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为什麽我应该成为有道德的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08171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9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为什麽我应该成为有道德的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单元为什麽我应该成为有道德的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单元为什麽我应该成为有道德的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单元为什麽我应该成为有道德的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为什麽我应该成为有道德的人.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單元 29: 為什麼我應該成為有道德的人?,哲學概論,1,授課教師:王榮麟,【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3.0版授權釋出】,本作品轉載自Microsoft Office 2003多媒體藝廊,依據Microsoft服務合約及著作權法第46、52、65條合理使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天道有常,報應不爽,故為善終究對我有利,而為惡則對我不利。 質疑: 這是你的信仰,不是你的知識。而且我們可以進一步問,若是善無善報且惡無惡報,是否你就不再行善避惡了。,回應一,2,行善會為我帶來好名聲,為惡則會受到輿論譴責、被眾人孤立。故行善對我有利,而為惡則對

2、我不利。 質疑: 若是如此,你真正應該做的是沽名釣譽(讓別人以為你是有道德者,但事實上你不是),而不是行善避惡。 此外有些對你有利卻不道德的行為是你確定別人絕對不會知道的行為,對於這些惡的行為你便應該做。,回應二,3,為善最樂,為惡則會受到良心制裁而受苦。所以行善對我有利,而為惡則對我不利。 質疑: 對於那些不因行善而樂,也不因行惡而苦的人,你是否同意他們就沒有理由行善避惡? 你會受到良心制裁而苦,已預設你認為為惡是不應該的。然而,在你回答為什麼該避惡時,你不能先預設為惡的不應該,否則即為丐題。同理也適用於為善最樂之說。,回應三,4,理性與道德未必一致:違反道德規範的行為可以是理性的;合乎道德

3、要求的行為也可以是不合乎理性的。道德和理性所要求的行為,未必相同。 若是如此,則有理性的人有什麼理由遵守道德規範呢?,小結,5,道德對我們有利,故有理性的人會選擇遵守道德規範。 基本想法: 在道德出現之前,人類社會處於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亦即人人皆有自由可以為所欲為。 但是自然狀態對人不利,故非可欲。 有理性的人為了逃脫這種狀態,便訂定契約限制個人為所欲為的自由,此即道德之起源。 道德規範雖然限制個人自由之行使,卻是對個人有利,它是提升個人利益不得不採取的手段(道德具有工具性的價值)。,Thomas Hobbes,6,心理利己主義:每個人之行為所追求的目標皆是一己之利益

4、,而推動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力量則是欲望。 人最基本的欲望是自保(想要讓自己免於受到傷害、痛苦,想要讓自己享有權力。求生乃是人的天性。)。 個人理性既是工具性的,也是遠慮的。(雖然求生與自保是人的基本欲望,但短期的冒險以獲取長期的身家安全仍是理性的行為。),霍布斯對人性的看法,7,自然狀態中的人都能免於被他人給控制,有為所欲為的自由。 理由:個人彼此之間的體力與智力雖有差異,但大致相當。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最強的人也可能被最弱的人給殺害;即使是最強的人也不能完全只憑己力就能自然地宰制他人。換言之,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不會自然地出現,此時沒有人會被他人給控制,故人人皆有為所欲為之自由。,自然狀態即自

5、由狀態,8,理由: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自保的欲望便會造成競爭,而長期自保的欲望更使得競爭加遽。 由於人人都是潛在的競爭對手,人人能力大致也都相當,並且都能自由地為所欲為,使得每個人都缺少自信而惶惶不安,結果便是人人都會認為自保的最佳策略即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對於高人一等的權力的欲望,不論是尊榮或是虛榮,更加遽人人之間的競爭。,自然狀態即戰爭狀態,9,正不正當、公不公平、該或不該、對與不對,這些想法在自然狀態下都沒有意義,因為在自然狀態下個人有為所欲為的自由,可以從事任何基於自保而有的行為,此時尚未有任何規範足以約束個人的自由;而沒有規範,也就無所謂正義、是非與對錯,也無所謂你的或我

6、的財產。,自然狀態即無所謂對錯是非的狀態,10,自然狀態是一個人人打我、我打人人的戰爭狀態:文明的建設不可能、買賣貿易不可能、知識的發展不可能、文藝創作不可能,人的一生不只短暫,並且只能是孤獨、貧困、無趣、野蠻。 就此而言,自然狀態是極不可欲、有待逃脫的狀態。,自然狀態是不可欲的狀態,11,由於自然狀態之作為戰爭狀態並不可欲,故理性利己的人會追求和平,以和平作為目的。 然而,若人人皆抱著為所欲為的自由權利不放,則和平的目的便無法達致。為和平故,個人必須願意放棄自由的權利。,逃脫如何可能?,12,但理性利己的人不可能在他人不願意放棄自由權利的情況下,就願意放棄自己的自由權利(否則便會使自己淪為他

7、人利用、剝削的對象)。所以理性利己的人會願意放棄自己之自由權利的前提是:他人也願意放棄他的自由權利。 只要他人與我皆為理性利己者,則我們基於上述考慮便會雙方皆願意有前提地放棄自由的權利:理性利己者會在意願上達成共識。,13,既然自由權利的放棄只有在前提成立下才會是理性利己的,所以如何確保前提的成立便是關鍵。為此,理性利己者必須訂定契約,唯有如此,才能使得雙方之放棄自由權利之行為確實是理性利己的。 此外,基於理性與利己的考量也會要求訂約雙方都應該執行契約中所承諾之事,並且也要求契約的被有效執行。,14,而為了使契約被有效執行,以發揮其功能(規範雙方之行為),必須要有一強而有力的制裁力量作為契約履

8、行之監督的力量。否則,即使訂定契約符合理性與利己的考量,如此的事實仍然不會使得契約具有規範性。強大的制裁力量乃是契約之規範力成立的必要條件。 為了使得強大的制裁力量出現,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個共和國(commonwealth):群眾透過對契約的同意,將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或一組人身上。如此一來,不同的聲音化為一個聲音、不同的意志變成一個意志,而君主就是承受此一權力賦與的人。,15,道德只有在訂定契約、成立共和國之後才問世:遵守契約即為正義,而違反契約即不正義。 行為之規範(正義)的出現要求強制權力的出現,而強制權力的出現要求共和國的出現,因此沒有共和國,就沒有行為的規範(正義)。,道德的出現,16

9、,為什麼要有道德?霍布斯的回答是:脫離自然狀態對個人有利,所以只要是理性利己的人都會選擇有道德。,小結,17,若你是處在自然狀態下的理性利己者,你會不會與其他理性利己者訂下契約而成為有道德的人? 若共和國已經建立,而你是共和國中的一員,作為理性利己者,你會選擇成為有道德的人嗎?,討論,18,成為有道德的人並不是一個理性利己者的最佳選項、最該做的事。他最該做的事是成為一個free rider,即利用他人遵守道德規範而從中獲利,但是自己卻不遵守道德規範而付出成本,亦即人人為我,我不為人,如此才能使得自己獲利最大,而成本最小。,質疑,19,不過,若每個人都選擇成為free rider,結果會是人人不

10、為我,我不為人人,亦即退回自然狀態,這不是理性利己者會做的事。,回應,20,所以,一個理性利己者最該做的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存在(從中得利),同時不做有道德的人(不付出成本),亦即只要讓他人認為我有道德。如此我便可以從中得利,但不付出成本(或付出更小的成本)。(例如:沽名釣譽的偽君子。),質疑升級版,21,不過,若是不道德被發現時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大到根本不值得冒險時,此時理性利己者就不會從事不道德的行為。(例如極不可能逃避極為嚴厲的懲罰)而霍布斯所設計的強大制裁力量(君主及司法系統)正是可以確保違約而不道德的行為永遠不可能是理性利己的。這樣的人在霍布斯眼中無異於傻瓜。,回應,22,想想看,當你

11、做出不道德之行為時,你真的極不可能避開極為嚴厲的懲罰嗎? 想想看,如何才能使這樣的條件滿足呢?,再質疑,23,為什麼我應該從事道德的行為?為什麼我應該接受道德的約束與限制?道德對於行為的規範性根源何在? Kant: 道德行為是義務(duty),而義務的根源在於自律(autonomy),即實踐理性的自我立法。道德的規範乃是理性的要求。 但此處所謂的理性要求,與霍布斯所認為的(利己之工具)理性並不相同。Kant認為道德規範之作為理性的要求,不以利益的達致、欲望或愛好的滿足、情感的表現作為條件,而是無條件的定言要求。,Kant,24,The human mind is self-conscious

12、in the sense that it is essentially reflective. A lower animals attention is fixed on the world. Its perceptions are its beliefs and its desires are its will. It is engaged in conscious activities, but it is not conscious of them. That is, they are not the objects of its attention. But we human anim

13、als turn our attention on to our perceptions and desires themselves, on to our own mental activities, and we are conscious of them. That is why we can think about them.,自我意識的心靈,25,And this sets us a problem no other animal has. It is the problem of the normative. For our capacity to turn our attenti

14、on on to our own mental activities is also a capacity to distance ourselves from them, and to call them into question. I perceive, and I find myself with a powerful impulse to believe. But I back up and bring that impulse into view and then I have a certain distance.,規範問題的出現,26,Now the impulse doesn

15、t dominate me and now I have a problem. Shall I believe? Is this perception really a reason to believe? I desire and I find myself with a powerful impulse to act. But I back up and bring that impulse into view and then I have a certain distance. Now the impulse doesnt dominate me and now I have a pr

16、oblem. Shall I act? Is this desire really a reason to act?,27,The reflective mind cannot settle for perception and desire, not just as such. It needs a reason. Otherwise, at least as long as it reflects, it cannot commit itself or go forward.,人的行動需要理由,28,If the problem springs from reflection then t

17、he solution must do so as well. If the problem is that our perceptions and desires might not withstand reflective scrutiny, then the solution is that they might. We need reasons because our impulses must be able to withstand reflective scrutiny. We have reasons if they do. The normative word reason refers to a kind of reflective success. If good and right are also taken to be intrinsically normative words, names for things that automatically give us reasons, then they too must refer to reflective success.,有理由即反思成功,29,30,版權聲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