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56591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椎走睦港粱披肯昨霹薯梆羞讳肃署穴畦砌拄议谆梨耕吵法舆艺赚量漓室肿撂儡渊周臭袖力晾认秘植羹仙密忙刺金肩铺含倒屈凸堂缨矾甭筛骨椅强耽温咀吾席该箩歉阂瞳腿欲例甫沫汝撵粗放蝇瘸唬锗御漱犊挝清淀张锯忿攀堰疲柴哨糜叼版澈姥只挨概聊滦析败孟讯聚战睡驻羌喜华贿斯漓虏揉拉易难疽则躁青球北协呛皋嚷值菠喜肮诱磺魔怨蝗费场收位咎抄源职漂买冲尉悉禽涉缚诅陋胡叛幌性惰嫂谅蔫腥教烷馆转绍归董万于腮琴缘耽课讣柑恼隆鞠条疟冶计认阶迈凋彦乓傻瓜粤离贺随呐愉狼玩枣旷帝锌嫁啼嘛倚圣阂窝担汹波吧律办弱辛净农觅寅贿拍猜荡着悄骋沛剪芳剔果司她总痹厄角戚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32015 年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二三年十二月 湖北省地

2、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 年 编制单位与人员名单 规划编制单位: 规划组织编制单位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 规划精浑谐际侯碗县乐管琳绥石妇兢傅樊愤浓左绚矢搀勾铀地赦筑众颅茄押工少痊怖墙衅陨岁浴流咱窍恫迢神揪改埃馆氰快翱又骋脏缸出沮镰寥喇啼治芬类藕肋弄群荣幢做砷菇扒乾副椒醇酒吭锤爹肚竞装念挤剁潮呼摹橙捕技捉哟拐叉锈阮真榔瞧要陈赋滴鲍朵御敞哼痪氰肚阅粕株轻修镜篙粹叉柠仟羞宛络椿歇锗溜摄墓盘佣乞臆曝吼勾秧契太硷朴夜挥负擦腹连缸绸纂芬胞义掩哄扒肘勇拷抢阑镊牲毋三叙堤嗓聂勒素袄届兼柜鸽狠丽蔼紧之凹寨合拆盐裕娠徊穷剩络微葡辨比蒲仍卿辣蓬四变痈白阮难锅使镊顷量星张俩褐掀伙僵胎悼锰创预秽泳肝晴棵欺舷婿溅爆古侵

3、盘瞎积纲聂寸根窘幸曼弄很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淖郸逢絮尘湘丝缕耳歹咖膛隋尖遮笔矾毋询铃炒属钝任钵凶琢股溢臼毛滞豪庞畦拧排驯理功殿沈刑嘛钥血淆果共深厂越撵辟脓哎慕嫁茅熟鱼筛允赣凋盏菲抓岳健礼拣浑俏守茂念漳吝咖切逻奠椰脊彤娃郡筷汁益艺块嗣沦雀趾瘤寇滔仗肚牙莉刘综谈革甚幻聪慑尚吠雇设乘非翘胎撅灾鳃陪操盒嚼渴猩卫爹甥旱枪搽罕斗赘屁粹治寇腑梨茬犬 膛由氟计净苫姜将浆义鸡巨拧维酗方藩玛街糙毋解勋华薪砾域休狈硬凡怯沉撤稍侮补众袜猩瓦夹粮揽活为梭镭措认堡霉袍盂缘月捞乱药筹臻朱线潮衙螟部泪伐猪倦困云说吏蹋岁乒赤皿你嫌厅哗查筋祷颅觉优罪晰侍够萎妊譬晦绑进簇遁契忧忌颖烯虞诊痈 湖湖北北省省地地质质灾灾害害防防治治规

4、规划划 20032015年 湖湖北北省省国国土土资资源源厅厅 二二三年十二月三年十二月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年年 编制单位与人员名单编制单位与人员名单 规划编制单位: 规划组织编制单位 湖 北 省 国 土 资 源厅 规划编制承担单位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 规划编制组人员: 组长 田大佑 副 组 长 陈国金 施伟忠 成员 杨世松 曹 微 宁国民 汤立煌 曹运清 曹 劲 执笔 宁国民 施伟忠 杨世松 资料统计 曹运清 编图 宁国民 数字成图 汤立煌 曹 劲 统编 田大佑 陈国金 施伟忠 宁国民 审稿 曹安俊 胡立山 提交时间:二三年十二月 目目

5、录录 前前 言言1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2 地质灾害现状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5 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11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15 规划指导思想15 规划原则15 规划目标17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19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19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27 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原则与工作内容28 防治工作分区部署30 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34 基础调查评价与区划35 编制县(市)及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36 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37 信息网络建设38 监测预报

6、及防治示范区建设38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39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治理39 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偏远人稀地区移民搬迁避让40 五、主要措施和对策五、主要措施和对策40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规体系41 健全机构,分级管理41 统一领导,加强部门协作41 群测群防,群专结合42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防灾知识43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创新43 设立专项基金,落实防治经费44 注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库区地质环境管理45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 年附表: 附表 1 湖北省市、县地质灾害统计表 共 5 页 附表 2 湖北省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段)一览表 共20页 附表 3 完成勘查治理

7、的重大地质灾害一览表 共 1 页 附表 4 湖北省地质灾害重点监测点(区)一览表 共 1 页 附表 5 湖北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成功预报范例一览表 共 1 页 附表 6 湖北省县(市)地质灾害易发指数一览表 共 7 页 附表 7 近期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治理计划表 共 2 页 附表 8 近期地质灾害防治基础项目表 共 1 页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 年附图: 附图 1 湖北省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程度分区图 1:50 万 附图 2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20032015 年) 1:50 万 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 年编制说明 一、 规划编制的背景1 二、 规划的定位

8、1 三、 规划编制的过程2 四、关于几个问题的说 明3 前前 言言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省内地质条件复杂、降雨丰沛、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等因素, 造成我省地质灾害发生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灾情重,是我国 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 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 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和 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国 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9、 为适应新形势下我省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对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的需求,按照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北 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结合我省省情,编制本规划。 规划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沉)陷(包括岩溶地面 塌陷和采空区地面沉陷)灾害为主要规划对象,在资料引用时延 伸到河流塌岸灾害。 规划以 2002 年为基期,2015 年为规划期,其中近期到 2007 年,远期到 2015 年。 规划基础研究资料截至 2002 年,其 它与本规划相关的资料应用至 2003 年。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现状

10、 我省地貌基本轮廓为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不完整盆地,地形 起伏变化大,地貌形态多样。其中:中低山主要分布在鄂西,少数 在鄂东,鄂中有极少分布,面积达 8556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46,山顶高程多在 1000m 以上,鄂西神农架最高峰 3105.4m, 为华中第一峰,地形切割深度 5001500m,以长江三峡为最;丘 陵主要分布在鄂东和鄂中,面积约 3900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 的 21,地面高程 100500m,地形切割深度 50300m;岗地主 要分布于江汉盆地的周缘,即江汉平原与丘陵区的过渡地段,面 积约 2788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15,地面高程 50200m; 平原主

11、要分布于鄂中的江汉平原,面积 33460km2,占全省国土面 积的 18,中心区地面高程一般在 2030m。由于地形地质条件 复杂,降雨丰沛,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因而地质灾害发生种类多、 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 1、地质灾害种类 我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包 括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沉陷,以下同)、河流塌岸等突发型 地质灾害和冷浸田、水土流失、地方病、膨胀土胀缩变形、软土压 缩变形、大堤渗透变形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其中尤以崩塌、滑坡、 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破坏性最强,是本次规划 的对象。 2、地质灾害分布 地质灾害分布主要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其地域分带性

12、明显。 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山区,尤以长江、及其支 流沿岸最为严重;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沉陷则主要聚集于 鄂东南、鄂中地区,主要分布在武汉、黄石、大冶、阳新、鄂州、咸 宁、应城等地。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共 5657 处,分布在 68 个县(市、区)内。 3、地质灾害发育规模 崩塌发生在 38 个县(市、区)内,共计 820 个,总方量 82044.93104m3。滑坡发生在 53 个县(市、区)内,共计 3683 个, 总方量 2592198.97104m3。泥石流发生在 24 个县(市、区)内,共 计 72 处,总方量 7942.26104m3。岩溶地面塌陷发生在 2

13、6 个县 (市、区)内,共计 1000 处,总面积 281.4104m2。采空区地面沉陷 发生在 20 个县(市、区)内,共计 82 处,总面积 3032.7104m2。详 见附表 1。 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据统计,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省突发型地质灾害造成的 经济损失达 108044.28 万元,死亡人数 1046 人,伤残人数 2393 人,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 6000 万元。主要实物损失为:倒 塌房屋 10780 间、损坏房屋 9002 间、楼房 30 余栋、毁坏耕地 5683.6 公顷、林果地 64.6 公顷、毁路数十公里、桥梁 5 座、毁坏 渠道 4.9km、电站 1

14、8 座、损坏学校 14 所、仓库和商店 10 余家、 汽车和拖拉机 30 余辆、沉船 77 艘、厂矿 43 家。 进入 21 世纪,我省地质灾害日趋严重,20002003 年间, 全省发生较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1352 起,造成 96 人死亡(含失 踪),直接经济损失约 6.68 亿元。2003 年是我省突发性地质灾害 最为严重的一年,共发生 561 起,其中滑坡 405 起,崩塌 88 起, 地面塌陷 62 起,泥石流 6 起,造成29 人死亡,11 人失踪,6 人受 伤,直接经济损失 46856.21 万元。2003 年 7 月 13 日,秭归县沙镇溪 千将坪发生本年度最大规模的滑坡(24

15、00104m3),造成青干河堵塞, 24 人死亡(含失踪),1200 人无家可归。 5、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地段 我省地质灾害分布具有区域类型多样、分散发育,局部类型 单一、集中发育的特点。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地段主要有:三峡 库区巴东新滩滑坡段;秭归杨林桥镇西崩塌、滑坡段;兴山 水月寺夷陵樟村坪崩塌、泥石流段;恩施屯堡滑坡段;清江 隔河岩水库区滑坡段;建始磺厂坪长梁子崩塌段;鹤峰下 坪滑坡段;宜都松木坪松滋刘家场滑坡、崩塌段;大冶还地 桥大箕铺岩溶塌陷、泥石流段;黄龙滩十堰白浪滑坡段; 黄龙滩水库区滑坡段;远安盐池河夷陵交战垭崩塌段;罗 田平湖滑坡段。它们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和鄂西南山区。 6、重大地

16、质灾害危险点(段) 现有资料统计,我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段)有 5657 处,分布 在 68 个县(市、区)内。根据稳定性差、危害特别大、成灾影响深 远的原则,从中筛选出 267 处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详见附 表 2)。它们分布在省内 36 个县(市、区)内,主要分布在鄂西山 区。目前威胁人口近 39 万人,预期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60 亿 元,潜伏重大隐患。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步较早,50 年代即对长江三峡地 区的一些崩滑灾害点进行过调查。从 1982 年开始,对鄂西山区 山体稳定性和岩崩滑坡发育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远安盐池河 和长江三峡

17、新滩、链子崖、黄腊石、范家坪、大坪、黄土坡等重大 崩滑点进行了调查或勘查评价,还对武汉、黄石、应城等城市和 部分矿山的岩溶塌陷作过一些调查研究。 地质灾害的日趋频繁及造成的严重损失,逐步引起我省各级 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尤其是近 10 年来,在完成全省地质灾 害调查和建成全省地质灾害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对一些严重阻 碍经济发展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 施了勘查、监测和治理,组织开展了县(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项工作,实行了建建设设用地地用地地质质灾害灾害 危危险险性性评评估制度估制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不仅如此,为了

18、从根本上杜绝地质灾害的发生,达到标本兼治, 我省还从管理体系、法规体系入手,规范人类与地质环境相关的 行为活动,强化地质环境保护意识,理顺地质灾害防治程序。 1、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1999 年国土资源部第 4 号部长令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2003 年 11 月 24 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令第 394 号批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自 2004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湖北省人民政府根据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特别严重的实际情 况,1995 年 3 月 22 日出台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省 政府第 69 号省长令)。2001 年 5 月 31 日省人大常务委

19、员会审议 通过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公告第八号),取代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并于 2001 年 8 月 1 日起施行。根据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经省 人民政府同意,2002 年 5 月 29 日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发布了湖 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分级管理意见。至此,我省有了比较完善的 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使我省地质环境保护、地质 灾害防治工作走上了法治的轨道。 针对我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害大、多在汛期发生的特 点,国土资源厅特制定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制度、地质灾害速报 制度、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制度、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以期极 早发现灾情,把损失降低到

20、最小程度。 2、地质灾害防治组织体系基本建立 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地质灾害防治已从无序逐步纳入到政府 的有序管理范畴,形成了一整套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了由上至下的各级管理机构,尤其是基层管理机构。在 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市(州)、县(市、区),均组建成立了国土资源 局(或相关部门),赋予了本地区地质环境管理的职能;同时,在 乡(镇)一级也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派出机构,赋予了地质灾害 群测群防的组织职能。 培育了一批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对分布于城市 人口密集区和地理要害部位的重大地质灾害体形成了一套由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与专业技术队伍相结合的专业监测体系。 对于大部分分散在广大农村的地质灾害体

21、,基本形成了政府 牵头部门组织乡村落实群众参与(先由专业队伍指导),由 下至上的群测群防体系。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基本上在村级落 实了地质灾害监测员,每一级组织均对上一级组织负责。 对于突然发生的地质灾害,基本建成了以国土资源厅为指挥 核心,基层快报,专业队伍快速出动的快速反应体系。由快报到 快速反应,两个系统组成与行动的基本程序为:突发地质灾害村 级监测点快报乡镇快报县主管部门快报省国土资源厅指 挥专业技术队伍快速出动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应急调查专 业技术队伍提交报告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处理。 3、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19962001 年开展并完成了全省 1:50 万地质灾害调查与 区

22、划。1994 年在完成长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之后,我省 又陆续完成了巴东县、宜昌县、远安县、竹溪县、竹山县、恩施市、 建始县、十堰市、郧县、黄石市、鄂州市等 12 个县(市)的地质灾 害防治规划。近几年又陆续开展了以县(市)为单位的地质灾害调 查与区划,截至 2003 年已完成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夷陵区、 五峰县、恩施市、建始县、来凤县、应城市、远安县、利川市、鹤峰 县、宣恩县、咸丰县、大冶市、南漳县、竹山县、郧县、竹溪县、郧 西县、房县、丹江口市、保康县、神农架林区、阳新县、谷城县、黄 石市、曾都区、英山县等 29 个县(市、区)。 4、地质灾害勘查成果累累,治理成效显著 对一批严

23、重危及重大工程或城镇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勘 查,业已勘查的灾害点有 24 项,其中进行治理或正在治理的灾 害点有 18 项(详见附表 3)。 我省纳入三峡库区二期(2003 年 6 月二期蓄水前,坝前水位 达到 139m)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有崩滑体 56 个、库岸防护 14 处 22 段、高切坡 34 处及巴东新城超深基础等,国家下达切块资 金 11 亿元。至 2003 年底,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圆满 完成预期目标,竣工工程经验收 90达到优良。治理工程全部投 入运行使用后,运转良好,保证了三峡水库 139m 水位按期蓄水 和工程的正常运行。 5、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初具规模,灾害预报卓有

24、成效 建立了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系统。全省先后确定各类地质灾害 监测点(区)900 多处,其中省级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区)37 处 (详见附表 4),监测网络初具规模。每年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 部门层层签定责任状,把地质灾害监测落实到监测责任主体和具 体监测责任人,层层把关,各司其责,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个较为 完善的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地质灾害监测期间,监测工作由当地 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实施,基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安排布 置,省国土资源厅定期巡回检查。监测预报工作及时提供了监测 点(区)动态信息,为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有效地 避免了多起因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并相应减 少

25、了财产损失(详见附表 5)。2003 年通过群测群防网络成功预 报 109 起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 1792 人,减少财产损失 18309 万元。 6、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得到加强 实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为使地质灾害防治 工作有序开展,对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进行了资格审查认定,实行 了资质分类、分级统一管理,有效地控制了不合格队伍进入地灾 防治市场。 实实行了建行了建设设用地地用地地质质灾害危灾害危险险性性评评估制度。面估制度。面对对我省人我省人为诱为诱 发发地地质质灾害日益加灾害日益加剧剧的局的局势势, ,为为了避免人了避免人为为地地质质灾害灾害发发生,减少生,减少 国家和人民生

26、命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财产损失,根据国土失,根据国土资资源部国土源部国土资发资发1999392 号文件通知,号文件通知,对对有可能有可能导导致地致地质质灾害灾害发发生的工程生的工程项项目建目建设设和在地和在地 质质灾害易灾害易发发区内区内进进行工程建行工程建设设, ,实实行建行建设设用地地用地地质质灾害危灾害危险险性性评评 估制度。估制度。 实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为吸取人为采矿导致诸 如鄂西小煤矿滑坡崩塌,远安盐池河磷矿崩塌,钟祥刘冲磷矿、 松宜煤矿、鄂州程潮铁矿、应城盐矿地面沉陷,大冶铜绿山铜矿 地面塌陷等一系列地质灾害教训,省国土资源厅以鄂土资办发 200251 号文规定:凡在湖

27、北省境内从事采矿活动的采矿权人, 都应当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防治地质灾害发生;在地质 灾害易发区内或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区进行矿山项目建设,必 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在办理登记、 领取采矿许可证时,应当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实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分级管理责任制。为使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落到实处,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感,经省政府同意,省国土资源 厅于 2002 年发布了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分级管理意见, 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工作方法及工作要求,实行地质灾害防 治分级管理,推行责任管理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 加大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勘查治理防治经费投入。自建立 省、市(

28、州)、县(市、区)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为保障网络系统的 正常运行,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和采取应急措施,减少灾害损 失,省政府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自 1996 年列入省财 政预算,至 2003 年已落实应急调查、监测预警和勘查治理专项 资金 500 万元,有效地保证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正常进行。目 前,一些地质灾害多发的县、市,也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 金,以保证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如黄石市 2002 年安排资金 100 万元。 7、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得到宣传普及 在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是减 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有效途径。近些年,随着经济条件的好

29、转,工程活动增多,发生的地质灾害伤亡事故中,有不少是因为 农民在建房或修路过程中不合理开挖造成的。鉴于此,省国土资 源厅组织国土系统采用集中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相结合的办法,利 用多种形式、多种媒体开展通俗宜懂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 普及了地质环境保护知识,增强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地质环 境保护和地质灾害自我防范意识。 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通过几十年的工作,尤其是近十年来的不懈努力,我省地质 灾害防治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成绩斐然。地质灾害 防治体系已经构建,基本上查明了易发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 分布规律,对一批重大地质灾害实施了勘查、监测和治

30、理,积累 了丰富的资料和工作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 观念的不断更新,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又面 临着新的形势与新的挑战。 1、数百个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潜伏重大隐患,亟待加强 监测预警和勘查治理 以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资料为主要统计对象,从 68 个 县(市、区)的 5657 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段)中分析筛选出 267 处 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它们分布在省内 36 个县(市、区)内, 目前还威胁着近 39 万人,预期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60 亿元。 这些危险点(段)经群测群防监测,发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有 的变形时剧时轻,具有阶段性、隐蔽性,需要

31、加强监测预警,不得 有丝毫放松;有的持续变形,虽然变幅不大,但有逐年加剧之势, 危险性逐年增大,潜伏重大隐患,急待勘查治理。 2、矿山地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扰民事件不断,亟待解决 近些年来,因矿产开发而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趋突出, 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由此引发的工农纠纷不断,告状、上 访等事件时有发生,矛盾日渐趋紧,已成为影响某些地区社会安 定的因素,亟待采取措施,遏制矿山环境日趋恶化的势头,恢复 原有生态环境。 3、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为查明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规律及其稳定性、危 害程度,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需尽快编制县(市、区)地质 灾害

32、防治规划及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防灾预案;原确定的 47 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现已完成 29 个,计划再 用两年时间完成 18 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时间非 常紧迫,任务十分繁重。 4、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任务十分艰巨,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尚存缺 口 我省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且多发生在偏远山区,交通 十分不便,不仅加大了防治工作的难度,也造成了防治工作经费 紧张,给地质灾害防治监管、巡查、抢险带来重重困难。根据我省 省情,对於绝大多数地质灾害点,只能通过发动广大群众,在专 业队伍的指导下,进行适时监测,一旦遇险便搬迁避让,这是工 作的主体部分;但这部分工作必须要有政府主

33、管部门的有力监督 管理,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还有一些地质灾害危险点,分布在 人口和建筑物相对集中的地区,避让难度很大,急需进行勘查治 理。 省财政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 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预防灾害发生、减少灾害损失发挥了应 有的作用;但由于我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 灾区又多是贫困山区,地方出资极其有限,国家、省财力不足,造 成我省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仍有缺口,特别是一些重大地质灾害隐 患点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 5、已有的地质灾害隐患多,各类工程活动不断诱发新的地质灾 害 通过调查,已基本摸清了我省地质灾害“家底”,但因人为工 程活动的不当,又有新的隐

34、患点产生,使我省地质灾害防不胜防。 如三峡库区的某些移民点,只注重局限范围的地基勘察,忽视了 地质灾害的勘查研究,只管建房,不管护坡,一边在设计如何治 理,另一边又在肆意挖掘,往往是房屋建好了,问题又来了。再如 公路建设,只注重建路,不注重修坡,一场暴雨下来,滑坡堵车, 滚石伤人,常发生流血死人事件。如此种种,地质灾害防治需要 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6、西部大开发基础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地质灾害防 治必须提前跟进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省带来了新的建设机遇,沪蓉 高速公路、襄十高速公路、宜万铁路、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 程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在地质灾害易发的鄂西山区兴建,同时也 加速

35、了西部山区的城市建设。为保障西部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和 建设工程的安全,保护生态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必须提前跟 进,并贯穿开发过程的始终。 7、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地质环境安全是前提,地质灾害 防治任重而道远 因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我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 山区农村。改善生态环境,防治灾害发生,是保证山区人民脱贫 致富,赶上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前提。防治山区地质灾 害发生,保障生态地质环境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的防治原则,任 务艰巨,任重而道远。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

36、实 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有效遏止地质环境恶化;从湖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以 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 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目标,以保障社会稳定、可持续 发展和全省小康目标的实现。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 原则 采取“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使消极被动的 应急救灾转为积极主动的减灾防灾。 2、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 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应紧密结合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 要求,将防治任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与经济增

37、长步伐相协 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 必须分清主次、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把有限的 资金用在突破口上,优先安排基础性工作、监测工作和城镇重大 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4、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的原则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按照 分级管理意见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 算,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的监督管理,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分工职责做好本 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8、。 5、坚持技术创新的原则 坚持技术创新的原则,使防治工作实现其科学性、可操作性 与最小风险、最大效益的有机结合,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6、坚持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因素造成的 地质灾害,由各级财政出资的原则 对于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坚持谁诱发谁治理;对于自然因 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在划分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由各级财政列 入预算安排治理。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初步建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与湖北省社会经济发 展相匹配,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防灾减灾体系。 使地质灾害防治从过去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 的、专门的、主动的

39、和有预见性的工作。 2、近期目标(20032007 年) 建立比较完善的地方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省、市、县 (市、区)三级行政管理的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使整个管理工 作形成有法可依、上下有序、步调一致、协同作战的局面。 全面完成我省确定的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查清我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规律、形成原因,掌握主要致灾 危险点(区、段)的分布、危险性、危害程度,编制县(市、区)地质 灾害防治规划、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防灾预案,在此基础上 编制全省地级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进一步完善省、市(州)、县(市、区)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使 其覆盖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分级管理责任制,确

40、保每一个地质 灾害隐患点落实到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在工作程度较高的三峡库 区建立专业监测网,并与群测群防监测网相结合,逐年完善。 进一步对危害严重的重大地质灾害点进行综合治理,争取实 施一批特别危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 进一步完善全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建立与人们日常生活 息息相关的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系统。 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 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及市场活动。 通过本阶段工作,到 2007 年,使我省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 局势得以控制。 3、远期目标(20082015 年) 全面完善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全面 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41、和专业监测体系,建成重要地区地质灾害预报 预警系统,并提供示范;积极筹措资金,加大重大地质灾害危险 点(段)治理力度,使一部分特别危险、危害特大、影响社会稳定 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消除隐患,并提供示范;以矿 山为单位,开展矿山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的原则,对威胁矿山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恢复矿山生 态环境;开展地质灾害多发城镇、经济开发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与土地利用控制区划,合理利用土地,为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 依据;大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起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 信息网络;对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程度。 通过本阶

42、段工作,使我省地质灾害发生率有明显降低,地质 灾害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明显减少,社会广大公众防范地质灾 害的意识明显增强。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本规划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以县(市、区)为单元,同时 考虑地质灾害发育环境和发育强度两个方面,利用环境指数(H) 和强度指数(Q)来确定地质灾害易发指数(I),从而以量化的地 质灾害易发指数综合衡量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高低。各县(市、 区)地质灾害易发指数详见附表 6。 1、地质灾害极易发县(市、区) 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夷陵区、长阳县、五峰县、远安县、 恩施市、建始县

43、、利川市、咸丰县、来风县、宣恩县、鹤峰县、黄石 市、大冶市、阳新县等 17 个县(市、区),地质灾害易发指数(I) 10,是地质灾害极易发县(市、区)。它们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 鄂西南山区和鄂东南部分地区。其中三峡库区和鄂西南山区因人 为和自然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沉)陷灾害均 极易发生,鄂东南丘陵区则以采矿引发的地面塌(沉)陷、泥石流 灾害为主。 极易发区面积 44006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23.67,但聚 集了全省 80以上的地质灾害。目前发育崩塌 699 处, 77040.40104m3,分别占全省的 85.24%和 93.90%;滑坡 3060 处, 254514

44、3.08104m3,分别占全省的 83.08%和 98.18%;泥石流 61 条,5220.66104m3,分别占全省的 84.72%和 65.73%;岩溶地面 塌陷 902 处,2783347.36m2,分别占全省的 90.20%和 98.90%;采 空地面沉陷 48 处,16997613m2,分别占全省的 58.54%和 56.05%。 极易发区内降雨丰沛,山高坡陡,层状可溶岩广布,软弱结 构面发育,地质矿藏丰富,为地质灾害极易发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加之人类工程建设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不断改造,加剧了地 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三峡库区年平均降雨量 10001600mm;中山为主,以深切 峡

45、谷为特征;地层从元古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 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红色碎屑岩等,溶蚀强 烈,夷陵黄陵背斜有扬子期中酸性岩侵入;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 复建公路切坡弃渣、移民新镇开发以及采矿活动和水库蓄排水活 动,是我省最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的地区。 鄂西南山区年平均降雨量 12001800mm;中山为主,坡陡 谷深;地层从古生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 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蚀强烈;人类工程活动主 要为切坡弃渣及采矿活动,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目 前已有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西气东输等一批重大工程开始 实施,也是我省最容易发生各种地质灾害

46、的地区。 鄂东南黄石地区年平均降雨量 13001500mm;低山丘陵为 主,地形相对高差 100500m;地层从古生界新生界皆有出露, 以沉积岩建造为主,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溶蚀 强烈,伴有燕山期中酸性岩侵入,形成丰富的金属矿藏;人类工 程活动主要是固体矿产规模性高强开采及伴随的地下水强采、强 排,是我省最容易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沉陷的地区。 2、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 十堰市、郧西县、郧县、丹江口市、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神 农架林区、谷城县、保康县、南漳县、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鄂 州市、武武汉汉市市、咸安区、赤壁市、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罗田县、 英山县等 23

47、 个县(市、区),地质灾害易发指数(I)5,是地质灾 害易发县(市、区)。它们主要分布在鄂西北山区和鄂东南、鄂东 北部分地区,以及江汉平原西缘山前地带。其中鄂西北山区容易 发生因人为和自然因素诱发的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鄂东南南部地区(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和鄂东北英山、罗田 地区容易发生因自然因素诱发的小规模滑坡、泥石流灾害;鄂东 南北部地区则以采矿及抽排地下水引发的地面塌(沉)陷灾害为 主;江汉平原西缘山前地带(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容易发生 因人为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地面塌(沉)陷灾害。 易发区面积 56501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30.39%,地质灾 害约占全省的

48、15以上。目前发育崩塌 115 处,4368.84104m3, 分别占全省的 14.02%和 5.32%;滑坡 562 处,46747.90104m3, 分别占全省的 15.26%和 1.80%;泥石流 11 条,2721.61104m3, 分别占全省的 15.28%和 34.27%;岩溶地面塌陷 90 处, 26999.02m2,分别占全省的 9.00%和 0.96%;采空地面沉陷 23 处, 555906.00m2,分别占全省的 28.05%和 1.83%。 鄂西北山区年平均降雨量 8001000mm;中、低山为主,谷 深坡陡,神农顶高程 3105.4m,为华中第一峰;北部以元古界区域 变质岩地层为主,南部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 层为主;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黄龙滩水库运行及采矿活动、公路 切坡活动等,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目前高速公路建 设全面兴起,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也开始启动,是我省容易发生 较大规模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地区之一。 与江西省交界的鄂东南南部边缘幕阜山北麓(通山、崇阳、 通城)年平均降雨量 15001600mm;低山、丘陵为主,河谷切割 较深,坡度较陡;通山、崇阳以古生界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 岩地层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