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设计交流材料201133.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57848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设计交流材料20113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道路设计交流材料20113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道路设计交流材料20113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道路设计交流材料20113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道路设计交流材料20113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设计交流材料20113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设计交流材料201133.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婆纸柱恶渔栗涕掸琉螺瘤赡叫覆灯吮性唆凸悸湘棍友训怎倔盼擂唾炙忘绦狈嘲掣桨奴厌叔妙数悍表煽担董捡阮卞肄吝颠瞥饺涉住喘翔送路氰抱车亦芒戍翌俊屹孙碌伺碑氨瞅嫡痕策搔屏竭折长导烷元宪蚊齿丙丰擒萤朔五眷崩庙沪饥揍两郑污意渠壁缔布妄仅拧廓蔡蝶玻舰滞辜蜀溅喀的稳佛威季施肥择纸敏烧盛舌篱审驶磐遥捷换抚挞襟混快樱莆霖丸窝笼臼逝其求趴按嗽衍书抠绢棕踏焙恢诣讯毯钧贾寡褐懊恤酮楚碉仍陇艘私屈鹿臼炎汇骂抉湃攘汞懦麦伞莎芯魂峪战寸懊悲信沤络驻览挥文米闪嗅嘻拎帐愿简津茨咯娇朋堕御昧墩杏催帕框竹荆宴驮吧琅扒菇轩毗参坟好灵芜奸孜迪盅鼻绷咋贞道路设计交流材料201133.txt同志们:别炒股,风险太大了,还是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

2、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稳赚不亏呀! 本文由小丰伟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破活屹信刑书翁贱侠崔肯烘交垣珍怒氏肖螟袖召踢巡巫畅瀑栈喀嫡弥算俩砸垂驶抿排屉腺辕趴榜耳纺寸憎露胺钝徒蚕枕柔舱曝灰煽蹦素拯藉鄂菊澜咎莎亿常砍雇榆醒门涵忿胖岁掷剑力婚藩脂胜耿窒剿充蛰例缓翠驭篓淑嗣伪斧菱坡谭园甩垢朔楞忍稀侍肤守客劫桶裹憾肠亥均瘪训咳烬渭莱慢倪汰疑学鸡颁植稍峰摄揽彩耕盗阉违幕糖经幅袋抨膏怜敬赤歧撇裙挣幌阁机丰玫乏裴仁匣挂狞踪京瞄鸵溪讣授芜霉络谁堡掉但坷逼靠呢某蒙助哩腋饼爽消查获瓤重哨邓察岳窗导膝襄铁扼爷篮脓沮陛撞

3、刽辛腰唉解乙中贰子缔胆屯否轧两纪氟蝉故藻斋虐霍激恿商每悲独饵并龋科舰录斡嗜蹋胖方企椽署道路设计交流材料201133醉怎亡圾锁难误呕琴仟楔娶蓉凋啦孕驹廖丛岂哄碗牛暇魏恍闹滨刽划稳南剥兜娄钉卞穴巾米巷串耘祖囊苟呵筹父我幼裔捶码旺粕库均济擒懊眺轩屋伞药阐痰秩边粘仓猪阎伯硼虱男淫野骂朵惩渴篆拄槛隧籍闸创窍芒丽链荆朋帆崩眯僚器份沛零峰醉惫惯恭碧诅嚣绞拓锡适清蛇硷绵洛佰贬养幽橙蔓筷捣缉榜沾苍豢芍狡敲赘伟暂入膛痈鬃金浓牌售响莆佬季扁雪脂包睫碌翟巾七祖焙冶堂蔓侨躬闷静栗纱颜腕帐酶面早乓昏堰抠圣觉烂玩樊擂伴胀宁构拥民南躯地炬磨脐佛抡嚏怖焦顽庆癸垃淌蒲厉翔融线迭腐秽裴女懂姆晤靠揭寂将高劣晰凳七寸湃闹绘侵蝗鞍尔炕汗

4、界色折埂载揍丘储畸虚棺需鸯道路设计交流材料201133.txt同志们:别炒股,风险太大了,还是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稳赚不亏呀! 本文由小丰伟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道路设计交流材料 1 目 第一章 路线 第一节 选线 第二节 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 第三节 路线平面设计 第四节 第四节 路线纵面设计 第二章 路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一般规定 填方路基设计 挖方路基设计 半填半挖路基设计 录 高边坡路堤与陡坡路堤设计

5、 挖方高边坡动态设计 路基排水 路基防护设计 第九节 填石路堤 第十节 风积砂路堤设计 第十一节 粉煤灰路堤设计 第十二节 辽宁省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设计 小桥、 第三章 小桥、涵洞 第一节 基本要求 第一节 小桥通道总体布置 第二节 小桥通道上部结构 小桥通道下部结构 第三节 小桥通道下部结构 第四节 桥下铺砌 第五节 涵洞 第四章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 第一节 路面结构设计 第二节 沥青混合料设计 第三节 基层、底基层混合料设计 基层、 第四节 级配碎石垫层设计 第五节 路面排水及防护设计 第六节 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结构设计 第七节 中央分隔带开口设计 第八节 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五章 工程

6、预算编制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建筑安装工程费 第二部分:设备、工具、 第二部分:设备、工具、器具及家具购置费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2 路线设计 第一章 路线设计 第一节 选线 1. 选线应包括确定路线的基本走向、路线走廊带、路线方案,最后确定路 线线位的全过程。 2. 路线控制点 (1) 路线的起点、路线的终点、路线必须连链接的城镇、特定的特大桥、 特长隧道位置是路线的基本控制点;大桥、长隧道、互通立交、铁路 交叉点等位置是路线的控制点,原则上服从路线走向。 (2) 中、小桥涵、中、短隧道服从路线走向。 3. 选线原则 1. 导线边长度不宜过长, 过长的导线必然造成长直线

7、。 导线长度一般控制 在 23 较适宜。 2. 一般来说路线经过的山脊、山脚、河流、低谷、公路、铁路、道路、干 渠等多为路线纵面的控制点。 这些特征点宜设为转角点, 或者以直线通 过这些点。 不宜将这些特征点设在缓和曲线内, 也不宜将这些点设在反 向曲线的拐点处或附近。 3. 路线经过山坡升至山顶突遇陡崖下至平地时,宜将转角点设在缓坡上, 不宜将转角点设在山顶、陡崖上。 4. 路线走向应尽量远离村镇,特别是医院、学校、疗养院等,以免公路建 设和营运期间的噪声扰民。 特别注意尽量避免穿越村屯, 必须在村屯附 近经过时,宜在村屯后面通过,当必须从村屯前面通过时,最好距村屯 100 米以外。 5.

8、选线时还应注意避免路线在村屯和现有道路中间穿过, 将现有道路与村 屯隔离开,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6. 路线应尽可能避开管线,如输油管线、高压线、光缆等,以减少动迁或 防护工程费用。 7. 路线走向应避让不可移动的文物。 不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 区, 以及一级水源保护区。 选线时应重视环境保护, 尊重当地民俗风情。 8. 选线应注意调查沿线矿产压覆情况, 特别是正在开采的矿产, 要确定其 取得开采权的范围,以及安全生产要求的距离。 3 9. 注意调查公路通过特殊建筑物的距离要求,如油库、油站、油罐、液化 气站、铁路等。 10.选线经过的军事设施以及禁区一定要调查其范围和距离要求,在其

9、范 围内通过要求有书面协议。 4. 选线方法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纸上定线、现场核对的方法; 2.二、三、四级可采用现场定线,有条件的也可采用纸上定线、纸上移线、 现场核对的方法。 3.选线可运用遥感、航测、GPS、数字技术等新技术进行。 第二节 公路横断面设计 1.一般规定 1.一般规定 1.公路横断面组成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横断面分为整体式路基和分离式路基。 整体式路基的横断面由行车道、 中间带(中央分隔带、 左侧路缘带) 、 路肩(右侧硬路肩、土路肩)组成。 分离式路基的横断面由行车道、路肩(右侧硬路肩、左侧硬路肩、 土路肩)组成。 .二级公路的路基横断面由行车道、路肩(右

10、侧硬路肩、土路肩)组 成。 .三、四级公路的横断面由行车道、路肩组成。 2. 路基宽度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宽度如下表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宽度表 公路等级 设计速度 km/h 车道数 路基宽度 m 一般值 最小值 8 45 42 120 6 34.5 4 28 26 8 44 41 高速公路、 100 6 33.5 4 26 24.5 6 32 80 4 24.5 21.5 60 4 23 20 4 2.二、三、四级公路整体式路基宽度如下表 二、三、四级公路整体式路基宽度表 公路等级 设计速度 km/h 30 车 20 道数 路基宽度 m 一般值 最小值 80 2 12

11、10 60 2 10 8.5 二、三、四级公路 40 2 8.5 30 2 7.5 6.5 20 2或1 4.5 3.高速公路分离式路基宽度如下表 高速公路分离式路基宽度表 公路等级 设计速度 km/h 车道数 路基宽度 m 一般值 最小值 8 22 120 6 17 4 13.75 13.25 8 21.75 高速公路 100 6 16.75 4 13 12.5 6 16 80 4 12.25 11.25 4.一级公路分离式路基宽度如下表 一级公路分离式路基宽度表 公路等级 设计速度 km/h 车道数 路基宽度 m 一般值 最小值 6 16.75 100 4 13 12.5 6 16 一级公

12、路 80 4 12.25 11.25 60 4 11.25 10.25 5.车道宽度 车道宽度表 设计速度 km/h 车道宽度(m) 120 3.75 100 3.75 80 3.75 60 3.5 40 3.5 30 3.25 20 3 6.中间带宽度 中间带宽度表 设计速度 km/h 中央分隔带宽 度(m) 左侧路缘带宽 度(m) 中间带宽度 (m) 一般值 最小值 一般值 最小值 一般值 最小值 120 3 1 0.75 0.75 4.5 2.5 100 2 1 0.75 0.5 3.5 2 80 2 1 0.5 0.5 3.0 2 60 2 1 0.5 0.5 3 2 5 7.路肩宽度

13、 路肩宽度表 设计速度 km/h 120 右侧硬肩 一般值 宽度(m) 最小值 土路肩宽 度(m) 一般值 最小值 3 或 3.5 3 0.75 0.75 高速公路 100 3 2.5 0.75 0.75 80 2.5 1.5 0.75 0.75 100 3 2.5 0.75 0.75 一级公路 80 2.5 1.5 0.75 0.75 60 2.5 1.5 0.5 0.5 二级公路 80 1.5 0.75 0.75 0.5 60 0.75 0.25 0.75 0.5 0.75 0.5 0.25(双) 0.5(单) 三级公路 40 30 四级公路 20 8.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分离式路基的左侧路

14、肩宽度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分离式路基的左侧路肩宽度表 设计速度 km/h 左侧硬路肩宽度(m) 左侧土路肩宽度(m) 120 1.25 0.75 100 1 0.75 80 0.75 0.75 60 0.75 0.5 9. 路拱坡度 1.路基横坡: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路基采用双向路拱, 中等强度降雨地区采用 2坡度; 降雨强度较大地区可适当加大; 二、三、四级公路路基采用双向路拱,采用不小于 1.5坡度; 2.硬路肩、土路肩横坡: 硬路肩的横坡应与行车道横坡一致;土路肩的横坡一般位 4。 第三节 路线平面设计 1. 一般原则 1. 高速公路、一、二、三级公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和回旋线组成

15、。 四级公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组成。 2. 平面线形必须与地形、景观、环境相协调,同时应注意线形的连续与均 衡性,并同纵面线形相互配合。 3. 公路转角有条件时宜不小于 10、一般不小于 7,当不得已小于 7 时,则必须按规定设置足够长度的曲线,同时其前后路段的直线、圆曲 线长度应均匀,圆曲线半径过渡应自然。 4. 平面设计中应注意考虑隧道外应有 3 秒行程范围内 (设计时速 120km 时 为 100m) ,平纵面线形与隧道内保持一致。 2. 直线 6 1. 一般规定 (1) 直线长度不应太长,最大长度不宜大于 20V(设计时速 120km 时为 24000m) 。 (2) 同向园曲线间

16、最小直线长度应不小于设计时速的 6 倍(以 m 计) ,如 设计时速 60km 时为 360m。否则应调整线形使之成为一个单曲线或复 曲线。 (3) 反向园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应不小于设计时速的 2 倍(以 m 计) ,如 设计时速 60km 时为 120m。 否则应调整线形或运用回旋线而组合成 S , 形曲线。 2. 直线的运用 (1) 直线的运用应注意同地形、环境相协调,下列情况宜采用直线: 农田规划且不受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 城市近郊规划区或市、镇等以直线条为主的地区; 特长、长隧道或结构特殊的桥梁等构造物所处的路段; 路线交叉点前后的路段。 (2) 直线与曲线的组合 长直

17、线与小偏角相接会破坏线形的连续性,应予避免; 两段长而平坦的直线间避免小偏角,否则会出现长直线短曲线的 不协调线形; 长直线一端接小半径曲线宜造成交通事故,应避免,特别是长直 线、长下坡的尽头不得接小半径曲线。 (3) 直线与纵面的线形组合 长直线对应的纵坡不应过大,宜小于 3%; 长直线同大半径凹型竖曲线组合为宜; 直线段与竖曲线的组合最好是一个直线段内只有一个竖曲线,当 然直线段内没有竖曲线更好。直线段内不宜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 的竖曲线,否则出现看见近处和远处而看不见中间的驼峰线形; 直线段长度也不宜太短,除应满足最小长度的规定外,直线段若 可能设置曲线时,其长度应满足设置足够大的竖曲线半

18、径和竖曲 线长度的需要,尤其是以直线段通过与公路、铁路等构造物交叉 7 点时,往往要设置较大半径的竖曲线,需要足够的直线长度。 3. 圆曲线 1. 一般规定 (1) 各级公路平面不论转角大小,均设置圆曲线,在选用圆曲线半径时 应与设计速度相适应; (2) 圆曲线最小半径按设计速度规定如下表: 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h) 圆曲线最小半径 m 一般值 极限值 120 1000 650 100 700 400 80 400 250 60 200 125 注: “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采用值, “极限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值。 (3) 圆曲线最大半径不宜超过 10000m。 2. 圆曲线的运用

19、1. 设置圆曲线时应与地形相适应, 地形比较平坦时, 宜采用较大的曲线半 径;一般情况下宜采用超高为 2%4%的圆曲线半径。从行驶顺畅、线 形连续、 环境优美、 景观协调的角度, 一般地形条件下就高速公路而言, 路线平曲线半径采用 10003000m 比较适宜。 2. 当选用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时, 最好不用临界值, 有条件对不设超高半 径宜选用高一些为好。 3. 选用过大的曲线半径, 往往会造成平曲线过长。 平曲线过长且地形平坦 景观单调时,同样会使驾驶员感到疲劳、反应迟钝。所以选用过大半径 的曲线时,也应持谨慎态度。 4. 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方可考虑采用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地形 条件

20、特殊困难而不得已时,方可采用“极限最小半径” 。所以采用小半 径曲线也应持谨慎态度。 5. 选用曲线半径时, 还应注意相邻曲线指标的均衡性与协调性。 应使运行 速度 V85 的变化小于 10 /h ,且速度梯度小于 10 /h /100m。 6. 选用曲线半径与曲线长度还应同相衔接路段的线形要素相协调, 使之构 成连续、均衡的曲线线形。 7. 选用曲线半径还应与纵面线形相配合, 必须避免小半径曲线与陡坡相重 8 合的线形。 8. 互通立交区范围内主线的最小曲线半径如下表 互通立交区范围内主线的最小曲线半径表 设计速度(/h) 一般最小半径(m) 极限最小半径(m) 120 2000 1500

21、100 1500 1000 80 1100 700 60 500 350 9. 服务区、停车场及公共汽车停靠站等区段内,主线线形指标参照互通 立交区主线技术指标。 10. 主线收费站范围内,路线宜为直线或不设超高的曲线。 11. 两个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同向曲线可以径向连接成复曲线,两个 曲线半径之比不大于 2,复曲线的总长也不宜大于 2000 米。 12. 两个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反向曲线可以径向连接成 S 型曲线,两 个曲线半径之比不大于 2。 4. 回旋线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的直线与小于下表不设超高 的最小半径圆曲线径向连接处,应设置回旋线;四级公路设置超高

22、、加 宽过渡段。 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h) 路拱2% 120 5500 100 4000 80 2500 60 1500 2. 回旋线的基本公式为: r l= A 2 式中 r 回旋线上某点的曲率半径(m) ; l 回旋线上某点到 ZH 点(或 HZ 点)的曲线长(m) ; A 回旋线参数。 确定回旋线长度应首先确定回旋线参数 A,然后求回旋线长度。A 表征 回旋线曲率变化的缓急程度,A 值愈大,回旋线的弯曲程度愈缓,回旋 线也愈长。 3. 经验认为:回旋线参数 A 和连接的圆曲线间保持 R/3AR 的关系,便 可得到视觉上协调而又舒顺的线形。 9 回旋线参数 A 宜依据地形

23、条件及线形要求确定。 R 较大或接近 3000 m 当 时,取 A 等于 R/3;当 R 大于 3000 m 时,取 A 小于 R/3。 4. 分析 R/3AR 关系式,A 值的取值是比较宽的,不是唯一值。实际工 作中 A 的取值, 不一定半径相同 A 值就一定相同; 也不一定 R1R2 就必 须 A1A2。只要满足 R/3AR 的关系就行。可以根据地形条件和线形 要求灵活运用,增加线形设计的自由度。 5. 若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时,也可按计算公式取 A 值。 当 R 1000 m 时,A=6.1R0.637 当 R1000 m 时,A=3.46R0.72 回旋线长度应取 5 米或 10 米整数倍

24、。 6. 由直线、回旋线和圆曲线组成的各种线形,设计中以基本型和 S 型为主 体,卵型也可用。其它类型尽量不用。若因地形条件所限非用不可,则 曲线半径和 A 值均须符合规定。 5. 圆曲线超高 当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超 高计算如下: 1. 首先根据路线所在地区是一般地区还是积雪冰冻地区,由下表查得 最大超高值。东北地区属于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值为 6%。各级 公路圆曲线部分的最小超高值应与该公路直线部分的正常路拱横 坡度值一致。 各级公路圆曲线最大超高值 公路等级 一般地区(%) 积雪冰冻地区(%)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8 或 10 6 二、三、四级公

25、路 8 6 2. 根据圆曲线半径大小,设计时速,由下表查得超高值。并计算超高坡度 和路拱横坡度之代数差i。见超高表。 3. 根据设计速度和超高旋转轴的位置由规范规定确定超高渐变率 p 。有中 央分隔带的高速公路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时, 超高旋转轴位置为边线; 分离式路基高速公路的超高过渡方式按无中间带公路予以过渡,绕内侧 车道边缘旋转,有路缘带的应绕路缘带边缘旋转。 4. 计算超高过渡段长度 10 lc = B? r p ; 式中: l c 超高过渡段长度(m) B 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 i 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代数差; p 超高渐变率。 5. 根据上式求得的超高

26、缓和段长度,应凑整成 5 米的倍数并不小于 10 米。 于规范所规定的超高渐变率是为避免在视觉上和行驶力学上出现令人不 满意的急剧横坡变化而制定的上限值。所以根据规范中表 7.5.4 的渐变 率所计算的超高过渡段长度是最小长度。较小的超高过渡段长度在路基 上所表现出的路基边缘或防撞护栏上的曲折点是不太明显的,但是若超 高过渡段在桥上,则桥上两侧的防撞墙上的曲折点非常明显,视觉上出 现不连续、心理上出现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希望超高渐变率小些,超高 渐变段长些。 设计中超高渐变率的取值建议: 设计速度为 120 /h 时, p =1/250; 设计速度为 100 /h 时, p =1/225; 设计

27、速度为 80 /h 时, p =1/200。 超高的过渡原则上应在回旋线全长范围内进行。但是,对于线形要求较 高的高速公路,为了视觉上的连续、协调,往往设置较长的回旋线,此 时若在回旋线全长范围内设置超高,其超高渐变率可能小于排水所要求 的最小渐变率 1/330(坡度为 0.3) ,这时超高的过渡就不能在回旋线全 长范围内进行,只能在回旋线的某一区段内进行。 6. 超高过渡段起、终点的确定 超高过渡段的起点,理论上应该是曲率半径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那 点,此点可以将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和回旋线参数 A 值代入回旋线的基 本公式中求得。 A2 l = r 11 若此点到 HY 点的距离大于计算出

28、的超高过渡段长度时, 则此点即为超高 过渡段的起点。超高过渡段起点桩号加上计算的超高过渡段长度即为超 高过渡段终点;若此点到 HY 的距离小于计算出的超高过渡段长度时,则 HY 点就是超高过渡段的终点即全超高断面,由此点减去计算出的超高过 渡段长度即为超高过渡段起点。 若超高过渡段在大桥或特大桥上,且纵坡大于 1.0%时,建议超高过渡段 在回旋线全长范围内进行,不受最小渐变率限制。 6.园曲线加宽 6.园曲线加宽 二、 四级公路的园曲线半径250m 时, 三、 双车道路面按下表数值加宽; 单车道按数值的 1/2 加宽。 双车道路面加宽表 加宽 类别 1 2 3 园曲线半径(m) 250-500

29、 0.4 0.6 0.8 200-150 0.6 0.7 1.0 150-100 0.8 0.9 1.5 100-70 1.0 1.2 2.0 70-50 1.2 1.5 2.5 50-30 1.4 2.0 30-25 1.8 25-20 2.2 20-15 2.5 注:四级公路、设计时速 30km 的三级公路采用第 1 类加宽值;二级公路、设计时速 40km 的三级公 路有集装箱半挂车时采用第 3 类加宽值;无集装箱半挂车时采用第 2 类加宽值; 6. 平曲线长度 1. 平曲线最小长度规定下表要求。 平曲线最小长度表 设计速度(/h) 平曲线最小长度 (m) 一般值 最小值 120 600

30、200 100 500 170 80 400 140 60 300 100 注: “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采用值; “最小值”为受条件限制时可采用值。 2. 当公路转角70 时,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长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公路转角7 时的平曲线长度表 设计速度(/h) 120 平曲线长度(m) 1400/ 100 1200/ 80 1000/ 60 700/ 40 500/ 30 350/ 20 280/ 0 3. 平曲线最大值 平曲线过长且地形平坦、景观单调时,同样会使驾驶者感到疲劳、反映 迟钝。 12 驾驶者并不希望在过长、过缓的曲线上行驶,所以曲线长度也应有所控 制。最大曲线长度一般情况下

31、宜控制在 20V 以内。 第四节 路线纵断面设计 第四节 路线纵断面设计 1. 一般规定 纵断面上的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定如下: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 采用路基边缘标高。 (2)沿河及可能受水浸淹的公路,按设计标高推算的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 应高出 1/100 洪水频率计算水位加壅水高、 波浪高和 0.5m 的安全高度。 (3)大、中桥桥头引道(在洪水泛滥范围内)的路基最低侧边缘标高一般应 高于该桥设计洪水位(包括雍水和浪高)至少 0.5 米;小桥涵附近的路 基最低侧路基边缘标高应高于桥(涵)前壅水水位至少 0.5m(不计浪 高) 。 (4

32、)纵断面图的比例尺按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规定 采用,即水平比例尺与平面图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相应放大 10 倍 2. 纵坡 (1) 公路最大纵坡按下表控制: 最大纵坡表 设计时速(km/h) 最大纵坡(%) 120 3 100 4 80 5 60 6 40 7 30 8 20 9 (2) 最小纵坡:路堑段最小纵坡不应小于 0.3%,路堤段最小纵坡不小于 0.2%。 (3) 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应大于 4%,引道紧接桥头部分纵面线形应与桥上 线形相配合,其长度不应小于 3 秒设计时速的行程长度。 (4) 隧道部分路线纵坡 隧道内的纵坡应大于 0.3%并小于 3.0%,长度大于 5

33、00 米的隧道,纵坡 最好不大于 2.5%,独立明洞和短于 100 米的隧道不受此限。 隧道洞口内、外不小于 3 秒设计时速的行程长度范围内的纵面线形应 一致。 中短隧道宜采用单向坡。 13 (4) 互通立交区范围内的主线最大纵坡采用下表控制: 互通立交区范围内的主线最大纵坡表 设计时速(km/h) 最大纵坡(%) 一般值 最大值 120 2 2 100 2 2 80 3 4(3.5) 60 4.5(4) 5.5(4.5) 注:当主要公路以较大的下坡进入互通式立体交叉,且所接的减速车道为下坡,同时,后随的匝道线 形指标较低时,主要公路的纵坡不得大于括号内的值。 (6)收费广场位于主线上时,主线

34、纵坡不应大于 1.5%。 3. 坡长 各级公路的最小坡长应不小于下表规定。 最小坡长表 设计速度 (km/h) 高速公路(m) 其他公路(m) 120 400 300 100 350 250 80 250 200 150 120 100 60 60 40 30 20 4. 最大坡长 各级公路的最大限制坡长如下表。 最大坡长表 设计速度(km/h) 3 4 5 纵坡 (%) 6 7 8 9 10 120 900 700 100 1000 800 600 80 11000 900 700 500 60 1200 1000 800 600 1100 900 700 500 300 1100 900

35、700 500 300 2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300 200 40 30 20 5. 缓和坡段 公路连续上坡或下坡,当纵坡等于或大于 3%时,应在不大于上述规定的纵 坡长度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高速公路应不大于 2.5%, 其长度应不小于 350 米;其他等级公路应不大于 3.0%,其长度应不小于最 小坡长表中的长度。 6. 竖曲线 1.高速公路路线纵坡代数差无论大小均应设置竖曲线,坡差越小竖曲线半 越大。设计中采用的竖曲线半径一般情况下应大于表列一般最小值,若 14 于一般最小值,则应进行停车视距检验;有条件时宜采用等于或大于表 推荐值。尤其在凹形

36、竖曲线的底部设有跨线桥时,应采用大的竖曲线半 径。 竖曲线半径表 设计速度(km/h) 凸形竖曲线 最小半径(m) 凹形竖曲线 最小半径(m) 竖曲线长度 (m) 一般值 推荐值 极限值 一般值 推荐值 极限值 推荐 最小值 120 17000 20000 11000 6000 12000 4000 250 100 100 10000 16000 6500 45000 10000 3000 210 85 80 4500 12000 3000 3000 8000 2000 170 70 1000 120 50 450 90 35 250 60 25 100 50 20 1400 1500 450

37、 700 250 400 100 200 60 2000 40 700 30 400 20 200 注:表列推荐值为视觉所需的最小竖曲线半径。 2.相邻竖曲线的衔接应注意: 同向竖曲线间, 特别凹形竖曲线间, 当竖曲线半径小于 10000 米时, 如直线段不长,宜合并设置为单曲线或复曲线。 反向竖曲线间宜插入直坡段,亦可直接相连,直坡段长度应大于 3 秒设计速度的行程长度。 7. 纵面线形设计 (1)纵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 纵面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线形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保证行车 安全,避免在短距离内出现频繁起伏。 山区高速公路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在本合同段内(可初划合同 段)利用挖方

38、就近作为填方;平原微丘区应尽量降低路堤高度。 在较长的连续升坡路段,宜将最陡的纵坡放在底部,接近坡顶的纵坡 宜适当放缓,以便在坡顶设置较大的竖曲线,增加视距长度,明了下 坡路线方向,保证行车安全,避免能看见近处和远处而看不见中间凹 处的线形。 不宜在大桥上设置双向坡的凹型竖曲线,如必须设置应采取加密泄水 管等措施。 分离式路基纵断面设计线相对于行车道的位置与主线相同。 服务区范围内平纵面线形指标参照互通立交执行,深入场区的匝道长 15 度不小于 60 米,减速车道不大于 2%,加速车道不大于 3%。 (2)纵坡值的运用 各种设计速度的高速公路,应避免采用最大纵坡值和最大坡长限值。 只有在越岭线

39、中为争取高度,缩短路线长度或避开工程艰巨地段等不 得已时,方可采用。 纵坡以平、缓为宜。平原地形的纵坡应均匀、平缓;丘陵地形纵坡应 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山区越岭线纵坡应力求均匀,不轻易 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纵坡,更不易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短距 离缓坡的纵坡线形。 8. 平、纵线形的配合 (1)高速公路线形设计,必须注重在平、纵面的合理组合,满足驾驶人员对 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要求。 (2)平、纵线形组合的设计原则 应使视觉上能自然地诱导驾驶者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不能 在视野的范围内出现扭曲、突变、遮断等不良线形。可采用路线透视 图进行评价。 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使线

40、形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保持协 调。 平、纵面线形设计应使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配合、协调。 设计速度60km/h 的公路,应注重路线的平、纵线性组合设计,设 计速度40km/h 的公路,可参照执行。 (3)平、纵组合设计的基本要求 竖曲线与平曲线宜相互对应,且平曲线稍长于竖曲线。即所谓的平包 竖。其平曲线与竖曲线一对一、顶点对应、平曲线包住竖曲线的组合 为最好。 平曲线与竖曲线一对一,顶点不完全对应、错开,但竖曲线的两端均 在缓和范围内,这种组合也为较好的组合。 为使平、纵线形均衡,竖曲线半径宜大于平曲线半径的 1020 倍以 上。随着平曲线半径的增大,竖曲线半径的增大倍数也宜增加。 长直线段上的

41、凹形竖曲线应尽量长些。 即长直线与大半径竖曲线相结 16 合,以获得视觉圆滑的线形。 直线段上设置凸形竖曲线时,竖曲线半径应尽量大些,最好采用等于 大于视距要求的最小竖曲线半径。 条件受限时, 应大于一般最小竖曲 线半径,以便获得足够的视觉长度,保证行车安全。 (4)平、纵线形设计中应避免的组合 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设在小半径平曲线的起 讫点或附近。 凸形竖曲线顶部和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 合。 长的平曲线内不得设置短的竖曲线。 直线上的纵面线形应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断背等使驾驶者视 线中断的线形。 竖曲线的顶点不宜设在缓和曲线内,更不得设在短的缓和

42、曲线内。这 种组合事故率最高,特别是凸形竖曲线更为不利,应避免这种组合。 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坡度陡或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竖曲线。 应避免急弯小半径与陡坡相重合。 应避免驾驶者能在行驶视野内看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曲线或竖曲 线。 应避免平曲线与竖曲线错位的组合。即竖曲线的一端在平曲线内,另 一端在直线段内或在另一个平曲线内。 避免竖曲线顶点与直圆点重合。这种组合产生视觉扭曲,是不好的线 形组合。 当平面、纵面指标均较高,可放松平纵组合的要求,尤其当平曲线 径大于 4000 米以上,纵面坡差小于 1.5%时,可考虑降低平纵组合的 要求。 一般桥梁梁的 梁的高度 9. 一般桥梁梁的高度 (1) 一般

43、桥梁梁体高度见下表 桥梁梁体高度表 跨径(m) 梁高(m) 20 0.90 16 0.75 13 0.60 10 0.45 8 0.35 6 0.35 5 0.35 17 (2) 桥面铺装按 0.2 米计, (3) 正常路段桥面横坡按 2%计。 10.净空标准 净空标准 等级公路净空表 公路等级 净空(m) 高速公路 主线 5.5 枢纽互通立交区 主线匝道桥 5.5 一般互通立交区 主线匝道桥 5.0 二级及以上 公路 5.0 三、四级 公路 4.5 非等级公路净空、净宽表 公路名称 净空(m) 净宽(m) 乡道 4.0 7.0 村道和汽车通道 3.5 6.0 农用汽车通道 3.2 5.0 拖

44、拉机、畜 力车通道 3.2 5.0 人行道 2.2 4.0 注:上跨铁路净高按铁路部门规定执行。 18 路基设计 第二章 路基设计 第一节 一般规定 1. 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相应路基设计频率洪水位加壅水 高、波浪侵袭高,以及 0.5m 的安全高度。 2.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表 公路等级 设计洪水频率 高速公路 1/100 一级公路 1/100 二级公路 1/50 三、 四级公路 1/25 其它道路 按具体情况确定 3. 高速公路的土质路基顶面的回弹模量应35MPa, 石质挖方段路基顶面的 回弹模量应60MPa。其他等级的公路可适当降低。 4. 路基工程设计提

45、倡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利用 当地的废矿料(渣) 、粉煤灰、风积沙等材料作为路堤填料时,应利用以 往的技术成果和经验进行设计,并提出具体的施工工艺。 5. 路基抗震 . 在软弱性土层和液化土层上修建挡土墙时,宜采用桩基结构、换土 或加大基底面积等处理措施。 . 对于砂类土填筑的路基,应采取措施将其压实,并对边坡坡面适当 固,如粘性土包边处理等。 . 不允许使用干砌片石挡土墙;挡土墙的最低砂浆标号不小于 M10。 . 路基高度大于 5 米时,当地基为液化土层,应进行路基稳定验算并 采取技术措施。 .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g 地区的浆砌片石挡土墙的高度不应大于 12 米。 挡

46、土墙应分段修建在同一土层上, 每段长度不宜超过 15 米, 在墙的分段处、地基及墙高变化处应设置沉降缝。 6. 土石方利用率、换算系数及调配(省内项目) (1) 土石方利用率及换算系数 . . . 自然方与压实方的换算系数:石方为 0.92、土方为 1.16。 土质挖方利用率 100。 一般情况下挖石方的利用率:坚岩 80、次坚岩 90、软岩 19 100,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配。若按上述原则调配,一定范 围内有废方且缺土,则石方全部利用,考虑进行填石路堤设计。 . 隧道弃渣一般情况下利用率 50%考虑,结合各合同段的土石 方情况,利用率可以上调。 7.路基过道涵要求 (1) 过道涵应根据流量

47、及沟深可以采用盖板涵或管涵。 设计时注意钢筋的保 护层应满足规范要求。 (2) 当采用管涵时孔径不宜小于 0.5m, 壁厚不小于 10cm, 管涵基础采用 C10 混凝土,基础底面距圆管净高 20cm,管涵基础采用矩形,宽度为管涵圆 心的水平线上每侧宽出涵管 10cm。 (3) 过道涵与通道桥下排水沟相接一侧的端墙应延伸至通道桥下铺砌末端。 8.路基使用材料要求 (1) 排水砌护工程 1 浆砌片石的砂浆标号 M7.5,勾凹缝; 2 浆砌块石的砂浆标号 M10,勾凹缝; 3 现浇、预制混凝土的等级C20; (平台流水槽、路堑边坡急流槽等) 。 (2) 浆砌挡土墙工程 1 .砂浆标号 M10; 2 .片石的强度等级MU30; 片石的形状不受限制, 但其中部厚度15cm。 3 .块石的强度等级MU40;块石形状应大致方正,无锋棱凸角,顶面与 底面应大致平行,其厚度20cm,宽度约为厚度的 1.0.5 倍,长 度约为厚度的 1.53.0 倍。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