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02534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歌行》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意象。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二、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教学重点: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教学难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

2、才,开创 “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

3、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 整体感知1、范读。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 三、 课文赏析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问: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在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二、解读诗歌意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明确:“酒”、“朝露”、“鹿”、“明月”、“乌鹊

4、” 1、“酒”意象“酒”这一意象历来被文人运用,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酒似乎总是被用来表达忧愁,所以人们常说“借酒消愁”,“酒”似乎成了忧愁的代名词。曹操在这里用“酒”意象同样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份忧愁人生短暂。问:然而,作者在这里对人生是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还是积极地态度?(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学习这首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

5、论诗,曹操是胸怀大志的人,他是要干一番事业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而且结合全诗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在这里感叹人生短暂,不是要人及时行乐,而是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及时地建功立业。问:但是这样强烈地目的,曹操为什么要用这样低沉的笔调来写呢?明确实际上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就会说得非常真切,更能打开处于下

6、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贤士的心扉。所以说曹操的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2、“朝露”意象(重点)“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这里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所以诗歌后面才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达人生、生命的短暂。3、“鹿”意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这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贤才。4、“明月”意象“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

7、。“床前明月光”(表达思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念故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月寄情爱)。曹操在这里以”明月”喻贤才,气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说自己要摘取天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气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上的皎洁的明月。而这明月正是贤才。贤才那么美好,我多么想得到他们啊!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贤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5、“乌鹊”意象诗人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之贤才,这毋庸置疑。三、概括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突出重点)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明确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相结合1、比兴(首先温习什么是

8、比兴手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达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2、典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

9、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写宾主欢

10、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3、抒情与言志相

11、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有对贤才的渴求,有既得贤才的欣喜,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有坚信天下贤才尽归己有的的自信。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抒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四、 课文小结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达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

12、很强的可读性。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 五、 拓展练习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可以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项羽:刚愎自用 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 成就天下曹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六、 作业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一定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提示: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附:板书设计 人生苦短 渴望贤才 忧(抒情) 人才难得 言志 一统天下 功业未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