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初步设计.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44510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30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初步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2011年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初步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2011年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初步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2011年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初步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2011年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初步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初步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初步设计.doc(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项目概要第一章 项目概要1.1项目名称:应县2011年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初设1.2项目呈报单位: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办1.3项目实施单位: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部1.4项目建设性质:新建1.5项目建设年限:一年1.6项目负责人:杨成信1.7项目区地理位置及范围项目区位于应县东南部的南河种镇,距县城10km左右,包括北曹山、大穗稔、中曹山、段寨4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11500亩,地理坐标东经11309301131230、北纬392730393000。1.8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1.8.1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15万亩。治理总面积1.05万亩,全部实施节水灌溉,其中新增

2、灌溉面积0.55万亩,改良土壤0.3万亩,硬化机耕路49.85公里,新建防护林网230.4亩。1.8.2主要建设内容(1)水利措施。新打井43眼,建井房43座,旧井38眼建设21处首部枢纽地下室。项目区新打井43眼全部安装IC卡机井取水控制器。架设高压线路5公里,低压线路10公里,埋设输水管道46公里。(2)农业措施。改良土壤3000亩,硬化机耕路49.85公里。(3)林业措施。新建农田防护林网230.4亩。(4)科技措施。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2000亩,培训农民1500人次。1.9投资预算和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34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60万元,占总投资的93.75%(中

3、央财政840万元,占财政资金的66.67%,省财政336万元,占财政资金的26.67%,市财政25万元,占财政资金1.98%,县财政59万元,占财政资金4.68%),自筹资金84万元(自筹现金及以物折资42万元,投工投劳折资42万元),占总投资的6.25%。1.10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粮食增产165.2万公斤,甜菜10.81万公斤,蔬菜269.55万公斤。可新增灌溉面积0.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5万亩,年节约水量53万方,增加农田防护林网面积0.442万亩,新增优质粮食种植面积1.05万亩,新增种植业总产值520.59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总额增加336.905

4、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445元。1.11经济技术指标本项目采用动态方法进行评价,内部收益率为20.6%,大于基准收益率8%;财务净现值1132万元大于零;投资回收期5.1年(不含建设期),小于基准投资回收期6年;投资利润率34.28%;投入产出比为13.2;效益费用比2.3大于1;各项经济评价指标均符合要求,说明本年度工程项目在经济上可行。96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2.1自然概况2.1.1地理位置及范围应县位于山西省朔州市东部,地处塞外高原。南与繁峙、代县接壤,东与浑源为邻,西连山阴,北毗怀仁。地理坐标为东径1125811337,北纬39173945,全县南北长47.5公里,

5、东西宽46.5公里,总面积1708平方公里,辖3镇9乡、298个村委会、355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29.45万人。项目区位于应县东南部的南河种镇,距县城10km左右,包括北曹山、大穗稔、中曹山、段寨4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11500亩,地理坐标东经11309301131230、北纬392730393000。2.1.2水文气象项目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1)温度。年平均气温7.1,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2.9;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10.8。极端最高气温为36.4,极端最低气温为30.5。全年零度以上积温3487.7。(2)日照。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843.7小时,最长

6、年达2964.5小时,最短年为2728.2小时。平均每天为7.8小时,日照率为65%。(3)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380mm,但分配很不均匀,一般春季降水占10%,夏季降水占67%,秋季降水占20%,冬季降水占3%。最小的降水量为1956年200.6mm,最大的降水量为1959年643.5mm。(4)无霜期。平均无霜期为125135天,平均初霜日在九月中旬,终霜日在五月中旬。(5)蒸发量。年平均蒸发量为1916.8 mm,约为降水量的45倍,5月最大为338.6mm,1月份最小为32.7mm(详见图2-1)。图2-1 应县历年蒸发量图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对农作物的生长有较大影响。(6)风速。平均

7、风速为2.9米/秒。主导风向西和西南。七级以上大风日平均15天,最多25天。2.1.3地形、地貌及土壤项目区位于应县中部冲积缓平平原区,海拔高度为10151030米。地势平坦,土质较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项目区为平川灌溉型农业区,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耕作层20厘米,土壤类型为苏打盐化黄潮土,土壤容重1.2克/立方厘米,PH值7.08.2,田间最大含水率35%,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1.12%,全氮含量平均0.069%,速效磷含量平均4.2ppm,速效钾含量平均186.0ppm,碳酸钙含量一般在912%之间,土壤宜耕作、宜灌溉,适种性好,但有机质含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2.1.4水资源根据应县水资

8、源管理委员会关于应县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水资源鉴定意见,2011年项目区水资源为地下水资源:茹越峪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资源总量1573万立方米/年,项目区可利用量291.6万立方米/年。2.1.5 耕地种类、数量该项目治理面积为10500亩,其中现有灌溉面积5000亩,占耕地面积的47%;扩浇地面积55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3%。见表2-1。表2-1 项目区耕地类型与面积 单位:亩行政村名耕地面积新增灌溉面积改善灌溉面积段寨20001500500北曹山300020001000中曹山24005001900大穗稔310015001600总计10500550050002.1.6

9、自然灾害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霜冻、干热风、冰雹、沙尘暴等,其中以干旱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为最大。2.2 社会经济状况2.2.1人口及劳力项目区农业总人口7564人,农村劳动力2664个。劳动力资源可以满足项目实施的需求。表2-2 项目区人口与劳动力情况表行政村名总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农户劳力段寨13961396408490北曹山21422142620708中曹山14641464405506大穗稔25622562685960总计75647564211826642.2.2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土地面积11500亩。其中耕地105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91%;其他用地1000亩, 占总土地面积的9

10、。表2-3 项目区土地利用情况表行政村名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段寨22002000北曹山33003000中曹山26002400大穗稔34003100总计11500105002.2.3农业生产水平项目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0500亩,水浇地玉米的单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同类地区相近。由于现有水利设施薄弱,现有的产量水平与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相比差异还很大,与国内农业发达的同类型区域相比差距也很大。 表2-4 项目区近四年农作物平均产量表 单位:公斤/亩年份种类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玉米351380430500油料40394642甜菜2.32.12.52.55蔬菜195020802100

11、2050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项目区的财政收入居全省下等水平,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8.23亿元,财政总收入1.6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666元。 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应县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拥有一支专业技术比较过硬的推广队伍。县有农牧局,乡有农科站,村有科技服务点。全县现有高级农艺师3名,农艺师22名,助理农艺师46名,技术员58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95名,中专学历34名。同时,项目区多年来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乡土专家和高素质农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高。2.3 基础设施现状 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项目区现有机电井38眼,井深

12、60100米。其中:段寨村5眼,北曹山9眼,中曹山12眼,大穗稔12眼。现有低压灌溉管道27公里,配套井房17座。2.3.2田间工程现状目前,项目区格田最大的长宽为300500m,面积为225亩,最小的长宽为200400m,面积为120亩,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标准要求,机耕路为土路,农田防护林网210亩。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截止2008年底,应县农机总动力已达到36.31万千瓦,人均1.25千瓦,农机总数量达到16000多台,其中农田作业动力机械8300台,运输动力机械5800台,农副产品及其它动力机械1900台。机耕面积90万亩,机播面积90万亩。拖拉机与农机具的配套比例为12.

13、6。项目区拥有深松机12台,免耕机14台,农用运输机械220台,大中型拖拉机40台,植保机械580台,农机驾驶操作员230人。总体来讲,项目区耕种和收割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对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的要求。2.3.4交通与电力项目区距县城10公里,项目区内乡镇三级油路纵横相连,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现有机耕路42.6公里,目前全部为土路,普遍狭窄简陋,支离破碎,坑洼不平,雨天泥泞难行,给农民生产带来极大不便。项目区有高压线2km,低压线路5km。80KVA变压器6台。第三章 初设依据和标准第三章 初设依据和标准3.1初设依据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农办200918

14、9号文件、山西省财政厅晋财农发200920号文件和山西省农发办关于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申报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农办200448号文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的通知,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和山西省应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设计。3.2项目建设标准项目区亩投资标准为1200元/亩。3.2.1综合标准(1)项目区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齐全、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陈旧不配套,道路不

15、畅等问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项目区最大限度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项目区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农民增收。(2)按照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综合配套措施,进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开发治理后,项目区与非项目区有明显区别,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管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3)项目建设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意愿,主动让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让农民有知

16、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确保建成工程长期发挥效益。(4)统一、规范、实用,包含项目区基本情况总投资、财政投资、工程项目建设、管护运营、监督举报等基本信息。3.2.2水利灌溉措施 灌溉系统完善,灌溉用水有保证,灌溉水质符合标准,灌溉制度合理,灌溉方法先进。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0.75。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以上。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采补平衡;机井的机电设备、输变电设施配套齐全,综合装置效率达到有关规范标准。输水、配套管道,桥、涵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管道输水的固

17、定管道长度合理设定,井、水泵、管道、出水口等综合配套,便民务实;示范区积极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提高项目区节水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项目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宏观上实行总量控制,微观上实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模式,配套必要的量水设施,按用水量和核准的水价收取水费,以管理促节水。3.2.3 农业措施标准(1)土地平整,集中连片。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2)土壤耕作层厚度一般不小于30cm,田面宽度一般要达到3m以上,田埂稳定牢固,修建好排水沟,防止水土流失。(3)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深松技术等措施,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

18、分点以上。(4)改造瘠薄地要加厚土层,使耕作层达到25cm以上。(5)具备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到100%水平的基础性条件。(6)田间道路布局合理,顺直通畅。铺设机耕路,路面采用砂石等材料硬化,保证晴雨天畅通,能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的通行,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7)建设标准合理实用。田间道路建设要科学设计,突出节约土地;建设标准合理实用,切不可贪大求洋。3.2.4林业措施标准(1)因地制宜地采取林业措施,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达到当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2)项目区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长度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的90%以上。造林时应预留

19、出农机进出田间的作业通道。(3)人工造林树种一般应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速生丰产林木,苗木胸径达到3cm以上,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90%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4)平原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要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防护林网格面积与格田面积的比例,达到85%以上。3.2.5科技措施标准(1)技术推广。在项目区推行节水技术、测土配方和优良品种。(2)技术培训。对项目区乡村干部、技术员、财务人员和受益农户在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方面的培训,使其熟悉有关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受益农户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2次。(3)扶持农技服

20、务组织。重点支持具有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其配套必要的设备仪器、补助适量服务经费等方式,明确其在项目建设中的具体任务,并严格进行考核。第四章 项目建设规划和总体布局第四章 项目建设规划和总体布局4.1指导思想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在应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下,结合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县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将南河种镇的4个村确定为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项目区,

21、并就项目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评估,对所需资金进行了概算,编制了山西省应县201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初步设计。 项目实施后, 可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努力实现“改田、增粮、创新”的开发目标;立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奠定物质基础,促进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大发展;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努力提高土地治理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立足项目区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着力培养和壮大农业主导产业

22、特别是粮食产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4.2选项原则2011年应县农业综合开发的选项要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目标,突出扶持粮食主产区,努力建设粮食核心产区,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具体原则:一是项目区必须进行招投标,选择立地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有自筹能力的乡村;二是坚持走以内涵开发为主的道路,提高现有农田的产出效益;三是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四是坚持统一规划,规模开发,做到开发一片,见效一片;五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六是坚持政府

23、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中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群众成为工程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管护主体”,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资搞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4.3建设规模本项目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05万亩,总投资1344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资716.23万元,占总投资的53.29%;打机电井43眼,投资262.06万元(包括21眼旧井配套和机井取水控制器的购置安装);输变电线路15公里,变压器10台,投资82.41万元;配套建筑物723处,投资83.35万元;埋设地下管道46公里

24、,投资288.4万元。农业措施投资419.07万元,占总投资的31.18%,其中改良土壤0.3万亩,投资45.05万元;硬化路面49.85km,投资374.03万元。林业措施建设防护林230.4亩,投资91.2万元,占总投资的6.79%;科技推广费69万元,占财政投资的5.48%;管理费26万元,占财政投资的2.06%;工程管护费12.5万元,占财政资金1%;工程监理费10万元。4.4规划布局在规划和布局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开发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市场化、产业化的眼光为导向,以推动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野,以着眼全局、立足长远、超前思维的眼光,以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细致入微的态度

25、,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项目建设完成后,路面平整光洁,树木单行成线,双行成排,高度整齐划一,达到开发规模化、灌溉节水化、道路砂石化、田面平整化、方田林网化、种植区域化、管理科技化;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井、机、电全面配套。第五章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第五章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5.1茹越峪水文地质单元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茹越峪水文地质单元从自然地质及地质构造分析,本区为一个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从南部山前到北部冲湖积平原区,涉及南泉乡、南河种镇2个乡镇49个村,面积120.5km2,由于坡积洪积作用,堆积了巨厚的松散物,其中所夹的砂石层为孔隙水赋存,由于含水层在成因的差异,从峪口洪积

26、扇裙区到洪积倾斜平原区,岩性颗粒由粗变细,透水性由强变弱,浅层水补给主要为降水入渗、灌溉水入渗和地表水入渗补给,中深部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县境山区基岩裂隙水径流补给。区内深层地下水位高于浅层地下水位,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局部地区深部基岩裂隙水补给浅部黄土层地下水,形成一个完整的补给、径流、排泄系流。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砂卵石、粗中细砂及亚砂土,含水层埋藏深度在57米,厚度1032米,单井出水量524公升/秒,矿化度0.51.5克/升之间,PH值为7.08.2之间,适用于农田灌溉。5.1.1地下水可采量确定依据山西省朔州市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报告、山西省大同盆地盐

27、碱区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县井灌区工程规划设计说明书),茹越峪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计算成果,该区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采量为1573万方,可发展井灌规模9.2万亩,目前已发展3.6万亩。详见下表5-1。表5-1 地下水资源计算成果表水文年项目P=20%P=50%P=75%P=95%多年平均补给量2266174613668771785排泄量15001693175815911685可开采量17701497751123215735.1.2现状水利用量情况根据实际调查,茹越峪现有井灌面积3.6万亩,该区无工业用水,农业用水量760万方,人畜吃水39万方,地下水现状利用量799万方,茹越峪水文地质单元剩

28、余地下水资源量774万方。茹越峪水文地质单元现有机井255眼,年开机时间平均约900小时,单井开采量为40吨/小时,计算得年开采量918万方,总量减去开采量,茹越峪水文地质单元剩余地下水资源为655万方。5.1.3规划用水量情况(1)农业用水量规划依据山西省朔州市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报告、山西省大同盆地盐碱区农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县井灌区工程规划设计说明书),茹越峪水文地质单元,综合灌溉定额(P=75%)221方/亩,规划井灌面积6万亩,农业灌溉用水量为1326万方。(2)林业用水量规划项目区规划树木20万株,折合面积总计2000亩,用水标准执行山西省林业规划大纲和太原市绿化大队调查耗水

29、量为120方/亩,计算得项目区林业用水量为24万方。(3)人畜用水量规划人畜用水标准参照室外给水设计规范(TJB74)标准确定,规划人口达到53000人,大牲畜达到16000头,猪羊达到35000头,采用2008年国民经济统计手册数据。规划人畜用水量192万m3。(4)供需平衡及分析将需水量、供水量列表进行水量平衡计算,详见表5-2表5-2 水资源供需平衡表保证率规划需水量(万方)现已开采量(万方)需开采量(万方)供水量(万方)平衡结果盈亏(万方)备注合计农业灌溉人畜吃水小计农业林业75%15421350132624192799743157331由上表可以看出,茹越峪水文地质单元,当P=75%

30、,规划总用水量为1542万方。可供水量均大于需水量,说明地下水资源完全可以满足规划需要的。(5)开采深度根据茹越峪水文地质单元地质构造、含水层岩组及含水层埋藏深度和厚度,洪积扇裙区开采深度为70100米之间,洪积倾斜平原区深度为80120米之间。5.2项目区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2011年北曹山项目区是茹越峪洪积倾斜平原区的一部分, 可利用地下水资源量采用平均布井法进行估算,依据应县地下水详查报告,项目区机井年开机时间平均约900小时,单井开采量为40吨/小时,按81眼计算得可利用地下水资源为291.6万m3/年。北曹山项目区无工业,耕地面积1.05万亩,所以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面积为7.7k

31、m2,而现状用水量和规划水平年的需水量计算面积则为1.05万亩。换言之,是1.05万亩耕地面积、230.4亩林网树木面积和项目区人畜拥有291.6万m3/年的地下水资源量。5.2.1需水量计算(1)农业用水量计算农业灌溉用水量按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要求,灌溉保证率枯水年(P=75%)水文年计算。种植规划项目区种植围绕作物种植规划。作物种植计划是在尊重现状、土地质量、当地群众的习惯等因素确定。表5-3 项目区农作物种植规划表作 物玉米谷黍甜菜蔬菜合计种植比例(%)6081022100面积(亩)63008401050231010500灌溉制度的确定灌溉制度主要包括:灌溉定额、灌水定额、灌水时间及次数

32、等。本次设计灌溉制度的拟定是在调查当地群众种植习惯特别是参照罗庄井片的丰产灌水经验拟定的。综合灌溉定额表5-4 项目区灌溉制度表保证率作物名称灌水方式灌水次序灌水性质灌水定额灌溉定额每次灌水时间备注75%玉米畦灌1播前6019072拨节50103抽穗40104灌浆4010谷黍畦灌1拨节60120102抽穗6010甜菜畦灌1生长期60120102生长期6010蔬菜畦灌1播前6039072生长期55153生长期55154生长期55155生长期55156生长期55157生长期5515计算公式:M综=a1m1+a2m2+aimi式中:M综综合灌溉定额ai各种作物种植比例mi各种作物灌溉定额表5-5 项

33、目区综合灌溉定额计算表灌溉保证率玉米谷黍甜菜蔬菜综合定额(方/亩)定额比例定额比例定额比例定额比例75%19060%1208%12010%39022%221农业灌溉用水量计算计算公式:W=M综A/水式中:W农业灌溉用水量(万方/亩)M综综合灌溉定额(方/亩)A作物灌溉面积(万亩)水灌溉水利用系数。对于本项目区要求水利用系数达到0.8以上。计算得农业灌溉用水量,W75%=232万方。(2)林业用水量计算项目区规划林网树木230.4万株,折合面积总计230.4亩,用水标准执行山西省林业规划大纲和太原市绿化大队调查耗水量为120方/亩,计算得项目区林业用水量为2.76万方。(3)人畜用水量计算人畜用

34、水标准参照室外给水设计规范(TJB74)标准确定,人畜数量采用2008年国民经济统计手册数据。计算得项目区人畜用水量27.85万m3。表5-6 项目区人畜用水量计算表项目生活用水大畜用水猪羊用水合计用水标准20m3/人45m3/头4m3/只人畜数量(口、头、只)756424004810用水量(万方)15.1310.81.9227.855.2.2供需平衡及分析将需水量、供水量列表进行水量平衡计算,详见下表。表5-7 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表保证率需水量(万元)现已开采量(万方)需开采量(万方)供水量(万方)平衡结果盈亏(万方)备注合计农业灌溉人畜吃水小计农业林业75%262.61234.76232

35、2.7627.85121.6141.01291.6150.59由上表可以看出,当P=75%,可供水量大于需水量,说明地下水资源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区需要的。第六章 工程规划设计第六章 工程规划设计6.1水利工程设计6.1.1水井工程6.1.1.1开采深度的确定项目区地处茹越峪洪积倾斜平原地带,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机井深度以中深井为主,井深确定为80100米,预算按90米计算,在钻井时根据每眼井地层情况,尽量钻成完整井。6.1.1.2单井控制面积计算计算公式:F= QtT (1-1)/ m式中:Q单井涌水量(吨/时)t灌溉期每天开机时间(时)T每次轮灌期天数(天)灌溉水利用系数1干扰抽水的水量削减

36、系数m亩次综合平均灌溉定额(立米/亩次)根据单井抽水试验材料,单井平均涌水量32吨/时,灌溉期每天开机时间18小时,轮灌期取14天,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亩次灌水定额取50m3/亩,干扰抽水量消减系数取0,将上述数据代入公式可求得单井控制面积129亩,在此取130亩。6.1.1.3井距的确定项目区水井工程采用梅花形布井。井距计算公式:L0=27.8 计算井距:据抽水试验结果,本区水井抽水影响半径为163.8m,而上述井距均大于或等于其影响半径的2倍,可以避免群井抽水时的相互的干扰,可见前述单井灌溉面积计算取1=0是合理的。根据影响半径和L0确定合理井距为平原350m左右。6.1.1.4井数的

37、确定计算公式:N=F/FO式中:N井数;F项目区规划面积1.05万亩;FO单井控制面积130亩。计算得项目区1.05万亩共需机井81眼。项目区现有完好机井38眼,控制面积5000亩,所以需新打机井43眼,这样整个项目区需机井81眼。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机井数量是在设计单井出水量的前提下计算的结果,如果成井抽水试验后单井涌水量与设计单井涌水量有较大出入,机井数量应作适当的调整。6.1.1.5布井方案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单井涌水量计划在项目区布井81眼,项目区现有机井38眼,需新打机井43眼。具体工程位置见工程规划图。6.1.2水井工程设计6.1.2.1机井出水量的确定项目区机井出水量,根据简易抽水试验

38、初步确定为2050吨/时,降深1530米,成井后每眼井均应进行抽水试验,对确定的单井出水量予以修正,作为选配水泵的依据。6.1.2.2井孔和井管直径确定为增大出水量防止涌砂,减小水流阻力,采用填砾过滤器。6.1.2.3孔隙率确定过滤器骨架管用钢筋混凝土制作,其孔眼布置为梅花形排列,骨架管的孔隙率为12%。6.1.2.4填砾规格及厚度填砾厚度按要求确定为150毫米,填砾段底部低于过滤器下端2米,上部高于过滤器8米。对过滤器填砾要求:填料以圆形、卵石为好,岩石成份宜采用石英、石灰岩、卵砾石,尽量不用页岩、板岩的滤料,禁止使用棱角状碎石、泥灰岩等软质岩石成份的滤料。过滤器包网为铁网、尼龙网。6.1.

39、2.5井孔和井管直径的选择结合目前生产的滤水管规格,本项目区确定为380毫米的钢筋砼滤水管。井孔直径700毫米。6.1.2.6首部枢室项目区机井工程,首部枢室设计为井房式(新打井)和地下室(原有井)两种,均采用砖混结构,井房尺寸为2.5米2.5米3.0米,建筑面积6.25平方米,地下室室内尺寸为1.5米1.25米1.7米,井口尺寸为0.8米1.0米1.7米,具体详见设计图。6.1.3机泵配套6.1.3.1水泵流量确水泵的流量应根据井的设计出水量确定,井的设计出水量应根据抽水试验确定。而对于项目区南部可能出水量有所增大,故未成井现只能根据当地水文地质资料及参考相邻区域已成成井的出水量确定为30吨

40、/时。6.1.3.2水泵扬程确定计算公式(1)H=H动+H损式中:H水泵扬程(米)H动水井稳定水位至管道口高差(米)H损损失扬程(2)管道水头损失计算公式管道沿程水头损失;hf=fLQm/db式中:hf沿程水头损失,m;f摩阻系数,取0.948105;Q管道流量,3060m3/h;m流量指数,取1.77;d管道内径,105.6mm;b管径指数,取4.77。局部水头损失按沿程损失的10%计算。竖管水头损失,根据经验,竖管水头损失取hs0.2m。管网总水头损失h=hf+h fz+hs式中:h管网总水头,m;hf固定管道水头损失,m;hfz移动管道水头损失,m;hs竖管水头损失,m。经计算项目水泵扬

41、程范围在5560米之间,因该区地下水变幅较大,且大部分埋深在8米以下,水泵类型选用潜水泵,根据上述流量和扬程确定配套200QJ32-65/4水泵。6.1.4输变电工程设计6.1.4.1高压线路项目区内高压干线在本区内已基本形成网络,高压线以变压器为起点垂直于高压主干线布置,项目区共需新增设高压线5公里。6.1.4.2变压器容量计算初步设计阶段变压器容量用下式计算:S = P1 / g1cos1 P2 / g2cos2P3 / g3cos3 sn式中:S变压器容量(千伏安)P1P2P3每台电动机的额定功率、千瓦g1g2g3每台电动机的额定效率,可查技术数据获得cos1cos2每台电动机的功率因素

42、采用0.8经计算确定项目区需80KVA变压器10台。6.1.4.3低压线路低压线路是从变压器到水泵电机的线路,导线截面应根据第一,机械强度;第二,导线的台计安全电流来确定,然后根据线路电压降进行验算。电压降计算公式:U%=PLu%式中:U%线路未端电压降(要求10%)P电机功率kwL导线长度(公里)u%电压降系数LJ-252导线为1.04经校核计算,电机功率在7.511kw之间,允许距离1.28/-0.88公里,各用电系统未端电压降均符合规定要求(即小于10%)。在项目区规划低压线路10公里,导线采用LJ-25裸铝线,电杆采用150800的钢筋砼电杆,档距50米左右。6.1.6管灌工程设计管灌

43、系统由首部枢纽、管路系统两部分组成。首部枢纽包括水泵、闸阀、止回阀、排气阀等设备。设计13眼机井为一个灌溉系统,每眼井的首部枢纽安装在砖混结构的枢纽室。管道系统布置一级,埋入地下1.4米。为方便管理使用,尽量沿田间路布置,管间距100m左右,每隔50m留一出水口,用三通、竖管(选用PVC管材,额定压力为0.32Mpa,管径为90,总长度966米)接出地面,竖管上端接给水栓。给水栓为了预防人为、机械等因素的破坏,均设置出口保护建筑物,用现浇混凝土加固。干管末端最低处均安装退水阀门(阀门与干管连接选用PVC管材,额定压力为0.6Mpa,管径为50,总长度90米),安装在砖混渗水井内。作物浇灌时,启

44、动机井后,打开给水栓即可进行灌溉,封冻前打开退水阀门将管内积水排空。项目区的10500亩管灌面积,共布置固定管道46公里,全部选用PVC管材,额定压力为0.32Mpa,全部管径选用110。6.1.7建筑物工程设计建筑物包括大车桥、进地桥和公示标志碑。大车桥依据实际情况共需60座,进地桥间距控制在100150米左右一座,共需660座。根据实际情况需修公示标志碑3处。大车桥采用山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图集(渠道-04)进行设计,桥墩使用M7.5水泥砂浆砌块石,桥面板采用C25现浇钢筋砼,桥面宽为为4m。进地桥采用涵管形式,桥面宽为为4m。6.2农业工程设计6.2.1土壤改良项目区有3000亩土地瘠薄,土壤类型为苏打盐化黄潮土,有机质含量只有0.8-1%,不达高标准农田标准,需要进行改良。根据该区土壤现状,结合当地资源,利用当地农户和就近养牛场的人畜粪,采取增施有机肥、机械深耕、灌水改良方法,对3000亩土地进行改良。具体措施为:1、施肥改良:计划亩增施腐熟人畜粪尿农家肥3.5-5吨,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2、深耕改良:通过机械深耕,耕层厚度高达30Cm以上,加深耕层,疏松土壤,增强透水性,改善土壤结构。3、灌水改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