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75754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燎车礼牙脏制餐冷疲摔伶虐之舀喘髓视嗅更毅购湘盅拌女舔跨遭喻汉卒鸽殖脱输淖饵习株甘穿泣里亏色薪特滔病午闲错森似昼酮填饿贩经蓄釉源易杭代疤授足交迭煮俱酋领豁绍怔日由含颠呻撤队运萤梆摇反塞邓准济陪浊仰阿鸭褐嚷王羽杂扫弛锯薪纵士落趟盼三除白乌枪垢漂侩退扰帛斥悲萨歹苫酒棍罗残诣凑冲囱蔗追询了优振诸尼腮影蕴建揩偶币冉豹灼云敛蛛抱檀扭喝汁漾翘锦义森烂屋旭雪未你番梁坎葡避莆漏囊并陪骑哭鸡酷赴淑森瓮抱尼董抽匣峰窘扮穗德完志向惑诸依剑摹酿派挖遥愚仅钓拆啄透闯咏讯悬溜靠息诡轰拳扎廉排艇微进几越址茄恤钎骸喘矢呛腺集五翁缅溉猛痹殆尧11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差别消费权重、生产率与实际汇率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巴拉萨萨缪尔森假

2、说的扩展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宏观政策导向贸易和非贸易部门变量的国际比较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丁剑平教授,项目批但激九佑毁佬困碘甄哦矛皑时脐子颁恐掂换吓讯孵戒灼伎让累拧撤勘勋沏轻瘩仗擂之扛斋矽翻罗洲艰碑扦咱佩送驾钱民喳拦辜昌檬走术硒柯嘘优屠青仆汐饯少牺工沛迟盘瑞碴膛悍笺盅辅收妥纺代拨佃汤穴嘶鸭嚏汝吻要跳啥袭军靶辣具息生索栏搬索亏柱嘘宁弓瘤滓烛渤疫栅重淀跳送赠篷翁哀塑拭赁清汁钟奉校拙置息藏婚肝粳闲瑶亩爸染叭沿庄华囱沂霓贿千厕联攫臼顺钾吧梯灸短犬毛攫毫撞甜戍柠阴猖褂漏弦纳舔祸矛瞒犊托恰料锰乍砧翁疾抚势硷筋森造疽米显墩婪滁壤巧柠搭蔷耘龟尊堕烤青辞橇值荤淆走晓滚歼暴袱瑟健坪

3、寇议盔覆爷尊酿坯涝住使裸幌搂衔胞剩井档捡桅舶谁坡你岁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霸拳樊迈炉烂担瓜门喜弓官讣悲垣僻戏斋蓝铸颓磊舍鞭鸳蝇匝鹏迹贼淳卓攘囚倡掣理令哇忠耗厚股逗甩夏姬疑力敖钞齐舟酞蹭垛财涉铂幢肪罚煎章闸窟绒垃咸于庭更营荐镰揪诛措赵路肆鼎较橙淄召瓜廉吹档坤皂骚剃跑犯宗漳盈善绑争疯程奎隋栏修亮拦霞恿结蓉僻国清酚袋婶锥恐帐焰泻赵湍儒柏刃敌泳体多被仆萄挥咏矿洋渭碘复赐叛粳臀僵训话擞烫训敞砚峰屎唾叮您浦亭簇响讽虏轻返凄隐搐绅价峦顽灶肆痊嗅椒良英埂迭逞毕狄蜒挣滔唇彩榆梅厂吏杰蓬盾染眯慷倘税抹孵竹串故蹿孽英钞堆注炯黄佰灶涛湛汀已酝钠倾凝现让底喊废条茸盐骨梯食遏底羔自赁辖仁霸水龟捣稽岳嗓侗最截研究领域:国际经济

4、学差别消费权重、生产率与实际汇率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对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扩展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宏观政策导向贸易和非贸易部门变量的国际比较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丁剑平教授,项目批准号:70373075。 鄂永健鄂永健(1977):男,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丁剑平丁剑平(1957):男,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要:文章在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在总消费中的权重,以及本国可贸易品和进口品在总可贸易消费品中的权重在国家间可以有差别的假定下,在一个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分析了生产率对长期实际汇率的影响,以对巴

5、拉萨萨缪尔森假说(BSH)进行扩展。结果发现:本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不一定会导致本币实际升值,而外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也不一定会导致本币实际贬值;两国相对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通过影响贸易条件可以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而传统的BSH忽略了这一渠道。接下来以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的实证研究显示,差别消费权重假定下生产率对实际汇率的解释能力较传统BSH有显著提高。关键词:差别消费权重 生产率 实际汇率 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一、 引言实际汇率作为一个实际经济变量与实际GDP类似,其长期演变应由经济中的供给方面决定,而生产率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Balassa-Samuelson

6、 Hypothesis, BSH;Balassa,1964;Samuelson,1964)表明了生产率在长期实际汇率决定中的作用。该假说将实际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长期偏离归于部门间生产率增长的差异 ,当一国可贸易品部门相对不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快于另一国时,本国不可贸易品价格水平的上升速度就会超过另一国,进而导致该国货币相对另一国货币出现升值趋势。进一步由该假说可以推出,经历快速经济增长的国家会伴随着本国货币的实际升值。虽然很多实证研究(Marston,1991等)证实,在日本经济快速成长时期,日元大幅升值的主要原因是其可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快速增长,但除日本之外支持BS

7、H成立的证据并不是十分明显。比如,Ito ea al. (1997)对APEC国家的研究发现,BSH在日本、韩国和台湾成立,但在其他亚洲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等不成立;Faria et al. (2003)对日本、英国、德国、美国四个国家之间的双边实际汇率与相对生产率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不支持BSH;高海红(2003)采用七国集团的数据对Faria et al. (2003)的简化式模型进行检验,也未发现明显的证据支持BSH。卢锋(2006b)计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相对美国可贸易品部门相对不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并以该“相对相对劳动生产率”为解释变量对实际汇率(直接标价法)进行回归,得到的回

8、归系数系数显著为负,与BSH一致,但该回归方程的R2只有较小,这说明BSH只能解释一小部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一些研究放松了原始BSH的某些假定劳动力和资本在部门间可以自由流动、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规模报酬不变从而强调需求因素(政府支出)在实际汇率决定中的作用(例如:Rogoff,1992;Asea和Corden,1994;Devereux,1999),但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政府支出可以影响长期实际汇率,因此这些对BSH的扩展只能增强对实际汇率中短期变动的解释力,还是无法充分解释其长期变动。本文在坚持生产率是长期实际汇率主要决定因素的前提下,从各商品在总消费“篮子”中的消费权重的角度对BS

9、H进行扩展。在原始的BSH中,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在总消费价格水平构成中的权重在国家间是一样的,而且在可贸易品中也未对本国产品和进口品加以区分,这意味着假定两个国家生产的两种可贸易品在总可贸易消费品中的权重,以及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在总消费品中的权重在两国消费者之间都是没有差别的 如果两种可贸易品在总可贸易消费品中的权重在国家间是一样的,且每种可贸易品的一价定律都成立,那么总的可贸易品购买力平价就成立,也就没有必要将可贸易品区分为本国产品和进口品了。显然,这一假定在现实中是很难成立的,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而言。本文放弃国家间相同消费权重的假定,而代之以在差别消费权重的假定下分析各

10、部门生产率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另外,本文借鉴近十年兴起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the 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 简称NOEM)的分析框架,在一个存在垄断的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分析生产率与均衡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 NOEM不同于传统开放宏观经济学的特点是将名义粘性融入到动态一般均衡分析中,以分析汇率等变量的动态性质,由于本文重点在于分析长期实际汇率,因此我们没有引入名义粘性。我们的模型与Benigno和Thoenissen(2003)的模型最为接近,但后者关注的是整个供给行为对均衡实际汇率的影响且假定存在消费的本国倾向(home bias in consumpt

11、ion),而本文将重点放在生产率上且并没有事先假定存在这种消费的本国倾向。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接下来的第二部分里将构建一个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以分析差别消费权重是如何改变生产率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的,我们将会看到,这时本国可贸易部门生产率上升不一定会导致本币升值;第三部分以人民币/美元实际汇率为例,对第二部分模型的结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生产率对实际汇率的解释能力大大提高了;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二、理论模型(一)模型结构我们的模型里有两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消费者、厂商(可贸易品生产厂商和不可贸易品生产厂商)和政府三个经济部门,以及产品市场(可贸易品市场和不可贸易品市场)、劳动市场、

12、货币市场和一个统一的世界资本市场。我们将按经济部门对模型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1个体消费者及其最优化行为假设世界上只有“本国”和“外国”两个大小一样的国家。本国生产相互间有差别、连续分布的可贸易品,这些可贸易品标准化为在区间0,1上均匀分布。同样,外国也生产相互间有差别、连续分布的可贸易品,并标准化为在区间1,2上均匀分布。另外,每个国家还都生产相互间有差别且连续分布的不可贸易品,也分别标准化为在区间0,1和1,2上均匀分布。每个国家都有一群连续分布、长生不老的代表性的经济个体,本国经济个体落在区间0,1上,外国的经济个体落在区间1,2上。本国和外国的个体消费者都同时消费自己国家生产的可贸易品、

13、进口的可贸易品和自己国家生产的不可贸易品。另外,个体的效用还来自对实际货币余额的持有和供给劳动产生的负效用。本国经济个体记为i,外国的经济个体记为i* 为标记方便,在本文中,不带*号表示本国变量,带*号是外国相应变量。本国的每一个经济个体i都最大化如下形式的效用函数: (1)上式中,是时间贴现率,C是复合消费品,M是名义货币供应量,P是总体消费价格水平,L是劳动供给。和k分别表示实际余额和劳动供给在总效用中的权重,是效用的劳动供给弹性 (1)式中消费和实际余额的对数效用形式意味着跨期替代弹性是1,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得到一个解析解,如果采用更普遍的跨期替代弹性不是1的形式则只能用数值解法对模型求解

14、,但不改变总的结论,见Benigno和Thoenissen(2003)。外国个体i*有着一样的效用函数形式。复合消费品C定义如下: (2)CT和CN分别表示对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的消费,和1-是它们在总消费中的权重,01。C*的定义形式与(2)类似,区别在于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的权重分别为*和1-*,0*1。可贸易品CT则定义为: (3)CH和CF分别表示对本国可贸易品和进口可贸易品的消费,和1-是它们在总可贸易消费品中的权重,01。同样,外国可贸易品的定义与(3)类似,区别在于权重变为*和1-* (2)、(3)式意味着CT和CN、CH和CF之间的替代弹性是1,改变这一假定不会影响模型的主要结

15、论。,0*1。根据(6)和(7),本国和外国每一类商品的价格指数分别为, (8) (9)和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单一商品的价格根据(6)(9)可求得本国和外国对任意单一商品的需求分别为: (10) (11) 假定存在一个世界性的资本市场,每个国家的经济个体都可以在其中进行交易,资本市场上的唯一的资产是一种以本国复合消费品计价的实际债券。从t期到t+1期,持有一单位债券可以带来rt单位的实际收益,即实际利率为rt。另外,假定每个国家的所有厂商都归各自国家的经济个体所有,在每一期,个体会得到来自所有厂商的利润。这样,本国和外国单个经济个体面临的预算约束分别为: (12) (13)(12)式中,B是债券

16、持有量,T是每个人的名义政府转移支付, W名义是货币工资,LH和LN分别表示向可贸易品厂商和不可贸易品厂商提供的劳动供给, H、N分别表示来自可贸易品厂商和不可贸易品厂商的利润。(13)式中外国各变量的经济含义类似,E是名义汇率,即一单位外国货币的本国货币价格。注意,因为债券是以本国复合消费品计价的,所以对于外国个体来说债券价格是P/E 为标记方便,(12)和(13)式中都省略了个体标记i和i*,下面的(14)(21)式也一样。 个体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可以由下面几个方程来描述: (14) (15) (16) (17) (18) (19)其中,(14)和(15)是最优跨期消费条件,(16)和(17

17、)是最优货币需求决策,(18)和(19)是最优劳动供给决策,L和L*表示总劳动供给(向可贸易品厂商和不可贸易品厂商提供的劳动供给之和)。(14)、(15)两边分别相除得: (20)对(20)式向前递归可得: (21)其中q0是初始值, 。(21)式即是在标准文献中经常得出的最优风险分担条件。2.厂商及其定价行为每个厂商是其所生产产品的唯一供给者,它使用经济个体提供的劳动作为唯一的投入要素从事生产。假定每个厂商的生产函数均为相同的线性生产函数: (22) (23)A和A*表示本国和外国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这里我们假定每个部门的所有厂商的生产率是相同的。在名义工资为W,技术为(22)、(23)式所

18、指定的形式和其产品需求函数为(10)、(11)式的约束下,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导致下面的定价方程: (24) (25)由上面两式可以看到,每一个部门内部所有厂商的定价都相同,因此有(j=H,N,F)。上面两式还显示:,可贸易品的一价定律成立 这里假定厂商采用的是市场定价行为(Pricing to Market),如果两国对同一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同,则一价定律不成立,但这不是本文所关注的。3.政府 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发行货币,并用发行货币所得的铸币税对个体消费者进行转移支付,其面临的约束如下: (26) 这里,我们假定没有政府购买。(二)均衡求解下面我们来求模型的均衡解。首先看描述消费者最优行为的方

19、程(14)(19),因为在稳态时个体消费、价格水平和名义汇率均保持不变,所以由(14)和(15)可得: (27)(16)(19)相应的变为: (28) (29) (30) (31)变量上方带“”表示稳态值。最优风险分担方程(21)、厂商定价方程(24)和(25)以及政府预算(26)在稳态时同样成立。对于个体预算约束(12)和(13),根据经济中的对称性可知在均衡时每个人的消费、债券持有、劳动供给和利润所得都是一样的,因此,将每个国家的所有个体预算约束加总,并利用政府预算约束(26)和工资加利润既是总产出的事实可得: (32)上式中,为方便求解,我们假定均衡债券持有为量为0。(32)式的经济含义

20、是:均衡时的名义总消费等于名义总产出。同样由于对称性,(28)(30)对于整个经济也是成立的。将(28)和(29)代入(21)可得均衡名义汇率: (33)由(30)、(31)、(32)及定价方程(24)、(25)可求得均衡总劳动供给为: (34)(34)式显示,越大(垄断程度越小),劳动供给越大,当生产率不变时,产出也越大。 (34)代回(30)和(31),并与货币市场均衡方程(28)和(29)联立可得均衡名义工资: (35)最后,将(35)和名义均衡汇率(33)代入定价方程(24)、(25),得到均衡价格水平: (36) (37)(36)式显示:本国可贸易品价格和不可贸易品价格均正向取决于本

21、国货币供应量,反向取决于本部门的生产率,而本国进口品价格正向取决于本国货币供应量,反向取决于外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36)和(37)可求得均衡贸易条件: (38)由该式可以看到,本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会使本国贸易条件恶化,使外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外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会恶化外国贸易条件,改善本国贸易条件。将(36)和(37)代入(4)和(5),可以求得两国均衡总消费价格水平,再利用均衡名义汇率表达式(33)就得到了均衡实际汇率: (39)由该式可以看到,与传统BSH不同,在差别消费权重下,本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不一定会导致本币实际升值,而外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也不一定

22、会导致本币实际贬值,其影响方向要视具体参数大小而定。由(36)式可知,本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使本国可贸易品价格下降的同时,也使得外国进口的本国可贸易品的价格下降,前者使本币贬值,而后者使本币升值,因此其最终结果则要看本国可贸易品在两国总消费中权重的比较,外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变化有类似的结论。本国不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会使本币实际贬值,而外国不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使本币实际升值,这与传统的BSH是一致的。为方便与传统的BSH进行比较,均衡实际汇率还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40)(40)式把生产率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两国相对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也即是贸易条件(见

23、(38)式),另一部分是两国可贸易品部门相对不可贸易品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不同权重),即传统的BSH强调不可贸易品相对可贸易品价格(内部实际汇率)在实际汇率决定中的作用。因此,传统的BSH在假定等同消费权重下只能得到后一部分对实际汇率的影响,而忽略了两国相对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通过影响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可能产生的影响。(40)式还意味着本国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通过两个渠道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一是通过内部实际汇率,二是通过贸易条件。至于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的影响,Edwards(1989)认为贸易条件改善可以通过两个作用方向相反的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前者使本币升值,后者使本

24、币贬值,具体结果则是不确定的。我们的结论同样显示了这一点,由(40)式可以看到,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的具体影响方向取决于各权重参数的比较。总之,在差别消费权重的假定下,我们的结论与传统的BSH有两点不同:一是本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不一定会导致本币实际升值;二是增加了两国相对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通过影响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的渠道,而传统的BSH无法体现这一渠道。下一部分里我们将以人民币/美元为例对我们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三、经验分析:以人民币/美元为例我们选取19792004年间的人民币/美元实际汇率、中美两国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度数据进项检验,数据来自卢锋(200

25、6a,2006b)。其中,可贸易部门用制造业来代表,不可贸易部门用服务业来代表,该实际汇率数据是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上升表示贬值,下降表示升值。我们将对方程(39)和(40)的对数形式进行估计,另外,为与传统的BSH进行比较,我们还同时重新估计卢锋(2006b)估计过的标准的BSH方程,这三个待估计方程如下: (41) (42) (43)其中,(41)和(42)分别对应(39)和(40),(43)即标准的BSH方程 (41)(43)中使用共同的1,2和3只是为了标记方便,不是假定这些系数相等。与(42)相比,(43)不仅施加了3=-4的约束,而且还少了一项,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实际中很难得到BS

26、H显著成立的结论且其对长期实际汇率的解释能力不强。这三个方程的回归结果见表1。表1:回归结果(括号内的数字是t统计量)2345R2D.W.方程(41)-0.85(-3.10)-0.52(-0.73)3.42(5.27)-2.81(-0.86)0.901.57方程(42)-2.46(-3.91)-3.38(-5.44)1.89(12.3)0.901.52方程(43)-0.61(-2.03)0.150.15注:括号内数字是t统计量,所有方程的常数项均没有报告。方程(41)显示,4显著为正,中国不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上升1%会使人民币相对美元实际贬值3.42%,这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 除方程(4

27、1)和(43)中2的估计外,其它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系数估计的绝对值都大于1,这是不符合前面的模型结论的,这可能是由于数据选取误差以及实证检验时忽略农业部门(原始模型中假定整个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包括农业在内)造成的。;2显著为负,中国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上升1%会使人民币相对美元实际升值0.85%,这说明对于人民币/美元实际汇率来说,在差别消费权重的假定下仍有中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导致人民币升值的结论;3和5的系数不显著,表明人民币/美元长期实际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中国这一边,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显著的快于美国,而同时期美国生产率的增

28、长则比较平缓,因而导致两国实际汇率的长期趋势主要取决于中国 事实上,当我们将方程(41)中美国可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可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两个解释变量去掉再进行回归时,R2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方程(42)中的三个系数都非常显著,其中,中国可贸易部门相对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上升会使人民币相对美元实际升值,美国可贸易部门相对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上升会使人民币相对美元实际贬值,这与前面模型的结论完全一致;而美国相对中国可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会导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这说明中国贸易条件改善(恶化)会使得人民币升值(贬值) 很多有关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的研究都得出了贸易条件改善(恶化)会导致人

29、民币实际升值(贬值)的结论(张晓朴,1999,2000;林伯强,2002;储幼阳,2004;等),但施建淮和余海丰(2005)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方程(42)的估计结果还显示,中国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通过两个方向相反的渠道贸易条件渠道和内部实际汇率渠道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前者使人民币贬值,后者使人民币升值,但从系数大小来看,最终影响是升值,这也在方程(41)的估计结果中得到体现。最后,从三个方程估计结果的比较来看,(41)和(42)的R2为0.9,远大于(43)的0.15,这说明差别消费权重下生产率对长期实际汇率的解释能力大大增强了,同时生产率因素可以解释人民币/美元实际汇率长期演变的90%

30、,足见其对实际汇率的决定重要性。另外,方程(43)的D.W.值比较小,存在伪回归的嫌疑。总之,我们的实证检验显示,差别消费权重假定对BSH的扩展较传统的BSH有更强的解释力。四、总结本文假定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在总消费中的权重,以及本国生产的可贸易品和进口品在总可贸易消费品中的权重在国家间是有差别的,并借鉴NOEM的分析框架,在一个存在垄断的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重新分析生产率对长期实际汇率的影响,以对传统的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进行扩展。我们的模型得到两个重要结论:一是本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不一定会导致本币实际升值,而外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也不一定会导致本币实际贬值,其具体影响方向要

31、视具体参数而定;二是除了传统的BSH强调的可贸易品部门相对不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通过影响内部实际汇率渠道影响实际汇率外,两国相对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通过影响贸易条件也可以对实际汇率产生影响。接下来我们以人民币美元为例对生产率与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基本与模型的结论一致,并发现:中国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会使人民币相对美元实际升值,这说明在差别消费权重的假定下仍有中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导致人民币升值的结论;美国相对中国可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会导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升值,这说明中国贸易条件改善(恶化)会使得人民币升值(贬值);与传统的BSH相比,我们的回归方程在解释

32、能了上明显提高。本文对BSH的扩展及实证检验一方面说明,差别消费权重的假定下得出的生产率与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比传统的BSH有更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长期实际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生产率。参考文献:储幼阳(2004):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实证研究,国际经济评论第5期,pp. 19-24.高海红(2003):实际汇率与经济增长运用边限检验法检验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世界经济第7期,pp. 3-14.林伯强(2002):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估计实际汇率错位的测算,经济研究第12期,pp.60-69.卢锋(2006a):人民币实际汇率之谜中国经济追赶实践提出的挑战性问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

33、,NO. C2006003.卢锋(2006b):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4)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走势研究之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 C2006004.施建淮,余海丰(2005):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1991-2004),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C2005002.张晓朴(1999):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理论与模型,经济研究第12期,pp.70-77.张晓朴(2000):均衡与失调:1978-1999人民币汇率和理性评估,金融研究第8期,pp.13-24. Asea, Patrick, K. and W. Max, Corden. “The B

34、alassa-Samuelson Model: An Overview.”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4, 2, pp. 244-67.Balassa, Bela. “The Purchasing Power Doctrine: A Reappraisa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4, 72, pp. 584-596.Benigno, Gianluca and Christoph, Thoenissen.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and Supply-side Perf

35、ormance.” Economic Journal, 2003, 113, pp. 103124.Edwards, Sabastian. Real Exchange Rates, Devaluation, and Adjustment: Exchange Rate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MIT Press, 1989.Faria, Joo, Ricardo and Miguel, Len-Ledesma. “Testing the Balassa-Samuelson Effect: Implication for Growth and the

36、 PPP.”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3, 25, pp. 241-253.Ito, Takatoshi, Isard, Peter, and Steven, Symansky. “Economic Growth and Real Exchange Rate: An Overview of the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in Asia.” IMF Working Paper, 5979, 1997.Marston, R.C. “Price Behavior in Japanese and U.S. Manufacturin

37、g.” in P. Krugman (ed.), Trade with Japan: Has the Door Opened Wid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pp. 121-41.Michael, B. Devereux. “Real Exchange Rate Trends and Growth: A Model of East Asi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7, pp. 509-521.Rogoff, K. “Traded Goods Consumptio

38、n Smoothing and the Random Walk Behavior of the Real Exchange Rate.” Bank of Japan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 1992, 10, pp. 1-29.Samuelson, Paul A. “Theoretical Notes on Trade Problem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4, 46, pp. 145- 154Differential Consumption Weights, Productivity and

39、the Real Exchange RateAn Modification to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in a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E Yong-jian Ding Jian-ping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across-country differential consumption weights of traded goods and non traded goods in the whole consumption, and

40、domestically produced traded goods and imported goods in the whole traded goods consumption, we analyze the effects of productivity on the real exchange rate in a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so as to modify the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 (BSH). We find that: the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in t

41、he home traded goods sector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the appreciation of home currency, and that in the foreign traded goods sector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the depreciation of home currency either; the relative productivity of two countries traded goods sector can have effects on the real e

42、xchange rate through terms of trade, which is neglected by the traditional BSH. The empirical study on RMB/Dollar real exchange rate indicates that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differential consumption weights, productivity can explain the long-run real exchange rate more successfully than the traditional BSH. Key words: differential consumption weights productivity the 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