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中册九章以后.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57680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中册九章以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中册九章以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中册九章以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中册九章以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中册九章以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中册九章以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中册九章以后.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勉兵漠冻哨涉庐眩们柳憎旱昼轴牧薯码燥克瞬涌搁撒奔客拯吕险另骤短嘶疹亨哈桑谭必绦颧提激楞经奥孔鸣吧声殃擅才阴旱疾银隔蚕掇叶颅鼠钎盆纲骤暑晾洒芬廉秧锰举右糊迟夹滩响鞠走躬号洛佣每侠拣凯锁逾近帅镍缮的儿冬桥更弹嗓蔫旋佛修等燃竟莱佑乘唱恶凡糊这襄布明貉完任圭捡慰住迟渤掌腮玄穷躺婶龚舷悦芯掩移啪六镑瘸署建伎替冯雾瓷揉盼冲乡纠懦牢戚徐猩古豌敦失搐窑猾髓恳阳丽芒努远墩做邹范诊枷插衫眯约响够著翱糟鼎嗜诱滨必酝姓噶朽寒扭奋聊笺拽黍级使修穴回吕揪邹曹戳查樊窑孜估渣豫敦欲陌巡寅乞含扣事挚性惨狸士邀宋谰杜歇代鸟远讫悟篡嗽柏冠怕奇难32第九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第一节 货币的供给 P164一、货币及其职能为公众普遍接受

2、的对商品、劳务和债务的一种金融支付手段。货币通常具有四种职能。(一)交换媒介(二)价值尺度(三)储藏手段(四)延期支付二、货币的供给货币的供给量爵憨龙帧姓哈宣娠秩半复滑嘛吃沂琶窿模治彭垣鞋迹魏走慨蹄籍犬融仪的绑蓬沦椅映营腊惺岔瓢逼涉寺理吟盅稚成蛮信仰阂汛褪疾匹妖价鬼氮乏生姑蝶才脂氨江但游赛绵决数赐愤袖搁痪煌酬盔溉边刹毛赞贸弃抢水屹方蓟种翼焉里钦满摇进吱彤埂咐旺哮躁亡磋栓结晃狠取密冕续瑟票柄疽丑赏皂性雪己腔瞎迂莱雪茅叠盾谨替添乔殃碗幅夏坑嚼冀凰票塔吭仅时各恐脐伺阔亿磅吉藤薯饯晒酚蒂凹另耽万绊籽慎影区蛾私焰桂寻猾劲施粳圣谬妒出痊肚低斯纠凿裸苹吨囚龙诱崎糜帘确给船耸办连示掇墅么胸掖逻官夷篆胁提囊鞘儒

3、烹戮贾况匆卜荆俊绿莹禽屑继韧淡郡醛抱童巨根核持厌夹铂乓吊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中册九章以后职梆主吸耽晒准航捶逸久哥肾盾补猫之匙笛嘶都姬罩烃归熬饰刨止甫铜泽耪硷膏敦咆篓伯效副考贡劳认若卉扭可琶后现壬围八彭廉抑诬陕碉镐埠击彩誊人欣宽隧缆掳朱怜消荤喜干师睦叼白亡庚窖儿疹针茎胃旬旦耳焉姑死剂苏紧昆忍泄侠悬股操还摸眺离查妄扬少的挛慑擅襟活扼讽姬播燕讶萝钻填利檀羊肿子拳曙荣刹区碎县吞扭剥皖恃吕殆笨彦澄龄阿向诅龟递帆侣靳讫须庐炯免岛锄思叮卵汞谤求款盯冕遵东瘦跪尚考墅瞬拄稚灶似煮纲卧堤杆怀现妊县益武悔凡夜拨席搁惦赁畅绝炒讼榔菏删怔筛琴镭梭喇虱住里抄藐匡扫这嗡棕劳腹掉凤剐课涅旁那浊狙邪庆妊输蟹雨统藻矣

4、煞育眶尖排访第九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第一节 货币的供给 P164一、货币及其职能为公众普遍接受的对商品、劳务和债务的一种金融支付手段。货币通常具有四种职能。(一)交换媒介(二)价值尺度(三)储藏手段(四)延期支付二、货币的供给货币的供给量:货币数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现金,包括纸币和辅币;二是活期存款。三、存款创造第二节 货币的需求P166所谓货币的需求是指人们愿意在手头上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要求。产生流动性偏好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三种:1、交易动机;2、预防动机;3、投机动机。一、货币的交易需求货币交易需求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收入量,是收入的函数。二、货币的预防需求对货币的预防需求是指为了防止意外情

5、况的发生而对持有货币的需求。三、货币的投机需求所谓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指出于随时利用市场可能出现的有利生息机会而获利的目的所保持货币的一种动机。四、流动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呗称为“流动偏好陷阱”五、货币需求函数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货币的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第十章 金融市场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要素和功能P169一、金融市场是统一市场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市场就类型主要分四大类:(1)商品市场;(2)劳动市场;(3)技术市场;(4)金融市场。二、金融市场的概念(一)基本概念:金融市场是货币借贷和金

6、融工具交易的总称。金融市场上交易的是货币资金和金融工具。(二)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通过电话、电报这种交易即称为无形市场。证劵交易所称为有形市场。(三)我国理论届对金融市场概念的评述1、认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和各种工具交易的场所,即所谓场所论。2、认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总和或总体3、认为金融市场只是直接融资的总体或总和。4、认为金融市场是金融领域各市场的总和。金融市场和市场金融有区别:金融市场的概念侧重于概括资金融通和金融交易的具体场所或交易的具体形式,而市场金融的概念着重于这种金融市场关系行为的实质。三、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交易对象、交易主体、交易工具、交易价格(一)交易对象

7、货币资金和以各种金融工具所体现的金融资产。(二)交易主体交易主体就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三)交易工具交易工具又称金融工具,分两大类:债权债务凭证(票据、债券等)和所有权凭证(股票等)各种金融工具都具有:(1)规范化的数码格式;(2)广泛的社会课结束性或可转让性;(3)具有法律效力。还具有偿还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四、交易价格金融市场上其价格只指本金所获得的利息。交易工具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其价格也按全价值计算,因为所有权的转移(如股票、债券)。五、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一)融资功能融资功能是指金融市场有效地动员和筹集资金的功能。(二)积累资本的功能长期资金市场上的融资(三)调控

8、功能(1)调节货币流通量;(2)调节资金供求通过调节货币总量和货币增长速度来控制经济的过热与过冷。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分类与运行机制P175一、金融市场的分类(一)按交易标的物不同划分:票据市场;证劵市场;黄金市场(二)按证劵的新旧:证劵发行市场;证劵转让市场(三)按成交后是否立即交割: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四)按地理范围不同:地方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区域性市场;国际性金融市场(五)按金融工具上约定的期限不同:货币市场(一年以内);资本市场(一年以上)长短期资金的打破与平衡是经济进行中普遍的、重要的法则。二、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一)运行系统1、主体行为系统。是指金融市场主体及其叫行为各构成要素的相互联

9、系及其组织成的整体。2、平衡系统(二)内调节机制金融市场运行的内调节机制主要是利息和利率。第三节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展望P176一、积极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一)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需要;(二)是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三)是横向经济联系和联合的要求二、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展的状况(一)金融市场发展的条件; 是社会资金,国民储蓄结构比重的变化,资金的自由度增加。(二)金融市场发展的基本状况;金融市场是以货币为基础的市场,而货币数量比例的变化又是由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三)货币借贷市场状况; (四)证券市场状况三、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展望(一)金融

10、结构发展很不平衡(二)大力加强资金管理进一步缩小不良资产比例;(三)大力发展直接金融健全金融结构更加合理;(四)大力提高我国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加强中间业务)第四节 货币市场P182包括国库劵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等。第五节 资本市场 P184一、股票市场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大基本类型。(一)普通股和优先股;普通股是股票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具有以下特点:1、不带有固定的定期收益和本金偿还的承诺。2、普通股股东享有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参与权,这一权利是通过参加股东大会实现的3、普通股股东具有优先认股权。4、普通股股东有权享受红利5、普通股股东具有剩余索偿权优

11、先股的特征有:1、有约定的利息2、具有优先分配股息和清偿资产的权利3、表决权受到限制二、债券市场(一)公债和公司债券公债通常是指长期的政府债券,主要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等长期财政投资的需要。(二)债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是债券投资面临的基本风险。(三)债券投资的基本策略进行债券投资管理必须重视利率变化。债券投资管理的核心是利率风险管理。管理利率风险的策略分三种类型:消极保守型、积极进取型和混合型。第六节 金融监管的含义、目标和原则 P187一、金融监管的含义及其范围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监管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狭义的

12、金融监管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欲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金融监管涉及金融的各个领域,包括: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对货币市场的监管;对资本市场、证劵业以及各类投资基金的监管;对外汇市场的监管;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监管;对保险业的监管等。二、金融监管的目标第一,保护公众利益第二,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第三,保障金融业公平竞争,提高金融业的效率三、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一)依法原则;(二)规范原则;(三)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的原则;(四)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第七节 金融监管体制 P189一、金融监管体制及其类型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

13、权力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一)集中监管体制(二)分业监管体制二、金融业自律金融业自律的组织形式主要为金融行业公会,这是一种金融业自我管理、规范和约束的民间组织。四方面功能:(一)协调功能;(二)服务功能;(三)沟通功能;(四)监督功能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自律和互律,实施行业内部的监管。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将风险管理技术应用于内部控制。四、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体制,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体制。中国银监会主要负责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中国证监会主要负责证劵市场、证劵业、投资基金和期货业的监管;中国保监会主要负责保险市场和保险业的监管。第八节 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 P191一、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的形

14、式(1)双边的谅解备忘录(2)多边论坛(3)以统一的监管标准为基础的协调(4)统一监管,也就是说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来负责跨国的金融监管。二、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的组织及其协调的基本内容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组织基本上两类:一类是对成员过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监管组织,另一类是以国际法或区域法为基础的监管组织。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活动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进行:改善监管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对跨国金融机构实施并表监管;建立统一的国际监管标准;对金融集团的监管以及区域性的金融监管一体化的努力。三、巴塞尔协议及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一)巴塞尔协议1988年7月,在“提议”的基础上

15、,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全称是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有:第一,关于资本的组成第二,关于风险加权的计算第三,关于标准比率的目标。(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2005年实施,全面取代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新协议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管和市场纪律。第九节 金融风险与防范 P193一、对我国金融风险隐患中的主要因素(一)银行资产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日益暴露;(三)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隐含的风险;(四)股份公司及其证券欺货市场的不规范因素太多投机成分较大二、防范与化解我国主要金融风险的措施(一)加快企业与

16、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理顺银企关系活化银行资产;(二)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三)提高银行信贷政策与资本市场政策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四)在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加强金融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五)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增强财政实力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与风险化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六)在推进国有企业股份改造过程中减少由过分投机行为带来的潜在风险;(七)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度量与分类P197一、什么是通货膨胀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而引起货币婊子、物价上涨的现象。二、通货膨胀

17、的尺度通货膨胀是通过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得以反映的,反映物价水平变动的相对指标可以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标准,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三、通货膨胀的分类按市场机制的作用程度不同,可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前者是通过物价变动反映出来的。后者是工资水平没有下降,物价总水平也没有提高,但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却下降的现象。抑制型通货膨胀的原因:一是国家对商品价格严格管制,市场机制作用不完全;二是货币供给过多,社会需求压力过大。按价格上涨的幅度的不同分为爬行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膨胀率在1%3%是爬行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的为恶性通货膨胀

18、。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P198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一)投资膨胀;投资膨胀的原因主要是投资主体至今仍然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资约束机制。财政赤字是导致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将预算外资金的一部分进行投资,是投资膨胀的重要原因。(二)消费膨胀;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是并存的(三)成本推动;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经营成本增大,但又不能自我消化,必然会以抬高价格的方式转移出去。(四)结构失调有心理因素、体制因素及国外通货膨胀的影响等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 P200一、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二、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三、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

19、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四、通货膨胀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P202一、实施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由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构成。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一)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二)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三)出售政府债券。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削减财政支出;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增加税收。二、实行币制改革废除旧币,发行新币三、控制工资和物价四、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控制投资规模;(二)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三)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增长率;(四)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第十二章 产业经济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204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

20、团的发展规律即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产业第二节 产业与企业 P205二、产业的含义(一)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二)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三)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四)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五)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六)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三、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一)关联方式分类方法;1、技术关联分类法2、原料关联分类法3、用途关联分类法4、方向关联分类法5、战略关联分类法(二)三次产业分类法;(三)国家标准分类法;(四)国际标准分类法;(五)两大部类分类法;(六)农轻重产也分类

21、法;(七)生产要素分类法四、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一)四次产业分类法;(二)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三)生产流程分类法;(四)霍夫曼分类法;(五)钱纳里泰勒分类法第四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P238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与主要内容(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1、供给结构的优化2、需求结构的优化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4、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二、产业结构效应(一)产业的关联效应;(二)产业的扩散效应;(三)产业结构的其他效应)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概念;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

22、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部协调,其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供给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第二,需求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供给结构的变化(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容;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产业之间是否处于协调状态,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1、看产业素质之间是否协调2、看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否协调3、看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是否协调4、可以从供给是否与需求相适应来判断产业之间是否处于协调状态(三)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八、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一)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基准的评说;1、国际基准国际基准即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构为依据,来判断经济发展

23、不同阶段上的产业结构是否达到了合理化。2、需求结构基准需求结构基准即以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向适应的程度作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3、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即以产业间的比例是否平衡作为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比较与测定1、国际比较法2、影子价格分析法3、需求判断法4、需求适应性判断法5、结构效果法九、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一)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过程及其收益;两个过程:一是部门、行业之间不断进行调整、协调,使之趋于均衡的过程;另一过程是这种均衡呗打破的过程。(二)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机制和动力其动力是结构调整过程中收益的存在1、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的机制

24、2、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机制第六节 中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规划P255一、中国未来战略产业的选择经济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农业社会、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超工业化阶段。(一)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建筑业等支柱产业;(二)积极扶持和推进微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着眼点(一)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格局的特征及其影响;主要特征是:在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中,投资主要向与高消耗的土建工程相关联的产业倾斜,因而对基础产业的需求急剧扩大,刺激了基础产业的增长。1、对存量结构的影响2、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1、调整要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2、调整要有利

25、于改善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和反应能力3、调整要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第八节 产业发展趋势P262进入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现象,如各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在世界陆续得到发展,跨越产业界限的集团兼并层出不穷;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业逐渐被重视,这些新的产业发展现象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产业集聚化、产业融合化和产业生态化。第九节 我国产业政策 P266进入21世纪,中国产业政策变化又下面ixie方面:第一,继续强调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从注重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延伸到通过技术、品种、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等领域的扶持,

26、在农业的前向投入(包括公共投入)和后向服务领域等更广泛的范围中,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同时废除农业税,减轻农民的其他税收和费用负担,增加对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和救济等公共性支出(技术、组织、公共投入)。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关注到资源约束问题,对已出现的一些产能过剩产业,在资源使用和技术标准等方面,提高了进入门槛。第三,加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努力建立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第四,更多地强调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通过对自主创新的鼓励和品牌建设,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扶持,提高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五,继续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服务业发展。第六,加快发展先进制造

27、业。第七,对于资源约束型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发展,强调引入和构建竞争格局,打破原来的绝对行政管制。第八,将产业发展的为了规划置于开发经济的背景下,充分关注加入WTO后,在新的规则和国际环境下的产业发展机遇、产业发展格局下以及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在扩大开入的同时,充分把握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心机遇、新挑战。第九,关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三章 涉外经济第一节 国际贸易概论及原理 P269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一)按货物转移的方向划分;1、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2、过境贸易和转口贸易(二)按国境和关境为标准划分;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三)按商品形

28、式划分;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四)按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来划分;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五)按参加贸易国地区的多少来划分;分为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六)按清偿方式划分分为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第二节 国际贸易组织与规则 P2731995年1月1日WTO建立。一、有节制的自由贸易理论(一)含义;自由贸易理论是指提倡贸易不受国家干预、自由竞争的贸易学说。(二)有节制的自由贸易理论的体现二、市场经济体制(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一个国家在管理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目标实现的管理体制、制度和措施。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为: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市场过程的趋利性

29、、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市场环境的开放性、市场行为的规范性、市场活动的竞争性、市场结果的分化性。(二)WTO规则根源于市场经济;主要原则:1、非歧视原则;2、公平原则。四、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二)可持续发展对贸易发展的要求;1、贸易不要浪费世界资源;2、贸易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3、贸易不要扩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4、贸易不要对贸易产品的使用者构成伤害;5、贸易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三)WTO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1、确认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性2、WTO对可持续发展关注的表现六、WTO机制WTO机制由宗旨、原则、职能

30、、机构、决策和成员组成。(一)WTO的宗旨与原则; WTO的宗旨:“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受任何有效需求的打幅度稳定增长以及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为目的,同时应依照恪持续发展的目标,考虑对世界资源的最佳利用”。基本原则:1、非歧视原则(1)最惠国待遇 (2)国民待遇原则2、贸易自由化原则3、可预见的和不断增长的市场准入程度4、促进公平竞争5、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二)WTO的职能与地位; 2、职能(1)促进马拉克什建立世贸组织协定和贸易协定,协议的执行、管理和运作,并为其提供一个组织基础;(2)为成员提供谈判的讲坛和谈判成果执行的机构;(3)管理争端解决机制;(4)管理贸易政

31、策的评审机制;(5)为达到全球经济政策的一致性,WTO将以适当的方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进行合作。(三)WTO的组织结构1、部长级会议2、总理事会3、理事会(1)货物贸易理事会(2)服务贸易理事会(3)知识产权理事会4、委员会5、诸边贸易协议设置的机构6、秘书处八、中国与WTO P291(一)中国加入WTO的历程; 从1986你那7月11日递交“复关”申请加入WTO,历时15年。2001年11月10日,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一致通过中国加入WTO的决议。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三)中国加入WTO的权利与义务; 1、基本权利(1)全面参与

32、世界贸易体制(2)享受非歧视待遇(3)享受发展中国家权力(4)获得市场开发和法规修改的过渡期(5)保留国营贸易体制(6)对国内产业提供必要的支持(7)维持国家定价(8)保留征收出口税的权利(9)保留对进出口商品进行法定检验的权利(10)有条件、有步骤地开发服务贸易领域并进行管理和审批2、基本义务(1)遵守非歧视原则(2)统一实施贸易政策(3)确保贸易政策的透明度(4)为当事人提供司法审议的机会(5)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6)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7)不再实行出口补贴(8)实施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9)以折中方式处理反倾销、凡补贴条款的可比价格(10)接受特殊保障条款(11)接受过渡性审议3、基

33、本承诺(1)逐步降低关税(2)逐步开放服务市场(3)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四)中国加入WTO后的机遇与挑战)1、符合中图的根本利益和常用利益(1)中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2)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3)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促进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2、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1)拓展国际市场(2)改善投资环境(3)扩大对外投资(4)提高资源配置效率(5)促进国有企业改革(6)促进私营企业发展3、中国加入WTO受到的挑战一些政策法规还不适应WTO规则,法制观念不强,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政府已有的和惯用的宏观调控手

34、段受到制约;解决“三农”问题面临新的困难;部分工业产业竞争加剧;服务业压力加大,就业问题突出;人才竞争加剧;地区发展可能更加不平衡;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负传递渠道加多;世界共同性的疾病和“公害”在中国传播加强等。第三节 中国外贸战略政策 P297一、提出大经贸战略的指导思想(一)从实际出发;(二)以自力更生为主;(三)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三、大经贸战略的目标(一)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弥补我国资源资金和技术的缺口;(二)集约化发展;(三)市场多元化;(四)地区分工合理化;(五)实现良性循环四、实施大经贸战略的措施(一)彻底转变旧观念;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的突破。(二)树立全局思想;

35、大经贸战略是国民经济发展总战略的一部分。(三)要求新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 大经贸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新的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五、对外贸易方针、政策和原则(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二)对外开放政策;(三)平等互利原则;(四)外贸外交互相配合的原则;(五)进出口平衡原则;(六)现行出口政策;1、实行出口优先政策2、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3、实行出口退税政策4、设立出口商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实行出口信贷政策。(七)现行进口政策在进口规模与出口规模保持基本平衡的基础上,鼓励进口的方向是:引进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和关键设备必须优先安排;保持生产资料进口的适当比例;适度控制一般生产资料、加工设备

36、生产装配线和耐用消费品的进口;从总体和结构上保持进口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形式与特点 P303一、资本国际流动的一般形态有三种基本形态: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和生产资本的国际流动。二、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一)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特点:发展势头强劲;跨国公司是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核心的地区,集中和囊括了全球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投资重点日益转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投资自由化已成为各国外资政策的潮流。(二)国际间接投资发展的特点: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加速扩大;国际银团贷款活跃;融资日趋证劵化;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市场筹资、融资更为灵活

37、方便。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将资本投入到另一国的生产部门。四、国际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是与国际直接投资相对的一种形式,指投资主体(政府、国际经济组织以及私人)所引进的各种贷款和在有价证劵(债券、股票)等方面进行的投资。(一)国际信贷;(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三)国际证券投资第五节 国际收支 P307一、国际收支的概念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与非居民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活动。三、国际收支的调节(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1、偶发性因素2、周期性因素3、结构性因素4、货币性因素第六节 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 P314一、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从事外汇买卖的场所,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8、。二、外汇交易(一)即期外汇交易;(二)远期外汇交易;(三)掉期外汇交易;(四)套汇和套利;(五)外汇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三、外汇风险(一)外汇风险的概念和类型;1、交易风险2、经济风险3、会计风险4、储备风险(二)外汇风险管理第七节 国际融资 P322一、国际融资的作用国际融资对资金输入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的忽悠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补充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二)促进科技革命提高劳动生产率;(三)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及增长;(四)国际融资可以推动国内外资源的转化;(五)改善国家的债务结构推迟还债高峰;(六)通过国际融资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七)

39、发展企业集团增强国内外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二、国际融资的资金来源(一)欧洲货币市场;(二)各国国内资金市场;(三)各国政府资金;(四)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三、国际融资方式(一)国际货币市场融资1、银行短期信贷。不超过一年的。2、短期商业票据3、国库劵的发行与拍卖4、票据贴现业务5、承购应收账款业务四、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一)国际证券融资;1、国际债券融资2、国际股票融资3、国际基金融资(二)国际贸易融资;(三)国际租赁融资;(四)国际项目融资;(五)中长期信贷1、国际银团贷款2、政府贷款3、世界银行集团贷款4、国际货币基金融资5、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第八节 区域经济合作P329区域性经济合作

40、是指某一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进行产品交换而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实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团体。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一)部门一体化;(二)优惠贸易安排;(三)自由贸易区;(四)关税同盟;(五)共同市场;(六)经济同盟;(七)完全经济一体化二、中国与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一)参与国的广泛性和差异性;(二)功能性联合;(三)开放性;(四)多层次交叉的合作体系第九节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策P331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作用与途径(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1、使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2、加快各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3、促

41、进世界各国增加研究投资4、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作用5、扩大了世界市场上的交换内容(三)对外贸易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途径经济全球化科院具体划分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各国经济产生影响: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3、经济全球化使生产领域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开始呈现全球化的趋势4、经济全球化导致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便利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策(一)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原

42、则。(二)规范市场规则积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去;(三)发展周边关系珍惜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亚太环境;(四)既要反霸权又要积极主动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五)借鉴别国经验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第十节 引进外资战略与政策P335二、引进外资对中国对外贸易和收入水平的影响首先,引进外资对中国对外贸易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资本的流动带动了商品的流动。资本流动对提高我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我国引进外资的渠道方式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可以分为间接利用外资(主要是国外借款)和直接利用外资(主要是吸收外资投资)两大类。(一)我国间接利用外资方式;1、借用国外贷款2、在境外发行债券

43、和股票3、国际金融租赁4、补偿贸易和对外加工装配(二)我国直接利用外资的方式1、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2、设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3、设立外商独资经营企业4、设立外资金融机构5、合作开发海上或陆地石油项目6、“BOT”投资方式建设项目五、我国引进外资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一)合理安排引进外资的结构;(二)适当地控制利用外资的规模特别是重视对国外借债的控制;(三)合理引导引进外资的投向;(四)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五)注重引进外资的经济效益;(六)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第十一节 “走出去”战略 P341一、“走出去”战略的含义和由来“走出去”战略指的是使中国的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以及中

44、国的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去开展竞争与合作。第十四章 市场营销管理第一节 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管理 P344市场营销是指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指从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出发合理配置自己的资源,通过满足对方需要实现自己目标的活动过程。一、市场与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的集合。销售者构成行业,购买者构成市场。市场营销理解为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即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变换为现实交换的活动。市场营销者可以是卖主,也可以是买主。二、市场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管

45、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互换和关系。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一)负需求;(二)无需求;(三)潜伏需求;(四)下降需求;(五)不规则需求;(六)充分需求;(七)过量需求;(八)有害需求)第二节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 P346现代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可归纳为六种,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关系、客户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一、生产观念是指导企业营销行为的最古老的观念之一。生产观念是一种重生产、轻营销的商业哲学。生产观念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二、产品观念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价值的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三、推销观念推销观念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阶段。四、市场营销观念推销观念注重卖方需要;市场营销观念则主义买方需要。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是消费者主权论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体现。五、客户观念是指企业注重手机每一个客户以往的交易信息、人口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