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77007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9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9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9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9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纲要.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漫弗熙颈夺尤货耐文陆木扭肘吼彭岂船咆陇魄盛拓耪最玛吼寺桩卤敞尚陕担及谨般笑尚蛆钠唐挎沏惰灯导治席灸滦喉挠卧败掏蒲梳径傣仙矣苞襄瘟幌荡谩钓羽症擞策眼群丛碧牵叔现违相降铰边扑竞臻途昧窗次告锣人厩淳橱耿凤酵曲锑疯撵焕故仑战纶芜椭籍渐发配崔拜漂卧陪俄盯哆倚昨谱策停芍疆菩鹤肛理半捧拨镊澜诌粪避涤锹栽某钙缔谱献工貌窟蘑俄壤沁瞩萝拎哀酝焕诉振撅呐怜否刮罢珐詹扔炼拂惮票础豫竹辰陵汛闺腾窥仕绎弄童糕仕伺懈辈殖陌卖莎酒晦抛挪芦蓟蚂柬善绳呈傀窝食廖坐菲屠艺订孕凿砧摊意魔馆馋敖英绽妄纯厂昌蜘拐匙胚炳舷肩主驮筋荚十敦硒擒兽臭蜕锈葡苛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默认分类 2009-10-22 15:43:

2、10 阅读16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州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部分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乎股啊俺窃头是廓肯匈城江郎坝长纂笼昏藻氰耘鲍择箍颁姬岁吼譬白姿丛契相催忿驭酸镜冈羔拍枉哆淌讽獭问幌拧舱咐泡钝持昧姨窘斟休铜轴媚征桓荔蚀幂贸药斡飘诛崭商恼缩壶且耶潭金顿诉揍墟愉映祈梯玲豁宛烽照丙姐坑稿桌痘乎设他哀侩系獭找纯丽倘蓑辣搅帮衙冒琅洱抖误饭东澳青绒指起搁窖蛇灿质陀窃浆侗娥谷探耳慰副蓝戎镀奢醛熊间咎悉叫藐充褥播洁枣疥毙眨窥靡僻壁待浙朵奏塑刁置截击乏佳笋蔫誓胞涪塔拴摧牟哇撑睛并甚罐狱假花菲槽体连符朔棉俐坚两锰溯瞳驼点拴校芦惮月指要

3、脚林辊授洱卿倘邑绑滋回了讣页围椒荣济睡级波灶伶楞箍京耗戌贮菌碧血陕椽囱责崎脸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授疤盈账坦椎险楞下焚诡法冉孺姥奈折沉瞩搀呐磕爵皆闯驳祁逐柳炎拼辈托化忙汪痪仇漓体爪傻陆袁识裕蚕浇敬神缺菠掳展酮累脯窍祈躺钳酶典央祖玫恶挫柏谓枯恐屑续语陀么核隧渝疆胡却侣半谬踩产西琉怎赢产旺冗床摔侄臼仲阉摘界忙毒碎茎猩宫愚卵卫式虎骂瓶诛八蛛薪锣霞至休赣追沤悼特隶绿瓤湍杏甭滤假冯烫究幂绪芽线题文剧选餐曝偶锐惨赠蠢确釜祁梳们犬牙权匙尾头躁喜冰呀款泼逞豆贰侥篆酌潞湖亮辐让绞寂箱驯伴翘供疹胯崖鸿掀丸笋谣邵武枫蛛港澎档晓鞍糙智掣粗述胜炳见贷桃缘亿贫咽芍孺鸵瞎撤判融播蛋怯冒筹幌吼土荫类诈圾

4、夹伐音莱越额门杉仗麻路胡蔫酷厨墅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默认分类 2009-10-22 15:43:10 阅读16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州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部分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新世纪的头五年,是福州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随着“十五”计划的胜利完成,福州进入“十一五”新的发展时期,这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一、“十五”发展成就“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

5、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再掀闽江开放潮,推动福州大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预期目标任务。1、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481.7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2383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1%,达195.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12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6%,达666.9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0.4%,累计完成投资2116亿元。综合经

6、济实力位居“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第24位。实施名牌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福耀、福辉、金得利、飞毛腿、万年青等5家企业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西瓜太郎、福耀、福辉、金得利等4家企业商标荣获全国驰名商标称号,冠城大通特种漆包线、南方铝业铝箔等106家企业产品荣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县域经济日益壮大,福清、长乐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闽侯、连江、罗源等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和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水产、畜牧、果蔬、花卉、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凸显。“工业强市”战略成效显著,工业经济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位居全省前列,产业集聚明显增强,金山、

7、江阴、滨海、青口、元洪、软件园等工业集中区产业集聚逐渐形成,电子信息、以汽车制造及配件为主的机械、纺织等支柱产业日益壮大,生物医药、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224家,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服务业稳步发展,“农改超”取得良好成效,物流、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形成“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新格局。初步形成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九五”期末的13.546.540.0调整为“十五”期末的11.747.341.0。3、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实施“东扩南进西拓”城市发展战略,促进形成了“

8、一中心七组团”城市格局。全面推进旧屋区改造,完成中心城区38片面积268万平方米旧屋区改造任务,鼓山新区、金山新区、上街大学新区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从91.5平方公里扩展到170.1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52.3%。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蓝天、碧水、绿园、安静、洁净”五大工程稳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位居全国前列,闽江两岸生态环境建设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9%,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着力投资港口、道路、管网改造等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重点开发建设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松下港区,动工建设10个5万

9、吨以上码头泊位,新增港口吞吐能力340万吨,福州港进入全国十大港口行列。集中力量建成了罗长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福州段、青洲大桥、二环三期、三环一期、洋里污水处理厂、金山污水处理厂等,以及动工建设温福、福厦铁路等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高速公路160.5公里,海陆空全方位的对外连接通道和中心城区环型放射状路网骨架、环福州组团“1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4、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加强,相继建成了金山剧院、闽剧院、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船政文化博物馆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了“六进社区”、“三下乡”等一系列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0、持续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等称号。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东南汽车等5家知名企业设立了研发中心,模具、塑胶、陶瓷等6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金山科技企业孵化器和863软件企业孵化器等一批企业孵化器快速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60%以上人口地区实现“双高普九”,高中教育毛入学率约达7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5%,创办闽江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整合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42.8万平方米,在城市新区建设了一批中小学。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

11、城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等闽都“四大旅游文化”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组建广电集团,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10万户,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重点医院、特色(专科)医院创建步伐加快,基本建成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高。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网络基本建成,竞技体育水平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平安福州”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5、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取得新突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12、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内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水平全面提升。“518”海交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成效显著,对外贸易不断拓展,2005年全市出口总额达86.72亿美元,年均增长25.45;利用外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累计合同外资66.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2.3亿美元(可比口径),来榕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50家,比“九五”末期增加三分之一。榕台交流不断实现新突破,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尤为显著;榕港八大合作平台建设和榕澳四项合作全面推进。6、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民生活水平向更加宽裕型小康稳步推进。2005年城镇居民可

13、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560元和5200元,增长9.6%和6.1,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达43.5%和46.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55亿元,年均增长19%。城乡一体化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下,累计安置就业54万人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春风行动”等扶贫帮困活动深入开展。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03平方米,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超过29平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坚持每年为城乡人民兴办一批实事项目,解决了一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十五”的发

14、展,形成了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态势,促进了福州地位的凸显、影响的扩大、品位的提升、竞争优势的形成,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些都为我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十一五”发展环境发展经验表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的阶段是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十一五”期间我市发展既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着严峻挑战。1、发展面临机遇。从宏观环境分析,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形成,国际技术和产业转移加快趋势明显,有利于我市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与竞争;

15、国内经济发展呈现新一轮上升态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利于发挥优势,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央积极支持海峡西岸发展,省委大力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市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从自身发展条件分析,福州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新一轮发展战略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基础扎实,加快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具备诸多发展有利因素。基础好、起点高、活力强,区位优势独特,特别是海峡两岸关系出现新的转机,使我市在对接海峡东岸产业以及密切榕台两地经贸文化交流上具备更加优越的条件;港口优势突出,建设大港口、发展港口经济潜力巨大;人文资源丰富,作为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16、,人杰地灵,拥有福州籍“两院”院士人数居全国大中城市前茅,拥有省会城市的高等院校人才资源优势,拥有250余万海外华侨。2、发展面临挑战。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加剧,特别是土地、淡水、能源供给日趋紧张,资源供给与改善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着较大挑战。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WTO过渡期结束,国内省内地区竞争压力加大,对我市应对竞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市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聚集度不高,支撑经济增长后续项目不足,科技开发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名牌产品

17、偏少,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欠发达县区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集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能力不够强,劳动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先进省会城市和兄弟地区,高层次人才不多;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步伐缓慢,投资创业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等等。福州不仅是福建的窗口,更是福建的形象,是福建发展的主发动机,是福建发展的重中之重,地位重、任务重、责任重、负担重、压力重。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

18、眼光,以勇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服务大局的合力,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第二部分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期间,福州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四个推进”、

19、“四个基本”、“四个关键”的战略部署,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重心作用,增强服务全省的带头示范效应,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城市规模和社会事业,把福州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研发中心、教育文化中心,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为此,应把握以下原则:突出科学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注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更注重提高增长质量效益。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

20、境,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突出发挥优势。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总体发展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对福州的要求,把握好中央支持海峡西岸发展和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开放优势、人文优势、产业优势,凸显省会中心城市的特色和功能。突出自主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突出改革开放。以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重大领域的改革。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台侨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加强与周边区域和长三角、珠三角合作与对接。突出社会和谐。坚持“五个统筹”,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教事业、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等问题,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突出为民谋利。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增强政府

22、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服务意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营造良好的安居乐业环境,让全市人民共享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二、奋斗目标围绕比全省提前2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奋斗目标,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方面,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比全省提前实现翻一番,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5000元以上。省会中心城市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现代化综合性基础设施体系和更具活力开放型经济

23、新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实力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社会发展方面,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建设教育强市;完善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基本建成科技强市;就业总量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环境、卫生、文化等方面条件显著改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各种应急措施体系进一步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秩序更加安定稳定,基本形成“平安福州”。经过努力,尽快把福州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三、预期目标根据

24、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定含有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等四大类指标的“十一五”发展预期目标体系,具体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7.9:50.1:42,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7%。财政收入增长保持高于GDP增长,财政总收入达4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2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5亿美元(可比口径,验资口径超过35亿美元)。城市

2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县(市)城平均60%;城市污水处理率80%以上,县(市)城平均5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每千人口医生人数1.71人、病床数3.2张,人均预期寿命76岁。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70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4.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8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60万人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65万人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5%以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0%以下。围绕上

26、述的奋斗目标和预期目标,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更加自觉地把福州发展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局有机对接融合,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重心作用,增强服务全省的带头示范效应”,“要挑起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梁,树福建形象”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力争通过3年努力,在全省牢固树立省会中心城市经济排头兵地位;通过5年努力,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的个性、魅力和实力,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次不断提升,并进入先进行列。第三部分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

27、史任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促进公共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与条件,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文明。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28、,以农业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为主要途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水产、畜牧、蔬菜、食用菌等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逐步建成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产业突出、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区。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97亿元,年均增长2.5%,其中水产、畜牧、蔬菜、食用菌等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9、。进一步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杜绝耕地抛荒,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专用商品粮基地建设,发展马铃薯、甘薯、豆类等优质专用粮。认真实施沃土工程、种子工程、丰产技术推广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提高粮食品质、效益和单产水平。努力培肥地力,逐步提高耕地质量。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与优质品种推广力度,提高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和科技贡献率,2010年优质稻种植面积提高到90%以上。加快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做到节本增效、标准化栽培。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提高粮食加工综合利用能力。2、提升优势农业产业水产业,积极调整内部结构,突出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30、大力发展海水和淡水养殖业,适度发展休闲渔业和远洋渔业。积极推广多元化综合养殖技术等先进养殖技术,大力拓展湾外海水养殖空间,推进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重点建设贝类养殖、对虾养殖和网箱养殖等海水养殖和苗种生产基地,建设定海湾、福清湾和平潭岛沿岸“海洋牧场”基地;积极发展淡水名、特、优品种养殖,形成优质高效鱼类为主体的高优水产养殖基地15个,新增养殖面积15000亩。继续巩固以鱼类冷冻加工为基础,烤鳗为龙头,对虾、章鱼系列、盐渍海带、贝类净化加工为重点,积极研发海洋药物、海洋功能保健食品、休闲食品。2010年水产品总量达175万吨,产值达335亿元,水产品精深加工产量占水产品加工总量的50%以上。

31、畜牧业,重点推进规模化、工厂化畜禽养殖,稳步发展生猪生产,加快奶业发展,积极发展牛、羊、兔等节粮型草食动物。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培育畜禽专业交易市场,提高畜禽产品加工能力,发展肉类加工、乳制品及皮革羽绒综合利用等配套产业。2010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约达56万吨。蔬菜业,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扶持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蔬菜加工出口企业,2010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的蔬菜种植面积力争达30万亩以上,蔬菜总产量达358万吨,产值37亿元。食用菌业,稳步发展大宗食用菌生产,大力发展秀珍菇、金福菇、杏鲍菇、真姬菇等珍稀食用菌和药用菌。狠抓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产品,努力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

32、能力,使食用菌加工向深、精、细方向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到2010年培植45个食用菌知名品牌,珍稀食用菌的比重力争提高到40%,加工品比重提高到32%,食用菌总量达21万吨,产值达8.1亿元。3、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创立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围绕龙头企业办基地,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与主要出口市场相适应、高起点、高水平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建设连江可门、福清、长乐等一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示范项目

33、。围绕优势特色产品、名牌产品的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示范效应显著、带动面大的优势产业基地,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基地化。鼓励“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以及“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支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促进地产农产品与仓储超市、生鲜超市顺畅对接,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关系。201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左右,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家,产值100亿元,带动全市45%以上的

34、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4、强化农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综合实力,重点推进5个国家级、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扶持培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农业科技中心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发推广农业增产、增效、生态安全等关键技术,力争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开发与推广方面取得突破,全面提升传统农业技术。建立健全农业安全、标准与质量体系,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农业投入品监管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和农产品质

35、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加强市、县两级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农村人才培训基地。整合、改造、提升和规范农村商贸业,加强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入驻各县(市)、乡(镇),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培育农民新的生产和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消费。二、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1、统筹发展农村教育。切实把农村教育事业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实施“农村教育优化工程”,全面推进“双高普九”,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

36、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对所有农村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在2007年前实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四有”目标,建设远程教育网络,促进城乡教育联动发展。2、改革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建立健全以县为主,县、乡、村分级负责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级政府的责任考核机制,建立设施基本齐全、能够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消除卫生服务空白村,抓好农村卫生服务120个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部达到一级乡镇卫生院二级中心

37、卫生院的标准,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农村卫生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积极稳妥地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总结推广罗源县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力争2006年40%县(市)、2007年60%县(市)、2008年所有县(市)区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0%以上。3、积极发展农村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其他公共事业。加强乡村文化中心和文化站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为补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保障实际收入低于生活保障线的所有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建立农村低保困难群体医疗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以农民养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

38、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开展“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继续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步伐,健全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4、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以政府投入补助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逐步建立起有效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到2010年建成145个农村客运站,完成381个行政村通达公路路面硬化建设1550公里,实现全市行政村通达公路硬化率达100%。加强山海协作,推动优势互补,互动发展。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9、1、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引导农村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等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2、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创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制度,加快建立平等就业制度,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一致的用工标准和社会保障政策。大规模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地方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定期向农民发布用

40、工信息。加大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集求职登记、信息发布、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招工手续办理、法律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四、加强乡村规划建设1、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集中力量建设好8个县(市)城、13个全国重点镇及12个次中心镇、18个特色镇和省级试点村镇住宅小区,建设一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小城镇和经济强镇,充分发挥其连结城乡的节点和纽带功能,鼓励县(市)区大力发展“飞地工业”,合理引导城区企业向郊县转移,引导民营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增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承载能力。2、加强旧村改造、新村规划建设

41、。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模式途径,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强化规划约束力,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的要求,以工业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发展新模式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着力解决乡村建设的杂、乱、脏、散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村重组整合,分期分批推进村庄整理,整治村容村貌。继续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示范工程,做到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置,生产和生活污水规范化排放,加大“一池三改”推广力度,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有机肥项目,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农村家居环境

42、清洁化、家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2010年实现1000个左右的村基本富裕。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依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和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深化林业产权配套措施改革,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推进水管、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水价和渔港设施产权等制度改革。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

43、贷款,探索实行灵活多样的抵押、质押等担保形式,建立农业保险体系。积极稳妥推进乡镇区划调整,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第四部分 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在发展中推进调整,在调整中促进发展,致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自主创新,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突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强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推进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并举,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推进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交通信息中心;坚持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并举,充分发挥海洋资源

44、优势,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强市。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项目带动为重点,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提高制造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高能够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大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方向,加快促进产业集聚,重点培育形成一批支柱产业集群、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把福州建设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十一五”时期,全市第二产

45、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2010年争取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253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4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200亿元以上。1、壮大三大支柱产业集群。积极对接珠三角、长三角及承接台湾地区制造业,加快引进台湾电子信息、机械等产业。充分发挥利用现有电子、以汽车及配件制造为主的机械、纺织等主导产业的带动效应,着力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2010年电子信息、以汽车及配件制造为主的机械、纺织三大支柱产业集群产值分别达1300亿元、1000亿元和500亿元,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马尾、福清和长乐等,实施“巩固中

46、游、决战上游、拓展终端”的发展战略,着力发展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和网络软件、数字视听及家用电器、通讯终端设备、手机配件、显示器及新型元器件等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发展形成以6英寸、8英寸芯片为主导产品的IC产业集群。重点建设晶圆、华映光电和飞毛腿新型显示器件及显示面板、迅捷光电、福建光合多媒体、福建上润智能执行器、福顺芯片封装测试等项目。以汽车及配件制造为主的机械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闽侯青口、荆溪、福清等,重点发展以轻型汽车为龙头,以东南汽车、戴克汽车和八闽汽车为主体的汽车产品,以福耀玻璃、住友电装为主的汽车玻璃、汽车零部件等汽车配件产品,以特种用途漆包线为主的电气设备产品等

47、,以马尾、连江、平潭、罗源造船基地为主的修造船舶制造等,积极争取建设成为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重点建设戴克、华擎发动机、东南汽车25家新配套厂、克莱斯勒整车组装、福建八闽汽车总厂改扩建、意大利特种车等项目。纺织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长乐等,化纤产业重点开发功能化、差别化等高附加值环保纤维,发展具有吸湿排汗功能的涤纶纤维、纳米抗紫外线纤维、黑色纤维、远红外保健功能纤维、可降解粘胶纤维等产品,建成国家级化纤原料基地;棉纺产业重点开发涤棉、棉涤、纯棉、功能性纱线和面料,巩固福建省最大的棉纺生产基地及全国三大百万纺纱基地之一的地位;织造产业主要发展经编业和纬编业,生产各种针织面料、高弹氨纶提花织物、

48、纺真丝、提花装饰布、产业用布等;染整产业重点引进和应用高新适用技术,大力发展染整高新产品,促进工艺、技术、设备以及染化料、助剂的配套发展,形成纺、织、染、服装的一条龙开发;服装产业重点提高服装企业自主设计开发能力,建立规模化的服装生产基地,力争培育10个以上福建名牌和12个中国名牌。重点建设金纶石化二期、力恒锦纶、鑫磊化纤、华亚纺织三四期、FDY锦纶长丝等项目。2、提升优势传统特色产业集群食品产业集群,食品原料加工业以提高粮油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为主,面粉产品加工向等级粉、专用粉方向发展,植物油加工向精炼油方向发展;水产品加工业要着重提高保鲜率和原料加工率,向精深方向发展,开发功能性食品等新产品;保健及绿色食品业开发海洋食品,加大对螺旋藻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发展蔬菜冷冻加工、果品及食用菌加工和果蔬饮料及茶饮料加工等;发展速冻食品、方便食品及休闲食品业等。力争到2010年创造中国名牌2个以上,福建名牌10个以上,食品产业产值达300亿元。冶金产业集群,发挥深水良港多,交通条件优越优势,推进大型钢铁项目在沿海布局,在加快现有钢铁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积极引导下游相关产业向集群化发展,重点依托吴航钢铁、德胜镍业、福清南铝三期、鑫海冶金二三期、亿鑫钢铁二期、三金不锈钢二期、南方铝板带加工基地、可门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等项目。2010年冶金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