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研究chuangzaosheyanjiu.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05873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6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造社研究chuangzaosheyanjiu.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创造社研究chuangzaosheyanjiu.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创造社研究chuangzaosheyanjiu.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造社研究chuangzaosheyanjiu.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社研究chuangzaosheyanjiu.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创造社研究 chuangzaosheyanjiu,主 讲 林荣松,创造社与创造社作家的创作 郭沫若的新诗和史剧创作 郁达夫及其小说创作 郁达夫的编辑实践,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 一、关于创造社 中国新文学影响最大的社团之一 20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代表 以风格独特在五四文坛“异军突起”,起迄时间:1921年6月在东京成立, 1929年2月为国民党政府查封。 主要作家: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 基本倾向:为艺术(前期),革命文学(后期) 主要特点: 主观抒情、浪漫、激进、情绪化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 、洪水半月刊; 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前期创造

2、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以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创造社的理论主张在成仿吾的新文学之使命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如果我们把内心的要求作一切文学上创造的原动力,那么艺术与人生便两方面都不能干涉我们,而我们的创作便可以不至为它们的奴隶。” “我想我们的新文学,至少应当有以下的

3、三种使命:1、对于时代的使命。2、对于国语的使命。3、文学本身的使命。”,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工作,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文学和鲁迅等作家,进行偏激的批判 , 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第六讲 创造社作

4、家的创作,成仿吾(1891984) 湖南省新化人,早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后与郭沫若等人建立了著名的创造社。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陕北公学校长。1939年奔赴敌后创建华北联合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名誉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中央党校顾问。 成仿吾精通德、英、日、法、俄五种语言,三次翻译共产党宣言,为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张资平(18931959) 1911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组织创造社。早期小说多取材于留日生活,带有自叙传色彩。处女作约檀河之水(1920)写留日学生韦与日

5、本姑娘芳妹的恋爱,但芳妹的母亲强行拆散了他们。韦无法弥合破碎的心灵,只好向基督忏悔。作品以哀苦之笔抒发了争取自由婚姻不得的愤懑,但在皈依宗教的过程中又削弱了社会批判的锋芒。1922年的冲积期化石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主人公韦鹤鸣也有作家自我的浓重投影。不过后来逐渐转向专写多角恋爱的性爱小说。,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郑伯奇(18951979) 抗争集的小说和剧作有一定社会意义。最初之课借一个留日学生在第一堂课上的遭遇和感受,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侵略性质,能激发起读者爱国感情(参阅闻一多1922年7月29日给友人的信 )。虽然只是速写,但出现在反帝作品还不多的1922年颇为可

6、贵。独幕剧抗争写热血青年同企图侮辱中国妇女的帝国主义士兵进行搏斗,表现了“五卅”以后人民群众高涨的反帝爱国热情。后来还写有短篇集打火机,揭露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下社会面貌的黑暗和下层人民的痛苦。郑伯奇作品大多切实朴素,在创造社成员中显示了一种比较特殊的色调。,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淦女士(19001974) 河南唐河人,本名冯沅君。1923年秋开始以淦女士笔名,在创造季刊等刊物发表隔绝、旅行、慈母、隔绝之后等 “自我小说”,1926年结集为卷葹。展示了青年人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对爱情幸福和自由意志的热烈追求。女主人公隽华“生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的誓言鲜明地传达出

7、五四时代觉醒的呼声。集名“卷葹” ”“拔心不死”的草暗示了这个题旨。鲁迅 :“ 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的写照。”,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王以仁(19021926) 浙江天台人。本是文学研究会成员,却自觉学习郁达夫风格。代表作是8万字的孤雁,由6篇书信组成,分开来每一封信都是一个独立的短篇,合起来又是前后连贯的中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形式,倾诉一个失业青年落魄、流浪、还乡、沉湎、最终死去的艰辛生活和心路历程。其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心理的描写、直抒胸臆的自我表白、感伤颓废的格调都可以看成是郁达夫的“直接传代者”。 倪贻德玄武湖之秋

8、。 叶灵凤女娲氏遗孽。,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二 、生命体验与创造社小说的价值取向 1、 感伤:创造社小说的基本色调 多愁善感的创造社作家大都命运多蹇。独特的生命体验,深深影响着他们的小说创作,思考感伤与表现感伤,成为创造社小说引人注目的现象。 五四是狂飚突进的时代,也是感伤的时代。其时已经觉醒而又脆弱的知识分子,在新旧交替的历史嬗变中,在“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幻灭中,渲泻着自己郁积。“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的。”(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而最充分体现这种倾向的,当属创造社小说。,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2 、创造社小说 “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 创造社

9、作家多写“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诉说着无告又无望的“青春期的感伤”。 “食、色,性也。”创造社小说人物既有无以为生、难以度日的窘迫,又有有爱不得相爱、无爱不得不爱的痛苦。“名誉,金钱,妇女,我如今有一点什么?什么也没有。我我只有我这一个将死的身体。”“将亡未亡的中国,将灭未灭的人类,茫茫的长夜,耿耿秋星,都是伤心的种子。”这是郁达夫南迁和茫茫夜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反映了创造社小说人物的处境与心态。,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3 、创造社小说对死亡的描写 中国是个重生的国度。儒学家派对死亡采取回避言死的态度,孔子认定“不知生,焉知死?”拒绝回答弟子对死亡的询问。老子所创的道家学说为国人提供了求

10、生避死的生命哲学,认为若要避免死亡只能上溯本源返朴归真。庄子继承这一生命哲学,向往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生与死原本就是对立统一的,古代圣贤们这样强调,无非想表明人应该摆脱死亡的困扰而达到旷世的永恒。,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创造社小说直接写死的就有郁达夫的银灰色的死、沉沦、薄奠、微雪的早晨、清冷的午后、唯命论者,郭沫若的落叶,陶晶荪的木犀、倪贻德的穷途、周金平的邹夏千的死、注定的死、中秋月、圣诞之夜等,作品的主人公都死得很凄惨也很无奈。另一些作品则渲染别无选择的求死心理。如郁达夫的茑萝行、青烟,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行路难,周金平的爱与血的交流、王以仁的孤雁、流浪等。,第六

11、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创造社小说充满生命的不安和生存的危机。那些“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们,常常因生命欲望与客观环境的冲突而带来各种苦闷,又因苦闷而导致失落与空虚,最终只得以死亡或求死作为了结。 郁达夫在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中表白说:“世人若骂我以死为招牌,我肯承认的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对了,我只求世人能够了解我的内心苦闷就对了。”,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文艺不是以人生态度对待死亡,而是以审美态度对待死亡;文艺作品中的死亡,不是一种生命存在的界线,而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境界。文学作品描写死亡的审美价值,取决于死亡意识的觉醒程度和死亡体验的指向性。 创造

12、社作家不是简单地将死亡当作个体生命的终结,也不仅仅局限于审视个体面对死亡的心态。创造社小说人物面对死亡的心灵战栗,从死亡意识上看不是沉睡的浑浑噩噩的,而显得相当清醒自觉,旨在激发人争取更高的人格取项,追求更大的生命价值;从死亡体验指向性上看,既是个体的具体感悟,又具超个人的强度,对生命和人生有着更普遍更深邃的警示作用和观照意义。,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4 、创造社小说的生命宇宙化倾向 尼采的“艺术生理学”首先将肉体的生命引进现代中国诗学的理论视域,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则使现代中国作家明白了生命意志是一个巨大的活力冲动,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将这一生命冲动的内涵界定在生命遭遇压抑的痛苦及其能

13、量的爆发与转化上。 宇宙时空的无限性与人类生存的现实时空的有限性形成极大反差,使现实时空中的人对无限的宇宙时空充满着憧憬。在现实时空中,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在常人看来,生命的有限难免会造成生命自由的有限。要使生命获得无限性的自由,就要让生命超离现实时空的制约,进入到周而复始、永无穷尽的宇宙时空中去。,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创造社小说以突出自我意识为表征,以扩展生命时空为策略,以强化主体精神为目标,总是将个体生命置放在宇宙这个宽阔的时空中,去展现其存在、追求以及价值,构成鲜明的生命宇宙化倾向。 在创造社作家那里,生命宇宙化是基于人性本能的生命呐喊,是生命本体的“主观的燃烧”。无论是张扬自我解放

14、还是倾诉心灵焦虑,无论是讲述生存困窘还是感喟生命凋零,都是创造社作家生存困境与心理危机的曲折反映,同时彰显了个体生命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精神。,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5、创造社作家的生命体验与审美追求 A 生命体验 怎样的情绪最有资格进入创造社作家的期待视野? 郭沫若认为“宇宙的核心是悲哀,是寂寞” 。(创造季刊第1卷“曼衍言”) 郁达夫认为人生本身即是苦,“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的两字”。(茑萝集自序 ) 周全平眼中“现实的路是布满荊棘的,是难遇光明的;吃的是悲哀,饮的是忧愁”(苦笑背后的冷笑) 倪贻德自比是“藏在败叶之中待毙的秋蝉”,借人物之口哀叹“沦落在愁

15、云惨雾的里面而不能自振”。(玄武湖之秋),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感伤与激昂的起伏消长、交互补,是创造社作家精神意蕴上的突出特征。在寒灰集自序中郁达夫说:“我只希望读我此集的诸君,读后能够昂然兴起”郁达夫不止一次阐述过自己的文学伦理价值观,一再赋予笔下不幸的人物善性和美德,为了弥补小说之不足,在一次演讲中还专门以青年的出路与做人为题,语重心长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郭沫若以从未衰减的社会政治热情,使小说敏锐地把握了时代脉脉搏。在文艺之社会使命中他说;“艺术可以统一人们的感情并引导着趋向同一目的去行动”甚至高呼:“反抗精神,革命,无论如何,是一切艺术之母。”,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B 审美追求

16、 郁达夫有个重要的美学见解:“悲哀之词易工”,“悲哀之感染,比快乐当然来得速而且切。”郭沫若坦言“我郭沫若所信奉的文学的定义:文学是苦闷的象征”,“无论表现个人也好,描写社会也好,替全人类代白也好,主要的眼目,总要在苦闷的重围中。”倪贻德承认“自从执笔以来,感觉便一天天的敏锐起来,思想便一天天的沉郁下去,每好作牢骚幽怨之语,发伤春悲秋之辞。”,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小说的现代化一开始便显现出两大体征:一方面是小说之于社会历史地位的价值确认,即从视小说为“街谈巷议”的“残丛小语”,转而当作“维新”、“群治”的法宝和“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利器;另一方面是小说对于主体审美表现的功能寻证,即

17、从视小说只能“叙述杂事”,转而确认表现人的内心要求与情绪体验。创造社的浪漫抒情小说为实现上述两大目标尽到了自己的责任,突出显示着小说现代化的美学品格。 创造社作家的文化心态,是以生命感受为轴心和统摄的。在他们,生命体验跃居到第一位,文化选择退居为第二位。,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三、“杂异”:创造社小说文体的审美形态 1 、文体的“杂异”是文学史上一种常见的现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稗与史的亲和,诗与画的互通,唐人的以赋为诗,宋人的以诗为词等等,都表现出这种审美理想与追求。艺术本来就讲融会贯通,利用其他文体之长,来丰富小说的表现手段,未始不是大胆创造。“杂异”是文体生长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免的现象

18、,虽则“它的本身是不调和,或者是不统一,有些迂回出乎常线,从文体向上向前的过程上看,不能不认它的本身便有当时不上不前的纯正文体以上的价值。” (陈望道:谈杂异体和大众化 ),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文莫贵于精能变化”。(清 刘熙载:艺概文概)文学样式假若定型,就不会有多样化的发展;一种体裁假若一成不变,创作必然受制于某种封套而萎缩。何况,旧小说的弊端确实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 赵景深对“构成短篇小说的原素”所作的理论探索。他指出:“短篇小说实在是各种文章很巧妙而复杂的组合”,并制定了一个“假定的公式”:短篇小说=抒情文+叙事文+写景文。(研究文学的青年与古文 ) 五四时代是文体自觉的时

19、代。郁达夫曾对中国“唯独文章一事,却每是规规矩矩,数千百年,如出一辙的。”(说文章的公式 )深感愤慨和痛心。立足于这样的背景,我们才能充分认识创造社小说的文学史意义。,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在小说文体的探索上,标榜“我要努力创造” (郭沫若:创造者)的创造社作家具有共同的审美趣味。 郁达夫认为:“文艺是天才的创造物,不可以规矩来测量的。”(艺文私见)郭沫若强调:“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我们的文学新运动)成仿吾指出“我们的新文学正在建设时代,我们要秉我们的天赋,自由不羁地创造些新的形式,与新的内容,不可为一切固定的形式所拘束了。”(诗的防御战),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

20、2 、创造社小说文体审美形态上的三大特征。 茅盾指出,没有浪漫派与创造社的都市文学,五四新文学就有无法弥补的缺憾。以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充实新文学的内容,以意识的多维活动来增强文学的表现力,以文学视角对准主体自身进而强调艺术之美,这种对文学本已性与本源性的自觉的价值诉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无疑意味着一次新的文学革命。如果说“创造”是创造社的灵魂,那么“杂异”就是创造社小说的生命体征。 由此带来创造社小说文体的三个鲜明特征。,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首先,创造社小说尤其注重诗的艺术的渗透,每每融化了我国古代诗词传神写意的方法,潜心于意境创造,力臻让作品贮满诗情画意。 创造社作家强调文学以情感为生

21、命,无论是叙事写景,还是塑造人物,都不满足于准确、细致地描摹传达,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故事性和情节取胜的叙事模式,注重以“情调”为核心构建叙事文本,努力在作品中酿出一种“情调”来。他们喜欢也擅长依据情感的逻辑,表现客观对象时总是尽可能多地融入自我,做到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用心而得”。(唐王昌龄:唐音葵签 ),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其次,创造社小说谋篇与行文,喜欢也擅长采用自由随意的笔法,或情理统一,或形散神凝,大多具有别出心裁的艺术效果。 许多作品称得上是“散文化”的产物,有的作品甚至很难作小说或散文的文体界定。陈西滢说:“郁先生的作品,严格说起来并没有多少短篇小说的

22、格式一篇文字开始时,我们往往不知道为什么那时才开始,收束时,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就结束只要继续的写下来,几乎可以永远不绝的”。 (闲话 )这个评价同样适用于创造社其他作家。,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再次,作者自我的介入,使创造社小说本质上更接近于“自叙传”。 创造社小说追求作者、叙述者和作品主人公三者的同一性与共在性。时不时让主人公作自我抒发,时不时写进作者的感受与体验。创造社作家的身影,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的生活经历,总是那样真切地存在于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中。值得注意的是,创造社作家注重“通过自己看出一个时代”,(沫若自传少年时代序 )这表明他们的“自叙传”已经摆脱了狭隘的局限。,第六讲 创

23、造社作家的创作,3 、创造社小说“杂异体”的意义 A “小说”释义 “小说”一词出自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此“小说”指琐屑之谈,不具有文体意义。最早在文体意义上运用“小说”一词,是东汉桓谭的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出,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稍后汉书艺文志也在“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上加以强调。这一观念因袭下去,成为古代文人对“小说”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此后到清朝的二千年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B 我国小说的发展轨迹 我国小说经过古代神话传说、六朝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到明清章回体小说的演变,可以清楚地看到逐步规范

24、、逐步完善的发展轨迹。虽然明清时期小说曾出现过创作高峰,但其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广泛的认同。进入五四时代,小说才真正从“言不容于缙绅、名不列于四部”的被压抑状态解放出来,一跃成为文学的正宗,一个文学时代的主流形式。,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C “杂异体”:一种崭新的小说美学理想 “杂异体”小说固然深受有识之士赞赏,也不免为某些人所不满,指责这种小说不具备近代小说必需的要素。郁达夫沉沦形式上逾越常规,发表之前有人怀疑这种体裁能否印行;郭沫若残春“不是注重事实的进行”的特异写法,一度引起争议;倪贻德小说看似毫无章法,当时就有人讥评为“一点修养也没有”。然而,“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

25、通变无方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刘勰:文心雕龙通变 ),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一个独创的作家不是从文体的定义出发进行创作的,你可以说这种“杂异体”小说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文体规范,却不能不承认它是面向时代应用而生的独标一格的优秀之作。 创造社作家 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所擅长的文学体裁通常不止一种,为他们小说文体博采众长积累了写作方面的宝贵经验。 总的来说刻意求新、别出心裁。不断创造乃创造社小说轰动文坛的重要原因,也是其小说文体审美价值所在。创造社小说借众体之长,以其“杂异”的文体审美形态表现出一种创造的活力和新鲜的风貌,为现代小说文体的革新和构建开辟了道路。,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

26、,在外在形态上创造社小说有西化的一面;而在实质上他们的创作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联系才是沦肌浃髓的。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印证了这样的规律: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传承着前人的遗产;其艺术活力则在于传承中有超越。 创造社“杂异体”小说为中西文学的成功整合,为传统小说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对于中国新文学和现代小说文体发展,尽到了一份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诚如郁达夫所说:“现代我们所说的小说,与其说是中国文学最近的一种新的格式,还不如说是中国小说的世界化,比较得妥当。”(小说论 )创造社作家在小说文体建设上的所有努力,其意义正在于此。,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四、创造社的诗

27、歌创作 郭沫若论诗三札把 “诗的艺术”概括为一个公式:“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王独清谭诗认为: “(情+力)+(音+色)=诗。” 成仿吾诗的防御战对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及“不重想象 ” 的平实化倾向展开了猛烈的抨击,认为 “ 诗也要人去思考,根本上便错了 ” ,同时也反复强调了文学与诗的抒情本质。田汉在回答何为诗歌时说: “诗歌就是诗人把他心中歌天地泣鬼神的情感,创造为歌天地泣鬼神的诗歌。”,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创造社把 “情感 ” 与 “ 想象 ” 作为诗歌的基本要素加以突出与强调,这对于调整新诗内部艺术结构,是一个新的推进。 创造社诗歌大多发表于少年中国、 时事新

28、报学灯 创造社诗歌创作从总体上看,体现为“诗歌革命”到“革命诗歌”的变化,渐渐地从丰富多元演变成单调一元的诗歌形态。,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个性主义与表现自我的注重。 田汉罪恶透露对社会的反叛,雁语中飞倦叫哑的孤雁是人格独立的象征。郑伯奇别后把初升太阳喻为生命的母亲,能“重新把世界改造” 。 乐观主义与感伤主义合奏。 田汉火对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进行愤怒斥责。 成仿吾 流浪歌咏心头的种种悲哀,自谓是青春时代的“残照与余音” 。王独清的诗感喟逝去的青春和生命,是“有病的心窝”发出的低沉感叹。 诗艺的独特性与诗体的自觉性的结合。 郭沫若赞誉邓均吾“诗品的清醇是举世无匹的” , 如心潮篇 中的太阳

29、的告别。田汉尝试过多种自由诗体,如无韵诗、小诗、半自由体。,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在创造社诗歌“多变”、“善变”的发展过程中,“革命”作为一种激进的姿态和创新的动力,成为创造社诗歌变化的内驱力。从推崇对个人情感和个性张扬的表现,到确立作为革命宣传的工具,诗歌的社会功能逐渐压倒美学价值;在意识形态的逐步规范下,“革命”由精神上的个人解放和艺术上的美学创新,转变为对革命内容的自觉认同和对个人空间的否定。诗歌的话语空间被压缩,在诗的“言说方式”(包括语言和形式)上自觉放弃了“革命”。创造社诗歌“革命”内涵的缩减过程,典型体现了诗人在现代处境中的“社会承担”和诗歌的“美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 反映

30、出新诗面对新世界和新语言的双重焦虑。,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诗中充溢着宇宙之力,亦即郭沫若所称之的“生之力”,使人很容易地就能够联想到日月轮回、新陈代谢,联想到千秋万代和无穷的未来,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生生不息。诗人谱写了天马行空、独立不倚的生命状态,是对生命的感受与认同,也是生命能量的爆发,充满了生命的呐喊。太阳礼赞、笔立山头展望、我是个偶像崇拜者等诗篇,亦能看到无所不在的生命本体的“主观的燃烧” 。,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 郁达夫及其小说创作 感伤的诗人气质,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挺拔俊朗的文人风骨,造就了一个悲剧式的郁达夫,他的一生就是一篇既感伤又悲壮的小说

31、。 “每年岁首,例作遗言” (1944年) ;“各有清名扬海内” (挽郁华联),富阳鹳山 “双烈亭”,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一郁达夫(18961945)生平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21年10月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小说集。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1927年以前为第一阶段,也是青春阶段。 下笔有锐气,亦有躁气,既有向旧道德冲锋陷阵的勇气,又有自伤自悼的晦气,相当真实而且深刻地显示了新旧转型期青年的人格特点和个性特点。沉沦为最成功的代表作,此外有春风沉醉的晚上、迷羊,这里有性的苦恼,爱情、家庭、职业的苦恼。,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第二阶段是中年阶段

32、,艺术由躁热走向沉静。郁达夫以自叙传为主的小说中,贯穿着生存焦虑与挣扎化解的变奏:性的焦虑,生的焦虑,国的焦虑;文学化解,自然化解,自爱化解。沉沦更多侧重在焦虑,尤其是性的焦虑;迟桂花更多侧重在化解,尤其是性爱净化升华的化解,美的自我化解。 郁达夫还擅长散文,工于旧诗。,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郁达夫长女郁黎民在郁达夫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上表示,郁达夫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明白,他不仅仅是我们的父亲,更应该属于国家和民族,他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他在1937年12月18日曾经写过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这样的字。郁达夫是抗战烈士,这是他的光荣,也是我们做儿女的光荣。”,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

33、作,二影响郁达夫创作的因素 1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从18世纪浪漫主义的卢梭,获得自我忏悔的道德资源; 2 、1921至1926年日本大胆暴露私生活的“私小说” 的影响(如田山花袋、志贺直哉),尤其从19世纪左拉自然主义获得思想资源; 3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西方早期现代派的内心独白等小说手法中获得艺术资源。,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德国施托姆茵梦湖的感伤抒情描写令郁达夫沉醉,具有伤感情调的英国诗人道森,王尔德的颓废与唯美主义的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斯特恩的感伤的旅行都成为郁达夫偏爱的艺术。影响最大的还是屠格涅夫,他说:“在许许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国作家里面,我觉得最可

34、爱,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因为我的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绕腮胡长得满满的北国巨人的影响。”,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郁达夫与孙荃 郁达夫与王映霞,何丽有,郁达夫 郁曼陀 郁养吾,郁夫,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由于教养、个性和中国传统士大夫名士风尚的潜移默化,郁达夫的小说以中国传统文学、传统文化作为相当稳定的底色。郁达夫的个性渊源可以追溯到魏晋的阮籍,嵇康,他确具有这种风骨。具有这种魏晋风骨的文人外在表现为浪荡不羁,粗豪爽直,而内心悲苦忧郁,愁肠百结。杜牧,柳永等人的“名士风流”对郁达夫的影响亦不小。,第六讲 创造社

35、作家的创作,早年思想受清初吴伟业,晚清龚自珍及黄仲则影响,尤其是黄仲则这个乾隆年间的落魄文人更是激起了他内心强烈的共鸣。黄仲则一生穷困潦倒,遭际凄凉,自叹“一坠地来,恨事常八九”,他做诗“好作凄苦语”,放言无忌地倾泄“盛世”积在心头的怨愤,因而敏锐地感觉到世事殆将有变的征兆,写出个人对社会变迁的忧患。郁达夫以他的生平为材料,创作了一篇名为采石矶的历史小说,竟名噪一时。,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三郁达夫对文学史的贡献 一是“零余者”形象的塑造。 “零余者”可以说是郁达夫许多小说主人公的共名。他们愤世嫉俗,感伤忧郁,内向而又敏感,孤傲复又自卑,构成了共有的气质。 郁达夫对笔下零余者既不简单肯定,

36、也不简单否定,而给予人道主义的宽容与理解,这在“五四”时期是有其时代的合理性的。,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零余者”游离社会习俗之外,不愿同流合污。他们“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多因无助而痛苦,又因痛苦加剧了无助感;反抗社会却又无力把握自己命运。困扰折磨着他们的,是灵与肉、情与理冲突的痛苦,是从家庭到民族的深深失落感交织的痛苦。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篇,把抒写“零余者”的穷愁苦闷明显而充分地扩展为关切、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把知识者个人的真切感受渐次转化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感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个性解放要求和社会解放要求的统一,“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郁达夫语)。,第六讲

37、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茑萝行的主人公称自己是“一个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银灰色的死中的Y君苦于封建家庭关系和祖国的贫弱而酗酒致命,南迁中的伊人所追求的三大理想无不破灭,自暴自弃而倍受凌辱。茫茫夜、风铃、秋柳中的“于质夫”满怀愤懑,报国无门,纵情酒色以致心理变态,是沉沦主人公形象的延续。他们都不容于社会,或为社会所遗弃,显示出小说的锋芒所向。,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二是创造了一种“自叙传”式的浪漫抒情小说。 郁达夫在文学体式方面的独特创造,体现在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上。 浪漫抒情小说的突出特征,在于不拘一格,惊世骇俗,下笔大胆,匠心独运 。 20年代中期起,郁达夫小说中的现实主义

38、成份逐渐增多,主观抒情倾向有所节制,但仍保持了固有的风格。 郁达夫说:“现代我们所说的小说,与其说是中国文学最近的一种新的格式,还不如说是中国小说的世界化,比较得妥当。”(小说论 ),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四中国现代最具个性、最为复杂的作家。 1、抒情性、自叙性、文体独创性(小说艺术的开拓 ) 抒情性 以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充实新文学的内容,以意识的多维活动增强文学的表现力,以文学视角对准主体自身进而强调艺术之美,这种对文学本已性与本源性的自觉的价值诉求,是郁达夫建构浪漫抒情小说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完全以情绪为主”的文学“确有永久的价值”。(介绍一个文学的公式 ) 郁达夫小说创作与人大异其

39、趣,很大程度在一“情”字。司马长风认为“他的小说未免因此有些单调,可是他的力量也在这里”。(中国新文学史上),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A 以抒情的方式刻画人物 郁达夫主张“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 。(小说论第三章) 独白咏叹是郁达夫小说抒情性的突出标志,为人物直抒胸臆、排遣愁怀提供了最大便利。而主人公的自我抒发,时不时融进作者的感受与体验,常常同病态心理的细腻披露交织在一起。主人公内心失之平静,离不开大段的内心独白:“你莫再做孽了!你可知道你现在处的是什么境遇!你想把这纯洁的少女毒死了么?恶魔,恶魔,你现在是没有爱人的资格的呀!自杀我有勇气,早就干了。现在还能想到这两个字,足证我的志气还

40、没有消磨尽哩!” 他的全部小说都是“卢梭式的自白,例外很少。”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B 用抒情的笔调描绘景物 郁达夫说:“对于大自然的迷恋,似乎是我从小的一种天性。”(忏余独白)又说:“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往往把大自然当作心灵交流的对象,从情景的相互激荡中展现自然之美。沉沦主人公的感受颇具代表性:“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日,这晚夏的微风,这初秋的清气,还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的情人;你就在这

41、大自然的怀里,这纯朴的乡间终老了罢。”,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C 按抒情的要求安排结构 郁达夫强调:“文艺是天才的创造物,不可以规矩来测量的。”(艺文私见 )关于小说的结构,主张要“单纯”而不“简单”。单纯是抒情的需要,但不等于简单。对于材料的选择、事件的组织,要有“深刻的观察”,“取舍的明辨”,“一贯的思考”。(小说论第三章)郁达夫小说按抒情的要求安排结构,在体式方面追求独创性。陈西滢说:“郁先生的作品,严格说起来并没有多少短篇小说的格式一篇文字开始时,我们往往不知道为什么那时才开始,收束时,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就结束只要继续的写下来,几乎可以永远不绝的”。(闲话 ),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

42、创作,自叙性 郁达夫强调“我觉得作者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块” 。(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 ) “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 “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 郁达夫忏余独白:“所以写沉沦的时候,在感情上是一点儿也没有勉强的影子映着的;我只觉得不得不写,又觉得只能照那么地写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哪里顾得上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或者和那些在旁吹打着的乐器之音和洽不和洽呢?”,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人物有作者的鲜明印记;大量第一人称

43、的作品;日记体是创造社小说的重要形式,日记在其中也每有得心应手的应用,主人公常常借日记发泄情绪,日记已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 他在日本曾经与条田梅野等酒馆里的侍女过从甚密,这一段经历成了银灰色的死 , 沉沦等小说的素材;他在安庆法政专门学校教书时,喜欢上一个叫海棠的妓女,每天下班后必出城与海棠姑娘相会,第二天早晨赶到城门洞里等着开城门回学校上早课,这一段“青楼艳史”成了小说秋柳的素材。,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文体独创性:文备众体 郁达夫富有才情,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所擅长的文学体裁不止一种, 为小说文体博采众长积累了宝贵经验。不为“规矩”所囿,鼓吹“自我”介入,宣扬作者个性与文体的统一 ,最

44、大限度地把小说写成自叙传,作品与他本人的距离是所有小说作家中最近的;小说具有突出的散文化倾向,最大限度地淡化情节、淡化故事,突出感情、突出情绪。不但以日记体作为散文形式,而且将日记直接发表,是中国第一个发表日记的作家。写下大量的纪行体散文,即以自己某一阶段经历和感受为题材而创作的散文,例如一个人在途上,这种散文,故事性较强,人物较突出,有鲜明的小说倾向。,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茑萝行简直就是叙怀的“歌行” ,是作者记录和孙荃关系的一首旧体诗的稀释。小春天气写北京平则门外的浅水疏杨、陶然亭里的残阳新月,境界凄清动人,颇得晚唐诗词之风度。东梓关中江南的碧水蓝天,人物的恬淡生活,充满牧歌情调。春

45、风沉醉的晚上人物同病相怜,很有一点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韵味。迟桂花处处写桂花的清香,把作者登杭州南高峰(七律)“九月秋迟桂花香”的意境渲染得沁人心脾。沉沦引用了华兹华斯、海涅及作者自己的诗作,南迁多次出现歌德名诗迷娘的歌,茑萝行让主人公微吟宋之问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最典型的是历史小说采石矶,全文引录主人公黄仲则旧体诗达15首之多,可谓不惜笔墨。,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郁达夫小说喜欢也擅长采用自由随意的笔法,或情理统一,或形散神凝,大多具有别出心裁的艺术效果。许多作品称得上是“散文化”的产物,有的作品甚至很难作小说或散文的文体界定。郁达夫并不缺乏结构的才能

46、,也写过薄奠 那样形式精致的作品,但更多时候似乎很看轻小说的特定法则。支撑其小说文体的,主要不是故事情节,而是细节片断、主观心像。即兴为文,心营意造,是郁达夫小说形式的一大特点。 十一月初三写于事情发生的当天,茫茫夜、迟桂花写刚经历的事情,属于直接把鲜活的生活情景立即转化为艺术。青烟、怀乡病者则是形散神凝的经典。场面的转换,议论的引入,情绪的滑动,梦境的穿插,景物的变化,无不围绕“青烟”意象或“怀乡”题旨。,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郁达夫认为用日记、书信体来写小说,最能表现自我,显得真实。郁达夫是中国第一个发表日记的作家, 既有日记著述经验,对日记文学还有过专门研究。不仅日记体是小说的重要形

47、式,日记在其中也每有得心应手的应用。十一月初三、祈愿完全可以当日记来读。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主人公常常借日记发泄情绪,日记已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 郁达夫大量引书信入小说主要受外国小说的影响,也和我国古代书信著述化倾向和辛亥革命后艳情尺牍的盛行不无关系。郁达夫小说中,人物关系与冲突的始末以书信为中介的不乏其例。迟桂花、在寒风里开篇就是一封长长的书信,由这书信生发出故事,并奠定全篇的抒情基调。,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郁达夫小说全集、花城出版社郁达夫集小说卷收入了青烟和怀乡病者,台湾大厦出版社现代散文选读也收入这两篇作品;郁达夫对自己的有些作品也不强作文体区分,如还乡记他既收入

48、小说集,又收入散文集。,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2、毁誉参半(如何理解 “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 ) 胡愈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夏衍:“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和鲁迅小说“双峰并峙” (司马长风) 颓废(徐志摩);色情(苏雪林),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郁达夫小说的主题意蕴: 现实的观照 自我的反省 生命的希冀,第六讲 创造社作家的创作,A“生的苦闷”颓废? 李初梨说:郁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撩起达夫小说颓废的面纱,仍然可以看到他对人生充盈的悲悯关怀。 凄切哀惋是情感基调,但“我只希望读我此集的诸君,读后能够昂然兴起” (寒灰集自序 ) 。本质上热爱而非厌弃人生,消沉是表象,反抗是实质。 郁达夫雪夜自传之一章谈到创作沉沦时期的心境:“支那人或支那人的这一名词,在东邻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来的时候,听取者的脑里心里,会起怎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地想象不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