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08722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施工过行省制度的开端(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和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资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发展的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自己的贡献。【重点难点】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和民主专职的演变史实。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法】讲解法、讲读法、比较分析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简述皇帝制度的史实。 秦朝中央官制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2.导入新课:秦朝人民的诉状:你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徭役繁重;一人犯法,诛连家族和邻里,刑法残酷;你要

3、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赋税沉重;你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你是一个暴君。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颁布了秦律;我北逐匈奴,进占百越,开拓了疆域;我修筑长城,修建驰道;我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车轨,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我是千古一帝。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就是我们对秦始皇的客观评价!资料引入有告之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或告之曰:“我中国自秦以来二,皆封建社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也”国史大纲引论人们都常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但有一项更伟大的文明,而且已创造出、并行用

4、了两千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这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张传玺关于以上两则观点孰是孰非,我们先不急于给出定论,我们将通过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学习来寻求答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课标要求我们能做到,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入:我们知道,秦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秦始皇以为可以传世万代,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崩溃了呢

5、?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推翻呢?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分钟)提问:什么是中央集权?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统一行使,与地方分权相对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1)汉代郡国并行于汉武帝的推恩令。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问:从图中看出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汉初仿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实行郡国并行,那时因为汉初经济萧条,但疆域辽阔,刘邦认为很难控制,为了确保“刘”姓天下,就分封了血毒的同姓诸侯国。后来诸侯国势力的强大,终于对朝廷构成了威胁。汉景帝即位之后想通过削藩一直诸侯王的势力

6、,结果却遭到了七个诸侯国一武装叛乱相对抗,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平定了叛乱,使得诸侯国的势力收到了很大的削弱。问: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了诸侯王国的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过渡: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此消彼长,没有停止过唐朝中期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境重镇设立了军镇,长官为节度使。节度使名义上是为中央藩镇(保卫军镇的意思),但是由于却集军事、财权、自主权与一身,就导致了节度使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的命令。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安史之乱的。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越来越多,权

7、利也越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被大大的削弱,这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的灭亡。 问:唐之后,中国经历和一个什么时代?五代十国,建立着都是唐时的节度使,通过武力手段建立政权。五代十国之后是北宋,北宋的建立者是赵匡胤,他是通过武力夺取政权的,他不希望历史在他身上重演,就问宰相怎么办?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军事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节度使势力,宋太祖将将领的统兵权收归中央,有抽取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拍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立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中央掌控地方财权。利: 改

8、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 元朝为有效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上地域辽阔,在地方实行行省制。除了河北、山西、山东有中央直接管辖,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是我国省制的开端。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背景:汉初,刘邦分封同姓诸侯,导致诸侯国尾大不掉。汉景帝才难晁错

9、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结果爆发了七国之乱措施:建立中朝;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代措施:唐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为割据势力。影响: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宋代措施a.军事: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b.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c.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

10、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4)元朝措施a.河北、山东、山西由中央直接管理,其他地方设行书中省,简称行省或省;b.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c.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影响a.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b.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分化事权,使其互相牵制,最终集权于中央或皇帝,但分化事权也造成官僚队伍的异常庞大,加重了财

11、政负担。“汉承秦制”:两汉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汉朝又有所发展、不断完善。 承袭秦的皇帝制度;承袭秦的中央行政设三公,但三公组成的机构演化成执行机构;继承秦朝的郡县制,但也实行封国制,郡国二制并行;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秦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汉设刺史监察;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侯王权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内容:a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b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a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二)唐朝发展:地方机构:道、州、县三级。a隋文帝废郡,形成州、县两级;b唐初全国设10道,作为监察区。监

12、察地方州县,形成道、州、县三级;c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导致地方权力过于强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藩镇发展:唐睿宗始设藩镇有很大特权和独立性;发展为割据势力。藩镇与节度使: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

13、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思考:“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的共同问题是什么?答案: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影响:安史之乱(755763年);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形成。趋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从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到唐末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你认为出现分裂割据的原因有哪些?其根源是什么?地方势力过强,中央政府相对削弱。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目的是使学生懂得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14、(三)北宋发展:地方机构:路、州、县。改“道”为“路”,监察州、县措施:军事:杯酒释兵权:削夺大将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禁军由皇帝直接统领。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吸取唐末教训,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了武人割据,但中央文官不熟悉地方事务,行政效率低下);同时设通判监督。财政: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影响:结束(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形成三冗局面,埋下积贫积弱祸根。(“冗官”,效率低下;“冗兵”,战斗力衰退;“冗费”,造成积贫积弱。)趋势:进一步加强。(

15、四)元朝发展:地方机构:行省、路、府、州、县。中央:中书省直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民族地区:宣慰司;西藏:宣政院;台湾:澎湖巡检司。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行省的设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管理机构完善成熟的标志)2.趋势:完善并发展。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相同点: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同点: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数名称已变化。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

16、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分别参阅教材P5西周分封示意图、P8秦朝疆域图、P13元朝行省图,在对比的基础上分析这三种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不同点。答: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地方和权力可以世袭;郡县制中的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在中央集权

17、的发展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君主专制演变中,也有一个矛盾就是皇帝和丞相的矛盾。秦宰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但是受到御史大夫的监督。汉初的丞相既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汉武帝面对丞相位高权重,实行中朝外朝制,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的人为尚书令、侍中,他们官职低,但是能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职位高,但是只是一个执行的机构。将相权一分为二。在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了一种三省体制。到了唐朝在尚书省下设立六部,进一步完善为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并设立了政事堂便于他们合议国家大事,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18、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唐政府要修缮皇宫,办事程序应该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宰相的财权,削弱相权,强化了皇权。 元朝设立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利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

19、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措施a.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唐朝中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b.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特点:三省分工合作,共同掌握朝政。影响a.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c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宋朝措施a.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政宰相职权;b.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5)元朝措施:中

20、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削弱了皇权【补充】汉武帝削弱相权背景(丞相位高权重);注意实行郡国并行制背景是错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结果,推恩令内容及达到的效果;三省六部之间关系、评价;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评价;元朝中书省宰相权力,行省制的设置、权力、意义 由汉至元,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特点: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21、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影响:1)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 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

22、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不能一概而论,从而对君主专制制度做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汉朝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皇帝采取了内、外朝制度制度:内、外朝制度;内朝:又称中朝。重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外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汉承秦制”承袭秦的中央设三公,但三公组成的机构演

23、化成执行机构;作用:削弱了相权(相权一分为二),加强了皇权。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分割相权,强化皇权,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把相权一分为三。a、中书省决策b、门下省审议吏 户 礼 兵 刑 工c、尚书省执行三省都受制于皇帝,最终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央机构的运行程序:中书门下尚书影响:分散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

24、管理机构完善成熟的标志)宋朝机构:(“一参二府三司”)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中书门下(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枢密院(枢府)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长官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元朝机构:“一省二院”;一省: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二院: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影响:相权日大,威胁皇权。【巩固总结】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

25、点: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

26、明显。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按照不同朝代的选官标准,下面三位可能会在哪个朝代当官?(ppt图)汉朝察举制,举孝、廉各一人官员来自于基层。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通过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授予官爵。注重门第,世家子弟即使才能不突出也能成为高官,而有才学可是出身低微多数只能担较低的官职,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隋朝废九品中正制,隋炀帝,科举形成。唐朝,进一步完善,到明朝达到顶峰。科举制的意义: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

27、远。问:从选官标准、选官权和选官方式,你发现选官制度有怎样的规律?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选官权:地方中央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3选官制度的变化(联系宗法分封制下的世卿世禄制,标准是出身高低贵贱)(1)察举制(汉朝)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含义: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途径:郡国举荐孝廉标准:才能、品德作用: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选拔官员,有利于摆脱世袭制。(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含义:由评品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注意九品、中正的含义)标准:门第声望弊端: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世家大族

28、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4)衰落:庶族兴起,士族衰落。(3)隋唐科举制含义: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演变: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唐宋继承完善标准:才学意义:a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世家大族首长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c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汉朝:察举制;目的:搜罗、管理人才;特点: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做官的主要途径。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品行和声望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魏晋南北朝

29、:九品中正制;选拔的标准或依据:重门第,不重才能。 影响:世家大族把持政权;随世家大族没落而衰落。隋唐以后:科举制(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才能) 形成发展:隋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开始设进士科,形成;唐朝:a唐太宗设进士、明经两个主要科目;b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c玄宗开始高官主考;宋朝: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实行糊名法;明清:八股取士。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有利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但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严重的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30、更多的是体现出来的是消极作用。【本课小结】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日益集中在皇帝手中)与地方(逐渐分散)、君权(加强)与相权(削弱)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本课小结】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可以看出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汉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元朝的中书省制度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自汉到元都不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二核心突破1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

31、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点: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32、;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2.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 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继承创新4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特点趋势:在分权的基础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建立起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官吏必

33、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的管理体制。影响: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b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5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成熟(1)表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行省制度为代表的地方管理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和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2)评价:有利于对封建国家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适应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通过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的稳固。但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的

34、变革从根本上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古代的监察、谏议体制是以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为基础的,其作用有限。6.元朝管理地方的措施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元朝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为现今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初步基础。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的许多措施对我国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把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7选官制演变、趋势、教训演变: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趋势: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选官方式和手段日益科学(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到学识才能,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到考试);官员素质不断提高教训:应防止重走读书作官的老路;

35、建立有效的逆向制衡,变个人意志为社会意志;克服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三易错知识点1推恩令:推恩令得以顺利的重要原因在于得到了列侯的支持,推恩令推行前嫡长子之外的诸子无分封权。2“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表明宰相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3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形式相似,形式上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本质上,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三权分立制是民主政治的产物。4科举制:改变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不但对中央集权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造就了庞大的知识分子队

36、伍,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都有影响。四探究总结通过汉、宋两朝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元朝的行省制度等内容,理解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对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性。五考情分析1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和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察成为考试的重点,需注意汉至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极其作用;汉代以来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唐代三省六部制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需注意多角度理解考察唐代三省六部制;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的趋势。3高考命题角度有三:(1)准确理解具体政治制度的运行程序,如: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制等。(2)分析各个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要求考生既要看到其共同反映的趋

37、势,又要看到每一个朝代的不同特色。(3)比较不同朝代的官吏选拔机制,认识各个朝代选拔标准的不同及其作用。六知识链结与必修一第二单元联系,与必修二第一单元联系,与必修三第一单元联系七典型试题1.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B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 B完善中央集权制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决策的合理性3.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

38、位尊权重的传统 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5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BA宗法制得以恢复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6法

39、国启蒙思想家魁奈说:“中国无世袭贵族,官爵仅靠功绩与才能获得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他所评价的是中国的DA分封制 B察举制 C宗法制 D科举制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Dw.w.w.k.s.5.u.c.o.m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8.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B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w.w.w.k.s.5.u.c.o.m C西周礼乐文明 D文字契约的承诺9.公元前164年,汉文帝设济南国,封

40、宗室刘辟光为王,“七国之乱”时,济南国参与叛乱,被汉景帝撤消,改设济南郡。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A汉初部分恢复分封制,造成了王国问题 B刘辟光的官职由中央任命,不可世袭C汉景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封国被取消 D刘辟光在封国内只享租税,没有军政权10(2010年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D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解析】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

41、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11(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D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故选A。12(2010年

42、上海历史卷)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D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解析】 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22课元朝的统一一课内容,是最基础知识的检测。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13(2010年浙江卷)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C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

43、。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14(20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B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解析】 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

44、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15.(2010年山东卷)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C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16.(2010年全国卷2)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B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