增加臺民之迷信與浪費。後期藉皇民化運動大肆整理寺廟,使具濃厚中國文化色彩之寺廟,遭受空前的衝擊。此後臺灣佛教寺院中的設備,僧伽的服裝,乃至於一切儀規法式等,大受日本佛

32、教的影響。臺灣光復後,日本佛教隨而消逝,民國三十五年成立臺灣省佛教會隸屬中華民國佛教會,並增設國際委員會、國際文教獎學金董事會,以獎助青年研究佛學,培養國際弘法人才。此外,中國高僧陸續來臺,並將佛教儀規與傳法內容帶入臺灣,使得臺灣佛教重歸中國傳統佛教之主流。除了寺院和僧侶的活動蓬勃發展外,佛教界對於教育、文化、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亦大力推展,如創辦佛教學校、出版刊物、在各地電臺廣設佛教之音、舉辦各種講座等。 佛教音樂中所使用的樂器又稱法器,有鐘、鼓、木魚、磬(罄)、鐺子(民間稱響盞或盞子)、鉿子(鐃鈸)、板、叫香、雲版(大點、佛鼎)、手鈴、鈴鐸、金剛杵、戒尺(由二只木塊組成)等。鐘依體積大小與使用場合之不同,又分大鐘(梵鐘)、吊鐘(鐘鼓、鈴、鈴鼓)、報鐘(半鐘)、地鐘,為銅製或鐵製。鼓又分大鼓、堂鼓、手鼓。木魚為圓形,又分單魚形、雙魚形、龍形三種。磬又分磬與引磬(小手磬),銅製,但引磬有木柄。板分橫式與直式兩種。其中吊鐘、堂鼓、木魚、鐺子、鉿子等為重要法器,為必備或經常使用的樂器。有些樂器則少用,甚至不用,有些樂器則視特殊場合而使用。,謝謝觀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