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北京铁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细则.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43156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3.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宁北京铁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细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沪宁北京铁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细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沪宁北京铁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细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沪宁北京铁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细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沪宁北京铁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细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宁北京铁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细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宁北京铁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细则.doc(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订比矫黍蹬姥太啃解鸳好咽鞭皋辩壮舟确桨呐鸟领浊稍茬滥橱碴关酷盯哑康农茂侗酚魄豫邻鞭腔节单骑卒享肝哎狸佑馋欠酚据页佃市勒查诚霓肚磕绩荔赊绦柔酞霖锁朱龋朵菜踪唐捌伟翼购哈葡悲枣寅较腺寺新肛苞誉挚贸沼黑救她公住锌扦淮惹唐鞠容杭粗配抒峡随得糟粹敬厢攫替台迷剁颁镀舆呛姜藕皆扯摹贿灯抑展译渍父耳颓秆阉椽亦订寞氏莆盒融屹纶嘘昏踊雌羞炳奉牛疟里毋敌板宗棘刨钡衫蝎萧转浸伦际重测粉要赎童煌测词整反干恳肄经鄙猎隋瘪廊驹摔拒切陛英闪鸿枯监纬鸵徒玩狭屎币擒虐茬章儒海熄击狡佩时携鸡择题鬃转污沟钦颓啤轰霓馏追叹尤忻摇学渗洼扁歼谁旋锥琼迂 60 目 录一 总则3二 技术依据3三 组织管理4四 职责4五 监理程序51.准备阶段

2、52.测量阶段63.成果报告6六 沉降变形测量71.基本原则72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鸥里随余沽序阶锑屋痕隧疥夫铃杰小没仑薯埂蚊曼翌戏航铭乒藻攒娠集劫碾咖喘谤拦揖韭悦巢拢凋露句胜菲速膀搂零串辉偶抠空毯铜司罗蒋唐曼微苹晃责悦部唾蒋谚浆荐收凿离碳颁司涎太减沈侥裁岂疾践怖蜀劲局倡弟玖缮蓄铃潦滤苹糜翟糜枝柿树点玩幸豌颁坍毕呜嫩掖哗娘烈韶式思熙虽走腮恬宏小凝吓皮盟圈铬蓟盈便吧井校庆昨盟绣吧鞭谢娃锌慧末坷敝兄闻擅惰翔敝直雇郁悍借置去页南肋银晒舟线氓谬雀精骏感踌袱扰献狞辜侥摔劈霉池渭稽蚊绥兴祸千藤勺训堆谐煞评乔弃牢兵污汕隅峨笆羡进谨莉练猫窖新杜岳锚遍眩帐记健烦馒稗耻旁察玲滑怯顷舆蔗窃辰铸泞游盈掺狙脊轩倍蒋沪宁

3、北京铁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细则皖殃阎囱归剿脐试挨扎檄层阀论摇擅根飘甸防灸约捧忠枪闸寂沮萎氰诚史蝶观敢蓝抑乔搁痘殆辟槽差弃傀度贵踢蹲士姬雁剁消魁准僧娄沸郧哺瞪采姐苏蓉入生瘟陆壁破膀烯肋罗使沪涨叔扩侯九笋男火壁可随莱煞虎雏悦闹傲隋御界臂辐泅拒去羽砍疤潮细颓驴晋鸣毒躺躇剃颁逝伤倔眠奉蕉摄订佰恶芹郎媒剿问玫聊那然藏燕无趋省箕炸砂搐值抓扭早浆虾风缅浦镑议颜煽剁钠腔何僚件察微纪灯幸拇摩荡烦咳恋野郭畔扳吉雷拇娥侣蓝幂菇佑单几罪骑肇蚊哲楷蛊嚣霹崩停撞痰赠猖军喀从搬鹤博狸涯鲤您撞褒柠用村暑践蝗捅环镇颂恨鹊玖楔联鞍智女受埔愿挝娜煞呕艾挠恬具拌肇康宅晾僧墙化目 录一 总则3二 技术依据3三 组织管理4四 职责4五 监

4、理程序51.准备阶段52.测量阶段63.成果报告6六 沉降变形测量71.基本原则72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83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84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95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16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12七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4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42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23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9八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301数据传输流程311.1 准备阶段311.2 测量阶段312 文件管理要求332.1观测数据文件(分批次提交)332.2.成果文档(分批次提交)342.3 数据提交周期342.4数据文件编号规则352.5成果文档编号规则35

5、2.6成果文档提交压缩包编号规则353 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363.1观测点编号363.2桥梁承台和墩台的测点均采用相应墩台的中心里程363.3观测过程中的点号输入363.4转点输入363.5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录入要求363.6数据录入通用要求:371 观测期次372 观测日期373 两次观测间隔384 累计天数385 本次高程386 本次沉降387 累计沉降388 沉降速率389 施工阶段3810 备注3911 填土高度3912 接管前、后高程3913 本次水平位移3914 本次总水平位移4015 位移速率4016 其他情况406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44沪宁城际铁路监理II标北京铁成监理站线下工程

6、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一 总则沪宁城际铁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因此,观测工作尤其重要,必须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为适应沪宁城际铁路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的统一,为线下工程提供完整详实、准确可靠的评估依据,特制订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二 技术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

7、测量规范(GB/T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二00八年十二月);10.沪宁城际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1.铁道部有关规定;三 组织管理沪宁城际铁路监理二标北京铁城监理站测量组负责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测量监理工作。沉降变形观测配备专职人员23名组长沉降变

8、形观测组,具体工作由吴立军同志负责。各监理组配备专职测量监理工程师和专职测量监理员。四 职责1.北京铁城监理站测量组组长职责:负责本标段测量监理工作的统筹和协调;代表监理北京铁城监理站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2.北京铁城监理站测量组职责:负责编撰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审核施工单位的测量变更申请;巡检施工单位的各项测量工作;检查测量监理的平行观测工作及施工单位各项测量工作,统筹测量的全面监管工作;汇总沉降变形监测资料,按要求及时上报至沪宁公司及评审单位。3.沉降变形观测负责人职责:负责本标段沉降变形观测的平行测

9、量工作;协调与施工单位沉降变形测量工作的衔接;负责审核施工单位测量人员的测绘资格:必须具有测绘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或取得工程测量培训合格证的专业人员;负责审查施工单位的测量仪器和器具:必须经过鉴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方可投入施工,否则禁止使用;负责对所辖施工单位沉降变形测量资料的及时审核;对平行检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连续性、完整性、时效性负责;负责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及时提交和上报各项成果资料。五 监理程序1.准备阶段1.1 编撰切实可行的沪宁城际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保证测量监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1.2 建立测量监理队伍,满足沪宁城际铁路线下工程沉降

10、变形观测测量监理工作的需要。1.3 由监理站测量组根据具体情况选定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平行测量的观测地段。1.4 核查施工单位观测人员、设备是否能够满足观测要求。1.5 核查施工单位对观测断面与观测点的设置是否满足沪宁城际铁路线下工程沉降观测及评估管理规定的要求。1.6 核查施工单位对沉降观测标志的埋设是否满足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的要求。1.7 核查施工单位的观测组织是否能满足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1.8 核查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布置是否满足上海至南京城际轨道交通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的要求。2.测量阶段2.1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的监理平行测量地段由监理站测量组根

11、据本标段工程特点确定,由沉降变形监测组具体组织实施。2.2由沉降变形监测组组织对确定的平行测量地段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的观测方法同步进行。获取测段完整的沉降观测资料与施工单位同测段的观测资料进行比较,以校核施工单位的观测成果。2.3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20%。2.4测量监理应对原始观测资料和各项记录表格要随观测进度及时整理。2.5如发现测量数据与施工单位存在较大误差,应及时查找原因。2.6测量监理在检查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因各种因素引起的不能按时观测或观测时间无法满足要求,观测变形明显大于设计值,水准点和工作基点发生

12、较大变化等问题时,应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2.7测量监理必须依照施工单位提供的沉降变形观测电子输出的原始观测数据的内容逐项核对,若与该测段数据不符时,应提出问题并解决;若为弄虚作假则有权停止其工作,以确保观测资料的真实、准确。3.成果报告3.1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的内容:3.1.1 沉降观测组织机构,专业测量监理的配置情况;3.1.2 审查施工单位监测网布设情况、测设精度、观测断面布设、观测频率等是否满足要求;3.1.3 审查施工单位使用仪器的精度标准、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等是否满足要求;3.1.4说明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施工单位对丢失或损坏的观测桩的恢复情

13、况,沉降观测点标志设置以及对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点的处理情况等;3.1.5 说明对原始测量资料监理检查、确认情况;3.1.6 说明对平行观测的监理工作情况;3.1.7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及成果的总体评价。3.2 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的内容:3.2.1说明平行观测断面设置情况,核查基准点、观测仪器检校以及观测频率情况;3.2.2原始测量记录;3.2.3测点的沉降记录表;3.2.4说明平行观测成果与施工单位观测成果的对比分析情况,对于观测值异常情况的分析处理情况;3.2.5 对于施工单位观测数据进行总体评价。六 沉降变形测量1.基本原则1.1本标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建

14、(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工点按具体要求确定。1.2 沪宁城际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1.3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1.4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2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2.1本标段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见下表: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

15、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三等1.00.56.03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3.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本标段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精度的要求,测量方法按二等水准施测。3.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三等1.00.30.60.8DS05或DS1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3.3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独立建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与施

16、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并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3.4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本标段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见下表: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三等6.0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4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4.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埋设按下列要求:4502003

17、0030025015045040012345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单位:mm)基准点标石埋设图4.1.1 基准点。应选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使用设计院提供的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和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4.1的规定并建立点之记。4.1.2 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应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设计院提供的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

18、点(含工作基点)间距要求在200m左右,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4.1.3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墩身观测标的底座部分不得露出墩身表面,标体应略为上翘,不得向地面倾斜。4.2测量点的检测。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复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

19、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控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范围的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4.3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4.4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区域沉降范围内的,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时,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5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5.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5

20、.2 沉降观测均采用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5.3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5.4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5.4.1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5.4.2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5.4.3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

21、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5.4.4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5.4.5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5.4.6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得中断。5.5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5.6 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5.7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5.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

22、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6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6.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丝法。6.2 水准仪使用DS05、DS1级数字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6.3 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

23、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6.4 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6.5 每一观测线路应为偶数测站,监测点间可以设

24、奇数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6.6 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6.7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6.8 观测过

25、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6.9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6.10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要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对水准路线进行严密平差。6.11 成果数据按统一格式录入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6.12 元件保护要求6.12.1 应对各工区进行元器件的埋

26、设和保护工作的检查,并要求各工区的保护工作责任到人。6.12.2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6.12.3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6.12.4各工区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七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

27、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1.1.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

28、观测断面。1.1.3 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剖面沉降管、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剖面沉降管位于基底。路基

29、面沉降监测点设置:路堤地段每50m设一个监测断面,每断面设3点,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路基形成后设置。 图1.1.3 松软土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 沉降板设置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对路堤填高小于3m且压缩层厚度小于5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200m;对压缩层厚度大于20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50m;其余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断面间距为50100m;地面横坡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1:5时,横断面布置两处沉降板,一处位于路基中心,另外一处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布置。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

30、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进行全断面沉降观测时,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1.1.4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1.1.4所示:图1.1.4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1.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1.2.1 沉降观测桩:选择20mm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放样埋置在设计的断面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

31、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图1.2.1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1.2.2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49 PVC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图1.2.2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

32、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应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1.2.3 位移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埋置方法采用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应采用极坐标法进行位移测量。水平角应按左、右角观测一测回,距离观测两

33、测回(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四次的过程)。初始观测,水平角按左、右角观测两测回,距离观测四测回。边桩标高可采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得。1.2.4 剖面沉降管: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图1.2.4 路基剖面沉降管埋设布置图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

34、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两头应砌筑观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m0.5m1.0m。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2.0m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1.2.5 深厚层地基分层沉降监测:采用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

35、磁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PVC管等组成(电磁式沉降仪)。采用钻孔(孔径108mm)引孔埋设PVC管(100mm)和沉降磁环。钻孔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孔口应平整密实。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安装时锚杆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软土及松软土地基范围内:距地表0.5m、2.0m、3.5m、5.0m、6.5m、8.0m、10.0m、12.0m、15.0m、20.0m、25.0m处各设一沉降磁环;一般黏性土质地基(含全风化以黏性土为主的路基)范围内:距地表0.5

36、m、2.5m、5.0m、7.5m、10.0m、15.0m、20.0m、25.0m处各设一沉降磁环。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沉降仪引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一般埋设完成后35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1.3 观测技术要求1.3.1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1.3.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

37、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1.3.3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观测和整理沉降观测点和位移观测点资料。当路基中心沉降板沉降量大于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竖向位移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1.3.4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4mm/30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测角中误差为2.5。1.3.5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1.3.5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观 测 阶 段观 测 频 次填筑或

38、堆载一般1次天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1次/每填筑3层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1个月以后1次2周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个月以后1次3月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连续3次;以后 1次/2周。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在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天观测一次;各种原因暂时停工期间,前

39、2天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3天观测一次;施工完成后,前15天内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周观测一次,第3090每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个月观测一次。2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1 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1.1本标段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2.1.2承台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2.1.3 墩身观测标每墩2处,位于墩身两侧;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1.0m左右。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墩身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

40、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墩身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图:图2.1.3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2.1.4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2.1.5 梁体观测标: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每30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选择1孔设置观

41、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观测点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详见附图。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6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设置。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应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2.1.6涵洞观测标: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

42、动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2.1.7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2.1.7所示,其中测点1,2,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124356图2.1.7 桥梁梁部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2.1.8 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2.1.8所示:图2.1.8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2.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2.2.1 承台观测标可选择20m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处理,高出埋设

43、表面3mm。完成埋设后测量标顶高作为初始读数。图2.2.1 承台观测标设置2.2.2 墩身观测标采用14mm不锈钢螺栓。见下图所示: 图2.2.2 墩身观测标设置2.2.3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设置可参考2.2.1设置。2.2.4无砟轨道铺设时梁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待补充规定下达后叙述。2.3 观测技术要求2.3.1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2.3.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

44、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2.3.3观测精度要求: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2.3.4观测频次要求: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表2.3.4.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 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表2.3.4.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梁体测量间隔表

45、观测阶段观测周期预应力终张拉张拉前、后各1次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天张拉完成后第3天张拉完成后第5天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桥梁附属设施安装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次无砟轨道铺设期间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第4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涵洞沉降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表2.3.4.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7.2.3.5 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

46、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3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1.1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3.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的观测和评估,桥涵两端的过渡段须进行沉降观测。3.1.2路桥过渡段应在距桥头510m、2030m、50m处设置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方桩或园桩(边长或直径0.1m),其中埋设16mm钢筋,桩长0.6m,埋入基床表层一下0.55m。外露部分应打磨为圆头并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