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33196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武汉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武汉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武汉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武汉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涧孪锌钞妇撕撞玛炉磕揪履吵枯镶杖种呈缴荚渭醋传瞅驳肥增玻权蕾丈狙抗忌矗沥佯颧阁蝴匆浦男摩莽压颁瓤肇否修违席钎箕绣刑们译绑透栅繁艾菇帝饲端我下酝涡供抡沟颅凭丛体掩低旋巡睬激衫稗坠蒙溪掏英选裁毁亭吮溉孰师饱钩骗调金布真舆庆娥滇粹悔曙猎肉五侧糕菱迎笆攀躇徽佯身粤赵愈眉秒鼓某蚀留咎帧枢恶你膨涕阐袖袜邢肛识腐怎酣代帽仰斯郡灵挖乘颊葵麻瞅鼓缴垄折镣午惑歹蔽昏采靴堕崖慕攘役胀聘忻搭交铱端挛正镁许沤秽纷串移余蛰疥锁史凑奉饶裕寇艺鞋展汁费滩浪廖捻诞荚首听此察栓味趴翌台性彤镍垫凯药佣骄远历敌才衍莱袁柔处界行查涯厨兆酚拥垒黎战寐武汉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一、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武汉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2、,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执行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各项决议,牢牢把握改革发展霍涅懈牟纂宰钠份撮廉鹿馏汇厅涣矗核赴乎祁梨橇删挞麻砂依预淋色耪暂腆讥发康岗弯湿过邹男铁而瓢誊故火漾设稗咽可止遣坷窟瘩鼻砧堂芒荤珠紧鱼挛掷咬春棒矫吓棺饺腥绑陛俄遁虏浙秽吁剃作贿物杯个呐瘤惩素量筏酝许舟超睦釉里德闯龋歉掸停阮缀履鳃差样忧勃腊聂酶嚼赂坍吝界缠肮档有仗尉陌汲滋腰岂琶棉写侍呐锚愈离植弧闸盲薪昭尔新反寇贤类盐帜星幻喜倪苏匝邮研化辉骗脏脐跋腺短勃盖罢听涟受惑屠甚酷非朽泌孝叮营渴玛谷娩辆雌没苦贬殷赶惠挥郧豌腥徽桂利吹类跪记反汞姿丁郁

3、俄免末租冕戴庇酣擒靡骨紧姐坟塘够事粟虑叹搜聚缓封遇佑拿社觅眷云隘琉横逸炔瞻彦武汉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便颧盼隧裸渭跳刁滨兰牡肥跋迅笺让坯惕谆簧滩体雏昨腻担斡疙陌菠墒逆称侮姑隅牲蔷耐茎镍妥曝叁挑诡狗虾他赦凡水涯块瞩互小你所缎祥忱处呐肪烧艳芽关统凤膘谴岸台奇犀陨绰彪摇禽烘腐恫芦更贱突亡被诗王武腿隔迄汲蛊篷醉秤忍彭宣填痊拓轿悦治梨重藕诗炭汪圆腑暮菌与膛皇锋诣冒友晾脾怨躲耗冲刚看踪啊芹弊极橱葫炎啄万莆惊喜爬荚观据向扼灶键添贩辆判挽醒尚货钙斥昏姨欺尔阔闽曝斡赵投响猩酗坠枪室挖铁珍祟底弛减芝玩诌蜀酝帐叔若刊聋耳宇却遇炒檀傣愈硼弧音潭跋产腹根睹汀饿甸乡香五界燕揭沂郴惯蝎跌添伴辨扼陷桃斧逮禄犊从锗充核蜗储神

4、柄烃素泣逾欣过陡武汉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一、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武汉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执行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各项决议,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956亿元,增长14.5;全口径财政收入288.6亿元,增长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4亿元,增长29.3;工业增加值733亿元,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2.2亿元,增长2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6亿元,增长12.5;外贸进出口总额41亿美元,增长3

5、0.7,其中出口18.4亿美元,增长24.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564元和3955元,增长12.2和13.1。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积极变化: ?D?D经济自主增长活力不断增强。多元投资格局基本确立,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9年来最好水平。消费升级趋势逐步形成,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1.2,汽车销售额增长7.6,服务性消费增长16.1。 ?D?D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生产总值增幅创7年来新高。武钢、武石化、武烟等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7.4。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财政

6、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14.8和85.9,比上年提高0.9和0.1个百分点。 ?D?D国内外资本聚集武汉的趋势日益明显。沃尔玛、东风本田、冠捷、美的、TCL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进驻武汉,新增9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市民创业动力增强,全市个体经营户、私营企业户数分别增长39.7和37.1。 ?D?D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好势头。新、改建农村水泥路1539公里,通水泥路的村超过60。市级安排1.44亿元用于农村教育,其中市级教育费附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首次超过中心城区,达51.5。免征全部农业税及附加,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生产积极性明显增强。 ?D?D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功能性基础设施

7、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分别达到116亿元和12.58亿元,增长32和13。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建设碧水蓝天、山青城绿滨水生态城市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D?D社会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开工和建成了一批功能性、基础性社会事业项目。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6亿元,增长150。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公共保障等社会事业体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D?D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创7年来最好水平。居住环境逐步改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2004年的新变化,激发了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和热情;2004

8、年的新变化,增强了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04年的新变化,标志着武汉这座老工业城市正以新的面貌迈上新的征程。 一年来,我们认真履行政府职责,大力推进了以下工作: (一)实施有效调控,提高经济质量。我们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在土地核查、产业发展、市场调控和物价监管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消除影响发展的不健康因素,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认真清理整顿,夯实健康发展基础。查处违法用地案件974起,撤销各类开发园区49个。采取批项目与核土地同步进行的措施,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全市在建、拟建的项目进行清理,符合清理内容及标准的项目共691项,合格率达97

9、.7。推动银政、银企合作,努力缓解资金紧张矛盾,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向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集中,促进重点产业平稳快速发展。 调节经济运行,努力缓解资源约束。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发布市场变化预警预报。积极运用经济杠杆,平衡市场供需关系,建立储备保障和应急机制,平抑粮油、肉类等商品价格。针对煤电油运紧张的形势,健全应急预案和协调机制,确保居民生活和重点企业生产需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市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引导资金达到5.2亿元。 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组织开展“毒鼠强”和食品、药品、农资、建材、汽车维修市场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

10、和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民用煤、液化气市场整顿,实行“放心煤”店挂牌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出台平抑液化气价格办法。严格市场准入,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标准,对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实行生产许可制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以培育市场主体、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完善市场体系为重点,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 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去年是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年”。我们始终掌握改革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坚持整体设计、分类指导,平稳有序推进改革改制工作。探索形成“三轮并驱”

1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基本思路:推动“武字头”国有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按照“退二进二”、盘活存量、引进增量、改善环境、扩大就业的思路,大力推进都市工业园区建设;支持以凯迪电力为代表的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推动一批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年初确定的13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民营经济?东湖论坛”,吸引了一批知名民营企业来汉考察投资。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4.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9.3。 坚持工业强市,带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把振兴制造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发挥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效应,着力壮大五大工

12、业板块、十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企业群,不断夯实工业基础。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85.1亿元,增长25.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641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工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4,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适应工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快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超市、多功能购物中心等商业新业态,积极推进“农改超”。为发展壮大房地产业,鼓励发展小户型商品房,优化开发结构;降低交易费用,激活二级市场,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20。成功举办2004中国武汉?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活动,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增长

13、33.7。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扣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抓龙头,建基地,连农户”,扶植发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新建26.4万亩特色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37.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7。 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功能。积极引进和扶持金融机构,拓展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市政府金融办公室成立并开始运作。加快产权交易市场整合步伐,积极培育风险投资市场。坚持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规范发展土地市场。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和劳动力市场,提升商品市场功能和档次。优化商业空间布局,稳步推进江北、江南商业圈建设。武泰闸市场迁建顺利完成。规范发展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

14、介组织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全年引进内资145亿元。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建设,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坚持项目兴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外引内联,着力形成“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推进机制。积极支持对结构调整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重点项目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武钢二热轧、东风本田汽车一期工程等项目竣工投产,武钢二冷轧、二硅钢、神龙汽车二期等项目顺利推进。武汉石化炼油突破400万吨,仪长原油管线武汉段开工建设。以项目为载体,以结构优化为重点,着力提高招商引资工作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日本大分、韩国清州

15、等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汉港经贸合作洽谈会?武汉周、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湖北?武汉台湾周和华创会等活动。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5.2亿美元,增长20.6。引进制造业项目128个,同比增长42。引进投资过千万美元大项目45个、新增世界500强项目9个,分别增长2倍和1.25倍。 (三)努力改善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我们坚持以规划指导城市建设,以交通带动城市建设,以管理促进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城市布局。适时建立新一届城市规划委员会。着眼于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框架,从源头上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启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围绕

16、城市建设重点,编制轨道交通、汉江两岸综合开发、武汉新区、王家墩商务区等一批重大规划,完成四新地区、南太子湖等区域的控制性详规。编制江汉区、武汉新区、水果湖地区等区域的“法定图则”,促进城市规划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整合交通网络,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深入推进“畅通工程”,提高路网整体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新、改、扩建道路76条,对21条道路实施黑色化改造。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循礼门地下通道、井岗公铁立交和绕城公路东北段实现通车。阳逻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正式开港运营。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汉孝高速公路、阳逻长江大桥、阳逻新机场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长江隧道、天河机场航站区及配套设施工程和青郑、汉蔡高速公

17、路开工建设。长江支流干堤整险加固稳步实施。城市排水、自来水管网、“川气入汉”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以白沙洲水厂第五期工程竣工为标志,历时18年的“湖改江”工程全面完工,武昌地区居民全部喝上长江水。启动建设梅子路、四新大道、墨水湖大桥等工程,推动武汉新区开发建设。 大规模进行绿化建设,凸显城市生态特色。大力实施“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新建环城森林生态工程80公里、机场路绿化工程17.8公里,新、改、扩建14个城市公园、20个游园,新增7个公园免费开放,完成60条城市干道绿化改造。实施汉阳水专项、东湖截污清淤等湖泊治理工程。汉口江滩一、二期工程贯通,武昌临江大道综

18、合改造三期工程完工,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坚持建管并重,提升城市内涵和品位。广泛开展“清洁武汉、美化家园”活动。稳步实施环卫作业机制改革,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的基础性作用,推进“门前三包”等管理工作,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面貌明显改善。结合市政道路建设改造,开展台北路、翠微路、中南路等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违章占道、户外广告、乱贴乱画等专项整治。实施街道立面整治100余万平方米。坚持依法拆迁、规范管理、有情操作,拆迁危旧房屋156万平方米,一次性安置率达到94。以处理龚徐湾违法建筑倒塌事件为契机,组织大规模拆违战役,全年拆违171万平方米。制定“城中村”综合改造的有关政策,15个“城中村”综合改造试

19、点工作稳步推进。 (四)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我们注重从大局出发,从细节入手,真情面对、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把亲民理念变作为民行动。 大力实施“883行动计划”,切实巩固城市工作基础。中心城区第二批376个社区和远城区区政府所在地45个社区实现创建达标。投入2.1亿元,改造中心城区破损道路2558条。安装路灯16567盏。改造社区排水管网170公里,解决406个社区渍水和污水漫溢问题。以解决74个社区油烟污染问题为切入点,积极推行社区社会事务听证制度,引导社区依法民主自治。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开展岗位专业培训,全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保证了社区工作的正常开展。

20、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定支持农业发展的特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免征农业税及取消农业特产税1.95亿元,落实水稻良种补贴2771.7万元、粮食直补2211万元,农民人均实现政策性增收79.5元。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启动市郊15座大型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实施“消号式”整村脱贫计划,24个重点贫困村基本实现目标。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6万人。完成东西湖、蔡甸、黄陂3个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和6个城关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投入2.2亿元,以交通骨架网和园林绿化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完成农村改厕3.6万户,新增农村自来水供应9万人。乡

21、镇机构改革纵深推进,农场体制改革稳步实施。 真情关怀弱势群体,认真解决民生问题。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0.8万个,帮助困难群体就业1.61万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分别新增17.89万人、6.77万人和26.03万人。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符合低保条件的城镇居民实现应保尽保。启动实施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和职工工伤保险制度。新增42.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血吸虫病防治力度,对垸内钉螺孳生地进行综合治理;修建52座进水涵闸的阻螺设施,基本阻断钉螺扩散途径。对晚期血吸虫病人提供免费治疗。完成既往有偿供血人群艾滋病感染情况排

22、查工作。启动农村低保工作,近5万名农村特困群众享受低保。深入推进“福星工程”,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85。建立残疾人特殊困难临时救助制度,为6853户残疾人家庭发放临时补助款430万元。对8660人实施法律援助,其中涉及诉讼的有2016人,通过援助胜诉率达75。市政府承诺的10件实事基本如期完成。 妥善解决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依法行政、有情操作、正确引导、落实责任”,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把群众的要求和反映作为第一信号,以社会可承受程度来确定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变上访为下访,积极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和应对机制,促进稳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针对房屋拆迁

23、、土地征用、企业改制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畅通信访渠道,妥善化解矛盾。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禽流感疫情防治工作,全市未发生一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打击偷盗自行车、街头抢劫等专项工作,刑事案件下降6.8。投入资金7130万元,用于消防站点建设、消防装备及消防维护。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检查和专项整治,各类安全指标控制在考核目标范围之内。在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全市保持了基本稳定。 (五)实现协调发展,促进全面进步。我们充分挖掘和发挥武汉的比较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不断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凸显城市人文特色。开展一

24、系列文化专题调研,完善“文化强市纲要”。支持文艺精品创作,三寸金莲、春雨沙沙等一批优秀作品获国家奖励。组织开展“武汉?中法文化年”活动。成功举办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和第六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原有设施提档升级,积极规划建设新的文化项目。完成对盘龙城、昙华林、红楼等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规划。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规划建设京汉大道等文化街区。琴台文化艺术中心开工建设,青少年宫综合楼建设步伐加快,少儿图书馆顺利搬迁。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全面启动十大科技专项,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全年专利申请量增长2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25、事业,高中阶段普及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加大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的保障力度,较好地解决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第二轮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职业、成人和老年教育健康发展。部市共建高校深入推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创新德育工作。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全市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现法定传染病疫情全天候实时在线网上直报。医疗救治中心、妇幼保健大楼、紧急救援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市、区、街(乡)、社区(村

26、)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全市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国际人口发展论坛”在汉成功举办。加强体育基础工作,着力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武汉体育中心二期开工建设。成功承办奥运会亚洲男子足球外围赛决赛。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成效明显,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国家安全、仲裁、保密、决策咨询、参事、气象、防震工作积极推进;文史、文物、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工作取得新成绩。 (六)推进依法行政,建设责任政府。我们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

27、全面规范行政行为,加快责任政府建设,着力提高政府工作质量和水平。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组织开展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调研,结合实际进行总体部署。对各级公务员特别是法制机构工作人员和实施行政许可骨干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对1978年以来的各类文件进行清理,废止和修订2150件不符合规定的文件。清理调整100个不符合规定的行政许可实施主体。以查处冠生园食品公司改制暴露出来的问题为典型案例,在全市广泛开展“以案学法”活动,以推动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促进配套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水平。坚持从法律上对重大决策进行论证把关。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22件,

28、制定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18件。严格实施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案件132起。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源头治腐,加大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力度,查处违纪违法案件589起。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649件,办理政协建议案、提案760件,满意率达95。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工作效能。围绕改革体制、改善环境、改进作风,出台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累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321项,占全部审批项目的88.3。督促13个区和两个开发区建立政务服务中心。把信息公开作为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出台武汉市信

29、息公开暂行办法,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建成规划国土、公共卫生等10个信息化应用系统。制定武汉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修订武汉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细化市直部门预算,全面推行市直部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市政法系统实现收支彻底脱钩。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公务员退出机制的试行意见。精简财政供养人员编制13308名。初步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推动“诚信政府、信用武汉”建设,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为消除发展中的不健康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理顺各种关系,妥善处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认真清理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共偿付拖欠工程款16.4亿元,偿付

30、拖欠农民工工资4126万元。清补兑现农民征地补偿安置费1.17亿元。建立健全软环境投诉网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处理投诉问题,共受理投诉341件,办结率95.6。制定加快社会信用建设的总体方案,积极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设,全市信用环境有了新的改善。 各位代表,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了实现统筹发展的自觉性,提高了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抢抓武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乘势而上,就必须做到: ?D?D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相一致。要始终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武汉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用科学的态度加快发展。正确的政绩观是

31、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要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将关注民生、维护民利、排解民忧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强市富民,努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D?D坚持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要科学认识、准确把握武汉所处的发展阶段,既要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充分考虑武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D?D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促进。要牢牢把握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和新型产业体系,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正确处理提升城区功能和增强郊区实力的关系,

32、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D?D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要坚持以深化改革来突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D?D坚持工作的继承性与开创性相统一。要在保持政策和工作连续性的同时,注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创新,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D?D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衔接。要在分阶段、有重点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深入研究事关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扎扎实实做好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各项工作。 这些既是我们在推进武汉发展实践中的工作体会,也是

33、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所取得的新成绩、新进步,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结果,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和衷共济、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驻汉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武汉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地看到,要保持武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势头,就必须认真解决制约我市快速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能源、土地等资源约束日益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

34、性和机制性弊端还未根本消除;产业大项目不多,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后劲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固,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就业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部分公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5年主要任务 2005年,是武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年;是抢抓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为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奠定坚实基础的一年;

35、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我市经济发展实现质的跨越的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200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提高政府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为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而不懈努力。 2005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5,财政收入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2.5,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

36、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为此,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牢牢把握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制造业,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服务业。以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为关键,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建设武汉现代制造业基地规划方案,加快发展五大工业板块和十大主导产业,着力延伸产业链,培育企业群。继续发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等开发区在发展现代制造业、招商引资、扩

37、大出口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注重集约经营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等资源,提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业集聚度。坚持项目兴市,突出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通过投资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武钢二冷轧、二硅钢、神龙汽车二期、东风本田改扩建、阳逻电厂三期、武石化扩产技改、NEC手机扩产等项目建设。完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和产品上,重点发展软件、消费类光电子、汽车电子等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增强创新能力。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8、围绕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服务业升级扩张。以区域物流为基础、城市配送物流为支撑,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在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建设物流基地和保税物流中心上取得突破。着眼于把房地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大力引进、培育优势房地产企业,激活房地产二级市场,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着力引进金融企业来汉设立机构,推进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坚持市场化取向,精心办好武博会、光博会等品牌展览会,促进会展业快速发展。全面实施武汉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打造“白云黄鹤、知音江城”品牌,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加快商业新业态发展步伐。大力发展餐饮、家政、休闲等生活服务业,培育壮大法律、会

39、计、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业。依法开展经济普查工作。 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不断加快改革步伐,着力消除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今年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一年。要坚持“三轮并驱”的改革发展思路,巩固13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改制成果,积极推动“武字头”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加快城建、交通、公用事业等非工业领域国企改革。探索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产权多元化改革。制定投资体制改革具体办法,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加快完善市场体系。继续推进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综合改造,加快丹水池工业品

40、、白沙洲农产品等市场建设。发展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壮大民营经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抓紧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使民营企业在土地使用、项目立项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放宽市场准入,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凡是拟对外商取消投资限制的领域,首先取消对民间投资的限制。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推进汉正街等都市工业园区建设,适时启动新的园区。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成长性较好的民营企业进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列,支持凯迪电力、精伦电子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继续办好“中国民营经济?东湖论坛”,努力使武汉成为中国

41、民营企业的理想栖息地。 积极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和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强产业导向,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努力实现由引进项目向引进产业转变。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采购、培训机构落户武汉。探索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引资方式,努力构建覆盖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招商平台。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7.1亿美元。坚持外向带动,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国际加工贸易,进一步拓展跨国采购。支持和推动“武汉制造”产品进入世界跨国采购供应链,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口岸“大通关”建设,努力开通新的国际航线,适时启动

42、建设国际航空物流港。积极引进国内大公司总部、办事处和研发中心,实际引进内资160亿元。以道路交通建设为抓手,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和城乡建设一体化,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加强价格监测和预警预报,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严格粮食和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监管,规范教育、医疗、房地产等行业的收费行为。继续开展食品、药品和农资市场等专项整治。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生产环节源头监管,突出抓好食品质量安全,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经济运行调节,重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促进煤炭、电力等生产要素的供需衔接,努力缓解煤电油运等资源约束。 (二)着力加强“三农”工作,切实增加农民

43、收入。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深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切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免征成果。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落实土地补偿费用主要用于农民的政策,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和“普九”达标债务。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进一步深化农场体制改革。加快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继续抓好水库除险完善配

44、套、泵站更新改造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城关镇、重点镇建设。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紧扣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继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十大示范基地建设,新增20万亩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力争畜禽集约化养殖比例达到40以上。大力发展特种水产业,提高名特水产品放养比重。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覆盖率和种养殖面积覆盖率均达到50以上。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把科技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村

45、级组织建设,完善科技推广体系,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采取“支部科技协会”的有效模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检验检测、市场准入、认证认可四大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品牌农业。 大力发展打工经济,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畅通劳务信息,规范劳务市场,发展农村劳动力经纪人组织,引导和组织农民有序转移。加强指导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人,使打工的农民占农村劳动力的40以上,打工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40以上。积极探索发展

46、生态旅游等行业的有效途径,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构筑城市发展平台。着眼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和武汉城市圈建设,坚持规划先行,落实建管并重,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构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 以优化布局为主线,高起点规划城市。立足于建设现代滨水生态城市,合理确定武汉未来发展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抓紧编制基础设施、化工新城等专项规划。编制王家墩地区、后官湖沿岸等区域“法定图则”。完善重大规划面向国内外招投标制度,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 以加强交通设施为重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徐东路等3座立交桥,加快

47、中环线、阳逻长江大桥、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长江隧道工程和7条城市高速出口公路建设。打通彭刘杨路西段、三眼桥路、珞狮北路等“断头路”。拓宽沿河大道月湖桥段、和平大道三层楼至中山路段等“瓶颈路”。尽早启动建设“二环线”过江通道和轨道交通一号线二期工程。支持武广快速客运线武汉段、沪汉蓉铁路合武段、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铁路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天河机场航站区及配套设施、王家墩机场迁建等工程建设。完善信息管网体系,提升基础平台档次,推进光纤入户试点,促进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按照“交通优先、突出生态、成片开发”的思路,着力推进梅子路、四新大道等17个重点工程,全面启动武汉新区建设。 以城市

48、绿化为切入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新改续建19个公园,新建15个小游园、10个街区绿地,完成43条道路绿化。举办街头园林小景、庭院绿化竞赛,推动绿化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加强生态林建设和湿地保护,加快特色林业基地建设。全年建设绿地240万平方米,城区植树50万株,人工造林7万亩,基本完成199公里环城森林生态工程。启动九峰山和马鞍山森林公园改造工程。继续推进汉口江滩、汉阳江滩建设和武昌临江大道综合改造。加强汉江航道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启动汉阳“六湖连通”及水系生态修复一期工程。继续实施连江支堤整险加固和排渍、排涝工程。加快7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沙湖、南湖、汤逊湖等湖泊保护和治理。加快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加强机动车尾气、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完成天然气置换。加快推进青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 以提升城市整体水平为着力点,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深入推进“清洁武汉、美化家园”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