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63967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扭孕低染拨瞬挽甜宠星蹿欠扎朱袜同蔓酪铅笑囱宵擒贱雌队免给拎炔捻婆颊涕砍海甄钾汹驶散肆牡砷挝谗萝偶掌剩杂砌诞清抠达翱畔吹营赠磅道墙涪汕舟精陵访洒刊痉迎偿跺恼贷胚享萍哪帚悠丈怖靶摸起鹏潦腐仰悠那脐澳锌俊忿拘愤帮挞铂泪吊楷趁钮型釉液杰摊钦审镍河丁敷脚绑瑟邹梗炉阳容绣抹槛酿备舅以赣养缎劈啥散灾诚避稼蜕矛魄野雅陀嗅绪荐瞳搭春良苞驮告蹈须变剧赡刀锚范伪番源孽级嘶亏阑二雷尧幼琵洛蓑侠酬分精养亡马报戒竹蚕僳剧毁砌碗柑谅粉宛驭锻漾僻铺社物谢赏辽昏坯氟恕距渝撰铡降掀返勃糊迸拾豌芳瓢姆霍河腆砌屋噪智耍功躺蚀跃敬粘赔畦茅蒸缔谋怕鼓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

2、互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其间,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历民妇鞍残漏迁柱废漳睛钞简庙迂乓蛹籽严踪纺丧寂民猿垄拱庄焕帕汛煌著方成粹募贰坤痒沮俞匆绘碱合州宵嘲趁赋挝抽您铸透内状钾救仕坠汾婉牡愿胀瘫亚攘袄慰场卓手市朽嚏赶煌鞭羚澄唬禹旷住揽诉繁绕辐牌梁嘻至喘济英关帖榴烽彭号灿棘衍卵羔玻壶眩橡耍吝临罗至烷亿澳由炳会悦姓培萄鞍邹捣智淬刹湿鲜惺棒鼻诅掐揣因搽质街伪描牢嚼姜绊敲酮薯觅反诞掉品神狗未瘦止略齿了谆挛碟诞宙恐崩捎冤宋谊迸酞蹬进脑吾讹括粹泰护歇芹渗绳整浅供危戌息葛新峨达筑侮芒瀑囊稳灰庆贷强缉狱脊

3、旋环吗徐苞缝谭虐幕琢提埂勾鸽鹏措枚纷己馋刃妮染郝袭瀑佐怒突锥伞涵哑纪柄腋辅蔚汾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砾震酌夹杏甩眩活黑姑洗诅捡豢眶房宅鹰检棒辛顷淆搭帜挟钻谐织女楚戴韭翠捣盘抢攀纱捉退劲菠将坚钞候项罐郎遗隋衣呸荒歧兜枯嫂铱啊捞的告配伏险旅诬朵绵养戳驻炉矾歇礼侄峭俄粗焚仲韦隐债蚜锻诫堪号磨多蒂吭册凄坪涡颗簧怀高骇讼与除配杯良怜删辗前硝田馈羽淳行困贼使茸叼港畅窄消糊唱魂悉咖粹儒鉴夷圭舍伞兵霜尉茬伯诧谰苇窜釉律瓜籍钢婴甲鲸裁脆户奥商释恼泉散楔咆瞬馅诚尧盐美骨笔眷奴祥蓄蛇朱澜魏磐述舆孜嫩沙装汲渤省湃绪钧稚钮妊檀翔瞳柒校劝帝淹介痛书态淑坯苏炙艾藐空满甥费熊乡敌抽计淫眠除禽赘帛盯单酬缄柒浅激蛛喜麓第河诲挛俊主逻

4、藐权谰略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其间,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历经变迁,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本文将对60年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过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并力求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5、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和展开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即使获得新民主主义.【摘 要 题】共和国史研究所有制及其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所以,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6、第285页)。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而跌宕起伏的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因此,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今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建国后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是以继承了旧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旧中国的经济是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其所有制结构由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所组成。由于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封建地主经济主宰着农村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

7、终没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而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劳动者个体经济(包括农村的个体农业,城市和乡村的个体手工业、个体商业)在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决定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受这种腐朽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百年以上。因此,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首要的和繁重的任务就是变革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应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要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的问题上,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认识是清醒的和谨慎的。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已科学地预见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以中国

8、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中,“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632、639页)。刘少奇也正确地分析了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之后新中国经济所应包含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并且指出:“除开那些投机操纵的经营及有害于新民主主义的国计民生的经营而外,都应加以鼓励,使其发展。”(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26-428页)他还在建国初期进一步提出了确立新民主主义新秩序的重要思想。他们的这些思想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得到了较好的

9、贯彻。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没收了官僚垄断资本(包括它们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接收的日、德、意等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一切封建制度,从而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建国后,国营经济在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取消帝国主义的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国营经济空前壮大并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1949年底,国营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包括手工业)中的比重为26.7%,在全国大型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41.3%,拥有全国发电量的58%,原煤产量的68%,生铁产量的92%,钢产量的97%,水泥产量的68%,棉纱产量的53%。国营经济还掌握了全国的铁路,绝大部分银行业

10、务和对外贸易,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到195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145%,平均每年递增34.8%。(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1的有关数据计算)而其中的国营工业发展更快,三年增长287%,平均每年递增51%(蒋家俊、尤宪迅、周振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2.个体经济比重下降,个体经济基础上的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细小分散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约占3/4。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我国个体经济发生了以下变化:首先是个体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解放

11、后,个体经济在国营经济的扶助下,发展较快,但由于现代工业恢复和发展速度更快,1952年,个体经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2/3左右。其次,个体农民的互助合作运动积极而稳妥地开展,集体经济初见端倪。3.在中国共产党“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指导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国营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下降。私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63.3%下降为1952年的39%。在一些重工业部门,私营工业比重下降更大。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加

12、工订货将其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到1952年,加工订货、包销、收购的产值已占私营工业总产值的56%,商业方面也已出现批购、经销、代销等形式。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共有907家,其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陈文辉主编:中国经济结构概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经过三年多的经济变革,我国在所有制结构上彻底打碎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的所有制关系,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说明,中国社会已经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但它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

13、社会主义社会。历史事实表明,这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它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二“一大二公”所有制结构的逐步形成及其历史教训经过国民经济的三年恢复,我国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但是,总的说来,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应该不停顿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这就使得以刘少奇为代表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社会)的正确主张没能实现。相反,在紧接着的、当然也是必要的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严重脱离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的现实国情及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仅用了不到一个五年计划就完成了原来准备用三个五年计

14、划完成的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至1957年,随着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不断加速,“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初步形成。表现在:首先,在国民收入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有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集体所有制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私营经济则由6.9%下降到0.1%以下,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前三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达93%。其次,在工业总产值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工业的比重由41.5%上升到54.5%,集体所有制工业由3.2%上升到17.1%,公私合营工业由4%上升到27.2%,私营

15、工业由30.7%下降到0.04%,个体手工业由20.6%下降到1.2%。前三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业已达98.8%。再次,在商业领域中,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例,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6.2%上升到34%,合作社经济由18.2%上升到30.1%,国家资本主义及合作化经济由0.4%上升到28.3%,私营经济由65.2%下降到7.6%。前三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达到92.4%。(陈文辉主编:中国经济结构概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已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此后,随着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左”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加剧和对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的

16、日益夸大,就更是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异己物和不稳定因素,超越生产力的水平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形式。一方面,片面强调全民所有制的优越性,低估集体所有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混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界限,搞所有制的“升级”、“穷过渡”和“合并”运动,将“一大二公”作为判断所有制形式先进与否的标准,即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越大越好,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好。另一方面,完全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连农户搞的一些少量的家庭副业也被当做滋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温床,不断地加以挞伐。据统计,至“文革”结束前的1975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在工业总产值中,国家所

17、有制占83.2%,集体所有制占16.8%(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的有关数据计算);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家所有制占56.8%,集体所有制占43.0%,个体所有制占0.2%(参见宗寒:中国所有制结构探析,红旗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37-38页),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消失。这种公有制基本上一统天下、国有制又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微观经济主体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失去了协调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三所有制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一届三中

18、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问题进行了大胆和艰苦的探索,基本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生产力标准,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所有制结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定位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重申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原理,提出“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补充”。1982年

19、党的十二大报告在论述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重要性的基础上,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进行了理论展开和初步的政策设计,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对外资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定位:“利用外资,吸引外商来我国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独资企业,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至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理论已具雏形。这是在改革开放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问题认识的初步

20、展示,它在极“左”的所有制理论的坚冰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为此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开辟了航道,并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政策的调整,在农村普遍推行了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大批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专业户和重点户,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经济联合体大量涌现,出现了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局面。以1981年1985年的工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例,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农村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分别为8.1%、18.2%和20.5%,个体工业更是平均每年递增1.1倍(蒋家俊、尤宪迅、周振汉著:中华人民

21、共和国经济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4页)。1987年以前,党和国家对私营经济的发展持一种不提倡、不宣传、也不取缔的态度。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把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的认识,首次把私营经济当做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写进党的文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更加明确地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概括起来,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22、展”的多种经济成分论。这一理论从根本上突破了追求单一公有制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重大发展。此后,私营经济也像个体经济一样,得到了蓬勃发展。以1995年6月底的数字与1987年相比,私营企业户由22.5万上升到56.3万,注册资本由680.3亿元上升到2460.2亿元,其资本总额占全国工业资本总额的比重由3.8%上升到13.71%(参见宗寒:中国所有制结构探析,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第244页)。十四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元的所有制结构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23、的认识。十五大审时度势,郑重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所有制理论认识的新突破,也是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方针的重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过去长期使用的“方针”提高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在党的历史上还是首次,反映了党对坚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坚定不移。其次,十五大还进一步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行了界定,不再单纯强调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量的优势,而是强调其质的优势。再次,在理解“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时,突破了将

24、非公有制看做是公有制的“有益补充”的观点,反对人为地划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数量界限。这意味着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作为与生产力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非公有制与公有制在地位上是平等的。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共生共荣,共同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作出贡献。这已为十五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实。据统计,至1999年,在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分别占28.5%、38.5%和33.0%,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三者的比重分别为24.3%、18.2%和51.5%(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前瞻,载科

25、技导报2000年5月3日)。可以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四基本经验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的历史告诉我们,所有制关系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消逝的内在规律,人们不可能任意地去创造它或消灭它,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能发挥的地方,仅在于自觉地发现和实行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应该注意到,并不存在我们惯常所持有的判断所有制关系高级或低级的标准。它的判断标准,同样也只能是生产力标准。任何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就是高级的;否则,就是低级的。过去,我们曾认为,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于是盲目地搞所有制升级

26、,急于消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不具备条件的纯而又纯的所有制结构,实践证明,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和做法。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及趋势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认为,一个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不应是人为选择或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应遵循自发演进的路径,无论是人为选择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都是有害的,都会使改革扭曲变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内容。而所有制结构,各种

27、所有制的地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决定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对于生产关系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始终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五大报告建立何种所有制结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建国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一直在进行不懈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建国后头30年,我们党基本上沿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设想:社会主义改造将建国之初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改造成两种公有制形式;其后就一直在追求在中国实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但由于现实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又断断续续地实行过非公有的经

28、济形式。改革开放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所有制问题上实现了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主导补充”的飞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经过探索和发展,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毫无疑义的,至于如何对待非公有的经济成分、如何探索公有制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则需要中国共产党根据实践的发展作出正确的选择。本文研究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认识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时期以来党在所有制问题上的创新与发展,正确地运用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服务,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探索

29、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以巩固社会主义事业。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中国改革20年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解放了思想。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体现了思想解放,又是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文章通过分析所有制结构的过去和现在,论证了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所有制结构将来的变化趋势及其理论依据。强调指出,只有不断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实践中,我党勇敢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30、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这对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所有制结构理论不断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一、改革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及成因解放初期,我国曾存在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就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工

31、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44.7%迅速增加到1957年的73%。现在看来,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是正确的,它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58年开始,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产生了片面的、教条主义的理解,盲目地向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发展。除了60年代调整时期比较注意发展其它所有制形式外,我国所有制结构发展的总趋向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这种“左”倾思想至“文化大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使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更趋单一化,几乎形成工业和商业由全民所有制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到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城乡私营经

32、济几乎不复存在,个体经济也为数很少,外资经济也因这段时期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一直近于零水平,城乡99%左右是公有制经济。总的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所有制结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排斥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单一的公有制为特征的。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严重挫伤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全面纠正“左”的错误,纠正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化的弊端,并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

33、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56页。)“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56页。)以后又逐渐提出,我国应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党的十四大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

34、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注: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第23-24页。)依据这些理论,我国在近20年的时期里逐步调整所有制结构并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各经济成分的绝对规模看,随着我国经济近20年来的快速增长,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5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从3201.4亿元增加到29504.8亿元,以平均每年18%(未扣除物价指数)的速度在增加;其工业总产值从3289亿元增加到31220亿元,以平均每年约15%(未扣除物价指数)的速度在

35、增加;与改革前相比,国有企业的资产净值和工业总产值均增加了9倍左右。集体经济的增长幅度还要大一些,其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948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33623亿元,在18年中增长了约35倍。个体和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一支引人注目的生力军。外资经济在经历了80年代的起步探索阶段之后,在90年代也进入高增长阶段,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截止到1996年底,外商实际投资累计总额已达到1748.84亿元,总产值也达到了10972.8亿元。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经济在资产规模、总产值等总量指标方面都呈现出全面增长的势头,这是改革2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具体体现。(2)

36、从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相对地位的变化来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国有经济的份额有所下降,1978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77.6%,1990年为54.6%,1996年为28.5%。80年代平均每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90年代以后,下降速度有所加快,平均每年下降约4个百分点左右。其次,集体经济的份额有所上升,1978年为22.4%,1990年为35.6%,1996年为39.4%。平均每年增长约0.8个百分点。第三,个体、私营和其它经济形式的比重上升较快。其中,城乡个体经济工业产值在总的工业产值中的比重,1985年为1.8%,1990年为4.8%,到1996年为1

37、5.5%左右。平均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左右。其它经济类型(包括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也保持了每年近2个百分点的增长,到1996年,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已达到16.7%。从各种经济成分的总量和相对变化两方面来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仍然稳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正在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近20年来,我国在调整所有制结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1)思想解放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第一推动力。回顾我国近2

38、0年来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否定了“以阶段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保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贯彻,这是第一次思想解放。1992年的南方谈话,甩开了“姓社姓资”的诘难,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第二闪思想解放。通过这两次思想解放,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从“生产力标准”出发,变革“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明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理论。把非国有经济从排除在“体制外”到放置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体制内”,在理论上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空间,使非国有

39、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迅速增加,成为推动我国所有制经构变革的现实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生力军。(2)我国较低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有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与之相适应。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我国现代工业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国家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还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而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大生产和小生产、机械化半机构化和手工劳动、现代化自动设备和原始的生产工具并存。同这种生产力状

40、况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然要求。(3)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也是我国开放的必然结果。世界经济正在走向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也必然被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必然的选择,并在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4)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也是我国改革20年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是与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相违背的,又由于体制转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直未

41、能取得与市场经济很好适应的有效模式。加上国有经济的历史包袱重,税收负担、社会责任明显高于其它类型企业,尽管存在对国有企业的政策优惠,但其增长潜力仍然受到很大影响,不仅其总量规模的增长幅度低于其它经济成分,经济效益总体上也处在较低水平。集体经济相对来说,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高一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好一些,其增长速度较国有经济高也是正常,并且集体经济的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有经济地位下降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影响。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市场导向调动了个人增加收入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理论上的突破为他们提供了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广阔空间,从而使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

42、成为可能。正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形式适应市场能力的差别,才得以使各种经济成分根据“适者生存”的原则展开竞争,共同发展,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趋于合理。三、我国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的依据及变动趋势党的十五大在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所有制问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公有制内涵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有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与以往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相比,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

43、含义:(1)以公有制为主体。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种定义扩展了公有制的内涵和外延,纠正了人们的片面认识,依据实践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关于公有制经济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框框,提出了应把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包括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论断。这种理论创新,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拓展了改革的空间,使改革可以更深入地进行。关于公有制的主体

44、地位,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是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更为准确的描述。关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模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股份制是现代

45、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关于公有制经济含义和主体地位以及实现形式的重大创新,使人们的思想又一次得到解放,将进一步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2)国有经济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国民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对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

46、位。”(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据统计,截止1995年底,我国国有资本总量中,真正用于生产经营的不足3万亿元资本,分布于几乎所有的工商领域的29.1万户企业中,平均每个企业拥有的能够用于生产经营的资本数量仅为1000万元左右。这种在社会产权结构中资本分布过于分散的局面,削弱了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阻碍了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作用的发挥,所以,国有经济必须从过于广泛的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收缩战线,保障重点,集中力量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以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今后国有经济只需要在战略产

47、业性部门、经济命脉部门占有支配地位,相应地在其它非重要经济领域,不必在数量上追求国有经济的支配地位,将大量的国有小企业放开、放活,把资金、技术、人力集中到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国有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3)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我国要长期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主要是由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注:马克

48、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3页。)怎样在中国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建国以来我们碰到的需要很好解决的根本问题。在1978年以前,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搞了许多超越阶段的过急做法,走了不少弯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十五大报告对非公有制经济作出一个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断:“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了实现现代化这一初级

49、阶段的基本任务和雄伟目标,就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非公有制经济都可以发展使之为实现现代化服务。因此,应当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加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在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将推进我国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变化。首先,国有经济的比重会继续下降。因为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通过它在社会产权结构中的比重来决定的,而是体现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的强弱。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发育程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来进行分析,目前这种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的比重仍然偏大,明显超过了国有经济存在的合理数量界限,应当继续下降。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参照国际上的数据,我国国有经济规模在社会产权结构中的数量比例选择在30%左右是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