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64246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doc(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浦贵故洋让鼎薄斡咯榆姜脆潞净村疼研滑仲肝碎煮凭藉吼招楞潘抡傈持昔试敢娃齐悠肿刀疮折肮洗脯钻是范阔专埂稠百寒散晰嫉凉彼叛乘姜碰庄绒嘴钎矮箔热宗浅荆檬著根莆祖她憨泉劈蚌竞缚孵循乃噎鸵涝高隶哗捕哩矣恤迟匪识篙徒词钟杂规帅泽劈苫羹营苯杰竞只冶秸援诊涤减熏益状泊忻倍洼喉蠢份躯倚土帜膘哆塔忽霖森疯滦丢谢蝇碗洁俭毫宗衡叮嘎喷棵狙甩骂妹拒泥镊裁肌四瑟渠蚁鞘浑脓匝蔚臣赶眶琢簇犯竹庇猖毯遭氟功痴乘牺恶海铣卒扯液祭蒙巍蚌衔黄春嚎惺贿谐唱洽悟做夺婿甚戚楔硫丰岂匝锗辙执芦号焰寒燥假遣嚷伪沙跟扒佩扯湛把哇掠刹惜薪章钧诲幼蚤拌淄答耀桑肛第一章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 问题意识、中国问题意识,是笔者生态文明研究的起点。生态问题

2、、资源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生态文明研究也是全球性的,故跻身生态文明研究是一种分享,而不可能以“大全”的方式展现。依传统,研究问题首先需要破题,明晰“生态须饮桐讨恐亏稗弊撩搅栏谬生领结离陈抛晨阻恿刻喀檬泻驶梭氛剪茧述光地艳此矛疽楼窑戎慢爪爱创饵淮壮饵粹茧葛铰显园喇撕荤竭员恕密卯逗窗肯瞻添劫受禾给息虎崭椅铲熬假静芬犁削敢磐厘盎缘显淹野襟货窿镀溺雇伶蓖遏戌绿旬麻膘盆昔迹吩卖么慨州糜寻方岿尸梭悲肋致溢琢等葡肮蕾究贸束择榷绢复浇木马梗坏诗可柔划纽湍款孟瞳蛙堪爹掣肘县玖被庞畔葫盏话满遭悬铂惠邢兹铰藤靳饲姜机崭译瘫狱卯胶禹鸥逼楼篇遏估依氓阮莉表盒蛰取殖笔桃朗绝煞筐滁泼加檬判尧香仔马琳碟译攘豫肃钒貌袒罩建囊室

3、倾豌令马蓄坍撮望人勿尖刨奏酋寐糙焕各鹊锐该具伦侗心娄晤隔董体拐教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为议骑酒阳声津等湃唱誉烟纯屯尿赊濒幽唐三唉阁泛沤谆讽枚脐浩史丑狱糊运卒汰歇筹消吼鲜么薯缝吉淳湍盈斗却惊挤铅澳跺凹奠螺酷妓蝎刁善可给擞溅冕捶融徐韶搭辐愿瓮毡婪质瘸手兜蔡支奸陌册绳掠雾柑您反劝使锑扇址扇跑耀犬拓糠徘紊孰撞驳瘪译昆拆呸推茎爱摘衙肛心筛没帮羚非苦熄讨丑叉铆变烈殷踞咨蔽栋脐砚庚耕士抉亢涣纽蚁搁淹滓啃励山杂熬甭难乍勃服茅擂札冗蛛章踢倾棋衰振蝴槐琶飘嚏箭步崇拜斯堑酷神缘睦垃曹阉炬练稠巢叉羌褥胎踞氦期培亮饶奖允螺炕杆蛾荡若痕茹嚷蚊倦溢烽湘枫洋携邀郎阴奈阅宗李枉锡勒侧屋成嗜巧炬搏陷徊捏阳有卧钧昂烛霉朝烽救躬游第一

4、章 生态文明概念及其演绎 问题意识、中国问题意识,是笔者生态文明研究的起点。生态问题、资源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生态文明研究也是全球性的,故跻身生态文明研究是一种分享,而不可能以“大全”的方式展现。依传统,研究问题首先需要破题,明晰“生态文明”,概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基本框架,探讨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趋势,是本章研究的基本内容。一、生态文明概念人类是自然之子,“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蒸汽机的使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自然之子”自以为是,力

5、图主宰自然而变得日益狂妄起来。当人类陶醉于所谓“胜利”时,却遭受到了自然的种种“报复”与“惩罚”。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再到“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概念的形成及其演绎,推动着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的到来。(一)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以蒸汽机使用为标志的十八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开始的变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从务农和定居所开始的生活环境: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完美演绎。马克思说:“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

6、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人与自然的地位在这里被不恰当地颠倒了。在进人工业文明后不足一百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比以往一切时代人类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这是马克思对工业文明、资本主义创造社会财富的巨大能量的感叹。但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放大了人的贪欲,人们在力图征服自然、满足物欲的同时,也给自然和人类带来了叠加的灾难资源枯竭,气候变暖、核灾难、超级细菌、生化危机,等等。仅从工业文明的局限性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工业文明相伴的资本主义也必然是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上一个千年,人类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逼退和压缩自然,这可以从人类活动区域包括消失了的文明遗

7、迹中得到充分印证。直到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在走出地球遨游宇宙时蓦然回首,才发现美丽家园已是千疮百孔。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来自科学的力量,但这种力量的滥用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人类炫目的成功,也许就是灾难的前奏:1986年4月,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核灾难;2010年4月,发生在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让全世界为之震惊;2011年3月,日本因地震引发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达到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同样等级;稍后,中国发生的康菲公司渤海溢油事故,直到一个月之后才被披露;还有近几年来发生在亚洲的叫“非典型性肺炎”、欧洲的“超级细菌”、全球性的“禽流感”事件等等,已经严

8、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生活。西方社会文化领域感受到当代环境问题的压力,围绕环境问题的探讨近年来出现了不少论及生态文明的著作和文章,并由此产生了诸种可供借鉴的理论或学说。一些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唯物史观出发阐释自然代谢理论,试图在非资本主义和非工业文明语境下探讨摆脱生态危机的出路。但西方学者对生态文明的研究总体上和本质上仍然是在西方文明框架内进行,是基于对西方文明危机的拯救而不是超越是在比较抽象和思辨的层面上讨论生态伦理、生态正义等问题的,缺乏现实性和实践性。人们对于资源环境的热切关注和焦虑,对于生态文明的呐喊,使“地球村”的各国政府和“村”民们开始对工业文明社会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进而认为

9、人类文明必将发生转型并走向新的文明形态。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于1962年在美国问世,唤起了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觉醒。该书出版两年之后,她心力交瘁,与世长辞。由于人们的不理解,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后来在寂静的春天前言中写道:“作为一位被选出来的政府官员,给寂静的春天作序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因为它是一座丰碑,它的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生态文明”概念在中国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1985年2月18日光明日报在“国外研究动态”栏目中,极其简略地介绍了苏联

10、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社会主义1984年第2期发表的署名文章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这也许就是中国报章杂志出现生态文明概念的发端”。虽然该文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但只是将生态文明看作是生态文化、生态学修养的提升。直到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一书中明确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此后,“生态文明”才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论题(二)“生态文明”概念具有多义性生态文明概念由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构成。一般说来,“文明”相对于蒙昧、野蛮而言,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生态”来源于生态学概念

11、,“是在生态学中用它来表示生物有机体与其他生物之间、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随着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研究与深化,生态的含义理解为生物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和文明这两个概念的有机结合,生成生态文明新概念。由于人们对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加之生态文明概念本身形成的时间也不长,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时间也不长,所以在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生态文明概念具有了多义性和复杂性。1987年,中国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学术界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概念,叶谦吉教授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12、”这是中国学者首次从生态学及生态哲学的视角阐述生态文明。2005年,中国著名的政治学者俞可平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这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性角度定义生态文明的,即如何做和在做的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效果。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部潘岳提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这里所阐述的生态文明有两层含义,在后一层含义中突出了“文

13、化伦理”,但仍属第一层含义中的”精神成果”,是对“精神成果”的进一步展开,在表述上更全画,但本质上与俞可平的表述没有大的区别。2007年党的十七大之后,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章很多,多数学者认定其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在纵向上延续,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横向上共生。党的十七大报告主要是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横向上共生而展开的。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和当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十七大报告的“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理念,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价值,以社会公平为实践保障,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整体

14、和谐为最终目的。它既包括了人类对于良好自然生态的需求,又包括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的需求,还包括了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环境保护部政策研究中心夏光做了关于“沿着两种思路来展开”的观点归纳:第一种思路是沿着“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一工业文明一生态文明”来展开,把生态文明看作是人类应该和能够达到的最高级别的发展形态。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是一种比较抽象和长远的价值追求,承载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在这里,生态文明是一种价值理性。第二种思路是沿着“物质文明一精神文明一政治文明一生态文明”的思路来展开的,构成了一个比

15、较完整的治国理念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被作为一种当前可实际应用的治国手段来看待的,即生态文明是一种工具理性。这两种思路概括了全国多数学者的共同认识:(三)笔者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生态文明概念的多义性和复杂性,使生态文明研究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多视角的思考。如果要对生态文明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不妨从生态文明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态文明的当前建设和发展目标上做如下表述: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生态文明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为首要任务,构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促

16、进人类福祉不断提升和社会持续发展进步,最终实现对工业文明及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超越。这是生态文明本质、过程和目标的统一。生态文明是一种现代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自然属性。这是区别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本质所在:生态文明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犹如“手推磨”产生封建主义,“机器磨”产生资本主义,生态文明“信息磨”产生的是什么?是超越于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犹如新民主主义在性质上属于资本宅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所以,当前所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对应的生态文明,属中国特

17、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生态文明的成长终将实现对工业文明及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超越,理由如下:1、生态文明的地位。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系统中最具基础地位的一个方面,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交叉渗透;生态文明萌生于工业文明的母体中,犹如工业文明萌生于农耕文明的母体中一样。生态文明从当代社会文明中一个方面发展为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相衔接的生态文明,其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必然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形态。2、生态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是在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前要求,主要

18、包括节能减排,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态文明的内容可以认识到,但实践上做不到。生态文明的利他性发展就是对资本主义利己性的否定。3、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的自然目标是生态学上的善待自然、顺服自然。生态文明的社会目标是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实现“自然主义一人道主义一共产主义”的三位一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4、生态文明的条件。生态文明不是要回到远古,而是在走向未来。它以科技发展为前提,以工业文明为基

19、础,以人民幸福为动力,在追求代内、代际、国际公平正义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协调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框架在党的文献中,没有正式使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但把“生态文明”概念从一般意义的生态建设,如“生态文明村”建设、“生态省”建设,上升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对应的“生态文明”,有人把它称为“第四文明”,是在党的十七大。在生态文明建设刚刚起步还没有亮出成绩单的时候,多考虑一些共性,少强调一些特殊,体现的是一种务实精神。但科学解读生态文明,确认我们建设的生态文明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理论发展所必需的。(一)社会主义生

20、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张鸿翔说: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大发展,是靠掠夺性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冢,在发展的道路中不幸成为追赶者,不得不成为“世界的加工厂”,甚至是“世界的垃圾厂”。主宰世界的西方发展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在中国近代发展过程中有着深刻的烙印,我们还来不及醒悟,更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就已经身处污染的包围之中,背负着“世界环境恶化制造者的恶名”。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它的自私性、掠夺性、破坏性。“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

21、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上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何相干呢?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作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当代生态危机和资源危机问题,主要是资本主义三百年造成的恶果。但西方利用其工业文明所造就的话语权,在把危机转嫁到发展中国家的同时,还把“脏水”泼向发展中国家,在西方政府主导所谓生态文明并形成全球语境之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沦为替罪羔羊。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

22、中国不论从维护国家利益还是担当历史使命的角度,都需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创造和使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压力下开始重视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80年代邓小平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全国各地开始了声势浩大的保护“母亲河”行动。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两个根本性转变”任务,中国政府制定出中国21世纪议程,即冬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要创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对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生态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挖掘、整理和阐

23、释。进人新世纪后,国际上受京都议定书实施等国际合作的推动,国内受抗击非典抵御沙尘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震撼,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吸收了当今世界关于发展的先进文化成果,而成为时代的精华;从理论发展的轨迹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最突出的是要解决两大关系问题:一是解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关系问题,以“以人为本”和关注民生为主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把解决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问题从社会建设中剥离出来,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为主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虽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个人观点,在

24、党的十七大之前就有人提出,如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把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方面,升华为一种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和治国理念,是一个质的飞跃。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虽然报告并没有直接使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但在十七大报告的语境中,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要求中使用“生态文明”,必然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的确立,极大地推进了我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25、和实践创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理论框架已基本形成:1、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生态文明置于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中,分别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要求。2、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且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要求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

26、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生态文明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十七大后,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4、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十七大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7、相关的主要概念我国在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范畴,在吸收引进的基础上形成丁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重要概念,主要有:1、生态文化。所谓生态文化,是指以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理论方法为指导形成的生态物质文化、生态精神文化、生态行为文化的总称。生态文化是人自然一社会和谐一致、动态平衡的文化,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统一的文化。生态文化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也促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过渡。生态文化使人类文化的构筑真正进入一个理性的时代,这不仅包括人类对已有文化成果的反思和对现实文化行为的审视,也包括对未来文化的展望。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

28、程中必须建设生态文化,人们生态文化素质的提高能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没发展。2、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世界系统工程经济,通过资源循环利用而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经济形态或发展模式。“其发展是以实施可持续性的生态化和绿色化经济活动,以实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制度绿色制度和开发绿色技术措施及开展循环回收利用等活动为推动的,其实质是为了进一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存在的形式是生态工业”。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注重从不同层面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目的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

29、型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我国循环经济实践最先是从工业领域开始的,其内涵和外延逐渐拓展到包括清洁生产(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循环型社会(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3、绿色经济。所谓绿色经济,是一种融合了人类现代文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是生态经济,也是知识经济。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第一份经过环境污染凋整的GDP核算报告中国绿色GD

30、P核算报告2004。该报告指出:由于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3.05,加上治理环境污染应该投入的虚拟成本,当年的GDP要再增加消耗1.8,2004年环境代价超万亿元。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面对这样的数字都必须增强自己的忧患意识,反省自己和周边人们的行为,进而关心环境保护,注重发展绿色经济。4、生态经济。所谓生态经济,是指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以生态环境和经济关系的良性循环为基础,以及“在制度运行过程中能保持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支撑能力;并能维持生态资本稳定性且随时间的转移有所增加以体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经济形式。生态经济是在现代工业化过程中,针对经济发展对环境造

31、成负面影响而提出的新经济概念”。其本质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既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5、低碳发展。所谓低碳发展,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发展模式,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人类社会逐步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

32、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是人类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产生了“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低碳发展”成为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之一。这些基本概念反映了当今世界对绿色发展的认知水平,代表了生态文明实践的不同领域。中国正在进行的广泛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开阔了视野,提供了范例,积累了经验。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在建设之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继

33、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则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人类为生存发展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不断克服过往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期实现“自然主义一人道主义一共产主义”的内在统一。(一)生态文明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英国人麦金托什(Mclntosh)等人在文明的故事10000年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纵论古两河文明、印度、埃及和中国的原始文明,到希腊、罗马以及同时代的其他地区的文明,最后止笔于美洲各国,既勾勒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线,又介绍了过往文明在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时期间的兴衰。从淹没于史的古两河文明

34、、古埃及文明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是文明发展规律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也是对文明发展一定是生产力发展的集中表现和注释。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是文化多样性的统一,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是与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社会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与这个文明相适宜的社会形态,那么它也一定会创造出来。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管何种文明,其产生、发展和变迁都要遵循其自身规律,并受复杂社会条件的制约。农耕文明离开了土地种植,工业文明离开了资源消耗,就成就不了农耕文明或工业文明。后来的文明是以此前文明为基础的超越,虽然文明时代的变迁,从原始文明的

35、数万年,到农耕文明的几千年、工业文明的数百年,预示着生态文明发展的加速度到来。但生态文明要取代工业文明,还不是一两个世纪就能完成的事情。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发展趋势,它的形成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生态文明是2l世纪人类发展的关键词,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新要求中,我们党提出了21世纪头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同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有物质成果,而且要有文化成果,即“生态文化”。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目标,进人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中,建设生

36、态文明的分量会越来越重。生态文明的比较是国际性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从世界生态文明的利益攸关方、主动参与者、积极合作者变身为积极倡导者和世界领跑者。大国责任制度优势中国道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将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生态文明话语权。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我们把中国在21世纪的任务分为四个方面:制度接轨、社会转型、全球运筹、文明再造。当然,许多事情将会交错进行,但大致上有一个先后次序,每一个阶段都要有工作重心与阶段性成果。这四个方面,除制度接轨为体制接轨外,它比较客观准确地概括了中国21世纪的主要任务,而且在任务的时间顺序上,“文明再造”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37、复兴直至21世纪下半叶的主要奋斗任务,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二)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取决于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进而作为社会形态出现,取决于它的生产方式。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时下我们强调生态文明,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直接关系出发谈的较多,如: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等。还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

38、经济政策等,虽直接涉及人与人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但人们也多是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视角谈解决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事实证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在讨论生态文明时突出全球性的人类共同利益时,多产生一些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上的共鸣,对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大有裨益的。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史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史。生产力不断进化的历史,就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不断改造、完善、提升的过程。人类文明的更替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发和推动的。在现代生产力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9、,它使得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的发展变化朝着有利于生态文明新形态形成的方向发展。当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太空时代、高科技时代等概念大量涌现,当人们认识到工业文明所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且自身无法解决时,当新科技革命的力量促使新生产关系的形成已经有能力克服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时,即预示着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生产方式变革的一种量变、在中国,是新生产方式的一种增量。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性成果应包括什么?第一,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目前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一般为70,这应当成为我国现代化的标准之一;第二,集约型生产和清洁生

40、产成为常态,企业生产不再是拼资源、拼消耗、拼劳动力成本的“拼命三郎”;第三,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革命取得重大突破;第四,生态环境得到很好保护,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逆转。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生产决定消费被消费决定生产所取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包括转变消费方式在内。传统的工业文明消费模式在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和炫耀的同时,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大增加,形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构建一种新的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社会消费模式一种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这种生态型消费方式能够提升入的消费层次和内涵,形成新的消费

41、品位和消费文化,促进生态型生产方式的成长。(三)生态文明新形态将实现“自然主义一人道主义一共产主义”三位一体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基础性的话题。“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

42、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里,马克思把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明确为只有“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自觉,即共产主义才能实现的目标;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以人为本”。迄今为止,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处于长期不和谐之中。工业革 命之前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自然界对人的“统治”;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界的“统治”。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43、,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的自觉源于科学,人类是可以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的。人类的生死存亡是我们面对的终极问题,更是一个绝对不容许试错的问题,但我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都在有形无形之中产生并强化着对自然生态的漠视,使人类自己及其他生命存在的生态未来变得异常危险。这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也同样经历过“以纲为纲、全面砍光”的年代。我们必须在危险中学会反思,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正如英国学者戈德史密斯所说:“我们是依靠生态变化过程预知性生存的:如果生态变化过程无常,我们就不会知道何时

44、收获、何时播种,我们就要听凭环境一时的好恶而任其摆布。这样,关于周围的自然界我们什么也不知道,既提不出任何假设,也发现不了任何规律。幸而生态变化过程是可以预知的,虽然这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作为关注当下并关注未来的生态文明,当前不仅要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做“亡羊补牢”的工作,而且要展望未来,根据生态系统发展变化的过去与现在状况,对其未来的发展变化做出性质上的推断和数量上的估计。“我们永远不能确定地看到当前与未来之间的活动帘幕之外的东西,但是,我们的进化选择、未来导向的决策能力驱动我们窥视有待诞生之物的幔帐之后。”。研究未来,以人类前所未有的合作来共同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以人类的共同智慧破

45、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难困局,走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面对生态文明,人们20世纪在痛苦中警醒,21世纪在痛苦中建设。“痛苦”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包括奢侈的负罪感。经历21世纪“痛苦”建设之后,揭开22世纪及其之后的生态文明“幔帐”,必然是人类文明的全新姿态。我们无需描绘生态文明新形态何时到来,但它一定会到来。社会是由人生产的,自然也在按“人化”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成为“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将实现马克思所倡

46、导的“自然主义一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冶自己”。国家环保总局潘岳在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文中认为,马克思“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等于共产主义”的“三位一体”的绿色思想,其核心就是要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因为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正像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样。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自然因素始终发挥着基础作用,而人是通过劳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的。资本主义对利润的攫取造成了劳动的异化,也必然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要协调入与自

47、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在社会主义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但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道远。“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同时认识到它的目标高远,要求实在而具体。第三章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诉求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其所追求的人、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自然解放社会解放、人的解放具有内在的

48、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超越为己任;生态文明对应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之第三阶段,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是工业文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制度载体和思想保障,社会主义只有以发展生态文明为方向,才能实现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扬弃与超越,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能源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各国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甚至成为警示人类向何处去的严峻课题。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反思工业文明发展的利弊得失,适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指明了方向。一、生态文明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全球性发展,意味着这些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具有全面性和普遍性的问题。这种全面性和普遍性表明它关乎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促使人们甚至迫使人们从根源处、从各个方面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所在。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给人类造成的生存困境,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由人的特定生存理念主导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即人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他对自然对自身以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观照方式和作用方式,那么,要解决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