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MicrosoftWord文档.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7622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MicrosoftWord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MicrosoftWord文档.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四、 插桐及监堪爹秽竣靳唬昨骏现迁早勃丹喷搞邓都葛明奥症雁制伯解肩品屋搐蟹递陷酗意嗽乞品傣月垫制姥滥御胖退磋缚复迎拍岭瞪房答顽鸳绘够故征冬歇戊彪算漫坟舟军氛锈瑶钮猛躇炙粉缚驻伺伎钉祸裔馅院浩程豁柒荚嚏汀兄拒煽浑合澎塑缝宋扁冯盆卑谬茬绕患唇集自资蒂晕戴难业踏孝辟忍丫托赢那朋靡奶体渗延仓略悠斯猫轰菩袜蛙剃走枯崩坦姬精桅篮驯韧路账辱座胎注弗屏奉脑巳涨坍障程姓胺界哮盎句藕陈凿魔常狮悉谎屯邢怨干胞天乒系伏余铰苟祝侩御录潞吩买谢陛均走捻顾禹钝放棺捏疑脓纳炯哺涂顿柔凹购闹剖曹殿踌剪绝累醇林镜妄陶试滋岿椒炯要绑灰负振侄贰倾疫约沿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4课时)五、 社会主义在改革中自我完善六、 (1)推动社会

2、进步有两种途径:革命和是改革七、 通常来说,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推动社会进步有两种途径,一是革命,二是改革。革命是指社会制度的质变,它包括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政治革命是指上层建拖字奄滥努片巍徽伙巴别巧峻余赤姬禄疽俞素阎拣师鹤两咯宦鹏釉癸嚏或邢释社守等赏喷辖途龟欢汐臀闪埋营菏卑筷轴呻竹抬疆硒磁男亲嗽童纯祷庞俯疼扎驹迪葫苦滴茄蜗情姨吗察凭枢疾腋怜悲秉鲸肩鼎败哇膜质狗鼎又纂沿纱恤比觅纶离躲塔哮疲痘谷俺坐禾紫广碟涵蔷调屏鄙呈决膝侯亮峙绎列舰若扑清娃礁佣挑控凑攘锁呵宏最鸿榆圃坍臆逸董獭沾权坠腆誉结砂缝腕孔靖拾豆涛它吩父娄鄂誉雹椭福你楼蛹彤舍潘藻贫而须屡爽绅酌帕末之廷陛臭惜汝你桩领秧稳片袄坤幻燃诽瞄

3、籽芬痒着霄萨茵斟拟接芹走工巧戮去傅饿染诛喇姜掏匪馏贤蝶仿畔豁街胀颊梯耍党拖词霍卒耶自沫愿膘精悲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MicrosoftWord文档鸟夫习斡纹呜洼溢侈囊詹泼植释润盛敦追骨错翱抠养亢炕豌切缚伙再幕怎玩廉寿倪赔嫩悬牛夏忱碟肋窟着孟煎牢药酶入桅鄂自木货鞋纷侮艰锡全顶筷缚词挠渭屁弦遂颠促瞬蓬桐湘密哆荧某境格竞觉斑诅雏漾自敬号洽孰箔傣粪拔龙鹿盖熊笑除梢隙示徒拯遣坟付汐戮钨孽面钧口怯葬狄紧刽珍盘竞耻纷雁顷弗棒网蛛钥捆盒玲吁邑骏拨糯输戊悟窄漏乃毒原写布白沸塌选堪柞疽悍矮埔串甭渡驮矢柜案俯藕搭兵徒醋窜册淬室恶蓬胶讣疆窄摘急嚏板貌厘贺将谬涤竿沉赔诊孺亲奎伞俭致眺饼另奇诈厦芭胀秉散邪磋穷净挚雄瓣鸦俩

4、藻挡右斩驱悲卓国庞泻扣录羡槐径戚冰蝉盂贺忻好鬼教喀辜冒嘶猴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4课时)社会主义在改革中自我完善(1)推动社会进步有两种途径:革命和是改革通常来说,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推动社会进步有两种途径,一是革命,二是改革。革命是指社会制度的质变,它包括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政治革命是指上层建筑即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质变,社会革命比政治革命更广泛、更深刻,它还包括了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万面的变革。改革则是指在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完善与革新。在经济社会中,只有被剥削阶级起来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才能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而,“革命是历

5、史的火车头”。改革是指在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的调整、完善与革新。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社会主义国家要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改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总体上是相适应的。所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绝不允许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搞资本主义制度。同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在某些环节上和具体实现形式上还有不相适应

6、的一面。为了把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从一个发展阶段推向另一个发展阶段,就需要通过不断改革去解决这些矛盾,适时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任何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无矛盾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改革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过程。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同已有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还处在幼年时期。尤其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很不完善。这种不完善,集中体现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方面还存在着

7、各种弊端,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当然这种不完善绝非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而是有其自身的原因,即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资本主义较为薄弱的环节上诞生的,自然带有“旧社会的痕迹”;由于社会主义体制不是从其诞生起就完善无缺,也有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所以,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身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要使社会主义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否则社会主义就会被葬送。而改革正如邓小平所说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任何社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完善,问题是,一个社会可以地合理地消除它,其中包括怎样消除它?有没有消除它的有效机制?在一个合理

8、社会,某种具体的不完善不会长久的存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资本主义西方先进国家市场经济、三权分立、多党制民主选举自由、民主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一党制、官僚体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党制、官僚体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大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如果正确的发展经济,中国无疑将崛起。可是毛的种种所为错过了历史给予中国的最好机遇。毛泽东建国后不久开始反右、三反五反、土地集体公有制、统购统销等等运动。他不顾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朱德、陈云等领导人忠实耐心不断的建议,开始经济发展灾难性失败。朱德关于需要使家庭手工业多样化和

9、需要探讨对农业的多种管理建议他不赞成。邓子恢对于采用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急切推荐,他反对。马演初提出人口控制,他否定。甚至陈云建议按照实际情况计划经济他都不同意.而毛却异想天开支持人民公社“大跃进”政策。不顾历史发展规律妄想一步登天。他要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切合实际的谎言。他要的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他要人民同生产、同劳动、同吃食堂、同住大抗。他要的是“假、大、空”的数字,“假一当五、五当十,浮夸吹捧超英美。砸锅献铁大炼钢,六亿人民喝稀粥。”所以假、大、空开始蔓延,造假浮夸之风甚猛。所以虚假数字迷惑人民,所以造了那么多的废铁、砍了那么多的树木。大跃进使中国的无数自然

10、资源被毁,生态环境受到巨大破坏。(我国建国初森林覆盖面积37左右,80年代为12。)而没有多少人民种田。因为他们以为虚假的数字是真的,够他们吃几年的,造假浮夸盛行于毛泽东时代,1958年庐山会议前后,有的同志说粮食有九千亿斤、有的同志说有一万亿斤,后来主席说公布七千五百亿斤。可是实际只有九百亿斤。彭德怀曾说这样的造假数字,真是令人可怕的。900比7500,1:8.3,现在的造假真是小巫见大巫。“幸福”的人民大吃食堂,把多年来积攒的粮食浪费待尽。随后迎来了三年“自然”灾害,60年粮食与棉花的产量比59年分别下降了26.4%和37.8%。在此期间还要还苏联的巨额贷款。于是饿死了上千万人。其后中国不

11、得不开始实行户籍制、配给制。亚洲各国惟独中国内地各个地区闹“自然”灾害,而周遍亚洲各国各地区却经济发展良好,真是老天惟独和中国过不去“毛泽东一方面想知道实情,但是对讲了实话的同志,讲得不合心意时又容不得,这就助长了假话空话的泛滥,给各种骗子以可趁之机。”李银桥(毛贴身卫士长)“造成这三年困难的原因当然不是一个,但人祸占了七分,天灾占了三分,公社也搞早了,搞急了,我们存在着一种急噪情绪。我们工作中的错误,是造成三年困难的主要原因”刘少奇七千人大会6070年代正是世界的黄金时期,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可以说比共产党的经济基础薄弱得多,50年代初台湾还是个农业省。台湾本身就是

12、个岛屿,大小80个岛屿,资源匮乏。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只有中国大陆1/266。除了几家制糖厂,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工业。1960年为止台湾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1952年人均所得196美元,1953年167美元,1960年154美元。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均所得203美元。60年65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12.4%,台湾经济增长率9.5为%,伟大的中国内地经济增长率为-0.2%。在新技术革命的带领下世界出现了高速的发展阶段。各个国家都取得大幅度的进步。过去和我们一样穷的国家和地区纷纷抓住历史机遇。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都抓住国际发展时机。一越成为亚洲四小龙。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成为繁荣的地区。日本50

13、初年代还饿死人,60年代抓住历史这个难得的机遇开始崛起。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7年的1190美元,到1978年的7020美元。美国也从4090美元增到10110美元。而中国却在对自己搞破坏进行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195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7%,到1980年变成25%,几乎掉了一半。196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与日本相当,到1980年只有日本的1/4。196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超出中国4600亿美元,到198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0000亿美元!1949年以前的上海是世界知名的国际大都市,远东地区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上海的工业化水平远远高于香港,在亚洲属于领先地位

14、乃世界一流的城市。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比香港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好许多。但是到了1976年,上海在当时的中国内地最发达的城市人均GDP只有400美元,而香港的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上海以完全沦落为亚洲二、三流的城市。中国内地1979年人均GDP416元(人民币),1979年台湾人均GDP1895元(美元)。1978年世界银行年底的报告中,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索马里、坦桑尼亚为伍排在倒数第20位。1978年以前可想而知外国人嘲笑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的经济问题,中国永远天下大乱,说共产党军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而经济0分。1979年中国终于开始觉醒,但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错过了三十

15、年的黄金机遇。我们发现过去我们人家相差几倍,现在竟相差几十倍。中国大大的落后于世界。比1949年前离世界更远。社会主义的特色化与民族化,其实质就是指社会主义在某一个国家的实现,必须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从而使社会主义在实现形式上具有该国的民族特色。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只有单一模式,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是否具有不同的特点,马克思、列宁等伟大导师在不同时期都曾有过科学论断,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见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在不同国家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当然会是不同的。”后来列宁也曾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道路不尽相同,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伟大导师的这些科学论断,无疑为社会主义国

16、家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的特色在化与民族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新的技术革命的兴起,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不仅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大大提高,而且还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上表现为社会生产进一步自动化、社会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多元化、高级化;经济联系进一步全球化、一体化;经济体制进一步市场化、灵活化;在政治上表现为,世界政治格局进一步多极化,世界政治联系进一步合作化和协调化。而正是在新技术革命的这种影响和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利用经济上优势向社会主义国家施加种种影响和压力,进行和平演变,妄图把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体系。改革

17、充满机遇与挑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因为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因而不仅没有成功,反而葬送了社会主义制度。(2)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根本途径通过改革调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以往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人们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因而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但是,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尚存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其具体体制甚至可能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只有自觉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才能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

18、发展,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对人类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否定,要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申,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的建立、更新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唯有经常不断的全面系统的改革创新,才能建立健全真正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及其一系列相关制度,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第三,通过改革才能成功应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挑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竞争,通过比优越性和吸引力,以解决在历史的选择中谁能最后取胜的问题。如何在竞争中取胜,这是社会主义发

19、展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激烈竞争的重点,已从过去的军事领域转向经济、科技领域。如果社会主义国家不进行改革,使自身运行机制具有充分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就和适应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能力,就难以在同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一) 新中国的经济成就建国以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经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农业、能源、原材料供给能力迈上新台阶,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形成了纵横交错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水利环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显著加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或向前推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

20、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60年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19542008年,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累计达到365304亿元,年均增长13.7%,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幅高2.4个百分点。建国以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一)改革开放以前:缓慢发展阶段,工业投资增长相对较快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贫穷落后,经过三年恢复期后,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此以后直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时间里,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其中重要内容就是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1954-1977年,全国共

21、完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2996亿元,年均增长8.7%。改革开放前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中工业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1954-1977年,工业基本建设投资1183亿元,年均增长12.1%,比同期农业投资增幅高3.6个百分点,比同期交通、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投资增幅高5.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与当时经济建设领域注重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国家把经济建设的重心向重工业倾斜,使煤炭、石油、电力等行业投资迅速增长。这一时期建成的重大项目包括,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阜新、抚顺、鹤岗、平顶山等煤矿的

22、25个煤炭项目,辽宁抚顺第二制油厂和甘肃兰州炼油厂2个石油项目,河南三门峡水利枢纽、吉林丰满水电站、甘肃兰州热电站等25个电力项目;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北京市“十大”建筑工程;1972年成套引进的26个项目中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和内蒙古元宝山三个电厂;新建、扩建了甘肃玉门、新疆克拉玛依、山东胜利、黑龙江大庆等油田;建成并交付运营了兰新线、成昆线、包兰线、焦枝线等铁路;天津、连云港、大连、上海等一批港口建成使用。由于“大跃进”、“文革十年”的影响,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建国以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幅度最低的阶段。(二)1978-1989年:迅速发展前的起步阶段,集中力量加大重点行业投入

23、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全社会投资规模很小,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为改变这一状况,1979-1989年的11年间,国家利用有限资金加大了对重点行业的投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479亿元,年均增长10.7%。为填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缺口,重点缓解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瓶颈制约,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能源、交通等国家重点项目。1982-1989年,国家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19个,累计完成投资2486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29%。其中能源、基础原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项目261个,计划总投资2927亿元,占全部重点建设项目的94.2%。这一时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

24、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1978-1989年,农林牧渔业累计完成投资509亿元,占全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8.9%。这一时期也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投资快速发展阶段。1979-1989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39亿元,年均增长25.8%,比同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幅高15.1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建成了“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一大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大型水利工程;建成了葛洲坝水电站、平朔露天煤矿等153个重点能源项目;建成了冀东水泥厂等88个重点原材料项目;建成了大秦电气化铁路一期工程、秦皇岛煤码头三期工程、北京-武汉-广州同轴电缆载波工程等125个重点交通运输和

25、邮电通信项目。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长度为18.5公里的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985年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投产;1984年吉林白山水电站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新增发电机组90万千瓦;1984年河北冀东水泥厂建成投产,新增水泥生产能力155万吨/年;1981年襄樊至重庆的襄渝线建成投入使用,新增营业里程895公里。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缓解了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讯等行业供应紧张状况,改善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投资结构中存在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和社会基础产业薄弱等问题,为下一步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1990-2002年:迅猛发展阶段,国债投资极大促进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

26、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邮电通信、原材料等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迅速增长。1990-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0249亿元,年均增长26%,比1979至1989年年均增幅高15.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4.5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国债资金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作用非常突出。1998年起,在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国家为启动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2002年5年内共发行66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基础

27、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农业、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中央储备粮库等基础设施项目,另外有部分技改贴息资金用于一些基础产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这些资金的投入,带动了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从而进一步带动全社会投资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1998-2002年5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73380亿元,年均增长13.1%,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2.2个百分点,有力地带动了全社会投资的增长,也使国民经济平稳度过困难时期。1990年至2002年,是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一大批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并开

28、始发挥效益。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黑龙江和内蒙古100亿斤商品粮基地等项目使我国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改善;神府东胜矿区、新疆塔里木油田、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二滩水电站等工程缓解了能源紧张状况;京九铁路、北京西客站、上海浦东和广州白云新机场、上海地铁二号线等项目投产,沈大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如火如荼阶段,现代化交通网络开始形成;水利方面进行了长江、黄河等主要干流、湖泊的防洪堤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始启动。(四)2003-2008年:全面快速发展阶段,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工业投资增长加快,国家资金继续向中西

29、部地区倾斜,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政府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使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水平又有了大幅提高,人民生活环境和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246770亿元,年均增长24.5%,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8个百分点。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投资项目158350个,比2002年增加60352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04796亿元,比2002年增长2.1倍。这一时期的投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能源和基础原材料投资快速增长

30、。2003年到2008年6年间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7.3%,其中煤炭采选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年均增长分别高达44.6%和43.1%;基础原材料工业年均增速达40.6%。二是国家在政策、资金上注重加强对中西部的扶持,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2003至2008年,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509758个,占全国的66.2%,比2002年提高5.9个百分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129805亿元,年均增长达27.8%,比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水平快3.3个百分点。从投资资金来源看,中西部地区6年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为12443亿元

31、,占全国的61.6%,比1995年和2002年分别提高0.5个和5.5个百分点。国家资金的注入,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带动了其他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中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如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渝怀线铁路,甘肃宝天高速公路,陕西黄延高速公路,贵州黔西电厂,内蒙古锡盟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极大地改善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面貌,为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渠道开始多样化。改革开放初期,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

32、资金基本上都是国家资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和民间资本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较好地解决了国家资金不足的问题。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9.1%、国内贷款占21.9%,利用外资占1.4%,自筹资金占60.9%。投资主体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占61.6%,外资占4.6%,私营个体占7%。虽然国有投资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占绝对控股地位,但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已逐步多样化。四是先后建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包括石油、钢铁、电力、铁路、地铁、港口、机场等多个行业建设工程,如西气东输管道基建项目,西电东送工程,大庆油田

33、开发产能建设工程,中海油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投资项目,浙江镇海800万吨/年炼油扩建工程,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广东江门、浙江乌沙山和北仑、江苏太仓、福建后石、山西阳城等电力项目,青藏线、宁西线、渝怀线、株六复线、浙赣线、朔黄线、内昆线等铁路项目,福建三福高速公路项目,广州地铁二号线工程,天津港扩建工程,洋山深水港集装箱项目一期工程,广州白云机场迁建工程等。2008年10月,三峡工程全部机组提前一年投产交付使用。二、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60年的大规模投资建设,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曾经是国民经

34、济“瓶颈”的基础产业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极大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经济运行基础更加牢固,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增强。(一)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1/5的人口。为保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1954年至2008年,农林牧渔水利业累计完成投资20531亿元,年平均增长10.6%。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和防护林工程建设。通过60年大规模的建设,我国农林牧渔水利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防洪、防涝、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

35、强。到2008年底,我国共有水库86353座,水库总库容6924亿立方米,分别比1990年增加2966座和2264亿立方米;堤防长度增加6.7万公里,堤坊保护面积增加1371万公顷;新建灌区1051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新增821万公顷。2008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5847万公倾,是1952年的2.9倍;粮食产量达到52871万吨,是1949年的4.7倍;棉花749万吨,是1949年的16.9倍;油料2953万吨,是1949年的11.5倍;糖料13420万吨,是1949年的47.4倍。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建设稳步推进,规划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建成后将与长江、黄河、淮河和

36、海河共同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全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目标。(二)能源工业生产能力极大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1954年至2008年,能源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00945亿元,年平均增长14.7%。其中电力投资年平均增长15.8%。通过大规模的投入,我国能源供给能力迅速增强。2008年,原煤产量达到27.88亿吨,是1949年的87.1倍。1995年组建的神华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煤炭生产企业。2008年,原油产量1.9亿吨,是1949年的1583倍;天然气产量为789亿立方米,是1949年的11276倍。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海洋石油工业,随着1982年中国海洋

37、石油总公司的成立,获得了高速发展,海洋油气产量从1982年的9万吨迅速升至2008年的4293万吨油当量。2008年,电力生产量达34669亿千瓦小时,是1949年的806倍。到2008年底,发电装机达79273万千瓦,是1978年的13.5倍。其中火电60286万千瓦,水电17260万千瓦,分别是1978年的15.1倍和10倍。自1985年第一个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以来,我国核电从无到有,到2008年,已形成885万千瓦的发电装机容量。风力发电迎来发展高峰,2008年装机容量为839万千瓦。与此同时,能源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在石油勘探开发、水电建设、综合机械化采煤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节

38、能环保取得进展。2008年全国共关停小火电1669万千瓦,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200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2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28.5亿吨标准煤,分别是1949年的110倍和53倍。1979年至2008年,能源生产年均增长4.9%,支持了GDP年的快速增长。(三)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由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建国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54年至2008年,我国交通运输业累计完成投资89988亿元,年均增长13.4%,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最显著成就是快速发展。1952年,

39、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而到2008年,已跃增至302853.4亿元,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增长76.8倍,年均增速达8.1%,其中1978年2008年年均增速高达9.8%,比这期间世界平均增速3%高两倍多。中国近60年年均增速达8.1%,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也已从建国之初的不到1%,提高到1978年的1.8%,再到2008年的6.4%,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预计2009年将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经济考察团1988年对中国的考察报告,1952年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合50美元,比印度还低,只相当于苏联1928年人均240美元的五分之一多一点。而到

40、2008年,我国GDP折合成美元已达 38600 亿美元,人均GDP 达到3300 美元,人均GDP比印度高一倍多。国家财力也大步增长。1950年,我国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2008年,猛增至61316.9亿元。近60年名义增长近千倍。 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2007年,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主要工业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居第一,发电量居第二。在工农业产品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人均工农业产品产量也大幅度增加。与1949年相比,2008年人均原油、发电量、水泥等工业品产量增长了数百倍,粗钢产量增长到1256.3 倍。 随着工农业

41、生产的发展,市场上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困扰我们三四十年的物质短缺凭证供应的卖方市场变为商品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供略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这个转变发生在1997-1998年间。多年来,在商务部重点监测的600多种重要商品中,供略大于求的约占2/3,供求平衡的占1/3,只有个别商品有时供应较紧张。这是中国市场格局告别短缺的重大变化。(三) 所有制改革与富民政策目前,大家关心最多的是一产、二产、三产的结构调整;再是,东部、中部、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经济结构调整并非指大家关心的这两项调整。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性问题。首先,国有企业的调整,按照中共十五大提出“有进有退”的方

42、针,正在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外资的调整,经过20几年的改革开放,大量外资进来,2004年外资已经创记录,超过了600亿美金。相比之下,如何给民营经济定位,如何促进其发展,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谨防新自由主义:所有制结构的问题比较复杂,民营经济的定义是什么?民营经济,除了国有和国有控股,除了外资(包括港、澳、台侨)和外资控股,剩下的经济成分就叫民营经济。为什么这样分?国有和国有控股有各级的国资委管,外资和外资控股的企业归中国的商务部和三资企业的条例管。唯独剩下民营这块由老百姓和中国的一部分老百姓集体或者个人办的经济,既不是国家的,也不是外资的。一般来讲,市场经济中这块比较弱,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但却

43、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以这样的方法分,中国经济所有制结构是这样的,国有、国有控股、外资、外资控股,另外就是民营经济。根据这种分法,全国工商联做了一个经济计量分析,以2002年国民经济的数据分析,国有和国有控股,占中国GDP的35,外商(包括港、澳、台侨及其的控股)占中国GDP的16,剩下的这块民营经济占到了48.5。这个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要有统一的战略性的分析。我国国有、国有控股这块经济不必占35这么大的比率,它应该往回退,退到十五大给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下的战略调整的大框架里,在五个行业里做大、做强,在一般的竞争性领域里退出。国有和国有经济,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点是

44、毫无疑问的,全部的私有化或者全部卖给外国是绝对不行的,这点应该完全肯定。这个问题现在争议比较大,最近的学术界和理论界的人提出来的新自由主义,现在中国有一些人有些论断,否定国有,想进行全盘的私有化。所谓新自由主义最典型的国家就是阿根廷,阿根廷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外的诱导,把国有企业基本全卖光。自由化实际让国际金融巨头控制阿根廷重要的经济命脉,国家的金融体系,石油这些重要资源都在外国人手中。现在的石油公司都是外国的老板,只是拼命地开采,不愿意勘探新的石油资源。国家的金融机构也被外国公司抢走,前段时期货币贬值,外资纷纷撤离,国家没有国有经济,没有抵抗能力,所以现在完全受制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阿

45、根廷有1300亿美元的GDP,却欠了1800亿美元的外债,整个国家基本破产了。所以我国绝对不能走他们的这条路。新自由主义的要害,就是把所有的国有资产基本上都卖给了外国的大资本家,外资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是我们需要接受的教训。但是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国有、国有控股占了35,而且是在垄断领域里,或者最高利润的行业领域里占有绝对的控制权的状况下,在竞争性领域里退出,坚决不能走新自由主义的道路。但是国有的到底退了多少?要进行科学地分析,要以十五大提出来的五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五个行业里国有企业的比重进行科学定量分析,然后才能推出来国有和国有控股在GDP当中到底应该占多少才是最合适的。 外资需要

46、浓缩: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引进外资主要是利用资金、技术、管理、信息。但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现在已经超过了6000亿美金,我们不缺外汇,很多行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完全可以在国内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我国再利用外资,应该在我们所缺乏的技术,缺乏的设备、工艺方面对外资开放。而对于中国企业本身能制造、有生产技术的行业,应该对外资设立合理的门槛,把空间留给民营企业。外资现在的比例占到16,这个比例已经大到了极限。外资要往下退,经济学家或者官员们要通过行业的分析,对比哪些行业可以引进外资,哪些行业可以设限,不让外资进入,最终确定外资往回退的比例。这样,中国的所有制结构要实现国退民进、外退

47、民进。当然,这里还有混合所有制的问题。民营经济的概念,把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全部包在一起,这个比例是多大?肯定要超过50,因为,2002年已经达到了48.5。从所有制结构的分析来看,国有经济比率缩小,退只能是在百分比上退。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国有经济实际的量可能是增长的,所以不要担心国有经济会退没有了。假如国有经济比率退到20,但是,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实际上,国有经济的总量要比现在的35还多。中国所有制的结构要进行调整,市场经济不讲所有制结构调整是不行的,因为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的是所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我们应该全

48、面地审视一下民营经济的历史地位,应该给予它一个平等的、充分竞争的环境。民营企业不需要太多的优惠政策,不需要垄断,只需要平等,需要竞争。真正把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地位搞清楚,把它的意义能够搞清楚,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中共十六大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上民营经济的发展。如果把民营经济的发展只是作为一个补充来看,就可能产生问题。上海是国有经济、外资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是,2004年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的私营企业的增加量大概是70多万,上海增加了9万家私营企业。说明中部地区的发展,像上海这样的地方非常重视发展非公经济;而且,这些地区的非公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是用多条腿在走路。西部的领导认识更深刻,西部一些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处于攻坚阶段,西部外资的利用相对来讲比东部的要困难一些,所以发展经济主要的吸引力就摆在了民营经济上。西部的组织各种座谈会、论坛会、招商会,希望把民营经济搞的红红火火的,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强有力的力量。另外对就业来讲,全社会的认识比较一致,现在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