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01310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2 、理解课文内容、层次结构和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教学难点: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课型:讲读课文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2 、了解写作时代背景3 、掌握生字词4 、结合书下注释,翻译第一第二段课文一 、导入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

2、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二 、介绍左转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左传又具

3、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三 、检查预习1 、生字词的掌握: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而出亡郑以陪(be)邻共(gng)其乏困阙(ju)秦秦伯说(yu)逢(png)孙 不知(zh)2 、多音字(zhao55) 朝济而夕设版焉 (pang35)人名逢孙朝 逢(chao35 )朝廷 (feng35) 相逢四 、释题“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烛之武 事件:退秦师提问: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烛之

4、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资料:郑通志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五 、诵读课文,翻译课文(让学生诵读课文)1)第一段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提问学生翻译)老师分析:1 、实词:且贰于楚也。 “贰”原为数词,这里活用为动词,属于此类活用现象,译为从属二主。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原为名词,意思是军队,在这个句子中活用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2 、虚词“以其无礼于晋”。 “以”是表示原因的连词,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 “与”

5、是介词,译为对。3 、句式、“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于晋”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应放在“无礼”之前,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全句译为因为郑国(在晋文公出亡时)对晋文公没有施以应有的礼遇。补充知识:1 、文言知识状语后置,也叫做“介词结构后置”。它有两种情况: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于孙将军求救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补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以帷幕裹2 、时代

6、事件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郑文公并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郑文公亦不礼焉。”所以在这里就有了“无礼于晋”的说法。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老师明确)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2)第二段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7、:“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学生通读,提问学生翻译,1学生翻译)老师分析:1 、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2、句式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倒装句/状语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是”为指示代词,译为这。)、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老师明确译文)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8、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第三段原文: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让一学生诵读,3学生平

9、分翻译)1 、实词“越国以鄙远”, “鄙”原为边远地区,边疆,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译为“把作为边境”。“焉用亡郑以邻”, “陪”,读be,增加的意思。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一词为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请客的主人,而在本句中译为“东方道路上接待客人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行李”,一词为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而在本句中译为出使的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ng ;“乏困”,一词为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疲劳的意思,而在本句中译为缺少的东西。“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即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0、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阙秦以利晋”,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读yu。2 、虚词“将焉取之”,“焉”译为“于何”,“在哪里”。“唯君图之”,“唯”是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希望语气,译为“还是”。3 、句式省略句A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B 、(烛之武)夜缒而出。、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完成第三第四段课文翻译2 、能弄清

11、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 、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一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完成第一第二段课文的翻译,第三段我们只是作了分析,还没有归纳,下面我们先来朗诵一遍课文,在接下去分析课文。(学生诵读课文)二 、分析翻译课文(老师明确第三段译文)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

12、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第四段原文: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学生朗诵,1学生翻译)(老师分析)1 、

1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非、没有;“夫人”属于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对已婚女子的尊称,读frn。在本句中指那人,即秦穆公,读frn。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3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老师明确译文:译文: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学生再次朗诵全文)三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一节课我

14、们从题目中已经明确了人物何事件。人物:烛之武;事件:退秦师1 、起因原因:秦晋围郑。提问: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第一节课我们已经明确了“无礼于晋”的历史事件。即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途经郑国的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公子重耳即是后来的晋文公。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

15、争。这句话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这段还有一句话也为下文烛之武成功离间秦晋提供条件的,找出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什么这样说呢?晋军和秦军没有驻扎在同一个地方,就不是给烛之武挑拨离间提供机会吗? 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提问: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这一句推辞之语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明确:“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概叹青年时期不得重用,虚掷光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6、。”,英雄迟暮,夕阳落山,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无可无奈何的感叹。这一番牢骚之语不仅没有贬低人物性格,反而是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烛之武面对临危受命,刚开始是推迟的,后来又怎么就答应了呢?这就需要从郑伯说服烛之武的语句入手。提问:郑伯从哪些方面说服烛之武的?明确: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勇于自责,“是寡人之过也”说之以情,情真意切。此外,郑伯对形势作了透辟的分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说之以理,点明国家灭亡与个人息息相关。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终使烛之武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奔赴秦营。提问: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

17、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2 经过“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讨论分析烛之武说退秦伯的高妙。(学生诵读烛之武说退秦伯这一段)1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主动提出问题,烛之武没有站在弱国的立场哀怜,而是似乎占到了秦的立场,消除了秦伯的戒心,是谈话得以进行。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18、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从亡郑的结果说明亡郑于晋有利而于秦有害,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3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存郑的好处利诱秦伯,与上一层的亡郑之害对比。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

19、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4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3 、结果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提问:秦玉郑结盟,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晋文公袭击秦军,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

20、文语句回答)从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明确:(1)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比如二战期间和之后的美日关系。二战时 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国投原子弹;但在那之后美日关系交好,美国扶持日本。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

21、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提问: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异:郑伯:直截了当烛之武:迂回曲折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概括人物形象。2 、总结写作特点。3、完成课后练习4 、背诵全文一 、导入前面一节课我们分析了烛之武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并领教了烛之武的说辞技术,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归纳一下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本文的写作效果,并完成课后练习。二 、人物形象1)烛之武

22、:1、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

23、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

24、辩士、外交家。2)郑君:1 、善于纳谏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2 、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3 、精于言辞“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3)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

25、,足见其不同凡响。三 、写作特点1 、伏笔与照应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一事件的发生于秦毫无关系,这就为下文的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二军既是联合,却又不驻军一处,暗示出亲近联盟并非铁板一块,还是有机可乘的。后文由烛之武揭示出秦晋有“朝济而夕设版焉”的一段历史,暗合两国联盟的虚弱。由此,郑国解围,秦晋兵退就顺理成章了。2 、跌宕起伏本文虽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例如亲近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倾覆在即,佚之狐的推荐令郑伯看到一线希望,读者以为谋臣必慨然出使挽狂澜于即倒,岂料,烛之武因为长年不被重用,心中存在抑郁难平志气,淡然而辞,顿有手足无措之感。而此时郑伯引咎自责,又增添了剧情的戏剧性。直至烛之武“许之”读者始知虚惊一场。而本文的最后一段也同样有如此妙处。总之,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既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又能紧扣读者的心弦。3 、详略得当本文重点的烛之武说退秦师,而对攻郑、退兵等情节只做简略交代,充分展示了主要矛盾。4 、说理透辟烛之武说退秦伯的语言高超、精妙,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在大国诸侯面前从容辞令,寥寥数句,却是面面俱到,字字珠玑,无论是亡郑之弊,存郑之利,还是秦晋历史嫌隙,一字一句切中要处,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课后练习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