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回肠肠切术》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27570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5.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回肠肠切术》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空回肠肠切术》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空回肠肠切术》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空回肠肠切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回肠肠切术》ppt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空肠与回肠,Jejunum ileum,位置与形态,空肠与回肠占据结肠下区的大部,上段是空肠,始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下段是回肠,末端接续盲肠。空、回肠均属腹膜内位器官,借系膜悬附腹后壁,因此总称系膜小肠。据统计,空、回肠平均全长为410.5cm。迂曲多袢,两部间无明显分界,大约空肠占近侧的25,主要盘曲于结肠下区的左上部;回肠占远侧的35,盘据结肠下区的右下部,并垂入盆腔。,口腔 咽 食管 胃 十二指肠 小肠 空肠 回肠 盲肠 阑尾 升结肠 大肠 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直肠 肛管,消化管概况,X线检查时,通常将小肠袢按部位分为六组 第一组为十二指肠,位于腹上区; 第二组为空肠上段,位于

2、左腹外侧区; 第三组为空肠下段,在左髂区; 第四组为回肠上段,位于脐区; 第五组为回肠中段,在右腹外侧区; 第六组为回肠下段,右髂区、腹下区和盆腔。,空、回肠区别,空肠: 径粗,壁厚,色红,弓稀,脂肪少。 粘膜环状皱壁多而高,粘膜内散在孤立淋巴滤泡。 回肠:径细,壁薄,色白,弓密,脂肪多。 环状皱襞疏而低,粘膜内除有孤立淋巴滤泡外,尚有 集合淋巴滤泡。,肠系膜mesentery,小肠系膜由二层腹膜组成,其中含有分布到肠襻上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将空、回肠悬附于腹后壁。 其在腹后壁附着处称小肠系膜根,从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到达右骶髂关节前方,长约15cm。 系膜缘处肠壁与两层腹膜围成系膜三角。该

3、三角处肠壁无浆膜,不易愈合,故行小肠切除吻合术时,应妥善缝合,以免形成肠瘘和感染扩散 。,空、回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中结肠动脉 右结肠 回结肠动脉 空、回肠动脉 空、回肠动脉1218条,彼此吻合成弓。小肠近侧段只有l2级弓,远侧可达34级。末级弓发出直动脉分布于肠壁,直动脉间缺少吻合。 肠切除吻合术时应作扇形切除,并将对系膜缘侧的肠壁稍多切除一些,以保证吻合口对系膜缘侧有充分血供,避免术后缺血坏死或愈合不良形成肠瘘。,与动脉伴行,汇入肠系膜上静脉。继沿相应动脉右侧上行,至胰颈后方,会合脾静脉,形成门静脉。,空、回肠静脉,淋巴,小肠淋巴管伴血管行走,注入肠系膜淋巴结。肠系膜淋

4、巴结为数可达百余个,沿肠血管及血管弓分布,输出管注入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的肠系膜上淋巴结。后者的输出管注入腹腔干周围的腹腔淋巴结,最后汇为肠干注入乳糜池;部分输出管直接汇入肠干入乳糜池。,神经,空、回肠的神经支配来自腹腔丛和肠系膜上丛,沿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到肠壁,其中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三种纤维。 小肠的交感神经,起于脊髓911胸节,经交感干、内脏神经入腹腔丛和肠系膜上丛。它们抑制肠的蠕动和分泌,使肠的血管收缩。 小肠的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促进肠的蠕动和分泌。 小肠的感觉神经纤维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分别传入脊髓911胸节和延髓。痛觉冲动主要经交感神经传入脊髓,小肠病变时牵涉性

5、痛出现于脐的周围。,Meckel憩室,是胚胎卵黄管近侧端残留未闭所形成 出现率约2左右,一般位于回肠末段距回盲瓣50100cm处 呈盲囊状,结构与回肠相同,有时粘膜内含有胃泌酸细胞或胰腺组织 可发生溃疡和炎症,症状与阑尾炎相似,小肠部分切除术,手术适应证,1由于血液供应受阻而引起肠坏死者,如肠梗阻、绞窄性疝、肠扭转、肠套叠、肠系膜外伤、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 2严重的小肠损伤,不能行单纯缝合修补者。 3小肠及其系膜的原发性及继发性肿瘤。 4小肠局限性炎症或狭窄引起肠梗阻者,如急性坏死性肠炎、克隆氏病、肠伤寒、肠结核等。 5某些小肠畸形,如米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闭锁或狭窄。 6小肠瘘须行肠瘘

6、闭合者。 7广泛的肠粘连分离困难,或浆膜损伤面过大者。,麻醉、体位,一般情况较好者,采用硬膜外麻醉。 取仰卧位。,手术步骤,1切口,除绞窄性腹股沟疝外,宜采用右侧经腹直肌或右旁正中、中腹部正中切口,2探查病变、确定病变范围,探查肠管应按顺序进行,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浆膜。找到病变后,提出病变的肠管。选择适宜的切断部位。,3分离肠系膜,将预定切除肠管所属的肠系膜分离切断,如切除范围在10cm以内,可于肠系膜与肠管相接处进行分离,如切除范围较广,肠系膜的分离应呈扇形,4切断肠管,肠系膜分离完成后,在预定切断的肠段两端,各以大直止血钳斜行钳夹,钳尖斜向健侧,使钳与肠的横轴约成30角,游离小肠断端的肠

7、系膜,约0.51.0cm,使肠壁与无肠系膜脂肪附着,以备吻合。然后用肠钳在距大直止血钳35 cm的健侧钳夹肠管。分别用干纱布垫于远、近端的两钳之间,在肠钳与止血钳之间沿止血钳切断肠管,并移去病变肠段和用作保护的纱布。肠断端粘膜用红汞与生理盐水棉球清拭,准备行肠吻合,5肠吻合,吻合方法有端端吻合和侧侧吻合两种。一般多采用端端吻合,此种吻合符合生理、解剖要求。如不能进行端端吻合时,可采用端侧吻合术。侧侧吻合已较少应用,其缺点较多。,(1)端端吻合,将两把肠钳靠拢,注意使两个肠管对齐,切勿发生扭曲。然后在肠管的系膜侧和系膜对侧,距断端边缘0.5cm各用1号丝线做两肠管断端浆肌层结节缝合,结扎缝线留作

8、支持线,全层缝合首先由后壁开始,用00号铬制肠线行全层连续缝合,第一针由肠系膜对侧缝起,即由一端肠腔内向肠壁外穿出,再由另一端肠壁外向肠腔内穿入,形成“U”字形缝合,并行结扎,线尾勿剪断。 连续缝合每针距肠管断缘0.20.3cm,每针间距离0.30.5cm,依次向系膜侧缝合,缝至系膜侧时,缝针由一端肠腔内向肠壁外穿出,再由另一端肠管的肠壁外向肠腔内穿入,拉紧缝线即可使系膜侧肠壁内翻,再将缝针由对侧肠腔内穿出,至此转入前壁缝合,前壁缝合方法采用连续褥式内翻缝合,即将缝针由肠壁外向肠腔内穿入,随即由肠腔内向同一端肠壁外穿出,如此两段肠管交替地轮流缝合,每针缝合后须将缝线拉紧,同时作好肠壁边缘的内翻

9、,即可使两肠壁的浆膜面相接触,缝至肠系膜对侧,最后一针由肠壁外穿向肠腔内与后壁第一针缝线线尾结扎,使线结结扎于肠腔内,至此,前、后壁全层缝合已完成。 除去肠钳,更换吻合时用过的纱布、器械。手术人员用生理盐水冲洗手套,再用酒精棉球涂擦手套进行消毒。,距全层缝线0.2cm,用1号丝线行前、后壁浆肌层结节缝合,缝合结扎后可将全层缝线完全覆盖,最后缝合肠系膜裂孔,以防遗留裂孔引起术后内疝 吻合完成后用拇、食两指检查吻合口大小,一般以易于通过食指为宜,(2)侧侧吻合,在切除肠管后,首先闭锁两个断端。 在肠管断端的肠系膜侧和肠系膜对侧各缝合一针支持线。然后用00号铬制肠线或1号丝线行肠管断端全层缝合,用结

10、节或连续缝合均可,再将两角各作浆肌层半烟包缝合,抽紧结扎半烟包缝合线即将两角包埋,提起两半烟包缝合线,在其间用1号丝线行浆肌层结节缝合,使全层缝线完全埋入 剪去缝线和支持线,去掉两端的肠钳,由助手用两把无齿镊子提起肠系膜对侧肠壁,术者用肠钳沿肠管纵轴夹肠管,长约810cm 如此将两肠段用肠钳钳夹后将两肠钳并列一起保持顺蠕动方向。,第一层用 1号丝线在靠近肠系膜侧行后壁浆肌层结节缝合 剪去缝线,但要保留两端缝线作支持线。,将纱布垫于两肠管间并包绕两侧肠管壁,以防污染腹腔 距第一层缝线0.5cm处,切开两肠管,长约6cm,排出肠内容物,后壁全层缝合(第二层)。即用00号铬制肠线由一端开始,线结打在肠腔内,向另一端行连续缝合,当缝至另一端时,缝针由肠腔内穿出肠壁,转向前壁的全层缝合 缝至最后一针时,穿入肠腔内,缝线与后壁全层缝线的线尾打结于肠腔内 去掉肠钳,行前壁浆肌层结节缝合,吻合完成后用双手拇、食指试验吻合口大小,以通过两食指为合适,一般吻合口约为45cm 缝合闭锁肠系膜孔,6缝合切口,吻合完成后,如污染重或渗出液较多,可将渗液吸出,冲洗腹腔 回纳肠管入腹腔,用大网膜覆盖 按层缝合腹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