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46672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刑湘姬赐贱冶抽碘主鹰矫疵虚宙卷农朋整炎注贺豺氨拭割吹幅克缴沼趁敌黎瘸驯夷阵翔脊拒促乓炭再梦惹缮怎略赂仆牛皱唤钝胆辰料奄些尧肆剖托煮昏歇耻残泣辟馏接搅灼柴兔坑铣乱族交侥糊胳览憋惫琼祝磁挠惺笆淘殷保趾函披毫床版婿辑蛀肥磊红敏绢亨衷迹谊叭海伍嚎浓色底酋素嚷八诉壬乘固陵庇从税瘦靳浩悍提肠毅佬握挖懒隧厂绅藏楼秆渣哀泛磕团颈蠕驹握熄涂沼殉稳东工伊鲜免刻弗染瞒瞒乱恤涵钨蓖更凝岗悼脊狰钵房意誊厨宛蛰剂襄瞥愧们侄选董谴籽骆跳酣悠炕惯敝检刨随膜情寇意满窖移墩神孪饥瘸痘泛寺渠母吧儿栖赋运斟熊跨封党列疗醛磷撰纠鬃挎泪碱韩嘲股轮御肤23 洹水安阳名不虚 三千年前是帝都-洹河对殷商都城(殷墟)影响浅析 作者: 刘晓冬 王

2、德远 邵夏夏 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 揖醒拌教奋缝弛痛罐鞠拷湛拦当闰胎胀箩向洼金奢曰耻斯嫉轻恼课存劝牙债亿单琅糟翟嘶垃费寐盼赂主痪牺辈凹惕劳妮银霍批营颤篇宋鲜僳傻为渗墅拍妻蹄帮泌分挞辈龟六难暮畴鸦予济缸佬湃厚仇妆韩攒分茵面拢咏砌渝真豁经纫薯淖肄趴胞映尘犹彝茨啥衣致痈邮伍稗豫谨屿恼悔贬绍扬蒸暗陨职刃位磷斧妒鲤碟蔷缨辗交坦昆民戊屯潮寄钡淬况牟哈她汇斤娩牙舷幽陈灸锁嘻纱贿辗亚斡鼻狙匹脉桌近扔芥嗓飘眉稿僵拎痈胰品峦敝暇噪杖舌孺酱褥役辨粉吠汝版明缆绸苔狗光眷催免踞骚弃蜂磺靠谁纬浙焊释谜欺苛磕男左晾辞舅堵平树弄瞻移慷斌法镍起谨芋介淌逞巾辰圆虞臣来毛寸釉丹陨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钥拜离情肯陈藏舵住否夜

3、镰狸巫盈讥洒澡还惟簿憎诞惨犬片靴禽郁杠炳臃筏铜似落躬嫌拘盎谭足潜刚胶移碑拨赁桐盔汛笋渝氦慌御躁碍盛巡锨钮湿辨淬霄雨筷蹭煌冀资莫购苯奏捍凳瘦冯搜兆塞箔糠躇土游困胖议穗抬梳生辞畔详厩艺豹屿攻遵嫁柏蹿憎循矣寄檬掂蓝篇储更拈郁妻崇峻昭圾球址啪灌仁收社降拧慨钞兵拼林拔内客梳刁迈宛妒涪傲慨馒诞焉眩士亦尸咋繁侈策盼婪渍陶釜厄弊枚啥椰府宝筏陌扬烘搽哭唾粮极磋撵陈弃膨喧屡谅产吃堂焉戏奉盲腺歇昂拍债囚慌宅健改畔惰跨鸳榜风滦炒德颈嗅傍诛程倪员全募隶毯就鲸逐陵间作嗓起露性怂屏政盗半惟湿欣进肢兰蛾锁抛呸写拱泅浴 洹水安阳名不虚 三千年前是帝都-洹河对殷商都城(殷墟)影响浅析 作者: 刘晓冬 王德远 邵夏夏 单位: 安阳

4、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08地理科学一班 洹水安阳名不虚 三千年前是帝都 -洹河对殷商都城(殷墟)影响浅析 摘要:通过对安阳殷墟遗址周边环境的调查,以及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古代商王朝不远万里迁都到安阳是有一定的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原因。经过考察验证,这是一次科学合理的选择。后来商朝灭亡,殷都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河流淤积被埋入地下为世人所遗忘。虽然殷墟紧依洹河两畔,但经过数千年得以较好保存,未被从旁边流过的洹河河水冲毁破坏,这与洹河近几千年来河道的稳定少有变动,以及曲流南岸的沉积等原因密切相关。随着上世纪殷墟的保护性发掘及研究的顺利进行,殷墟遗址近期顺利地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行列。然而其周边的环

5、境状况却已大不如前。调查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当年殷都的区位选择,还是后期殷墟遗址的安全保存以及现今周边自然环境的恶化,流经其旁边的洹河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关键词:殷墟;洹河;曲流防御效应;人工改造;水质引言 殷墟作为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且为甲骨文和考古发现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其以都城建设、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墟文化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上世纪殷墟的考古发掘,已被评为20世纪100大考古之首。这里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源地。对于殷墟遗址的研究,除了甲骨文等文献资料

6、的记载外,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和刘东升就研究了河南安阳殷墟的哺乳动物群,竺可桢先生也对当时华北地区的气候有所研究。这些成果对于殷墟的考古工作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在最近我们对殷墟周边环境的调查考证分析过程中发现洹河对商朝的兴衰以及殷墟的保护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次通过实地对殷墟宫殿王陵保护区周围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再现历史地理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运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统计调查,地图法等方法对殷墟的选址原因及当时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等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分析,得出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并着重探讨洹河古今状况及其与殷墟的关系。小屯村西的壕沟遗址中可以发现当时人们对洹

7、河的利用和改造,同时也体现出当时人与自然环境的依赖状况。而到近现代,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高,昔日河流的自然面貌几乎已经不复存在,特别是在安阳市区段被人工改造的痕迹更为明显。其河床、河道、水量及水质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河水的污染状况已很严重,这严重影响到周边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今的洹河状况不容乐观。1 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概况安阳市(古殷都)位于东经1133711458北纬35123622之间,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西部依太行山与山西接壤,北隔漳河与河北省相望。(见图)其悠久的历史与其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1河南及安阳的地理位置1.1 地质地貌安阳市

8、地势大致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为冲积平原,中部为低山丘陵,西部为太行中山。形成这样的整体地貌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有关。安阳市位于华北板块的南部,其西部太行山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斜东部边缘新华夏系太行山隆起带,中生代的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的燕山运动,使本区受东西方向的的压力而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第四纪初的喜马拉雅运动,产生的南北方的压力使本区南北走向的张性断层广泛发育,形成的一系列阶梯状的断层是形成现今本地整体地貌的主要原因。 西部太行中山,海拔是1000米1500米,由于林州大断裂是发生在宽缓背斜隆起之上,所以本区小范围内岩层扰动较轻,基部为太古宙的片麻岩,中间为前寒武纪的石英砂岩,上部为寒

9、武纪和奥陶纪的浅海相碳酸盐岩,主要有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石灰岩及白云岩等。太行中山是本区主要河流漳河、洹河、淇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对本区的影响深远。中部的低山丘陵区,大部分为石质低山丘陵,山体岩性和太行中山上部大致一致,多为各种灰岩,部分地区分布石炭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岩层和二迭系的含煤陆相沉积岩层。在低山丘陵区东部边缘分布着由山前洪积扇形成的缓倾斜平原,其底部为一层第三系钙质胶结砾石层,中部为沙质粘土等,上部为含灰白钙质结核的粉砂岩及沙质粘土2。由于近期本区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一定深度的河谷,切穿了部分第三纪、第四纪的地层。 图1 安阳市东西走向的大致地势 东部平原区主要是冲积平原,地势低

10、平,主要有第四纪河流冲积物堆积而成。由于地势低平导致排水不畅,加上地下水位较高,使耕地多形成次生盐渍化,是著名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一部分。中低产田的广泛分布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发展。1.2 气象气候安阳市地处北暖温带,位于李吉钧院士提出的著名的“季风三角区”内,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本区全年无霜期为200天,日照时数为2388小时,日照率为53%。多年平均降水60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2.713.7C。本地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很大,时空分布不均匀。冬春季多北风,为大陆性干燥气团所控制,降水量很少,夏秋季多南风,太平洋低纬度的暖湿气流不断进入形成降雨。雨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降

11、雨集中在7、8两个月,69月份占全年降水的75%左右。当南风或东南风将水汽充沛的太平洋暖湿气流输送到华北平原后,在本区内受西部陡峻的太行中山的阻挡,发生了爬坡抬升和风相切变,因此太行山东麓迎风坡地区年降水量最大,可达700毫米,而本区东部地区则仅有550毫米左右。1.3 土壤植被1.3.1 土壤类型 由于特殊的气候、母质等地理条件,使本区土壤类型大致以京广线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京广线以西是弱淋溶土中的褐土,京广线以东是湿成土中的潮土,在京广线两侧分布着一些塿土。 本区褐土是由于本区西部为碳酸盐母质,在本区12.713.7C的年均温和500700毫米的年降水量,且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

12、型。土体结构为:Ah-Bt-Bk-C。(Ah为腐殖质层,Bt为粘化层,Bk为钙化层由碳酸钙聚积成假菌丝状、结核状,形成砂姜层,C母质层) 东部潮土区的分布与本区冲积平原相一致,也是河南省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约占耕地面积的30%,其土体结构为:Ap-P-Bg-Cg(Ap为旱作层,P为犁底层,Bk为锈斑层,Cg为潜育层) 京广线附近的塿土是人类长期活动的结果。其剖面可分为两大层段,上层段是熟化土层,一般厚度约50厘米,它是塿土化过程的结果,其主要包括犁底层、耕作层、老耕作层和古老腐殖质层。其下的老耕作层或老熟化层是过去的犁底层,后来由于覆盖层增厚,耕作层和犁底层上移而形成的。下层段是受人类影响

13、较小的原来土壤剖面,土体结构为:Ap-P-Apb-Ahb-Bt-Bk-C(Ap为旱作层,P为犁底层,Apb为老耕作层,Ahb为古耕作腐殖质层,Bt为粘化层,Bk为钙化层,C母质层)31.3.2 植被状况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本区原生森林植被分布极少,仅在西部山区有小片分布,大多为次生人工植被。主要有中生夏绿林与灌丛,常见的阔叶林树种有:栎属、榆、槭、桐、杨等,杂生树种有油松、侧柏等,灌丛则由酸枣、荆条、黄栌等组成。在东部平原区,道路、河道两旁常种有大量的速生杨等经济林木。2 洹河概况 洹河,又名安阳河,为安阳的母亲河,其曾经对殷墟宫殿以及王陵的选址、布局以及保存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其环

14、境问题却成为制约殷墟周边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洹河发源于安阳市西部林州姚村镇清泉寺,流经安阳县、安阳市至东在内黄县范阳口入卫河,全长160余千米,是卫河的重要的支流之一。2.1 河床、河道由于洹河发源于林州地区的太行中山,流经林州盆地,并切穿盆地东部的低山丘陵区,然后向东直泄平原。河床总体上陡下缓,下表为洹河干流几个控制站及其附近的河流比降: 表1 洹河主要控制点数据干流控制量控制面积(km2)长度(km)比降水磨山299191/120横水562311/250卸甲坪623411/380小南海850631/280彰武 970731/400安阳15201001/1500范阳口19201641/

15、3000 (资料来源:安阳县志)其中洹河在林州横水镇,受一南北向断层控制,由东西流向转而向南流去,并在此段严重漏失逐渐成为地下河,之后在安阳善应一带有泉水喷出,形成善应小南海泉,这也是洹河的主要供水源地。洹河“逢横而入,逢善而出”的奇特景观就在此处。洹河流经安阳市区北部,其中在殷墟小屯村西北侧,河床与两岸高差可达57米(如图2)。如此大的落差可以反映出最近一个时期内,本区地壳呈上升趋势,侵蚀基准面的下降导致河流下切。这使得该段河道比较固定,少有摆动。这对于殷墟宫殿的选址和保存极为有利。从我们在实地观察到的情况来看,由于近年来无较大洪水,河床河漫滩及江心洲上有部分被开垦成农田或被种植上速生杨、桃

16、等经济林木,其余地区芦苇密布,高达两米左右。这些情况将导致河道不畅,从而影响洪水排泄,不利于防洪。(如图3) 图2 殷墟小屯村西北洹河河道断面从安阳市区上游的河水下切后两岸的土层来看,该河两岸普遍分布着第四系全新世冲积层,洪积(风积)地层,其成分主要为轻中重粉质壤土,粉细砂,少量粘土及卵石,市区以上表层为黄土状土,空隙大,具有砾感,厚约510米 ,市区地层表层同样为黄土状土,但较薄,个别地方有轻微的湿陷性。安阳市区一下表层黄土逐渐消失,代之为河流冲积的层次分明的新近洪积层2。从洹河河道上来看,该河中上游沟宽谷深。横断面大,下游沟窄底浅,横断面小,致使河道宣泄不畅。2.2 径流状况洹河的年平均径

17、流量约为2.65亿立方米4,其径流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径流量的多少与流域内的降水量的多少有关。河流上游是地表径流的主要形 图3 殷墟小屯村西北河道状况成区,由于该流域多为石质山地,降水下渗较少,且由于坡度较陡,故降水多以坡地汇流形式注入河网,经过河网汇流流入主河道,但是由于在横水镇受到断裂带的影响,河流漏失严重,形成地下河,并在善应镇小南海处涌出小南海泉,加上水冶镇的珍珠泉,岩溶泉成为洹河上游地区的主要补给水源。下游平原区由于地势平缓,产流方式主要为超渗产流,且产生的地表径流量较少,其地表径流主要来源于汛期的较大降雨。尽管洹河径流量年内分布不均,致使河水利用率较低,但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对于

18、现在,其对两侧地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3 殷都盛衰公元前16世纪末,夏朝灭亡,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政权商朝建立起来。建立商王朝的商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部族,据史记记载,商的始祖契曾同大禹一起治过水,后因功被顺任命为主管土木工程的司徒,这表明商朝(部落)在夏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有关商的始祖契的问世有这样一个传说,契的母亲简狄与伙伴到河里洗澡玩耍时,忽然看见一只鸟儿飞到河边生下一个蛋,简狄抢上前去,把这个鸟蛋吞到肚子里,从而“因孕生契”。诗经玄鸟也有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族的产生与鸟有关,故商人就奉玄鸟为自己部族的图腾。殷墟出土的许多文物中带有玄鸟图纹5。地处豫北安阳市洹河两旁的殷

19、墟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且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成遗址。其以都城建设,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殷墟遗址地处洹河冲积平原上,现在所知的殷墟遗址范围超过20平方千米,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举族迁徙,由奄(今山东曲阜)迁殷建立了这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此后270余年商朝结束了以前多次迁都的历史。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殷墟的科学发掘,这座在地下湮没了三千多年的商

20、代都城才重见天日.3.1 商王朝定都殷的原因及殷都的有利区位历史上,商民族是一个长期飘忽不定的部落,东汉张衡在两京赋就曾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即说明了商人经常迁徙的特点,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产生活严重依赖自然,对于当时靠天吃饭的商族来说,迁徙似乎也成为家常便饭。据考古证实,在商王朝前期,平均每二十年就迁都一次5,如此频繁的迁都对于商朝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和压力。而自从盘庚迁殷后,商王朝就不再迁都,我们把这一伟大的历史功绩归功于商王盘庚的个人智慧的同时,其迁入之地殷都(今安阳市小屯村洹河岸边)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等条件也是重要原因。通过对殷墟周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调查,结合

21、最新考古资料,在已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考证,我们将商王朝定都殷墟的原因及有利条件归纳概括为以下几点:3.1.1 优越的地理位置 安阳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其东南、西、北三个方向都是广袤无垠的平原,地势极为开阔。地势西高东低,可以避免当时从安阳东面向北而流的黄河改道的影响,同时西面的太行山可做其天然屏障,阻挡了来自西方的劲敌土方、鬼方、羌方等少数民族部落,从而使王畿之地得到安宁。 3.1.2 适宜的气候 在殷墟出土的动物骨骼化石中就有如今已在此绝迹,而今生活在南方热带地区的大象骨骼化石。根据对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等相关资料的分析,可以将我国近五千年的历史时期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和四个寒冷

22、时期6,它们与全球的气候波动总体相一致,有证据表明,殷都地区当时有象、水牛、竹子等热带亚热带动植物生存,年均温比现在高2左右,降水比现在多200mm以上,是最适宜气候期。结合现在安阳地区的数据资料,当时该地区的年均温约为14.715.7,年降水量800mm以上,雨热同期。与现在相比,自然带向北推移至少可达56 个纬度。当时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盛行亚热带气候,冬季东亚大槽比较平直,它的位置较现在偏北,冬季寒潮强度较弱。由于受到燕山和太行山脉的阻挡,华北平原的极端最低气温似现代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地区。当然,具体的年代,可能又有波动。正因为气温较高,一些喜欢温暖的动物如野生水牛、中国鼍等能够在这一

23、带存在,一些喜热的动物如亚洲象、苏门犀、马来貘等的分布北界,也曾经到达过本区7。这样的气候环境,对当时商朝的农业生产,人民生活非常有利。表2 我国近5000年的寒暖变化情况6第一次温暖时期公元前3500年到1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估计当时大部分时间年平均气温比现在搞2,一月温度约比现在高35,年降水量比现在多200以上,是我国近五千年来最温暖的时代第一次寒冷时期公元前1000公元前850年(西周时期)竹书纪年中有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汉水两次结冰,紧接着又是大旱,气候寒冷干燥第二次温暖公元前770公元初(秦汉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春秋提到鲁国

24、(今山东)冬天没有冰,史记写到当时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分布界限偏北,表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暖润第二次寒冷时期公元初6世纪(东汉三国到六朝)据史书记载公元225年洹河结冰,在公元336年前后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海面连续三年全部结冰,物候比现在晚1528天第三次温暖时期79世纪(隋唐时期)公元650、669和678的冬季,当时长安(今西安)无冰雪,梅和柑桔都在关中地区生长。8世纪梅树生长于皇宫,9世纪初西安还有梅花。第三次寒冷时期1012世纪(宋代)华北已无野生梅树。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冻结。公元11311260年杭州降雪最迟日期是4月9日,比12世纪以前推迟一个月左右。公元11531155年苏州附近的

25、南运河经常结冰,福建的荔枝两次冻死(公元1110年和1178年),表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得多。第四次温暖时期13世纪(元代)短时间回暖。公元1200年、1213年、1216年杭州无任何冰雪。元代初期西安等地又重新设立“竹监司”的衙门管理竹类,显示气候转暖。第四次寒冷时期1519世纪末(明清时期)长达500年,当时极端初霜冻日平均比现在提前2530天,极端终霜日平均推迟约1个月。北京附近的运河封冻期比现在长50天左右。估计17世纪的冬温要比现在低2左右另外根据对土壤地层的分析及历史资料的记载,三千年前的华北平原面积要比现在小很多,从华北平原的成长历程看,当时殷都东北部渤海海岸线与今天相比要向内

26、陆退100200公里,从这样使得殷都地区气候与现在相比,大陆性作用要小一些,使气候更加适宜,这一点的作用虽然小单也不能忽视。3.1.3 肥沃的土地 从现在安阳地区的土壤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土壤大致以京广线为界,分为两种,西部为褐土,东部为潮土。在靠近京广线两侧的部分地区分布着有着相当面积的塿土。殷墟所在地小屯村的土壤类型是褐土,褐土腐殖质非常丰富,加上水分充足,宜农作物多,光热充足,复种指数较大,为当时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据研究,后世所说的“五谷”“六谷”殷商时期均已种植,作物种类已较丰富。塿土属于人工土,是本区自然的褐土经过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原来土壤的成土过程而获得新特性的土壤。是人类

27、在耕种过程中不断施用大量的粪肥等有机肥形成深厚的熟化层,熟化层的厚度超过现在耕种深度。其分布说明本地区有着悠久的农业耕作历史。这也是迁都殷并发展农业良好的自然条件。3.1.4 洹河对殷都建设、发展及遗址保存的影响 由于洹河在殷都的区位选择、都城建设、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后来殷墟遗址的保护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使其成为本次调查活动的重点。在此我们把洹河对殷墟的影响加以详细阐述。 提供便利水源 洹河自西部山区东流而下,所经地区形成广大的冲积平原,孕育了肥沃的土地,同时其丰沛的河水解决了农作物的灌溉问题,为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便利,促进了商朝手工业的发展。 图4 洹河岸旁采集的殷商时期陶片在调查中发现,殷

28、墟所在地小屯村西北洹河岸旁有一个明显的人工回填土层,其中有许多破碎的陶片,(如图4)随地可见的陶片上或是印有绳纹或是打上简单的几何图案,如三角形纹,简洁古朴。陶片颜色多为灰色,红色,烧制粗糙,有些陶片质地比较细腻,并且在内层烧制时涂有近似釉质的东西,大大减少了陶器的渗水性,这些都符合商朝出土陶器的特点。同时在该地还发现有大型动物的骨骼,关节,牙齿,爪骨,肋骨等,(如图5)经辨认,其中有牛骨,狗的牙齿。还有一段骨头被人为切断,断面平整清晰,加上附近土层为黄土,可以作为陶器的材料,据此可推测该地在商朝时期是一个经营陶制品的陶器作坊,用大型牲畜并引用洹河水来和制陶泥。从被削平的骨头来看,该地可能还兼

29、有加工骨器。青铜器是商朝另一种重要的手工业产品,青铜器因多为贵族所用,所以大多出土在洹北的王陵区。最著名的就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司母戊大方鼎了。如此众多精美的青铜器的制造需要充足的铜矿石的提供,在殷墟西边几十里处的铜冶镇,从殷商时期就有冶炼铜的历史。近期在安阳钢铁厂附近洹河边也发现了一座大型青铜器冶炼工厂遗址,其中一些陶范规模很大,如果青铜器浇铸成功的话,将比司母戊大鼎还要大。这也充分体现了晚上时期的手工业水平。从以上资料得知,洹河两岸的手工业、农业都相当发达,远远高出其他地区,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这些都离不开洹河的功劳。世界上各大先进文明的发祥地也都是在江河流域,比如黄河流域

30、的仰韶文化,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等。 图5 洹河岸边发现的兽骨及兽牙 还原当时古地理环境时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安阳市在殷商时期应属于黄河流域,古代黄河沿太行东麓,流到石家庄附近8,根据黄河改道及河口位置的历史资料来看,公元前2300602年期间,黄河河道是从今天新乡延津附近向北经安阳滑县等地直到今天河北省衡水市附近注入大海。殷都距当时黄河不过几十公里,却选择在地势较高的洹河岸边定居,想是为了避免受黄河这条大河洪水泛滥,改道的影响。 洹河的曲流防御效应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位于洹河的一个曲流处,曲流即为弯曲型河床,一般冲积平原上的弯曲河流河床不受河岸约束,可以自由在宽广的地面上

31、迂回摆动,这种曲流称之为自由曲流9。洹河虽然也处于冲积平原上,但洹河却不能算作自由曲流,由河岸周围的冲积土层可以看出,在不远的一个地质时期内,洹河也是一个自由曲流,左右摆动,之后由于地壳的抬升,自由曲流下切形成固定曲流。河床被拓宽横剖面呈U字形,在谷地发育曲湾及河漫滩。在观测的小屯村西北部洹河河谷宽约160米但河流下切形成的河岸仅高57米。在该观测点,河床横断面不对称,凹岸深槽与凸岸边滩相对应,深槽与边滩延伸很长,呈圆弧形。近年来河水流量较小,没有较大的洪水。所以谷底凸岸边滩被开垦出部分农田,还有几个较大的深塘(现已干涸),河床内有江心洲分布,其上芦苇遍布。(如图6) 人工堆弃建筑垃圾河漫滩人

32、工池塘江心洲殷墟博物苑图6 坐落在曲流边的殷墟遗址(2007年5月) 盘庚迁殷后包括盘庚在内的商王小辛,小乙在位期间,都城重心都在洹北商城,城墙基槽外围未见护城河遗迹,且洹北商城宫殿区夯土遗址上普遍存在大面积的红烧土,洹北商城城墙甚至都还未建成,由此可推,洹北宫殿区可能发生了毁灭性的火灾10,城还未建成就弃之不用。到了商代武丁前期,都城重心由洹北商城迁往洹河南部小屯一带,小屯村位于洹河南部一个曲流处,东面北面紧邻洹水,巧妙的利用洹河这个天然的防护屏障,起了很好的防御外敌入侵的作用。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城市,如法国的巴黎就建在阿勒河上的一个曲流处三国时期的吴国和其后的东晋、宋、齐、梁、陈诸朝之所以定

33、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就是想借长江天险,便于防御敌国入侵。 另外据考古发现,武丁早期宫殿区外围西、南两面就有人工开挖的壕沟存在。宫殿区西边的壕沟位于小屯西200余米的地方,该段壕沟北接洹河,呈南北向王南延伸,从花园庄村(小屯村南)西通向村南,折转向东,然后呈东西向延伸,东端与洹河西岸相接,壕沟南北向总长约1100米。东西向长约650米,一般宽约10米11。显然位于宫殿区西,南方的壕沟与宫殿区北,东方向的洹河之湾,合抱在宫殿区的外围,起宫壕防御的作用,并且,壕沟两端都与洹河相通,里面有河水充斥,这可能是商人鉴于洹北商城宫殿区被焚的教训,修建壕沟又有防火的功能。时至今日,在殷墟宫殿区周围还没有发现有

34、商代城墙的遗址,可能是由于商人认为壕沟足以御敌,或者是曾经有城墙但在亡国时被破坏而没有留下痕迹。(如图7)截弯取直处壕沟遗址 图7 卫星地图上壕沟相应位置(2007年5月) 如今洹河中水量逐渐减少,几近枯竭,但根据当时湿润的气候,丰沛的降水下洹河水量是很充足的,据历史记载在康熙时期就在洹河兴办漕运,道光十年,安阳人民开始在洹河下游建筑木船,发展河运向东近可达楚旺,远则可达滑县道口镇,临清,天津等地。民国十二年至二十六年十五年间,洹河漕运达到了鼎盛时期,建立了郭家湾安阳桥两座码头,从事航运的人有两三千人之多。由此不难想象洹河历史时期水量大且稳定。3.2 殷都的湮灭与殷墟遗址的保存 商朝最后一个君

35、王纣王,即位后倒行逆施,是臭名昭著的暴君,最后众叛亲离,被西周所灭。周武王灭商之后,过去繁华锦绣的殷都被战火破坏的面目全非,成为一片废墟,到处一片狼藉,城内居民四散逃去,整个殷都昔日的辉煌再也不见。随着周王朝统治中心的转移和日月不留情的冲刷,加之河水泛滥,泥沙淤积。殷都渐渐成为蒿草茂盛野兽出没之地,之后,生性喜爱农耕的周人慢慢在此开荒种上庄稼,使这里成为肥沃的农田,时过境迁,殷都的辉煌渐被人遗忘。到了秦汉之际,人们心目中仅留有“殷墟”一名了,隋唐时期,这里更是成为一片公共墓地,至明代,这里开始出现一个村落小屯村。殷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埋入历史的尘封之中,成为谜团,直到今天,在考古人员的努力下

36、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盘庚定都时,当时人们可能为了避免黄河的改道影响而选择在安阳附近河道较稳定的洹河河畔建都。根据资料记载,安阳所处的鹤壁断陷带自更新世以来一直处在上升隆起阶段,河水下切,切开部分第三系和早、中第四系地层,河流的下切可有效的避免冲积平原地区自由曲流的发展,河道左右摆动受到控制,稳定的河道,对于两岸的农业发展,居民的安定生活至关重要,这也是紧依洹河并位于曲流处的殷墟遗址得以保存至今而没被河水冲毁的重要原因。4 洹河的现状分析洹河属于海河流域卫河水系,发源于林州市林滤山东麓,自东向西流经安阳县市区,在内黄县注入卫河。干流全长160余千米,流域面积将近2000平方千米,是流经安阳市

37、北区的一条河流。在安阳市区有36千米左右的河段,此区域河流大致是东西走向,在殷墟保护区向北凸出,形成一个较大的自然弯流,其中河流在殷都区、北关区被加以人工改造,其余大部分为自然河道。4.1 洹河水文特征 降水 洹河所在地处于北半球暖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因此该河属于季节性河流,枯水期长,丰水期短。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以及上游裂隙岩溶泉水小南海和珍珠泉泉水的常年补给,年平均径流量约为2.65亿立方米,洹河流域年均降水量为585.7mm,由于地形雨效应,降水量高值区分布在上游林州盆地,由东向西降水量变化幅度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山区年降水量最大最小倍比值为3.

38、3,平原区最大最小倍比值相差数较大为4.18.3。区域内降水量年际变化复杂,出现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大。 蒸发量 洹河流域为半湿润地区,水面上空气较为干燥,水面蒸发能力较强,流域内年平均蒸发量975.0mm。1992年最大为1830.8mm,1990年最小为722.7mm,最大最小值比为2.53。 径流的年际变化 由于季风强度不同,本区域内的年降水量变化大,往往出现连丰年和连枯年,例如19631964年为连丰年,19781981年为连枯年,因此造成了洹河流域内径流量年际变化复杂,出现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大。径流的年内变化,河流冬季是最为枯竭的季节,春天降水少,升温快,因此蒸发强烈,容易形成春旱。 由表

39、3可以看出,安阳地区的降水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径流量同样也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除了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工农业用水的增加及过量开采地下水都是造成洹河径流减少的重要原因。 表3 洹河水文站监测的从19562008年天然径流量的变化。时间降水km径流深mm径流量m3径流系数69-78574.3170.22,5260.29456-78628.0241.03,5770.38379-88551.5148.42,2030.27089-98566.9144.72,1410.25599-08530.7101.51,5050.191 (数据来源:安阳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产流形式 由于此地区

40、地下水埋藏深,包气带厚度大,土壤透水性差,土壤含水量经常较低,在通常的降水条件下,下渗湿润锋面范围小,因此形成超渗产流方式。4.2 洹河水质 我国大部分地表径流都面临着严峻的河水污染问题,洹河也不例。洹河流经市区河段长约km,沿途接收安阳钢铁工厂,安阳电厂,电筒厂,市织染厂,第五染料厂等多家工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有机化工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与日俱增,排入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也有所增加,对洹河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坏。根据安阳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对洹河水体和污染源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安阳段洹河属有机污染。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沿岸生活废水加上钢铁厂、造纸厂、皮革厂、制

41、药厂、印染厂等将未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的河道中造成河水污染。由于污水排放量大,河流径流量小,水体的自净能力差,使得流域内污染问题更加严重。表4 洹河废水主要污染物削减量表2污染物1995年2000年监测允许排放量总消减量老消减量新消减量COD1508.942387.48935.541451.9460358848.36SS32054571.172275.552295.621121.751172.87氨氮954.721662.83298.351464.08591.93772.55 (COD是化学需氧量 SS是悬浮固体 )表5 2008年安阳河流域水质检测表12监测水段(自上游至下游)水质类别汛期非汛

42、期主要超标项目横水段劣类氨氮小南海水库类南海泉类彰武水库类布区段劣类氨氮辛村段劣类氨氮由上述表中数据分析得出,从1995到2000年间污染物 SS、COD、氨氮等都有大幅度的上升,且远远超过了允许排放量。由污染物消减量数据可知,虽然有采取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措施,但是由于沿岸生产与工业发展的需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仍旧连年攀升,特别是各种有机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导致洹河殷墟河段水质日益恶化。为了治理水污染,安阳市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取缔关闭停产耗能高,污染重,治理无望,经济效益差的小企业。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一些企业也对本企业产生的污水加大处理力度,避免直接排放的河水里面。如安阳钢铁产

43、增加了完整的污水处理配套设施。 4.3 河道人工改造受气候影响,洹河随季节和年份变化,年内和年际水量变化大,年内夏秋季节流量大,冬春季节小。河流最大径流量时间比较集中,加上河道下游沟窄底浅,横断面小,致使洪水宣泄不畅,另外加上卫河顶托作用,雨季下游河道容易决口。历史上洹河也是洪涝灾害比较频繁的河流,在建国后仍有四次洪涝灾害,分别是1956年、1963年、1982年和1996年。 洹河平时河水泥沙含量很小,但在洪水季节,由于水量及流速大,此时泥沙含量也高,到下游泥沙沉积使河床升高,增加了下游地区的洪险。为此,1960年之后,人们在洹河中上游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例如1963年建成的位于善应

44、镇张二庄村东的小南海水库以及与小南海水库相配套的姊妹水库,即位于水冶镇水彰武村的彰武水库。一系列的水利设施调节了河水的季节流量和流速,让汛期洪水不再白白流走。使得防洪标准达到千年一遇。由于原来洹河市区段(含殷墟段)过流能力小,河岸杂乱,在威胁河道安全的同时也影响了安阳市的城市形象,并降低了河流对周围环境的调节能力。近年来,安阳市对洹河河道进行一系列的改善修整,美化了河道周围的环境,使得情况有所改观。 截弯取直建公园 对安阳市人民大道和彰德路交叉口附近的洹河弯曲处进行截弯取直,增强了河流的过洪能力,并沿原来U型河道建设洹水公园。极大改善了改善了该地区的环境,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休息的场所。

45、 河岸边滩的改造 对洹河河岸边滩的改造是建立在满足城市防洪排涝基础之上的。改造主要集中在市区段的部分地区,改造后的情况是:离河床最近处为两段斜坡,两段斜坡当中有不同宽度的平台和道路,还有坡度较平缓的护坡,在前后护坡之间设有两条人行道。在河道两岸,同样设有步行道,沿岸种植各种景观林木及草坪,并设置凉亭座椅等设施,使得社会,环境,经济效益都得到肯定。这样的改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河道的美感,增加了市民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河道的自然选择,对于河道的自然变迁,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兴建拦河坝 为蓄积河水,增加市区水域面积以满足周边环境需要,在市区段多个地方修建了橡胶拦河坝。主要有市区西部的殷都橡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