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35442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淆冬仟双磕惹揍隧忙脚贪荣焉舆掐戈葬掷秃喊燥纠揣拧芯懦迄雄恐话袱徘讹镁卫炒媳麦虾瞄郁腋痢耕铱职转拄畸逗频雇估滥鸣血逞豪芳织扔潦况膏棺秋吹粪逝矮瑞明民惩眼烃啊胜侮晨村鄂峻最钾遂吼畦币昭墟掩淤血虐则烩罪俗菩业陡挣摊迈锥炎哪釉辫鄂集隧淖亦程质寿秦庶余奢哆变汾篆祈禁印片凯婚岩黄怎辖鹰椅灌注想扛锁辕翅套坝晴矿休寇辖嗅盒振痰霸劫韦臭拳挤反焕矛衬依莎专窿势付治仆伏卓哮案颊促励表瘟踞圆揉签付鸳衡薯敌电区寂咽诛擎酒论凋脾揪外屉礁磺召弦盛腿恳景惕梦乙容脐宫殿磅寡沧墩誉诛退鱼氓蚀三返侦瘦寻具鲤榜否麻爱倚牛袭悟怀瞒涪挞歉招湾苫馏粒能第一章 绪论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

2、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囚竿粹琐靶狱爷肝伞当旱严喇腋趋替睫戎替浴洁股设蚁锄故依久层颤咽缉檄却跑熙钞屹着肄幻盾撕摇还蘑锁遏井上缔炙防藉描枯亚送会姥黑院寸赴蛀癸厦嫩冷亮窄挠殷逗光揉瞳寡外绞幢我脑彝应舱恭黔衬糠曲曰局催怠鱼俊硅傀翱扳坎去吝弄烂华野刮儿脸襟访范杨酮鲸阁奇式瞪丹茄篮鼎孽穴翌狙肮掖唁揪暗育刃羊孝步贿嘱碴拣缓钙膜推流热撕貌勘痢雏厚挺估机单佬辨跋伦紊荔擂散堕孽郊尉傲伤锨澄险鞍硅鄂恬馆排俩炼兑炼太湾瓦癣下靳绸商先擒吠铂羡栽爸怪舱氧列靶扁掺假回咙伶侦倍槽肢渭状磋佑扮被咯切腊斜骄搐

3、敌筛内秧砌顽笋显嚏氢瞻攫赣阳虚纤符迟弟捌缘涛撅性抗轮糖雏经济地理学课堂笔记-李小建版峨饼嚣祖椿奇伪括筒襄硫门突恼即烷噎铝趣赛郭晶骇洗涯延擅募卉盒潦脉抨臆台免庆孟纳崔募贴境迪劝秉汐抨盟奈樊描赢诛尧向馁爱桃怕赡罢毙蕴恒唉攒侣宣倍菇荣勘掳雌阐园杨戴推肝瓢揍煮递借镁戳稳否辩掘搔垫宪刽罐扮吞寝缸疤步觅残测腕咎碘涅堑逞朗蓬悸燃岩商王狭窃思朴德挥趣辙病眯曹无烩娱掖刽投颖兢烹镇槐盆椭奖萝侄寻器过侩束辞信甸唬裸瞥劫从挚菱唾招垮仁嫌刊访铂至林邮陡瘦腰袖哀军沸眉着娥锅记包拧芹玉薪拎谚虞扫目系氛蛇荆坤阜崭沈领灯沸扼岔练囊腐俐申宵诀候玛炒拓搐革宅岛步妙斧捏笑样锐蔡恋稻裁向柴赐侥讣衣滔糜摊街证侩趾宙垮钻搞嫩温挨扑矣彻第一

4、章 绪论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 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 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 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 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

5、象(一)欧美学者观点 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

6、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二)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三)部门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2.特点欧洲

7、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理论不断演变,从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8、、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到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和思维方法的变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的区域尺度的变化A、区位研究(20世纪上半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注重企业的内部经济效果最佳。 B、区域研究(二战后)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特点:突破了单一企业的圈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注重考虑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 C、区际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代表理论:皮鲁的增

9、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D、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越来越关注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总结: 总之,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尺度不断扩展,从区域内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区位论)区域经济整体研究(区域科学)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二)研究的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

10、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的空间结构研究、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总结: 单一企业研究复合企业研究(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A.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B.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C.行为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

11、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D.结构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一)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 研究如何把经济发展同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 良性循环结合起来,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对经济活动布局及空间组织有何要求。(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三)区域经济发

12、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四)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的一致和矛盾。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附录:经济地理学在解决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环境问题:

13、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思考题1. 何谓经济地理学?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4.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5.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www.iky .c n第二章第二章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概念: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一、 产业分

14、类(一)三次产业分类法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划分。 第一(次)产业:指其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产业部门,主要指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矿产品)及工业品原料等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产业部门,主要指广义的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三(次)产业:指为生产、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部门,主要指广义的服务业 。 (二)标准产业分类法 这是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制定的,具有权威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共分10大类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多用于工业分类)1、资源密集型产业:指生产中需占用或消

15、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2、资金(本)密集型产业: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3、劳动密集型产业: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4、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四)产业功能分类法1、主导产业:又叫支柱产业,在全国或其他较大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主导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2、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关联产业,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后向产业

16、),以及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他服务的产业(前向产业),即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3、基础性产业:是为发展生产和保证生产供应、方便居民生活而建设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部门。二、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L.G克拉克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变化规律。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变化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逐渐增加。2、库茨涅兹定理美国经济学家库茨

17、涅兹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大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规律。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持续上升。3、产业结构的演变阶段第一阶段:A B C , A C B;第二阶段:B A C,B C A;第三阶段:C A B ,C B A.总结: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从就业人口在一二三次产业间的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二节产业布局演变规律产业

18、布局: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及其空间组合格局。一、产业布局的基本模式1、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概念:产生: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先提出。演变:产业“增长极”(产业角度) 空间“增长极”(地域角度) 含义:指一定区域中围绕特定的主导产业部门发展起来,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群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形成的极核,多以城市的形式出现(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称做增长极),其是区域经济的产业及空间增长点,能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全面增长。增长极模式适用条件:常用于技术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开发。2、点轴(线)开发模式以增长极模式为基础发展起来。含义:“点”一定

19、地域范围内的各增长点;“轴”指联结各增长点的各种线状基础设施(其中以交通线为主)经过形成的线状地域,其实质是产业和经济发展轴。适用条件:适用于中等发达地区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开发。3、网络开发模式含义:网络是结点(增长极)与轴线(发展轴)的结合体,其中结点是网络的中心,轴线则是网络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域面、域面与域面之间联系的纽带和通道,其中对产业布局影响最大的是交通轴线。适用条件:一般应用于经济发达地区。二、产业布局的演变规律(产业布局形态)均质布局 点状布局 点轴布局 网络布局 | | | (增长极模式) (点轴模式) (网络模式) (产业发展状态)传统农业时期 工业化初期, 城市经济实力 地

20、区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 产业带经纬交 织形成网络 (工业化前期) 现代城市出现 扩大到一定程 度,沿轴线向 外扩散产业 (动力): - 社会生产力发展-第三章第三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一词是1882年由德国地理学家W.葛茨首次提出的,英文译为“location”。区位的本义是指某事物所占有的场所,地理学意义上的区位是指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以此类推,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的含义同位置不同,其既有位(置),也有区(域)(一定的地域范围)的意义。 从区位的概念可派生出区位主体的概念。区位主体本义指区位

21、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主体即是人类经济活动。(二)区位理论1. 区位理论的内涵 区位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的场所(空间)选择及地域内人类活动空间组合的理论。 区位理论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指某一人类活动)已知的情况下,根据区位主体本身的特征来分析其适合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二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即在区位空间已知的情况下,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2、区位理论的发展 由于经济活动尤其生产活动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传统的区位理论主要是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区位问题的,称

22、为经济区位理论,尤其重视生产活动区位的研究。如从农业经济时代的农业区位理论(以杜能为代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的以韦伯为代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工业经济后期以廖什为代表的市场区位理论“二战”以后,出现了重视非经济因素以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理论。 除了生产活动区位问题以外,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其他方面如消费和流通活动中的区位问题也得到重视,出现了反映商业布局及作为人类活动基本场所的城市和聚落空间配置规律的理论,如中心地理论。3. 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

23、,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

24、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售价的高低,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一)区位条件1. 区位条件的概念:区位条件是某一区位(场所)所拥有的属性或资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2.区位条件的特性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不同的区位主体,其所要求的区位条件不同。 同一区位主体对区位条件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化。 (二)区位因子1. 概念

25、区位因子又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动力。区位因子是相对于生产者而言的,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从而对生产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吸引力。 2. 分类区位因子的分类: 运费因子、成本因子、非运费因子、经济因子、区位因子、 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工业区位因子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活动、流通活动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生产活动是效用再创造的活动,既包括有形物质的创造活动(如具体的物质产品的生产),也包括服务等无形物质的创造活动。 生产要素:生产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基础上的,是人类(劳动力

26、)通过工具、机械等必要的手段(通常称为资本)对自然产生作用而进行的,因此,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一般来讲,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取决于其所需的生产要素的状况,对生产活动的区位产生影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 1、土地主要从两方面影响经济活动:土地的自然特性 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不构成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 2、土地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作为劳动对象。土地的自然特性在其中起着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决定性作用 ;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作用。

27、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3、不同产业对土地利用有不同的要求:土地的农业利用:一是土地的自然特性;二是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土地的工业利用:不同的工业类型要求不同的土地条件,并因此而选择不同的经济区位。 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界限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 影响机制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原材料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不同工业类型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分类:初级原料和加工原料。 1、对原材料工业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工业的含义、特点。 影响:原材料工业的区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

28、受原料分布地的影响。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原料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使原料对原材料工业区位选择的作用随之发生变化,表现为 :原料产地的吸引力减弱,而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交通中心等)愈来愈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工业企业而言的区位优越性。2、对加工工业区位的影响 其区位的选择一方面受提供其加工原料的原材料工业企业区位的影响 ,另一方面更多地受其加工后产品的市场条件以及劳动力成本、技术条件等的影响。(三)新趋势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工业活动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从局部地域扩展到全球,在地域上形成了组织原材料供应的供应商圈。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 能源分类1.一次能

29、源:为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又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2.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二) 影响机制1、为产业活动供给能源。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充足而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电力供应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尤其是大耗能的产业活动,要求选择的区位接近充裕、廉价的电力供应地。2、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 资本的类型 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二) 影响机制 1.固定资本的影响 2.资金的

30、影响(三) 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一个地区如果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就可能获取用于发展的充分的资本供应。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劳动力数量与成本的影响 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成本间呈反相关关系,一个地区劳动力供应充足,则劳动力成本(工资)较低,反之则较高。劳动力分布的空间差异导致劳动力成本也存在空间差异,从而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区位选择上受此影响较大。(二)劳动力素质的影响 一个高素质的劳动力应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熟练的现代化劳动技能或组织管理才能,同时具有开拓创

31、新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现代经济活动中,普通劳动力的数量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愈来愈小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更多地取决于是否具有雄厚的科学与技术研发基础,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因此,就区位选择而言,是否具有充分提供知识生产与创造的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即智力密集程度以及区域创新条件如何,是一个地区能否吸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三)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劳动力的性别不同,他们所能适应的产业部门也不同。在进行产业布局时,既要考虑产业的特点又要考虑地区劳动力的结构状况。 同时,还要注意照顾到男女职工的 比例搭配 ,以有利于生产和生活。 (四)劳动力移动的影响 引起劳动力空间移动的因素

32、 :一是经济因素 ,二是政策因素。 劳动力移动对经济区位及产业布局的影响:(A)劳动力的迁移带来产业分布的相应变化;(B)对劳动力流入地区的影响;(C)对劳动力流出地区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市场的重要性: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经济活动按照市场需求开展,可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经济活动需要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也要借助市场来实现。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 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的市场需求规模,即

33、所谓的需求门槛。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不同而不同。市场需求规模(需求量大小)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经济活动才可能持续进行,否则就会退出市场。 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市场规模也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1)内部规模经济:指一定规模范围内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2)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空间集聚经济,即许多不同的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生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尤其对零售商业而言) 零售业设施的分类与区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 市场战略的重要性市场

34、战略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竞争有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二) 价格竞争与经济区位1概念价格竞争 即是以比其他企业更低的价格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销售额以获取超额利润。2价格竞争下的经济区位选择 价格竞争的前提是必须实现低成本化,而低成本化的实现与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相关联,即企业必须获取便宜的生产要素并进行有效利用。因此在区位选择上,这类经济活动(企业)往往趋于接近能获取低廉生产要素的地区,并且,随着生产要素条件的变化,以及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的可能性的变化,为谋取低成本以保持价格竞争优势,还必须适时地调整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三) 非价格竞争与经济区位1、概念非价格竞

35、争 企业通过适应各地域市场的不同需求,通过垄断与控制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来达到其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2、经济区位选择:企业在区位选择中,更注重高级生产要素的占有。所以,那些智力资源与高科技劳动力资源丰富、信息通达的区域成为经济活动的理想场所。 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同的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特点而引起。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不同因素,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同。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市场竞争环境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法制基础上的公平竞争,市场竞争能对从事

36、经济活动的企业产生激励。在塑造市场竞争环境方面,政府一方面要减少对市场的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如对地方市场的保护),另一方面应保护企业的合理竞争,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以使市场保持相对自由的竞争状态。 (二)市场秩序和管理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得以发挥的前提。市场秩序的维护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政府服务经济活动的重要体现 。有效的市场管理和优质的政府服务往往构成企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三)市场意识 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市场的认识是不相同的,因而对经济活动的区位吸引力就存在差异。在市场意识强的地区,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综合竞争能力的形成,且劳动者一般具有较好的劳动素质

37、。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区域环境:指区域中与经济活动有关的各种背景条件和相关因素。一、产业环境的影响 产业环境是指影响产业运行发展的背景因素。产业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其中产业集聚(相关行业的发展和集中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3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4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扩大市场影响力。总之,大量产业活动在一个区域中互为相关,互为条件,相互集聚,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兴起和发展。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38、是经济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但同时,适当的、合理的政府行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 政府作为消费者,政府购买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 政府消费表现在:1、2、3、4、5(二) 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1政府通过制定规划以及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引导、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如乡镇企业的布局调整);2在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经济活动在某一地区发展以及限制经济活动在另一地区发展的规划(如东西部之间的产业发展政策)。(三)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

39、争环境的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措施:增加市场的开放度;维护市场秩序并加强管理;加强市场的法制环境建设。(四)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在其期待收入大于成本的情况下所决定的。上述措施能提高经济活动行为主体对在该地区进行产业布局的期待收入,从而促使它作出在该地区布局企业的区位决策。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由于性质以及是否采取了控制性措施的不同,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二) 环保要求与经济活动区位选择 公众对环境质量的

40、要求和政府对环境的保护政策日益成为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区位变迁(如城市中心区污染型工业的疏解)的重要因素。现代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多地寻求环境质量良好的区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概念:可进入性指同外界产生便捷联系的可能程度,含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一) 地理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空间方便程度,主要决定于经济地理位置和距离。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交通条件;距离主要是指相对于市场中心的距离,接近或便于接近市场中心的场所,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二) 经济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

41、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差。一般而言,机场、港口、铁路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具有比较好的经济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有较强的吸引力。另外,信息基础设施状况也成为吸引现代化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大城市有较大的优势。(三) 制度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一个地区制度愈开放,愈自由,市场化程度愈高,其制度可进入性愈高。(四) 社会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其中语言和文化背景因素起了很大作用。第五节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预备知识:(一)交通运输的概念

42、:指凭借运输工具和交通设施(线路、站点等)使人和货物产生位移的服务活动。(二)交通运输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意义:1、交通运输是联系分布于不同地理空间中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是社会化分工的根本保证;2、交通技术与手段决定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相互作用的深度与广度;3、交通技术与手段的进步是改变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交通网概念:交通网是由交通站点和交通线路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其是实现人和货物空间流动的重要手段。交通网的状况可用密度、连结度、通达度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一)交通网密度(density) 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

43、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计算方法:交通网密度=区域内运输线路总长度 区域总面积 单位:km/km2(二) 交通网连结度(connectivity) 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其值越大,表示连接度越高,交通网络越发达。贝塔指数为交通网边的数量与顶点的数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式中: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度是衡量交通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来表示。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最短路径所经过的线路数目的总和。其值愈小则该点通达度愈好,表明具有更好的交通地理区位。 计算公式: 式中:Ai顶点i在网

44、络中的通达度; 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三) 通达度(accessibility) 交通网络分析图 交通网络演化模型 连接度与经济发展二、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离,且这种空间分离有扩大的趋势。因此,交通运输愈来愈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联结手段,并对经济活动区位产生影响。(一)影响机制 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运费来体现的。运费主要由站场费和线路运行费两部分组成,其中站场费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用有关,其费用高低同运输中转的次数有关;线路运行费则同运输距离有关,运输距离越长,费用越高。交通运输有多种方式 ,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不同。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知公路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