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师版).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10828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师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习目标】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活动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71895年初)1、原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获得原料、市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重要原因:对外侵略成为其既定国策(如:制定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国际原因:19世纪未,各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对日侵略采取了纵容态度直接原因: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乘机派兵进入朝鲜,蓄意挑起战争注意: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其资本主

2、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2、爆发: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的丰岛海面袭击清军的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被迫宣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史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3、经过:平壤战役 (此战役中:回族将领左宝贵壮烈殉国,其结果是平壤失守,清军退回国内)黄海海战 (结果是:主力尚存;但由于李鸿章指令保船避战,让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两路进攻 辽东半岛:占领了大连和旅顺;在旅顺大肆屠杀和平居民 山东半岛:威海卫战役,结果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注意:甲午中日战争第二阶段,战场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4、 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4月,清政府与签定屈辱的马关

3、条约5、 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6、 马关条约及影响割辽东半岛 、台湾及及其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的狂潮赔款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_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重要知识点:中国人民的抗争:清朝爱国

4、官兵的英勇抗争:平壤战役中的回族将领左宝贵壮烈殉国、黄海海战中的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 邓世昌,英勇抵抗,壮烈殉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中,爱国军民(刘永福和徐骧领导)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在日本统治的50年里(1895-1945),台湾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抗斗争。 出资:姜绍祖 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主权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能力提升】1、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设厂2、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3、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放映出的列强侵华趋势主要是: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4、“金戈铁马英灵在,尙借神力施乾坤

5、。”这是著名诗人黄遵宪为悼念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所写的挽联,挽辞中的“英灵”是指 邓世昌 5、“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一挽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歌颂邓世昌的爱国精神6、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去年今日”是指:1895年7、内容与今天的江苏直接有关的是:天津条约、马关条约8、马关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半殖民地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侵略进入新阶段,列强加大了资本输出的力度,掀起瓜分狂潮;客观上刺激了中国人民探索抗争运动(资产阶级发动改良运动,革命派发动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农民掀起

6、义和团运动)(2)对日本的影响:战争使日本得到了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但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而且有利于日本对远东的进一步侵略,成为日后侵华主力。(3)对远东局势影响: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斗,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表明反映出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态度,既互相勾结又互相斗争。活动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 1、义和团运动 原因: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性质:一场自发性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高潮:1900年春夏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结局: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

7、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巨大历史功绩),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注:“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这反映出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原因: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加深八国联军借口剿灭义和团运动,(即:为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发动侵华战争爆发:1900年6月, 英、美 俄、日、法、德、意、奥_八国,借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了侵华战争 经过:1900年6月,联军主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廊坊阻击战 义和团、清军共同阻击退回天津 ,天津保卫战 7月中旬占领天津 8月攻陷北

8、京 聂士成牺牲瓦德西在紫禁城建司令部慈禧带光绪出逃,镇压、议和 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结果:中国战败;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辛丑条约3、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根据课文,预习条约内容并逐个分析其影响)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惩办义和团运

9、动中参加义和团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强通过了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标志着清政府的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总之,辛丑条约签定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能力训练】1、中国经历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后,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已变成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这主要是指: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3、那拉氏在允签辛丑条约上谕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念友邦之见谅,疾遇暴之无知。”该条约“不侵我土

10、地,不掠我人民”的原因主要是: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的瓜分中国的迷梦;清政府成为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工具4、曾本任八国联军统帅的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义和团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阻止了中国的殖民地化,这段资料也表明列强:瓜分计划破产、需要调整侵华政策、认识到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志5、19世纪末,风起云涌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兴起,形成高潮是在:京津地区6、你相信“西方军队无敌”吗?八国联军刚踏上中国土地就遭到惨败的一次战役是:廊坊之战7、三元里抗英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的相同点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8、义和团运

11、动的直接作用(巨大历史功绩)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9、1895年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体现了垄断阶段列强侵华的特点10、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放映出的列强侵华趋势主要是: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活动三、史论共享 1、近代史上列强侵华战争概况侵华战争侵华国家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鸦片战争(1840、61842、8)英国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国、法国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甲午中日战争(1894、71895年初)日本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1900)英、美、俄、日、法、德、意、奥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前期的四次反侵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根本原因:制度上的差距,即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客观原因:资本主义列强实力强大。 3、从近代前期四次战争中得到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