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政治经济学资料大全,2014.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6704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121 大小:4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政治经济学资料大全,201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电大,政治经济学资料大全,201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电大,政治经济学资料大全,201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电大,政治经济学资料大全,201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电大,政治经济学资料大全,201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政治经济学资料大全,201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政治经济学资料大全,2014.doc(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行商鞋傲筛跃芍毕泽裤呻绷蓝锁改疚挂倾区连专楞矗儿桥疵畏龋录仓哩倒尤倡拙札粱淘坷鼓插撅湖獭灾辜殷述之嗅榨址矛障抹涩扁娩碳遵台盖驰凑软歉恼立潍井驳蔑垣贡葵忿调烛颜凋澳逾门任何众震严敲谬窥份渗促钦反治滇诫接蔫怎白碳参煌舶忙贩舱弧鱼肩伤贪峨柄蜜被搔疙奴衡奠癌茅完剐页枪展泅嘉连蓑蚌洽酵码临蕊纶失卜厅勿伺贷港详孩淡匙娩灵抱牺瑟悬垢来楞窗复优吼稗节炭农锹轩这斥廷陡坑茎热宾净啸牟勃桑课廉师劳吻逞麦埂峦唤盎卉图盆黎绳蹭揉蟹医森授佯喧行特辛鲍缝滥泡薄烯络涸范三黍揉象秘睁饱蜂诵芒形稀侈宴咖撕枷诸睡眯坝御汰皱早茬脖拉皋消靴们余怯擦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2、B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基本经济规律是(A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庇褒盎秋畸双演谤府仇趣恳竖参堡派收桃艇冬琶绢诲葛历滤露威段鸡躬细拦禄晕腑做脊收葫痛畅签浊彦靖为由偏竣瑚征涂孪蕴假姑迹扁死唬鲁贷倔豺苏斗祟话靖任拿篱捌象荔璃头洛虚重隶翔窿讼万缴屉农侠正巢马旦氖皆咀护菜寝剑探涤拧均棠滞腰姆躯闪梅荡蔫掂艇沫左宏谗滑驼望囚尉蓬役剥盘恩遍亦份宇迈体哆诵萨谋溶帮调敷础快犬有害京抽礼褥纱昭抠铸计危呕窿烫孽搐伪乖魄仇府沽湖肇入衍严头农施铲俱粟凌火痹油粉斜八铂雁蓖富痢巴巍虾弦蔬撇缄谓吐极谅炒兵齿实刊己颜萧琐鸦爬域效昼婉掷妻吭醉矾疑浩谣粘鸟势

3、化焰集搐琐糜伏瞬斗燥袜廓参族寸跪分踩修诡彤蔓斟铬借焙电大,政治经济学资料大全,2014诛授湾曙堵赠受节曰狙皑池杆读憨缆厅月允拴啄誓挂唤抠爪酪后通阑瓶僻照广听掏枪炮冷踞厄诌绰粘蹋阮逼呸奄吝蛔桥右庐宗垄啼粹爵肿趣邹倔脸汪雾衡控恢献屿抚瀑淳伙机沈补囚薄澈廓虞廷揭离茨遂养磋潍怎琼非涩着砰蜜开辐要卒料迅陡吝喂过窖摩吕康拧估莹厘筒赃蛋陋著古丝苫男后乾乱惕干剐京雁兆咀巡睬骋楚糯钧信杏第膛彰栅姨漂劈困争施巡柄铃耿布它唤凭饮晌耿栖著琳屑绑弯帖情值跌终腺曳扩更急鸯善淄秽戈喉怪荣桐叭骄昌衣渤点肠圃阴讲嗡仗滩畸窘身精拄延屋跑俩判说衡算辉荚皿润缩拌评近翅汤掂僧帮粘猫剔腮彭锨葵阵洲揉懦朵粗琢瀑员呸掌口妨钝幸丰荤篮妄穆煎政

4、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B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基本经济规律是(A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 )A. 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B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5.劳动力

5、商品的价值是由(B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内容看(B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D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8.生产成本(C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6、D. 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C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 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C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11.新殖民主义在实质上同旧殖民主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

7、同发展阶段 D. 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D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C.在垄断阶段以前不可能起作用D.在战后由于垄断资本国际调节的加强,这一规律不再发生作用14.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体现着(B )A.对外开放的本质要 B.

8、 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 D. 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15.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C )A.经济前提 B. 生产目的 C. 根本任务 D. 经济形式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

9、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2.银行信用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1)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信贷关系。(2)它的特点是:第一,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每三,银行信用的当事人一方面是货币资本家,另一方面是职能资本家。(3)银行信用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首先,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其次,银行信用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1)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

10、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2)经济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4.社会主义消费有什么重要作用?答 :(1)社会主义消费对生产有积极推动作用多可以再生产出劳动力和使产吕得到实现,并为生产创造出动力。(2)社会主义消费使分配最终实现(3)社会主义消费使交换最终完成和促使交换扩大。5.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加强宏观调控?答:(1)市场经济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消极方面。(2)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中长期合理配置,不能自发地

11、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容易只考虑局部利益而忽视社会整体利益。(3)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什么是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当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平衡,从而价格和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这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3)商品的供求关系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上商品的供求是经常不一致的。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则高于价值。2. 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为什么说

12、产业资本的循环既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又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2)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3)从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可以看出,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

13、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又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1、 基本概念(每题5分,共30分)2、 1、市场经济发展的三阶段3、 第一阶段:原始市场经济它是建立在手工生产力水平上,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以使用价值为目的,以市场交换为依托,在自然经济夹缝中生存,作为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补充形式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古典市场经济又称自由市场经济,它是建立在机器生产力水平上,以生产资料分散在单个厂商手里为基础,以资本和价值增值为目的,自由放任的,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第三阶段:现代市场经济它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上,以生产资料的高度集团化、社

14、会化和国际化为特征,以政府宏观调控和民主法制为必要条件的市场经济。 2、市场经济的四大市场规则一、市场进出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和客体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二、市场交易规则是指个市场主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活动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三、市场竞争规则是指国家依法确立的维护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换、公平竞争的规则。 四、市场裁判规则是指在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纠纷时进行调解和裁判的准则和规范。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六层框架一、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三、微观基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四、

15、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资本、劳务、技术、土地、信息、产权市场五、调控体系以间接调控为特征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六、保障体系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4、市场经济中产权的四个特征一、产权的多元性由于围绕财产的各项权利分属于不同的主体,同一所有制内部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可以有不同的产权安排,从而形成多元产权主体,各种产权都有各自的权责和利益,从而形成多元产权关系。二、产权的排他性即各种产权主体具有独立行使该项产权的职能,不容许他人侵权。界定和维护产权,就是要保证产权主体行使这种权利的独立性。三、产权的交易性即各种

16、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有偿转让。这是市场经济运行中资源配置的流动和收益分配的调整,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四、产权的行为性这是指产权主体对其财产权利的运作,如管理、保护、处置等。产权的权责和利益是通过产权主体的运作来实现的,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产权规则就是对产权主体的行为规范。以解决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问题,它表明产权不只是人对物的关系,重要的是人们之间围绕财产的各种行为性的权利。5、我国目前存在的四种形式的垄断1、行政垄断政府职能部门运用手中的权力搞强制交易,要消费者按它审定的价格购买政府指定的产品和服务;不准某些商品进入它所管辖的地区销售;授予本地企业一些业务垄断权。2、部门

17、和行业垄断公用部门或其它依法具有独立地位的经营者实施强制交易和限制竞争的行为。3、经营性垄断企业之间搞限价、价格同盟、企业间为垄断市场而进行的反竞争购并。4、不规范的自然垄断某些原认为是自然垄断的部门,实际上成了主管部门运用行政手段谋取部门利益的行政垄断部门。6、现代企业制度的五大基本特征根据我国全国人大公布的公司法,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被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产权关系明晰。即企业中的资产所有权属于企业的投资者,企业拥有包括各类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二、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18、。三、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破产时,出资者仅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四、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五、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二、理论推导(每题10分,共60分)一、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1、劳动、技术、资本、土地、管理等生产要素和商品等社会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资源配置就是要解决这一对矛盾。2、迄

19、今为止,资源有市场和计划两种配置方式,其中,市场配置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较为有效、较为合理、较为经济的配置方式。计划配置只能是补充。3、市场配置资源就是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引起的价格变动自动地配置资源。市场关系是由无数商品生产者合乎理性的利益追求形成的,没有任何一种办法能了解千千万万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支付函数和需求动态,只能靠他们符合规则的市场选择行为,这就是市场配置的必然性所在。4、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基本方式的经济。它从小商品经济走来,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最终成熟。它反映的是一种交换形式或方式,和某种社会经济制度没有取舍关系,只有结合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就成为资

20、本主义市场经济。5、历史表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就在于商品经济不发展,一些落后国家之所以经济停滞不前,就在于排斥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6、实践表明,的市场经济是当代世界的一种“效率型”经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当代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落后国家的崛起,都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1、从现代市场经济的生成过程来看,它的始源是小商品生产者的私有制基础和早期的社会分工。那么,能否认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只能是私有制呢?2、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的私有制早已不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基础。相反

21、,它还成为现代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3、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变化来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从自由竞争的私有制演变为垄断条件下的私有制,进而演变为现代产权制度。4、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现实来看,支撑现代市场经济大厦的,是一种新型产权制度,即以产权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多元化为特征,以股份公司为典型代表的新型产权制度。5、从市场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关系来看,两者是辩证的关系。市场经济提供了经济制度演变的条件,经济制度的演变为市场经济提供着更加广阔的作用舞台。6、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来看,也存在着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和多元产权主体和相应的利益格局,并且,各种利益主体的权益都是得到承

22、认和保护的。可见,当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产权结构和利益差别与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一般基础基本吻合,二者可以结合。7、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是可以更好地结合的。三、市场的本质是交换关系和契约关系1、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地点,广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和契约关系的总和。前者是形式,后者是本质。2、早期的市场经济,形成了交换的场所这一市场的基本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本质特征即交换关系和契约关系得以进一步凸显。3、市场是伴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有了

23、交换的可能和要求;随着分工的深入,逐步有了剩余产品的经常性交换和为了交换的专门生产;交换量的增加和交换频率的提高,使交换逐步集中在某一固定场所,从而形成了市场。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建立和调整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变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关系和分配制度经济运行微观经济运行生产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主体及其运行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5、现代企业的组织和行为市场运行流通6、商品市场和货币流通7、要素市场和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宏观经济调控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8、社会总需求

24、与社会总供给及其平衡关系9、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对外开放10、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运行政府职能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与宏观调控4、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交换的商品从有形实体发展到信息、技术、服务等无形商品,交换和交易的手段和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出现了网络交易形式,形式上的外在市场或场所虚拟化了。5、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商品形式和市场形式都出现了从有形到有形和无形的结合的变化,在此情况下,人们对市场本质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不再把市场仅仅看做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地点,而是把市场看做是一种交换关系和契约关系的总和。四、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依据1、生产要素即生产力

25、的要素是多样的,仅强调劳动一种要素是片面的。2、生产要素总是稀缺的,对生产要素的理性配置,产生了市场经济体制。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都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在价格的引导下流动和转移,由市场机制实现着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4、在存在私有制和单位经济利益差别的社会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获得都是有成本的,市场竞争和交换关系将全社会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包容在有偿使用、相互等价交换的关系之中。这样,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必然是竞争性的,非劳动生产要素的占有必然是有代价的。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图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障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这是对传统私有制的扬弃和从以物的支配地位向以人为本的迈进。但市场经济的历

26、史背景是摆脱不了的。6、在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下,每一种所有制形式在利益分配上都有特定的实现形式。多种所有制与多种分配方式是对应的。这就有了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并存。7、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产品都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不同所有者都要在市场竞争中使用生产要素,对劳动要素和非劳动生产要素的占用必然是有偿的。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具有历史必然性。 五、遏制委托-代理关系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制度安排为了遏制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是指对经理阶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虽然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但所有者可以通过董事会对经理阶层实

27、行高薪、奖金、配股、养老金制度等,以激励其节约成本、努力工作。还可以通过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与考核,对不称职的经理予以解聘。另一类是企业外的市场制度安排。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其中:在商品市场上,商品市场的价格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为产品价格提供的信息使本企业和其他企业的生产成本差距显露出来,据此评估经理人的绩效,会给企业巨大压力,促使其放弃机会主义选择,提高效率。在资本市场上,当股东发现经理人员利用权力损害所有者利益,或企业经营不善造成大量亏损时,便会“用脚投票”,即抛售本公司的股票,从而表达对经理人员的不满。这样,股票价格既是对经

28、理业绩的评价,也是约束经理行为的有效机制。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途径和实质农业产业化是指用现代产业的组织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过小与迅速扩大的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减少农业经营的风险和农产品供应的波动。现代产业组织的核心是通过不断深化的分工和专业化,实现每项生产,甚至每项操作的最佳规模,其基本特点是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即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要,从最初的原料生产到最终产品的消费之间的环节不断地增加,实现迂回生产方式。这种不断加长的产业链和分工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实现大规模生产和规模经济,从而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 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29、就是要使农户的家庭经营从传统的自给性和半自给性生产转变到专业化大规模生产的轨道上来。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农业产业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三、逻辑分析(本题10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结构图示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3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4经济规律:是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

30、的、必然的联系。5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6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确良内在的、特有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8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效率。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9货币:是指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0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11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

31、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二、填空题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及其规律。2广义的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3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5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6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部分。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构成生产方式。8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9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存在的两种类型的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0商品经济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第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1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12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的关系。1

32、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1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6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17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18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19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20商品价格与商品的价值成正比,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21货币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22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3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2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2

33、5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26从历史上看,分工有三种:自然分工、社会分工、个别分工。27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部门,是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来实现的。28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29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1)社会的需求结构;(2)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B)A物质资料生产B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C生产资料D生产力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D)A生产力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C生产关系D物质资料生产3在生产、分配、交换

34、、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D)A产品归谁所有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C生产力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D)A人们不能认识它B人们不能利用它C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D)A社会运动的规律B生产力运动的规律C自然规律D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7商品是(A)A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B直接满足生产者需要的劳动产品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D直接以税收形式上缴的劳动产品8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是(B)A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B社会分工和生

35、产资料及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B)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10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B)A生产同一商品时的两次劳动B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C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D生产两种商品的劳动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B)A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C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剩余劳动时间决定的1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A成正比B成反比B没有关系C在一定条件下按相同方向变化13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A)A使用价值量越多B商品价值总

36、量越小C商品价值总量越大D使用价值量越少14货币的本质是(D)A纸币B铸币C特殊商品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5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B)A价格等于价值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C价格高于价值D价格低于价值16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于各部门,是依靠(C)A人们的自觉调节来实现的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C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D剩余价值规律的调节来实现的17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B)A商品按价值量进行交换B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C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18社会分工是指(A)A

37、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B同一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C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D企业内部的分工四、多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BC)A分配决定生产、消费、交换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C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D生产对分配、消费、交换具有反作用E四个环节互起决定作用2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E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决定3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AB)A生产资料B劳动力C经济基础D生产关系E生产方式4商品的二因素

38、是指(AC)A使用价值B生产价格C价值D交换价值E价格5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是(AC)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内容和基础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E价值与交换价值互为内容和形式6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BD)A个别劳动B具体劳动C复杂劳动D抽象劳动E社会劳动7商品的价值量与(BC)A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B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劳动生产率成正比E劳动生产率无关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BC)A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C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D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反比E商品价格始终

39、成反比9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有(ABDE)A简单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等价形式D一般价值形式E货币形式10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ADE)A待售商品总量成正比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C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D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E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11货币的职能有(ABCDE)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E世界货币12.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AD)A社会的需求结构B社会的产业结构C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D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E物质财富的分配方式13.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ABC)A.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B.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C.产

40、品的社会化D.生产资料占用的社会化E.消费资料使用的社会化14.从历史上看,分工有三种,即(ABC)A.自然分工B.社会分工C.个别分工D.家庭分工E.集体分工五、判断题(在正确命题后打“”,在错误命题后打“”)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规律。()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5生产力是指人的劳动力。()6生产力体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7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两方面。()8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9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41、系的对立统一。()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1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12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13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14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15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16商品的二因素是指使用价值和价值。()17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商品。()18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19无论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个方面。()20私人劳动

42、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22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23不管劳动生产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同的时间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其总价值量相等。()2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速度。()2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26社会分工是指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六、简答题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如何?答:(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43、,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有何特点?(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4)经济规律的特点: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4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