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与养生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21267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PPT 页数:200 大小:4.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文化与养生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0页
道家文化与养生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0页
道家文化与养生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家文化与养生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文化与养生ppt课件.ppt(2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道家文化与养生,乔得径,引言: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 道教为中国国教! 东汉以后的中国历史,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道教留下的斑斓史迹。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都可以看到道教的名山,宫观,碑刻,记录着道教对中国人民生活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尊老子为教祖,奉为神明,以道德经为主要法典,以“道”为最高信仰,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某些宗教观念并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逐渐形成的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道教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医术、音乐,以及医学、

2、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化学、天文、地理和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道家文化、道教知识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健康长寿、完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第一部分 道 教 历 史,一、什么是道教?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宗仰黄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炼理论及方法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宇宙和谐,天下太平;教导人们通过修道积德达到安乐幸福,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我国特有的本土宗教,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二、道教的渊源 我国道教的产生,有三个源头:原 始宗教崇拜,方仙信仰,道家学说。,1、原始宗教

3、崇拜 远古时代,生产力极度低下,远古先民对各种自然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大地,草木鸟兽等,在他们的心目中全都有神奇的力量。有限的认知能力,导致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敬畏,导致对其进行生动地神化!对神的敬畏和神化,使其在对神层出不穷的纷繁祭礼中形成了一整套巫文化!,2、方仙信仰 生命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重视生的快乐,拒绝死亡,是方士对生命的思考。他们相信,世间会有仙方、仙药及各种秘书,能让人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这样的信仰、主张,成为方仙信仰。身怀秘术仙方的人就是方士。方士们的理论和实践对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充实的材料,为道教形成肉身成仙、长生不老的生命观奠定了基础,为道教神谱提

4、供了重要来源。,3、道家学说 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哲学派别、思想体系,道教是东汉中后期形成的以修道成仙为信仰的宗教。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渊源,同宗于“道”。,老庄被道教奉为教祖,神仙;老子被尊为“道”之化身“太上老君”,而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道德经被尊为法典! 道家是道教最重要的理论基础,道教是道家的发展和实践!,三、道教的创立 道教于公元126-144年(东汉顺帝时)由张道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东汉顺帝时,修道于蜀中鹤鸣山的张道陵,自称太上老君授他正一盟威符箓,让他推行“正一盟威道”,故而立教时即名“正一盟威

5、道”,简称“正一道”。太上老君封他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道徒奉其为替天行道之师,称张天师,因此又称为“天师道”。又因凡入道者经交五斗米,故称为“五斗米道”。,其道尊老子为教主,奉道德经为基本法典,张道陵又撰著道书二十四篇,阐明教义,作为教义的行动纲领。 张道陵122岁时,宣布天师之位由其子张衡继承,并定下历代天师由张氏嫡系亲子孙继承的传承关系。 道教为什么会在东汉时创立? 一句话,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了封建君主家长专制的集权统治,但秦朝的法家强权政治却让它二世而亡。 刘邦建汉后,历史进入了以成熟的封建地主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帝国阶段。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大汉走向鼎盛。但儒家的理论很快就不能维持汉室的封建统治,统治者的儒家信仰产生了危机,这就为宗教信仰的产生提供了良机。,到了中汉中后期,由于汉室的腐败,贪淫成风,强敛豪占,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众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双压下,精神生活极度空虚,为宗教在民间的产生提供了温床。,东汉明帝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由于佛教的教理、教规都很完善,很快在全国传开。这时激起了一些有民族文化气质人士的自觉反抗,以儒道两家为首的学者们,由于没有什么组织形式,很快就失败了。这就使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是不是在中国也建立一种以某种思想为指导的宗教组织,这就催化了道教的产生。,因此,在汉室衰微、儒教失去民间的支持

7、,人们开始寻求另外的信仰的特殊时刻,在佛教传入中国所产生的刺激下,道教的产生就是大势所趋了!,值得强调的是,由于有着浓厚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五斗米教得到很快的发展。张道陵羽化后,五斗米教在其儿子张衡尤其是其孙子张鲁的经营下,很快得到发展壮大。张鲁充分利用天师道的力量,摆脱了益州刘焉的控制,并一口吃掉另一个道教领袖张修,在汉中建立起天师道理想的独立王国。尽管张鲁后来被曹操打败,投降了曹操,组织体系被打破,但五斗米道在北方民间传播开来,之后在江南也盛行起来。,曹操打败了张鲁,打破了正一道(即五斗米道,天师道)的组织体系,使天师道转入民间。,四、道教的低谷曹魏道教,其间另一只道教组织“太平道”也被打

8、破。东汉灵帝时,巨鹿人张角得太平经,此书内容丰实,既继承了道德经的思想,阐述“道”的玄妙,又有养生成仙等内容,其社会理想是天下太平。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信奉中黄太一之神,创立太平道。十几年间,发展到数十万人,建置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方设军师统帅。,当时,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复杂,张角顺应时势,广为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天太平”等口号,宣告朝代将要更迭。由于起义计划泄露,在统治者强力镇压下失败。由于起义军以黄色为标志,头裹黄巾,身着黄服,所以也称“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起义军大部被曹操收编,流入民间的部分融入五斗米道,太平道从此销声匿迹。,

9、曹魏时,太平道随黄巾起义被镇压而衰微,正一道随张鲁归顺曹操与移民北迁,到达曹魏本土,即今河南、河北一带。鉴于黄巾起义的经验教训,曹操、曹丕对道教采取了两个政策:一方面进行限制或镇压,另一方面进行利用和改造,引入高层人士加入道教,从曹魏时期开始,道教逐渐分化成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两个较大的层次。随着正一道在门阀士族中的传播,其地位日益提高,人们逐渐称正一盟威道为天师道。,五、道教崛起东晋道教 到东晋,道教逐渐从低谷中崛起,其主要表现是,道教的神仙理论获得重大发展,并初成体系。这以倡导神仙道教的理论家和实践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为标志。,葛洪是葛玄的侄孙,是魏晋时道教的集大成者,在中国道教史上是

10、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是东晋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抱朴子内篇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又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内篇充实发展了神仙道教的学说,促使道教转向以追求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在道教思想教义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儒道关系上,葛洪从神仙道场的立场出发,主张道本儒末,道高于儒,但他又认为二者殊路同归,可以相互调和,二者应该兼修。他还提出修道者不能脱离人世,可见其神仙道教理论是入世的。,小知识:葛洪的爷爷葛玄被称为“葛仙公”! 葛玄是三国时的方士。传说他能经年不食,擅长治病,能使鬼魅现形;能坐在烈火上,而衣冠却完好无损,他喜欢酒醉后潜入水中睡觉,

11、酒醒了出来,身上却没有一滴水珠。孙权听说葛玄神通广大,便,便把他招致京都,以礼相待。一次,二人出游,见百姓正在求雨,孙权就让他求雨,葛玄就画一道符放在神社里,顷刻间就大雨滂沱,平地水深达一尺多。,六、道教成熟南北朝道教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出现了众多的道教改革家、理论家。经过他们的努力,使道教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为道教日趋成熟的时代。 此时期,天师道实现一系列改革。主要体现在:,第一、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 老子“先天地生”、“为神王之宗”,是天地间至高至尊的神。理顺了从前信奉的群仙系统,把杂乱无章的原始道教提高到客观道教的水平。 第二、变原始道教为贵族和平民都能信奉的官方

12、认可的正统道教。 第三、设立道坛,以礼拜求度为主,辅以炼炁服食。 第四、首创了帝王受道教洗礼,登坛受箓制度。,此时期的道教改革,不仅在宗庙、组织、道经、斋仪等方面创立了新道教的基本规模,而且将帝王和各级贵族吸收入道,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协调、密切了道教与统治阶层的关系,变农民为主的宗教为全社会各阶层的宗教,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的作用。道教已成为南北朝的国教。,值得强调的是,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陶弘景所开创的茅山宗,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陶弘景在养生方面主张形神双修,养神与炼丹并重。在养性延命箓中,他对养神,练形,行气,导引,房中等养生方法都作了比较科学的阐

13、述,在祖国医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南北朝道教的发展上,有一重要事件那就是道佛相争。 汉魏之时,佛道相依相杂,相碍无事。而到南北朝时,道教的楼观派派造作了老子西升经和老子化胡经,用老子西升化胡之说作为贬低和排斥佛教的证据,使佛道之间矛盾激化。,在北朝,佛道两家举行了面对面的辩论,从整体上说,道教败北;而佛教又因佛道之间的矛盾,再加上政治上的原因,先后出现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道教虽然没有遭受大的打击,但道门中的学者发现了佛教中的许多优点,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下决心改革道教,从而使道教走向成熟!,七、道教发展隋朝道教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虽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虽

14、以崇佛为主,但对道教也很重视。隋朝实行的是佛道兼容政策。隋文帝开国时的年号“开皇”便取自道经。此外,他还建道观,渡道士,以扶持道教发展。,道教在隋朝时,官观庙宇和道士数量都有所发展。在修炼方面,最突出的是“内丹”的兴起。隋朝道士苏玄朗是内丹术的开创者,是内丹理论家、实践者和宣传家,他所倡导的内丹道,在唐代发展迅速,蔚然成风,影响深远。,八、道教隆盛唐宋道教 唐朝开国皇帝唐高宗李渊在创业过程中就利用道教“老君当治”及“老君显灵”,预告李唐王朝的成立。在建国之初,为了稳定人心,巩固统治,他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后又颁布先老后释诏,以道教为尊,儒教次之,佛教最后,从此钦定了道教作为

15、国教的地位。,唐高宗李渊还亲谒老子在函谷关传道的楼观,并拜叩老子像,还下令在全国各地大建道观、老君庙,塑老子像,大力扶持道教。唐高宗时又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定道德经为上经,命百官学习,并把道教定为国教,使道教进入最辉煌的阶段。,由于唐朝皇帝以老子后裔自居,所以研究老庄思想蔚然成风,特别是以成玄英、李荣为代表的重玄学派,对当时和以后道教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唐代对道教经籍继续加以收集和整理,唐玄宗时撰成开元道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道藏。,唐代外丹金丹术因有副作用(唐武宗因迷恋上服用金丹之术,结果中毒而亡。),促使金丹术由外丹向内丹转变,至唐末五代,道教内丹道已经盛行起来,出现了钟吕金丹道

16、。唐代道教官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 唐代作为道教的鼎盛期,涌现出了许多道教学者,使道教有了更多突破性的发展。其中有孙思邈、张万福、李笙、吴筠、杜光庭、彭晓最为卓越。,孙思邈不但通晓老庄及百家之学,更是在医学方面卓有成效,所著千金要方是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 张万福是整理道教科仪的大师,是道教科义的重要整理者和发展者。 李笙早年好神仙之道偶得黄帝明符论,探究其理,提出许多治国安邦之道。,吴筠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多有阐发,其思想对宋代理学有一定的影响。 杜光庭是道教科义的集大成者,对道教的教理教义,神话传说,科义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发,为道教在北宋复兴做好了准备。,彭晓的修仙

17、思想,顺应了外丹转向内丹的历史趋势,对后世修道有一定影响。 唐代出了一位道家仙人即吕洞宾,世称吕祖。吕祖家世儒业,心慕元宗,从正阳帝君学金液还丹,道成,发大誓愿,原度一切众生,成仙。为八仙之一。在民间有深远的影响。 有人说:大道之传,始于太上老子,而盛于吕祖。,悟道诗,数载乐幽幽,欲逃寒暑逼。不求名与利,忧恐身心役。 苦志慕黄庭,殷勤求道迹。阴功暗心修,善行长日积。 世路果逢师,时人皆不识。我师机行密,怀量性孤僻。 解把五行移,能将四象易。传余造化门,始悟希夷则。 服取两般真,从头路段的。烹煎日月壶,不离乾坤侧。 至道眼前观,得之元咫尺。真空空不空,真色色非色。 推到玉葫芦,迸出黄金液。紧把赤

18、龙头,猛将骊珠吸。 吞归脏腑中,夺的神仙力。妙号一黍珠,延年千万亿。 同途听我吟,与道相亲益。未晓真黄芽,徒劳游紫陌。 把住赤乌魂,突出银蟾魄。未省此中玄,常流容易测。 三天应有路,九地终天厄。守道且藏愚。忘机要混迹。 群生莫相轻,已是蓬莱客。,百字碑,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又 自隐玄都不记春,几回沧海变成尘。 玉京殿里朝元始,金阙宫中拜老君。 闷即驾乘千岁鹤,闲来高卧

19、九重天。 我今学得长生法,未肯轻传与世人。,诗示天基,念佛虔诚即是丹,念珠八百转循环。 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结菩提了圣凡。 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间。 念开妙窍通灵慧,念偈今留与汝参。,又,不用梯媒向外求,还丹只在体中收。 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 又 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神道不欺贫。 有人问我修行法,只种心田养自身。,又 学道须教彻骨贫,囊中只有无三文。 有人问我修行法,遥指天边日月轮。 又 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见人。 忠孝义慈行方便,不须求我自然真。,又 莫道幽人一事无,闲中尽有静工夫。 闭门清昼读书罢,扫地焚香到日晡。,闲 题,独自行来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 唯有城南

20、老树精,分明知我神仙过。 绝 句 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 有人学得这般术,便是长生不死人。,又,叹世凡夫不悟空,迷花恋酒逞英雄。 春宵漏永欢娱促,岁月长时死限攻。 弄巧常如猫捕鼠,光阴犹似箭离弓。 不知使得精神尽,愿把身尸葬土中。,又,劝君保重一份阴,悟此仙机在用心。 只是人身长运转,何劳物外苦搜寻。 忙求北海初潮水,灌济东山老树根。 此个玄机重漏泄,弹琴须要遇知音。 又 世人宜假不宜真,难度长生上品经。 不免天机重漏泄,灵丹只是气和精。,又 浮名浮力事如风,飘来飘去有何功。 诸人各自宜三省,莫把仙方当脱空。,北宋统治者仿效唐代宗祖老子的做法,宋真宗称赵玄朗为其族祖,奉作道教尊神,并

21、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推动了北宋第二个崇道高潮,对道教的崇尚在宋代历史上达到极点。他编造“天神下降”的神话,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道教的地位得以大大提高,成为国教。为了发展道教,不惜耗资大兴土木,兴建官观,他还热衷于为神仙人物追加封赐号和制定道教节日,后世流传的许多道教人物和神仙就是由他发扬光大的。他提倡学习道经,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编修道藏和仙史,对道教文化的整理和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道教理论方面,北宋有许多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陈抟、贾善翔、张伯端、陈景元、张无梦等。 陈抟继承了汉代以来的易学传统,将黄老清静无为观念、道教修炼方术与儒家修养、佛教禅理融为一体,对道

22、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内丹修炼实践上,他本人以睡功闻名于世。陈抟是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张无梦曾师承陈抟,多得微旨,把道德经和周易运用于内丹修炼。,陈景元著述丰富,是宋代道教理论的大师。 张伯端著有悟真篇,阐述内丹理论,主张融合儒释道三教,先命后性的修炼方法,后被尊为金丹南宗的开山祖师。,贾善翔在道教人物,神仙传记以及科义方面作出了贡献。 北宋灭亡后,以长江为界,分为金和南宋两个国家,道教也分为两个地区发展。 南宋统治者对待道教的态度基本上与北宋统治者一致。但鉴于宋徽宗崇道亡国的教训,没再出现崇道抑佛的极端行为。,金朝是原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建立的,灭了辽和

23、北宋后,由于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差异,不可能不与广大的汉族人民发生尖锐的矛盾。一些汉族人士拒绝在政治上与金朝统治者合作,而又不愿意参加反抗金朝的斗争,便走向隐遁之路。于是在山东、河北一带,汉族人士先后创立了新的道派。,这些新的道派主要有太一道、大道教和全真教,其中全真教的影响最大。 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早年习儒业,后中武举,因感怀才不遇,辞官归家,后浪迹各地。在山东时,他广招弟子,传授道艺,先后渡化了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和孙不二七位大弟子。王重阳首次打出全真旗导,标志着全真道正式成立。到元朝时,成为与正一道并立的全国两大道教派别之一。,王重阳逝世后,其七位高徒(全

24、真道中称其为“七真”)在弘道的过程中,均收了不少门徒且传之后世,逐渐形成七个宗派:以邱机处为祖师的龙门派,以马丹阳为祖师的遇山派,以刘处玄为祖师的随山派,以谭处端为祖师的南无派,以郝大通为祖师的华山派,以王处一为祖师的嵛山派(亦作昆嵛派),以孙不二为祖师的清静派。在这七个全真道宗派中,以邱处机开创的龙门派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由于丘处机在金、元时期全真道发展历史上杰出的贡献和在社会上的巨大影响,所以,元史中专为他立传,这是金、元两朝的许多全真道高道中唯一入国史人物传的一位。 清朝乾隆皇帝对丘处机万里西行会见成吉思汗,在北京白云观祖殿所题对联写道: 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 一语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25、,九、道教衰微明清道教 明朝后的道教为什么逐渐走向衰微?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依靠民间的白莲教等的力量,发动农民起义而夺取政权的,因此他深刻地理解宗教势力对统治权力的威胁。所以,他登上皇帝的宝座后,便尽力推行专治极端统治,压制民间的一切反对力量。,他实行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文化思想专制,极力推行儒学思想,对佛道两家实行严格的控制,大规模削减寺院道观,减少道僧人数,限制佛道两道的经济来源,企图让道教和佛教走上自生自灭的道路。在此环境下,道教很快走向衰微。,当明朝经过短暂的繁华进入衰败期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人为谋求自身的利益而奋斗,反映到道教内部,道教内几乎没有人专研道经

26、和道学了。道士们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以各种面目进入民间算命测卦,看病消灾,算神提鬼,推行巫术,使以深远博大的道学为指导的宗教变成了专治神鬼,专营风水的“巫鬼道”了!,明成祖、明世宗时期又一度推崇道教,道教曾一度有所好转,但总体上没有挽回道教衰微的趋势! 明朝期间曾出现了一个道教历史上非常有影响的人物,那就是张三丰。张三丰的丹道理论特别强调儒释道三教归一,竭力融合儒学,主张阴阳双修,并创制了一个独特的睡功,称为蜇龙法。张三丰创制了一套内家拳法,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尚意不尚力,充分体现了道家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的哲理。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明太祖和明成祖多次征召未果,使张三丰声名大振,增

27、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到了清代,满洲贵族入关后,朝野重佛抑道。乾隆年间宣布黄教为国教,道教为汉人的宗教。道教失去了与朝廷的联系,其地位逐渐下降!,十、道教的复兴现代道教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以制定和落实,道教的思想,文化活动逐渐恢复! 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呼唤祖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发扬和光大! 道教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迎来美好的未来!,第二部分 道 教 教 义,一、道教教义的核心宗旨:仙道贵生! 道教教义的核心宗旨是仙道贵生。,道教“仙道贵生”的教义,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秦汉时期的方仙信仰;二是老子道德经“长生久视”之道的理论。,道教教导

28、人们要注意三生:贵生、重生、乐生,把生存的质量提高到神仙一样的境界,达到生道合一的目的,就是得道。 尊重个体生命是道家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高扬生命的价值,突出生命的养护,追求神仙一样的生活品质,是道教的核心教义。道教崇尚生命高于一切。生命高于道德,生命高于财富,生命高于权位。修道的目的就是求得长生!,二、道教的最高教理:道 “道”是道教的最高教理。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道教的一切经典,无不宣称其根本信仰为“道”。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何谓道? 道是宇宙的本体;道是自然的规律;道长存于天地之间,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

29、不有;道虚无为体,清静无为,柔弱为用,无为不争;道既动又静,自然而然,大公无私。道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是开启道家思想的钥匙。,三、道的最高体现:德 何谓德? “德者,道之功也”(韩非语); “德者,道之用也”(陆德明语); “德者,道之见也”(苏辙语); “道之在我谓之德”(西升经),老子认为,因顺自然,清静无为,有所得于道,就是有德,并提出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的思想。 庄子也认为,德的重要性仅次于道。 道教认为修道有成,与道一体,自然长生,就叫做“德”。“道”生万物,不自恃以为功,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如果学道者修得这种程度,行事与道合,就称为“德”。 天下第一要事还是修真 世上几千年名教

30、无非玄德。 “德”与“道”一起,共同构成道教教理的核心内容。,四、道的别称:玄 道德经中多次使用“玄”,如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何谓玄?玄是对“道”或“德”的一种形容!魏晋时期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将“玄”说成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动力,明确地以“玄”代“道”,“玄”“道”同义。,唐初道士李荣认为“无”或“有”都是偏执一边,所以要非有非无,合乎中道。他们用重玄思想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与现象,主张从心智认识上取消刚与柔,动与静,有与无,善与恶,是与非的一切对立,以达到境智双泯,能所都忘的虚无境界!,五、道的多种形式:一,无极,太极 道德经中有“一”14

31、处,大部分均作“道”解。“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宋代林希逸注曰:“一者,道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归二二归一一归无极 “无极”是对万物归根的“大道”的一种形容,是无穷无际之意。宋代陈抟作无极图,集中表述其内丹修炼理论,自下而上,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达到脱俗成仙的最高境界。 “太极”是周易的重要概念,也是道教的重要教义。,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传说:“易有两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至高无上的宇宙本源,由它产生天地,阴阳,再由天地、阴阳产生春、夏、秋、冬四时,四时产生乾

32、、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宋代理学吸收周易和道教的太极说,构建而成以“太极”为最高宇宙本体的思想体系,认为太极即道,太极即理,太极即心。,六、道教三宝修行原则:三宝原则 三宝,出自老子道德经中“我有三宝,持而得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教袭用老子之说加以衍化,作为修行之法则,并将其与教义,经书,师传相联系,提出道、经、师三宝说。,一曰慈,即念苍生,拔苦与乐,此道宝也; 二曰俭,少欲知足,守分不贪,此经宝也;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谦麾柔弱,先物后己,退身度人,此师宝也。 另外,道教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的“三宝”。

33、道教内丹家讲求炼养,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命养性,做出世功夫的三宝。,七、道教修道要点:十三虚无 十三虚无是指虚无为首的十三个修道要点,即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道经中说: 一曰遗形忘体,恬然若无,谓之虚。 二曰损心弃意,废伪去欲,谓之无。 三曰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 四曰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 五曰深居闲处,功名不显,谓之微。 六曰去妻离子,独与道游,谓之寡。 七曰呼吸中和,滑泽细微,谓之柔。,八曰缓形从体,以奉百事,谓之弱。 九曰憎恶尊荣,安贫乐辱,谓之卑。 十曰遁盈逃满,衣食粗疏,谓之损。 十一曰静坐随阳,应变却邪,谓之时。 十二曰不饥不渴,不寒不暑

34、,不喜不怒,不哀不乐,不疾不迟,谓之和。,十三曰无视无听,无言无虑,坚固不费,精神内守,谓之啬。 十三虚无既是道教的修炼法则,也是道教养生的法则,也是处世的法则。,八、道教修行难事:八难 八难是指入学道要经历的八件难事。 云笈七鉴记载八难为: 不废道心,一难; 不就明师,二难; 不托闲居,三难; 不合世务,四难;,不割恩爱,五难; 不弃利欲,六难; 不除喜怒,七难; 不断色欲,八难。,九、道教修炼内容:九守 九守,指道教修炼的九项内容。 据云笈七鉴记载,九守即守和、守神、守气、守仁、守简、守易、守清、守盈、守弱。 道教认为修炼九守,就能达到“情合于道”的“真人”境界,达到“纯粹素朴”的境界。,

35、第三部分 道 教 养 生 观,一、贵生观 东汉时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重命养躯,乐生恶死的主张!,太平经曰:“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终古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 尊重人的生命,重视养生,追求健康长寿,是道教所强调的!“我命在我不在天”!,二、元气论 太平经认为,气分为天气、地气与中和之气,三气“交而为合”,“相亲相爱”,以养芸芸万物众生。 道教理论认为天地生阴阳,阴阳交合,乃生万物。“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命之基,生命之本。

36、养生以炼养元气为根本。,三、人天观 “人者,乃象天地,四时,五行,六合,八分相随。”黄帝内经曰:“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道教理论认为“天人合一”,人与天地是统一的,有着共同的生成,变化,盛衰规律。,四、人体观 道教理论认为人体与宇宙是同构的,宇宙是放大的人体,人体是缩小的宇宙。可称为宇宙人体结构模式。 道教的人天观和人体观为构造中医的理论基础,为推动中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五、养生观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肉体生命存在的宗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养生的手段得到长生永驻。道教将具体的养护和生命的延长作为日常修炼的目标。 在养生方法上,又有清静养生,运动养生,性

37、命双修,众术合修等多种养生观点、观念。,六、形神观 “神形相依,形为神舍”! 太平经非常重视养神,主张采用“守一”的养神练气方法来养生。“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各为无极之道。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第四部分 道教养生方法:修真养生,一、“身国同治”的“以德养生” 孔子提出的“仁者寿”的观点为历代道家所重视。明代的吕叔简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他还提出:“无价之药,不名之医,取诸身而已”。是说最好的药物,最好的医生是自身的道德修养。,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

38、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身国同治”是道教在贯彻“以德养生”精神时提出的一种养生模式。一个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国家。胸腹好比官宦,四肢好比国境,骨节好比百官,心神好比国君,血好比大臣,气好比民众。,所以懂得管理好身体,也就懂得管理国家。安邦定国的要旨在于爱护人民群众,保养身体的要旨在于养生。 “身国同治”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思想观念!,二、道教的“伦理养生” “伦理养生”是将道德伦理融入到养生的过程!是一种仙道兼修的思想,吸取了“兼爱相利”的思想,强调群体协作与自身修养并重。 倡导:“善行以忠孝为先,以纲常为本”,“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三、道教的静功炼养法 静功炼养

39、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数息法: 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从一数到十或百,周而复始,可以很快入静。 2、听息法: 听自己的呼吸,使精神集中,可以帮助入静。,3、意守丹田法: 就是把意念活动集中到身体的丹田部位上,有助于排除杂念,顺利入静。 4、意守外景法: 意守想到一些景物,如意守大海,松树,鲜花,可以达到入静状态。,5、意守脏器法: 由于某脏有病,在练功中可以直接意守某个脏器,不仅有利于入静,还可以使元气疏通该内脏。 6、声音诱导法: 在练功中可以轻声念一些好的诗词或者咒语,都是入静的手段。,静功炼养的方法和要求有三个层次: 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为静功的初级阶段。 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

40、为静功的中级阶段。 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为静功的高级阶段。,四、道教修炼心斋法 “心斋”为道教斋法的最高法,语出庄子人间世,“唯道虚集,虚者,心斋也”。修炼方法以虚为要,从倾听自己的呼吸入手,专心致志地将太虚之气与道相结合,以便进入虚无忘我的境界。,其修炼方法分为五步: 第一步:当起来做功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许有杂念打扰,如果杂念不除,功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专注听呼吸之气,但因为鼻息里没有声音的,所以不是用耳朵而是用意念去听。 第三步:当意念与呼吸连成一片时,就不要再刻意地专注于听,而要开始专注听其自然,听之任之。,第四步:等念头归一后,此时功夫已渐渐进入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

41、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表面上看起来和睡着了一样。 第五步:在经历了前面几个步骤之后,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全部功夫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功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五、道教守一法修炼 守一法是道教早期修炼方术之一,守一法在身心安静的情况下,把意念集中到身体的某一部位,其主旨为守持人之精、气、神,使不会内耗,不外逸,长期充盈体内,与身体相抱而为一。太平经把守一法称为“长寿之根”。,其修炼方法为: 首先,要排除外界的干扰,有安静清洁的环境。 其次,要求专心一意,将苦恼、烦闷、忧愁、喜怒等个人的

42、情绪一概置之度外。 另外,修炼时要注意身姿的舒适、自然,坐卧均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修至一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六、道教胎息法修炼: 胎息是道家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它的发明早于内丹术,同时也是内丹术的重要部分。胎息术创于老子,老子便是通过胎息修炼而达到“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的。 胎息法,又称先天真息或龟息。它的本义是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引申又是以下丹田为中心的高层次的内呼吸。人类本来具有这种先天生态,但在脐带切断后即告结束。,胎息自成系统,不受外息(肺呼吸)的影响,进入胎息状态时,外呼吸仍然持续着,但若有若无,修炼胎息达到最高层次后,可以达到使口、鼻呼吸停止的境界

43、。 修炼胎息法者,如能返归到先天胎息状态,寿命就会延长。进入胎息,是通往生命最高境界的成功之路。,胎息法的修炼方法如下: 1、闭息静待法: 稍稍吸气后闭气不出,闭气时间随体质强弱而变化,但往往都是在感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元气出于生理的需要,突然跳出来,这时才可以自然呼吸。呼吸的频率可根据胎息发动的强弱快慢随其自然,这就是“随息”。,2、闭息起伏法: 稍稍吸气,然后闭气不出,用真空力将腹部提向胸腔,使腹部凹陷,然后再用真空力将腹部隆起,如此起伏若干次。随着闭气时间的延长,先天之气必然激动,促使腹部产生快乐的起伏跳动,胎息启动后可用随息法。,3、闭息隆腹法: 吸气后闭气不出,腹部微微向上隆起,尽可

44、能保持这种状态,但不要太用力,随着闭息时间的延长,先天元气必然激动,促使腹部产生快速的起伏跳动,胎息启动后可用复吸法。 4、闭息凹腹法: 将体内之气呼尽,然后闭息。腹部自然下凹,尽可能保持这种状态但不要太用力,随着闭息时间的延长,先天元气必然激动,促使腹部产生快速的起伏跳动,胎息后可用随息法。,七、道教辟谷术 辟谷又称“却谷”,“段谷”,“绝谷”等。道教认为,人们吃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会阻碍成仙的道路。 集秦汉前礼仪论著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是为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道教创立后,继承了这种养生术。,辟谷的方法大

45、致有两种: 1、“服气辟谷”类: 即以服气与辟谷相结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的目的。 2、“服药辟谷”类: 即用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采用营养高而消化慢的豆、枣、胡麻(芝麻),栗及人参,蜂蜜等配伍,制成丸膏,于断谷后口服,来代替进食。,八、道教服水养生法: 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孙思邈在其千金翼方服水经中论曰:“夫天生五行,水德最灵。浮天以载地,高下无不至。润下为泽,升而为云,集而为雾,降而为雨,故水之为用,其利博哉。可以涤荡滓秽,可以浸润焦枯。”服水疗法是道教重要的养生方式。,服水修炼,注意一下几点: 1、喝水时要站着喝,要细细地、慢慢地喝,不可一口气急急地喝完。

46、 2、每日晨起后,即喝下一杯清水,喝完后缓步百步,或做简单的运动,不可静坐。 3、杯子最好用木器或瓷器,尽量不要使用金属制品。 4、凡是服水的人禁吃陈腐东西。,九、道教饮食养生 中医是以道家理论为基础而建立的医学体系,因此中医养生的内容大都是道教养生的范畴。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饮食养生与道教饮食养生基本相似。,四时饮食: 春夏阳气旺盛,要注意“春夏养阳”;秋冬阴气旺盛,要注意“秋冬养阴”。 摄生消息论对四季摄养有精辟的论述,认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养心。”,

47、一日饮食: 早晨,真气不壮实,常应该多吃; 晚上,为了空虚,真气欲溢出,常应该少吃。 吃饭须细嚼,五脏接受此饭,神就安。 常做饱中饥,饥中饱,就会百病不生。 适食淡食,吃淡食精神爽。 五味多食伤五脏:咸多伤心,酸多伤脾,辛多伤肝,苦多伤肺,甘多伤肾。,食毕漱口,齿不坏。 食后一杯茶。食后不饮茶,口中生槎牙。 食后行百步,可消食。 食饱后摩腹,仰面呵气,可消食。 食时勿语,忽怒,忍悲。 饱食后不饮酒。 饱食不要卧。 饱则立而尿,食下。,第五部分 老 子 按 摩 法,老子按摩法是一套动功法,全套功法49节,主要通过一系列肢体导引及拍击、按摩等动作,以理气活血,疏通经络,从而产生防病治病之功效。 本

48、法较早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太清道林摄生论(该书作者不详),两书均名为“老子按摩法”。以后,宋代圣济总录,明代遵生八笺等均收录了本法。本法虽名“按摩”,但以肢体导引为主。,本法各节导引动作具体操练方法如下: 一、坐式,两手重按大腿,左右扭转身躯14次。 二、坐式,两手按大腿,左右扭转两肩14次。 三、坐或立姿,两手抱头,左右扭转腰部14次。 四、坐或立姿,左右摇头14次。 五、坐或立姿均可,一手把头,另一手托膝,弯腰伸直3次,左右相同。,六、坐或立姿均可,两手托头,向上推举3次。 七、坐式,一手托头,另一手托同侧膝关节向上抬3次,左右相同。 八、坐或立姿均可,两手挽头向下,以足跺地3次。

49、 九、坐或立姿均可,两手相握,抬手过头顶,向左右拉伸3次。 十、坐或立姿均可,两手交叉置胸部,前推后拉3次。,十一、坐或立姿均可,两手交叉,轻按或拍击胸前3次。 十二、坐或立姿均可,曲腕、肘,以肘部击肋部,左右交替3次。 十三、坐或立姿均可,左手向左前方,右手向右后方,或左手向左后方、右手向右前方尽力伸拔,左右交替3次。 十四、坐或立姿均可,单手拉颈项3次,左右相同。,十五、坐式,以左手背置同侧膝上,右手拉左肘部,使左手翻转,以掌心覆右膝上,再翻回原状,反复3次,左右换手亦作3次。 十六、坐或立姿均可,以一手上下摸遍对侧肩部,左右相同。 十七、坐或立姿均可,两手握空拳前击3次。 十八、坐或立姿均可,两臂向两侧上抬下落,掌心向上与向下各3次。,十九、坐或立姿均可,两手交叉,反复搅动10遍。 二十、坐或立姿均可,两手互相摩擦扭转各指3次。 二十一、立或坐姿均可,两手向后晃动3次。 二十二、坐或立姿均可,两手交叉于背后,使肘关节上下反复扭转,无论次数多少,同时配合呼气,以呼气10次为度。 二十三、坐或立姿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