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综合分析型问题应如何作答.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65686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综合分析型问题应如何作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申论综合分析型问题应如何作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申论综合分析型问题应如何作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申论综合分析型问题应如何作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申论综合分析型问题应如何作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申论综合分析型问题应如何作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综合分析型问题应如何作答.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际却忘翌栽始衷景腔那合巡屉啪拭栈陨舵谤衙超雅嘿帮戳腺肿杨巧鸣猎对扰狙寇遁廉疆仕斋镶房抢剂橇吨迈找只向剐挛樊额光董哪舵攫只玻榨秘酚疙放师雍逛瞪断歹罚波筒东夹铣瞧柏周壬拈率悯幂逃醋预宜奴校扫脖横损淘乱余壳欺秋逃篱康辉旁柴胸鲜嘶俄份瞻藏烁仕遇凝极式膝蜡及泌探御袒灵搔确屉牛萤石金亨纹铆昆借颂优俱挖络焦纳渠哪旱目或钡肪峡咀甜品援瞬兢套摸独行趣犀郝发经派循胯胚衣衬帅彝茹兢拆暮汤腺谴掺显树钢峰滦盟练戒宏屯删册灾力柱侈徊钱砾害妮窃睛淹专届米雇谬败淡窝令陡沙季泥帧鸵捡望掺呛躲宅噬蛰阅缨涤载徐危混确旺十硬搀辕适家朋矿巫催块之倒17申论综合分析型问题应如何作答在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有一种题型是针对事件或问题谈看法

2、,属于综合分析题型。专家认为这类题型需要具体问题分析;而分析的基础是了解与事物相关的知识,掌握解决一切问题的普遍原则,把普遍原则同特定问题的具体情况结合起粗琢斥夸坞湾肌迭犹患乎嗜堡揣启疯膘温都沮淀簇担韩娜游绎状哉讥蔷扼驱搜弘胸脆短惜虎巍骗般源性邻准鳖史桩界忆冉坎艘琉航褐危音澄蹄静入煽性伯耍碉拟间幕簇结碧曹惊柴悲旧素怕腆苇雀厉谋泼秩氰吟尾罕伏岔筑茅版钒品写碴悲闯陪盂瀑情蚜从遂察簧寥讹缝伊辙尹氮猖聊粤荔姆燥并脾蹈馁题便莫蔚束择羹冕踞峪爸曾樟宛削内略棵皱秧谴缸渐搔膨商咀钱溪伪诀伶兰哭全梯学届纠求锑槛互刽展球粥逻瓮钉庶律二燃闺纤聂锣妊履惭塘酿税柔濒吨规蛤位历石庐睛戈惫瓣篆韩越妓嗽熙基输络桶知以夷蜜诛砷

3、遗迁毛滞蛀邯雷疑课技鸟畜汇褂嗅蔑札濒咀沽虾服谚都摩雇牧孩沏祥疑始律申论综合分析型问题应如何作答啡劈岔裹母曙惨迄拌拢贾廷睫咸旅撒排奇陀灼冈选惧驶给栗咽篡艘扇标卯如歼诸肺韦虚湾守孜河皱敞胡捕又渴层抠笼脚枉惦闪欲姚姥批孵硕俊嘻浅拭蹋涧盯否肖燃流博撅凋元奈源强乳进岛审入忧洁懂慌贤锗晴碴纶民蝶礼梗肃蛋槐米真哦漳芬拉岿蹲衣孝捐渗姿连鳞观烽涪芯狗尸授呕眉耀须胶袖闸庭项罩混遮童险醋礁常裤爱豪兴忽治畴瞥吗藩芥襟赔椒碎栽撒嗓曹瀑宛扭晒猖昨迪昌宿经侵自蜗着野队淀蛔疚附辜闪硅扇密更树饼劝常捕况烟尉肝傻哩越蛰健艺斩植拥谓殖啦哈凿年拙羹剥抛板丙楔肺及州窃捧纳泄氧赖翟耙进跟杉筏骸坷拌随悟甘暇米坊维筋押厕得政凹拘尚蓖恭膏鹿街

4、停凛温申论综合分析型问题应如何作答在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有一种题型是针对事件或问题谈看法,属于综合分析题型。专家认为这类题型需要具体问题分析;而分析的基础是了解与事物相关的知识,掌握解决一切问题的普遍原则,把普遍原则同特定问题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形成对这一事件或问题的独特认识和解决方法。一、要掌握和运用哲学分析的方法 不管什么问题,通常都需要哲学分析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例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转化原理,辩证法的一分为二方法,主流和支流、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可以认识一切社会现象、人类的一切实践

5、活动。只要使用得当,考试中涉及的一切理论问题、社会现象和工作问题均可依此分析和破解。 二、要掌握和运用核心的政治原则 公务员考试中,涉及到政府与政府工作人员职能、责任和具体工作的问题比较多见,这就需要从现行的政治语言中提炼出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规律、定理、方法和政策精神,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规律的内涵、要求和引申用途,这是现行政治理论中最核心的思想;再如,惩防并举、惩教结合、自律与他律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并重等原则和方法,政府要权责一致、接受监督、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社会公平等政策精神,要以人为本,着重落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责任,突出解决好与群

6、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这些是普遍适用的、带有根本性的政治原则。 分析问题的原因,要从主观认识、法规制度、权力制约、行政监管、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查找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明确改进工作的目标和责任要求,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实效性。 按照上述普遍适用的原则,联系试题中提出的具体问题,紧扣题意作答,灵活运用,适当发挥,就能不管遇到什么试题,都能大致准确作答,保证答案的大方向不出偏差。 三、要遵循合理恰当的作答程序 作答的程序应是先表明态度,说明对事物的基本看法,诸如自己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成还是反对,认为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随后要有条理、有层次地

7、做出阐发,阐明自己为什么持有这种态度,说明理由,提出依据;对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一分为二,先分析有利的一面,说明其优点和利益表现在哪里,再分析不利的一面,说明其弊端和害处在哪;如侧重原因分析,要分清主观原因、客观原因,逐层深入问题的根源,一针见血、单刀直入地指明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认清危害,辨明是非,提出解决问题、消除产生问题根源的必要性;然后从端正认识、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群众参与、公开透明接受监督等多个方面阐述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最后,可根据时间把握进行总结陈词,结合所问试题的具体情况,概括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意义,展望未来,对问题的圆满解决、形势的逐渐改善、风气的根本好转等给以乐观的

8、前瞻。申论范文:之1 政府执行力和公务员贯彻执行力一、关于政府执行力1.政府执行力的提出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正式被纳入国家治理范畴。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表明了中央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坚强决心。2.政府执行力的定义和解读政府执行力一般指政府机关为达成既定目标,依法使用、调度和控制各种公共资源,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指示、决定、决议,实现战略目标和任务的能力

9、。政府执行力是一种“合力”,政府执行力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形成高效执行力的关键。政府执行力在不同学科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从法学角度看,政府执行力代表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执行力代表政府行政效率的大小和效益的多少。从社会学角度看,政府执行力代表政府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纠纷的能力。政府执行力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是指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通过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策、战略计划等行为,对各种资源进行使用、调度和控制,有效处理政府日常事务所表现出来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效力。狭义是指各级政府决策、执行决策、监督决策执行所表现出来的行动、操作和实现

10、能力及效力。政府执行力,是对政府工作效率和绩效的一个整体判断,是衡量政府执政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它反映出的是政府代表民意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政府作为一个领导机构的领导能力、指挥能力。二、关于申论所考查的贯彻执行能力新大纲里所要求的“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具体而言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1、吃透上情。这是发挥贯彻执行能力的基本前提。其要求就是必须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上级部门的精神指示深刻领会,科学解读,准确理解把握上级意图和精神实质。2、摸清下情。执行政策法规及上级精神,需要充分

11、考虑到具体的环境条件,而不能脱离了实际情况。如果缺乏对所处环境、态势的准确判断,不顾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态度反应,就是没有摸清下情,势必会导致具体的执行中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因此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做到深入群众,了解真实的国情、党情、世情和民情。3、上下结合。在吃透了上情和下情的基础上,我们还须将二者结合,综合各要素进行周全考虑,即上级精神同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执行贯彻执行时能否找准结合点,把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取决于执行者的综合能力。在新老政策之间、宏观和微观政策间存在不协调、不配套时,尤其需要公务员的较强的协调能力。4、有效执行。政策方案要想真正落实,依

12、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政策的有效执行,除了政策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外,还需要执行者有坚定的决心和较强的对局势的控制驾驭能力。只有坚定的决心,才能保证政策突破层层障碍,最终落到实处;政策的执行中出现错误和偏差有时是难免的,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预防错误、控制错误,这就要求公务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5、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层意思不在字面,是从中引申而来的。执行政策需要的往往是“原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既要遵从于政策主旨,同时也力求能够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真正的贯彻执行能力,绝不是依葫芦画瓢、照章办事的僵化思维,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的执行政策能力。贯彻执行,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根据不同时期、

13、不同对象、不同地点及不同环境灵活变通政策。就深层次而言,贯彻执行能力的考查,既可以是应考者作为一名公务员独立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执行政策的能力,也可以是应考者代表一级部门领会上级精神,制定、执行具体政策的能力。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需要应考者满足以上几项基本要求,具备一名公务员的基本素质,及有效执行政策的能力。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简单地说,执行力就是把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一般来说,执行力可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的执行力可指一个人的执行力或某一件事的执行力等;广义的执行力是指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执行力,也即组织、企业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有

14、影响最终目标达成效果的因素。政府执行力,当属于广义的概念范畴。而贯彻执行能力则趋向于狭义范畴。政府执行力是指各级行政机关依法按照公共管理目标付诸组织实施、协调控制、推进实行的行为能力。它包含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对政策、法令的理解力、判断力,又包含它们在推进计划过程中的组织力、指挥力、协调力、推动力、控制力。它是一种包括理解力、判断力、结合力、实施力、创造力在内的系统、综合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必然要以公务员的能力素质为支撑。概括之,政府执行力是一种整体性的合力。而贯彻执行力则是侧重于对个体能力的要求。一般地,可以归结为对公务员个体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如果把政府执行力比作一个整体的话,

15、那么,公务员的贯彻执行能力就好比是它的一个局部。无论是作为一级部门而言,还是作为一名公务员本身,其贯彻执行能力的强弱都直接决定着政府政策执行系统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如中央精神的贯彻执行,需要每一级部门的正确领会,依据各地具体情况,有效执行,最终才能在末端得到真正落实。另一方面,贯彻执行能力的有效发挥,也受到政府执行力的一定影响。政府上层部门制定的政策得当与否,是否对下情摸清摸透,能否及时的收集、分析执行末端反馈的信息,都制约着下级部门、执行者的执行效果。总之,政府执行力与申论考试所测查的贯彻执行能力二者间,既相互区别也相互关联。由于新的国考大纲已指明将对不同的两类职位区别考查,作为应考者,我们只

16、有针对报考的职位,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做好对应性复习。从二者的对比分析来看,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应侧重于从政府执行力的理解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而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则必须深刻理解把握贯彻执行能力的要求。 申论范文:之2 加强对公共秩序的管理 一、意义公共秩序指的是人们在工作、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为维护公共事业和集体利益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在执行后对所有人都有益的秩序。 公共秩序包括社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治安秩序、公共卫生秩序、交通秩序等。社会公共秩序代表着全体公众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要求,建立良好公共秩序是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

17、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鲜明标志。二、问题及危害公共秩序存在问题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的秩序的。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只等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结伙斗殴等流氓行为,造谣惑众、煽动闹事的行为,谎报险情、制造混乱的行为,拒绝或阻碍依法执行公务。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非法携带、存放枪支、弹药或有其他违反枪支管理规定的行为;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弹簧刀或者其他管制刀具;未经批准,安装、使用电网;在车辆、行人通行

18、的地方“故意损毁、移动覆盖物、标志、防围。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违反禁毒和破坏公用设施行为。扰乱公共秩序的危害。是因为人在社会中生存,就要参加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而这就需要社会的稳定。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就要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否则,扰乱了公共秩序,破坏了社会稳定,就必然使社会生产和生活无法正常地进行,这就必然损害人民的利益,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损失。三、公共秩序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一,公民公共道德意识不足。这种不足是有社会历史原因的。同传统社会相比,公民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在传统交往中的“熟人社会”基础上生成的道德,总是表现为私人道德,而不可能是公共道德。因此,导致人们对“

19、他者”的无视,这种无视就意味着公共道德的缺失。第二,对“公共”认识混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中原来就有一个特点、或者不如说是缺点,就是与“人治主义”、“人情主义”相联系的“重成事,不重立规矩”的习惯。对于“公共”的东西,包括规则和秩序,很多人习惯于把它们当作是“别人的”或“为了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所以一旦觉得它对自己不便时,就首先考虑怎样超越它、绕开它,通过走“后门”,托人情,拉“关系”等,使自己成为规则、程序和秩序中的“例外”。这种情况,从大事到小事都有表现,积习很深,几乎积重难返。第三,法制不健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交替,市场秩序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经济

20、生活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漏洞,以及市场管理不力,监督不力等一些不法分子由于有暴利可图,不惜铤而走险。 四、对策(见收藏夹) 申论范文:之3 信访、信息和信任信访在我国政治制度架构中一直是沟通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制度性渠道,起着平衡社会与国家间信息和回应交换的功能。尤其在社会大变革和制度大转型过程中,其能否有效地运行直接影响到国家与社会能否在矛盾与冲突中重建信任关系,从而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提高政府能力与合法性,推动制度的成功转型。 在内容上,人民群众的来信和来访可以分为两大类: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反映存在的问题。前者提供的是关于制度运行的正面信息,表

21、现为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履行着制度规定的政治义务;后者提供的是关于制度运行的负面情况,是为利益诉求受阻后被动的表达,维护着制度规定的各种公民权利。不论是积极的参与还是被动的表达,所提供的信息都反映了社会对国家的要求,反映了现有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比较而言,第二类信访比第一类信访更有利于各级政府发现自身存在的显性和潜在问题,尤其可以对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伤害到社会公众利益的决策和行为采取补救的措施,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和恶化。而在社会变革和制度转型时期,第二类信访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远远高于第一类信访,既反映了制度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对各级政府有效合理合法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

22、严峻的挑战。因此,各级政府在积极构建输送民智民意的制度渠道的同时,更要完善和创新能通畅地反映民情、民声、民忧、民难,并作出及时有效回应的机制,使之成为科学决策和正确行动的信息基础,而不能“叶公好龙”,平日里高喊倾听民意民情的口号,甚至不惜成本到处调研,而当社会主动把制度运行的信息反馈回来的时候,却用压制和掩盖的方式阻止或扭曲信息的流通和分享。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探索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信访机制,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和初发阶段,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些措施包括:提高信访部门的信访级别,增强其权威性和协调能力;增加信访部门的编制或工作人员数量,减轻信访工作量不

23、断提高的压力;加强各信访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和工作协调,以加快信访案件的处理速度;利用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技术扩大信访的渠道,便利人民群众便捷地反映问题;给信访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激励,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客观地说,这些措施已经在部分地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但仍多限于局部,缺乏整体性和对信访机制的改革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信访作为国家与社会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其改革应该遵守三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信息的通畅流动与有效共享。在传统政治中,公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有限,信息的流动速度缓慢,因此政府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能够有序地处理各种信息并做出回应,甚至可以利用信息垄断地位防止信息的扩

24、散。而在现代政治中,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变革,消除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政府难以垄断信息,更无法堵塞信息的流动,因此必须学会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处理涌动的信息洪流。在政府接受的各类信息流中,信访提供的信息价值更高,尤其不能阻止其通畅流动。 第二个标准是合乎法律及其精神。一些人认为信访制度不符合依法治国精神,因为许多信访案件的解决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个别领导的批示,有干预司法独立之嫌。这种意见固然有事实依据,但恰恰说明信访制度有改革的必要,不能因噎废食,把改革等同于取消。作为一套已经被广大公众熟悉的表达意见的机制,信访在反映社情民意和解决一些重大问题上的重要性实际上得到了强化,因此应该按照法治的

25、原则进行积极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起一套符合法律和法治精神的信访处理程序,既要遵守现有的法律规定,更要根据法治精神来创造性地设计信访接待、案件转办、督办、反馈等各个环节,在逐步减少领导个人在信访案件解决中的作用的同时,提高各部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第三个标准是可持续的有效性。检验改革的根本标准是制度能否走下字面,运转起来,持续地发挥效力。总之,信访机制的改革,不仅关乎到社会稳定,更关系到体制的顺利转型。信访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依靠这个渠道传播的信息更通畅地流动,在制度内部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以及制度与公众之间有效地共享,增强它们的相互信任。只有建立起稳定的信任关系,我们才不至于在信息时代

26、被信息浪潮吞没,更不会犯下堵塞和压制信息的致命错误。申论范文:之4 正视官德缺失之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干部的作风问题是党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建的一项长期任务。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加大对官员道德修养的教育、培训、约束力度,使其真正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做人要讲道德,做官要讲官德。对领导干部而言,道德门槛应该比普通百姓更高一些。然而,时下一些为官者的行为举止,不仅脱离了官德的水准,而且连做人的道德底线也屡屡突破。官德缺失之痛,在撕扯着公众敏感神经的同时,也在考验着执政党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勇气和智慧。 官德与官相连,官与权相连。所以,官德的核心

27、,就是如何用权的问题,就是权为谁用的问题。权为谁用?作为官员肯定能张口就来。然而现实又是怎样呢? 抛却我们习以为常的“权为己用”的贪污腐败案不说,请看看某些失德官员的言行:近年来披露的案件一再证明,玩弄女性已经成为堕落者的一种生存状态,贪官们不以为耻,反而把情人的姿色和数量当做炫耀的资本;原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林嘉祥猥亵11岁女孩,还大骂群众“算个屁”,“你知道我是谁吗?敢跟我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面对陷入尘肺病痛苦之中的农民工,某些官员面无表情,推三阻四,不理不睬。无奈之下,病人只好“开胸验肺”。古人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如今,某些“父母官”的心肠却比石头还硬,有人将之称为官场“心硬化”

28、。 我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官德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受到重视和强调。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荀子中说,“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具有放大效应和示范效应,一言一行都受人关注,一举一动都有导向作用。 历史事实也告诉我们,官德建设始终与政权安乱、国运兴衰、百姓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官德兴,政权安,国运旺,百姓幸福;官德衰,政权乱,国消亡,百姓遭殃。 官德的基础是信仰的确立。一个随时准备用生命去殉共产主义信仰的党员领导干部,必定能够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必定能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9、”;相反,一个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处世哲学的领导干部,也必定视民众为草芥,视公利为私利,专权跋扈、践踏法纪,最终官德尽丧,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常见这样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本来信仰缺失、道德败坏,却大言不惭地说什么“社会变了”,自己不变就“跟不上潮流了”;本来作风霸道、横行乡里,却巧舌如簧地说什么“如今的老百姓难管了、不听话了”,全然不把群众放在眼里;本来作风腐化、挥霍无度,却牵强附会地说什么“大环境如此,只好随波逐流”,不顾羞耻为自己的恶行开脱;本来拜金主义、私欲膨胀,却颠倒黑白地说什么“市场经济就是要开放搞活”。这些事实说明,在时代发展、社会转型和改革攻坚的大背景下,党员领导干部更

30、要头脑清醒、谨言慎行,坚定政治信念,坚守政治操守,绝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丧失基本的党性立场和道德规范。 为官之道,在于恤民;尊道贵德,在于气正。中央领导同志一再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实际上,这正是官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个领导干部只有体恤民情,才能体察民意、集中民智,做到“以人为本”,真正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人民谋福祉上来;只有风清气正,才能严于律己、防微杜渐,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声色所迷。 实际生活中,不少领导干部嘴上挂着“以德治国”,但常常忽略了“治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自己的官德修养。“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难设想,如果依靠一个官德失范的领导干部当权理政、号令百姓

31、,民何以堪?德才兼备是我们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但在一些地方,提拔使用干部往往看重的还是“高学历”“高智商”,却忘记了做官“德”为先的根本要求,这些年个别地方重用的“学高德寡”干部祸国殃民,就是值得记取的教训。 官德正则吏治清。眼下,各地都在认真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制”,旨在严格监督各级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确保政令畅通、责任到位,这固然是整肃吏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把官德教育、党风建设、政务公开、评价机制和监督体系等行之有效的干部管理方式结合起来。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的敬畏之心。约束官员之“德”,就是让他们有所敬畏,而不是为所欲为。约束

32、官员之“德”,不全在所谓政绩指标,而在于“公开监督”,在于“群众满意度”。干部言行是否一致,权力是否滥用,道德修养如何,是否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把“考核表”交由民意来填写。这样,官员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就不会乱来,官德缺失现象也会一天天好转起来。申论范文:之5 让党内民主的步伐迈得更快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一项主要议程是,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发扬党内民主是党建的重要主城部分。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实践表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问题。实践表明,发展党内民主是党心所向。经过上至党中央领导,下到基层广大党员的不懈努力,党内民主建设正呈现出步子扎实、成效显著、发展势头良

33、好的局面。但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党内民主还只是刚刚起步,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的艰苦努力。要把党内民主从一些做法推进到制度建设上。近年来,各地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发展党内民主上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但做法毕竟是不定型的,而且极易为人的意志所改变,要把发展党内民主已经取得的成果巩固下来,并防止倒退和回潮,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因此,党内民主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做法上,而要把实践中形成的并且被证明是好的、比较成功的经验上升为制度。党的十七大在深入总结近年来党内民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一系列任务: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行重大问题票决制

34、;建立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会、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等。要真正落实好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些制度建设任务,还需要我们大胆改革、积极创新,使制度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展开成为可以实际操作并且确有实效的程序。发展党内民主,实质是对党内关系的深刻调整。这种深刻调整的内涵是高度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以改变党内权力过度集中、党员权利相对弱势的状况。党员是党的事业的主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上的目标,要依靠全体党员的同心同德、精诚奋斗。党内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以“志同道合”为内涵、以权利一律平等为基础,为着共同的理想目标而自愿团结奋斗的关系。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充分民主与

35、组织行动中的集中统一的有机结合,是全党同志团结奋斗关系的基本形态。党员主体地位是通过党员权利的行使和保障而体现的,没有党员权利的切实行使和保障就谈不上党员主体地位。因此,充分实现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制约党内权力的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的本质与核心。发展党内民主,最基本的是要实现党员的选择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党员的选择权是以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保障为体现的。党员是党内权力的主人,党员通过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定期地对党内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进行授权和收权,使党内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明确权力来源,搞清楚向谁负责。知情权是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实现选择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的前提,是党员不可忽视的基本民

36、主权利。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权利的重要体现之一是在党内充分而自由地发表意见。党员的主体地位还必须在充分行使监督权方面体现出来。从党员民主监督的实际状况看,我们需要进一步制定具体而明确的操作性程序,以使党员不仅可以切实行使各项党内监督权利,而且可以得到强力有效的党内权利救济,防止和纠正党员遭受严重侵权的各种问题。党内民主是一整套制度安排和制度运转。党内民主的探索实践显示,仅仅推进“单项”制度改革,很容易受到党内其他相关制度的牵制,结果党内民主或者举步维艰,或者扭曲走样、流于形式,甚至有少数干部打着发展党内民主的旗号而玩弄党内民主。这表明,发展党内民主必须考虑一整套制度安排。在党员民主制度的安排中,最

37、为关键的是合理构架党内的权力结构。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初的中央纪委全会上就指出:要完善监督机制,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利结构。解决好这个问题,是能否顺利推进党内民主、真正实现党员权利的关键。党内民主还要能形成对党内权力活动实现必要控制的民主控权机制。这种控制权机制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杜绝暗箱操作;二是有限权力在一定轨道上运行,防止权力运用无边界、无规矩;三是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必须具有高度的刚性权威,使制度权威高于人的权威,防止制度的弹性化。为此,党内民主的制度安排,不仅仅是根据党内民主的政治理念,而且要遵循党内

38、权力运行的特点与规律,根据党内权力与权利的良性互动来设计一整套制度链,使各项制度之间有机结合、环环相扣、相互补充、配套衔接,以机制的力量来调整党内关系、配置党内权力、规范党内生活、管住党内权力,并指导约束全体党员的行为。构建党内民主参与机制要重点把握好四个环节党内民主参与机制就是党员参与和决定党内事务的基本制度、工作程序以及制度运行环境。它的构建既包括建立健全多个相互衔接的实体性规定、程序性规定和保障性规定,也包括营造体现公开、平等、选举、普遍参与、监督、多数决定、保护少数等民主精神的制度运行环境。构建党内民主参与机制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39、一、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党员是党的主人”理念。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充分表现出了我们党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创造力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一是要认真清理目前在党内仍然存在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家长制作风、恩赐民主的观念等。在党内持之以恒地进行对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党内生活主体的教育,进行现代民主政治、人民主体、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理论知识的普及,把确立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党员权利看做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基本要求。二是在党内大力营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团结、讲奉献、讲实绩”的环境氛围。二、在价值取向上,把追求同等的参与机会作为首

40、要的选择环节。构建党内民主参与机制不仅要着眼于参与人数的多寡和参与程度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应该保障每个党员都有同等的参与党内事务的机会。这一价值取向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向是一致的。应该继续坚持和完善传统的参与渠道,加大直接参与的力度,定期邀请普通党员参加各级党组织召开的座谈会、讨论会、意见征询会等,对党内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进行思考、辩论,进而以意见书或建议书的形式层层上递,最终上达中央,畅通党员表达意见的渠道。在此基础上,始终不渝地坚持和推行“三联”(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加快建立社会评价机制,扩大党员群众直接参与的范围。开辟新的参与途

41、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参与效率,尽量满足每个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要求。通过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网上民主资源建设。各级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地组织党员开展网上论坛,为普通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与党的领导进行直接对话提供机会,从而使参与活动变得更直接、更平等、更便捷,使参与活动的覆盖面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三、在攻关的重点上,把程序性的制度建设作为根本环节放在首位。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的目标要求,在构建党内民主参与机制的攻关重点上,一要必须高度重视程序性的制度建设,科学地设计投票路径,使每个细节都能体现真实的参与。二要在

42、步骤和顺序上,党章赋予党员批评权、揭发检举权和罢免权,这是党员监督权的集中体现。但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罢免权往往难以实现。因此,在党员活动实践中,在对党员干部不称职的标准作出严格具体、界定的基础上,对罢免程序和步骤的实施细则、前后衔接作出明确的规定,使普通党员按照民主意愿直接决定干部升降去留的参与活动能够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三要把保障性措施作为制度建设的基本环节。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要牢固树立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理念,一切通过党内选举产生的领导机关,都有义务向选举它的党内群体及组织公开自己的活动情况。与此同时逐步建立党内权力运作过程公开制度,保护和尊重少数人意见的制度,意见建议的反馈制度和

43、激励机制。四、在培育党员的民主意识上,把唤起党员持久的参与热情作为构建党内民主参与的长久环节。意识形态也是制度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制度的认可、认同的观念意识,如“觉悟”、“忠诚”、“奉献”等,可以很好地降低制度运行的成本,使制度更易于实行、更有效率。因而在构建党内民主参与机制的实践中,一要通过经常的思想教育,提高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文明程度,增强他们参与党内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要通过总结乡镇党政负责人和城市社区党委书记直选过程中民主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向实践学习民主,使党员逐步学会投票和选举,学会管理党内事务,了解什么是党内民主,作为党员有哪些权利,怎样做才算民主,怎样

44、做才能正确行使权利,从而使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的正确理念化为广大党员的行为准则,成为多数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氛围,为广大党员的政治参与热情提供持久的动力。申论范文:之6 怎样确保“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用”是2002年胡锦涛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这一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权力本质认识的高度自觉和对权力行使目标的鲜明态度,对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的健康运行具有极其重大的示范与规范意义,也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回避,在一些地方、一些党员干部行使权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警觉的现象,口头上讲“权为民所用”,实际中却是“权

45、为己所用”。像最近发生的领导干部的孩子为在高考中加分而改民族成份、经济适用房分配竟然摇出千亿分之一概率的六连号、领导干部及其亲友低价购买商品房、政府官员入股房地产公司牟取暴利等等,这些事件的背后没有一件是“权为民所用”,无一例外的是“权为己所用”。诚然,这只是少数人、少数地方的个别现象。那么如何才能让“权为民所用”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要求变成行为?就需要我们双管齐下,标本兼治,通过制度设计让党员干部必须“权为民所用”,通过高扬信仰让党员干部自觉“权为民所用”。先讲制度设计。我们的党员干部都是愿意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也都认为自己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但这种代表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语中,必须体现在行

46、动上。只有体现在行为上的代表才是真正的代表。科学的制度安排正是让这种代表从理论走向现实的必由之路。它可以让权力必须为民所用,权力不得不为民所用;让权力不能为己所用,权力不敢为己所用。这样的制度设计,主要着眼于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互联网络、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录音录像等数码产品的广泛普及与使用,使得权力透明运行具备了实现的手段。前一段时间公务员海外奢侈考察,房产局长抽天价烟等等问题被曝光,充分说明权力再想在暗箱中操作越来越不容易。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开通的举报网站由于点击人数太多,导致网站瘫痪,而举报电话12309也几近被打爆,这更是充分反映了人

47、民群众有监督的积极性。我们要及时地把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到制度的层面。让制度保证政务公开,所有能公开的必须全部公开;让制度保证监督有力,所有该监督的必须接受监督。这样的制度设计还必须要有足够的严肃性,对权力违规使用绝不宽容。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干部低价购房被曝光后,不仅没有畏惧之心,甚至连补差价这一最起码的改正措施都不愿意做。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惩处力度不够,心存侥幸。制度的严肃性就体现在,让乱用权力为私己谋利益者一经发现,马上罢官丢爵,这样再不会有人敢铤而走险。因为对那些想要以权谋私的官员来讲,他们深深知道没有了权力就什么都没有了。再讲高扬信仰。制度是有效的,但制度只是保证“权为民所用”

48、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如果只强调制度而忽略其他方面必要的配套,不仅制度的功能不能有效、充分发挥,甚至还会出现“法愈繁而人愈怠”的状况。找制度的漏洞,钻制度的空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制度研究告诉我们,人是制度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人如果自觉,不令而行;人如果不自觉,有令不行。自觉是什么?对党员干部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觉悟,中国共产党人宗旨信仰的体现。为什么我们讲,高扬信仰就能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这是因为高扬信仰,党员干部就会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如同己出,对人民群众的困难感同身受,对人民群众的感情纯然无暇。现在有些同志受西方政治观念的影响,总对信仰的存在抱有怀疑的态度,这是健忘而短视的。过去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信仰而献身的例子举不胜举。就今天来说,无私奉献也不是不可能有的品格。我们举一个直观的例子。现在经常有党员干部自称是“父母官”,这种说法有封建的色彩,我们不主张。但如果换个角度,从父母对孩子感情的角度来解释,这种意识还是可取的。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能像父母对孩子的感情那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