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新乡一中王红奎.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05028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新乡一中王红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新乡一中王红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新乡一中王红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新乡一中王红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新乡一中王红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新乡一中王红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新乡一中王红奎.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王红奎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作探究,探究精神和交流合作意识是当今社会新型人材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此,本节教学中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自主创新”的模式进行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应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的合作者,尽量为学生活动创设情景,为学生活动搭建思维的平台,调动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去感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比较法、类比联想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探索发现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让他们充满对科学有探究的欲望,积极动手,说出精彩。从

2、而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四节大气压强,此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力及压强有关知识后来学习的,学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分析已有一定基础,此内容是压强知识的延续,也是后面研究流体压强的基础,虽然课标要求较低,但作为教师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值得研究的内容很多,这是一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课程。【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尽管大气压比较抽象,但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

3、托,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的估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过程与方法观察与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体验自主动手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估测和测定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学生自主动手探究估测大气压【

4、教法和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演示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分组自主探究法【教学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压水井模型、抽水机模型、铁架台、盒装牛奶;水槽、空矿泉水瓶(大小各一)、茶杯、硬纸片、注射器、胶头滴管、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玻璃板、吸盘、橡皮泥每桌一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引入课题:1.大气压强的存在师提出问题:固体对支持面有压力,即对支持面有压强;液体有重力,且有流动性,对浸在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是否也有压强呢?(媒体展示提出的问题)学生猜想: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因为空气和液体一样有流动性,也有重力,那么空气对里面

5、的物体有压力,则有压强。(学生用类比联想法进行猜想)通过覆杯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结合已经学习的力和压强知识推想到大气有压强。师: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师强调: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大气压强的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问题大气压强(教师板书课题)教学评析:教师创设实验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中发现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二、感受大气压的大小;大气压的测量1、感受大气压的大小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感受师:课件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然后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交流实验方案,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教师接着让两名男同学上台合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

6、验:教师先将两个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让两个同学用力拉,一拉即开;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挤出绝大部分气体,再让这两位同学用力拉两个半球,可怎么也拉不开。从边沿扒开一条缝让外界气体进入,同时稍用力拉即开,让全体学生异常兴奋,感受到了大气压之大。通过注射器感受步骤:、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内筒底部,向外拉活塞,感受所用拉力的大小;、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内筒底部,用手指堵住针孔,向外拉活塞,然后松手再拉,感受所用拉力的大小;、小组内交流两次活动的感受,看看有什么不同,谈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在上述“任务2”中,若拉活塞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忽略摩擦),在水平方向上,活塞受到的两个力分别是 和 ,它们的施力物体

7、分别是 和 ,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媒体播放:空气即大气,大气对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教学评析: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既是本节教学重点,又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对固体和液体压强的描述,让学生用类比联想的方法进行猜想气体对里面的物体也有压强,然后通过探究实验感知大气压的存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了知识,降低了教学难度,也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一种物理思维方法-类比联想法。2大气压强的测量自主探究估测大气压师:刚才两个实验让同学们感知到了我们身边的大气压之大,那么你能用手中的注射器、吸盘、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设计一个

8、粗略测出大气压值的方案吗?学生小组讨论,思考设计方案, 班上交流。教师给予肯定,请同学们课后用此方案做做看,然后提问:托里拆利实验那么大气压值究竟有多在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来的。(媒体播放托里折利实验)师引导学生分析托里拆利实验(媒体展示分析过程,强调利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分析物理问题),归纳得出结论。师强调: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人们把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称为1个标准大气压,即1个标准大气压等于1.01105Pa。师:我们实际生活和科学技术中又是利用什么来测大气压值的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7页,想一想实际生活中测大气压值的工具有哪些?学生阅读后回

9、答问题,然后看媒体展示,介绍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气压计的使用方法。教学评析:教师在让学生充分感知大气压的存在的同时,又通过两个师生互动的实验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大气压的存在,同时感知到了大气压强之大和大气压的神奇力量。特别是教师对马德堡半球的实验的改进,简单易做,效果显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教师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处理恰到好处,通过媒体播放及讲解,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解气压计的种类及使用方法时,教师避免了传统的空洞的讲解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看媒体展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

10、和习惯。.大气压的变化师诱导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托里拆利测出大气压为1.01105Pa,那么大气压强是不是不变的呢?若变化,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生:学生结合刚才的阅读回答,大气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能与高度和天气的变化有关。那么大气压与天气变体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疑惑)师强调:请同学们课后网上查询。师:那么谁能说说大气压跟高度是怎样变化的呢?(提出探究的课题)学生答:高度越高,气压越小。(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师问:谁能想办法验证一下这个结论吗?生1:登教学楼,用气压计测量气压的大小即可验证。生2:开展

11、登山活动,用气压计测量高山上不同高度处的气压,比较气压的大小即可。学生思考回答:气体压强大小可能与气体的质量、温度、体积有关,(学生根据现象猜想),阅读48页“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发现的新的探究课题: 三、分组探究,讨论交流,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及应用大气压的应用(学生代表展示人们用吸管喝饮料、全体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体验注射器吸药、变废为宝用空饮料瓶感受钢笔吸墨水等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大气压的应用,然后通过“体验 交流 成长”板块交流体验、共同成长。),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感知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同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课堂小结:本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出色,

12、学习很认真,那么你在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回答,完成自我小结)课后研讨1. 收集和了解身边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及应用2撰写小论文:假如没有了大气压通过课后研讨实现了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延伸,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于言表的能力。【板书设计】四、大气压强1.大气压强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的,通常把 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2.托里拆利实验表明:1标准大气压能托起760mm(76cm)水银柱。 换算成气压值其大小为: P0=1.01105Pa。在计算中常取为105Pa。3.测量大气压强的常用仪器: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4.大气压强的应用:各种抽

13、水机、真空吸盘等。其原理都是利用大气压强来工作的。教学评析:课堂小结一改传统的教师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谈感受、体会,通过学生交流本节课中的最大收获及最深刻的教学过程的回忆,让教师获得了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反思教学,改进教法,从而提高教学技能。同时这种小结模式也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要做到学有所获,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研讨1.收集和了解身边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及应用2.撰写小论文:假如没有了大气压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师让学生从借助多媒体学习到实际操作,从激发兴趣到体验成功,学习过程轻松愉悦。如课的引入用覆杯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马德堡半球实

14、验的改进的演示,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高潮,使整节课的课堂活跃,兴趣浓厚。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尽量让学生经过自我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质疑和创新等认知过程来获取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的结合,知识和能力和谐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中,是平等地位中的“首席”,师生之间是一种人性的、和谐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小结,形式新颖。让

15、学生谈收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意识,也是一个梳理知识的过程,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使教师获得了教学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及时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课后习题是在应用知识上的延伸,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一步体现了学物理用物理的教学思想。 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仅只“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但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课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作用,根据各知识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降低学习的难度,把难点分散在有张有弛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启发学生在类比中领悟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技能,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特别是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资源,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双黄连口服液吸管的改进,让学生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微变化,发现新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对教学实验设计巧妙,改进合理,如马德堡半球实验改进,效果显著,比抽气机效果更明显,更易操作,此节课中教师利用身边易得的器材注射器等进行了三次实验探究,效果显著,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