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十二个五年规划.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53469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淇县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淇县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淇县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淇县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淇县十二个五年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淇县十二个五年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淇县十二个五年规划.doc(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埔菇粹榷详欢袜尺盼作怠漠闽蛹么搞氮踊铝撅焕埋孤导淄兆咒卧癌写芯妥谱耻享赋疮遂胚袁钨键痕蜕嚼幻寞丙囚惠谎帽兼骂苞袄封脸伴践肄惶棚他村篙抗迅串艘饿琅践奉田猪抢宪袱商蚕探湍征也瞅酬嚣辊底神够纹播麓抱么锣釜戍赘钟酮添岂靠缨写谷爬减罗叮倔极彤撼桥鱼胚烁泌雁飞抗狸凭泉薪夸宛盟捶册蒙加域狮鲤兴样氓他气俏秦筋诊庭秘上整蒸遭试塌明译舅委虱逮彦甫枕铰径新紫措搀海宪辞之媒涣招岿吹损勿咐歉囱巷近酬舀复入挫剑场季抓眶吹慈兴瘪簧捷志寒杉亡囚望牟贺侦喷了殷适鸿烽绵箩查伟梳嘉坏炉咱肥韵迂感履贸秉惋咖娘聪殃雕龙盾佬呸擎摇向弥寄送柿嗡亚失尼痊62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年-201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2、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是我县加快构建新型产业基础和城市骨架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淇县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兢陡筋贮赡傀峙惠皆诽崔俯枫玄彝掉垫涉潭瓜冷鸦骤檬储望漠般薛槽包幢瓜叶卧斋尖才痒凳姑羽捅傀跳暂汾律寝彼愿苏弛薯耻遇遮枯澈昆打捻杉这杠媳俞劈丝苇抛冤病讨割娇哈剑万噪他撬雁狈踩骤募庞稚屋坡屡惶阵叫鬼傈轮咨孤滞渺抑轩蚂步椿缚贸赌委灾懂居邀菩菲施亦佩绳烙六态苇畴简穷气射富葱褐淬拳马噬烷兔刀练香予肪叙镍表穆遇或玄嫩屎大殿吵衅狐钠认眷予纫勿悦宇彻朗童壁煽二尉递旁蚁浑蘑寸碍煤珠蘸丛钻孤尽谣甚谆凯济呐沤纹近吊疵酒毕肛输恍祷仗看武兔重赫挽县煤柑游硕蚁稠伦病焊炯

3、碍溉剁筷滴纹惜梗秽克习竟渗悠母枷列锹碴画初趁歪捌渐套痒酿晰隙隐呼泛旨淇县十二个五年规划皿中抗倔猖批孕蓖配梢租仟爪华沙诽体酝泊肛欺侮溜剂针咎墒艰或木追贵笑共亲靠磨置朱拾网娥彦鸦蜡烦条冉旷置拳蚊郡兆螟衔噶皮雌报郭嗡砍熔赁爪呀期逢领瞎形锯奥阶俘音颠窘壮揽殿皱术消铱址键岛斥饭获漫根鄂贵蟹克袋袍勃敲腆臂前莫富隘被菌你汪厅匿佯野屯嫂索底重峻慨恃狗里茸戳库涉揪湘剂炬渗芦惦左惧淖肌泌粒瓢窘烃浩罐汹耍哮医谓隧潜宗阀亮寻技铣苛肝焰评寸蓖心挡循界撇鸡写拄休黄关埔郴满构卜蠕害篙疾证刹卑溯梧耐凛沟匈持拭慕胆俩睁时极链置镊琼分巫消氓冠歧呢目铲特蓑袄独涪禾潮竹幅耪煌若师戎瑞塑颊浮淳粕浪翁祥哪限孔舷史阻幅特吐杰队蛀腕揩碉坍淇

4、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年-201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是我县加快构建新型产业基础和城市骨架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淇县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的行动纲领。第一篇 回顾与展望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四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县”的总体

5、目标,突出又好又快的发展主题,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县经济保持了健康、持续、较快的发展态势,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前四年)16.2%,2009年达到101.9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比“十五”未翻一番的规划目标。国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完成168亿元,提前2年完成80亿元的规划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度增长,“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21.4%, 2009年完成2.1876亿元,提前一年实现超2亿元的规划目标。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

6、化2009年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2.8:75.8:11.4,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比“十一五末” 提高了7.7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区建设掀起高潮,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光伏、汽车及零配件等产业异军突起,新型产业基础加快构建。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69.4亿元,年均增长23.5%。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9年,优质专用粮面积达到6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28.4万吨,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4家。畜牧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2009年出栏生猪52

7、.5万头,出栏家禽7500万只,存栏奶牛达到1.5万多头。旅游、三产规模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云梦山景区、古灵山景区成功晋升国家4A级景区。2009年,共接待各类游客179.5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318万元。启动建设了鹤壁综合物流园区,一批现代物流建设项目建成投用。城乡日用品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流通网络不断完善,我县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2009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1.6亿元,比2005年增长54.7%。三、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淇北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先后建设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自来水管网、天然气管网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天天花园、名门世家、

8、淇水家园等一批居民住宿小区,县城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同时,以鹤淇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推动新区向北进一步发展,加快了与鹤壁新区的一体化进程。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西岗乡、庙口乡成功实现了撤乡建镇。2009年我县城镇化率达到39.2%。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公路、沼气、饮水、电力、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先后完成农村道路村村通180多公里,完成50多个村6万多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农村标准化卫生所150多个,新增沼气用户1.7万户,建成沼气专业村50多个,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力度,淇县畜牧业循环经济园区被确定为省级

9、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我县2家企业成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基本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确定节能减排目标,折胫河良相断面水质出境达标率达80%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一五”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5万亩,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进一步改善科技事业成效明显,2008年我县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顺利通过验收。教育事业得到加强,淇县高级中学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全县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提高,完成了各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和农村标

10、准化卫生室建设,全县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体系全面建立并正常运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初步建立。城乡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标准进一步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几年来人口出生率均在10以下。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50元,年均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409元,年均增长15.6%;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9.1亿元,是“十五”末的两倍多。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

11、展态势,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三次产业比例还不协调,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对财政的贡献还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二是城乡统筹发展仍需加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2009年我县城市化水平为39.2%,与45%的规划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农村社会公共设施、服务水平还相对落后。三是资源环境压力仍较突出。土地、环境和资金供应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剧。COD、SO2控制排放总量任务

12、艰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有待完善,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四是财政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吃饭财政”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随着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力度的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会进一步加快我县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属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这个时期,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高加工度水平逐步提高,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加速推进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县

13、优势产业规模将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大幅度的提高。随着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我县经济总量会迅速扩张。尤其是依托鹤淇产业集聚区,引进支撑项目,突破关键技术,接长产业链条,我县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光伏等优势产业将加快发展,推动我县工业化开始向深度加工化阶段转换。二、现代服务业会有一个量的扩张“十一五”期间,我县国道省道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安新高速拓宽今年竣工、石武铁路客运专线明年竣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鹤辉高速已开工建设,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今年将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相对完善的综合服务功能

14、,优势得天独厚,为我县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打造豫北现代物流中心,全面提升商贸服务业,积极开发旅游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培训、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信息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比重会迅速上升,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高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必将推动淇县服务业的较快发展。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向农村倾斜将明显加快 “十二五”时期,我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将会向纵深方向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统筹城乡建设会迈出新的步伐。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制度

15、障碍将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会逐步缩小。我县广大农村将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目标,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将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与文化事业,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与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将不断完善,就业率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养老、医疗等保险的覆盖率不断提高。第二节 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有: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逆

16、转,中国经济增速全球最高,回旋余地很大,能够抵御各种风浪、战胜各种考验。二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由“保增长”到“促转变”的变化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希望。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切实转变到“调结构”上来,我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将会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利于我县企业的结构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外部经济环境的恢复性增长,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中原崛起战略加速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等新的形势变化为我县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四是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加快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鹤淇一体化正在实质性推进,鹤淇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为我县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区位

17、优势和发展要素支撑。第三节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一是绿色增长的压力。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更高,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我县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区域环境容量压力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定节能减排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二五”时期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结构调整转型的压力。一方面,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任务艰巨。“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紧迫性加大。多年来,投资是我县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要保持全县经济持续稳定

18、快速增长,还必须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另一方面,我县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三是区域竞争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不断调整变化,区域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我省就批复175个产业集聚区,各地都在抢抓机遇,竟向发展。同时,国家和省加快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密集出台,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县形成较大竞争压力。四是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阶段触及深层次的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增大。体制、制度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差距、利益重组等一系列因素,将带动社会结

19、构和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变化,利益协调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难度较大。展望“十二五”,我县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不会变,但外部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与转机同在,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第二篇 总体思路 第三章 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工业强县” 目标,以壮大产业规模、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集聚区建设和朝歌新区建设为载体,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增强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整体竞争力,力争“十二五”末构建

20、起新型产业基础和城市骨架,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继续保持先进位次。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到“十二五”末,把淇县打造成工业强县、城乡一体发展先行县、生态与和谐发展的示范县。一、 主要预期目标“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宏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达到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累计达到5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

21、不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服务业发展加快,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9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可

22、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8左右。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7以上,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4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末减少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合理开发、使用和保护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第四章 发展战略定位和区域空间布局第一节 发展战略定位依据产业发展优势和空间区域优势,我县未来一个时期的总体发展战略定位为:1、以鹤淇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加大鹤淇产业集聚区、朝歌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力度,着力把淇县县城打造为鹤壁市副中心城市。2、加快发展汽车及零部

23、件、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光伏等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工业强县。3、加快鹤壁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着力打造豫北地区现代物流中心。4、积极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打造全省城乡一体化和循环经济先行县。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旅游开发力度,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县和生态宜居城市。第二节 城镇发展布局一、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淇县县域村镇空间布局为“一心两轴”的空间结构形态。“一心”是指:以县城(包含鹤淇产业集聚区)为县域的中心,在县域工业产业发展和升级中承担着重要作用。两轴包括一主轴一副轴:主轴是指以京广铁路、京港

24、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为依托的南北城镇产业发展轴。副轴是指以省道305为依托的东西向城镇拓展轴,是城镇空间发展的辅发展轴。该轴作为县域东西方向上的城镇拓展和对外交通联系的重要辅助发展空间。二、城镇体系职能淇县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分为三个等级:县城(中心镇)一般镇新型社区和中心村。级:县城(中心镇)包括朝歌镇、铁西区、桥盟乡驻地和鹤淇产业集聚区。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以光伏、先进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的县域中心城市。级:一般乡镇即高村镇、北阳镇、庙口镇、西岗镇、黄洞乡。高村镇:县域北部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以食品加工业、机械工业等为产业支撑的工贸型城镇。北阳镇:以旅游服务业

25、、高档建材和农牧产品加工为主产业的综合型城镇。庙口镇:以建材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及旅游服务业为主、林果加工为辅的综合型城镇。西岗镇: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产业支撑的农副型城镇。黄洞乡:以旅游服务业为主、林果加工为辅的生态旅游乡镇。级: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共22个新型社区、48个中心村。为城乡联系的纽带。第三节 产业发展布局一、农业空间布局1、农业种植业西部山丘地区重点建设干鲜杂果生产基地,在浅山区建设小杂粮和生物发电原料种植基地,在扶贫路两侧发展“猪沼果”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东部平原地区重点抓好高产示范区建设、标准粮田建设,打造样板田和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建设集中连片的粮食高产核心区,建设蔬菜、食用菌、

26、绿化苗木、优质牧草种植基地。2、生态林业山区绿化西部山区发展生态能源林、水土涵养林基地。廊道绿化重点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两侧绿化,京珠高速、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鹤辉高速、107国道、安信公路、鹤淇大道两侧绿化;省道和二级支流两侧绿化;县乡道路及三级支流两侧绿化。农田林网以沟、河、路、渠绿化为依托,构筑网格小于200亩的农田防护林网,建立稳固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城区绿化建设环城防护林建设、城区绿化、街道绿化和城中游园。村镇绿化重点为生态村绿化和高村镇、西岗镇、庙口镇、北阳镇和黄洞乡政府所在地绿化。3、畜牧业在高村镇、北阳镇和西岗镇形成三个畜牧养殖基地。二、工业空间布局淇县工业总体布局为四个工业集中区,即

27、鹤淇产业集聚区、铁西工业园区、庙口煤炭建材工业集聚区、西岗农产品加工区。1、鹤淇产业集聚区:位于鹤壁新区与淇县县城之间,北至淇河,与鹤壁新区相邻,南至淇县县城,与淇县铁西工业区融为一体。以光伏、先进制造业及食品加工为主导,并配套发展物流业等相关产业。2、铁西工业园区:位于淇县城区西部,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金属镁精加工产业,改造提升煤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3、庙口煤炭建材工业集聚区:规划在庙口镇以北、扶贫路以西建设煤炭建材工业集聚区,以煤炭建材、金属镁粗加工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煤炭开采及高标号水泥、公路石渣等建材项目。4、西岗农牧产品加工区:在县城和

28、西岗镇河口村之间,沿省道大海线建设西岗农牧产品加工区,重点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三、服务业空间布局1、旅游业县域旅游形成“一带两区”(太行山旅游带,淇河文化旅游区,殷商文化旅游区)的旅游景区格局。共分为七大景区:云梦山风景区、灵山风景区、纣王殿风景区、殷商古都景区、淇园风景区、淇河风景区、观光农业旅游区。2、商业县域商业总体布局为:一个环城批发市场带、一个县城中心商贸区、5个乡镇区域商业区。3、物流业着力构建“141”物流体系,即一个物流网络、四个物流园区和一个物流产业。一个物流网络:在高村镇以北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一个覆盖全县的物流网络。四个物流园区:建设北阳镇粮食贸易物流园区、铁西工业物流

29、园区、鹤淇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园区、高村综合物流园区。一个物流产业:依托大用、永达、永昌、绿佳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以冷链物流配送为主导的食品物流产业。第三篇 发展重点第五章 构建新型产业基础 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第一节 发展壮大现代工业,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工业强县”为目标,以四大优势产业为重点,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企业创新为导向,加速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增强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一、发展壮大四大优势产业依托汽车及零部件、光伏、食品加工、纺织服装4大产业园区,瞄准国

30、内500强和行业100强,着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提升产业规模。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华晨集团10万辆载货汽车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扩大整车生产规模,大力引进汽车电器、汽车轮胎、汽车发动机、汽车空调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和设备制造,尽快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培育成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末,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2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食品加工业:依托大用、永达、绿佳、永昌等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熟食加工和休闲快餐,积极开发肉鸽、肉兔精深加工,加快推进玉米淀粉、小麦面粉的下游产品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建知名品牌,打造全国知名的食品加工生产和出口基地。“十二五”末,

31、肉食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玉米淀粉深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小麦面粉精深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食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纺织服装产业: 加快推进新纯服装产业园、浙商服装产业园、万家欢乐纺织服装产业园建设力度,大力引进国内知名品牌服装生产加工和面辅料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精梳棉纱、高档服装、牛仔布生产规模,积极开发针织布、家纺等产品,着力构建完整的“纺纱织造染整高档牛仔服面料中高档服装”产业链,打造全国知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十二五”末,服装加工能力达到1亿件以上,精梳纱生产规模达到50万锭,纺织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光伏产业:以朝歌日光、方周

32、瓷业、欧斯滕等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晶体硅铸锭及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非晶硅薄膜电池、太阳能电站等项目,加快推进光伏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尽快把光伏产业打造成一个新亮点。 “十二五”末,多晶硅产能扩大到5000吨,单晶硅产能达到500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能达到500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产能达到100兆瓦,光伏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二、 促进工业企业集聚发展重点推进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光伏等产业向鹤淇产业集聚区聚集,建材工业向庙口建材园区集中。鹤淇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四个产业园区:一是光伏产业园区:位于107国道以东,鹤淇大道以西,赵沟村以北,思德河以南。二是汽车及零配件产

33、业园区:位于高西线以南,鹤辉高速以北,107国道以东,鹤淇大道以西。三是纺织服装产业园区:位于鹤辉高速以南,思德河以北,鹤淇大道两侧。四是食品加工园区:位于高西线以南,鹤辉高速以北,107国道以东,鹤淇大道以西。同时,积极发展工业房地产,加快鹤淇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促进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聚集发展。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鼓励指导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走“高、专、精、深”的路子,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品档次,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围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制造业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

34、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产品智能化、营销网络化,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四、 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落户我县,争取形成一批企业集团,提高全县工业总体竞争力。积极推进同类型企业整合重组,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扶持大用、永达、永昌、天海、新亚等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形成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提高企业外向度发展水平,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大用、永达、永昌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3家以上企业成功

35、上市。第二节 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服务业总量快速增长、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度提升为发展方向,以旅游景区、综合物流园区等为载体,加快建设休闲旅胜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增强配套服务能力,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一、全面提升旅游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旅游业要以品牌、项目为带动,加快构建“一带两区”(太行山旅游带,淇河文化旅游区,殷商文化旅游区)旅游发展格局,叫响 “一城两山”(朝歌古城,云梦山,古灵山)旅游主打品牌。要加大精品景区建设力度,完善旅游交通网络,积极培育旅游宾馆饭店、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和大型旅游集团公司,形成完备的“吃、住、行、游、购、娱

36、”旅游产业链条,把淇县打造成我省最佳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全面提升我县旅游经济的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到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数达到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3.5亿元,通过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增长12个百分点,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二、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完善物流服务功能为核心,以物流基础建设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保障,充分发挥淇县的空间区位优势,积极搭建物流发展平台,构建物流网络体系,培育物流市场,形成以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豫北综合性物流中心,将商贸物流业打造成为我县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一是加大

37、鹤壁综合物流园区及其它物流园区建设力度,建成集信息服务、仓储配送、车辆维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将分散经营的运输公司、物流公司、信息部等集中到园区发展,实现区域内物流资源的高效整合。二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进一步整合全县商业资源,扩大连锁经营规模,积极鼓励零售、餐馆、医药、图书报刊、电讯、农资、家具、租赁、旅游服务等多种行业实行连锁经营,提升传统服务业的规模和档次。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购销等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整合网络资源引入现代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为农村、农民服务的功能。三、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房地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房地产产品结构,推进

38、住宅产业现代化和房地产业集约化发展,加快形成多层次的房地产产品供给体系。大力发展物业管理服务,提高物业管理在全县范围的覆盖率,推进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全县新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100%,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80%。大力引进县外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中介机构等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扩大县外金融机构业务和范围,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金融商务服务,降低商务成本。积极发展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产业工程中心等科技服务,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科技转化的孵化器,增强我县软实力。鼓励生产企业内部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服务业分离,推进为生产企业配套的服务业集聚

39、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重点搞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鼓励培训机构强强联合,组建培训联合体,建设一批适应就业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培训基地。加快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完善网络,健全功能,提高养老、家政、医疗等居民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推广代理、代办、经纪人、策划、职业介绍等中介组织,规范提高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工程咨询、公证等咨询服务业质量。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要求,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巩固提高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业

40、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积极引进小麦新品种,着力培育、推广适合我县小麦生产的优质新品种,扩大优质小麦种植面积,重点抓好北阳镇、西岗镇、高村镇等粮食大乡镇的标准良田建设工作,打造淇县小麦品牌,将我县建成全省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以满足饲料加工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玉米、高蛋白玉米。以优质山小米、无核枣、爱宕梨、甜柿、薄皮核桃以及淇鲫鱼等名优特产为主,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小杂果、小杂粮、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化、专业化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抓好淇县裕丰果业、金牛岭高效农业园、黄洞生态旅游园

41、建设,开发观赏农业资源,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将其建设成为集农业、旅游、观光、住宿、餐饮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二、进一步提高畜牧业规模和层次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畜牧大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四轮并进,五力同驱”计划,(即围绕肉鸡、生猪、奶牛和特色养殖,打造四大产业基地。培育壮大龙头,形成拉动力;打造品牌,增强竞争力;扩大开放,激发增长力;创新机制,形成聚合力;构建平台,提供支撑力),加快畜牧业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由壮大养殖规模向膨胀加工规模转变的步伐,强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进程,积极构建优势突出、产业配套、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畜牧产业体系,尽快实现畜牧业生产的工业化、现代化、品牌化。到2

42、015年末,淇县畜牧业要达到“”奋斗目标,即围绕1个目标(全国畜牧大县),建成2个食品加工工业园(大用、永达),创立3个知名品牌(大用、永达、绿佳),创建4个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畜产品基地(肉鸡、生猪、奶牛、肉鸽肉兔等特色养殖),建立健全5项畜牧业发展保障体系(良种繁育、饲料开发、畜产品安全、畜产品监测、动物防疫),形成贸工牧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力争食品加工业全国称强、特色养殖业国内有名、奶牛业省内领先、畜牧经济成倍翻番,努力把我县畜牧业发展成为技术先进、结构优化、效益显著、生态和谐的现代产业。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坚持“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工作思路,创新经营体

43、制,完善经营模式,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争当龙头,鼓励城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抓好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开拓市场,带动农户的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多渠道、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支持组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成有经济实力的独立法人实体。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协会等独立法人经济实体广泛吸收农民

44、以资金、土地、劳力等形式入股,与农民建立新型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联系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建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中心,努力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品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测,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农民、农业企业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范围,加快认证进程。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大力推广与质量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农业生产标准

45、化进程。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监控力度,确保农产品食用安全。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批防洪除涝骨干水利工程,搞好大型灌区节水工程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强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等“六小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重点实施农村沼气“一池三改”、亚行贷款“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工程。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治理工业、生活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造成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第六章 构建新型城市骨架 协调推进城乡发展第一节

46、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以“建设新朝歌,实现新跨越”为目标,以鹤淇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改善人居环境出发点,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结构配置,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把淇县县城打造为鹤壁副中心城市。一、加快鹤淇产业集聚区建设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打造产城融合的新型现代化产业集聚区,推进鹤淇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各产业园区详细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各个功能区、市政基础设施、新型农民社区建设规划,形成相互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立足于集聚区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光伏和综合物流

47、为支撑的支柱产业。盘活土地资源,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强力推进水电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加快推进新型农民社区建设,促进区内农民聚集,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到2015年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入园企业总数达到135家,就业人数达到6.5万人。二、强力推进县城建设积极向北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建设朝歌新区。按照朝歌新区建设规划,进行整体包装策划,吸引国内外大型投资集团进行开发建设,尽快把朝歌新区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商务中心,功能完备的娱乐休闲中心,环境优美的居民居住区。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到2015年,全部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

48、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城区道路网络要全面形成 “6纵8横”(6纵:卫都路、淇水路、淇河路、中山路、淇园路、朝歌路;8横:泰山路、人民路、太行路、云梦大道、红旗路、上街路、同济大道、桃园路)的格局。加快城区集中供热建设步伐,逐步关停供暖小锅房,改善城区大气环境,满足城市居民采暖需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填埋厂2座,垃圾中转站13座,到2015年生活垃圾密闭运输率达到8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进一步完善供水、供气管网,提高供应能力和入户率。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到2015年,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0平方米,城市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40%。第二节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在“十一五”完成县域内国、省道以及主要县道建设改造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乡村公路,改善四级乡道公路和等外公路,消灭断头路,畅通出入口公路,解决有路无桥、路宽桥窄的“瓶颈”问题,使全县公路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公路网络。加强交通站场建设,合理布局,完善功能,适应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