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工商系统分论坛送评论文.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41786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510 大小:4.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工商系统分论坛送评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0页
2009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工商系统分论坛送评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0页
2009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工商系统分论坛送评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0页
2009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工商系统分论坛送评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0页
2009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工商系统分论坛送评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工商系统分论坛送评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工商系统分论坛送评论文.doc(5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09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工商系统分论坛送评论文(论文排序不分先后)编号01 开创重庆现代农业运行新模式重庆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构想及推进方略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聚焦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问题的最长关注周期。与此同时,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中,明确要求重庆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探索并走出一条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为全国统筹城乡提供示范。我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新农

2、村建设面临资源禀赋差、农村面积广、产业支撑弱、农民增收难、劳动力素质低等现实问题,但同时我市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洼地,也迎来了战略地位突出、政策支撑有力的历史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市现代农业运行的背景和条件分析,提出了发展以资本为后盾、以科技为支撑、以劳动力为保障的集约化现代农业运行模式的战略构想,探讨了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科学架构、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保障措施的推进方略,希望能为我市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所谓现代农业,实质上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它是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

3、式,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产品、现代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和以科技为支撑、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以生产、生态、生息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农业生产体系,具有资源配置市场化、要素投入集约化、物质装备工业化、生产手段科技化、区域生产规模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等特点。(二)现代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20世纪60年代我国曾提出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但在那时,农业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国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和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农

4、业自身的现代化改造停留在起步阶段。2、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使中国农民长期受“大锅饭”、“平均主义”压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中国农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现代农业建设也在这一历史时期开始了其探索历程。3、改革转型阶段: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据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正确判断,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全局出发,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发展现代农业、不断促进农业升级和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成为中央政府的重要决策和追求的战略目标。二、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条

5、件分析(一)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1、农业概况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地、丘陵、缓丘平坝分别占幅员的72.84%、20.03%、7.13%。2007年底,乡村人口2413.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4.61%;市域内耕地面积204.74万公顷,常用耕地面积138.46万公顷,临时性耕地66.28万公顷;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86亩;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9元,人均住房面积34.6平方米。2、制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市还处于传统农业

6、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识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原有的体制机制与新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化解,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业资源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直辖以来,全市耕地净减328万亩,人均耕地减少到1.03亩,耕地资源数量递减和质量下降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且农业生态环境脆弱,酸化土地、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5.1%、48.6%、11.6%。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欠账较多,装备水平不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结构矛盾凸显、发展方式粗

7、放。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主导产业地位不突出,主要农产品结构与供给平衡压力加大;农业人才结构矛盾加剧,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高,科技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农业规模经营刚刚起步,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流通体系发育不完善,组织化程度总体较低。三是金融助农乏力、农民增收困难。2007年,全市支农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例不到15%,大型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服务网点少、贷款率低的问题长期存在,小额信贷发展步伐缓慢,农村农业建设尤其是农户和微小企业经营资金匮乏。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周边部分省市,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

8、慢。(见图表)近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图年份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人均纯收入绝对值(元)407.69425.99445.6713.21631近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周边省市比较表(单位:元)重庆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湖南湖北全国2006年287422501984300222603389341935872007年350922512374354726453904399741401(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分析1、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中央对重庆的“314”战略部署,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使重庆发展加快提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

9、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总体上已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综合实力和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基础。第一,自然环境独特多样。重庆市内的农业用地90%以上由山区和丘陵组成,立地条件、地貌类型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土地利用多层次特点显著,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农业产业形态变化不一,适合培育特色产业,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丰富的山区资源既是城市的天然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城景观,并因此成为观光和休闲农业的重要承载地。第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市现有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市级科研院校,重庆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畜牧技术

10、推广总站、水产技术推广站等近百家市、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以家蚕基因组、生物农药为代表的一批原创性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5%,果树、农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80%、90%、95%。第三、劳动力资源储备丰富。我市农村地域宽广、农民数量多,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尤其自去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沿海地区的失业潮使我市面临百万民工返城后留置的压力,但从长远的战略角度讲,这些农民工都是在沿海受到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培训的人群,其中不少人具备成熟技能或积累了丰富工作经验,他们的

11、回归对重庆的劳动力素质会有很大提高,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难得的人力资源储备。第四、产业布局趋于合理。我市农业总体上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副渔比重由直辖之初的63.9:2.7:30.9:2.5调整为56.5:3.7:37.2:2.6,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主导产业加速向最适宜区域聚集,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三峡柑橘产业带、蔬菜生产基地等农业园区、片区建设不断加速推进。2、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年来,“三农”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形成了浓厚的“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怀

12、农民”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氛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公共财政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农民群众投身“三农”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前所未有,现代农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务院3号文件的出台更是开创了我市“三农”工作的新纪元,文件对重庆农业农村发展,给出了3大区域定位,明确了22项试点试验,制定了18项支持政策,安排了5大重点建设项目,作出了6方面制度安排。这些,既是指导重庆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又是加快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富矿”。城乡统筹试验区重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悉心关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13、强农战略思想牵动全局,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支农惠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对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助农机制体制开始建立,为现代农业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三、我市建设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我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借鉴各地农村农业建设经验,因地制宜、不断尝试,发展出了以下四种运行模式: (一)外向创汇型的现代农业运行模式这一运行模式的特点是利用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采取相应政策吸收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名优水果和优质家禽等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通过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我市农产品出口主要输往亚洲各国,经

14、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培育出了桑蚕业、荣昌猪及肉制品、忠县柑橘等具备一定出口规模和品牌效应的农产品产业,成为我市优势农业资源输出和促进农业增效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运行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中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在土地和劳动力都相对集中的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我市市委、市政府根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区域经济特色确定了十大农业主导产业项目,即“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项目”。目前,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依托

15、的重点龙头企业已有103个,许多龙头企业踊跃参与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有的直接建基地、带农户,有的为工程提供种苗等服务,有的加强产品的研究开发。通过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的实施,天然香桂、优质柑橘、笋竹、优质中药材等种在了我市的最适宜区,优化了我市农村区域布局和农产品结构。 (三)农业科技园型的现代农业运行模式是指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农

16、业现代化建设。以我市农业园区建设成果较为突出的江津区为例:截至目前,该区现代农业园区已拥有农业企业25家,协议引资超过100亿元。在2009 年1月的“重庆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该区现代农业园区签约4个项目,意向引资达51亿元,接近全市签约项目投资总金额的二分之一。农业科技园的规模放大效应逐步显现,发展潜力巨大。 (四)山地园艺型的现代农业运行模式 通常适宜山区农业建设,是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发展水平的产业和项目,将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待技术和品种试验成熟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当地推广。我市的山地园艺型现代农业集中布局在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通过

17、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探索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道路,把三峡库区柑橘建成中国“第一品牌”,把渝东南地区建成西部最大的绿色有机农业示范走廊,把武隆建成我国南方最大的高山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从而将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四、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构想(一)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145”总体思路笔者认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应当在现行农业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和多年农村农业建设的经验总结上,以大胆创新、先试先行的开拓精神,将区位优势与资本运作、政策优势与制度保障有机结合,开创一种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现代农业运行新模式。这一发展思路可以归纳为:“一种模式”、“四

18、重架构”和“五项保障”。“一种模式”即以资本为后盾、以科技为支撑、以劳动力为保障的资本、技术、劳动力“三位一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四重架构”是以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为基础,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支撑、以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为目标的科学架构。 “五项保障”即资金保障、技术保障、人力资源保障、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等确保架构合理搭建、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二)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筑农业发展的资本后盾培育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机构,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提升农业金融服务水平、构筑现代农业发展资本后盾的基础和保障。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

19、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拓宽大型商业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包括扩大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项目的金融支持;鼓励和支持各类商业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拓业务,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加快建立符合“三农”需求特点的零售业务体系,促进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推进农信社改制改革,逐步建立 “形式灵活、结构规范、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等。二是培育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民间借贷在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资金来源、促进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非正规金融潜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并且一直没有合

20、法的地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因此,应当进一步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大力培育适合“三农”特点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是加强农村地区的金融文化建设。政府应在金融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包括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识别真假人民币和黄金,消费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申请发放等知识;举办理财服务下乡活动,利用各种方式使农户增进金融知识、法律知识,提高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将金融知识纳入农民技能培训课程和农村地区中学义务教育课程,增加农民获得金融知识的渠道等。(三)加快

21、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一是推进科技成果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运用。一方面要支持公益性农林畜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围绕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强重大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与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可通过适当奖励、减免税收、专利优先保护等一系列措施,鼓励非公益性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以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新需要。以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政策性计划为支持主体,重点加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技术熟化与转化,从而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同时,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站等载体的作用,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

22、进行系统培训,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二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探索建立一种全新的“公司+园区+农户”的组织形式。在这一组织形式和生产模式中,公司是主导,园区是关键,农户是生产主体。园区内实行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标准化,鼓励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能力强的优质企业,做好产品品牌、做大产品规模、壮大产业集群,走出一条品牌兴农、规模强农之路。同时,通过搭建现代农业的公共行政信息平台和快速通畅的物流通道,将原料采购与贸易、畜禽种苗提供与农业生产、农业园区建设与农业流通、农产品收购与农产品生产、加

23、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形成企业与农户互助、园区与企业互动、都市农业与边远地区农业互补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四)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农业发展的劳动力资源储备一直以来,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都呈现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等特点。因此,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劳动力转移的新需求,应当通过一系列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推动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是扩大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只能滞留在农业上,为了使这部分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要把大力拓展农业就业空间放在首位。通过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积极发展“一村一品

24、”,“一乡一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劳动力投入,扩大本地就业。二是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开发。争取国家加大“阳光工程”投入,继续开展引导性培训,规范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试点。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加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执法力度,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就业保障制度。(五)利用保税港区优势,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去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重庆设立内陆第一个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力求将重庆打造成为内陆地区政

25、策最优、功能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内陆口岸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与传统保税区相比,保税港区是真正的“境内关外”,享受的税收优惠包括: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因此,重庆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保税港区内试点兴建现代农业科技园,在这个农业园区内的农产品从采购到加工到配送再到出口,都全程享受保税港区的一系列税收和监管优惠,将囊括包括农产品采购、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配送中转以及农产品出口在内的整个农业物资物流链,从而构建一个集国际采购、国际中

26、转、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为一体的外向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打造内陆地区唯一的农产品出口转口贸易的黄金口岸,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农业发展引进来的大通道和走出去的桥头堡。五、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保障(一)资金保障一是支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2008年8月,我市出台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为,允许在我市行政区域内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可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公司,为民间资本“阳光化”提供了契机,使民间信贷逐步走向了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大金融助农力度,全力支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鼓励以私人资本为主体的只贷不存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向农村地区倾斜下沉,同时加强监管、规范制度,充分发挥非正

27、规金融机构规模小、放贷快、机制灵活、监督方便的优点,在农村金融领域开创豪门与草根共舞,正规与非正规并存的和谐局面。真正为解决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资金来源、活跃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二是打造以投资公司为主体的投融资平台。建议组建专门针对农村农业建设的国资投融资公司重庆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的组建和运作方式可借鉴目前机电控股、化医控股等八大投融资公司的成功经验,按照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要求,结合我市农业发展现状及现实需求,针对性的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园建设及信息化管理等资金需求

28、量大、回报期长的产业和项目,以弥补因商业投融资机构单纯追求资金周转率和投资回报率而造成的农村农业建设投资空白,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增长。(二)技术保障一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重庆市农科院、畜科院为重点,加快农业科研院所建设步伐。推进动植物良种创新、现代农业装备、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农村生态建设、农村信息化、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水利科技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农技人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坚持农科教结合,探索科研院校推广农业技术的新

29、途径、新模式和新机制。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示范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人力资源保障一是营造宽松创业就业环境。当前金融危机波及我市农业建设发展,从人本角度来讲,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矛盾突出,是当前需要重点扶持的人群。在具体的制度落实上,一方面要通过降低创业门槛、加强创业指导、减轻创业负担等措施,鼓励、引导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在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登记监管中,放宽主体类型、字号名称、资金数额等方面的限制,简化登记手续,对其经营过程中一些社会危害性不大的轻微违法行为免于或从轻处罚,切实减轻农民工的创业负担;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各类市场主

30、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营造宽松的生存发展环境,稳定和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就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在稳步发展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加快组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农业高级技术(高级管理)人才、综合性和专门性培训。通过强化岗位技能和新生劳动力技能培训,发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委托培训,培养造就一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四)组织保障强调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事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局的大事来抓,形成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合作社、社会团体协调配合,农户积极参与的组织体系。一是改革管理体制。一方

31、面政府应当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强化现代农业建设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考核管理,建立分类指导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机制,把各领域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成效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另一方面,要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奖励机制,分年度评选表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产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又一创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使农民以合作组织成员身份进入社会的大市场,通过合作社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产品品牌化、管理企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让农民成为与先进生产力紧密相关的农业工人,从而提高技能、增加收入

32、,最终实现农民富裕化的目标。2008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市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165户,同比增长331.8。下一步,通过逐步加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登记,积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从而引导农村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向专业化规模化的合作社或企业经营模式转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最终实现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和富裕农民的战略目标。(五)政策保障一是完善财税支农政策。明确各级财政支出结构中“三农”投入的具体比例,重点明确现代农业发展的增长比例,切实增加农业投资总量,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农业基础特别是与优势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工程和重点

33、项目建设,优先支持具有产业优势的区县。二是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完善对粮食、油料、生猪、蔬菜、柑桔、奶牛、草食牲畜等生产的扶持政策,加大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区县政府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地方性补贴品种,增加补贴额度,解决相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运行经费。继续巩固完善农民收入补贴政策,同时优先将优势农产品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编号02建设城乡统筹直辖市,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国务院3号文件确立了重庆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重庆城乡统筹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城乡统筹包括城乡关系统筹

34、、城乡要素统筹和城乡发展统筹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城乡之间资本、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关系到城乡区位、产业等关系的协调,是城乡统筹建设的基础。而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使用者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劳动能力,是以一定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为表现形式的非物质资本。一般的,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以及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起到了核心动力的作用。大学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享受国家巨大教育投入的宝贵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含量较高。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日渐凸显,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要经济和社会问题。因而,在重庆建设城乡统筹直辖市背景下,探讨

35、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表征:两个失衡据统计, 2001年至2008年,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0%、80%、70%、73%、72.6%、70%、68%和66%,就业率逐年走低,大学生就业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但是,这一系列数据,因计算方法的偏颇,存在一定的失真之处(见下文),大学生就业困难程度可能有所夸大,但其日趋严峻的趋势不改。历年来,重庆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处于全国中等略偏上的水平,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图1:2001年-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和一次就业数量然而我国的大学生并非绝对过剩。按照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

36、展三段论,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校在校生总数与相应年龄段即18岁到22岁人口的比例。在5%以下为精英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左右为大众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200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http:/ 资料来源: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http:/ 2002年略有下降,但2004年的总供需比为 10.85,2006年总供需比仅为1:0.4,出现大幅下滑。由于选择面的扩大,需求方的用人标准也相应提高,薪资福利水平相应降低,大学生就业质量也出现下滑。(二)供需结构失衡:供给结构偏离需求结构 大学生就业U-V现象突出,即失业(

37、unemployment)和岗位空缺(vacancies)并存。一方面,大学生抱怨工作难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遗憾人才难寻,主要矛盾集中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在行业、区域、薪资、能力等方面难以相互满足。从重庆来看,重庆市人才资源现状研究课题组的报告表明,相比“314”总体部署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人才队伍的供求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短缺,2010年前我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增长55%,需求总量达到215.88万人;对市属重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增长46.8%,需求总量达到31.28万人。2010年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属重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供应缺口将分别达到

38、41.36万人和4.44万人。其中,对大专以上人才需求的状况是:到2010年总需求量达到174.74万人。2010年大专以上人才短缺31.95万人,占全部人才短缺量将近67%。二是人才资源在区域、产业等分布不合理的现象仍然比较明显,从区域分布看,“一圈”较“两翼”人才密度大,高层次人才集中,部分领域的人才在“一圈”富余和在“两翼”紧缺的现象并存;从产业分布看,汽车摩托车、高新技术、装备制造、资源加工业等4类支柱产业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高技能人才短缺;而电子信息、通讯、物流等新兴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却明显不足。三是从所有制分布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拥有量占全市人才的比重达56.4%,但

39、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大都集中在公有制行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占30%左右,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只占31%。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并非绝对过剩,而是供给结构偏离需求结构的结构性过剩。二、大学生就业不充分对重庆城乡统筹建设的制约人力资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城乡统筹建设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我市目前城乡人力资本总体状况还不太乐观,尤其在农村地区,人力资本低于全国水平,大专以上学历人才重庆仅为0.27%,低于全国0.64%的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北京的4.83%和上海的4.31%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重庆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白硕、吴江、王邦祥。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卷

40、第2期。我市人才外流现象也颇为突出,新浪网的一项调查表明,2008年,重庆市大学毕业生的流入率为61.5%,流出率为65.8%,净流入率为-4.3%,而广东净流入率为185.2%,上海为130%,山东为8.2%,广西为3.5%(见图2)。这意味着,重庆人力资本的产出贡献率较高,但人力资本却严重缺乏。高素质人才流失或浪费对重庆城乡统筹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一)制约着“一圈两翼”特色经济板块的发展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重庆综合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0.213,物质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0.806 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分层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逯进,软科学2008年2月第2期(总第98期)。可见

41、重庆的经济发展还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然而,物质投入不可能无限制增长,仅仅依靠物质投入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也不符合我市实际。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三大功能区的划分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各地区的自然及经济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就“两翼”地区而言,是库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特色明显,为此,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在“两翼”地区发挥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人口优势,重点发展绿色食品、能矿建材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特色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推进乌江画廊和武陵风光“民俗生态旅游带”建设的规划。相较于以往仅仅依靠消耗

42、自然资源、物质投入的涸泽而渔的发展模式,这一规划的实现,更有赖于人力资本的大力投入。(二)影响了我市整体福利的提高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民生,扩大开来,关系到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世界银行2002年提出了新的经济发展分析框架,将影响社会福利的生产要素分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三类,这三类要素通过经济发展影响福利,而其中人力资本不仅可以通过经济发展影响福利,其自身就是福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三类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对福利的影响最大。大学生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宝贵人力资源,其作用的发挥影响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低技术创新能力将导致低经济发展质量、低社会福利水平,从而又引起生产要素

43、和人才的外流。因而越是需要人才的重庆“两翼”地区,人才外流现象突出,人力资本聚合力不强。(三)有碍于重庆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高低和专业设置市场适应度的主要量化指标,关系到高校的生源及质量,足够的、质量较高的生源是高校得以生产、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我市大学生就业率的下降,直接影响之一便是我市高校对高中毕业生的吸引力下降,从而形成生源质量下降就业率下降-生源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高等院校是一个区域名片之一,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低就业率有损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对重庆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图2:2008年大学生省际流动前十名 数据来源: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