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研究理论模式综述.pdf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32599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网络研究理论模式综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社会网络研究理论模式综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社会网络研究理论模式综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网络研究理论模式综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网络研究理论模式综述.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 会 网 络 研 究 的 理 论 模 式 综 述 肖冬平 梁 臣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要 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本,近几年来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并形成了不少理论模式。国外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模 式主要有:网络结构论、 嵌入性理论、 社会资源论等;国内也有费孝通的 “差序格局” 、 黄国光的 “人情面子” 等。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社会资源 理论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6917(2003)11 - 0166 - 03 研究社会网络所形成的理论模式,几乎无人系统地论述 过,本文试图就社会网络的理论模式作一小结性的归纳。 (

2、一)国外研究。国外有关社会网络的研究起步较早,有 代表性的社会网络理论主要有: 1.网络结构观。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哈里森 怀特、 马克 格拉诺维特和林南等。网络结构观就是把人与人、 组织 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分析 这些纽带关系对人或组织的影响。网络结构观认为,任何主 体(人或组织)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都会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 响。同地位结构观相比,网络结构观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 (1)网络结构观从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诸如亲属、 朋友或 熟人等)来认识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 ; (2) 网络结构观将个体 按其社会关系分成不同的网络,而地位结构观则按照个体的 属性特征对其进

3、行分类 ;(3) 网络结构观分析人们的社会关系 面、 社会行为的 “嵌入性”,而地位结构观注重的是人们的身体 和归属感 ;(4) 网络结构观关心人们对社会资源的摄取能力, 而地位结构观强调人们是否占有和占有多少某种社会资源; (5)网络结构观指出人们在其社会网络中是否处于中心位置, 其网络资源多寡、 优劣的重要意义,而地位结构观则将一切都 归结为人们的社会地位如阶级阶层地位、 教育地位和职业地 位等。 2.市场网络观。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怀特。他在其 1981年的著名论文 市场从何而来? 中指出,市场是从社会网 络而来。第一,生产经营者们从一开始就处在同一社会网络 之中,他们相互接触,相互观

4、察对方在做什么,特别是对方在 同类和相关产品上是如何定价的。所以,生产经营者的社会 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经营信息。第二,处于同一网络中 的生产经营者们相互传递信息并相互暗示,从而建立了一种 信任关系。在这种信任的关系制约下,大家共同遵守同一规 则,一起维持共识,从而使商业往来得以延续。第三,市场秩 序事实上产生于同处一个网络圈子中的生产经营者,他们并 不是按照纯粹的市场规律来行事的,换言之,市场秩序是生产 经营和网络内部相互交往产生的按时、 信任和规则的反应。 3.弱关系力量假设和 “嵌入性” 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 人物是格兰诺维特,他在1971年 美国社会学杂志 上发表的 弱关系的力量

5、一文,被认为是社会网络研究的一篇重要文 献。弱关系力量假设的提出和经验发现对欧美学界的社会网 络分析产生了巨大影响。格兰诺维特所说的社会关系是指人 与人、 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纽 带关系,这种关系与传统社会学分析中所使用的表示人们属 性和类别特征的抽象关系(如变量关系、 阶级阶层关系)不同。 他首次提出了 “关系力量” 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认为 强弱关系在人与人、 组织与组织、 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 根本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 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 系在群体、 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他从四个维度来测量 关系的强弱:一是互动的频率。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

6、系,反之 则为弱关系。二是感情力量。感情较深为强关系,反之则为 弱关系。三是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 系。四是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 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弱关系充当信息桥” 的判断。在他 看来,强关系是在性别、 年龄、 教育程度、 职业身份、 收入水平 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而弱关系则是 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因为群体内部 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 事件经常是相同的,所以通 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而弱关系是在群体之 间发生的,由于弱关系的分布范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 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

7、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 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在与其他 人的联系中,弱关系可以创造例外的社会流动机会如工作变 动。格兰诺维特断言,虽然所有的弱关系不一定能充当信息 661 2003年第12期 (总第102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NO. 12 ,2003 (Cumulatively ,NO. 102) 收稿日期2003 - 07 - 22 作者简介肖冬平(1971 - ) ,男,湖南株洲人,广西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 桥,但能够充当信息桥的必定是弱关系。弱关系充当信息桥 的判断,是格兰诺维特提出的 “弱关系力

8、量” 的核心依据。格 兰诺维特于1985年在 美国社会学杂志 上发表了一篇重要 论文: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 。他在该文中进一 步发挥了卡尔 波兰尼在 伟大的转折 一书中提出的 “嵌入 性” 概念。他认为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而核心的社会结构 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他指 出,在经济领域中最基本的行为就是交换,而交换行为是得以 发生的基础,是双方必须建立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在以物 易物的原始交换中,双方必须首先相互了解,相信对方有交换 的诚意,信任对方对交换条件的认可,然后才能进行实质性的 交换。即使在以货币为媒介的现代社会交换中,双方都必须 在获得了必要的监督

9、保证之后才能进行,那么,交易成本就会 大大提高。格兰诺维特认为,信任来自社会网络,信任嵌入社 会网络之中,而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嵌入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 之中。嵌入性的概念暗指,经济交换往往发生于相识者之间, 而不是发生于完全陌生的人们之间,同弱关系假设相比,“嵌 入性” 概念强调的是信任而不是信息。而信任的获得和巩固 需要交易双方长期的接触、 交流和共识,实际上,嵌入概念隐 含着强关系的重要性。基于此,一些学者认为格氏的弱关系 力量假设和 “嵌入性” 概念存在着矛盾。 4.社会资源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美籍华裔社 会学家林南。他在发展和修正格兰诺维特的 “弱关系力量假 设” 时,提出了社会资

10、源理论。他认为,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 网络中的社会资源 权力、 财富和声望,并不为个人所直接 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在一 个分层的社会结构中,当行动者采取工具性行动时,如果弱关 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更高的地位,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 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 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 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 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 中,弱关系的作用超出了格兰诺维特所说的信息沟通的作用。 由于弱关系连结着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所以资源 的交换、 借用和摄取,往往通过弱关系纽带来完成。而强关系 连结着阶层相

11、同、 资源相似的人们,因此,类似资源的交换既 十分必要,也不具有工具性的意义。为此,林南提出了社会资 源理论的三大假设 :(1) 地位强度假设 人们的社会地位越 高,摄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越多 ; (2) 弱关系强度假设 一个 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通过弱关系社区的社会资源的机 率越高 ;(3) 社会资源效应假设 人们的社会资源越丰富, 工具性行动的结果越理想。社会资源理论是社会网络研究的 一大突破,因为这一理论否定了资源只有通过占有才能运用 的地位结构观。林南认为,资源不但可以被个人占有,而且也 嵌入社会网络之中,通过关系网络可以摄取。弱关系之所以 比强关系更重要,是因为前者在摄取社会资源时比

12、后者更有 效。 5.社会资本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法国社会学 家皮埃尔 布尔迪厄首先提出的 “社会资本” 概念。詹姆斯 科 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 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社会 团体和社会关系网之中,只有通过成员资格和网络联系才能 获得回报。他的最大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社会资本 的概念作了系统研究,指出了社会资本包括社会团体、 社会网 络摄取三个方面。个人参加的社会团体越多,其社会资本越 雄厚;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 异质性越强,其社会资本越 丰富;个人从社会网络摄取的资源越多,其社会资本越多。第 二,将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

13、概念联系起来,认为社会资本是 积累人力资本的条件。 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理论都指出个人可以利用周围的社 会关系实现工具性目标。从这两个要领的最初含义看,社会 资源仅仅与社会网络相联系,而社会资本的范围更宽泛。林 南在后来的研究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作了重新探讨,认为 这两者都与社会网络相关。在林南看来,科尔曼所说的 “社会 团体成员资格” 也就是成员的另一种社会网络,而社会资本则 是从社会网络中动员了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理论并未涉及 关系力量问题。林南将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联系起来,认为 社会资本与关系力量有了间接关联即弱关系能导致较丰富的 社会资源。 6.结构洞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纳德

14、博特。 他于1992年在 结构洞 一书中首次明确指出,关系强弱与社 会资源、 社会资本的多寡没有必然的联系。无论是个人还是 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 体与其他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从整个网络 来看就是 “无洞” 结构。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中才会存在。 二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 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联系或关系中断的 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因而称作 “结构洞” 。例如,在ABC网络中,如果AB之间有关系,BC之 间有关系,而AC之间没关系,则AC是一个结构洞。AC如果 要发生联系,必须通过

15、B。格兰诺维特认为,B与A、C的联系 必须是弱关系。对博特来说,B与A、C的关系可能强也可能 弱,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假如A、B、C处于资源竞争状态, AC的存在就为B提供了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两大优势。 博特依据结构洞理论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行为提出了新 的社会学解释。他认为,竞争优势不仅是资源优势,而且更重 要的是关系优势。即只有结构洞多的竞争者,其关系优势大, 获得较大利益回报的机会就高。任何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 争中获得、 保持和发展优势,就必须与无关联的个人和团体建 立广泛的联系,以获取信息的控制优势。 7.强关系力量论。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边燕杰。该 761 肖冬平 梁 臣/ 社

16、会网络研究的理论模式综述 理论对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 提出了挑战。他指出,在中国计划的经济工作分配体制下,个 人网络主要用于获得分配决策人的信息和影响而不是用来收 集就业信息。因为求职者即使获得了信息,但没有关系的决 策人施加影响,也有可能得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工作分配的 关键环节,人情关系的强弱差异十分明显。但对于多数人来 说,他们并不能和主管分配的决策人建立直接的强关系,必须 通过中间人建立关系,而中间人与求职者和最终帮助者双方 必须是强关系。反之,如果中间人与双方的关系弱,中间人和 最终帮助者未必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因此,强关系可以充 当没有联系的个人之间的网络桥

17、梁。他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中 国的工作分配制度,区分在求职过程中通过网络流动的是信 息还是影响。 8.同心圆模型。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雷丁 (S.B. Redding)。如何研究中国人的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 的信念是什么?他认为,这些问题可以用一组同心圆来解释。 圆心是自我本身,外圈是周围的亲朋关系,特别是家庭关 系,再外面是企业组织,最外圈是社会。通过从外圈社会到核 心自我的层层剖析,揭示华人家族共享的价值观或从他们的 所作所为中反映出来的内涵。这也就是雷丁强调的他所要研 究的 “经济文化” 。反映在家庭关系和亲属层面上,由于对外 界的不信任,营造一个围绕自己核心家庭的家族网络或者帮

18、派势力。在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上,反映出(企业家或高级经 理)家长制、 人情之上和防御性(因为有不安全感)等特征。在 雷丁的整个分析框架内,华人企业家对外界的不信任贯穿始 终。对政府的不信任,对外人的不信任,家族企业对和自己 (或企业)没有关系的企业不信任。不信任而导致的不安全 感,使防御性成为中国人(海外华人)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在回答 “为什么华人家族企业在企业内要重用 亲戚或者搞裙带关系” 时,雷丁的答案相当干脆,因为不信任 外人。 雷丁从经济文化(比较宏观和抽象)的角度解释家族企业 的用人模式。它的最大优点是:使我们能够从自我与他人、 自 我与关系网、 企业与社会等方面对家族

19、企业有一个比较全面 地了解。 尽管雷丁多次强调了企业家不信任外人,但他并没有解 释他们为什么不信任外人。充其量也只是引用了林语堂关于 中国人缺乏 “撒玛利亚人那种乐善好施的品质” 作为论据,似 乎中国人不相信外人早已是用不着证明的公律。不过,对企 业家 “不信任政府”(因为政府具有横征暴敛、 乖戾无常的本 性 ) , 雷丁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而且,这个同心圆已经把华人 企业的心理特征 不信任外人 基本描绘出来。雷丁的 这个模型有些类似费孝通的 “差序格局” 论。 (二)本土研究。国内有关社会网络的研究起步较晚,因 而,这方面成果相对也少,但是本土研究的社会网络理论模型 仍不失 “里程碑” 之功效

20、。这些理论模式主要有: 1.费孝通的 “差序格局” 。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相 适应,与西方社会 “团体格局”(独立的个体之间的交往)的社 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相区别,费孝通先生提出 “差序格局” 概念, 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一块石头丢 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子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 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 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 相同的。 ”(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这个概念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己 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的,表明了自己和他人关系

21、的亲疏远 近。那么,能够造成和推动这种波纹的 “石头” 是什么呢?费 孝通先生明确地讲到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而 “血缘关 系的投影” 又形成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是不可分离 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以血缘关系和地缘 关系为基础,形成 “差序格局” 模式。 2.黄光国的 “人情面子” 。台湾大学心理系教授黄光国以 社会交易理论(socialexchangetheory)为基础,形成 “人情与面 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的理论模式。他的模式假设是:在儒 家伦理影响之下,个人在作关系判断时,会将自己与对方之间 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类,并依不同的社会交易法则与对方交往。 这三种关系

22、分别是:情感性的关系(遵循需求法则)、 混合型的 关系(人情法则)及工具性的关系(公平法则)。所谓情感性的 关系指的是家庭内成员的关系;所谓混合型的关系指的是个 人在家庭之外所建立的各种关系,包括亲戚、 朋友、 邻居、 同学 及同乡等;所谓工具性的关系指的是个人可能为了达成某些 目的,而和他人进行交往,其中只含有少许情感的成分,交往 双方并不预期将来会建立起长期性的情感关系。在家族企业 里,企业家以 “需求法则” 和在组织中工作的家族成员交往,以 “人情法则” 和其雇佣的员工交往,和组织外的其他人一般是 建立短暂的 “工具性关系” 。 参考文献 1张其仔.社会资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4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Z.包亚明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王 歆 861 广西社会科学2003. 12/ 社会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