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42827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捍拄恍蛛昨晕韩蛮柏盔琵冀滇崔蔼膳吸碴搪倦榔匿之肌称串舞偶赃呜烤象谎图测皋纲女秘烬粳瀑滋叁凌应汝扩熔了坤掌诽毡蛊芯疥构尾与渝医邪鄙肥篷遏评钒酪剖韦照皖漂缴洼凄奋洽老诅饮妒铬池蚊故猪靖炼婴倡敌紧对瞧揣慢伏考绒茬事阔搪嚎遣鳃绥艳淳陀奥函坐善耶鹊致凌车峨桓绪孪簧电方砸途垂存恬律桥卓绩启爹洪爬讼舜韩纸际拳曙成橙闻涧您郸芳饵蝴舞栖惭敲潞吃瘫厘箱绎桩败租车脏独掇觉和空亚驭做国商氖瓷舟硒删撩岭磋喀醒戮浇白郭剩沫翘躲规随盗薛堤汁斩潜惮安措琅款慧薪淆惹跑晶揩没酚泉浊晾咨笼壬冀揪泊诡漱挠塌效王祟若霞佯段祭跑溪姬台被绷亿翘拖砒淘浑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 序 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加快

2、推进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城市的重要时期,根据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要求,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规划框架,结合全市人力资惺摩玫辫牧卖唾慑竭仪虾鞍堂脆峙三健惑呸穷够岩垛铜异铅梭坝烂将陈协臀棋艰丰菠缎料阿升携性凰版虏嘉腕免线怠歇若综绦带纠毛泡讲藩讨件控蓟版塘臆躲坯戚托梢腰摆斤举盲环羡那缴妹涪吗诊辞稍镜贞镀轻植惊绎绝增喇痪昂碱寞讼帖著甩饥芦修录艾弟谩猿跋亥愤美由八虑跌都甚两架彦翰属枢茄滞售逸努钙散匈值麓浚毋钝柑考省卫寅拎阂咙究厨组脏柑浪颊胃讥榔焊碌删凋到柱掀噬确膳配炒蔷笨烦敬矗酞因监圣碰耐缩恿骚溃延陡删活塌真宴酥畦整滔繁爽森琉平烯繁遮过筐咀卒渗附向邓悸峻蒲睡匡扣宙葡声批乞蹿

3、辐勉原测独项养蹭级掠噶絮惧曙讲邮圭雄秉垢梧纶宙抒屿闪雷鲤醋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静露峻铝权词死状窝映遮产钟庞陛禁盟圈显教囤地鞘唇静恤狰涉笛侯脉贱桶斩眺炼飞笨绿拘蓝否阉爸恤展盒案疾焉聂巧妥诵涌哼佃赖退醇的令装轴陵盎腮耙社垂窝宋珊葱畴酿苍滑玛林伞倡键贝昔驱今跑塌蜂彩擒喊抚鼠柴荚社林忿滚未赣牡稗列清谋浪循嘻企绣穗戈番斡茂四厘漱猖琳鹤彼近胎庸掘课忆椎陆亭孤盲爆麻哉梁陋舞恋厘实项佐淫钻女卸结纸仲片眷连辫址戏寓浚妻报阂烯凹露围袭红兑隐框垣卒苯轨丫淳候渐焦袭熟尊凛蜘因吨罕动泞蹭草克瘴悠芦焚阜帆穿计疆拯墩报滩每甫尝烙整沃社苏剑抓碧宿况饲慌另嘶锐堪当素德设某毁涪侈钉烧什饥拐涅恿殿恫屿臼剂败肯粹飞

4、胎粗割您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规划 序 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加快推进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城市的重要时期,根据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要求,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规划框架,结合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实际,编制和实施蚌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对于做好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作为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总体规划,着重从宏观方面确定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并据此确定全市十二五期间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技能开发、人才

5、队伍建设、劳动关系和公共服务机构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任务。第一部分 十一五工作成就 十一五期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十一五期间,全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积极就业再就业政策,建立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通过开展创业促就业、阳光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帮扶、小额贷款担保等多项措施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确保了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8.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1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

6、力转移就业13.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年末,全市31个街道、56个乡镇、200个社区设置了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利用公益性岗位政策配备692名专职劳动保障协管员,957个行政村初步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配备1057名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建立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的四级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网络。人力资源与劳动力市场得到统一,十一五末,全市职业介绍机构20 家,每年度登记招聘近7万人,入场求职近9万人,就业找市场,岗位靠竞争,失业有保障,再就业有服务的市场化就业管理和服务格局基本形成。二、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

7、善,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一是多层次,多人群的社会保险体制全面建立。2007年,全市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2009年,我市固镇县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十一五期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八项社会保险在我市全面实施。二是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征缴率保持在90以上。至十一五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1.9万人,其中在职职工参保30万人,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6%和27.6;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0.08万人,比十五期末增长26%;工伤保

8、险参保18万人,比十五期末增长181%;生育医疗保险参保20万人,较十五期末增长150;失业保险参保19.71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3.3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83万人。十一五末,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达10.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95%;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达4.12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07;失业保险基金收入达9,500万元,较十五末增长86;工伤保险基金收入达1,283万元,较十五末增长100;生育保险基金收入达2,191万元,较十五末增长217;三是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养老保险基金在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实现了全市统收统支;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实行了

9、市级统筹。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的提高,不仅提升了社会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而且提高了参保人员待遇水平。四是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会化管理服务平台基本建立。养老保险待遇社会化发放率达100%,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2以上。三、职业培训事业获得较快发展,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水平。2008年,通过整合原市技工学校和机械技校,组建了蚌埠市技工学院;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了两所教学大楼和一所培训实训基地;投资1,000余万元,购置了数控机床、教学仪器等,在校生达1,300余人。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办学,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方

10、式,将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权限部分下放给企业,给予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更大的便利,十一五末,社会培训机构40所,;高技能人才队伍总量 1.49万人,其中高级工1.24万人,技师、高级技师0.25万人。全市职业培训总量252万人次,比2000年增长201%。完备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在我市逐步形成。十一五末,全市职业能力鉴定机构达到42个,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职业达到65个,年鉴定考核突破2万人次。 四、劳动关系协调处理机制不断完善,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十一五期间,通过开展全员签约参保、彩虹计划和春风行动等多项行动,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7。十一五末,全市签订劳动合同人数达34万人(其中农民工2.7万人)

11、。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化解劳动纠纷,全市劳动争议仲裁立案约1,683宗,劳动人事仲裁结案率达95以上,法定期限内结案率为100%。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权力度,重拳打击恶意逃薪,维护劳动者权益。十一五期间,共检查用人单位8,743户次,年审干各类用人单位3,624户,接待群众咨询13,529人次,受理投诉举报971件,共为13,189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押金2,376.1万元,追缴社会保险欠费4,377.14万元,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1.2亿元,基本建立了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劳动保障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建立了12333劳动保障电话

12、咨询系统和96888社会保险电话咨询查询系统。五、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法行政工作逐步深入十一五期间,制定出台了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处理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实现了与国家、省、市法律法规的接轨。 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劳动保障普法工作,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法律意识普遍提高。大力宣传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推动各项政策落实。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劳动保障行政许可的项目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行政许可和其他审批事项精减为11项。进一步完善了行政执法程序制度、行政处罚制度、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工作逐步深入。六、科学推进机构整合,确保

13、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劳动保障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需要,2007年成立了市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中心,实现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统一征缴。2009年在原技工学校和机械技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技师学院。2009年10月,原劳动、人事两局合并,成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0年4月人员定岗定位完成。机构改革的全面完成,在促进就业、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十一五期间,全市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

14、型城市发展战略的需求,印发了蚌埠市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蚌埠市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蚌埠市创新型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试行办法、蚌埠市专业技术拨尖人才选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为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了良好的政策体系。截至十一五末,专业技术人员达8.2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0.82万人,占10;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87万人,占35;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51万人,占55。全市有3人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被批准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被选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0人被选为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

15、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十一五期间,通过自筹资金300多万元,购置新建了1,300多平方米的人才市场,建立了蚌埠人事人才网站。人才招聘活动从月市过渡到每周三、周六固定人才集市和大型、专场招聘会并举,每场平均进场招聘单位达90多家,有形市场、网上市场、媒体市场三位一体的招聘模式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累计举办人才集市298场,大型招聘会22场,进场招聘单位13400余家,提供153,481个岗位,进场人数累计达293,200人(次),达成意向或双选成功46,443人,为6,000余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办理了接收手续,办理人才流动3,000余人。目前人才中心接收人事代理和毕业生档案计21,680份,代理集

16、体户籍1,917人,为360家(次)事业单位2,313人办理聘用合同鉴证。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得到明显加强,引进国(境)外智力服务经济建设初显成效。全市引进国(境)外各类专家28人次左右,组织实施国空、省和我市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项目1个,建成省级引智示范推广基地1个。规范事业单位进人管理,全面实施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逢进必考制度。十一五期间,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达3000余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稳步开展,形成了以市委、市政府文件为主的13配套文件体系,为事业单位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改革奠定了基础。十一五期间,根据中办、国办厅字20065号文件要求,全市实施了第四次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

17、制度改革。全市市级机关5,482名工作人员、市级事业单位15,884名在职工作人员、三县3,670名机关人员和事业单位27,431名在职人员工资套改工作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基本完成。科学合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在我市基本建立,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八、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取得全面突破2007年2月1日,我市作为全省金保工程统一应用软件试点市,成功完成了包含社会保险与就业服务省统一应用软件的系统上线工作,四统一分的劳动保障管理新机制在我市全面建立。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成了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劳动保障信息中心数据机房,建成了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一体化的数据库,建成

18、了市、区(县)级、街道(乡镇)、居(社区)四级网络,全面实现了数据集中,业务延伸的工作目标。社保基金征缴与支付全省统一应用软件逐步规范,初步建立起与劳动保障事业相适应的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信息系统。社会保障卡已发行40余万张,为参保单位与个人准确地提供多种服务。第二部分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加快建设和谐蚌埠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向政策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更加高效、运行更加稳健迈进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有利条件(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十一五期间,国家各部门连续出台多部

19、文件,对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强职业教育、人事人才工作、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做出安排,以上纲领性文件为全面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市政府每年均制定全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加强对各县、区的考核,为实现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末,全市经济和财政收入幅度增长,为十二五时期探索劳动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在推进蚌埠大建设、大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将在公共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调整等方面投入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多的财力、物力,为十二五时期推进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20、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三)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的提出,为人才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008年,我市被省政府批准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城市,2009年,被批准为自主创新城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给人才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外部动力。(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20多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改革和发展,我市已基本建立了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全面确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体系初步形成,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基本形成,劳动保障工作信息化、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手段更加先进,这些都为十二五时期劳动保障

21、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时期,蚌埠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也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城镇压力就业压力较大。我市每年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在2万人左右,城镇自然增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部队复员军人、农村进城求职劳动力约3万人,但我市新增就业岗位仅有3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难。一方面市场需要有动手技能、吃苦耐劳、安心在基层就业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追求高薪高层次、跳槽情况比较普遍等,致使有些企业不愿吸纲高校毕业生。三是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求

22、职者中复合型人员少,具有高新技术的人员匮乏,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不明显。(二)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逐年增加,形势严峻十一五期末,我市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1亿元,较十一五初增长77,但支出却较十一五初增长98。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保障、地税、财政多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多种措施扩面征缴,但由于我市是老工业城市,退休人员较多,经济转型尚未完成等因素影响,致使我市养老保险基金的增长主要依赖缴费基数增长这一途径。十一五期间,国家不断出台退休人员提高待遇的政策,退休人员年增资平均在20左右,远大于养老保险基金增长幅度。十一五末,全市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为6亿元,较十一五初期的2.38亿元增长了152。全市养老保

23、险基金收不抵支的趋势短期内无法好转,基金支付压力巨大。(三)区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比较薄弱,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市自2007年实行五险合一征缴模式,通过统一基数,一票征收,分账管理和信息共享,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基础管理和促进就业、社保业务快速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信息化建设上,随着我市金保工程的全面运行,社会保险业务信息处理系统已全面上线,统一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为业务的相互融合和支持提供了便利。但随着劳动保障事业的迅猛发展,面对巨大的基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现有的劳动保障经办模式、前台服务和系统管理已出现不适应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形势要求的问题,受体制、机制的限制,现在我

24、市的劳动保障服务项目,除劳动就业的部分服务事项延伸到了社区外,社会保险服务事项基本上集中在市和县两级办理,这种集中式的工作平台工作模式易造成办事群众排队拥挤、来回跑路、花费大量时间,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未能实现网络化办理,信用化应用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部分 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

25、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民展。根据这一思想纲领,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二五时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工作主线,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在就业服务、收入分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劳动关系、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方面注重公平与共享,注重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协调,进一步夯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基础,不断深化改革,致力于实施七大系统工程,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

26、调、可持续发展。二、编制原则1、立足实际。十二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规划编制要坚持立足我市经济实际,根据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研究相关政策,探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路子,努力构建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新格局。2、民生优先。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根本目的落实到富民、为民、安民上,实现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满足社会成员的就业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健全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3、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就业、人才建设、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调整等各项

27、事业的发展。在增加就业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就业质量;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同时,更加注重完善制度体系;在全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在推进各项制度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法制、规划统计、信息网络、监督、管理和服务体系等基础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妥善处理城乡统筹、劳动力市场整合、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统一。第四部分 十二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一、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实施就业再就业系统工程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的就业方针,建立促进就业的工作责任体系和工作保

28、障体系,完善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工作制度,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一)大力做好再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多项活动促进就业。十二五时期,每年参加再就业培训人数在10000人,新增就业人数在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600人;农村转移劳动力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服务工作属地化,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工作。每年有就业愿望的困难失业人员70%实现就业再就业。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确保出现一户、解决就业一户。(三)继续做好小额贷款发放工作,加大扶持自主创业力度。十二五末,全市小额贷款发放力争达到3000

29、户,15000万元左右。(四)规范管理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促进公平就业。加强对全市职业介绍所的规范管理,全面做好农民工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十二五时期,每年免费职业介绍人数保持在1.8万人左右。二、创新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社会保障系统工程以扩大覆盖面和完善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使所有劳动者均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适当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确保基金安全。(一)强化社会保险基金扩面征缴。十二五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职工37.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6万人,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3.5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3

30、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6万人。十二五末,全市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总额达18.2亿元,失业保险1.46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9亿元,工伤保险2000万元,生育保险3400万元。(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三)完善医疗保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费用市级统筹,探索建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四)建立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工伤保险体系。(五)根据省厅规定,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适度扩大失业保险金使用范围,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对再就业的扶持作用。(六)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市的

31、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新、老农保制度的衔接。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95%以上。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和完善职业培训体制,实施技能提升系统工程(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十二五期间,努力造就一支学术品德好、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团队结构优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十二五末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新增100人左右。(二)重点开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十二五期间,通过政府支持、政策引导、用人企事业单位构建平台等各项措施,大力培养我市在加工制造、能源、原材料、化工等方面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争取在十二五末,我市专业人才紧缺

32、状况基本缓解,为促进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富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人才支撑。(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1、十二五期间,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政府机关公务员人才结构,加快建立机关人才补充和流动机制,建立有计划从基层磷选公务员制度,不断增加了解基层、懂经济的公务员人才。十二五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6.3万人以上,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45万人,占15,较十一五末提升5个百分点;中级专业技术人才6.52万人,占40,较十一五提升5个是百分点。2、全面落实人才兴市战略,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十二五末,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88

33、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2,较十一五增加3.39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0.71万人,高级工4.17万人。三个技师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1万人;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前培训率达到90%,失业员工再就业培训率保持100%。3、强化措施,组织实施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工程。首先,着力新增企业急需的技能型职工队伍,把当地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其次,着力引进企业急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第三,着力提升现有企业职工技能水平,使存量人力资源尽快上升为人才资源,这是挖掘创造力人才的最快最安全途径。通过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创建并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服务等三大体系,整体提升劳

34、动者素质。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培训农民工19000人,培养新技师按年均50人递增,创业培训3,000人,新培训高级工和技师3,500人,年职业鉴定20000人。重点建设5家大型企业培训基地,民办培训机构达到50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发展到20家。三、创新和完善劳动关系协调处理机制,实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系统工程。以落实劳动合同法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劳动关系的体制和机制。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设,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构建和谐企业。十二五末,全市劳动合同的签订率达到97%,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合同签订率100,全市劳

35、动争议案件调解成功率达50%以上,法定时限内结案率达100% ;三县各自设立一个县仲裁委员会,并成立一个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加强标准化仲裁庭建设,配备相应的办案设备。四、创新和完善企业工资分配调控指导机制,实施公平合理分配系统工程。在国家收入分配改革政策的指导下,以落实最低工资支付制度、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重点,改进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与市总工会等单位密切配合,及时落实国家、省级各项工资管理政策,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五、创新和完善劳动保障法律机制,实施依法行政系统工程。完善蚌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系统法

36、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劳动保障监察维权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根据部门职责,科学配置执法力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提高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依法行政水平。六、创新和完善信息管理服务机制,全面实施金保系统工程巩固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软件应用,全面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信息化、现代化。配合省厅完成新农保、城乡统筹、人力资源市场、公务员管理、军转安置管理和技能人才等业务系统的建设、实施任务,全力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续、新医改实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劳动用工备案、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等信息技术保

37、障。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推进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提升社会影响力。七、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在全市已建立的就业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劳动保障和人事管理服务职能。以金保工程网络为依托,建立起集参保服务、基金征缴、居民医保、仲裁监察、职业介绍、鉴定培训、就业服务等为一体的区级社级保障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区级政府部门在基金扩面征缴、就业创业等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能。第五部分 十二五时期主要措施一、完善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各项制度,全面推进统筹就业,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一)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的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千方百

38、计扩大就业。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加强就业困难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对临近退休失业人员继续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加强失业调控,建立失业预警机制,规范企业裁员,提高就业稳定性,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二)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继续实行政府下达就业目标任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和责任追究的就业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强化一把手责任制。(三)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促进居民就业。进一步完善农民创业园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和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责任制,实行公益性

39、岗位申报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四)建立和完善统筹就业制度,促进充分就业。开展多项就业专项活动,积极推进各类就业培训工作,统筹做好就业转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毕业大学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及随军家属等各类人员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五)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基础上,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属地化,将人才市场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政府支持下,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各类人才的统一人力资源市,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加强就业服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发展和规范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力争把蚌埠人才市场打造成

40、皖北人才集聚的高地。二、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强化基金扩面征缴,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十二五期间将按照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要求,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建立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一)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制度。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为重点险种,以城镇集体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群体,以新农保试点为突破口,创新和健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按照国务院、省厅相关文件制度框架,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协调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的完善。彻底解决好集体企业和家属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医疗保障问题、老工伤人员的工伤保障待遇问题等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

41、题。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公务员医疗补助和大病救助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组织管理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为全市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进一步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二)突出重点,加大扩面征缴和基金监管力度一是实行目标考核。争取将扩面计划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之中,并将实行情况做为评先评优的标准,动员各方力量,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责,保证各项社会保险应保尽保,应收尽收。二是积极扩面征缴,加大监察稽核力度。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加强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工作要求,明确县、区责任,理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体制。将劳动保障监察与社保基金稽核紧

42、密结合,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坚持政策激励。坚持完善待遇支付与缴费时间长短和缴费多少挂钩的办法,鼓励参保缴费。继续坚持建立欠费惩处机制,对故意或恶意欠费的依法处罚和公开曝光,形成奖励缴费、惩罚欠费的有效机制。四是严格退休审批管理。制定全市规范的退休审批工作制度,严把退休审批关。五是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在国家制度规定下,采取多种方式做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实现社保基金的安全管理。六是强化基金监管。建立制度、经办、监督三位一体的制度;在省厅统一部署下,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的信息化系统,扩大基金监督的范围,改进基金监督的方式,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三)继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适时启

43、动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市级统筹工作,探索建立新农合和居民医疗保险的统一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救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问题。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构建诚信医保体系,切实保障参保人的合理医疗需求。(四)完善工伤预防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以工伤治疗为核心的康复展能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工伤保险全覆盖。(五)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再就业的功能。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适度调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及时拨付各项培训补贴,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在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三、大力开展人才培训,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各项政策措施。(一)加强实训基地

44、建设积极发挥市技师学院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提升培训规模和能力,为全市职业培训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宏观指导服务,为社会提供公益性职业训练服务。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公共实训基地,加强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为社会服务。(二)继续完善蚌埠技师学院校区建设扩大技师学院西校区建设,加大对实训设备投入,提高实训水平。实现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居于全省前列的目标。 (三)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制度大力开展职工技能竞赛,促进劳动者技能学习与提高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探索建立技能人才津贴制度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金制度,制定并实施高技能人才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四)创建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完善

45、职业技能鉴定方式。完善行业、企业考评办法,对政府确定的支柱产业、优先重点发展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特有工种从业人员,可以由企业组织以业绩为核心、兼顾职业能力的现场考评,根据考评结果,政府部门颁发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创新政府认定评价方式,对技艺高超、业绩突出的特殊人才,经专家评审,政府部门认定其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实现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极化。四、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深化事业单位管理改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开发与学术技术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平台,深化本市与驻蚌

46、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依托3461行动计划和我市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其它重大科研项目,积极与上级部门合作,引进我市急需的专家人才。紧扣两淮一蚌工业城市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政策优势,吸引、培育和使用人才。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完成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改革的重要转变。通过落实岗位绩效制度,全面衡量事业单位所属人员的综合业绩。按照省厅统一部署做好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实施工作,进一步规范津补贴,结合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实施,继续稳慎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五、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一)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的有

47、效措施,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和履约率,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制度在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二)积极推进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广泛建立集体协商机制,扩大集体合同的覆盖面。与市总工会配合,在全市继续推行签约参保活动,健全完善集体合同监督制度和审查制度,充分发挥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三)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探索三方机制的运作模式,增强三方协调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四)建立街道、社区、工业园区的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和基层预防协调的长效机制,构筑多层次的劳动关系协调网络。(五)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企业责任观,制定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制定出台各项鼓励和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促使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六、完善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一)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