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下年代新时期以来的文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15712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176 大小:4.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史下年代新时期以来的文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当代文学史下年代新时期以来的文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当代文学史下年代新时期以来的文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亲,该文档总共1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史下年代新时期以来的文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史下年代新时期以来的文学.ppt(1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第一节 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政治上的思想解放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全国各地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导致两个“凡是”路线的终止和“实事求是”政治路线的确立。 2、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肯定了支持思想解放的“实践”标准,否决了维护僵化教条的两个“凡是”,并撤销了1976年作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天安门反革命事件”的文件,会议还确定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并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真理标准”大讨论和“三中全会”决议,被看作是社会思

2、想解放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标志。,二、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 1、批判“文革”中盛行的“革命文艺现象”,它们被作为“阴谋文艺”和“帮派文艺”加以清算; 2、批判“文革”中出台的“文艺黑线专政”论,并清理由此造成的大批“冤假错案” 。为文艺界从50年代到“文革”期间受到不公正对待和迫害的作家“落实政策”、为受到错误批判的作品恢复名誉。 3、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讨论,提出了“为文艺正名”的主张,是新时期之初震动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理论争鸣。 4、 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代表达2300多人,各个时期的作家代表齐聚一堂。会上“文艺民主”、“创作自由”成为共同的诉求

3、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致辞 ,其后又重申“双百”方针,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 5、1980年7月26号,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论用这一新的提法取代了过去惯用的“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提法。 6、“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便被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政策”确立下来。随着文艺政策调整的“合法化”,文学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较前自由、宽松的环境。,第二节 新时期的文学思潮,一、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潮 1、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道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勃然兴起。1979年到1983年间,全国多家报刊纷纷就如何认识人性、人道主义,如何认识文

4、学与人性、如何看待文学对这一现象的描写,展开了热烈讨论。人的属性、命运、价值等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人情、人性、人道、人本,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精神,表现出对“五四”人道主义文学传统 的回归。创作上如戴厚英的人啊,人!、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2、人道主义问题讨论的“高潮”和“落潮”的起伏点,可以1983年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一文的发表与“挨批”为标志。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了人道主义,而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存在着“异化” 问题。 3、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指出,“宣扬人道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带有根本性质的错误”。1983-1984年间开展了

5、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二、现实主义思潮 1、从创作观念层面来说,现实主义成为新时期文学伊始的主导潮流。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是围绕着如何恢复、坚持和发扬现实主义这一主旨展开的。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对“真实性”的理解,并由此牵连到“写本质”、“倾向性”、“典型性”等问题。 2、新时期现实主义的复归,是从两个向度来进行的: 一是真实性的标举,要求描写真实生活、抒写真情实感、表达真实思想;二是批判性的张扬,要求“参与”现实、“介入”人生、“干预生活”。 3、在创作上表现为对“文革”伤痕的揭示、反思,对改革现实生活的关注等。如新时期文学 “三只报春的燕子”:白桦的剧本曙光(1977年9月)、刘心武的

6、短篇小说班主任(1977年末)、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初)。,第三节 文化寻根意识与现代主义思潮,一、 文学观念的变革 1、1985年对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非同小可,它出现了“全方位的跃动”: 一批在思想艺术形态上与以往不同的作品集中出现,如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韩少功的爸爸爸、残雪山上的小屋等,“寻根小说”、“先锋小说”脱颖而出,前者突出了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后者的关注重心由内容转向了形式。这一年还出现了“方法热”,文学批评和研究方法更新的热烈讨论使之有“方法年”之称。后被称为“文学的1985年”。同年也被美术界称为“八五新潮美术运动”、电影艺术中也出现了“第

7、五代导演”的崛起。 2、“反思的文学”变成了“文学的反思”,作家普遍表现出由“人的自觉”转向“文的自觉”,批评家关注的重心由“外部”转向“内部”,“文学的注意力第一次回复到它自身。 3、在“方法热”、“观念热”的同时,展开了“主体性理论”和“重写文学史”的讨论。1985年,陈思和发表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发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988年,上海文学第期上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 。,二、文化寻根意识 1、所谓寻根意识,表现为对民族文化身份的体认、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追认。这一文学思潮的动因动势表现为: 其一是从历史反思走向文化反思,从而成为面向文化的求解;其二是从反思文

8、学走向文学反思,从而成为面向文学自身的求变;其三是对以现代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学的反拨和顺应。 2、产生:a、80年代初杨炼、江河等人的以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神话传说为题的诗作和诗论,较早地表现出了寻根的意向和意味。b、汪曾祺的苏北乡镇风情小说,陆文夫的苏州风味小说,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小说,邓友梅与冯骥才的京津文化风味小说等,显示着地域文化小说的兴起成为一个新的创作倾向。c、1985年,韩少功文学的根提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根不深则叶难茂。” 阿城文化制约人类民族文化对文学创作的价值。郑万隆我的根。创作,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郑万隆异乡异闻等。,三、 现代主义思潮

9、1、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艺流派的总称 。其具体表现形态大致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意象派、心理主义、新感觉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存在主义、黑色幽默派、魔幻主义等。 2、80年代初期,开始大规模译介西“现代派文学” ,一是因为长期封闭的心理状态渴望了解西方文化思想,二是经历了十年动乱,在生活体验和心理状态产生了类似西方现代派产生的基础。 3、讨论: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 ,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朦胧诗” 论争。 4、创作:“第一波冲击” ,1985年前后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品,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

10、。“第二波冲击” ,马原、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北村、叶兆言等先锋小说。,第四节 多元形态的文学话语与写作立场,一、文学转型 1、90年代以来,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文化形态也由政治意识形态制约性向市场经济与媒介意识形态制约性转变。这一文化转型也必然影响着文学的转型。文学的体制和机构,文学的存在形式和传播方式,作家的创作和接受方式,作家、读者和文本的关系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 二、大众文学思潮与世俗化写作 1、大众文学思潮是伴随着文学走向市场、文学商品化的趋势而来的,以其商业性、多媒性、消费性、通俗性、复制性为基本特征,反映着大众阶层审美口味的广泛需求。 2、世俗化写作,如王朔“痞子”小

11、说 、“布老虎”丛书、欲望化写作等。,三、 “人文精神大讨论”与“精英式写作” 1、“人文精神大讨论”,发生于90年代的一次文学、文化论争,起于1993年,延续到1995年夏秋。讨论的触发点是在商品化、市场化的冲击下,文学是否存在危机和人文精神失落问题,讨论的焦点是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价值取向和精神立场问题。 2、过程:最初是由王晓明、张闳、徐麟、张柠、崔宜明五人在1993年第6期上海文学上发表的对话录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引发;随后,上海文学在发表这一对话录的“批评家俱乐部”栏目下,相继发表了陈思和、陈平原等人的对话录或笔谈;读书连续五期发表总题为“人文精神寻思录”的对话,把各方专家

12、学者都引了进来。讨论得以扩展开来,引发了多家报刊的参与。文坛上的“二王” (王蒙、王朔)、“二张”(张承志、张炜)也先后涉入了这场论争。 3、主张:一是文学是否存在危机、人文精神是否失落。二是何谓“人文精神”。三是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 4、评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社会经济文化转型时期的产物。它及时关注了社会转型期中国人文精神的状况,也暴露出知识分子自身的问题,从而引起双向反思与批判。,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第一节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一、伤痕文学 1、对“文革”期间所受伤害的描述和对极“左”思潮罪恶的揭露与控诉,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浓厚的悲剧意识,但缺乏理性的深入最初带有“贬义”

13、,李剑歌德与缺德、董安思向前看啊!文艺。 2、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发表班主任,张俊石、谢惠敏、宋宝琦,揭示了“文革”对青少年身心的伤害。1978年8月,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伤痕,王晓华母女的悲剧。 3、其他代表作品:如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梦、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的枫等。长篇小说有莫应丰的将军吟(1979年)和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年)。 4、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儿女们 通过许茂与九个女儿的悲欢离合,反映社会历史变迁,揭露“四人帮”对农村农民的伤害。 主要人物:许茂:由原来积极变得自私、狭隘、冷漠。许秀云(四女儿),善良、柔弱变得

14、坚强,二、反思文学 1、是伤痕文学的进一步深化,这些作品开始对文革、17年悲剧产生的思想动机,行为方式,心理基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具有较深的历史纵横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常常借人物的命运遭际来反思社会历史 。 2、1979年初,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老甘与老寿,战争时期与大跃进时期交错,反思干群关系, 刘真黑旗借老罗对大跃进浮夸风的讽刺与反思。 3、反思小说的创作,首先主要是针对社会政治层面的,关于建国后的历史问题尤其是对农村问题的反思成为作家创作的一个重点。 代表作品:短篇,方之的内奸、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宗璞的我是谁、陆文夫的小贩世家、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等,中篇,王蒙的蝴蝶、谌容的人到中年、

15、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贤亮的河的子孙、陆文夫的美食家,长篇古华的芙蓉镇等。,三、王蒙的小说: 1、五十年代: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 2、反思小说:表现了个体与其所献身的理想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艺术上采用意识流表现现实主义精神,标志王蒙叙事方法和语言风格的转换。如布礼春之声蝴蝶夜的眼海的梦 等,长篇活动变人形通过倪吾诚的人生失败表现东西文化冲突中知识分子身心的困窘处境。 3、“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失态的季节展现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回归到现实主义。 4、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以现实主义为主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A、手法与结构上,意识流手法的运用。B、语言上,幽默讽刺、夸张

16、变形。C、多理性见识,少生命体悟,机智灵活有余而韵味不足。,四、张贤亮的小说 1、张贤亮(1936 ),江苏盱眙人,生于南京。50年代初开始写诗歌,1957年因大风歌被划为“右派”,曾两次劳改。1979年重新开始写作,现任宁夏自治区文联主席。代表作:小说集灵与肉、肖尔布拉克、感情的历程,长篇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青春期。 2、两类题材:一部分写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命运,如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河的子孙(魏天贵);另一部分写与他命运相似的知识分子的苦难经历,具有较强的自叙传色彩,如灵与肉(许灵均、秀芝)、绿化树(章永璘、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章永璘、黄香久)等。 3、思想内涵

17、:既有对中国政治问题的反思,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也有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4、人物形象:底层农民形象,邢老汉、魏天贵;善良女性形象,秀芝、马缨花、黄香久;受难的知识分子形象,许灵均、章永璘。 5、艺术上,强烈的思辨色彩;细腻的艺术感受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五、古华的芙蓉镇(获第一届茅盾长篇文学奖): 1、 “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以胡玉音的命运遭际为线索,反映政治运动对普通人物的伤害并对人的社会本质及人性进行了社会反思。 胡玉音:豆腐西施,勤劳、善良、美丽,美的象征,被打为“黑五类”。 其他人物:秦书田、黎满庚、黎桂桂、李国香、王秋赦等。,第二节 改革文学与寻根文学,一、改革文学 1、产生:

18、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开始关注现实中的社会变革,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三个阶段:呼唤改革英雄;描写改革遭遇阻力;反映改革在人们深层心理、精神领域引起变化。 2、代表作家作品 :农村题材: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张一弓的黑娃照相,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的燕赵悲歌,贾平凹的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等。城市或工业题材: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柯云路的新星、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一)蒋子龙 的小说 1、蒋子龙(1941 ),河北沧县

19、人,祖辈务农,58年入天津重型机械厂技工学校,60年参军,65年退回原厂,历任工人,班长、长办秘书、党支部副书记,车间代理主任,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代表作: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等。 2、乔厂长上任记:描写了某电机厂内部改革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与阻力。作品中那位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的电机厂厂长乔光朴激起了全国上下的改革热情,以至许多工厂挂出了“请乔厂长到我们这里来!”的长幅标语。乔厂长上任记虽然在艺术上还显得比较粗糙,但作者的激情无疑弥补了这一点,而且主人公乔光朴的形象以其“硬汉子”的性格力度和改革家的胆识与气魄也备受读者的喜爱。 3、成

20、就:突破了传统车间文学的模式(1)把视角从车间、工厂延伸到社会(2)塑造了一系列改革者的形象,“开拓者家族”,既写人物的坚毅刚强又写其困惑苦恼及感情世界(3)最早自觉写改革与改革阻力。不足:粗放有余,粗细不足。,(二)高晓声的小说 1、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上海法学院毕业。1954年开始发表小说。1957年被打成右派,回乡务农21年,直至1978年重新开始写作。代表作品: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 2、陈奂生上城将反思与改革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变化。陈奂生:勤劳、善良但又狭

21、隘落后保守,表现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民落后的精神状况, 3、通过幽默的叙事风格,以第三人称的方式,用传统讲故事的语言,将人物几十年的生活影响,浓缩进某一个生活焦点,对其心理进行深入的开掘,产生了一种悲喜交加的效果,被称作是“高晓声式叙述风格”。,(三)路遥的小说 1、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当过民办教师,1973年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发表作品,1976年毕业后任文学刊物编辑。代表作品: 惊心动魄的一幕 、人生、平凡的世界。 2、人生塑造了改革初期不甘平庸、努力奋斗的农村青年形象。在一个爱情故事的框架里凝聚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生活变动的诸多信息。原型:痴心女子负心汉。

22、 高加林的性格表现了非常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美学内涵。巧珍:美与善的代表,缺陷文盲“但这个缺陷又促成她的美,质朴热爱地追求与自己有文化差异的高加林。顺德爷爷:生活的智者。 3、平凡的世界通过孙、田、金三家农民的命运变迁和矛盾纠葛,展现了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变化。孙少安、孙少平、田福堂、田福军。 4、艺术上:重大的社会主题;大量的生活细节;深沉热烈的议论;恢宏壮阔的气势;细腻而凝重的语言。,二、寻根文学 1、产生:当改革文学把创作视野从历史反思中拉回到现实的改革浪潮之后,作家又一次把目光从现实投向了悠远的历史。寻根文学又称文化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文学的根“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

23、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根不深则叶难茂。”1985年6月阿城文化制约人类民族文化对文学创作的价值。1985年8月郑万隆我的根,开始了一场由作家兴起,理论家呼应的“文化寻根热”。 2、原因: 一是反思文学进一步深化,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层面思考民族悲剧未来。二是对改革文学的合理反拨,传统的陈旧观念、文化心态和改革阻力。三是走向世界意识的觉醒,试图在诸多民族文化的参照中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四是与文学主体观的强化有必然联系。(自身的美学价值,摆脱政治)五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传入、刺激与影响。 3、形态:一是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传统文化落后面尖锐无情地批判,如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腊月正月,冯骥才三寸金

24、莲。二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对传统文化有节制认同,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一)阿城的小说 1、阿城(1949 ),原名钟阿城,祖籍重庆,生于北京。中学未毕业曾到山西、内蒙古、云南等地下放当知青。1979年回北京。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中篇“三王”系列棋王、树王、孩子王,短篇遍地风流系列。80年代后期出国,先移居美国。 2、棋王:王一生(插队知青)的生活,主要是吃与下棋。吃,“民以食为天”,下棋,精神追求),高潮:“车轮大赛”:王一生与九个人下盲棋。王一生无为的人生态度和有为的创造力,表

25、现对传统道家文化的认同,把传统道家文化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付予它现代的意识。 3、艺术上:汲取了传统文学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手法。散文化结构,静观默察的观照方式,语言简洁有力,生动传神,文白相间,古朴的风格。,(二)韩少功的小说 1、韩少功(1953 ),湖南长沙人,1968年初中毕业到湖南汨罗插队。1978年入湖南师院中文系学习。1985年入湖南作协从事专业创作。1988年下海去海南,策划天涯杂志,任海南作协主席,2000年辞职。主要作品:月兰、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爸爸爸等,长篇马桥词典,还有大量随笔。 2、 爸爸爸:通过描写湘西一个封闭的山村鸡头寨的风俗人情、逸闻掌故和历史变迁,揭示了封闭、

26、凝滞、愚昧、落后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态。丙崽,愚昧、落后、冥顽的文化象征。魔幻现实手法。 3、马桥词典:以下乡知青为叙述者,以讲述马桥的风俗人情。用词典的结构方式,以马桥的传说、历史、地理、风土、人物等为词条,逐个展开。语言和文体的探索,诉讼风波。,(三)贾平凹的小说 1、贾平凹(1952- ),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集商州三录、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长篇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等。 2、腊月正月通过韩玄子和王才在乡村身份地位的变换,反映了改革开放现代生活方式和观念对山乡古老民风的

27、冲击。 3、废都:通过主人公庄之蝶及其周围各色人物的关系往来,剖析了社会转型期文化精英的没落心态。过多直露的性描写引起了风波,并一度被禁。,三、市井乡土小说 1、80年代初期以来,开始出现一些关注市井、乡土的作家,他们以独特的审美个性,依托民间风土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境界。代表人物有汪曾祺、刘绍棠,、陆文夫、邓友梅、冯骥才、林斤澜、贾平凹、张承志、李杭育、何立伟、莫言等。 2、市井乡土小说的审美特征:一是他们自觉关注民间乡土生活或市井凡俗人生,营造不同人文地域风情,如刘绍棠的“运河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 ;二是在世俗人生和文化习俗中渗透并思考传统意识 ,如陆文夫的美食家、邓友梅的那五 、冯

28、骥才的神鞭 等;三是注重小说整体的文化氛围的营构,同时显现自己的创作个性 。,(一)刘绍棠的“运河系列” 代表作: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娥眉等。其中蒲柳人家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作品以六岁顽童何满子的活动贯穿全篇(叙述视角)把抗日战争的烽烟和人民反抗的刀光剑影蕴藏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以暖色调描绘了运河边一群重情重义的抗日民众的生活:仗义疏财的何大学问、爱憎分明的小青、纯朴真挚的望 日莲、重情多义的柳罐斗等。 艺术特色:学习动用民间的说书艺术,着力描写了乡土的人情美与自然美。他歌颂的人情美主要体现在民间美德的善良与情义方面,主人公都侠骨柔肠、重情重义,显示出作家的世俗理想。几部出色的

29、小说都以描写搞战前夕的运河边农村生活为背景,着重渲染农家生活传奇、俊男俊女、恩爱夫妻、一诺千金的生死交情。故事的结局:抗日大团圆。这样的故事传奇回避了现实生活中的尖锐矛盾,但由于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语言和艺术因素,可读性强,趋合农村读者的欢迎。语言上,文笔清秀优美,意境淡远,充满乡土气息。,(二)汪曾祺的高邮系列 1、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39年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受业于沈从文,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等地中学任教。40年开始写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晚饭花集等。其小说多写童年、故乡(高邮)的人和事,淳朴、自然、清新、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力求淡泊,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

30、 受戒:一开始就出现了大量的风俗描写,如描写当地“当和尚”的风俗,明海出家小庵里的生活,英子一家人的生活,明海与英子朦胧纯洁的情感,当地和尚与妇女私奔的风俗等。在恬淡和谐的民间生活中表现生命的欢乐。散文化的小说笔法,众多人物之间的朴素,自然的爱意组成了洋溢着生之快乐的生存空间。 语言简炼,如行云流水。,(三)邓友梅“京味风情小说”,1931年生于山东平原县贫苦家庭, 代表作:追赶队伍的女兵们 那五(八旗破落子弟那五流 落市井街头的种种遭遇,资金古 顽,买卖交易,骗名、捧角、票 友,暗示了一种文化的没落。 烟壶我们的军长话说陶然亭。 自觉地追求“京味风情小说”,他说他这类作品都是“探讨民俗学风味

31、的小说的一点试验,我向往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小说作品。”,代表作:烟壶从描绘日常生活、日常风俗来表现历史变迁的叙事策略。19世纪90年代,八旗子弟乌世保游手好闲但不失善良爱国心,他被恶奴(投靠了日本人)徐焕章陷害,陷入牢中,结识了身怀绝技的聂小轩,得以学会了烟壶内画技术和“古月轩”瓷器的烧制技术。出狱后国破家亡,被聂小轩父女收留,后与聂女柳娘成亲。有权有势的贵族九爷为计好日本人,逼聂小轩烧制有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后的烟壶,聂小轩断手自戕以示反抗。为避难,乌世保与聂氏父女逃出北京城,改名为“乌长安”以内画烟壶为生,并与柳娘一同保留了“胡轩”绝艺。,特色:以读书人的叙事视角,讲述了封建社会末期具有浓郁京

32、味的市井文化,显示出老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礼俗与民俗;吸取了传统章回小说的营养,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的自描手法描绘了贵族王爷、八旗子弟、市井艺人、汉奸奴才的形象;“清明上河图式”的风俗画结构;独具韵味的语言,淳朴、简炼、整洁、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京味语言和行为。,(四)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 ( 19282005)生于江苏 泰州,代表作:献身 小贩世家围墙 美食家,长篇人之 窝。 其作品专注于描写苏州的 文化风情,写小巷人物的命运变迁。借鉴传统话本和苏州评弹的写作手法,具有清淡悠远的艺术风格。美食家作品把“美食”作为窥视社会风云变化的窗口,着重描写了以“吃”闻名的“美

33、食家”朱自治的命运浮沉和“反吃”的菜馆经理高小庭(“我”)的心理变化。,特色:浓郁的苏州老城民俗风情与当代生活和谐结合为一体;轻松幽默的色调与沉重的历史内涵结合为一体。朱自治独特而又略带喜剧色彩的命运沉浮。好吃成性:解放前作为有钱的二少爷,被人们称为有“吃福”;解放后因“吃”而受到社会的嘲弄。后来,因“吃”而成为“奇人”,身价百倍,当上了“美食家”“烹饪学会会长”,各菜馆技术指导。,(五)冯骥才的“津味小说”,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 著名作家和画家。1942年生于天 津。“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 过工人、业务推销员、教师等, 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 代表作家,1985年后以

34、“文化反思 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他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伤痕、反思小说:铺花的歧路白慧的心灵变化 啊:吴仲义看信后的悲惧 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一对落难的知识分子夫妻的悲剧 民俗小说:神鞭:天津市井 傻二的辫子 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炮打双灯市井人物 特色:取材于传统的文化“遗迹”:辫子、缠足、八卦等;把人物的命运、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联系在一起:娱乐性、传奇性、思想性;吸取传统文化小说章回体式,天津方言俗。,(六) 莫言的小说创作,一、莫言

35、(1956 )原名管漠业 ,山东高密人,小学五年级时因文 革爆发而辍学。从1117岁回乡务 农(真正的农民)。之后进入工厂 做临时工,几经辗转后离开家乡, 76年参军。81年开始创作,发表 枯河、秋水等。1985年以中篇透明的红萝卜轰动了文坛 主要作品: 中短篇:透明的红萝卜(黑孩,哑巴,灵敏的感觉、丰富的思想)、红高梁等 长篇:天堂蒜苔之歌十三步丰乳肥臀红树林檀香行,红高梁获85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内容:以“我”的视角回忆了“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带有野性的情爱故事,以及“我爷爷”组织民间武装抗击日军的战争故事。 余占鳌,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的两种身份(杀死与母亲姘居的和尚

36、,杀死“奶奶婆家父子”,杀死土匪白脖子)。具有粗野、狂暴而又不失原始的正义感和生命的激情的民间色彩,他的草莽缺点和英雄气概都未经任何政治标准加以评判或校正,其性格真正表现出民间本色。,红高梁,“我奶奶”戴凤莲:温热、丰腴、泼辣、果断的女性美。 罗汉大爷:忠诚、坚忍、不屈不挠的农民秉性。 “我父亲”小豆官:莽撞冲动。 这些人的性格都有一种民间的放纵和生气,形象魁伟美丽、活力充沛、血性方刚,具有强烈与朴实的灵感。叙述者把这些人都作为自己的家庭长辈来写更衬出一种平易感。先人生命的热烈奔放,后辈的怯懦孱弱。,艺术特色: 1、莫言作品大多主要表现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其作品在两个方

37、面展开:现实世界的荒凉暗淡与想象世界的热烈辉煌,爱情与死亡是其作品的华彩乐章。如红高梁中现实不肖子孙“种的退化”,白狗秋千架中年轻人少时的女伴、哑巴丈丈夫、儿子。 2、其作品以梦幻般的自由想象为契机,以充满声光形象的视觉画感为中心,具有神秘色彩和虚构性,把口语、文言句式、外来语汇和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熔于一炉,如红高梁、大风中的狂风,丰乳肥臀中上官的恋爱症,红蝗中铺天盖地而来的蝗虫,秋水中的滚滚洪水。具有感性化的风格。 3、对民间历史空间的开拓。生机盎然、热情奔放的民间状态、民间理想与民间粗鄙形态的结合,呈现了奇异的美感。如:残酷的杀戳、刺激的暴力。,第三节 先锋小说,一、文化背景 先锋精神:以

38、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及与其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学诸样式的冲击。此时文革心理创伤有所抚慰,社会文化心理储备开始恢复,现代主义思潮再起 文学表现:王蒙六篇心理小说;刘 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陈村少男少女一共七个 向内转倾向 表现手法:非典型化(人物性格,主题模糊,情节淡化) 表现手法借监西方现代派手法(意识派,感觉,魔幻现实主义),探索小说非理性色彩和多元的精神状态对人们思想解放起作用,为先锋小说提供必然文化逻辑,二、先锋小说产生 85年前后,中国文坛变化,寻根文学、探索小说等出现新的作家:马原、格非、余华、苏童、孙甘(先锋小说),标志当代文学 转向,传统文学强调写什

39、么,先锋小说强调怎么写,如马原、余华等人小说特点(较传统小说),使批语界出现“失语”现象,后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予以解读。,三、先锋小说审美特征 1、进行叙事革命,元叙事手法(叙事时指涉小说本身);虚构性;互文性(几部小说直接关联);叙事上彩片断式连接,打破结构完整性,暗示现实的不可知性、不确定性, 马原的叙事圈套, 风底斯的诱惑、 虚构 ;格非迷宫式叙述,褐色鸟林 2、语言实验:杂语体,诗化、音乐化等倾向 孙甘露访问梦境:十几个独立的不同的片段组成,把各种文体因素融入一体,语言随意搭配(陌生化)信使之死:30几个“信是”,“语言的奇观”“让语言任意的滑翔”,王蒙来劲,3、生存状态的另一种深

40、度展示: 余华小说:关于死亡和暴力(主题),作者彩一种冷漠的叙述,现实一种山岗、山峰两兄弟相残(仇杀),反伦理,反亲情。河边的错误疯子、马哲:反侦探的现实荒谬性,理性的荒谬。鲜血梅花阮阔海:武侠的核式来反武侠。 洪峰奔丧,对传统父亲的权威的消解,失去了悲剧意义。体现现实荒诞感,反讽手法,对传统意义,传统价值的消解和颠覆,四、代表作家作品 1、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元叙述方法,形式重于内容) 内容:老作家的神秘经历(第一人称);猎人穷布打猎的神秘经历(第二人称);陆立、姚亮一起看“天葬”;顿珠、顿月兄弟神秘失踪 目的:突现故事虚幻性;

41、强调现实社会的不确定性,2、苏童,原名童忠贵 “枫杨树系列”: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白码头罂粟之家故乡:外弘父子飞越枫杨树故乡 “红粉系列”(写女性生活):红粉妻妾成群妇女乐园,3、余华 前期:关于死亡和暴力(主题),作者彩一种冷漠的叙述;后期:温情的人道关怀。 现实一种山岗、山峰两兄弟相残(仇杀),反伦理,反亲情 河边的错误疯子、马哲:反侦探的现实荒谬性,理性的荒谬 鲜血梅花阮阔海:武侠的核式来反武侠 活着福贵及其家人的生活遭遇,生命无常。 许三官卖血记特殊年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兄弟李光头、宋钢,第四节 新写实小说,一、产生背景 “新写实小说”几乎与“先锋小说”同时产生在80年代中期,文学在舍弃了

42、“文化寻根”所追求的某些过于狭隘与虚幻的“文化之根”后否定了对生活背后所隐藏的意义的探寻。 当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把握生活的审美方式,如:宏大主题,揭批式、赞歌式逐渐失去了初始的轰动效应,而另一方面,寻根小说、先锋小说在欧风美雨中得到的艺术借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作家的主体热情与读者的阅读效应之间形成了落差,在这一背影下武汉的两位作家方方、池莉先后发表了风景、烦恼人生,把关注对象转移到普通百姓,展示他们的生存本相,接着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等一批作品相继问世。,“新写实”现象最早是1988年文学评论杂志和钟山杂志,联合在江苏无锡举行“现实主义与先锋派”研讨会提出来加以讨

43、论的,最早还有“后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名称。该栏目的“卷首语”从理论上把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一般被归入新写实的作家: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李晓等等。这些人的创作风格各异,对这一命名方式持否定或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因此,所谓新写实小说只能是一时期内一种创作倾向,而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美学特征,原生态的生活图景;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本相,以琐碎偶然的生存物象和人生片段代替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的塑造。 池莉的烦恼人生:普通市民印家厚平凡的一生 方方风景:都市平民家庭中粗鄙的生活状况 刘震云一地鸡毛:模糊背景下单位里平庸琐旧的日常

44、生活 灰暗、卑琐、庸俗、忙碌的小人物形象 印家厚,小林,七哥 以一种消解激情、零度情感、同步叙述还原生活的本初状态,回避作家情感色彩和理念侵入。 世俗化、日常化、生活化的语言。 自然悲惋的艺术风格。,三、代表作家作品,池莉 57年生于湖北,高中毕业后下乡 插队,在农村当过小学教师,后 读过三年医专,毕业后任武汉钢 铁公司医生5年,后读于武汉大学 中文系,毕业后任芳草杂志社编辑,现从事专业写作,武汉市作协副主席。78年开始创作诗歌,散文,81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生活秀等。,烦恼人生:轧钢厂操作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缠绕着他的种种烦恼:生活,工

45、作,婚姻,爱情,家庭,朋友等。“早晨是从半夜开始的,而第二天早晨快到了,男主人公忙碌的夜晚还没有结束,人就是这么不分昼夜,周而复始地为烦为忙所困。” 不谈爱情表现了小市民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小市民吉玲攀上了高级知识分子出身的庄建非,一家人万分高兴,夫妻俩发生矛盾,只要庄父母到她家给个面子“就完事大吉。而在庄稼,父母感到没面子,妹妹为哥哥抱屈,有意无意摆架子。吉玲找庄不是为了爱,而是受攀高枝,改变自身条件的心理驱动,庄则把婚姻当成“性的饥饿加人工操作” 不谈爱情实际上是无爱情可谈,作品映照出传统观念和世俗生活中小市民卑琐的心理。,太阳出世:赵胜天,李小兰,元旦结婚,黄昏为迎娶高峰,大桥堵塞40多

46、分钟,赵在阅马场大打出手,被打掉一颗门牙,这一夜没睡好,李小兰说赵胜天满身血腥味。 赵胜才南下发财,坚持要把弟弟的婚事办成武汉一流水平,雇了20辆“麻士的士”。李、赵准备去重庆度蜜月,在机场被检查怀孕,取消了蜜月计划,由于钱差不多花光,准备流产,最早没做,孩子在开始发育,李、赵忙着为将出世的孩子做准备,生了个女孩。以速写的方式,不同的场合下,赵为父的忙碌场景,轮流哄孩子,选奶粉,“养一个孩子是多么艰难”。 从未婚先孕到婚后平庸的生活,从十月怀胎的艰苦到分娩的欢欣、哺育孩子的操劳、缺奶的焦急,生命的紧张。,刘震云;1958年生于河南延津, 73年入伍,78年复原后,在家乡 教书,同年考上北大中文

47、系,82年 农民日报工作,8891年 到北师大鲁迅文学院度研究生, 82年开始创作。代表作;塔铺 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等 91年长篇故乡天下黄花,93年故乡相处流传,99年巨著故乡面和花朵。 单位:小林为分房送礼,为儿子入托求人,为老婆调动东跑西颠,在单位,小林为解决生活的困难而不得不争取不屑一顾的科长的位置,却因得到讥讽,回到家宿舍下水道堵塞了,邻居在隔壁发脾气,母亲患感冒,妻子坐在床边落泪,林想:娘啊,这日子啥时能熬出头呢?,一地鸡毛:“开头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日常琐事组成了小林生活的全内容:和老婆吵架,为老婆调动工作,孩子入托,排队抢购大白菜,上下班,严峻而琐碎的

48、生活使小林放弃了自我个性的追求,变成了一个规规矩矩的毫无个性的小公务员。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是其精神世界逐渐被抽空、个性逐渐被消蚀的过程,在生存的重压下,人生的过程就意味着丧失自己的过程。 一地鸡毛的象征意义:通过小林的梦境表述出来,他梦见自己睡觉,上面盖着一堆鸡毛。下面铺着许多人扔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又梦见黑压压的人群一起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的蚂蚁。 生活就是种种琐事的任意组合,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挣脱不了,在这其中人们逐渐消失了自我。,方方,1955年生于南京,原籍 江西彭泽,57年随父迁武汉, 年高中毕业,做了四年装卸工, 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 业后到湖北电视台人比阿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