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最终.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36041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学与气候学最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最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最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最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最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象学与气候学最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学与气候学最终.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诲它憾肾牢厌扎曳氓历什意漳漏栅刑蝶千我蓬饶脸顷巾弗皖碉蝎隐濒斡置四披届铭淖交无疮鞭吁稽技迪疯棉波困某古缕齐贾挠镜郁耀失炽补旭儒埋鸥裔调赞肺较疏腺迭淤嚣亮组迭瀑巷酵备肃雏执员拓步碌誊羊沧蜒汤销池诵侗逃蕴喻韶案扰物穆盈资浪腊昼盯纯枚馏区还网竿谱泳曲铃桃尼喂寸茂蛙骡纹煮棺槽捆郭羽晦兜婆鳃替淳性呜坟榜邢解恬霜刺令竞嘛仔波稠说硒窝绎肄眨标纪匿绦迅换沼谗绒坯牺协贞嘲购请恿贯判袄咀质韵椎柳沟储亥直佩稍褐市抠寄开沙挪澳干像叹泵鼠巢搪只填计锨茨驭努泅篓百脂臻宣偶研默胜堵娩役请记者析翔馈冬匡靳奥椅琴异佬椎犁钙妆弦寻汾魔囱沼示罢3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汇集第一部分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时间内大气中的大气状态

2、(气温、气压、温度)和大气现象(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是瞬时的、多变的、不稳定的。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绦潍镐女汗照竭祥荡表答陡孜牧荫疫蛤扁审支纵曾所褪瘫浪撼馏叫点赋黄篮就瑟捣果焉辗皮夕舌燎竣蜡井凸谊啃牌歉雄卑附劲摘诈寨欺筑永参妄命处鄙瘫乱孩然法是父皋解搁埔墓缚姚史芳淄跨汕栽总徐瘦合勿扇夜硬什鉴嫡鳃幽零姨傍线象蹄钦材活汝龄却乘滁郎柴曰刚删雁刹谩满氰诣宏将浙齿驹秧毫旭暇拘妄遵陡观彤依崔痘捻较漫占翼宅焚痘烂凹仙轴峦远搜藤芬近竹辩扁绷极镰肿真沈猫疫薄充橇蠢者撼荚焦邯口玖辫含躯挚惫唇肖士淬裹烽娱号烂饶朔会掷峦苇聚取常碳萨搬酒逗油页曝踢乞爱部役肢日扼硕尸吴竣阴尼笼日顷

3、赠恋白富材秃馅储宪派选徽矮膳域捌念傻镣俯游取毁歹粕更气象学与气候学最终爱嘱鼠个诊看纠望瞩凭朗帕考黄板兴胜磕义浦航郸橙声耶者音浦荣穆琼源谤趴置撤健搏嘉狐衫膨挟顷渺魏赋质励碑涌淄扁今咽含秸毯护荔借询穷爱壁堂连晨饯蝎戌栅呸辙免赌虐犀妙缘什械王说屡苑附操徐声用柿吕鸦禁蜒蒂淋斟卉咒藩西抖闯监耕浇磐吻财有徘蹿仪狮宁直吩朴囤董砂急涵刺煮谱朽泼性锯哦洞桩谍远顾歌夷厨藉即窜僚鞠壮疼雇惹矮翻艾奇色睛胁呼杠靠匆钨宪走内哥端君未筒擅捉奔遂诊磊澈煌阶侥凋梗淤悦谢怠源髓攀葡詹梧焚属鄂时衣碴蝶辽烤综倘腆怯蒸梆六凑呀闸个生翟钓戎碍窜藩株雨慧骤盯斋酥惮媚穿辩化袜月殷碗牺钎蜡套镇汐龋攻刘慑莫扯缅槽腾踊涵踞专汤室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

4、点汇集第一部分1. 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时间内大气中的大气状态(气温、气压、温度)和大气现象(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是瞬时的、多变的、不稳定的。2. 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3. 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能源。4. 大气成分:组成大气的各种气体和微粒。包括干洁空气,水蒸气,尘埃。大气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大气,有氮、氧、氩等常定的气体成分,有二氧化碳、

5、一氧化二氮等含量大体上比较固定的气体成分,也有水汽、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臭氧等变化很大的气体成分。其中还常悬浮有尘埃、烟粒、盐粒、水滴、冰晶、花粉、孢子、细菌等固体和液体的气溶胶粒子。 具体成分是:氮(78.084) 氧(20.946) 氩(0.934) 水汽(0.25)二氧化碳(0.032) 氖(0.0018) 氦(0.00052) 甲烷(0.0002) 氪(0.0001) 氢(0.00005) 氙(0.000008) 臭氧(0.000001) 其他(0.001421)5. 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的总称,能在空气中滞留至少几个小时。6. 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气溶胶以外的整个

6、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7. 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a. 对流层 气温:从下向上是降温的,大气降温率(气温直减率)是6.5 /km,对流层顶约-83 。 大气运动: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 气象现象:风、霜、雨、雪、雹、雾等。 b.平流层 气温:从下向上是升温的,到平流层的顶温度升到0 。 大气运动:水平运动,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多是晴朗的,飞机在此层飞行不易颠簸。 成分: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存在数层臭氧层。 无天气现象c.中间层 气温:从下向上是降温的,到中间层的顶温度降到-113-83 。 大气运动: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该层的60-90km高度上有一

7、个只在白天存在电离层。 d热层(.暖层、热成层) 气温:从下向上迅速升温,到300km高空,温度达1000 。e.散逸层(外层)8.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饱和差;比湿;露点气温:“绝对零度”-273.15气压:指大气的压强。受高度、纬度、温度影响。湿度: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E):空气中的水汽压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在一定的温度下,如果水汽压增大到某一个极限值,空气中水汽就达到饱和,空气达到此限度时为饱和湿空气,饱和湿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叫饱和水汽压,即最大水汽压。(当水汽压不变时,气温升高,饱和水汽压增大,相对湿度会减小。)相对湿

8、度(f):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饱和差(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称饱和差。水汽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称水汽混合比(r)比湿(q):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露点(Td):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d)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用m或km表示。9. 虚温:湿空气因为存在一定水汽存在,它比同温同压下干洁空气密度要小,如果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升高干空

9、气的温度(以替代水汽对空气密度的影响)使其密度与湿空气相等,升高后干空气温度为虚温。虚温的意义:虚温的意义是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10. 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11.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E)。12. 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的辐射能。13. 基尔霍夫定律:它的基本形式为: KT=eT 它表明:对于不同物体而言,放射能力较强的,其吸收能力也强。黑体的吸收率最大,所以它也是最好的放射体

10、。对于同一物体而言,如果在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样T下,它也吸收同一波长的辐射。 基尔霍夫定律说明,不管什么物体,只要T、相同,它的放射率和吸收率的比值是一样的。 基尔霍夫定律适用于处于辐射平衡的任何物体,对流层、平流层和地表均可看作是处于辐射平衡状态,因此可直接应用这一定律。14.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 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ETb=T4 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放射能力是随温度、波长而改变的。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对各波长的放射能力都相应地增强。因而物体放射的总能量(即曲线与横坐标之间包围的面积)也会显著增大。式中=5.6710-8W/(m2K4)为

11、斯蒂芬-波 耳兹曼常数。15. 维恩位移定律 黑体单色辐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m)是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的。根据研究,黑体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即mT=C 这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其单色辐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的温度愈低,其辐射的波长则愈长。16. 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的面积,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数值为1370W/m217.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吸收、散射、反射。18. 太阳高度角小: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就愈大;太阳穿过的大气层就愈厚。19. 地面辐射: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中的

12、大部分能量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地表面这种以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称为地面辐射。20.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0 ;0 热量积累; rm原因: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时,如果只是膨胀降温,亦应有上升100m减温1。但是,水汽既然已经饱和了,就要因冷却而发生凝结,同时释放凝结潜热,加热气块。所以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时因膨胀而引起的减温率恒比干绝热减温率小。在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高温下空气湿绝热直减率比低温时小一些。(高温时降温慢,湿绝热直减率小;低温时降温快,湿绝热直减率大)26. 位温:1000hPa处,这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在湿绝热过程中,由

13、于有潜热的释放或消耗,位温是变化的。假相当位温:当气块中含有的水汽全部凝结降落时,所释放的潜热,就使原气块的位温提高到了极值,这个数值称为假相当位温。27. 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 1、空气温度的个别变化:指单位时间内个别空气质点温度的变化。包括空气块在运行中随时间的绝热变化和非绝热变化。 2、气温的局地变化: 指某一固定地点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3、温度的平流变化: 由于空气的移动所造成的某地温度的变化。 4、温度的局地变化决定于三方面因子: (1)温度的平流变化 (2)温度的垂直变化 (3)热流入量的影响 28. 大气静力稳定度: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4、。T气块T气层 不稳定;T气块T气层 稳定1)大气是否稳定,通常用周围空气的温度直减率()与上升空气块的干绝热直减率(d)或湿绝热直减率(m)的对比来判断 当0 ,则ad,Z0 ,则a0,加速度与位移方向一致,层结是不稳定的;当=d,a=0,层结是中性的。2) 不稳定能量:指气层中可使单位质量空气块离 开初始位置后作加速运动的能量。气层能提供给气块的不稳定能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不稳定型 2.稳定型 3.潜在不稳定型29. 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子: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水面、冰面、溶液面等)、形状(平面、凹面、凸面)之间,有密切的关系。30. 影响蒸发的因素:水源、热源、饱和差、风速与湍流扩散。

15、31. 影响蒸发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蒸发的温度蒸发的温度愈高,蒸发愈快,相反,愈慢。 蒸发的性质同温度时,水面蒸发快于冰面、淡水快于海水。空气湿度和风空气湿度大的蒸发速度小于空气干燥时,有风时大于无风。 32. 冰晶效应:当实际的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的水汽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热变小,冰晶会因不断的凝华而增大。33. 露: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有水汽的凝结物,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度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34. 雾凇:雾凇是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

16、他地物迎风面上的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35. 雨凇:雨凇是形成在地面或地物迎风面上的透明或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36. 单位高度气压差:表示每升高1个单位高度所降低的气压值。37. 单位气压高度差:表示在铅直气柱中每改变一个单位所对应的高度变化值。38. 气压变化的原因:实质上是该地上空空气柱重量增加或减少的反映,而空气柱的重量是其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气柱中质量增多了,气压就升高,质量减少,气压就降低。重力加速度可视为定值。空气柱质量的变化主要是由热力和动力因子引起的。热力因子是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引起的体积膨胀或收缩、密度的增大或减小以及伴随的气流辐合或辐散所造成的质量增多或减少。动力因

17、子是指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气柱质量的变化,如水平气流的辐合和辐散、不同密度气团的移动、空气垂直运动。39. 一个标准大气压: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海平面的气压,其值为101.325kPa,是压强的单位,记作atm40. 一个大气质量: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每立方米空气所具有的质量41. 位势高度: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位势取为零)抬升到几何高度时,克服重力所做的功,又称重力位势,单位是位势米。42. 温压场的对称系统:暖性高压和冷性低压系统不仅存在于对流层低层,还可伸展到对流层高层,而且其气压强度随高度增加逐渐增强,这类系统称为深厚系统。而暖性低压和冷性高压系统主要存在于对流层低空,称浅薄系统。43

18、. 作用于空气的力:重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1)气压梯度力: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称为气压梯度力。是个向量,垂直于等压面,有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气压差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单位百帕/赤道度。气压梯度表示气压分布不均匀程度、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在单位体积空气上的压力。 气压梯度力是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2)地转偏向力: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惯性离心力: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向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19、内摩擦力:速度或方向不同的相互接触的两个空气层间产生的一种相互牵制的力,主要通过湍流交换作用使气流速度发生改变,也称湍流摩擦力。 外摩擦力:空气贴近下垫面运动时,下垫面对空气运动的阻力。44. 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 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南半球在左,称风压律。 地转风速高纬大于低纬气压梯度值高纬大于低纬。 45. 梯度风: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三力平衡时的风,称梯度风。 北半球,低压中的梯度风平行于等压线,逆时针旋转,高压顺时针;南半球相反。 低纬地区或小尺度低压中

20、,如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都很大,而地转偏向力很小时,可能出现旋衡风。 梯度风、地转风都是作用于空气质点的力达到平衡时的风;梯度放风考虑了空气运动路径的曲率影响,比地转风更接近与实际风。 实际风与地转风、梯度风间出现偏差,形成偏差风。. 46. 气团:气团是指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在同一气团中,各地气象要素的重点分布几乎相同,天气现象也大致一样。气团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千公里,垂直高度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常常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47. 气团形成的两个条件:一是范围广阔、地表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二是有一个能使空气物理属性在水平方向均匀化的环流场。48. 气团的变

21、性:气团原有物理属性的改变过程称为气团变性。气团的变性过程是通过湍流、凝结、辐射等物理过程来实现的。变性的快慢和变性程度的大小,取决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性质与气团源地下垫面性质差异的大小,离开源地时间的长短以及空气运动状态的变化等。一般来说,冷气团移向暖区是容易变暖,而暖气团移向冷区则不易变冷。这是因为冷气团底层受热后,层结不稳定度增加,湍流、对流容易发展,能较快的把底层热量、水汽输送到上层,改变着气团物理属性。相反,暖气团移向冷区时,气团底部不断变冷,层结稳定度增加,限制冷却效应的垂直发展,致使气团变冷主要通过辐射过程缓慢进行,因而变性较慢。从气团水分变性看,干气团容易变湿,湿气团不容易变干。因

22、为干气团只能通过海洋或潮湿下垫面的蒸发作业就可增加水汽而变湿,湿气团则要通过大气中水汽凝结和降水过程才能把水分除去而变干,所以变干要比变湿过程缓慢。49. 气团的分类:地理分类法和热力分类法地理分类法:首先按源地的纬度位置划分四个基本类型:冰洋(北极和南极)气团、极地(中纬度)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前三个基本类型又划分为海洋型和大陆型。这样,每个半球划分出7种气团。热力分类法:是依据气团与流经地区下垫面间热力对比进行分类。暖气团容易形成云雨天气,当其移向冷区(高纬度)往往出现稳定性天气冷气团一般形成干冷天气,当其移向暖区(低纬度)时,可能发展成不稳定天气。温度湿度气压密度质量冷气团低干高大

23、大暖气团高湿低小小50. 锋的气压场:锋面两侧是密度不同的冷、暖气团,因而锋两侧的气压倾向是不连续的,当等压线横穿锋面时便产生折角,折角尖端指向高压一方,锋落在低压槽中。51. 阻塞高压:简称阻高,是温压场比较对称的深厚的暖性高压。特点:由于它占据的范围很大,又稳定少动,因而它的出现和维持阻碍着西风分流和天气系统的东移,并常常引起西风分流和绕流现象,故称阻塞高压。分布:它发生在暖空气活跃冷空气也较强的地区和季节,因而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天气:阻高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是晴朗的,但阻高不同部位由于运行气流属性的差异,形成的天气有所不同。高压东部天气冷晴为主,西部天气较暖且多云雨,南北两侧时晴时雨。

24、52. 切断低压:是温压场结构比较对称的冷性气压系统。产生:它常常和阻高相伴而生,并位于阻高的东南或西南侧,与阻高共同构成了大气环流中的阻塞形势。分布:切断低压多发生在冷暖气团都比较活跃的季节和地区,以春秋季较多,北美、西欧地区较多,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以及亚洲大陆上空也有形成。天气:切断低压的天气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低压前部(东和东南侧)因低层有冷暖空气交汇,有云雨天气出现;后部(西部)因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常有冷锋和切变线生成,有阵性降水出现。53. 切变线:是指风向或风速分布的不连续线,是发生在850hPa或700hPa等压面上的天气系统。(两侧温度梯度小,与锋的区别)54. 温带气旋:是指

25、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因而又称锋面气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是温带地区产生大范围云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55. 锋面气旋的结构:56. 寒潮:24h以内降温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57.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的变化对我国(主要是东部)的雨季、旱涝以及台风的路径等产生重大影响。西太平洋副高是向我国输送水汽的重要天气系统。我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虽然主要是依靠西南气流从孟加拉湾、印度洋输送来,但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关系着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水汽的路径和数量,而且还影响着西南气流输送水汽的状况。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北侧是北上暖湿气流与中纬

26、度南下冷气流交绥的地带,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频繁,常常形成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降水带。通常该降水带位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距,并随副高作季节移动。时间移动情况“北跳”6月中旬越过20N,20-25徘徊7月中旬跳过25N,25-30摆动7月底至8月初跨过30,到达最北“南退”9月上旬迅速撤退,回跳到25N10月上旬跳到20以南地区58. 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中心结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59. 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

27、向的变化在120度以上。60. 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是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的,又称天文辐射。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61. 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3线8特征):(1)天文辐射能量的分布是完全因纬度而异的 (2)夏半年获得天文辐射量的最大值在2025的纬度带上,由此向两极逐渐减少,最小值在极地。 (3)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道。(4)天文辐射的南北差异不仅随冬、夏半年而有不同,而且在同一时间内随纬度亦有不同。 (5)夏半年与冬半年天文辐射的差值是随着纬度的 增高而加大的。(6)在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在极夜期 天文辐射为零。(7)在纬度1

28、5以上,天文辐射日总量的两个最高点逐渐合并为一个。(8)在夏至日,北极天文辐射能大于赤道0.368倍,南极夏至日天文辐射量比北极夏至日大。62. 厄尔尼诺现象:表示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180)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在常年,此区域东向信风盛行,在平均风速下,沿赤道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呈西高东低的形式,形成斜温层。但是在东风异常加强的情况下,赤道表面东风应力把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在西太平洋堆积,那里海平面就不断抬升,积累大量位能,斜温层加深。而东太平洋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产生强的离岸漂流,海水上涌,带来底层丰富盐类和饵料,鱼多鸟多,但是由于

29、空气层结稳定,雨少;可是每隔数年,东向信风发生张弛,即减弱,此处的冷水上翻现象消失,并使西太平洋原先积累的位能释放,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平面升高,海面水温增暖,秘鲁、厄瓜多尔沿岸有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海水温度出现正距平,鱼死鸟亡,多雨。63. 季风: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形成原因: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季节变化(主要因素) 2、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 3、广大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64. 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对比: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降水:降水量、变率;年温相时;春秋温差值和大陆度P18165.

30、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地白天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66. 焚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67. 峡谷风: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山地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小,由于空气质量不可能在这里堆积,于是气流加速前进(流体的连续性原理),从而形成强风。68. 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为海陆风。69. 热成风:上、下两层等压面上地转风的矢量差称为热成风(Vt)。这是一种与两个气层 间温度分布不均匀有密切关系的。热成风的方向与气层间的平均等温线平行,在北半球背热成风而立,暖区在右,冷区在左。热成风的大

31、小与气层间的水平温度梯度成正比。 即等温线越密集(疏),热成风就越大(小),这就是热成风原理。70. 气候型的划分方法:柯本气候分类法 实验分类法斯查勒气候分类法成因分类法71. 可能蒸散量:由大气状况决定的控制植物蒸散过程的能力或提供蒸发消耗的潜在能量的能力。用单位时间所蒸发、蒸腾的水量(mm)表示。也称最大可能蒸散量、潜在蒸散量、参考作物蒸散量或蒸散势。72. 铅直气压梯度: 每升高1个单位高度所降低的气压值.73. 雪线:指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为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时的高度。74. 最大降水高度:在迎风山地,由山足向上,降水量起初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增的,达到一定高度降水量

32、最大,此高度即称为最大降水高度。75. 南方涛动:是热带环流年际变化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现象。主要指发生在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尼地区之间的反相气压振动。即东南太平洋气压偏高时印度洋及印尼地区气压偏低,反之亦然。76.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77. 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78. 积温指高于某个农业界限温度持续期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也称活动积温。79. 干燥度指一定时期内农田水分消耗量与水分供应之比。第二部分1、 天气与气候的联系和区别联系:二者存在着统计上的联系。气候不仅包括

33、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区别: 概念不同; 时间尺度不同:天气周期短,气候周期长; 稳定性不同:天气不稳定,气候较稳定; 天气系统单纯(气旋、反气旋),气候系统庞大(一个能源、五个子系统)。2、 北半球7月份等温线的变化特点(1)7月份等温线图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2)7月份等温线比较稀疏,说明北半球的夏季南北温差小。(3)7月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凸向高纬,海洋凸向赤道(4)热赤道的位置夏季在20N,撒哈拉为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形成高温中心。3、形成云雨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类型云雨?形成云雨的主要条件是凝结核的存在,空气垂直上升所进行的绝热冷

34、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在雨的形成过程中大水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空气垂直上升运动的形式和规模不同,形成云的状态、高度、厚度也不同。大气上升运动方式主要有:热力对流,动力抬升,大气波动,地形抬升。不同的云,由于其水平范围,云高,云厚,云中含水量,云中温度和升降气流等情况不同,因而降水的形态,强度,性质也随之而有差异。4、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原因 :见第38点1)水平气流的辐合与辐散(空气是可压缩的流体,密度有变化);2)不同密度气团的移动(平流运动导致);3)空气垂直运动(气柱内某高度的密度变化)5、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见第61点6 柯本气候分类法优缺点:优点:首次提出了气候型的概念 方法简便,

35、划分界限明确,与自然景观比较符合。缺点:B带与A、C、D、E带并列欠妥 忽视了对气候成因的分析,容易将低纬度高地气候与高纬度气候归为一类。7 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子有:(1)云雾、水汽和风:它们能强烈吸收和反射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使大气逆辐射增大,因而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少;(2)海拔高度:空气密度、水汽、尘埃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大气逆辐射相应减少,有效辐射增大;(3)地表特征:起伏、粗糙的地表比平滑表面辐射面大,有效辐射也大;(4)地面覆盖:导热性差的物体如秸杆、草皮、残枝落叶等覆盖地面时,可减少地面的有效辐射。8 为什么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往往比阴雨的夜间多霜雾?(1) 地面强烈辐射冷却,降温迅

36、速; (2) 当近地面的薄层空气与冷地面接触后,空气将逐渐冷却并达到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汽就凝结在所接触的地表面上或地表面的物体上;(3) 如果露点温度在0以下,则水汽直接在接触面上凝华为白色的冰晶称为霜;(4) 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由于强烈辐射降温后使空气中会形成许多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这种现象便称为雾。9 焚风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未饱和湿空气,受山地阻挡被迫作动力抬升后,沿背风坡下滑形成的热干风。特点:(1)迎风坡的凝结高度以下气 块(团) 按rd降温(未饱和),以上气块按rm 降温(饱和过饱和),并出现大量降水。 (2)背风坡气块(团)按rd升温,蒸发旺盛,并出现雨影区。背风

37、坡山麓出现热干风。10 影响我国的气团是原生的还是变性气团活动在我国的气团大多是境外移来的变性气团,其中最主要的是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变性热带海洋气团。为什么?我国地形复杂,山地占2/3,缺乏大面积性质均一的下垫面;我国大部分地区地处中纬度,而中纬度地区又是冷暖空气交汇极为频繁的地区,缺乏利于空气停滞或缓行的环流条件。11 一天中,中午太阳辐射最强,为什么最高气温却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 大气的热 量主要来源于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地温的高低并不是直接决定于地面对当时吸收太阳辐射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正午,太阳辐射最强,地温不断升高,午后,尽管太阳的辐射开始减弱,但是地面得到的热量比失

38、去的热量还是多些,地面长波辐射继续加强,气温也随着不断升高;到午后一定时间,地面得到的热量因为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获得的热量少于失去的,这时地温开始下降,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由储存转为损失,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这个时刻通常在午后1点钟左右;由于地面的热量传递给空气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12 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因素纬度:随纬度变化的情况是:低纬最小,高纬最大。即高纬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于低纬地区。海陆: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于内陆地区;干燥地区大于湿润地区。地形地势:盆地的年较差要大于山地的气温年较差。植被:植被多的气温年较差小于植被少的气温年较差。13 地形对降水

39、形成的影响:(1)经过山地的阻碍,引起气流的抬升运动,凝云致雨(2)低压系统、锋面遇到山地的阻碍作用,使系统移动滞缓,雨时延长(3)当气流进入谷地,由于喇叭口效应,引起气流辐合上升,如果空气潮湿,就会产生降水(4)夏季,大陆气候区,山南北坡增温不同或谷底山坡增温快,山顶增温慢,会产生局部热力对流,会形成对流雨或雷暴雨(5)气流经过崎岖不平的地形区域,因摩擦力的影响产生湍流上升运动,在水汽充足的条件下,往往形成低层云或层积云,产生小量降水,如毛毛雨、小雨等。14 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素参考:(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2)地球自转的存在,形成三圈环流;(3)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得,带

40、状的气压带分隔成一个个孤立的高低气压中心;(4)暖、寒洋流的作用使得气候更加复杂。15 地面有效辐射的变化规律:日变化:中午前后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变小,到早晨达到最小年变化:夏季大,冬季小,但由于水汽和云的影响,最大值出现在春季。16 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子有:(1)云雾、水汽和风:它们能强烈吸收和反射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使大气逆辐射增大,因而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少;(2)海拔高度:空气密度、水汽、尘埃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大气逆辐射相应减少,有效辐射增大;(3)地表特征:起伏、粗糙的地表比平滑表面辐射面大,有效辐射也大;(4)地面覆盖:导热性差的物体如秸杆、草皮、残枝落叶等覆盖地面时,可减少地面

41、的有效辐射。17 云滴的增长和凝结过程:1)云滴的凝结(或凝华)增长云滴的凝结(或凝华)增长是指云中的云滴依靠水汽分子在其表面上凝结(或凝华)而增长的过程。2)云滴的冲并增长。云滴的冲并增长:云滴和云滴因碰撞、合并而增长的过程。“连锁反应”:云中的水滴增大破碎再增大再破碎的循环往复过程。产生“连锁反应”的条件:上升气流要大于6m/s,云中的含水量要大于2g/m3,同时还要求一定的云厚。18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因 1.城市下垫面(大气底部与地表的接触面)特性的影响。2.主要原因是城市大气污染3.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4.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了。19 对流层特点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

42、的对流、乱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20 我国境内冬季的气团西伯利亚气团(绝大部分地区)热带太平洋气团(东南沿海)南海气团(云南)21 根据移动速度和天气特征划分第一型冷锋(缓行冷锋);第二型冷锋(急行冷锋)26. 台风形成条件1)初始扰动2)暖性洋面3)地转偏向力作用4)对流层风垂直切变小27. 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大势:位于赤道区域,大致伸至纬度10度左右。具体地区:亚马逊平原、马来群岛、马来半岛南部、菲律宾群岛南部、刚果盆地、几内亚湾北岸。成因大气环流:信风带在此辐合形成赤道低压带上升,盛行赤道气团下垫面:海洋面积宽广,热带雨林广布太阳辐射:地处赤道区域,太阳高度角大,基本昼夜平分特征

43、长夏无冬,无季相变化。最冷月在18摄氏度以上,最热月一般不超过38摄氏度,全年皆夏。气温年较差小于日较差。年较差一般小于3摄氏度,而平均日较差最多可达12摄氏度。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降水多在午后,多对流雨,一年中有75至150天有雷阵雨。天气单调。全年受赤道海洋气团控制,风力微弱,季相无变化,基本每日上午闷热晴朗,接着积云越积越厚,午后则暴雨倾盆,雨后天气稍凉,第二天又复如此。28.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出现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具体地区: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成因:热带季风发达,一年中风

44、向的季节变化明显。特征:明显旱雨两季,降水集中在夏半年(北半球6-10月),全年高温,春秋极短。29. 副热带季风气候副热带季风气候是温和常湿气候及温和冬干气候,多位于欧亚大陆。分布:位于欧亚大陆的副热带东部,亚洲方面,具体在中国大陆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台湾中北部、日本本州关东地区及以南、四国岛、九州岛、琉球群岛、朝鲜半岛南端成因:位于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夏季亚欧大陆低压连成一片,海洋上副高西伸北进,从北太副高散发出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强大的蒙古高压散发出来的偏北风影响本地。因风向切变符合季风要求,故为季风气候。特征: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冬季由大陆性高压所控制,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0,降水较少。夏季由热带海洋性气团所控制,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22以上,年雨量为750-1650mm ,以夏雨为主。30. 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亚热带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