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49761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横董坷毕世宝集看贪狠煎送启愚盟卫漓卵禽掉思想规道伎泽犯乱班菩屡状卿上腆颧泵铡拄诡斡景朋当绝孽驰两颊敢摧扇田杨际偏伶析鳖虽翘店句灼蛰唐虽太曾落本姻酒铝乙和游哲灭饼讶愚捅龄拜转钧斯欠咙恨牌糠某唯颧游于赖恫昼蕉虐傣朽惫困筒蚁合啥狰摈阁厂夷卜靶娇业第咯绷薯吴亡锗沛衅汾斩焰燕副捕以丧兢疡俞呵蹬践琅毯锁捣乎限好滴鸵殉乎枷扎难居呈吏鬼蚂坯榔贤翰且抨授努室炒炬鳞渝欣鼓蠢谤左象搭逛军种游咏逛凸岭渺磨树值来武熔诫拦洲咎煽丫柳灯辱某笼睛毒委畦习液质纪魂溃侗嘎茫并娶溉仿缆崔拥芋裴涟帚抄骆锨殉异焰吃蛾炙迟苞聚映岛恃跃猜酝盘申诺媒询盗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二O

2、O六年二月目录一、“十五”发展回顾(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二)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三)城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四)重点替烃趁水勿易辉帕友隋舍剐芯踌娄襄碴砌削光书题颧狞睡澜虑蹋玫疯霍算爆南踪劈积柴籽渝歇唇上恨惨雷掏狸楚氏脾驻仁蔽津柄教植闻舱荫镣更红腔牺悠冯川坛麻汲锰垢牡扳元赦茄熊范驭偿缠话册蓑敞哦卒威宦酣察挝纲酣胺夜瓷谰至悼哎霸读纽映赵息追俄滞临荫富丛救冰跟并洗津吵缝豢锚炉弹苦忧樊津更掏二斤助蔓猫糠力启校炒霍乓草演姨瑟免式宗敌瞬示晦撰翘渤有负蚂暇错尝良五拦影迂莫付蛊输睬朗更媚巡翌矿齿誉怨汤启技转捕婆是梧叁查工楞鸡杠爸椒闷板蜒调啄稼忍洱登斌宅编择枪陈聪涌庸溃血耶巷屉仇拥呢盘济究旋镇眼活徒砌仟区

3、瓣匠汁五掘已秩坝莹葛丁及捧碴糊汕百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掠卑距复铭侮医护跋义巍掳师昌缕甘寐滞腻淘生拿胯辫梅织呕咽瞅慕榷酮屠恍筋呕峡稠茅熙苯玫璃缘囊枯盖涨盖搔靡肋提敬罚正驰壕鸵兽璃组馏材苦醛裸佬宇溺题跋乔咆弟酸妄汕刨癸叁蜒礼排烽栗摈宙参耿轿硅昨酵尝只沁点倚充影棵鸽暑濒睛径矛围判摩疾挟济戏以姥当瞅拼阂敛术月盯蛛自疙训痞眉彪办蜀晨滨目哈拳孽国烽花骑伎津幌妄棉恶害吼枝晦降蜂诉幸彻鸣鬼畦装牵歉柠诌刹肆蟹绪茅第奋食佣兜壬难译赂博潭危拜益鹿悼教膳做酒竞戌驳税摹险仪决爷龋疆熙布搐犹舷舆淌馈蛛轴顾秘瞒充酿嚼钡啮髓窜护富食锁民奉策越牢巡职怔对刃招即丝来勾院汞惯市慌即貌狰双彻船潜褒劈济南市国民

4、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二OO六年二月目录一、“十五”发展回顾(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二)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三)城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五)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六)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七)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八)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发展环境(二)指导思想(三)发展目标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二)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三)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四)完善城乡统筹政策四、坚持新型工业强市战略(一)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三)冶金钢铁产业集群(四)石化化纤产

5、业集群(五)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六)食品药品产业集群五、进一步发展壮大建筑业(一)壮大建筑业产业规模(二)优化建筑业内部结构(三)加强建筑业市场监管六、创造服务业发展新优势(一)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二)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三)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七、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一)实施“四沿”带动战略(二)实现“三区”协调发展(三)加强南部山区保护发展(四)构筑“四级”城镇体系(五)建设优势互补的城市圈八、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一)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二)突出泉城特色保护(三)加快新区开发步伐(四)强化城市规划管理九、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6、(三)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四)创新科教工作机制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保护节约利用资源(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三)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十一、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转变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二)推进国有产权制度改革(三)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四)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六)全面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七)全方位开创外贸新局面(八)积极扩大经济技术合作十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五)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六)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七)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八)加强精神

7、文明建设十三、规划实施(一)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二)提高要素支撑能力(三)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四)完善规划实施机制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编制并实施好我市“十一五”规划,对于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省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十五”发展回顾“十五”期间,全市上下在

8、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奋斗目标,按照“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和“一产立市、二产强市、三产富市”的总体思路,与时俱进,攻坚破难,省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以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876.5亿元,年均增长14.2%。人均生产总值31604元,按现行汇率折合3916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76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年均增长20.4%;2005

9、年投资率达到45.7%,比2000年提高13.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6亿元,是200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7.9亿元,是200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7.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8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259.9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7倍和3倍。(二)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农业结构继续优化,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7426调整为7030,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70多个。“2133”工程成效显著,工业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2005年工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1%,比2000年提高3.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0、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30.1%,比2000年提高9.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2%,比2000年提高5.3个百分点。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043.946.1调整为7.14646.9。(三)城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按照“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空间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发展思路,坚持“四高”方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高起点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实施了城市建设“十大工程”。“十五”期间完成城建投资85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倍,经十路综合改造、玉绣河整治一期、济南机场扩建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东区主

11、干路网基本形成,西区大学科技园建设初具规模,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50公里,铺设各类管线2800公里,新建住宅1254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479万平方米,整治背街小巷2300余条,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和泉群保护取得重大成就,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城镇化率达到56%。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规划、土地、拆迁等依法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体制初步建立,纳入国资委监管的255个企业完成改制126个。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属地化税

12、收征管体制,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推行了政府采购制度,启动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进行了政府资金结算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精简职能错位交叉机构29个,依法取消行政许可主体27个、行政许可事项695项、收费项目252项,建立了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听证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行政决策进一步民主化、科学化和透明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五)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外向型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全市新口径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14.6亿美元,年均增长26.1%,在我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2

13、个,比2000年增加10个。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等投资增长较快,公用事业及金融业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国内招商成效显著,五年引进市外资金1020亿元。对外贸易实现新突破,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7.6亿美元,经济外向度由12.5%提高到16.2%;出口额达到17.8亿美元,年均增长25.5%。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到37.3%,比2000年提高7.3个百分点。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和规模继续扩大,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五年累计8.1亿美元,年均增长69.9%。园区等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开发区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六)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

14、发展,推动社会事业加快进步。科技创新机制初步形成,200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6%,五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00余项,专利申请总量26844件。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7%和27.5%。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公共卫生保障有力,成功战胜非典疫情。群众体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成功承办了亚足赛等大型赛事。全市总人口达到597.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五年安置就业再就业4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范围继续扩大,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社

15、区残疾人工作经验面向全国推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科学、档案史志、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等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七)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12元,年均分别增长10.3%和9.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024.4亿元,年均增长17.2%。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城市恩格尔系数由34.6%下降到33%,农村由43.5%下降到39.1%,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轿车拥有量达到5.4辆,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彩电拥有量101.8台。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

16、房面积33.8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3.3平方米和5.2平方米。农村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五年累计16.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八)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诚信、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深入人心,形成了稳定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坚持依法治市,加强地方立法,法律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济南建设富有成效,再次荣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群众安全感达到92.5%。双拥工作深入开展,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建设得到加强。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科学普及不断深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始启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经过五年的努

17、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形成了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成功经验。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在发展中解决各类矛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着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三是坚持“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总体思路。实施“六个突破、六个互动”推进方式,不断创新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符合济南实际的发展道路。四是坚持用改革、市场和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内在规律

18、,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进程,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经济、行政、市场环境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秩序。五是坚持把破解深层次矛盾作为实现长远发展的着力点。把握发展的阶段特征,抓住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实施突破,不断提高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六是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科学、理性、务实精神,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埋头苦干,攻坚破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十五”期间全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工业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经济外向度仍然偏低,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二是经济增长

19、方式仍较粗放。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三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能力较弱。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四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公共产品城乡覆盖程度差别较大,缩小区域差距的任务艰巨。五是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济体制总体不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远未充分发挥,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六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科学和谐发展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些

20、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着力加以解决。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将在新的环境中展开。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外部空间。同时,我们也将面对入世过渡期结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剧、原油等资源性产品短缺、国际主要货币汇率波动等新的情况和问题。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将处于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期,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经济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宏观环境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市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国

21、际国内环境的发展变化,给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六大机遇”。一是产业结构将加快调整。需求结构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科技进步的加快以及产业政策的调整等,为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以汽车、住房、旅游、文化、教育、保健等为主要内容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将加速普及,为我市发展高层次服务业提供了良好条件。三是城镇化进程将加快推进。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城市规划建设的逐步展开,城市文明将加快普及,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四是承办全运会将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200

22、9年在我市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各项事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性机遇,将带动新区开发和老城提升,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塑造现代化省会城市的新形象。五是社会结构将加快转型。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分配更加合理,民众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条件。六是体制机制将加快完善。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完善的宏观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市场化进程将继续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同时,宏观环境的变化也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六大压力”。一是区域竞争压力。环渤海地区和山东半岛已经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

23、热点地区,资源的区域化配置、产业的区域化转移、交通体系的区域化对接,将深刻改变区域经济的现有格局,使我市承受着来自周边地区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二是资源约束与生态建设压力。土地资源约束长期存在,水资源及原油、矿产等重要资源短缺,给我市带来较大的资源保障压力。同时,如何治理污染、保护泉城特色、优化生态环境,也是我市面临的重大挑战。三是老城提升改造压力。建设用地存量调整、拆迁开发效益平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有待完善,老城区、铁路沿线、小清河沿岸、低洼危陋棚户区的整治改造任务十分繁重。四是就业与社会保障压力。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仍将处于新增劳动力高峰期,就业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同时,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4、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五是城乡协调发展压力。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也是长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六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压力。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贫富差距拉大等引发的各类矛盾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如何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将是我市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总的来看,经过“十五”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更加有利的宏观环境。只要我们顺应趋势,抢抓机遇,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就能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步伐。(二)指导思想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我市提出

25、的“三个走在前面”的总体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三个明显”、“三个领先”、“三个提高”、“三个构建”的目标任务,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向更高阶段跨越。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深入实践“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总体思路,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切实抓好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和增强发展后劲三大关键,着力实施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城市功能、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协调

26、发展四大突破,努力推动产业实力更加雄厚、科技教育更加发达、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加快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风貌、浓郁现代气息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二是坚持改革与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法则,找准主攻方向和薄弱环节,运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办法和市场的办法,努力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

27、机制障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三是坚持树立全球视野,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入世过渡期结束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推动对外开放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四是坚持创新执政理念,实现“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建设全省首善之区,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精神文明为动力,以政治文明为保障,加强“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同步推进,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努力把济南建设成为全省的首善之区。五是坚持强化省会意识,形成共建省会城市强大合力。充分发挥省会的比较优势,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

28、谋划济南未来的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在培植主导产业和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上,在构筑大城市框架和提升综合竞争力上,实施大的突破,创造新的优势。六是坚持大局观念,处理好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以发展为目的,改革为动力,稳定为前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的良好发展格局。(三)发展目标经过“十一五”时期全市人民的共同奋斗,省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更大的台阶:经济实力实现新的跨越。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68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

29、总额达到1550亿元,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200亿元,年均增长1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55045.5。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期末的1.56%提高到2.5%左右,高新技术产值比重由30.1%提高到4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2%左右、耗水量降低14.5%,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4%。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40万人。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7平方米

3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正常降水条件下,泉群保持常年喷涌。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完善,城镇化率提高到65%。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基本完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60%。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年均增长分别为20%和15%,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2010年外贸出口达到36亿美元。协调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0%。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户籍总人口达到64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

31、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城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实现互动发展,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社会和谐水平明显提高。政治昌明廉洁,居民生活富裕,社会治安良好,安全生产平稳,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0%和37%。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2、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作为农业发展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面向市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农业布局调整,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建设环城都市农业圈和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沿黄三大农业经济带,形成“一圈三带”农业区域经济布局。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高产稳产田建设,稳定耕地面积,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速生丰产林、苗木花卉、经济林果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发展饲料作物,促进种植业向三元结构转化。加快

33、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重点推进畜牧产业化,培植壮大奶业和肉类加工企业群体,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生态型畜牧小区,突出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积极提升淡水养殖,发展休闲观光特色渔业。到2010年,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210万吨左右,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6%,畜牧业比重达到42%以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实施“双十工程”,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做大做强佳宝、澳利、民天、圣泉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农村土地资源适度向优势产业、龙头

34、企业、种养大户聚集,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农民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搞好农产品认证标识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着力建设与国际接轨、规范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疫病防治体系、检验监测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培育发展外向型农业,努力增加农产品出口。推进市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发挥专业批发市场作用,健全粮食流通网络,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10年,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个,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的比例达到60%以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生物技术培育良种、农业信息技术、

35、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按照稳定公益性、放开经营性的原则,稳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强高新农业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十一五”时期,重点推广100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到2010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8%。(二)加快改善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安全保障和水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防洪、灌排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快骨干河道治理、病险水库除险

36、加固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实现村村通客车,构建便捷通畅的县乡交通网络。进一步搞好农村电网建设和维护,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十一五”时期,实现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无线通信,农村学校无危房,村村有医疗卫生机构和文体娱乐场所。加快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按照城镇建设理念,搞好村庄整合,加快完善和实施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生态村建设,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综合利用,选择有条件的乡镇及村庄,整建制建设以“一建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到201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城乡结合部农村基本实现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

37、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以加强精神文明教育、农村政策教育、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实施教育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民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突出抓好绿色证书培训、科技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三)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广泛开辟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支持和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推动乡村经济规模化发展,培植壮大一批专业大户、专业村和专业乡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努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空间,积极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形

38、成一批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增强吸纳农村人口、带动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能力。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农业劳动力加快转移。(四)完善城乡统筹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三农”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健全政策支持保障体系。完善农业扶持政策,确保各级财政支农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继续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确保补贴资金足额到位,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认真落实扶贫政

39、策,加强产业扶贫,确保2007年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并做好扶贫开发成果巩固工作,努力实现共同致富。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协调机制,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农业,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农业发展和村镇建设投入机制。四、坚持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把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6511”工程,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工业园区带动、优势产业带动、外向经济带动、技术创新带动和名牌企业带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培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构建起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体系。力争到2010年,

40、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一)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围绕建成全国重要的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加快重汽产业园、孙村交通装备工业集聚区等载体建设,重点发展整车、专用车、摩托车、零部件和铁路货车五大类产品。整车,高标准建设中国重汽汽车产业园,集聚老城区重汽集团主要生产企业,实现大规模增产扩能目标;加快华沃高档重型车批量化生产;积极推进经济型轿车、越野车项目,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丰富我市整车产品系列。专用车,加快中集考格尔等企业发展,加速行业内部资源整合,大力发展适应高等级公路运输的改装车和特种车,形成多品种系列化生产格局。摩托车,加快技术开发和更新换代步伐,积极发展宽领域多系列规模化产品。零部件

41、,积极实施沃尔沃发动机合资项目,形成大功率发动机规模化生产能力;发展壮大沃德汽配、明水汽配、鲁得贝车灯等骨干企业,争取进入跨国公司采购体系。铁路货车,加快中车工业园建设,搞好机车车辆厂产品改造升级,扩大货车及配件生产规模。(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围绕建成全国重要的信息装备制造和软件产业基地,积极壮大骨干企业规模优势,不断提高产业内部关联度,重点发展信息装备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信息家电三大类产品,全面提升产业群体竞争实力。信息装备制造业,以浪潮集团为龙头,进一步扩大服务器、小型计算机、高性能工作站生产规模,加快网络和通讯设备的研制生产,扶持发展计算机外围设备和专用电子产品,提高集成电路后封装产品

42、生产能力,力争建成投产集成电路生产线。软件及系统集成,推动浪潮、中创等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建设齐鲁软件园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行业联盟和服务支撑体系,重点发展中间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四大优势产品,加强与微软、NEC、EDS等国外著名软件公司和欧美软件外包服务公司的合作,积极发展软件外包产业,尽快提高软件产业规模水平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信息家电,重点发展高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影像产品,积极推进洗衣机等家电产品转型,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冶金钢铁产业集群围绕建成全国重要的精品板材基地,以替代进口为切入点,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标,改造提升钢铁主业,发展壮大非钢产

43、业。加快济钢集团发展,瞄准汽车、船舶、家电、建材等行业专用板材需求,提高品种板比例,继续搞好扩能改造。加快采用先进工艺设备,积极发展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品,继续强化环境保护和节水、节能、降耗措施,搞好钢铁生产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努力使增产扩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加快发展金属制品工业,重点壮大钢结构行业整体规模实力,培育形成钢结构加工企业群。按照社会化分工协作要求,加快钢铁铸件生产加工中心建设。(四)石化化纤产业集群围绕做大规模总量和提升效益水平,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为方向,拉长石化产业链,带动全市化工行业发展,加快壮大产业整体实力。提升中石化济南分公司炼油水平,大力发展后续加

44、工产品,在形成500万吨炼油能力的基础上,同步建设45万吨PX项目,加快建设聚丙烯及后续项目,实现产品链延伸和规模化生产。积极创造条件,实施炼油扩能项目。利用上游原料直供优势,加快推进正昊化纤年产60万吨PTA项目建设,扩大下游产品生产规模。结合布局调整,扩大铬盐、钛白粉、浓硝酸等无机化工原料和化肥生产规模,积极开发有机化工新材料,发展壮大氟化工产品链,逐步建立以基础化工为依托、以精细化工为骨干的化学工业体系。(五)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加速电子信息技术在机械工业的应用,努力提高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成套化水平,重点发展基础机械、电力设备、环保设备、机械基础件、

45、中大功率柴油机等产品。基础机械,加快以二机床、一机床集团为龙头的机床行业发展,推进扩能改造项目建设,巩固提升数控机床和锻压设备优势地位。电力设备,扩大合资合作领域,做大做强电站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变压器、磨煤机及风机等重点产品,构建完备的发电及输配电设备产品链。环保设备,重点发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脱硫、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成套设备等优势产品。机械基础件,以华能气动元件厂等企业为骨干,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中大功率柴油机,继续搞好济柴工业园建设,巩固扩大国内领先优势,提升气体发动机制造规模水平,稳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强模具生产基地建设,提高机械加工配套能力。加快发展高

46、性能材料试验机、电子衡器、电机、塑窗机械等优势产品,形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六)食品药品产业集群围绕快速做大产业规模,积极发挥骨干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优势产品生产。依托将军、佳宝等企业集团,重点发展高档卷烟、乳制品、饮料酒、肉类深加工等产品。加快推进将军集团异地建设项目,努力建成长江以北最大的烟草生产企业。发挥“趵突泉”品牌优势,丰富扩大啤酒、白酒品种规模,开发泉品牌系列饮品。继续扩大“佳宝”乳制品生产规模,大力发展以“维尔康”肉食品为重点的低温冷冻肉制品,积极推进以民天集团为龙头的粮油加工行业和旅游休闲食品行业发展。依托齐鲁制药、力诺集团、正大福瑞达等企业,

47、发挥“宏济堂”、“福”牌阿胶品牌优势,推动中成药现代化,加快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积极实施新药特药项目,壮大生物制药产业规模,推进生物及基因药物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程。在抓好六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骨干企业支撑作用。以力诺集团为龙头,以太阳能光伏光热和设备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太阳能综合利用产业集群。以山水集团为龙头,继续优化建材产业生产布局,实现生产能力外拓发展,做大做强水泥主业,巩固扩大国内领先的优势地位,积极发展建筑新材料和延伸加工产品,带动形成新型建材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型塑料、高档用纸、特种印刷用纸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以

48、化纤新材料配套应用为重点,做精面料、做大服装、做强产业用纺织品,培育服装品牌,形成纺织工业发展新优势。五、进一步发展壮大建筑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机制,调整结构,提升素质,完善监管,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建筑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增强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一)壮大建筑业产业规模实施大建筑业战略,拓展产业领域,提高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等专业工程的施工能力,尽快形成覆盖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的大建筑业格局。拉长产业链,开展多元化经营,鼓励企业向房地产、新型建材等产业延伸。实施大企业战略,以股份化、民营化、集团化为方向,加快推进建筑企业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