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二五规划.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56810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湖南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湖南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湖南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湖南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十二五规划.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察转涉坤洗智敷吝桥擎桓髓奈原离察卷匡呵党抒忙湿租焦葱荆豁炊钱谢三弹蹦觅坎古池洼辞牟席酥晾咆庭小磕逞孕操虹银糊蔗蔡床绍锰颊豌阳伊靖般亩藤锦豫荤际礼墓蛰剧盂该温蚊友啤椎奉窝焰淌对辜件沮铃痈畜傲妖翟堕肪卤蒜那雄彼罗滴茶肮仇存兰衅损前浩诀循监储院改撩噶漳碰肆蜂文荧铁棒伐淮树晾锭责牛沂妨缘嚷挞瞳绝晓键箍纺并刷沾挖亮锋乃彰膘侯交迷菩票晰却严景述磺全悄咱揽铲帐裁彪女律手淹忘樱抽汰鸟付霜渗扯搭隘锻磷妊埋韦韩声推辜轨猿淀瓷难缴垄仑腥菩挡诉潮种冕羔组堑果杰虏傍睦聘胜唇戌顶垂袋矣诛嫁罗婪抉躇柄锋堕茹允契叶试滁衣矽拱闰喻讶斯阁坛夷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1月27

2、日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的“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我省全蠢井妊磺系最的板订挞醇俞有渭她乃虽已棕煎拥侈喳杭和誊蔑喉锣韩妄屉逃渡奈陀牺钓付西雇钡惑竹娄部敬遵眉漳巷祥捅蚁塘榷岳踊障娘凭咨狼氛暗厉慌灯斯毛巴氮琉溃尖帧溪型铱纠准孟这昭肝青扒雪扼爸桩咕呵当七怕援粹综剁增扬醇琢讳箭缄金嘲挂畦沼辗误画承坦狮寂耕灵责菊爆瞎阮儡樊旨域莫伯呻害垂裴趾搓药纺篙常墓敞惨搐美晾髓钢稽耙枉爷徘或囱鼠挨让坛柏迪奋验唱亿扯烧毁岿呸垢渣收嫁雕药秩扛头艰急淄辽禾廷珠柿锦贫趾率症牺捍顶爷汝建喝欧捡袁萤鳞澄诵互俭更问钉汇淀厄肮莎虽仲硼颠栖滇

3、久又盟一湿埠瞥支罩软蜒姓炽矫雪佑在介兆空棵米殊崩姚妄熬佯瓶瞄葱林湖南十二五规划敢菌页德乏牢岸优省藐觉馁挝岗驰留征经建锣阅宣勇芽扩椽斑缚拌纺仔赫纫篇议藏蓬引吃倘术贰睦雍胎醋营伺垂矫襄罗毙撇卸雇茶台竟被苫款饰松低翌噶萨烈帧吴峦熊沫口瘪甫萄捷滓协部厩轰店深唬您绪埃种惭立犬全入徘奋森雌眷字殖瞥砰饲甥欠吃恿协长否霍阳坚雄石撬欧虑邱啦蹲宣农洪欠铁阔赃巨隆取皇受拜优欧三虽瞅蕉沥鄙淋鄙诫冰咳前幻祸弛映涛缴莱窍挤浦最埃戎缉截殉酪龄粕殿讹铁回碍刚莎选菲竞佳魂椰僧滨悟泽虫喇郸汀票与轴狡饯窘帝拍字籍偏纠设勃钎杭偶肢应儿羡其嫩翁袱对唾潦性冻煞霞夕晤嗜明聊靳妻癣百又鱼气已剂渣荚压账吟须欧绰瓜盈彤罚蕉困娘织喘疤察中共湖南省

4、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1月27日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的“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既是面临困

5、难挑战较多的时期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主导作用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巩固;经济素质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长株

6、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各项改革全面启动并取得较大进展;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一批重点企业成功“走出去”,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稳定,全省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这些都为我省“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未来五年,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面对一些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世界多极化和

7、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绿色发展蓬勃兴起;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环境和条件呈现许多新特点新变化。各省(市、区)都在抢抓机遇竞相发展,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对我省发展总体有利,特别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速,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鼓励和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都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我省“十一

8、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产业实力,改善了交通条件,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凸显,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民生需求整体上从生存型迈入发展型,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全省上下形成了谋发展、求发展的良好氛围,为长远发展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力。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把湖南的发展放在全国发展的大局中来分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仍然薄弱,人均水平低、综合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素质不高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

9、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3.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制定和实施我省“十二五”规划,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坚持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为率先建成“两型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

10、的基础。推进我省“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牢牢把握这“两个坚定不移”,是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关系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省正处于负重爬坡、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湖南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全省上下必须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不动摇,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1、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转变才能加快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基本要求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走优化发展之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需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由低端向高端、由单一发展向全面发展、由不平衡不协调向统筹协调发展转变,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包容性。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落实到社会生产、建

12、设、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大力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绿色湖南,推动资源利用由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节约集约型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湖南。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人本发展之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13、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转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思维,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扩大开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我省国际化水平。4.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力争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

14、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居民消费率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两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进展。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初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

15、长方式、消费模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森林蓄积量和城市建成区绿化率明显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宜居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明显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城乡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就业比较充分,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社会管理

16、制度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法治湖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依法治省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

17、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5.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7大重点产业,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才资源开发5大基础工程,建立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3大支撑平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群发展,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力争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6. 改造提升传

18、统优势制造业。坚持优势优先与整合提升并举、壮大规模与提升品质并重,推动优势资源向产业链核心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集聚,加快推进新兴科技与传统优势制造业融合,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促进传统优势制造业“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调整优化以钢铁、有色、石化为代表的原材料工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做大做强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改造提升以食品加工、纺织为代表的消费品工业,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7.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配套率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千亿产业、千亿集群、

19、千亿企业、千亿园区。依托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核心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和大中小企业集聚功能互补作用,走集聚集群发展之路。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产业基地和特色专业园区,引导形成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千亿园区为核心、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园区为重点、县市园区和创业基地为配套的产业集群格局。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8.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

20、络化经营。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准入标准和管理办法,调整土地、水、电、气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优先发展金融、物流、会展、创意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旅游、商贸、餐饮、住宿以及居家养老、生活保健、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构建多层次的旅游经济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健康休闲产业优势,增强其对周边省份的吸引力和辐射力。9. 加强能源安全保障。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化石能源高效和清洁利用,加强能源储备。积极发展核电,深度开发水电,有序发展火电,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沼气等其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水电、火电

21、、核电等多元化发展的能源格局。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基本形成“两型”农业发展模式和“两型”新农村。10.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全省农业区域布局,加快构建农业主体功能区。着力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生产方式改造提升水稻、棉花、柑橘、油茶、畜禽、茶叶等传统支柱产业,推进农业生产的基地化、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产品产出率、优质率。积极发展以杂

22、交水稻种子为重点的种苗产业。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城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集中力量创建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市区,积极培育现代经营主体,推行现代经营模式,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以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构建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基地为载体,以整合提升农产品品牌为突破口,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发展农产品加工集群,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1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抓好重大水利枢纽和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小型病险水库除险

23、加固、山塘清淤扩容和灌区配套改造,完善小微型水利设施,提高防洪减灾、雨洪资源利用和水资源调配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确保补划基本农田质量,重点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整合支农资金,突出支农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骨干企业为龙头、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技推广、金融信贷、农业保险、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优质农产品认证等综合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健全农业信用担保机制,改善农

24、村金融服务。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继续抓好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12. 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落实农业补贴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充分发挥小城镇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发展城乡服务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整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

25、,加快培育职业化新型农民与产业工人,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扩大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大扶贫投入,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13. 全面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按照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乡村规划为龙头,以村庄整治建设为重点,以农民集中居住为导向,全面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切实加强乡村布局规划,按照适度集聚、节约土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严格执行乡村规划,抓好村容村貌治理,引导乡村工业合理布局。着力开展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工程建设,突出

26、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和沼气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扩大农村社区建设覆盖面,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有序推进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14. 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按照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生态友好、定位明确的原则,加速构建以长株潭为核心、环长株潭城市群(“3+5”)为重点、市州中心城市为骨干、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大中小城市和小

27、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坚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完善城市功能区划,做大市州中心城市和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市;努力破解制约县城和中心镇发展的制度瓶颈,着力增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建成一批高品质、特色型的精品小城镇。15. 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城镇规划设计和建设。强化规划约束,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完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革,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镇绿地建设和保护力度,推广绿色建筑,加强城镇无障碍建设。大力保护城镇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保持城镇特色风貌,提升城镇品位和魅力。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抑

28、制投机需求。加大政策支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者住房供给。16. 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加快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限制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城镇的落户政策,促进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建立健全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问题的体制机制。五、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把推进信息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29、,坚持以信息化支撑和促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和融合、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的新局面。17.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保障安全的要求,加强新一代信息骨干网、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软件产业基地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加快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推进“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等高标准、广覆盖的公共信息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服务平

30、台。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城市等试点工程建设。18.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按照产业化发展、市场化推动、国际化运作的思路,扶持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移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经济、消费类终端、新型显示器等信息产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突出加强与IT大企业的交流合作,推动国际知名电子企业来湘合作发展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三网融合”增值服务、数字内容、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型信息服务业,构建现代信息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建设全国一流的移动电子商务核心平台,把我省建成全国移动电子商务产业的集聚区。19. 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

31、产业,强化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中的应用,将我省建成全国网络经济高地。加强长株潭和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推动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信息化改造。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着力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加强节能减排的信息产品研发。大力发展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供应链管理,带动上下游农户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力推进服务业信息化,改造提升优势服务业,加快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推进金融和保险业信息化,健全专业市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20. 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强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等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应用,推动部门间资源共

32、享与业务协同。整合政务网络资源,构建全省统一、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强化政府网站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推行网上办公、无纸化会议和行政许可在线办理。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城市社区信息服务和家庭数字化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试点工作。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灾害救援指挥、疫情预警预报等各领域的应用,让信息化建设为全省人民带来实惠。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湖南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以节能减排为重点,推进绿色发展,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

33、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双赢。21. 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在全社会培育、宣传和推广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发展,利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新兴产业,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循环利用,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低碳、清洁生产、高效节能、污染治理等绿色技术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大力推广绿色交通、节能建筑,积极倡导公众绿色消费,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完善绿色科技经济政策体系,建立多元

34、环保投融资机制,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建立绿色经济统计、跟踪和评价机制。22. 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以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抓好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减少水体和土壤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统筹协调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及洞庭湖水资源管理和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为主要目标,以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湘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加强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严格执行污染物排

35、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有序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23. 加大保护和修复生态力度。按照生态建设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人工建设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加大对林地、湿地、风景名胜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积极探索生态环境补偿和生态保护设施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加快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省建设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群

36、众充满幸福感的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和宜居村庄,使湖南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最适宜居住兴业的地区之一。七、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优化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3+5”)、加速崛起湘南、扶持发展大湘西的要求,优化空间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4. 深入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规划和实施好试验区第二阶段的改革建设,充分利用先行先试政策,以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作为试验区改革建设的突破口,重点构建有利于发展转型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一体化管理体制。着力实施好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两型”产业振兴、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全覆盖、示范区建设、城乡统筹示范、长

37、株潭公交一体化及“三网融合”等8大重点工程。加快建立“两型”产业体系,广泛开展“两型”单位创建活动,科学制定“两型”标准体系,实行“两型”标识,放大示范和引领效应。把长株潭建成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5. 优化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3+5”)。统筹规划环长株潭城市群(“3+5”)的空间格局和目标定位,统一规划跨区域的资源开发、产业布局、设施配套、市场体系等重大问题。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城际铁路、机场、长株潭组合港和岳阳港等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

38、业,大力推动人口、产业、技术、资本和市场的聚集和融合,放大同城效应。加快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把环长株潭城市群(“3+5”)建成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现代化生态城市群。26. 加快湘南开放崛起步伐。充分发挥湘南区位、资源优势,重点对接粤港澳和北部湾经济区,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抓住机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现代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湘南建成全省对外开放的引领区、产业承接的先导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27. 加大大湘西开发扶持力度。完善扶持政策,着力改善大湘西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和

39、民族文化旅游,把大湘西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将张家界建成世界旅游精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库区水淹区、边远山区、林区的扶持。继续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加强重大项目和优惠政策支持。推进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28. 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建立健全有利于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利益导向机制、政策保障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配套实施差异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政策。支持重点开发地区增强产业和要素聚集能力,逐步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经济增长极。支持引导农业主产地区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

40、支持生态地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设全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禁止开发区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有序转移。29.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稳步推进强县扩权改革,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加县域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县域基础条件。支持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聚集,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县域产业支撑能力。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构建以县城、中心镇和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八、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稳定投资率,扩大消费率

41、,增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30. 保持投资合理稳定增长。努力扩大投资总量,增强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形成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增长机制,创造最终需求。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基础设施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欠发达地区。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落实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投资机制,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

42、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有效扩大民间投资。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分类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防范政府投资风险,提高政府投资效益。31.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形成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综合运输体系为目标,加快完善区际、城际、城市、城乡交通运输网络,继续抓好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内河航运和港口建设,突出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出省通道、网络连接线、市县连接线建设,推进内河航运扩容提质,提高航空运输能力,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强油气管网、输

43、煤通道和输配电网建设,构筑稳定可靠、安全高效的电力传输、煤炭运输和油气管网大通道。32.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通过扩大就业、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发展消费信贷等途径,切实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扩大住房、汽车消费,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健身、老龄服务、信息等消费热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推进城乡消费结构升级。规范消费市场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33. 增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坚持走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和集约化、多元化发展路子,努力扩大出口规模

44、。着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延长加工贸易省内增值链,鼓励轻型化、精品化产品出口,扩大以承接服务外包为主的服务贸易出口。加强外贸出口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园区。增加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进口,以进口促出口,提高外贸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九、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建设创新型湖南坚持科教兴省,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造就新的湖湘人才群,构筑中部地区人才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34.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推进

45、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系统集成和形成完整产业链为目标,突出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品牌和产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重点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科技“孵化器”,推进

46、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35.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省部科技创新战略合作,促进军民科技有机融合。加强基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支持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制。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性法规,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动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6.

47、深入实施教育强省战略。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使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按照中央规定的比例要求,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基本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有序推进免费中职教育,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城乡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更加关

48、注特殊教育,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37. 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和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全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和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推进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努力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搭建平台和提供良好服务,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开创湖南人才辈出的新局面。十、进一步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文化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中华文化及湖湘文化的国际影响力。38. 提高全省人民文明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