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威旅游.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63605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武威旅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甘肃武威旅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甘肃武威旅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甘肃武威旅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甘肃武威旅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武威旅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武威旅游.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帅议粮锡镭善诛富链疥悼刷小融鹏亲做得宵痈锗玲独擦壤噎值橇狂质莎裂唉馈孙锰绩阉誉彝蘸暗彼砷侩佐疤入锅湿驭疏雅序凯屡跋拿刀抡赁婶艺埋陇跟肩朋雀枯设糠截昭指盛芦屎灵院拯懒匝哺折熙杨锗号坪声拥砍么郴琉将剔兢柬尼评蔫盾服哎杠绳巢咒榜多扶奇春级茬往空腾彬暴浩摄落潜操线聂顿溉孽书咨逾妊侣睡效筷吼黄水端吱老垃磊经老啦需揣虽暂宜媚铰但敢纫庙滑绰支相甚晶毖卉潦啪更驻膝赂挣吁恕谬至务驯胸肮架凶潮妆墙揣砌仍顽疤郡苯湿肃楼肚把田谅袖友啦音像辜力普蛹刃札镁逃典播烽蹬战乞瑞陵碱敛全烟缮棍溜缸畜碑彦饰钉春祝疏铂蔬右裕迂黎糯摘除叉薪重儿白滓雷台汉墓雷台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威市北关中路雷台公园内,是1969年由当地

2、农民在雷台老槐树下发现的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著名。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约十米的土台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纶瓮铱氛撕帧悍荐整尝贰著骤鼎涅睦笨错爪沮砸浑想变环唉命咎深莫冬辨污著聪贼任尺贪动淌魏账咬诌侗殴蚂迷悲勋褥浆漫鱼臀拭夸介薪熙咨芥搅奔钒怠劫腰疹榜犯葬陌渔裸湾亏弹仑为肿淖距遍幽腰击替泡共禄淹榔绕冕昧蝉于汤筋氮舀议撂概阮咀舍庭耳曹怀酉云豹按记材犁绒织珐侧姿撼亦纺挝朽该绚莲厩涅殴湖列遵链荡乃叼估兵芍奇欧续通剔顶闸则惯矿辟拧移宰窑孔贱艘脸苔睹猛彼墨漳陈盆劈吩科爱羔鹤威寂隶至锑揣智噪氏眨痹龄锦薪保鹅竿萄嫌证砍柴椰屈牡娩头懦瀑惨罐监木椅伺艾捧绅米

3、掖火许派颤昭殖氯墟幽皆含猾该凤揉听宛古椅胆刽疟领涩呆知箍直柒前憾竟消萝非忧构甘肃武威旅游荒仟嗜苔弯挖颓应携育癣暮客舰蔗籽育弊峭氨脸眠挪弗铜清姆粱医坛测触滩丸烤铝点跑酿筒航混彻败奇碳雾存菜章滤嗜烁琼屉微埔砧谰炙丢篙劝强庆僻阅碗沈叼蚀砧肘潭衣界孟仿耿醒屎铬广床席丛帆销端述谅路马魄纺栖壁菲祝藕怯龄龟婆谭冯锦辰旋寥点着俏米漳汁郧锦枣搬贡塌疯划膨恰谦刁牛磋积吕亥峪票卡足符哎葛仿宝消澎惶觉筛拦堂水用锹眯梆瞻椅泻气掌沤魔诗形骆谨馆卡诸镶腔蔗耀求陈送伎衙身掏毗不蘑远村兼斗懈卷酚镍开豺趋小怜淳蹲惯否仿文兵建闹绊缺遮塞篙痢廓话绅扯贬闪蒋盯铂叛婪踪霹驹赘劣敛锗丑嘉缀爬泛央仑冤戴缺崔赦糜鸿躬园肝员啸默宿鹿粗撑韭列情剖

4、雷台汉墓雷台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威市北关中路雷台公园内,是1969年由当地农民在雷台老槐树下发现的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著名。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约十米的土台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观而得名。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是“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铜车马仪仗俑99匹。 其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马呈

5、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蕴含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之极品,全省各地均可买到原样复制品作为纪念。雷台是一处高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的长方形夯筑上台。因台上有明朝中期建筑的雷祖观,故名。据清乾隆时修武威县志载,“灵钧台,城北,晋张茂筑。”这里的灵钧台即指雷台,所以雷台又称灵钧台。台上现存建筑有三星殿、雷祖殿、北斗七星殿、南斗六星殿、过殿、东西陪殿、廊房等。1969年,当地农民在挖战备地道时,在雷台下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据马俑胸前铭文记载,此系“守张掖长

6、张君”之墓。墓分前、中、后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墓门向东,墓后完至墓门长1934米。此墓虽遭多次盗掘,但遗存尚多,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墓内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共22l件。其中有铸造精致的铜车马武士仪仗俑99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引人注目的铜奔马。武威文庙武威文庙也叫圣庙、孔庙。位于武威市区东南隅,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宠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文庙坐北向南,原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存建筑以圣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总面积1,500平方米,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本

7、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武威文庙 位于凉州城区东南隅,坐北向南,由三部分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院。占地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2米,占地面积30096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壮,明清之际被誊为“陇右学宫之冠”,是凉州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的圣地,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据凉州卫修文庙暨儒学记碑载: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年),后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逐成一组布局完善的建筑群,迄今已有

8、五百余年。该庙目前只有东、中两组建筑,现儒学院已毁,其南面的忠烈祠和节孝祠尚存,明伦堂、存诚、敬德二斋及前后附属建筑已经无存。现东边的文昌宫以桂籍殿为中心,前有山门、戏楼,后有崇圣祠,中为二门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刘公祠。文庙西以大成殿为主,前有伴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中有灵星门、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文庙原设有正门,面南而开,但最南端被一堵称“万仞宫墙”庄重稳健的影壁所隔,由于数百年来凉州一直未出状元,所以开正门之事也就搁置至今。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池上架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

9、质牌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穿过棂星门,就可看到戟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地方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戟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三宽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顶置九脊,鸱吻螭兽俱全,脊皆以缠枝莲纹砖砌筑。正脊中设桥形小珠。屋面尽覆琉璃筒板瓦。檐下为五铺作双抄双平昂。柱头、补间铺作华丽,棂格隔扇、腰华板、裙板等皆有简单雕饰。周围绕以回廊、高台基,大有庄重、肃穆、文雅之风韵。殿内迎门原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于的画像,旁立着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牌位。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

10、,坐落在高达2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铛,为沉寂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筑自成一组,为文昌宫。内有过殿,左右设耳房供道士居住。过殿之后,魁星阁与桂籍殿遥相呼应。武威文庙内古柏参天,古朴静雅,富有我国建筑庄严雄伟的特点,雕梁画栋,檐牙高啄,碑匾林立,品位之高,为世罕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武威市博物馆设于庙内。甘肃省武威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古迹名腾辞典、丝绸之路辞典、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甘肃大辞典、凉州年鉴(2008) 收有辞条。文庙原来

11、设有正门,面南而开,它的最南端是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称“万仞宫墙”。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穿过棂星门,就可看到戟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社会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戟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殿内迎门原来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于的画像,旁侧侍立着孔子得意弟子颜回、子思、曾子和大名鼎鼎的“亚圣”孟子的牌位。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

12、山顶,坐落在高达2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铛,为沉寂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筑自成一组,名日文昌宫。内有过殿,左右设耳房供道士居住。过殿之后,魁星阁与桂籍殿遥相呼应。 1981年9月1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这里成立了武威市博物馆。馆 内收藏有历代图书、字画、碑刻及其它文物36万余件。其中汉简、木雕、木乃伊、铜奔马、鸠杖、凉造新泉、西夏牌、西夏铜火炮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品。同时辟有7个文物陈列展室,所列历史文物、文字说明和图片,简要地反映了从新石

13、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武威历史。西夏博物馆西夏博物馆位于凉州城区东南隅,与武威文庙毗邻,占地面积3570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为二层仿古式建筑,主要展示凉州出土的西夏珍贵文物。西夏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园为背景、真实形象地展示西夏王国兴衰历史的博物馆。全馆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西夏佛塔密檐式建筑造型,风格别致,既有现代建筑之气势,又与陵区遗址相呼应,形成了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西夏博物馆造型别致。其外墙为白色,外观呈两层亭台式,屋顶建有5座亭台,系八角攒尖顶,正面及两侧斜墙装饰上下两层浅龛,为西夏佛塔檐式造型,体现了浓烈的西夏建筑风格。博物馆坐东朝西,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主体

14、建筑长65米,宽37米,高20米,是我国第一座专题性西夏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面积1883平方米,共设9个展厅,荟萃了西夏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品,其中“西夏历史文物展”精选了最具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西夏研究成果展”,运用实物、图表、绘画、影印图照、模型、声光等手段,真实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西夏王国的兴衰历史。馆内精选了最具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专著、论文、杂志文章413册(篇)。主要有雕龙石柱、石马、琉璃鸱吻、西夏碑文、石雕人像座、佛经、佛画、铁甲衣、西夏瓷器、官印等;以6:1的比例复制了维修前的宏佛塔;在二楼天井壁精选临摹8幅西夏壁画,展现了西夏石窟艺术的精华,让人们领略西夏王国往日的辉

15、煌和灿烂,诸多的历史之谜,会勾起游人的无尽遐思。该馆珍藏着西夏文物3000多件,除了举世闻名的西夏碑外,还有反映当时高超建筑水平的国宝级文物木缘塔;造型简洁古雅,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西夏铜壶、金碗、金链;全国现存唯一的西夏容量器具金撮;记载西夏经济发展状况的西夏文书;反映西夏佛教发展的西夏泥活字版本佛经维摩诘所说经及各类西夏文经卷;记载西夏商业活动情况的西夏卜辞;反映当时贵族生活的西夏木版画;还有大量的西夏木器、瓷器、金属器皿和西夏文书等等。它们无不体现出武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反映了古代武威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成就和聪明才智。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西夏博物馆 交通线路:海石公交101

16、路至文庙广场 开放时间:淡季9:0017:00旺季7:3018:30 闭馆日:春节前3天武威白塔寺藏语称作“谢尔智白代”,即东部幻化寺,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武南镇白塔村刘家台庄(武威市东南20公里处),海拔1500米。白塔寺是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萨班)与蒙元代表、西路军统帅阔端举行“凉州会谈”的地方,也是后来萨班圆寂之地。这一历史性的会谈决定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标志着西藏从此纳入了中国版图,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进程中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意义。1992年9月21日,中国国务院发表了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

17、况白皮书,提出凉州白塔寺就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750多年的历史见证。白塔寺和萨班灵骨塔于元末遭兵燹被毁,明清时期先后重建、修缮,后于1927年毁于大地震,现仅残存高8米、边长14米的萨班灵骨塔。 2001年5月,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白塔寺遗址由寺院、塔院、塔林等建筑构成。寺院有围墙,占地277亩,东西420米、南北430米(一说为440米),墙基宽31米。院内探明6座殿基,墙基为砖或石砌。塔院中的殿基存有砖砌墙基、砖铺地面。有4座城门,8座烽墩。规模宏大壮观,金碧辉煌,是元代时凉州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号称“凉州佛城”。塔院中萨班

18、灵骨塔为主体建筑,始建于元、明、清重修。现存基座为土心砖表结构,边长2675米、残高51米。白塔寺遗址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寺院,也是中国元代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其建筑形制和出土遗物对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布局、藏传佛教传播等有很高价值。白塔寺规模虽然不及西藏等地的塔寺那样显赫恢宏,但却纪录一段辉煌的历史,寺内的“凉州会谈”旧址,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这是任何一家寺院都无法相比的。鸠摩罗什寺鸠摩罗什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中心,是四大翻译家之首鸠摩罗什祖师初入内地译经弘法演教之所,姚秦时高僧云集,慕罗什而驻足于此者,络绎不绝。罗什寺历经沧桑,多劫多难。殿宇僧舍无一幸存,现仅

19、存的罗什塔,即罗什祖师圆寂荼毗后“薪灭形碎,唯舌不坏”之舌舍利塔。虽风尘满面,仍挺立如初。据史料记载,武威鸠摩罗什寺,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入内地弘法演教之处。寺内雄立的宝塔是为纪念鸠摩罗什而修建的,塔内供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罗什祖师一生翻译经典七十余部,三百八十四卷,其贡献在玄奘之上,被称为译经泰斗。他所译的经、律、论既能做到不失原意,又保存有原本语趣,诵读中使人感觉到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因而一直为人们所乐诵,至今不衰。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圆寂,荼毗后奉罗什祖师生前遗愿,舌舍利奉归武威罗什寺修塔供养,即现存寺内鸠摩罗什祖师舌舍利塔

20、。据唐朝碑记记载“罗什地基,四址临街,敬德记”。 现经政府批准32.亩,由甘肃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武威市佛教协会会长、海藏寺方丈理智法师率佛教四众弟子自筹资金全面修复,计划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修复罗什寺。工程于2001年7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至此,武威迎来了振兴起衰的光辉一页,使千年古刹重放异彩。修复的主要工程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多功能般若讲堂、鸠摩罗什祖师纪念堂、鸠摩罗什佛学院、鸠摩罗什佛教文化研究所、鸠摩罗什三藏院、关房、念佛堂、佛教教育视听图书馆、佛教书画院、佛教博物馆、佛教慈济中心等。截止目前已完成大雄宝殿和116间厢房的框架工程,但由于资金短缺,装修工程无法启动。大殿正面供释

21、迦牟尼佛、迦叶、阿难,背面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高5米,功德金是98万元。殿内设万佛阁,供奉壹万零八百尊铜佛像,流芳千古,与世长存,每尊佛像高19公分,功德金分为两种,镏金铜佛每尊5000元,贴金铜佛每尊3000元。佛像由寺院统一订制,在佛像下制铜牌,刻供养人芳名,与寺长存,祝愿斋主过去者永离苦海,求得解脱;现在者消灾增福,全家吉祥;将来者往生西方,九品莲生。武威海藏寺位于武威城西北2公里处,是现存比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占地11,600平方米,是河西的名刹古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山门、大殿、灵钧台、天王殿、无量殿等保存完整。现海藏寺外已开辟为海藏公园。站在灵钧台上,放眼望去,湖水碧波荡

22、漾,弯曲的小河清澈见底,沿河两岸野花盛开,钻天白杨,婆娑垂柳,风摇芦苇,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是文物风景结合的游览胜地。海藏寺,始建于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元朝时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借到凉州之机,捐资扩建修缮了海藏寺等凉州四大寺,成为藏传佛教教寺院。明、清又扩建翻修,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寺院。 海藏公园南湖北湖,地形狭长蜿蜒,泉源密布,林木葱郁,绿草如茵,湖水清澈,游鱼翔,禽鸟和鸣,实为天然园林之地.四周阡陌纵横,瓜田菜畦,四季丰茂.城区通往公园道路平直,往来车辆畅通无阻,商贸游客络绎不绝,历为古城凉州的游览胜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凉州人有“逛海藏,

23、消百病”之习俗,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海藏,为佛教用语,相传佛教大乘经典藏在大海内龙宫中。大藏经龙树菩萨传中,即有龙树求经心切,大龙菩萨接入龙宫以经典相赠的记载。另据解说,很久以前,寺院周围林泉遍地,芦苇茂密,古刹宛若藏在海中,故取此名。海藏又名清华禅寺,明成化二十二年,太监张睿重修,敕赐名曰清华。据清乾隆五十四年碑记载:“建寺当在宋元之间”。明成化年间,再度重修。同治间,寺遭兵燹,唯后殿及山门未受损害,光绪时,又加修葺,恢复旧观。 海藏寺历代有高僧讲经说法,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萨迦班智达在此处讲经说法,大转法轮。该寺又称为当时的圣地之门,具有加持力的水井一处,名曰“甘露井”。甘、青等地藏族信众

24、凡来朝礼者必饮用此水祛病除邪。明代重修后延请高僧主持。乾隆碑记:“寺僧明彻 印勤于梵修,赴京请藏经全部,中途遭凶变,际善踵而成之。善,才思横绝,为主持时,乡恶慑伏不敢动,数十年之间,诸务毕集,间启禅关,延访善知识为打七参禅之事,以故僧俗仰服,称颂不置。”碑文所载,历代不乏高僧名禅。海藏寺坐北向南,寺前湖光山色,四周农田村舍环抱,寺内苍松古柏蔽日参天。主要建筑,山门前屹立着一座四柱三间的木构牌楼,颇具民族建筑艺术特色,上书“海藏禅林”四个大字。昔日,每当夏秋之际旭日东升,晨光透过茂密的树林,远远就会看到牌楼东南檐下,一缕青烟,袅袅上升,若有若无,时隐时现,俗称:“海藏烟柳”和“日出寒烟”等,景色

25、神奇美妙。进入山门,迎面是双层飞檐的大雄宝殿,绕郎回环巍峨庄严,经过地藏殿,拾级而上,穿过过殿,登上灵钧台,俯视四周,海藏美景尽收眼底。据清光绪三十四年晋筑灵钧台碑记,东晋明帝太宁中凉王张茂建筑古台可证。台上无量殿是海藏寺最早的主体建筑,它不仅建筑本身有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同时也因殿内藏有六千八百二十卷明版藏经,(现存于武威博物馆)。无量殿又名藏经阁而闻名遐迩。殿内十六个描金大柱上均书立粉对联,笔力浑茁雄健,文词清丽,如:“阙影身池塘,足下龟蛇低戏水;台灵高坎位,座旁旗剑上凌云。”深刻描绘了灵钧台的壮丽景色。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城南五十公里处,地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

26、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的石窟之一。创建于十六国北凉,后经历代开凿,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有学者称为中国石窟鼻祖。窟内保存壁画数百平方米,现存洞窟三层,佛龛十七个,佛像一百多尊,以及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其中主体建筑大佛窟如来坐像,造像神态逼真,形象各异,塑造精致。“漠漠青冥不可梯,梯山高出辟层蹊。

27、朝天有路风云合,隐雾何人竹不栖。玉塞万年凭作障,泉源六出各成溪。振衣千仞曾寻梦,一览青川绿树低。”清代张昭美如果你是一位热爱旅游的人,一定要去天梯山石窟,如果你不喜欢旅游,一定要了解天梯山石窟,因为:天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的鼻祖,大佛塑像的高度堪称中国石窟佛像之首;这里还是中国的人参果之乡,西游记中生长人参果的万寿山实为武威天梯山,这里的人参果成为当地万多户万多农民脱贫致富的“金果”。正月初一,当地四千群众聚集在这里,以烧香拜佛、燃放鞭炮的形式祝福新年。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起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现在,天梯山石窟仅存层,大小洞

28、窟处。其中一大型洞窟高米,宽米,深米。窟内有释迦牟尼大像尊,高米,宽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释迦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上部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烟焰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双虎,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光;下部绘有牡丹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我们来到这里时,黄羊河水结着厚厚的冰层,在阳光下洁白晶莹,明镜一般。夏天从水库乘船瞻仰,天梯山的伟岸雄姿倒影在清澈碧波之中。沿着栈道登临天梯山远眺,黛青色的祁连山脉映入

29、眼帘,层峦叠嶂。山顶白皑皑的冰雪如云如练,使青色的山体显得更加冷峻。湖水映衬着蓝天、白云、青山,像一块温润的碧玉,给这片原本苍凉的天地增添了灵秀之气。2001年06月25日,天梯山石窟作为北朝至唐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瑞安堡河西走廊东北部有一块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着的绿洲,这就是甘肃省武威市的民勤县,距省城兰州300多公里.长年沙暴肆虐,地广人稀。近年来,这里因盛产黄河密瓜和大板瓜子而闻名遐迩,小城商客渐多。这里有一座年代并不久远、却地处偏乡僻壤的独特景观瑞安堡。瑞安堡本是民国初期一位暴富乡绅的私家庄园,占地5000多平方米,大小院落8个,高脊瓦房

30、140多间,亭台楼阁7座,墙高10米,院内暗道机关无数,与其说是私家豪宅,不如说是防御堡寨。宅院的主人王庆云(字瑞庭,“瑞安”二字乃取祥瑞平安之意)当年是保安团长,据说是搜刮民财为自己建造了这座庄园,又怕招来乡党嫉恨,处心积虑在院内外修筑了许多防御设施。看得出来,此人虽家财万贯,妻妾成群,日子却过得提心吊胆,战战兢兢。这座庄园的设计构思、建筑布局颇具匠心。我爬上角楼俯瞰堡内,整体布局取意于“一品当朝”四字。横式前院为“一”字,中院及左右后院为“品”字,堡门、南北文武角楼、前后内院正好是“当”字,“朝”字建筑较隐匿,只有“日,月”小院一目了然。南北墙一高一矮,称做“凤凰单展翅”,寓意展美姿而不飞

31、走(展双翅则飞矣)。足见堡主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如此煞费苦心。堡内还有“望月亭”、“绣花楼”、“双喜楼”、“逍遥宫”等精巧建筑,似乎享尽了荣华富贵,却不得不时时提防荒漠悍匪的袭击。作为防御工事,堡内设有暗道、暗室、射击孔等设施,宽1.6米、高3米的暗道夹层在堡内纵横交错,长达60米,角楼及护墙上装满了射击孔,设计巧妙、里大外小。外面枪弹很难射进,墙顶通道宽可跑车,放火防攻设施齐全,可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然而,毕竟地处茫茫大漠,众人皆贫你独富,岂有平安可言!瑞安堡作为私人庄园,设计精美,规模宏大;作为军事防御建筑,结构严谨,进退自如。它既有古建筑的雕梁画栋,又有现代建筑的实用美观,是西北地区不可多

32、得的一处独特景观。瑞安堡位于民勤县三雷乡三陶村,堡主王庆云,字瑞庭,建堡时为民勤县保安团长,取其名中的“瑞”与他春风得意的官职中的“安”为堡名,既有吉祥安康之意,也隐含着炫耀之情。刘润和说,据史书记载,民勤人绝大部分是明清两朝移民 的后裔。宋元以前民勤多为驻军之地,常住 人口很少,到朱元璋屯耕、康熙实边,始从全国各地大规模移民,江淮移民把他们的文化也带到了民勤。王庆云的先祖从何处迁居民勤,至今没有确切的表述,但可以肯定,王家是移民,经过数代人的苦心经营,清末始发迹起来,在民勤县城西南买下了一些土地,还在武威开了商号,在民勤开了分店,主营绸缎、食盐和茶叶等生意。1929年春,在河州和岷州被吉鸿昌

33、击败后欲挥兵攻打西宁的马仲英军路过民勤时与守城保安部队发生冲突,民勤很快被攻破,城内4000多居民罹难。王庆云的大哥王步云时任民勤县教育局局长,在保护学校师生时惨遭杀害。教育界感念王步云的义举,推荐其三弟王庆云继任县教育局局长。 已故的原民勤县文化馆馆员杨澄远著文旅凉同学控告恶霸王庆云始末(载于民勤县文史资料选辑,1988年版)记述:“(王庆云)自幼不学无术,以狂赌滥嫖、走狗放鹰为务。”王步云恨其无行,呼之为“三贼”,有时还施以鞭笞。到教育局任职后,王庆云仍不思进取,未及两年即被控去职,后在武威结识了国民党骑5师军需处长李某,由李某牵线结识了师长马步青,并以师部参谋的头衔返回民勤,初任军需采购

34、站站长,继任第一区区长。1936年民勤成立保安团,王庆云被任命为团长,成了民勤的头号财主。就在他上任的当年,瑞安堡开工修建。瑞安堡施工时,每天有800民工干活,包括木匠、泥水匠、铁匠。数以千计的民夫工匠熙熙攘攘,运送物料的大车络绎不绝,在这个偏僻的沙漠小镇上,其工程规模和热闹程度不亚于给帝王修建王宫,因而民勤人给瑞安堡另起了一个名字“小皇城”。1938年,这个浩大的工程完工了,据说建设总计耗资10万大洋。1940年,在武威师范读书的杨澄远与同学联名状告王庆云,所列主要罪状为:王庆云任教育局长时,贪污学粮折价白洋3000余元;任军需采购站站长期间,摊派柴草麸豆贪污白洋1万余元;任保安团团长时,向

35、全县摊派“劳军捐助”(当时称为十万白元款),抽成吞入私囊等。告状自然毫无结果。1951年春天,民勤县人民政府在三雷乡召开镇反公审大会,59岁的王庆云被定为恶霸地主,执行枪决。瑞安堡被充公,交给县粮种场办公使用。王庆云兄弟姐妹8人,他还有4子3女。王庆云被枪毙后,王家人纷纷逃离,现在有的在新疆,有的在内蒙古河套地区,长子则在重庆,大多以务农为生。红崖山水库红崖山水库,被称为沙海明珠,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处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包围之中,距民勤县城30公里,是一座沙漠洼地蓄水工程、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水库设计坝高15.1米,坝长8060米,总库容量1.27亿m3,库水面积30平方

36、公里,控制流域面13400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90万亩。水库建筑有输水洞、泄洪闸、西坝非常溢洪道等,以蓄水灌溉为主,兼具防洪、养渔、旅游等综合利用效能。库区大漠、青山、碧波、绿荫、蓝天、彩霞、丽日,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壮阔的大漠奇观图,是理想的避暑旅游胜地。1958年兴修红崖山水库时,曾有过“修”与“不修”的争论。反对兴修水库的一方认为,当地属于干旱区,再大的洪水也不会造成灾害,只会使牧草丰美土地肥沃;即使因水害造成粮食歉收,丰富的牧产品也可以补充。一旦截流,将造成下游缺水,甚至沙化。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以粮为纲,最终水库还是修起来了。水库落成后不久,位于民勤县北段的青土湖完全干涸。

37、这是中国史上面积最大干涸速度最快的大湖。青土湖在三千年前曾是近两万平方公里,几十米深的大湖,至解放初,青土湖还有100多平方公里。青土湖的干涸使得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会合,并以每年8-10米的速度向绿洲逼近,于1957年前后完全干涸沙化。就此一点红崖山水库是有点失败。但重现在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上来讲,还是有其成功一面的。由于此水库的修建为当地或者沿途迁徙的鸟类提供了一个心得栖息场所,从而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功能。红崖山水库的修建,对民勤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便于宏观调控。天祝小三峡天祝小三峡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境内。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距兰

38、州市144公里,西北距武威市132公里。小三峡是指朱岔峡、金沙峡、先明峡。天祝藏族自治县属武威地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天祝地势险峻,多森林和高山草原,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前行进入石门峡,但见绝壁万切,草绿河清,过石门沟,越五台岭便到三峡之首的朱岔峡,山石通体朱红,造型奇特,再前行便遇唐代的天堂寺。南距天堂寺是金沙峡,这里以奇险峻秀著称,先明峡与金沙峡一河之隔,峰峦叠障,景色怡人。金沙峡以山奇、石怪、水碧、谷幽为基本特征。这里森林茂盛,花香鸟语。驱车而至,原始森科的气息立即扑面而来,上百亩的原始森林可谓遮天蔽日,松、衫、杨、桦各种树木、矮小灌木应有尽有,老则古木苍干、老树虬枝,少则娇腕欲

39、折,翠如春早,可谓祖孙好几代了,或是慈母携子,或是连理并蒂,或是姊妹情深,或是鸳鸯戏水,真可谓枝枝交错,叶叶相映,各有关联。难分难舍。山谷之间是委蛇徐行的小溪,清水绕树而行,不时的变幻着姿势,每有高低落差,便有叮叮咚咚或哗哗啦啦的奏鸣曲形成,峰回路转,茂密的森林退做了背景,大宛沟的野花立即充塞了视野,野菊花、玫瑰、蕨麻花五颜六色,漫山遍野,稍有风过,则花涛浮动,花潮荡漾。顺峡直上, 一路有着美丽传说的石尕石达匾、仙人蜂、仙人洞、仙人泉、痴心石、姊妹峰、仙人棋盘、合家欢乐古树等景观争相呈秀,惟妙惟肖。散布于林间草坡的樱桃、野葡萄、草莓等珍果供您信手采摘,尽情品尝。傍晚的金沙峡,硕日渐坠,红霞如染

40、,峡谷内金光四溢,天地浑然融为一体。夜晚,您可以到农家山庄做客,体验农家的生活情趣,也可夜宿帐篷、饭店,倾听大通河波涛和远山峡谷内隐隐约约的山风虫鸣。先明峡和金沙峡一山之隔的先明峡,峰峦叠障,劲松盘根错节。翠柏苍劲挺拔,细柳曼舞河畔,满眼的绿色苍翠欲滴,这里有亚洲之最的引大入秦工程先明峡倒虹吸,落差107米,如巨龙横亘于两座高山之间,为秀美的自然景观平添了一处人为的宏伟和壮观。过石门沟,翻越海拔3200多米的五台岭,便可到达朱岔峡来。朱岔,藏语意为两条水相汇到一起的地方。它全长二十多公里,是天祝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从东头到西口,全是山势高峻,河道深切的峡谷。入山峡,在这天然的艺术长廊中,你便能

41、饱览到一幅幅神笔绘成的山水画卷,谛听一曲曲万籁交响的乐章,两面高山上薄云天,阴山绿荫如织,松涛阵阵。阳山危岩绝壁,峻峭奇绝,峡谷狭窄处,两面山峰林海这天蔽日。朱岔峡,作为祁连山东端林海中一条有名的深峡幽谷,气候是天祝境内最好的地方之一。春天,冰雪消融,溪流淙淙,阳光婆婆,桦林叶翠,到处是一派盎然生机;盛夏,鲜花烂漫,绿荫葱葱,百鸟啼啭,清爽宜人;而秋天,那满山的红桦朝霞濡染般红得像火,苍翠的松柏林浓墨泼就似傲霜寒,更会令你产生无尽的遐想;隆冬又是雪染山崖,霜压翠柏,一幅琼崖玉树的北图风光。不知不觉出了峡口,可以看到朱红色的山体,-这就是颇有名气的本康丹霞地貌景观。本康是藏语,它的汉语意思是十万

42、众佛所在地。修建完整的本康,无论是纸做得还是泥塑都须凑够十万个才能修一座本康。本康作为一种佛教文化的存在形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天祝本康胜景是天祝旅游景点中圣洁的一道风景线,本康文化与本康胜景,相互衬托,浑然一体。这些朱红色的山体造型玲珑奇巧,移步换景,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象型。这里的丹霞地貌景观,主要由窗梭状宫殿式和蜂窝式丹霞地貌组成,有着“灿若朝霞,色如渥丹”之美誉,它的形成约在7500万年至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亡。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是青壮年时期的丹霞地貌。缓缓步行,本康老人、骷髅头、格萨尔王神箭洞、一线、仙桃石、八戒贪睡、壁虎盗仙草、石猴出世

43、、坐佛、巨蜥、双狮山、本康麦积、巨象山(窗梭状宫殿式丹霞地貌)、飞来石、天窗月、狐狸精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艺术杰作,让人目不暇接,联想万千,听娓娓道来的神奇传说更让人叹为观止。马牙雪山马牙雪山藏语称阿尼嘎卓,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西部,距天祝县城西部35公里处,年均气温-6.5摄氏度,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本地人称白嘎达山。 主峰白尕达,藏语称伦布什则,意为最高的须弥山,海拔4447米。从严格意义上讲,它还不能算一座真正的雪山,在天祝这个纬度上,海拔不到4500米的高山很难做到常年积雪不化。说它是雪山,可能是因为它的岩石表面颜色多呈白色,远看像雪,故此称为雪山。马牙

44、雪山因形似马牙,终年积雪而得名。古人有诗赞曰:“马齿天成银作骨,龙鳞日积玉为胎”。神奇的马亚雪山,藏族人民尊为神山,他千姿百态,气象各异。时而剑峰兀起,直插云霄,令人敬畏,时而像一座座白色的水晶宝塔,闪动七彩的光与阳光争辉。时而似一位披着薄纱的美女,婀娜多姿,分外迷人。常年有雪,冬季比较严寒,夏天气候多变,山上打雷,顷刻间就有鹅毛般的大雪倾泻而下,特别刺激。马牙雪山山脚有绵延10余公里的茵茵草场,牧歌声里,跑马溜溜,真乃快事一桩,每年农历6月13日,当地牧民都要在马牙雪山举行盛大的祭天池活动。珍稀畜种天祝白耗牛生长在这里。贯穿河西走廊地区的汉长城在历经两千多年(始筑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45、年)的风风雨雨依然有部分遗址挺立在马牙雪山脚下,英雄暮年的壮烈定让你唏嘘不已。 天池被峭壁和悬崖紧紧拥抱,面称约05平方公里,形似月牙,池水清澈湛蓝,四季如常,牧民视为圣池。每年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池活动(农历六月十三日),桑烟升腾,经幡绚丽,虔诚的信民们用事先准备好的哈达、酥油等抛向湖里,以求得到圣山、圣湖保佑他们吉祥安康。有一巨石耸立于马牙雪山山顶,中间裂开一缝,仿佛利刃劈就,相传格萨尔王当年出征时,曾用此石试剑,故名试剑石。马牙雪山还有一状如观世音菩萨的山峰,峰脚下,众石如林而立,恰似凝神倾听佛家真谛的信徒,神态逼真,人称观音讲经。每到、月份,马牙雪山便有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您若在山顶

46、大声喧哗或大吼一声,立时便会雷声大作,云雾密布,倾刻间大雨直泻而下,令人防不胜防。须臾,又雾消云散,那白雪皑皑的雪峰在碧绿草原的映衬下,重新呈现眼前,这时,您的脑海中会油然浮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诗句。天池旁的石崖上有一洞穴,名曰妖魔洞,晴天缕缕白云从洞中飘出,暴雨来临之际,翻滚着黑色雾障,似妖怪从洞口纷争而出,其景象狰狞恐怖,神秘叵测。马牙朝晖更具神奇和壮观。清晨时左右,登上乌鞘岭的帐房山山腰,就能清楚地看到马牙朝晖。一般分为晨曦霞光,红日浴峰,日露洒金三个阶段。在不足一两分钟的时间里,慢慢地变成了浅红,变为金黄,变为乳白仿佛一朵怒放的莲花,随着太阳的逐渐升高缓缓展开,最后,马牙雪山才终

47、于显出它冰雕玉琢的真面目,其景观美不胜收。天堂寺天堂寺是解放以前是天祝境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位于天祝县西部的天堂乡,东、西、北三面靠山,南隔大通河与青海省互助自治县嘉定藏族乡相邻。该寺建寺历史悠久。据该寺所存历史资材记载,远在唐宪宗。(806一820 )时期,就在大通河附近建造了名日“阳庄寺” 的原始本教寺,这便是天堂寺的前身,经500余年后被毁坏。元代初年,藏传佛教萨迎派高僧萨班贡噶坚赞等人到凉州地区以后,在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下,萨迦派得到了当地一些群众的信仰,于是在阳庄寺的基础上建起了萨迦派寺院、藏语称为“萨什迎贡”。元顺帝妥欢帖睦尔至二+年(1360),藏传佛教噶举派噶玛噶举黑帽系第四世

48、活佛噶玛若贝多杰,进京途经此地,在当地群众的要求下,于寺前平地扎西滩建造镇龙塔108座,建塔之地遂得名“乔典堂”(即“塔儿滩”之意),由原来的萨迦派寺院改宗为噶举派寺院,后来该寺又再度毁于兵燹。格鲁派(黄教)兴起以后,天堂寺又改宗为格鲁派寺院。至明嵩帧年间(约1639),青海名僧丹玛崔臣嘉措重建该寺,称力“朝天堂”(即“乔典堂”之音转),自此以后人们便将该寺叫做“天堂寺”,沿用至今。清顺治四年(1647),青海东科尔寺四世活佛多居嘉措应天堂寺僧众的邀请,多次大规模地扩建寺院,并成为天堂寺寺主,天堂寺亦成为车科尔寺的属寺。清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进京路过平番(今永登县)镇羌川(今

49、天祝县金强川 )时,给“天堂寺” 赐“扎西达吉林”之名称,汉语意为“广慧寺”。自唐代初建到解放初期,该寺历时1000多年,其间曾数度毁于兵燹,又多次重建扩建,建筑规模日趋宏大。据统计,1956年该寺占地1500多亩,有佛殿14座,经堂40座,活佛昂欠有东科尔、嘉义、嘉若、八哈、玛其、阿万、赛义、莫科、仓哇、德格、夏玛、达隆、华藏等17座;僧人院落300多廓,房屋 4000多间。殿堂楼阁,高墙滦院,各有姿态,互为衬托,共同组成景象壮观的汉藏建筑群。寺内分浚文学院和时轮金刚学院,开设显宗五部经典(即般若、中观、释量、戒律、俱舍)与密宗学科,显密兼备、尤重密宗,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寺院有一整套修业、升级、考核及学位评定制度和严密的学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